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 > 电影,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8月
ISBN:9787545802467
作者:彭小莲
页数:200页

作者简介

本书收录了彭小莲撰写的影评43篇。既有对候麦等电影大师的回顾,也有对《无耻混蛋》等最新影片的评论。导演看电影的视角,使得本书具有了不同于通常影评的分量。作者系情感充沛之人,写道情绪高涨处,能不断抛出新鲜观点,不温吞,也不避讳。这都使得本书成为一部有力道的电影随笔。

书籍目录

自序《弗里达》,两个女人的坚持《永恒的时刻》是怎样诞生的卡洛斯·绍拉——西班牙的精灵难忘的《萨维奇一家》跟随瓦尔达《一个唱,一个不唱》海玛:影像的力量法国的侯麦和他的封箱之作今村昌平的大手笔《猪与军舰》看今村昌平的早期电影不容易最纯焠的《黄昏清兵卫》恐怖电影大师黑泽清的家庭片阳光下的《苏默斯小镇》从《功夫熊猫》到“三万老”爱上捷克电影《卡廷惨案》的永恒记忆笑,并痛着聆听《失翼的灵雀》歌唱向《严密看守的列车》致敬幽默就在尴尬中米科·曼切斯基的空间塞尔维亚的天才《盗火线》:经典的电影和电影的经典因为她,《丑闻笔记》百看不厌看《赎罪》这样讲故事《白丝带》的象征意义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一部商业片对商业片的颠覆超出纪录片以外价值的纪录片除了电影回NYU放我的电影六月二十五日日本纪录片导演——土本典昭上海,我的邮票带着《上海伦巴》去看黄宗英最难忘的一部电影本书涉及电影

编辑推荐

《电影,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是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

前言

成为电影导演,对我是一次偶然;开始写影评,对于我是又一次偶然。于是,电影成就了我另一种生活的可能。第一次偶然的时候,是我在江西农村插队,已经开始第九个年头,周围的知青几乎都走完了,最幸福的当数进了大学,成为工农兵学员的;然后是病退回上海,最后是在当地招工进厂的。只有我,还留在村里;还在那里插秧种地。我穿着短短的蓝色平脚裤,大热天也不戴草帽,田间休息的时候,两腿的泥巴都懒得洗去,坐在装着秧苗的扁担上,和老乡用报纸卷着烟卷,在那里使劲地吸着。蹩脚的烟丝,怎么吸也吸不出个烟味。那时候,与其说是要在那里干革命、接受再教育、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不如说我是带着浑身的怨气,要在那里发泄,一头一脑的愤青架势。后来母亲来信说,父亲原先的老战友江渭清又出山了,就在我们江西当省委书记。于是拿着她写给江书记的信,书包里还装着一本书——那时候最时髦的内部刊物白皮书《白轮船》,搭乘着长途汽车去省城了。一脸的酷劲,谁都不搭理,但是心里的喜悦还是上下跳动着,我对自己说,见到江书记,就是我理想的“白轮船”起航了。江书记在家,但是他没有出来见我;江夫人对我说,你在农村多好啊,空气新鲜,我们现在都怀念那时候下放的日子。七搭八搭地聊了一会儿,然后她又说,家里要开饭了,没有准备我的饭。她把母亲写的信留下,让我走了。我赶到长途车站时,当日最后一班回去的长途车开走了,蜷缩在车站的角落,我大哭一场。我和母亲的自作多情,让我尴尬地在车站里熬过了一夜。年底的时候,“文革”后的第一场高考开始了。15岁就下乡,没上过什么学,数理化对我是天方夜谈;可是不考取大学,就再没有其他办法离开村子。

