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电影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 > 低俗电影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563361304
作者:[美]彼得·毕斯肯德
页数:661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独立电影制作人及其背后两个助力引擎——米拉麦克斯公司和圣丹斯电影节——兴起的编年史。彼得·毕斯肯德勾勒出那些让独立电影运动从边缘走向奥斯卡领奖台的人物的群像.这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圣丹斯电影节创始人罗伯特·雷德福以及与其兄弟鲍勃一起让米拉麦克斯变成独立电影大本营的哈维·温斯坦。作者深刻犀利的叙述建立在大量生动的轶事趣闻之上,形成了紧凑而扣人心弦的行文风格。

书籍目录

  前言  绪论 尚未结束的故事  第1章 美国制造1989  第2章 愤怒的艺术家1989  第3章 冒险事业1990—1992  第4章 买卖游戏1992--1993  第5章 美梦成真1993--1994  第6章 昆汀建造的大厦1994—1995  第7章 打造声势1995--1996  第8章 与鲨鱼共泳1996--1997  第9章 埃斯和加里1997  第1O章 穿越梦想1997—1998  第11章 坏中尉1998—1999  第12章 纽约之王1999—2000  第13章 远逝的爵士乐2000—2001  第14章 诸神与怪兽2001—2002  结语:甜蜜的未来  附录:人物简介

编辑推荐

  在某种意义上,《低俗电影:米拉麦克斯圣丹斯和独立电影的兴起》是我回顾1970年代历史的《逍遥骑士和愤怒的公牛》一书的续篇。在这个绚烂多彩、洋溢着蓬勃生机的lO年,我们迎来了那些受过电影学院训练的小子们发起并参与的所谓新好莱坞运动。他们历经毒品、欧洲电影、反战运动的影响。穷尽岌岌可危的制片厂体制的所有资源,试图拍摄出20世纪后半叶美国最优秀的电影。新好莱坞运动勉强持续了10年左右或者更短,却留下一笔丰富的遗产。这场运动并非某种精神和美学传承者的松散荟萃,它只是独立制片电影现象的一种并不严格的统称。

