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532139286
作者:许鞍华,陈可辛
页数:348页

作者简介

金牌华语电影人深度访谈,讲述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受访对象包括徐克、陈可辛、顾长卫、许鞍华、尔冬升、赖声川、刘镇伟、陈德森等。详细讲述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们的电影情感及心路历程。访谈文字如朋友间促膝交谈,真实洒脱而无矫饰,或睿智或诙谐,读者可于问答间翻开一幕幕光影,得窥著名电影人作品背后的喜怒哀愁,在回忆中拼接出一段段光阴,咀嚼摄影镜头之外的时代变迁。

书籍目录

许鞍华·新浪潮的进行时
陈可辛·过客
顾长卫·瞬间,足以将生命照亮
杨争光·电影的灵魂
尔冬升·鹄的本来
侯咏·一代人的电影机缘
徐克·我睡着了
黄建新·坏血
王家卫·迷失在时间的灰烬
赖声川·行走在舞台与影像的边缘
陈德森·“末代副导演”
刘镇伟·后现代的歪打正着

编辑推荐

  电影是刹那光影,如光阴、入眼入心再深,仍只留存记忆,而记忆永远因人而异。金牌华语电影人深度访谈尽述银幕内外喜怒哀愁。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都看过太多非常非常优秀的电影导演,每个人都拍过很棒的电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体力包括智力的衰退,往往都把生命结束在一部相对他们鼎盛时期的作品而言,很不怎么样的电影上面。每当想到这个的时候,我既期待人生中最满意的电影出现,又非常不愿意有那样的结局。  ——陈可辛  其实我这个人最不像导演,人家常常还是把我当小工,我最容易被人家当作干道具的——有一次我在剧组里找道具,喊了几下“道具?道具?”就去洗手间了。等我洗手间出来,一个工作人员就对我说,道具,快,导演找你。  ——徐克  我跟她认识大概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从朋友谈话中了解到,这个女孩子很喜欢菲律宾。我就决定拿出一个月的工资来跟她去菲律宾吃饭。很多年后,我的岳父告诉我,当时他提醒女儿要小心。他觉得刘镇伟这个男人很可疑,可能是个贩毒的人,想要叫他的女儿去替他携带毒品。因为,如果不是贩毒,为什么吃个午饭要到外国去?  ——刘镇伟

章节摘录

  其实没有那么刻意。电影里的古诗词是编剧岸西写上去的,我自己自然也很有感觉,就把它拍了,在拍电影时我也没有特别要求这些元素。  倒是影片主题是我一直很有兴趣的,张学友在片中演一个中学国文教师,这个角色虽然没有具体原型,但岸西跟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产生了很强的共鸣。香港是个很特别的地方,虽然到处是中国人,但在这里的教育制度下,中学国文教师地位很低,到了中年,就会有很强的失落感。在这个文化杂糅的大码头,一个以中文为生的人多少会遭遇一些冷落,他的心态很复杂,有落寞也有自卑,是蛮有代表性的。  王樽:我注意到,你的电影结构里常常出现两条线并进,《男人四十》也是,是为了形成映衬吗?  许鞍华:对。《男人四十》讲的是亲情与爱情之间的矛盾磨合。两条线索对称:中文教师和女学生的师生恋关系;中文教师的妻子和妻子当年的中文老师的恋情。当中文教师张学友和女学生林嘉欣开始走到一起的时候,妻子梅艳芳的初恋情人出现了,这些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内含着反讽的效果。这部电影的题材难得,拍的时候有些冒险,上映后反响没预想的那么大,香港票房没达到预期标准。很多外国人觉得好,但又觉得好像故事太淡,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王樽:电影里出现了很多中国风光,长江三峡等,有些虚,是通过电视来表现的。  许鞍华:那些风光,都是我喜欢的地方,拍的时候没有特别强调中国元素,也许是有些潜移默化的情结在里面。(笑)

图书封面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整本书里,印象最深的是徐克的访谈。这家伙太好玩了,神神叨叨的。陈可辛的访谈也很不错。这两个访谈好像都是商羊做的,才女啊!比一般浮光掠影的对话好看多了。陈可辛有段话很真诚,甚至有点辛酸,可能是很多导演(尤其是大陆的“大师”们)心里所想,嘴上却不敢承认的。摘在这里:“我们都看过太多非常非常优秀的电影导演,每个人都拍过很棒的电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体力包括智力的衰退,往往都把生命结束在一部相对他们鼎盛时期的作品而言,很不怎么样的电影上面。每当想到这个的时候,我既期待人生中最满意的电影出现,又非常不愿意有那样的结局。”