内容概要

彭小莲,女,1953年6月出生,湖南茶陵人,中国电影导演。主要电影作品有《我和我的同学们》、《犬杀》、《女人的故事》、《我也有爸爸》、《上海纪事》、《美丽上海》、《上海伦巴》等。主要著作有《回家的路》、《他们的岁月》、《理想主义的困惑》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当时我在做《美丽上海》的后期剪接,我把朱利作为一个信念的象征,我对自己说,要像她那样,不要轻易放弃,不要随便修改,要知道自己最终想表达的是什么,要把片子做到一个有限的极致。  ——彭小莲

章节摘录

看他的女主角想到的是高更画上的那些部落女人,让人感觉到这些女人和土地的关系,以及她们体内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在关键的时刻,就是这些不屈不挠的生命力,最后把你打动了。“红色杀机”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日本家庭的故事。男人是典型的自私甚至有点猥亵的家长,他和单位里的女人勾勾搭搭,却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回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对妻子贞子拳打脚踢。可是生病的时候,又把贞子当作母亲在那里依靠。在这样压抑的生活环境里,突然有一天,平冈摸进贞子家行窃以后,还强奸了她。贞子默默地忍受了这一切。更可恶的是,几天以后,平冈竟然又来找贞子,这时今村真正把人性中最深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俩互相仇恨,但是平冈却似乎又真的开始喜欢上了贞子;贞子愤怒的同时,却又有点同情平冈。在第二次强奸的时候,平冈为了制止贞子的呼救,竟然拿起了边上烧得滚烫的熨斗,他把熨斗紧贴在贞子的面前,只要你叫喊就在你脸上留下印记。