前言

  在某种意义上,本书是我回顾1970年代历史的《逍遥骑士和愤怒的公牛》一书的续篇。在这个绚烂多彩、洋溢着蓬勃生机的lO年,我们迎来了那些受过电影学院训练的小子们发起并参与的所谓新好莱坞运动。他们历经毒品、欧洲电影、反战运动的影响。穷尽岌岌可危的制片厂体制的所有资源,试图拍摄出20世纪后半叶美国最优秀的电影。新好莱坞运动勉强持续了10年左右或者更短,却留下一笔丰富的遗产。这场运动并非某种精神和美学传承者的松散荟萃,它只是独立制片电影现象的一种并不严格的统称。  “独立电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正直”、“想像力”、“自我表现”、“奉献精神”等高尚的概念,同时也会让人想起年轻的电影工作者苦苦奋斗的情景。他们倾献出信用卡上的全部储蓄用来支付演员和剧组的开销,后者不惜以低薪或者完全无偿地投入大量时间来为独立电影服务,他们深信自己在从事一项有价值的事业。正如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所说:“独立制片导演不是为了赚钱才去拍电影。他们即便倾家荡产也要去尝试一番,而自己原本就没有多少积蓄可供挥霍。为此,他们向父母借钱甚至去偷钱,不惜将来举债度日。至于拍出的电影,好也罢坏也罢,毕竟是自己的作品。”  虽然上述说法多少指出了这个沿用已久的概念的核心意思。但远未表达出它的全部真正内涵。独立电影界的生活同时也充满了龌龊、残忍和浅薄。曾经流行过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好莱坞像黑手党,独立电影界就像俄罗斯的暴徒。不管哪个世界都是坏人罩住好人,只不过好莱坞做得手段精巧而已——办完事后还会给你的助手送去一篮水果,而独立电影界却会赏你和你的老婆孩子一记重拳。在大制片厂,你被拘束在一只镀金的鸟笼里,在独立电影界,你被搁置在一个更阴暗、更肮脏、更促狭的洞穴中。虽然谈不上处于存亡攸关的境地,但也鲜有疼爱和关怀,食品和水就更谈不上供应裕如了,而相互倾轧自始至终都很惨烈。在情况相对严峻的日子里,耗子们(说得好听点,姑且称之为老鼠吧)就会互相噬咬。大家谁也无处可逃,所以既没有缓冲的余地,同时也孤立无援。人们的所作所为比在好莱坞还恶劣,却逃脱了惩罚。  写《逍遥骑士和愤怒的公牛》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从经过重重伪装并被拔高、反复提及乃至欣然当作事实接受的回忆录中最厚实的地方开出一条道路来。相似的情景在1990年代又要重现了,不过敌人换成了九头怪蛇:谎言、恐吓和历史视角的阙如。媒体报道的表面现象与幕后实际发生的真实情况之间的错位,好莱坞堪与华盛顿媲美,如果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话。因为电影业甚至包括低一档的独立电影界最大的迷惑性都出自娱乐报道,它犹如一张毯子,能把任何不时露出苗头、离经叛道的创意捂死,那些话题缺乏哪怕偶尔能激起政治记者激情的吸引力。好莱坞人有自己的内部生活圈子,常常联手封锁内情的泄露。当他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某位记者有幸捕捉到经历了一场激战而愤愤不平的演员,也许会捅出那么一点真相。然而,无论在拍摄现场和剪辑室里发生过多么残酷的一幕,等电影公映的时候,有关各方都会达成某种默契:散布龌龊的消息对谁都没好处,尤其无助于眼前最关键的电影保护工作。那些也许在数周前还给对手放血的主角们,面带刚刚摆平的微笑出现在电视上,现场回答埃里森·安科(Allison Anchor)的访谈,口气像健壮的运动员般谦虚而又模棱两可地说:“我有时把它看作是一场游戏”,或者“我的对手也挺有实力的”。如果影片搞砸了,根本不会有人在乎在拍摄过程中浸透了多少鲜血。如果影片反响不错——荣获奥斯卡提名,获得高票房收入,他们又会变成多情的鹦鹉。不管怎么样,真相的获得犹如昙花一现,很快又会变成旧闻,被下一部即将发行的大片的宣传造势活动扫荡在一边。  米拉麦克斯公司,在某种意义上也包括圣丹斯,跟独立电影界一样不乏这样的故事。为了写作本书而安排采访的许多导演(在职)和员工都不肯说出双方的真相。每年1月举办的圣丹斯电影节是独立电影界的一件大事。导演们会把他们的拍摄计划安排得恰到好处,让影片及时出笼,以便电影节主席杰夫·吉尔莫(Geoff Gilmore)在前一年秋季就能欣赏到。类似的电影节不止一家,比如特柳赖德(Telluride)和多伦多电影节等,但圣丹斯无疑是最引入注目的展映独立电影的地方,是发现人和被人发现的最好去处。在那里可以有机会跟好莱坞的大腕套近乎,建立同行关系网。塔伦蒂诺谈到向电影节提交《落水狗》(Reservoir工)og)的情景时这样说:“我这辈子从来没有那样狂热过。我们一定要参加,一定要参加,一定要参加。我们像每个美国独立导演一样为之备受煎熬,最后变得越来越莽撞,脑子里朝思暮的只有这一件事。”如果作品遭到拒绝,你就重回便利店或社会工作学校去吧。并且,你一旦错过圣丹斯这个门槛,你就享受不到它的各种工作室提供的好处或者悉心关照了。罗伯特·雷德福(RobertRedford)作为这一机构的领袖的记录乏善可陈,但他似乎很少受到媒体的恶评,特别是在他开始裹上圣丹斯这面旗帜之后。有过一次例外,那是在1991年,笔者写了一篇批评文章发表在《首映》(Premiere)杂志。那个时候我还能采访得到雷德福,但是他却对那件事念念不忘,像个快要淹死的人般憋着一肚子的怨恨,拒绝配合我这本书的写作,而且还多多少少地为我跟在他手下工作的某些关键人物接触设置障碍。   还有温斯坦兄弟哈维和鲍勃经营的米拉麦克斯。他们英名卓著,同时也以办事无赖和无情闻名业界。确切地说,米拉麦克斯公司现在不是一家独立电影公司,但它曾经是,而且是非常晚近才踏进这个领域而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巨人。提到哈维·温斯坦(Harvey Weinstein),人们往往会拿出一些常备的说法。比如:“他对电影充满激情。”或者:“他可能不好相处,但那纯粹是为了工作。”说这话人的眼珠会躲躲闪闪。尽管本书大量的引语都有明确的出处,但也有许多没有注明来源。在本书出版前,哈维同意保留那些没有注明来源的说法。哈维就喜欢在媒体上引述一些不说明来源的谈话,这意味着这个无赖还保留着最后一个庇护所,就像一把在夜色掩盖下挥舞的匕首。没错,在一个理想世界,资讯的公开应该是完全自由的,不用担心遭到打击报复。很不幸,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理想世界。   米拉麦克斯公司每年发行的影片是好几家制片厂生产总数的两倍,由于产出数量巨大,该公司是迄今为止纽约城聘用一线重要演员和二线人员最多的公司,它在洛杉矶还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员工们担心会因为讲了什么而丢掉饭碗,认为这样会自行断了将来再找工作的路子。导演们则害怕如果站在对温斯坦兄弟不利的立场,他们可能接不到下一部妮科尔·基德曼(NicoleKidman)主演的炙手可热的影片,或者索性什么片子都没戏。编剧们则顾虑自己刚写成的剧本能否卖得出去。演员们担心他们可能在即将拍摄的拉塞·哈尔斯特罗姆(Lasse Hallstrom)的片子里捞不着那个被觊觎已久的角色。据导演詹姆斯·艾弗里(James lvory)说:“大家都怕讲出去。导演、男演员、女演员以及其他所有最终可能会又一次落到他手中的人,那些即使有过可怕经历但还想跟他再拍一部电影的人,都不会讲出真相的。”   ……