  •     先秦史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干将说,我铸;鲁班说,我锯;专诸说,我砍;荆轲说,我刺;嬴政说,没刺着。《一个人的电影》也可以这么整:陈可辛说,我曾来过,与你见过;顾长卫说,只要有人拎着包离开,不管去哪儿,总是一件特别激动的事情;黄建新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尔冬升说,骄傲骄傲,人要傲,不要骄,徐克说,我是一个投影仪。陈可辛11岁就知道小朋友跑来庆祝你生日其实不是真的要庆祝你生日快乐,而是为了来吃蛋糕。顾长卫也在这个岁数领教了父母亲的传统教育:一旦惹了事,父亲会一脚踢在他屁股上,让他像足球一样飞出去;母亲则会摁住他,用软而光滑的鞋底抽打。黄建新懵懵懂懂地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进修班,他是班长,支部书记是韩三平。(一)陈可辛“我们都看过太多非常非常优秀的电影导演,每个人都拍过很棒的电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体力包括智力的衰退,往往都把生命结束在一部相对他们鼎盛时期的作品而言,很不怎么样的电影上面。每当想到这个的时候,我既期待人生中最满意的电影出现,又非常不愿意有那样的结局。”——陈可辛这段话印在书封上,作为一个香港电影的老人,内地电影的新人,他的选择是depend on……,他的归属是belong to ……,介词后面,指向不明。他的电影都有一心一意要离开的人,但最终都会因为感情,再度回来。商羊写道:也许他始终认为,相处会导致感情的稀释,不如在分开的时候储蓄。所以他维系感情的方式,需要一个故意保持的距离。对于他而言,这恰是因为在意,而非不在意。我不想吹嘘他的电影,《甜蜜蜜》是我看的他的第四部片子,还有《如果爱》《投名状》和《十月围城》。《甜蜜蜜》里有脂粉零落的姨妈,他没有多说为什么,也没人问;《投名状》里有庞青龙雨夜杀弟黯然独坐的眼泪,他解释说,庞青龙后来的眼泪证明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如果爱》里金城武爱恨怨念都录下来留作纪念……《十月围城》是他监制,他也坦言自己更喜欢监制。他为这部电影导演陈德森斥资4300万人民币,建造了一个占地100亩的香港中环。这是他答应人家的”一座城“(二)顾长卫这个摄影师很有名,《红高粱》、《菊豆》、《霸王别姬》、《阳光灿烂日子》、《鬼子来了》都是他的摄影。他长得丑,但是通过这篇访谈,我对这个人的印象完全改变,说话斯文且诚恳,没有狡黠,不耍机灵。有一段我很喜欢,说他考电影学院:考试结果还没有出来,一天去西安工艺美术厂找工作,结果没能被录用。在回家的路上,还突然碰上暴雨,感觉更不好了。狼狈地回到家,看到院子里的两棵桃树被风雨折断了,青涩的桃子撒了一地。正是吃饭的时候,父母拿出一个信封,右下角是”北京电影学院“。我尽量装出无所谓的样子,但实在太难了。我平时一顿可以吃三个馒头,但这时才吃了半个,再也咽不下去了。这不是他眼里的苦难,因为他说,我是一个谨慎又胆小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去想入非非。疯狂过,苦过,失落过,是不是更有价值?所以他拍了《立春》《孔雀》。因为这些小人物,他们的尊严也很鲜活。说他在黄河,在河南安阳开封一带拍戏,捡到一块古砖,——”砖可能有无数的砖,如果你真要把它们收藏在一个地方,你会发现,其实它们挺沉重的。“(三)尔冬升他的保守传统,是需要玩世不恭来表现的。他所有不设防的真心相对,都在电影里。《新不了情》看完,心疼、振奋、不言语、左手握右手、揉眼睛。里面好多励志的话,却不叫人感到空泛。每个人都在讨生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喜欢阿敏,喜欢她说的话和她说话的样子、声音、眼睛和始终不变的微笑。他说,”我喜欢把一个故事讲得动人,有真实的力量,也有艺术的美感。“他喜欢的东西因为非常”实“,所以常常显得”重“。而他日常的外化态度,往往轻灵。(四)徐克我喜欢采访中的这段对话:徐克:我是一个投影仪。商羊:不,你不是,机器没有选择的。徐克:我跟你讲,我就是。商羊:不是。徐克:好吧。这个记者非常好。她有立场和己见。书里还有其他的一些人,戴墨镜的王家卫,因为不喜欢,不做过多了解,但里面的评价说得很好——他的电影里,他们共同期待昔日重来,天敌是时间。赖声川,长发大胡子,想要了解的人可以去看《暗恋桃花源》,看悲喜原来可以混杂,喜欢创意学的人可以去看他的书——《赖声川的创意学》,我喜欢他里面对于积累的描述。这些人的爱情和爱情观我都很感兴趣,也玩味了一下。徐克对于爱情的体会就是觉得自己被别人需要的时候,而他的女人,施南生,好名字,也算是看透了——她这样说:我选择做他的朋友,因为他对朋友是最好的。记者给了这么一句评价:当一个女人以文身的形式烙印在生命中,那么即便任何一种人间男女的分手,都无法抵消其存在的意义。尔冬升说,理论上谁不想遇到一个能够让自己轰轰烈烈不顾一切爱一场的人?可是,谁也明白,年纪不同了,想法不同了,也就越来越不可能爱上了。现在觉得,要真的爱上一个人,其实是很难的。我现在就很想有一次失恋的感觉,失恋多好啊,多么凄美啊。这厮我喜欢。陈可辛和吴君如是夫妻,说到吴君如照顾女儿,把女儿当一个大人一样相处,什么都跟她讲,也不管女儿知道不知道。商羊问,女儿以后要是做明星怎么办。陈可辛说那我要死了,绝对不能,商羊又问,那么做导演呢?陈可辛回复:”哎,做导演可以的“满是幸福。某作家说,我5岁开始学习阅读。阅读把梦想变成生活,把生活变成梦想。我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写作,创造一个平行的生活,它使我们能够躲避苦难,把神奇变成自然,把自然的变成神奇,驱散混乱,美化丑陋,把瞬间变成永恒,把死亡变成瞬间的奇观。电影也是。