图书封面


 电影,另一种生活的可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自 序彭小莲成为电影导演,对我是一次偶然;开始写影评,对于我是又一次偶然。于是,电影成就了我另一种生活的可能。第一次偶然的时候,是我在江西农村插队,已经开始第九个年头了,周围的知青几乎都走完了,最幸福的当数进了大学,成为工农兵学员的;然后是病退回上海,最后是在当地招工进厂的。只有我,还留在村里;还在那里插秧种地。我穿着短短的蓝色平脚裤,大热天也不戴草帽,田间休息的时候,两腿的泥巴都懒得洗去,坐在装着秧苗的扁担上,和老乡用报纸卷着烟卷,在那里使劲地吸着。蹩脚的烟丝,怎么吸也吸不出个烟味。那时候,与其说是要在那里干革命、接受再教育,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不如说我是带着浑身的怨气,要在那里发泄,一头一脑的愤青架势。后来母亲来信说,父亲原先的老战友江渭清又出山了,就在我们江西当省委书记。于是拿着母亲写给江书记的信,书包里还装着一本--那时候最时髦的内部刊物白皮书《白轮船》,搭乘着长途汽车去省城了。一脸的酷劲,谁都不搭理,但是心里的喜悦还是上下跳动着,我对自己说,见到江书记,就是我理想的“白轮船”起航了。江书记在家,但是他没有出来见我;江夫人对我说,你在农村多好啊,空气新鲜,我们现在都怀念那时候下放的日子。七搭八搭地聊了一会儿,然后她又说,家里要开饭了,没有准备我的饭。她把母亲写的信留下了,让我走了。我赶到长途车站时,当日最后一班回去的长途车开走了,我蜷缩在车站的角落,大哭一场,我和母亲的自作多情,让我尴尬地在车站里熬过了一夜。年底的时候,文革后的第一场高考开始了。15岁就下乡,没上过什么学,数理化对我是天方夜谈;可是不考取大学,就再没有其他办法离开村子。我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那时候艺术院校,只考作文、政治和专业。对电影,我比对其他任何东西都懂得多一些,因为母亲是俄语片的翻译,小时候在那里看着他们对口型配音,看着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剪接;休息室里,似懂非懂地听大人在争论着电影的好坏;还有,在放映间捡回那些废胶片,我已经会学着那些老师傅,只要用舌头舔一舔,就能判断出胶片的正反面了。后话,我离开了农村,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电影,在我的生活里,成了我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走进去以后,就不愿意随便和别人谈论他了。因为这似乎变得像是一个恋人,有了那么多感情以后,就想保住自己的隐私,因为有太多的微妙和细节影响了我的感觉,生活态度和对人的认识。可是,这些年来,拍电影变得越来越难,大片,无厘头的搞笑,毫无商业标准的商业片,这些都让我变得没有了方向,在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除了看书就是看碟。这样似乎可以逃避到另外一个世界,渐渐地,这不再是一个“可以”的问题,他真的给了我一个全新的天地。在看到好的片子后,一头栽进水里,把全身的激动都想在奋力的游泳里发泄掉。可是,做不到,那小小的游泳池,似乎装不下我对这些片子的热爱和兴奋,于是我开给朋友写邮件,邮件越写越长,最后写成了文章。 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不写博客?我说,我是要有对象才会说话,就像我拍电影,要有人看一样。这时候我才明白,痛苦和快乐,你都是要和朋友共享的。片子越看越多,邮件也越写越频繁,于是朋友又说,拿出去发表吧。就这样,我写出了这本小书。这以后,每每看完片子,都会对着天花板发呆,要好好想上一会儿,即使不为它写什么,也会自觉地在思考着;看电影再一次给了我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     熟悉彭晓莲最先接触的并不是她的电影,而是她的文字,我仍然记得她的《举起我天天阅读的那本书》里面那个卑微的小女孩,即使长大后到了美国读书,和小时候仰望的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依然会有一种卑微的感觉,她说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从一个别人眼里羡慕的留学生一下子又变成了小时候那个在外公小卖部里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我是多么喜欢这个人物啊,她一直在往前走,却又那么谦卑。这就是她自己吧。我想她的电影也会有这种力量。
