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文集(第2卷)诉讼・美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卡夫卡文集(第2卷)诉讼・美国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1-1
ISBN:9787532727261
作者:Kafka,F.
页数:387页

作者简介

《卡夫卡文集 诉讼.美国(第2卷)》:卡夫卡生前鲜为人知,他的作品也未受到重视,可在他身后,文名鹊起,蜚声世界文坛;他的崇拜者们一次次掀起“卡夫卡热”。他的《城堡》、《美国》、《诉讼》、《变形记》等小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被推崇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作家中之作家”;他的许多小说已成为许多作家必定研读的作品,被人们说成是“需要用心去阅读的作品”。

书籍目录

不灭之光的诱惑
诉讼
第一章 被捕――先同格鲁巴赫太后、后与比尔斯纳小姐的谈话
第二章 初审
第三章 在空荡荡的审讯室里――大学生――办公室
第四章 比尔斯纳小姐的女朋友
第五章 鞭笞手
第六章 K的叔叔――莱妮
第七章 律师――工厂主――画家
……
附录
《美国》简析
美国
1 司炉
2 舅舅
3 纽约近郊的庄园
4 在去拉姆塞斯的途中
……
附录

内容概要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国籍属奥匈帝国。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

图书封面


 卡夫卡文集(第2卷)诉讼・美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A只有诗是诉讼。只有诉讼者不明白诉讼。①B寓言、隐喻、讽喻基本旗鼓相当。这三样文学,我称之为喻体文学。按强烈程度说,寓言的诗性是最低的,也最不紧张;后两者则总是简洁、格言和充满矛盾。黑暗时代的反光镜分为两种:1要-未的;2写实的。1是日人民报。顺手翻开研究生图书馆的书架上的某人民日报1985.我发现只要是标题“我们要”、“深入xxx”,就肯定说明没做到。比如“深入贯彻党的廉政”或什么反贪,这不就是在表达反面:1949-1985一直都是贪的吗?语言可笑,此可为一大斑。2梁启超、鲁迅等等。当 然,学者和文学家不同。文学家还有讽喻的苦劳,这是一种结合1和2的方式,用在野的批判,解决在朝解决不了的文化公共领域问题。这样的作品,读来需要的比所有文学体裁都难,因为总被庸众误会。话说回来,1就简单吗?要不是我们用批判语言学来解构它,至今历史学家、人民没准还以为1说什么,时代就是什么呢。这说明1和1.5本就难分难舍,只不过一个是实话的讽喻,一个是假话的隐喻。比如说鲁迅的语言,本拟为讽喻,可却都是实话,很少有反话。这样就不能完全用讽喻来分析了。但即便是实话,大众也不是很理解,我不知这是时代退步了呢,还是民国青年更超人。当梁启超、卡尔克劳斯们说讽喻的时候,他实际上在要求某种未实现的本然之物,而现实社会却都是伪了的、篡改了的扭曲之物。应然和本然、实然和该然②是大部分人无法分清的,我分它们也只是制订 了后定和谐,无法成为本能。这说明阅读本身需要天赋,否则就需要技巧。也就是说,很可能你理解的正是与作者表达所相反的。C少爷性:K无疑是有少爷性的。卡夫卡也有。他总是歇斯底里,既不能完全挣脱开历史给他的束缚,也并不真想彻底离开,他总是一边说着最决裂、最义正词严的话,一边深陷泥潭。D有关空气:K很明确地说办公室的空气,尤其是官僚建筑内的空气,非常糟糕。而接着相对主义来说,在这些现代办公白领鼻里,室外才最糟糕。我想起小王子和勒柯布西耶对室内建筑的批判。E撕开法官的案底,是猥亵的小画册,这既荒谬,又可笑,还悲哀。F 女性们令我们上升,可是女性们本身却成了大众的法官调和剂,可这种调和总表现得不确定(比如她到底是爱K呢还是商人呢还是律师呢?她爱的是全体,她总在变化,她兼顾一切,又非常灵活柔软。她几乎可以在不同阶级、意识形态的团体对立与政权更迭中常立于不败之地,这真是一种奇特的才能。)、乱爱,总表现出无辜的救世样子来。