  •     【许鞍华】王樽:胡金铨是个怎样的人? 许鞍华:他是河北邯郸人,但在北京出生长大,说一口京腔,人很风趣,特别有学问,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对电影的各个行当都熟悉,经常自己亲自动手写字幕、制作道具等等。他一肚子杂学,都是人们很少听说的,比如在餐桌上说到故宫,他会突然说北京的故宫是越南太监建的,他就讲其中的历史渊源,越南的青年如何投奔北京当太监等等,有鼻子有眼,让人大开眼界。 【顾长卫】1957年,顾长卫出生于西安,“文革”开始,他上小学一年级;“文革”结束,他中学也毕业了。顾长卫从小学画画,是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成员。每天都带着速写本,随时画画,有时候,他会在一天里只画一棵树,仔细观察每一片树叶。 父亲是他的小学老师,母亲是他的中学老师,那个时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传统的,惹事了就会遭到惩戒。父亲会一脚踢在他屁股上,顾长卫就会像足球一样飞了出去;母亲则会把顾长卫摁住,用软而光滑的鞋底抽打。 顾长卫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孔雀》,其中有一个细节,和顾长卫自己的记忆相似。就是全家分大白兔奶糖。小时候家里有一个糖罐子,父母上班的时候是锁上的,而父母在家的时候会开着。顾长卫就趁父母不备,偷偷地打开罐子,用里面的勺子舀一勺,赶紧放在嘴里,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到外面,慢慢品味。有时候,打开罐子,发现勺子黏黏的,他就知道,他妹妹也这么干过了。他曾说:“什么是甜蜜而幸福的生活?那就是左手一个白糖罐,右手一个红糖罐,想吃白糖吃白糖,想吃红糖吃红糖。”我小时候会像《孔雀》里的哥哥那样倾听收音机,可能很多外省人关于那个时代常常有这个记忆,收音机里传来报时:“滴滴滴滴滴——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整”。选择艺术是一种幸运。作品就像你的另外一种人生,你想对它负责任,你就真的可以负起责任来,你不想负责任,它就是书上的、电影里的人生。电影学院完全是运气,电影学院又要考画画又要考影评,这两个都让我赶着了。但至少从各种角度看过电影,银幕也还熟悉。考试结果没有出来的时候,一天去西安工艺美术厂找工作,结果没能被录用。在回家的路上,还突然碰到暴雨,感觉更不好了。狼狈地回到家,看到院子里两棵桃树被风雨折断了,青涩的桃子撒了一地。正是吃饭的时候,父母拿出一个信封,信封右下角是“北京电影学院”。我尽量装出无所谓的样子,但实在太难了。我平时一顿可以吃三个馒头,但这时才吃了半个,再也咽不下去了。 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后,我和张艺谋同一个宿舍。张艺谋更用功,晚自习回到宿舍,还特别认真地看书写字。他的嘴经常因用力而歪着。 做摄影师的时候我也没有想着当导演。我就是觉得摄影师和导演没有那么大区别,原则上都是电影工作者。只是说,摄影师和导演,按老式电影的拍法,一个站在摄影机左边,一个站在摄影机右边。因为取景器在摄影机左边,监视器在摄影机右边,两个人都是在剧组最核心的过程当中。 阎连科:1994年,拍完《兰陵王》,你到好莱坞去了,什么感觉? 顾长卫:当时《霸王别姬》拿了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我想应该到更大的领域里晃悠晃悠,就到美国住了一段时间,拍了三部电影。好莱坞电影工业系统很成熟,用各种软件核算每天的进度,每个项目,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有时候和艺术规律拧着也要拍。这对电影工业特别有用,但对艺术性有限制。只有斯皮尔伯格那样极少数的导演能自行决定进度,因为他的电影都赚钱。中国导演对艺术控制和影片有决定权,所以在中国拍电影也有幸运的地方。关于影片为什么叫《孔雀》,编剧李樯的解释是:“其实人与人之间一生都在互相观赏,某个人的喜讯与丑闻,落魄与荣华,四周人尽收眼底。我们彼此都像动物园笼子里的动物,被人们观赏。我们所有的人都像孔雀,身上长满故事,一生中经历过的爱恨情仇,如同色彩各异的羽毛长满人生。孔雀这种鸟好像是动物园里最具观赏性的,人一点也不次于它们,好比《孔雀》剧本里的那三个孩子。人生是个笼子,我们每个人都被关在里面。别人观赏我们,我们也观赏别人,同时我们也观赏自己。” 《孔雀》和《立春》,是两个原创的剧本,我就特别能体会、理解原作者李樯,他成长的城市是河南安阳,也是一个古城,也是一个小地方,特别典型。我特别能感受到那种气息。蒋雯丽在《立春》中有一句独白:每年的立春一来,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总觉得会有什么事发生…… 任何一个生命,任何一个卑微的生命都有尊严,我觉得这些小人物,尊严也是很鲜活的,包括和很强的虚荣心捆绑在一起的尊严,那种很悲悯的尊严,我觉得其实都在里面。在历史当中,记录不下来这些无名的人,但如果有工夫看电影有工夫拍成电影……我在黄河,在河南安阳开封拍戏,我还捡到一块印着三几年河工修大堤的砖,砖可能有无数的砖,如果你真要把它们收藏在一个地方,你会发现,其实它们挺沉重的。 我想,就是一个蚯蚓,就是把它揪断了剪断了,它还是会活下去啊。人,如果真的理想没有实现,所有人都在做这些事情,让自己的孩子一会儿学钢琴一会儿读奥数,有一种生命的最基本的力量,繁衍的力量。【王家卫】有太多的记者在发问时常常以“有人说”如何如何,向他求证,他烦不胜烦,“我们在这里讨论别人的说,有什么意思呢?!” 在几次国内大的电影活动中,他被主办方或主持人极尽溢美之词,称其为“电影诗人”,王家卫对此并不领情,他说:“在我看来,中国影坛只有一位电影诗人,就是费穆。” 除了墨镜,王家卫最著名的特征是拍电影没有剧本,他是靠本能和脚的感觉拍摄的。对此,在各种追问里,他都很少正面回答。其实,非议他拍电影完全没剧本也是冤枉,在上海的一次访问时,我曾听他说“我只是没有完整的剧本”,他将剧情设想写在给自己看的纸上,因为不停地变,这种像“沙之书”一样的“不完整的剧本”,反而比人们通常见到的剧本还要厚。 