  •     2010年上海书展上碰到了彭小莲导演的签售,之前因为小川绅介和那本《理想主义的困惑》知道彭小莲,虽然没看过她的电影,虽然一翻书就发现侯麦的名字拼成Evic Rohmev, 卡洛斯.绍拉的名字拼成Cavlos Sauva(我无法容忍这些错误,这说明作者或编者的不认真和非诚意),但我还是买了书,怯生生的第一个要了签名,些许寒暄后,她给我写的赠言是“好电影都在盗版碟里,悲哀—彭小莲 2010.8.14”,当时这让我莫名奇妙,因为我一直崇尚看胶片,尽管看了大量的盗版碟(有一千部?),但并不觉得悲哀,而是幸福。一年过去了,近日才抽时间把她读完,感觉这是她说给自己的,而不是我。书里的电影都值得一看,而彭小莲的文笔因为兼具女性的细腻和导演的敏锐也很好看,生活中的彭小莲更像部电影一样戏剧性的曲折。但这本书还是像我想的一样留下了许多遗憾,以下一一列出,希望能弥补,也能让读者更了解彭小莲。1. 第12页 卡洛斯.绍拉(Cavlos Sauva)应为Carlos Saura2. 第15页和第180页《饲养乌鸦》和《狩猎》应统一译名为《饲养乌鸦》。3. 第16页《血婚》与第180页《血色婚礼》前后中文译名不统一,按豆瓣译名统一为《血婚》。4. 第16页《我,唐乔万尼》(Io,Don Giovanni)应为《我,唐.乔万尼》(I,Don Giovanni)5. 第21页 《贝弗利山庄的贫民窟》和第181页 《比弗利山庄的贫民窟》应统一为贝弗利,另豆瓣译名为《十五歲趣不趣》,似乎是港译。6. 第24页和第182页《阿格涅斯的海滩》,按法文译名应为《阿涅斯的海滩》7. 第26页 彭小莲说“我在网上没有看见阿涅斯的照片,我也没有找到阿涅斯出演过的电影”。我在网上找到些相关资料,其照片可见http://people.mtime.com/896607/她演过的电影查到两部• Credits; FILM APPEARANCES • Nun, 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 (also known as The Young Girls of Rochefort), Warner Brothers/Seven Arts, 1968. • Also appeared in Lions Love, Raab, 1969; Jane B. par Agnes V. (also knownas Birkin Double Jeu I, Birkin Diptych I, and Jane B. By Agnes V.), CapitalCinema/Cine Tamaris, 1988.8. 第27页 温德斯应译为文德斯9. 第30页“一部1969年拍摄的影片,居然在12年以后的1991年观看时”,显然是算错了时间,应该是22年以后。10. 第32页 侯麦(Evic Rohmev)应为Eric Rohmer11. 第33页“全家热热闹闹地看着小沈阳而乐此不彼”,应为乐此不疲。12. 第39页 今村昌平(Shohei Lwamura)应为Shohei Imamura13. 第44页 “红色杀机”应为《红色杀机》14. 第48页 山田洋次(Yoji Ywada)应为Yoji Yamada15. 第61页 “你看过笑完了,就轮到下一播人了”,应为下一拨人了16. 第61页 《孙悟空大闹天空》大概是导演童年的记忆吧,片名应该是《大闹天宫》。17. 第64页 “可惜的是,战争的炮火最后销毁了影片,至今没有找到《铁扇公主》的拷贝。”好消息是该片拷贝已重现于2005年的威尼斯电影节。18. 第66页 杨.卡达尔 (Jan Kadar/1918.4.1-1979.6.1)应为Ján Kadár。19. 第78页 杰瑞.门泽尔(Jiri Menzel/1938.2.23)应为Jirí Menzel。20. 第96页和第100页 杨.斯维拉克(Jan Sver’ak/1965.2.6)和兹涅斯.斯维拉克(Zdenek Sver’ak/1936),这对父子的姓应为Sverák,补全父亲的生日是1936.3.28。21. 第100页和第179页 《烈日长空》(Dark Blue World)和《深蓝世界》可统一为豆瓣译名《铁翼蓝天》。22. 第109页 基斯拉夫斯基应为基耶斯洛夫斯基。另外才知道基氏有遗作三部曲“天堂、地狱、炼狱”,已被后人拍好两部,第一部是《疾走天堂》(Heaven/Tom Tykwer),第二部是《情狱》(Hell/Danis Tanovic),等待第三部的出现。23. 第116页 “1990年代中”,赘语,应为九十年代中。24. 第120页 《百万宝贝》(Million Dollar’s Baby)应为Million Dollar Baby25. 第127页 美国作家霍桑(Mathaniel Hawthorne, 1804.7.4-1864.5.19),应为Nathaniel Hawthorne26. 第136页 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a) 应为Quentin Tarantino, 《无耻混蛋》(Inglurious Basterds)应为Inglourious Basterds27. 第136页 《黑夜的舞者》按土豆译名为《黑暗中的舞者》(Dancer in the Dark/ Lars von Trier)。