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 > 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1
ISBN:9787500490074
作者:裴亚莉,饶曙光
页数:336页

作者简介

《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将新中国大约六十年间的电影生产分成四种形态进行研究。这四种形态之间有一个历史性的嬗变过程,与中国社会及思想变迁的过程息息相关。但是这并不是《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的主要目的。《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的目的是要阐明,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变迁,构成了电影形态的变化,也就是说,“电影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形式、目的、生存手段和与观众的关系。这四种形态是:电影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电影作为电影、电影作为知识分子表达以及电影作为产业。以这四种形态为纲要,分别梳理了以解放区电影为基础的“红色电影”、以旧中国上海电影传统为基础的“电影化的电影”、以电影语言现代化的理论讨论为基础的知识分子电影以及以全球化浪潮为背景的以市场为目的的商业电影的形式创造和文化内涵。这个探讨,既是对新中国电影艺术成就和理论成就的一次总结,也是在新的角度对历史予以评价的一次尝试。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电影的内容和形式第一节 新中国国营电影制片厂、新的电影叙事范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立第二节 张骏祥:喜剧电影、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及新中国电影理论第三节 “文革”电影作为电影为政治服务的极端表现第四节 谢飞:将电影当作重建精神家园的武器第二章 谢晋:让电影成为电影第一节 谢晋和谢晋电影中的现实第二节 电影精神之一:写爱情第三节 电影精神之二:电影的喜剧性和谢晋电影的喜剧潜流第四节 谢晋电影中的性问题第三章 新中国电影与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第一节 《小城之春》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和中国电影的现代性第二节 1956—1959年沈浮电影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三节 张暖忻、杨延晋和吴贻弓电影的知识分子视角第四节 黄建新作品: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记录和分析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代电影与电影产业的文化基础第一节 电影作为“民族寓言”和20世纪90年代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语境第二节 冯小刚电影和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本土经验第三节 张艺谋电影:发掘银幕民俗和民族文化中的市场可能第四节 陈凯歌与电影的商业化牢笼结语 一种期望参考文献

前言

  裴亚莉和饶曙光合著的这本《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分四章研究了新中国六十年来的电影形态。具体内容包括: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电影的内容和形式;谢晋,让电影成为电影;新中国电影与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代电影与电影产业的文化基础。

图书封面


 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读《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  我用两天时间马不停蹄地看完了这本书。手头还有《文明的进程》待看,刚开了个头。和《文明的进程》相比,《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理论性不强,冗余信息较多,适合走马观花式阅读。  先说一说此书的标题: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这其实是全书内容的四个章节,四个角度,中国电影的四种形态,即:作为电影的电影,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工具的电影,作为知识分子抱负体现的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电影。对于每种电影形态,作者都是选取了三两个著名导演作为代表,重点分析了其代表作品,由此以点带面,辐射了新中国电影6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比如第一章“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电影的内容和形式”,就是在分析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工具的电影,涉及的是张骏祥、谢飞等导演,以及样板戏电影。  而第二章,“谢晋:让电影成为电影”,则是抓住谢晋一个人来做重点分析,涉及《芙蓉镇》里对性的表现等。  第三章,为“新中国电影与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则是关注作为知识分子抱负体现的电影,比如《小城之春》何以是经典的,因为它里面的每个人物在表现出符合传统道德的克己、仁义等精神之外,还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的承担精神,而这就是现代性来临的体现,这就是现代电影的特征。在全书里,“现代性”是多次出现的术语,可惜作者没有做出具体的界定,以致常常令人不解。作者对现代电影的界定来源于李少白,大意是,现代电影不专注于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运用电影去思考。它不是着重于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而是专注于人物的内心世界,等等。由此而论,西欧的文艺片多属现代电影之列,而好莱坞大片则多属传统电影。由此而论,《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现代电影的传统,而从59年之后到文革结束,这一传统面临的是被中断和被压抑的命运,直到第四代电影导演如张暖忻、杨延晋、吴贻弓等人的出现才又得到接续。全书结束于第四章,“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代电影与电影产业的文化基础”,选取了张艺谋、冯小刚和陈凯歌作为分析对象,涉及的是中国电影的产业化现状。  通读全书,我的感觉是作者复述和转述的内容太多,干货太少,创见不多。也许因为第一作者是文学科班出身,她对电影的分析主要是从文本层面进行的,比如电影的镜头怎样,画外音怎样,电影中人物的性格怎样等等,这种写法对于具体的电影来说是合适的,对于部分影片的分析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出彩,但对于整个60年的电影史来说,要透过这些电影折射历史变迁的线索,却又显得有些单薄。  这种遗珠之感在谈及电影产业的部分尤其突出。众所周知,我国的电影在90年代以来经历了急剧产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因素是多样的,其具体表现也是多样的,比如民营资本进入到电影制作发行中,电影院线的建立,电影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等等,可惜作者对此都未曾谈及,却仅仅聚焦于外国资本的影响,具体表现是张艺谋电影中的“伪”民族寓言,大片的引入、合拍片的出现。然而此书写作的策略又制约了内容的选取,总是选取著名导演的著名作品加以分析,在谈产业的一章时也还是拘囿于文本分析的路径,新意不多。而笔者以为,电影的产业属性是需要结合明星制度的建立,电影产业链的建立等方方面面才能说清楚的,在这些方面此书谈得太少,跟不上时代发展。因而读罢此书,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这货真是2010年出版的吗?,说它是2001年出版的我也信啊!”就此而言,此书改名为“新中国电影50年”或许更加名副其实。【首发于读书园地,请勿擅自转载】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很棒啊 可以考虑开除封面设计师
  •     别的不知道,反正第三章没什么可读的。
  •     确实不错
  •     一友邻“夜大卉”评价曰“从几滴水折射太阳”,相当到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