《东邪西毒》的英文名为《Ashes of Time》,直译就是“时间的灰烬”。张爱玲在一篇名为《爱》的短文里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面对荒漠,北丐洪七问西毒欧阳锋:“这个沙漠的后面是什么地方?”欧阳锋的回答是:“另外一个沙漠。”接着就是欧阳锋的内心独白:“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去山后面,你会发觉没有什么特别,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但是他不会相信,以他的性格,自己不试试是不会甘心。” 王家卫说:“很多人说我重复自己,这话是不错的。时间其实就是重复,我就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不单是重复某一部电影,而且重复自己所有的电影。我把那些人物放在不同影片的背景下,看看他们到底会怎样。” “够简单”是王家卫电影的基本内核,体现在具体的电影语言上,就是大量的快切,急促的音画组接,凌乱杂陈的外观。很多人将其解读为先锋性的风格,对此,王家卫并没有顺水推舟地认同。他坦言,这是他在拍摄制作过程中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如果说我有风格的话,其实就是解决问题方法直接导致的结果。在拍摄《堕落天使》、《重庆森林》等很多影片时,因为面临很多困难,必须采取现场偷拍的方式进行,而在拍摄过程中,经常会有人出镜入镜,到了后期就必须剪掉。有人就以为我是在追求一种先锋前卫的风格,其实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他坚信,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生命,不仅你在创造它,同时它也在引导你。 也许正因了这种在冥冥之中的电影导引,逼使他在后期剪辑中不断删繁就简,其人物关系呈现出令人吃惊的简单化。除了唯一的武侠片《东邪西毒》,他电影里的人物都设定于封闭狭隘的空间——底层人的鸽子笼,昏暗的地铁和麻将馆,三教九流杂陈的公寓楼是主要背景。电影中的人物往往也都是漂泊不定的孤男寡女(即使有家也是同床异梦等同于无,比如《花样年华》双双出轨的“对倒”夫妇),街头小混混、失意杀手、下等JI女、落魄巡警、路边小店售货员是其主要人物群落。在身份构成里,属于正当职业的只有巡警和空姐,但此两种职业因整天在外游荡,而成为无根阶层的典型代表——巡警是穿着制服的地上巡逻机器,空姐是穿着制服的空中运输机器。无根,更进一步映射出对命运与生存形态的无所依附,荒芜,苍凉,落叶飘零,随波逐流。 为了营造疏离和没着没落的边缘感,他喜欢虚构制作很多小的传说和噱头。比如《阿飞正传》里小旭的独白:“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王家卫喜欢靠重复旁白强化影片情绪,这段无根的隐喻,就在影片中稍加变化反复出现了三次。而在《堕落天使》里,人物连姓名都被简化成符号,黎明扮演的杀手是“天使一号”,他的工作全部由李嘉欣扮演的“天使二号”安排,两人合作了很长时间,却从未见面。金城武扮演的“天使三号”更是简单如白痴,他自五岁那年吃了一罐过期的凤梨罐头后便不再讲话。 如果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独特叙述贴切传达出拉丁美洲孤独历史的荒诞,那么,王家卫则从中拷贝和生发出一种属于自己体系的电影语言——混乱中的清晰,辩证中的单一,彩色里的苍白,复杂中的简单。他将现代主义的繁复表达进行提纯,加进香港地区或好莱坞式的电影经验,以现代性体验的感知方式传达出来,从而获得一种看上去新鲜别致的电影印记。 在王家卫的电影里,这种接近荒诞的现代主义手法,还体现在影像语言的无序和剧情的戏谑。我们说到浪迹南美拍摄的《春光乍泄》,他笑称整个就像一场玩笑。他已不大记得是什么意念激发他要去拍摄这部同性恋电影,但一个异性恋导演的突然醉心,无论如何是件耐人寻味的事。影片的开篇即是癫狂的男同性恋的做爱,在粗砺的影像中,不时唐突地插入毫不相关的时空镜头,以及两人自我放逐阿根廷的极端举止,这一切都在表明与普通观众“过不去”,让人时时感觉到某种惶惑和不自在。当影片结束,有心的观众在看字幕时会蓦然发现,片中两个主人公的名字同时是该片两个摄影助理的真实姓名。这种后现代的玩笑,令人瞠目地在电影即将黑屏时惊现。 “先拒绝别人”是“不让别人拒绝”的最好方法,这是王家卫影片人物的杀手锏,也是他本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姿态。且看他“先发制人”“不让别人拒绝”的几个典型案例—— 《阿飞正传》是他第一部获得巨大声誉的电影,该片用了六十多万呎胶片,刘嘉玲仅一个拖地动作就拍了四十六次,刘德华一句无关紧要的台词重复拍了二十多次。他的办法是,重复没商量。 在《东邪西毒》中,原来的主演之一王祖贤最终的戏份全部被删,只留了开头一个镜头的半张脸。原定主角之一的关淑怡,也是在首映之前全部戏份被删,一个镜头都没留下。该片后期制作时,王家卫先交给谭家明剪辑,谭家明费尽心思剪出了大概,不料王家卫私下又把片子交给张叔平剪辑。  梁朝伟曾发誓绝不演同性恋,为诱其就范,王家卫拿了假剧本把梁朝伟骗到阿根廷,优柔寡断的梁朝伟考虑再三最终还是接拍了《春光乍泄》。在阿根廷的拍摄周期一拖再拖。张国荣因食物中毒差点命丧异国,濒临崩溃的梁朝伟想要逃跑,还设计了逃跑路线。最终都没逃出王家卫的“魔掌”。   不到两小时的《2046》拍摄用了漫长的五年时间,其间一直变故纠纷不断,待影片终于上映时,受尽磨难的张曼玉、董洁、张震发现他们的戏都被压缩到了跑龙套的程度。