28. 第155页 小川的遗作《满山红柿》(Wanzan Benigaki)应为Manzan Benigaki29. 第177页 母亲是俄语片的翻译文中几次提到母亲是上译厂的,父亲是“反革命分子”。后查得其母朱微明,其父彭柏山。生平及其遭遇可见网文《职位最高的胡风分子彭柏山》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5688138/2711/15/20/0_1.html30. 第179页本文涉及电影中有文中提到但未录入的,有文中没有却录入的,有题目错误的,因为这些电影都值得关注,现一一列举如下。文中提到但未录入的电影:第89页 给我一个爸/Kolja/捷克/Jan Sverák第52页 东京奏鸣曲/Tokyo Sonata/日本/黑泽清/2008/120min第64页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美国/David Hand/1937/83min第22页 卡波特/Capote/美国/Bennette Miller/2005/114min第136页 杀死比尔2/Kill Bill 2/美国/Quentin Tarantino/2004/136min第153页黑暗中的舞者/Dancer in the Dark/丹麦/ Lars von Trier/2000/140min第62页 花木兰/Mulan/美国/ Barry Cook, Tony Bancroft/1998/88min第23页 长别离/ The Long Absence/法国,意大利/Henri Colpi/1961/85min第23页 广岛之恋/ Hiroshima mon amour/法国,日本/ Alain Resnais/1959/90min第53页 罗马11时/Roma Ore 11/意大利,法国/ Giuseppe De Santis/1952/107min第62页 宝莲灯/中国/常光希/1999/85min第179页 红日风暴/中国/彭小莲,魏时煜/2007/137min有文中没有却录入的:第180页 女乘客/Pasazerka/波兰/Andrzej Munk& Witold Lesiewicz/1963/62min第182页 爱的边缘/The Edge of Love/英国/John Maybury/2007/110min题目错误的:第42页 昆虫记应为日本昆虫记第48页 黄昏清兵卫后分别是英文片名和日文片名The Twilight Samurai/Tasogare Seibei附记:在寻找电影的过程发现imdb居然不能直接上,只能用IP地址: (1)72.21.206.70, (2) 207.171.166.140, (3) 72.21.211.32,而且不能登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豆瓣上录入新电影都要IMDb编号,旁边也有去imdb.com查询的链接,却根本无法登陆,地址不能解析。S~~~还有书中还提到了一部不能忽视的电影《卡廷惨案》,是波兰导演安杰伊.瓦伊达的作品。这是我在听到袁腾飞讲这段历史后第二次清晰地了解到二战时期德国和前苏联这对流氓和强盗的可恶行径。F~~~关于彭小莲可以参考南方人物周刊的访谈《那些说不出的慌张》, http://news.163.com/10/0523/11/67C8B11O00011SM9.html关于彭柏山和朱微明可以参考彭小莲的《他们的岁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977087/P.S:如果哪位有彭导的邮箱,麻烦转给她,希望能在下一版纠正这些差错。monsean 2011.10.5于上海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小女人的滥情
  •     看的时候特别有激情
  •     文字不怎么好;初次接触导演笔下的捷克电影。
  •     有点浅
  •     一场电影 一场梦
  •     电影,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     关于电影的书籍也是我最爱之一
  •     很喜欢,改天有时间花个功夫写个长点的读后感!
  •     从电影制作者角度看电影,薄薄小书,意犹未尽!
  •     最近《经济观察报》有彭小莲的访谈。对于文革,彭与张艺谋有着完全迥异的看法。张认为文革已经过去,没有必要继续沉重。彭却对这一观点“很气愤”,认为历史不会轻易过去。并撰文批评张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对于文革时代爱情的理解是缺乏人性深度的。”通过此文我了解到她拍的反映胡风冤案的纪录片《红日风暴》。该片是目前唯一全面真实客观记录该案件的影视作品。在书店遇到此书,我对她的电影评析文章颇欣赏。文笔的老辣,目光的犀利,思想的深沉,无不显示出她对电影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因为有了历史浓重的基色,让她的电影在娱乐至死的当下世界圈里格格不入。不过,幸好有类似彭小莲这样的坚持,才使得中国电影没有彻底迷失在充斥着廉价狂欢的氛围中,而脚踏坚实的土地勇敢地前行。
