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 > 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1
ISBN:9787500490074
作者:裴亚莉,饶曙光
页数:336页

从几滴水珠折射太阳

——读《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  我用两天时间马不停蹄地看完了这本书。手头还有《文明的进程》待看,刚开了个头。和《文明的进程》相比,《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理论性不强,冗余信息较多,适合走马观花式阅读。  先说一说此书的标题: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这其实是全书内容的四个章节,四个角度,中国电影的四种形态,即:作为电影的电影,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工具的电影,作为知识分子抱负体现的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电影。对于每种电影形态,作者都是选取了三两个著名导演作为代表,重点分析了其代表作品,由此以点带面,辐射了新中国电影6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比如第一章“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电影的内容和形式”,就是在分析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工具的电影,涉及的是张骏祥、谢飞等导演,以及样板戏电影。  而第二章,“谢晋:让电影成为电影”,则是抓住谢晋一个人来做重点分析,涉及《芙蓉镇》里对性的表现等。  第三章,为“新中国电影与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则是关注作为知识分子抱负体现的电影,比如《小城之春》何以是经典的,因为它里面的每个人物在表现出符合传统道德的克己、仁义等精神之外,还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的承担精神,而这就是现代性来临的体现,这就是现代电影的特征。在全书里,“现代性”是多次出现的术语,可惜作者没有做出具体的界定,以致常常令人不解。作者对现代电影的界定来源于李少白,大意是,现代电影不专注于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运用电影去思考。它不是着重于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而是专注于人物的内心世界,等等。由此而论,西欧的文艺片多属现代电影之列,而好莱坞大片则多属传统电影。由此而论,《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现代电影的传统,而从59年之后到文革结束,这一传统面临的是被中断和被压抑的命运,直到第四代电影导演如张暖忻、杨延晋、吴贻弓等人的出现才又得到接续。全书结束于第四章,“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代电影与电影产业的文化基础”,选取了张艺谋、冯小刚和陈凯歌作为分析对象,涉及的是中国电影的产业化现状。  通读全书,我的感觉是作者复述和转述的内容太多,干货太少,创见不多。也许因为第一作者是文学科班出身,她对电影的分析主要是从文本层面进行的,比如电影的镜头怎样,画外音怎样,电影中人物的性格怎样等等,这种写法对于具体的电影来说是合适的,对于部分影片的分析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出彩,但对于整个60年的电影史来说,要透过这些电影折射历史变迁的线索,却又显得有些单薄。  这种遗珠之感在谈及电影产业的部分尤其突出。众所周知,我国的电影在90年代以来经历了急剧产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因素是多样的,其具体表现也是多样的,比如民营资本进入到电影制作发行中,电影院线的建立,电影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等等,可惜作者对此都未曾谈及,却仅仅聚焦于外国资本的影响,具体表现是张艺谋电影中的“伪”民族寓言,大片的引入、合拍片的出现。然而此书写作的策略又制约了内容的选取,总是选取著名导演的著名作品加以分析,在谈产业的一章时也还是拘囿于文本分析的路径,新意不多。而笔者以为,电影的产业属性是需要结合明星制度的建立,电影产业链的建立等方方面面才能说清楚的,在这些方面此书谈得太少,跟不上时代发展。因而读罢此书,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这货真是2010年出版的吗?,说它是2001年出版的我也信啊!”就此而言,此书改名为“新中国电影50年”或许更加名副其实。【首发于读书园地,请勿擅自转载】


 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