她们不仅比男性生存能力更高,而且也很少有人格,很难说她们有什么伟大的光辉可言。可按照K在世界中的表述,他是无法克服女性的,他总要表现出:男性总是需要女性的,哪怕明知道女性庸俗。这几乎成了病症,哪怕再有才华、有人格、有智慧的男人,也难以避免。G微观世界现象学:我 在多年前实在无法理解量子力学和与之可同日而语的某类哲学。据笛卡尔说,他要谈谈方法,然后培根、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等等一个比一个更威风,敌我不分明,影响我甚深,我越来越审慎。张祥龙先生还说过这些问题。我很纳闷的是,现代哲学要考虑的正是个体问题与边际分析,而从量子力学上说,这些都是低概率事件。怎么谈得上”值得“研究呢?科学当然应该研究最大面积、最大概然的事件。研究一些个体有什么用?直到我自己变成了边缘人我才知道我曾经是多么霸权、主流、威权、沙文主义,我一直是与主流意识形态完全一致的,虽然我并没有察觉(我一直反对它)。比如拿生活来说,认真弹琴、喜好读书、热爱思考的人,普遍得不到人的青睐,反而要被当做异端。拿女性来说,他们更喜欢吃喝玩乐,喜欢流氓式的钱权男性,喜欢无聊的事物,讨厌长期规划和永恒。当然,有时候边缘也有点过了头,倘若你只是听几个冷门一些的摇滚乐,看几本精神分析或现代哲学,你也算不上偏门;有些人边缘到了听的都是些标记人数低于十的唱片,长此以往,他自然又”蠢“又”反动“。我就是几乎被”蠢“、”反动“的一个。还好,我还不是十分酷儿或有某些趋向的分子。福柯、列 维纳斯,研究这些边缘体验;项迪、苏鲁支、乔伊斯、普鲁斯特、鲁迅们,写反现代的现代先锋派小说,表达的是格格不入与精神现象时间救赎:这两类都表示我们生活在《石头世界》,即一个柏拉图主义失效的世界。我们曾以为的安全、豁达、光明的现代国体,转瞬间倒转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我们惊慌失措。我们曾经不关怀的人群,转瞬间成为了我们的栖身之所,没有任何权力机关给我们这种照顾,我们因为自己有些不同和奇特的创造性意见,被当做有原罪的阶级群。在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同时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必然下,社会学总是有这样一项结果(不需要任何学说理论我们这些边缘人就可以知道,而我认为正是”边缘“二字是莱尼所谓的”可爱“的狭义定义,而广义定义是所有获罪的、无罪而感到罪的现代人):凡是边缘、少数的,就是有罪的,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凭什么你就被揍?你被迫害,绝对是你自己的原因。为什么别人都和大家一样?凭什么你们和大众不一样?你们不一样,于是你们自找。你们不一样,绝对是因为你们居心叵测,你们煽动颠覆,你们别有用心,你们是‘一小撮’“。这对我个人来说,自然是侮辱,不需要K我们也知道。对于别人更是,这么侮辱性的现代,却轻描淡写地用一些不那么有力的人统治我们,并且行刑的时候一言不发,甚至不知道如何承担责任,为何行刑,为了谁执行,将谁执行,对方犯了什么罪。他们甚至连枪与刺刀都要来回礼让,只会咿咿呀呀、支支吾吾,学太监们说不出什么,又弓腰唯唯诺诺。就是这样的人砍杀了我们!想想我们都不甘心!而现代就更无视我们了,从不宣判,要么折磨,要么处决。可能需要动用关系,可也只能达到”诡称“无罪开释这一层,我们仍然饱受某种极权机器的达摩克里斯剑之苦,民主的智库也有这个问题。是什么让现代这座城堡这样”非人“、”忽略人“、”人荒“、”巨大“?对于它来说,它杀人甚至不需要动动眼球,不需要动一根手指,没有人知道谁被谁杀了,以及为什么。”它“是我们”全体“!不,应该说,世界本身也异化了,是”全体“加上一点”别的什么“,自从它变成了这样的一种整体,我们就再也没法从基因上更改他的程式!我们曾经认为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才最重要。研究那些边际体验有什么用?只占我们生活的一点点啊。kc的《 Sex Sleep Eat Drink Dream》,正好是我所说的这几样,你想,算算,吃饭、性等事情,每天占用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性对于很多人甚至可能常年没有。