日本偶像明星木村拓哉前后有五年时间投入到该片拍摄,最终出场时间仅七分钟。   在电影《堕落天使》中,有一段体现王家卫心声的旁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一个很小心的人,每次我穿雨衣的时候,我都会戴太阳眼镜。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什么时候出太阳。”   戏谑,拒绝,自恋,以及天性的暧昧和对神秘莫测的渴望,让王家卫有着顽童式的多变——朝令夕改,无视他人,难以捉摸。我们谈到关于拖戏、虐待演员、涮主创的斑斑“劣迹”,王家卫笑而不答。在他看来,这都是他的创作风格,是王家卫之所以是王家卫的个性使然和标志。 【刘镇伟】王樽:王家卫的电影好像就没那么幸运。 刘镇伟:新公司第一年,业绩还是很风光。《旺角卡门》票房和反映都不错,但《阿飞正传》出来效果不好,当时全公司上下心情都很恶劣。那段时间,王家卫很灰暗。一天晚上,他邀我在九龙的一家咖啡厅喝东西。他对我说,下午他和太太去影院,旁边有观众不停在骂《阿飞正传》,他都担心让人认出被扁一顿。记得那家咖啡厅通宵营业,我们就从晚上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闷闷喝酒,很少交谈。喝到天亮推门离开,我记得那天阳光特别明亮,我忽然就跟王家卫说,如果你要翻身,就保佑自己这部影片拿很多奖,拿了奖你还是可以当导演。没想到,这句话真的很灵验,他拿了很多奖。王家卫就和我一起找投资商,但赔钱的文艺片没人敢投,投资人觉得刘镇伟可以控制得住王家卫,双剑合璧,会大受欢迎。 王樽:于是,就有了《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 刘镇伟:当时是一个意外产生的创作。《东邪西毒》最早的意念来自我在酒店的一次心血来潮,有天晚上,我问周围的人,金庸的武侠小说怎么样?你们怎么看?喜欢看什么?他们说,人物很好看,或者说故事好看。我问,如果我告诉你们,洪七公小的时候戏弄欧阳锋,是把兄弟,但是老是恶搞对方;如果桃花岛是一个太空基地,喜欢不喜欢?他们说,不会吧。我问,你们会对这个故事好奇吗?他们说是啊!我就把王家卫叫到酒店,听我讲故事,就是说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那帮人年轻的日子,他们如何成长,如何学九阴真经,如何认识大家。那个桃花岛不是一个岛,而是沙漠上一个地底墓宫。电影就叫《东邪西毒》,当时好多人在我房间兴奋地叫。我记得,王家卫听完故事在床上跳上跳下。我计划是拍两部电影,王家卫导第一部,我导第二部。当下就在酒店打电话给台湾的蔡老板,蔡老板听了跳起来,他高兴的不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导演,是因为我们两个导演可以给他找十个明星。 王樽:没剧本就拍,也算一种即兴创作,是不是有另一种刺激? 刘镇伟:非常痛苦。那班演员也开始集体精神分裂,因为晚上去王家卫那里拍戏,一个个演得苦兮兮好像全家死掉,白天又要到我这里疯疯癫癫演很开心的戏。拍第一天戏的晚上,梁朝伟就来找我,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看上去很紧张,因为他没信心演好喜剧片。我就对他说,你要放开自己,你觉得自己不如周星驰好,其实不是的,周星驰很多喜剧手法都是从你身上学来的。我还给他讲了例子,说完之后,梁朝伟才放松了,开始相信他自己还是可以演喜剧的。 王樽:《东成西就》拍摄过程中有没有意外发生? 刘镇伟:中间有件很神奇的事。电影拍了三个多星期,因为要搭景暂停一周,这一周我就突然人间蒸发了,王家卫到处找我。我躲到了酒店里,帮元奎写剧本去了,因为当时李连杰的《方世玉》剧组已全部开到北京,但剧本还没弄好,元奎找我帮忙,我就利用搭景暂停那一周帮他写,元奎就在酒店沙发睡觉吃东西等着。我就在房间里整整写了五天,第六天,我把写好的剧本交给他。然后大睡一天,醒来后继续接着拍《东成西就》。 王樽:虽然赶得焦虑,但毕竟成就了这样一部特殊的电影。现在回头看,你怎么评价《东成西就》在你电影中的位置? 刘镇伟:《东成西就》是我拍过的最不喜欢的一部。没有剧本,二十七天拍完交货,我完全没办法享受它,每天就是赶工。一群女人在现场斗来斗去,而且那里面有几个男人也是女人来的,非常麻烦。简直是只有神经病才能做的事情,太疯狂了。现在年纪大了,不敢了,王家卫再找我,我也不敢了。刘镇伟:《大话西游》的缘起本身与周星驰有关。他能拍这部片是因为那时我的《花旗少林》票房赢过了他的《龙过鸡年》。周星驰当时自己开了公司,也拍了很多搞笑的戏,成绩不错,但创作进人瓶颈期,有些找不到路的感觉,不知下一部自己拍什么戏。他就来找我,我马上说了拍《大话西游》的想法,周星驰很高兴。我说,你先不要高兴太早,我这部戏不是喜剧,是要让人哭的爱情戏。记得我当时跟他讲这个电影故事,他瞪了我半天,不知我在搞什么鬼。周星驰以前不拍爱情戏,这次让他演爱情,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就对他讲,你现在是没有女性观众,你如果总演那些胡闹的喜剧,就永远是一个小丑,不能成为大师,只有爱情电影可以拔高你。但周星驰想不出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他一直有些犹豫。当时,我正处于创作巅峰状态,帮刘德华天幕公司做的《91神雕侠侣》也票房大卖,在韩国和东南亚都超过了成龙的《双龙会》。我就给周星驰打气说,你怕什么?我是最红的喜剧导演,我都不怕你怕什么?周星驰才终于答应。 王樽:当时你和周星驰怎么设计孙悟空的演法? 