内容概要

  彼得·毕斯肯德(Peter Biskind),美国资深影评家,《首映》前主编,《名利场》特约撰稿人,本书之前的另一著作Easy Riders,Raging Bulls:How the Sex-Drugs—and—Rock‘N’Roll Generation Saved Hollywood已成为当代电影史的新经典教程。

章节摘录

  哈维喜欢聚焦在镁光灯下,那会使自己显得别有魅力。他很在乎别人欣赏自己。他非常有趣,练就了那种只要愿意可以针对自己、也可以顺手用来攻击别人、让一个成年人痛哭的恶毒的耍嘴皮子的小聪明。在他兴致高昂的时候,别人可就要倒霉了。他曾经这样评论过一个人:“他是那种你想抓住他的手把脑袋砍掉的家伙。”  然而,哈维内心深处却盘踞着一颗即便不是诗人至少也是影迷的情怀。他真诚地喜欢电影,A级片、B级片、恐怖片、科幻片、喜剧片、音乐片、功夫片等形形色色的影片他全喜欢,他尤其热爱外国电影、艺术电影和“偏门”电影。他喜欢跟别人回忆14岁时看《四百下》(The 400 Blows)的那件往事。他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部性爱片,但是,在影院消磨了一个半小时后,他被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ut)的魔力征服了。1980年代后期担任米拉麦克斯公司发行部主任的马克·利普斯基(Mark Lipsky)说:“这个故事——‘看过《四百下》后它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已经听过无数次了。比较值得关注的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是哈维而不是鲍勃。”  总是喜欢穿一身黑衣的鲍勃常常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神色别扭,似乎无论待在什么地方都不对劲,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说哈维的做派更加张扬,鲍勃则更为内敛、强硬和简约。如果说哈维属于外向型,鲍勃则相反。他更安静,更安于停留在别人的影子里。别人喜欢与否对鲍勃来说无关紧要。  鲍勃曾对媒体说过:“我们是艺术家,我们对金钱不感兴趣。”但他并不把特吕弗放在心上。米拉麦克斯的前主管帕特里克·麦克唐纳(Patrick McDarrah)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的生意可以用自我和贪婪来概括。哈维代表自我,鲍勃代表贪婪。”鲍勃喜欢的是利润的获取、可以直接做成音像制品的商品。他关注的是财务报表中的净收入和净损失。不管什么影片,他最想知道的是:“这部片子能赚钱吗,哈维?”  如果说哈维的心思可以一目了然的话,鲍勃则城府很深,而且情绪变幻无常。“你永远搞不清鲍勃的脑子在想什么。”后来在1990年代中期那个一流购片团队中工作效率最高的马克·塔斯克(Mark Tusk)说:“哪怕是一个子儿都会让他兴奋起来。”