  •     喜欢邓小莲评论电影的角度,知了人性却带着悲悯。
  •     除了那个带有偏爱的电影单子外,可以不用看。
  •     略失水准,可读性强
  •     图书馆随便翻来的一本书,差强人意。 电影方面还需要很多的延伸阅读。
  •     意外翻到的惊喜。。。。
  •     电影阅读笔记
  •     轻阅读 很享受 看了会有想看电影的冲动
  •     比较一般 但是其中的电影应该是值得一看的
  •     《红日风暴》的气氛犹在,搞得我不敢翻页。
  •     一些片段
  •     好的影评,不是出于商业考量的赞美或是炒作,而是发自自己本身的真实声音。
  •     这本书还是有启发,关注捷克电影
  •     电影导演的影评,不一样的视角和感受
  •     情真意切的文字
  •     解读黑泽清,狗屁不通。文字幼稚,纽约镀金后,被动句式蹩脚而恶心。对很多电影的理解好似中学生,洋洋得意的自恋充斥其中。最后,不忘埋汰自己的母校一句:天哪,我对他们的狂妄没兴趣。分明是对自己新作无信心,却偏要让师弟师妹躺着也中枪,不厚道。提起NYU,那恨不得把脸都贴上去攀亲的劲儿哟,呵呵。
  •     3.5。
  •     前影评后杂文,流水。
  •     有趣而且有情,用文字记录自己和电影的故事
  •     从同学的赠送,到电影作者彭小莲的评论,最后转到我对捷克电影的兴趣,其实东欧很美,有克拉科夫和布拉格这样有风格有历史的城市,更有像 安杰依·瓦伊达和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这样灵动又深沉的电影工作者,和他们表面平实内在瑰丽的作品...感谢我的同学,东欧不再只有斯大林和社会主义...
  •     我操 水平和我寫的差不多。2013.01.03 @成都
  •     不错,从专业导演的角度写影评给读者更多看电影的视角。
  •     零零落落的评论,多多少少有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     随便翻翻
  •     象是一枚不太入迷的影迷写滴!
  •     很差劲。这样的影评有凑字数之嫌,不看也罢。
  •     感谢彭导带我领略东欧电影(尤其是捷克电影)的魅力,这的确是另一种可能。
  •     只看了感兴趣部分。
  •     看了上面的评论,莞尔一笑,电影只是另一种生活的可能,难道电影导演的评论一定要专业炫技显示各种历史文化底蕴吗?突然想起来姜文当评委那次的话——“没什么他妈的“后现代”,“影像风格”之类的屁话,傻词儿。就说:“没看懂”或者是“这个好看”。 再不就是关注到了某个细节,说那女孩的衣服配那条围巾给我映像很深--都是这种很直觉,很真实的东西! 我觉得就跟我妈评论一个片子似的,她说:这片子解渴!这其实就够了。 我们只有一次在谈到表演的时候,提到一次“斯坦尼体系”,其余的时候你听到的全是老实话,没人在那装。”不过确实这本也没有什么出彩的篇目,权当和老友聊天闲侃电影好了。
  •     我相信,电影是可以诠释人生的,当我们将自己抛却在那种虚拟的场景中的,是带着一种重新活一次的感觉,我很想在其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来经历一场生离死别,或者,风花雪月。
  •     很安静,偏文艺。
  •     知道了一些术语。中景,小全景。还了解到中国动画曾经的辉煌,三万老。
  •     剧透太多了,刚对作者所评的电影有一点兴趣就已经知道了所有的悬念,结果对电影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
  •     书本身不怎么样,但里面推荐了几部好电影
  •     清淡文字描绘深厚电影。
  •     前半部分好看些.
  •     From library. 涉及得广,但都浅淡。不走犀利路线的影评只能文(矫)艺(情)了吧。头俩篇看哭了,后面的笔调都厌了。有错别字诶竟然,那个年代的人下乡太久(九年啊)没能多读书,好辛酸。
  •     了解了一些特别的电影人
  •     态度真诚,文笔一般
  •     影评,专业的角度,也有个人的感受,从这里了解了捷克电影,有时间可以找出来看看。
  •     不错的影评。。。
  •     八分认同,五分共鸣,我知足了。比她片子更吸引我的是,感性、真实、毫无矫饰,舍不得看完意犹未尽。
  •     最大收获是收部美版CC的瑞典电影<永恒时刻>的蓝光
  •     还禁不起批评啦XD拍那么烂怪谁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