刘镇伟:周星驰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也明白他的一些喜剧表演方法很难出新。关于孙悟空的表演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套子,包括内地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所有的孙悟空都是京剧的演法,从动作到表情,就是扮猴子。周星驰当然不满足于这样演,他很想改变,但怎么演一时找不到路子。周星驰是个很爱面子也很会兜圈子的人,有什么想法都不会直接说出来。(笑)电影开拍的前一个星期都没孙悟空的戏,每天收工后,我就看见他在走廊上走,在我房间门口走来走去,就是不进房间。我就假装不看他,但我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他想找我问孙悟空怎么演,但又不知怎么开口,他要面子。(笑)就这样,他在走廊里走来走去有一周,有天晚上终于忍不住了,就直接进来跟我讨论剧本。他先不谈孙悟空,而是跟我讨论观音怎么演、猪八戒怎么演。我心说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就接下去问他,你准备怎么演孙悟空?周星驰就说,嗯,孙悟空,这个,这个,我有很多想法。那么,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我说,演孙悟空一定要打破京剧的做法,以前所有的电影电视,一直都是京剧做法,你要打破这个做法。当时,周星驰要回香港宣传《国产凌凌漆》,我就跟他说,你回香港后去看电影《面具》(《TheMask》,内地译名《变相怪杰》),你留心一下金·凯瑞的演法,我心目中的孙悟空就该是那个演法。当时还没有DVD、VCD这些东西,周星驰一回去就看《TheMask》,他一回来就到我房间,表演给我看,哗,哗,就是金·凯瑞。我就感觉,新的孙悟空诞生了。【陈可辛】陈可辛谈金城武:他什么都不争不说,我倒反而会想多偏心他一些。《投名状》里最后一场他凌迟的戏,妆化了一天,拍了好几个他不同表情的脸部特写,哭的、叫的、狰狞的、high的......都有,都演得很好。结果最后我总的看来,情绪已经足够了,不需要那场戏了,所以一点都没留,根本不是审查拿掉的,我本来就没放进去。金城武一句都没有问过——不止这些了,和他谈话他几乎不会说到自己,很为他人考虑......总之他是我见过的演员当中为人最好的一个,起码我这么看。【徐克】其实我这个人最不像导演,人家常常还是把我当小工,我最容易被人家当作干道具的——有一次我在剧组里找道具,喊了几下“道具?道具?”就去洗手间了。等我洗手间出来,一个工作人员就对我说,道具,快,导演找你。《女人不坏》的拍摄期间,女主角之一桂纶镁非常怕他,但凡获邀一起晚饭,回家后必是一顿吐。老爷未必不知道周围的人害怕他,但怕到像桂纶镁这样的,估计也是他所不能理解的。南生有一次说到当年和老爷一起做新艺城,同僚中另有曾志伟、黄百鸣、泰迪罗宾、麦嘉……她说,各种怪样子的人都在里面,我就好像带着一个动物园,每天一个一个喂食,然后让他们去干活。徐克:我找梅艳芳演《青蛇》,希望她来演白蛇,但是她要演青蛇,就没谈好,她不来了。 商羊:她哪里像白蛇,她就像法海。 徐克:为什么? 商羊:因为法海这么一个得道的高僧,若是有心对付凡人和小妖,是绰绰有余的;一般人也许会不好意思这么绰绰有余,只有法海偏偏是理直气壮的。 徐克:对,她的脾气,就是大到……欺负人就是欺负人了,没有一个不受她的气的。 徐克:我非常喜欢她!(眼圈立刻就红了)她是一个……一个……(长时间停顿)一个很传奇的女人。后来家里都是符,画了很多符,我总是和她说,你不要再相信神神鬼鬼的事情了,可是没有劝好她。徐克:最后一次过生日,在她家里,好多人,楼上楼下,挤满了。张柏芝坐在楼梯上,我挤过去和她坐在一起,我对她说,你别糟蹋自己,不要什么戏都接…… 羊:香港的导演真的团结吗?或者,你认为,导演需要团结吗?反正第五代是很不团结的,你们这种形式的影片,就你们这种地位的导演,我们这里连尝试都不可能有。   徐克:我其实都不知道说我们是新浪潮,究竟是什么?那只是说,有一批年轻人,在那个时候,一起出来了。我去电影院看片子做笔记,灯亮的时候,看到许鞍华在前面也在写笔记,她就不让我看的。   商羊:(笑)你愿意给她看?   徐克:我老是觉得她拍戏太沉重了,我老说,她把《倾城之恋》拍成了《飘》——干什么要把时代那么沉重地放进去呢?她最近那部《天水围》我就一直没有去看,我不敢看。我还跟她说,我给你做一次摄影吧,可是她不同意。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光是关于王家卫的那一段,就有好多错误,印刷之前都没有发现么?!
  •     就翻呗
  •     昨儿看完的时候还满腔思绪 这会全忘记了...
  •     书中有很多导演对于电影的个人见解 ,很好的学习了解电影的书籍
  •     偏偏都很精彩,触碰到影片导演关于电影 关于生活的理想
  •     电影工作者的心路历程。。。
  •     一部电影可以让你评论的百转千回,可一部电影背后不为人知背后的故事能够让你更了解一部电影的产生…功成名立背后特别多的心酸努力与勇气造就了令人钦佩的杰作
  •     总有些不平凡的人 有一些平凡的细节 从字句中捕捉到跟自己是一样一样的
  •     虽然只言片语,但拉近了距离,无莫测高深,只是嗟叹唏嘘。感动于他们的朴实与纯粹,惊艳于他们的执着和勇敢!
  •     今日二刷完毕,镜头后的故事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另外的故事,别有趣味,人物脱去了官方外衣也跃然纸上得可爱。
  •     别人送的,加一星
  •     朋友买的,他本人非常喜欢!