图书封面


 低俗电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对邪典和独立电影的FANS来说,肯定是巨有意思的一本书。不过看的时候得公道一些,顺着作者信口开河的思路跑下去,还真以为独立影业也是一片功利和混乱。那是Peter Biskind作为一个倔强又口毒的评论家的个人风格,而我们一直坚信的独立电影高尚的一面还是存在的,艺术也不是花架子,确实是值得信守的信仰。这些都要在叙事的背后自己慢慢体会,切忌断章取义地看这种记录性评论。Peter Biskind这个家伙是够有意思的。整个一老愤青的姿态来陈述非常客观的回忆,其实他的态度相当随和,那种文风绝对是职业惯性。绝对绝对是故意恶毒!Biskind以一种揭八卦的窥私口气来指点他所了解的独立电影史(主要是90年代以后),这种姿态能更让人赶兴趣,也能让读物看起来不那么枯燥,书自然会卖的更好,手段而已。美国评论家的一贯伎俩:十分随意地引用和总结一些观点,尖酸,刻薄,武断,自嘲和愚弄别人都很自如.....但是,他们向来不自恋,也不会产生不必要的装腔作势。所以,书看着很轻松,游戏一样地顺下来,就对美国独立电影史了解了大概。影迷肯定会在这里找到自己有兴趣的话题,起码是那些幕后的花边逸事。比如昆汀是如何象个膨胀的小丑,雷德福的自私自大等等....电影背后真正让人赶兴趣的就是机会和运气,是那些完全没有预见性的行动———成功者怎样在一片乱七八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越是难以想象的轨迹MS越真实....关于这一点,不管Peter Biskind是不是故意堆积来让人信以为真的,死忠影迷都有了解的必要。但是对电影自有一套想法的人就不必理会。电影创作最基本的还是才华和积累,肯定不是和什么人怎么去打交道。《低俗电影》可能会误导一些向电影业迈进时急功近利的人~~~~很不错的书,翻译不是很圆滑,但是足够明白。
  •     读了一大厚本,虽然没学到什么东西,但我还真是对这个米拉麦克斯的总裁发生了兴趣,一个不能控制或不想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本身就是个很好的题材,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计划为自己的总裁拍一部传记呢。感受了索德伯格前期电影生涯的痛苦与无奈,我想即使不喜欢也不要再用恶毒的语言来攻击这个可怜的人了。昆廷还真是像他的那幅大下巴一样强悍,能让哈维完全信任的人可真是不多,作为他的粉丝,更希望他能求新,拼贴风格也要做到雅俗共赏,而不是坚持自己的恶趣味,虽然我很喜欢他的恶趣味,呵呵……罗伯特雷德福歪七扭八的能把圣丹斯搞到今天这么知名,也够可以的了,他应该是有史以来最知名不负责任的领导了,底下人好惨,哈维那边也是。对他们的员工表示十二万分的同情,难道只有畸形的领导才能获得成功?oh,my god!
  •     作者 杜庆春   面对厚厚一大本《低俗电影》,一开始我必须鼓动起自己强烈的求知欲,迫不及待地希望从中获得某种教益,这样才能耐心于如此重的一本书。我的求知欲植根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现实中,如今大家都觉得独立制作的新导演的低成本作品将会带来中国电影市场的新格局,这也许是构成中国电影市场新的疯狂动力。但是,随着对此书的阅读,我陷入了一个电影从业人员的日常繁琐事务中,书中一个小故事接一个小故事,头绪只能靠读者自己对头绪的强烈需求才能厘清。  “独立电影”兴起之三要素  《低俗电影》的作者彼得·毕斯肯德是电影杂志《首映》的前主编和资深影评人,他的资深很明显的一点体现在对圈子里的故事掌握非常之多,而且这种故事的堆砌也配合了美国历史写作的一种主流习惯,就是把历史当作故事集写出来。你的目光在《低俗电影》这600多页的书中行进时,肯定不小心就陷在一节一节的小故事中,把自己变成一个读历年影圈内幕报道的读者。  其实,毕斯肯德在这些花絮接着花絮的剪辑中藏下美国独立电影兴起的脉络,这个脉络也就是他概括出来的“关键点的时间”前后拉伸线索。这个关键时间点就是作者说的“应该选择1989年——即《性、谎言和录像带》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参展的那一年——作为当代独立电影运动大爆发的起点。《性、谎言和录像带》不仅标志着索德伯格的到来——他是独立制片导演星河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而且也意味着圣丹斯电影节(当时正式名称仍然叫美国电影节)和米拉麦克斯的正式亮相,前者展映、后者发行了这部影片。”