  •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对电影人的看法有多了些,就是对话的一些内容繁琐了些。
  •     平装本。这是《收获》杂志“一个人的电影”栏目的合集,这是合集的第二本了。这个栏目非常好,直面两岸三地导演。既是一本影视相关专业的专业书籍,同样也是本优秀的采访录。
  •     流连忘返
  •     书很有营养
  •     知道许鞍华是从【女人四十】开始,十多年前在电视上看过几个简短的片花,知道萧芳芳是女主角,她因为这部电影拿了四五个国际奖项。可奇怪的是那部片子我根本没看过,每次想看的时候,都因为各种理由没能如愿。很多年后又看了她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片子没有什么情节,演员的对白也是平淡而又简短。经常是一个定格的画面停在那,只能听见风扇唰唰唰的单调节奏,这种带有回音式的镜头会把你平日生活中那种不易察觉的百无聊赖的苦涩感觉一下子全勾起来。有的朋友说这部片子他看不下去,因为基调太郁闷。可我恰恰相反,从【天水围】我开始喜欢许鞍华--中国影坛我唯一能够叫得出名字和代表作的女性导演。这部影片不但成就了鲍起静,让她在当年摘得三项最佳女主角奖项的桂冠,也让陈丽云在七十岁高龄夺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女配角的殊荣。【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在电影院里看的,不知道是因为不喜欢斯琴高娃的表演还是周润发的形象太过颠覆,我再也提不起兴趣去给这部影片捧场。许鞍华在这本书中有一段采访我印象深刻,她说“除了死亡,我觉得我的人生大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现在的问题是自己跟自己跟死亡的关系,这是很私人的东西,别人没必要知道,你自己看着解决就是了。”她还说“我很喜欢一个人的状态,因为我不需要人陪”。可影片泄露了她的秘密,从【女人四十】开始,她就在让自己在不断的直面老无所依的那种孤苦状态,【天水围】中的阿婆的惨与孤还算点到即止,【桃姐】绝对可以算是对生老病死、世态炎凉的一次全景记录。她的影片在视听方面不那么讲究,偏重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和情绪的体验,这也意味着她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敏锐考察超出了一般的导演。同样,这部影片让叶德娴在11和12年分别拿了10个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奖,真是传奇!其他导演的访谈也各有各的精彩与趣味,个人最喜欢尔冬升、徐克和刘镇伟那三篇,透露了很多娱乐圈和明星不为人知的八卦,充分满足了我这个凡世俗人的好奇心!
  •     对尔冬升印象最好
  •     很多书是需要花时间慢慢读,细细看的,这本就是如此
  •     虽然时间过去好几年,但是这本书证明不因时间而淡化其价值。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价值观,而带来不同的人生轨迹。
  •     粗布宽衫,一个人过罗湖关,捡花生喂茶馆的猫,素净地就像她的电影,许鞍华
  •     内容还没有看但看电影人的访谈应该是有收获的
  •     我觉得王樽的采访和解读很不错 就是他有时过于文绉了 他似乎很沉迷电影的世界
  •     非常喜欢,许鞍华很NB
  •     还没读,但是看封面很有感觉
  •     好的采访
  •     书是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一些导演的成长经历等等。可以在茶余饭后当做消遣读,也可以安安静静在书房好好品读。有些话还是耐人寻味的。对影视编导导演之类的相关专业的学生更是推荐这本书~
  •     买这本书的原因是自己也想拍一部好电影。。。哈哈哈~~前两天看了冯小刚的《不省心》,现在越来越上瘾了~~
  •     同学说很好 好看。但我还没看
  •     也许不是每一位导演,每一部作品都优秀,都喜欢,但是电影人对电影的解读还是最直接最真实的。
  •     喜欢电影,所以想探究电影背后的那个灵魂人物导演是怎样的一个人,读过几篇访谈后,发现原来和写文章一样,文字很多时候是作者的一时澎湃和走火入魔,而电影也如是,大部分是导演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无关。
  •     许鞍华、陈可辛、陈德森、刘镇伟比较有趣,,,
  •     大导演们的访谈放到同一本书 谈人生 谈对艺术的理解 读起来一点都不乏味 让人思考良多
  •     有关电影 有关导演。
  •     人物访谈集,作为图书来说不够差强人意,不过访谈中的某些细节可作参考。
  •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很多导演的印象,记忆深刻的有三:天之骄子般的尔冬升放弃做明星甘居幕后;严肃的徐克内心其实很苍凉,羡慕他有黄霑那样的好友;最意外的是刘镇伟,一个外行拍电影全凭自己的想象力和追求快乐,结果一再被世人辱骂,从(大话西游)到(情颠大圣),他像个孩子般委屈,看完这些访谈,真的会更理性宽容去理解他们的电影吧。
  •     虽然纸质不是很好,但是服务和内容真的很好
  •     很文艺的了解电影导演,不错。
  •     如果你是学电影专业的,建议读一读
  •     商羊写徐克那篇真是不错。国内优秀的导演访 谈真是凤毛麟角,易立竞那本《中国导演访谈录》之流就算了吧。作为记者 ,我也时常不知道应该抓住哪些点面线,反正制造新闻快餐惯了,也没想太多。但 读到真的好访谈时,还是很佩服。
  •     显然,香港导演要有意思很多。
  •     两年前看的了,到现在还记得陈可辛说的,他很喜欢年轻人为梦想努力的样子。
  •     导演的思想,
  •     这是一本爱电影的人必定喜爱的书。
  •     编导必看 长知识 长气势
  •     书很不错,值得购买~~~
  •     感覺超出預期的一本書:爾冬升對年輕女演員的點評、徐克談起黃沾與梅豔芳時的動容、陳德森關於十月圍城的選角,甚至覺得看完之後對墨鏡王的偏見也似乎少了那麼一點。非流於表面功夫的訪問,贊一個。(下雨天果然才是讀書天[偷笑])
  •     就书里的访谈而言,个人比较喜欢许鞍华,文艺气息较重。最喜欢尔冬升,一些想法很让我赞同。不错的书,可以了解好多电影和导演。
  •     港台导演多真性情!