姑且不论这个历史拐点的归纳是否精确和公允,或者不论这种概括是否有一点一定要让一堆花絮变得有个主轴的写作包装术的需求,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个概括看出一位长期浸泡在电影市场高度发达环境下的记录者和观察者的基本敏感。这个概括包含的基本信息是:一个电影时代的来临要有以下三个标志——一个关键性的导演和他的一个关键性的作品、一个电影节、一个发行公司。  独立电影/低俗电影市场大全如下:“一个关键性的导演和他的关键性的作品”,是一个新的电影行销时代的“征兆和契机”,它是后来用于推广的偶像代言人,也是在那个时间点寻获的一个恰到好处的产品,与其说这个时间点对于这位导演和他的作品是一个契机,不如说这个导演和作品成了市场启动的抢滩部队。“一个发行公司”,是市场经济战场中寻找新大陆的人,这个人扮演着永恒的角色——一位不顾一切的冒险家和精明到令人恐怖的商人。“一个电影节”,在电影经济王国就是展示和文化品位包装的平台,无论声名显赫还是惨淡经营它都扮演着一个高雅的角色,它的成功在于它能推动市场的重新分野,让一批又一批冒险家在里面兴风作浪。正如作者所言,“圣丹斯在艺术电影和其他电影之间建立了一道防火墙,它所欣赏的是‘独立性’这个概念本身,把其他均斥为垃圾。”经过这种精英姿态的包装后,大量的悚动议题才可以比较安全地变为商品买卖。  当“独立电影”进入商业机制  在电影新市场成功出现的三要素中,毕斯肯德描写最生动的是米拉麦克斯的创始人哈维和鲍勃,当然也许是这两个人物被作者纳入了一个文学创作中最常规的类型人物——不德的冒险家和商人——进行处理。例如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书中的一个小细节,哈维和别人讨论根据加西亚·马尔克斯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埃伦迪拉》(Erendira)如何才能销售出去时,哈维非常直接地回答:“这很容易!你搞到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而且里面还有性。有这两样东西就足够了。”这个很小的例子可以说明米拉麦克斯这个赫赫有名的独立电影发行公司是如何闯出天下的,也知道独立电影的某些特别话题在这些商人眼里的价值独特性就在它话题的“悚动”。“把性、争议和拥有马尔克斯出版许可的权威结合起来,成为米拉麦克斯渴望发行的那种电影范例,也成为他们很想操作的市场宣传模式。”  由此看来,导演至上和艺术更加自觉的独立电影也只是一种正常的商品的营销,它所带动起来的营销王者也可以成为落入市场的草莽英雄。背后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美国的电影工业体制是一个高度正常化的文化生产的商品生产体制。在这样一个高度成熟的体制中,独立电影所开创的模式会很快进入大电影制片公司的运营中,独立电影发行公司的命运也会像米拉麦克斯被迪斯尼并购一样达到双赢。这个成熟的电影生产机制使得一个电影商人只要按照一般性的商人的伦理进行冒险就行,它无需考虑更多的附加条件,这个商人和导演、制片人和发行商打交道,完全可以采取和银行、保险公司打交道同样的策略。  “独立”:一个商业噱头  美国上世纪90年代当代独立电影热潮的根源,在于这批新的导演对个人电影认知的需求,正如索德伯格所言:“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整个职业活动还没有从1上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走出来。我试图把美国素材与某种欧洲电影美学结合起来。”法国新浪潮的冲击力和上一代美国“电影小子”的新好莱坞运动在90年代引发了新一次的潮流,这种潮流在大公司和独立电影的较量中再次让后者获得一片蓝天,这是美国电影发展脉络中循环往复的规则。  但是,在当代独立电影热潮中,“独立”本身不再是拒绝商业的代名词,其本身就成为市场冒险家的商业噱头。哈维以善于剪辑导演已经剪辑完毕的作品而落得“剪刀手”的头衔,这位“剪刀手”可能对于抱有独立作者幻觉的人来说是一个恐怖主义者,但是对于大众文化生产已经完全成为丧失自觉判断的无能者而言,这位剪刀手是大觉悟者。哈维在每次交易的时候几乎都是谎言连篇,但是跳出来看,好像真是“真理”一样,不是谎言说了一千遍变成了真理,恰恰相反,真理本身就是以谎言身份行走在当今全球文化生产之江湖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虽然翻译一般,但对于独立电影,还是不错的幕后书。