  •     这本书真心好,质量真心不行。
  •     很好的一本书。正如书名《一个人的电影》,这是一本小众的书,一本给文艺青年装装B用的书,一本用来了解导演心生的书。
    拍电影,真的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嘛?不可能吧!大家都不要看的电影,谁来投资啊?
    但是这么多功力深厚的导演,就是一次次挑战约定俗称的心理惯性,要拍出自己风格的电影来!
    你想把它大众化?
    那就沦为3流导演了~~
    1流的导演,总能让喜欢自己想法的人,也喜欢上自己的电影~~
  •     看了刘镇伟访谈,其实大话西游很多台词只是对王家卫很多片子的恶搞,没想到误打误撞造就了所谓的“经典”,呵呵……
  •     挺不错的,谢了中国导演的一些事了解了中国电影!
  •     喜欢~本来就喜欢收获~ 记得当时还做了不少笔记
  •     书写的挺好的 非常喜欢
  •     。。。耐读
  •     想买这本书纯粹是想看关于王家卫与陈可辛那两篇。看了之后发现竟然还有其他导演.书好厚。好看
  •     我喜欢的书,一种是散文随写,一种是关于电影的,一种是关于旅游的。
  •     应该改叫一个人的导演。幕后故事小合集吧,其实和电影关系不大。喜欢写墨镜的那一部分
  •     讲香港电影人那一代挺感人,再一次认识陈可辛以及他身上那些被艺术家有所不齿的商人气质到底是从何而来。许鞍华倒是诚恳,万年不变。但必须要承认,一手建立起香港和内地商业电影规则的人,这几个都脱不了干系,可称之为伟大,尤其是对内地商业电影模式的建立。
  •     电影拍的很有人情味、买她的书因为受到李安影响 哈。
  •     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插图第2版)
  •     希望每一位影视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看到这些书
  •     比较好看影评
  •     喜欢电影,有人说电影就是导演将自己的梦呈现出来。很好的一本书。
  •     知道了好多,陈德森那段好搞笑
  •     让你了解电影人的心路历程!
  •     书是不错,就是外包装的设计差了点,外包装容易磨坏
  •     内容很生动,不会看着犯困。收获不少
  •     本书外皮的胶粘是坏的,基本上可以直接去下来,我的这本还有一点褶皱。不过内容上是挺好看的,讲了香港众多导演的拍片经历,对电影独家的认识。
  •     略水
  •     “电影没有好坏,只有喜欢不喜欢。导演是有定论的,我想,应该是有的,做人就更有定论了。”
  •     顺便了解了一些我压根不知道的事情 这就是那么一点点意义来着 许鞍华 陈可辛 顾长卫那几篇比较有意思!
  •     收获的第二辑,一如既往地好~
  •     采访者的水平非常高,被采访的水平也特别高,大师间的高峰对决,对电影的理解,几个导演都有自己的想法。
  •     有几篇很水啊
  •     其实深度而言,还是少了点什么
  •     这本书有很多访谈对话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比较接近地去看一个导演。里面有些小故事很不错。
  •     很深刻,没想到还有这么一本贴近导演创作思想的作品,很有诚意的访谈录。没有错过。
  •     除了许鞍华那篇有点干货之外,其他的味同嚼蜡
  •     只看过墨镜那部分,采访他一定很难过,明明拍的是话痨一般的电影,本人却不多言,说了几乎等于没说。
  •     正如弘明说的一句“选择了艺术的人,对庸常的世界是否天然地具有一种挣脱的欲望?”
  •     喜欢许鞍华和候咏的访谈,感觉商做的访谈比较八卦
  •     读了许鞍华和王家卫的访谈,中国记者和外国记者的提问相差太大。我喜欢《巴黎评论》的那些记者问问作家们导演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记者在采访王家卫时还说王说话多只言片语,缺少必要的连贯。所以干脆没把王的采访原文放上来。他不知道像我这些个读者,就喜欢看王怎样的只言片语吗?
  •     看完《桃姐》后甚是感动,最初以为是许鞍华的札记,所以毫不犹豫买下来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众多导演的采访录。写得有点散,但是阅读后收获很大,有一种重新认识电影的感觉。
  •     没人都讲述自己的电影故事,反应的恰恰是整个中国电影业的成长与发展
  •     是访谈
  •     喜欢电影的同学真的值得一看
  •     很大一爿江湖。都是性情中人。
  •     最不喜欢王家卫,编者自己都说了,老王说的都没啥用,理不成句子,他只好介绍他导演作品了……
  •     多个导演从不同的视野角度去评价跟他合作的人,用笔不多但是一针见血
  •     徐克么么哒!
  •     访谈对话式作品,重点看了许鞍华和赖声川两篇,更偏爱许鞍华的叙述方式。
  •     看影人的经验和感受。
  •     书皮弄丢了,好遗憾
  •     在关于许鞍华的那篇里,看到黄碧云这个名字,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
  •     一个人的电影-2008-2009
    该商品已有 473人评论
    帮助更多买家。分享,让世界更美好
  •     一个人的电影-2008-2009
    该商品已有 474人评论
    帮助更多买家。分享,让世界更美好
  •     不是很推荐收藏
  •     1、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我们以为好莱坞是创作天堂时,却遭到导演们的一致否定。过度完善的工业化体系,是否反而难以保存创作的火种?2、印象最深刻的访谈对象莫过于陈可辛,他的对电影的理性选择完全颠覆了我对他电影温情脉脉的感觉。而许鞍华也不像大家所阐释的偏爱政治电影,她反而不想过度表现政治。3、大陆导演与香港导演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五代导演永远无法脱离社会环境而创作,而香港导演则轻松随意得多,为赚钱、为好玩、为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才会有徐老怪的才情、许鞍华的多变……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