  •     厚的跟个砖似的。。
  •     2006年的8月,腿被严重烫伤,躺在床上的二十多天里,看完了这本比砖头还厚的书。
  •     拍了两部片,经历了许多,再来看这本书,感受完全不一样了。各个角度都站一站,看一看,不是坏事。所以加多一星。
  •     阐述了一小撮电影的一小段历史,明明是正史,讲得有点说书的味道,倒像看野史了
  •     有点乱 但是很有料
  •     52万字的厚厚一本记录美国独立电影发展过程的传记型编年史。我却拿来当做昆丁的八卦来扒。
  •     一个必须看的电影
  •     电影手册
  •     粗看一遍,有点意思
  •     超有趣,好多料
  •     俺当时还在读大学,图书馆……@xiaocase @木杉
  •     独立电影的花边故事。我只是来看昆汀和哈维的爱恨情仇。
  •     读了四分之一,可惜下载不了完整版。。。。
  •     半价购书
  •     又重新看了一遍,还是那么新鲜,
  •     有点不如预期;开阔眼界,看看八卦,仅此而已~
  •     其实是探讨独立制作电影的,重点关注上世纪90年代
  •     当段子看看蛮好玩的
  •     猛然发现我好像看了六十多页
  •     感觉就像是私人可以扭曲他人的小集子一样
  •     昆汀和米拉麦克斯就是一丘之貉...
  •     可能文化不一样 看电影的感受就不同 昆丁是一个导演天才 连贯性很强 不是故事的连贯性 而是叙述的方式 只能说这是天才的杰作了
  •     虽然翻译很要命,但让然掩盖不住本书的可荐性。如果说圣丹斯电影节是独立导演的福地,那么韦恩斯坦就是独立电影的伯乐,虽然他脾气暴躁为人苛刻,但不得不承认他对好电影的挖掘和推广能力:《落水狗》、《霸王别姬》、《国王的演讲》等大量赢得世界各大电影节大奖的作品也获得了可观的票房,当年人人都恨韦恩斯坦,不愿意与他打交道,但如今好莱坞争着抢着想跟他合作的人遍地皆是,连麦当娜都不例外,基本上,只要进入韦恩斯坦的法眼,也就意味着离奥斯卡或其他电影节大奖不远了。
  •     在杭图淘到的,尼玛真想占为己有
  •     翻译简直差得要命,很不喜欢这种写法。把我感兴趣的看完了。
  •     能看完的人都是大神!我承认自己借了两次都没看到一半还欠了图书馆77.3块钱!直到五遍之后实在拖不起了囫囵吞枣。讲述的都是很有趣的事,但是这个句式实在还是不太能接受。是自己修炼不够吧。
  •     还不错,反正天下乌鸦一般黑。
  •     我可能再也看看不下去这些大部头的电影书籍了,我对我自己很失望,挣扎在泥潭,看不到读书的好,这样的 日子很难过,很难熬。
  •     看过最早几本的电影丛书
  •     QT!!!
  •     篇幅还真长,基本上回顾了韦恩斯坦兄弟和罗伯特雷德福前半程的电影人生
  •     不错的一本书,最坑的是买了被快递运丢了。一直没舍得再买,最主要是书店的这本书太糙了。
  •     一部美国独立电影简史,660页,52万字,讲述了罗伯特.雷德福,圣丹斯,哈维.温斯坦,米拉麦克斯,贾木许,昆汀等等一切和独立电影有关的东西。
  •     是不是不再出版了?在旧书网上淘了一本。韦恩斯坦这个可恶的吸血鬼()
  •     标题党和封面党
  •     可以当小说
  •     圣丹斯和米拉麦克斯七八事。
  •     叨逼叨逼叨逼逼
  •     还好吧……序言不错
  •     或许会用到,想读,只是到处都缺货。 / 在学校一个月读了十多页,在家里一个月又读了四十多页…… 在厦门,两天,读完了剩下的600页。 为了写论文买的,读完了发现能用到的东西少得可怜。。。 上天保佑吧。
  •     这本书也太长了。。。看的我很吃力 几乎呕吐
  •     不查自己借阅记录还真不知道自己还看了好些个书
  •     总的来说是一本米拉麦克斯和圣丹斯的编年史,虽然将近七百页但行文依然能保持紧凑有趣,且作者对昆汀的大篇幅赞赏深得我心,作为一本了解独立电影的入门读物相当不错。
  •     超一流的小说。。
  •     字典厚,无感飘过
  •     看了第一章这本书就该弃了。上一本是周传基译的那本新旧好莱坞。前后矛盾的态度,卖弄的八卦,这个人写这本书不就是来找骂吗。可我还得看下去。。。作为参考
  •     当更年轻时会觉得满嘴八卦有点不严肃,现在觉得清醒直接有趣。甚至坚信事实情况八九不离十
  •     根本是现实主义风格的讽刺小说,精彩得有些不真实!
  •     比电影本身更精彩的幕后故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