现在我们知道,只有边界体验才能看得出什么时候人才是一个‘人’。大部分时候,人表现得冠冕堂皇,但一旦吃饭、做爱,就衣冠禽兽。用我们前现代那套牛顿力学的社会体系,完全会认为衣冠禽兽可以原谅,而因为我们主要看的是大量时间下的人的本性。可是人不经过试探、实验,就没有办法实验他们到底是不是人。当然,我们都知道,结果是” 人根本经不起试探“。文明人可以在恶劣环境下为所欲为,比禽兽更禽兽,比如猎人对蚂蚁(贫者的蔷薇)。直到了解微观世界,人才知道,一切的测不准,都来自微观世界决定上层,而上层建筑则只是一个概然。概然确乎大众相等,微观世界却大不相同。正是那些悲剧的下意识、潜意识、超我、本我、禽兽、极端的年代、黑暗的工厂、集中营、五号屠场、夹边沟……才真正体现了我们考验自身的人格,人格的荒谬,人类的可笑。不解决”单“”个人“的问题,任何宏大叙事的卢梭公意世界都没有价值!H看客,且已经进化成了有权的看客阶级:”你们个个都是当官的,我算弄明白了,你们就是我刚才所讲的那帮贪官污吏,你们全都挤到这里来,一面作为听众,一面又是窥探者,表面上装作意见不同的两派,一派对我的讲话鼓掌喝彩,以便进一步引诱我讲下去,你们想尝试一下,怎样去捉弄一个无辜的人!好吧,我希望你们没有白待在这儿,因为我竟期待你们来保护一个无辜的人,而你已经从这件事上得到了乐趣,或者——走开,否则我要揍你了“……”你们这些无赖,总有一天我也要审讯你们“。(31)I官僚体系与极权主义:”看来您很想改善一下这里的状况?“那女人慢悠悠地、谨慎地问道,好像她说的话对她和对K都是有危险似的。(你可以做一切,除了改善极权,改善极权?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儿。)”……他将永远不会忘记我睡觉的模样。“(这些法官别的不怎么会,但对女性可非常有知识,他们简直是女性肉体的活图书馆)(35)”他正是运气好,从来没有人告发过他“。(52)(意思是,这里并没有法,也没有人权。有的只是某种运气。哦,我知道,法和人权这两个词,某主义分子特别反感,他们看见这里没有这俩东西,一定会怪叫起来,得意忘形。)”实际上这是正义女神和胜利女神二位一体“;”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结合体,“K微笑着说,”正义女神应该站稳双脚,否则,那盘天平就会摇摆不定,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公正的判决了“。(极 权社会的标志是,正义的话语权与胜利者的媒体结合了。后者必然掌握前者,可是好时代的标志是社会总信任在野的声音,尤其是谁有文化魅力谁就有话语权,是索尔仁尼琴所谓的”另一个政府“,而坏时代的标志是人民普遍认为权力即正理,无权力者即无理。正义完全变成了反着用的、肮脏的道成肉身。)(91)“一个刽子手就可以代替整个法院。”现代社会我们有三种生活方式:1无罪生活(无罪开释)、2拟无罪生活(诡称无罪开释)、3折磨生活(延期审理)。1几乎没有可能,谁也没见到,虽然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能做到的无疑是老大哥和狗中一部分更幸运的,而二把手们则没有这种保证;2是一种人权白皮书,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全看这个生活领域的法院的惯例法和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提心吊胆的生活。这个生活是有尊严的,虽然这个尊严被中断是无理由且瞬间的。这个中断允许一种测不准的抗辩。3 一旦生活在这种模式下,你就已经没有死的权力了。并没有任何骇人的东西一举砍下你的脑袋,麻烦的是从来不许你一刀亡故。你必须被天天席卷入某种运动的场域内,你得经常为自己的事情跑,这跑到底是不是为你,没人能确定的了,反正我可确定不了,因为在我看来,你的跑,更像是给那些让你跑的人跑的。他们变着法的追着你,让你用花样跑,最后你熬着熬着,感到单调。可是他们却无法自拔,因为他们驱赶你、鞭笞你,并不是用最暴力的手段,而是一种不让人消灭也不许人睡眠的方式,锻炼人的精神衰弱边界素养。越衰弱,他们的执法就越获得肯定。从来没有人说要判决你,但每一日都不属于你。”可是两者都不能使被告真正无罪开释“,K说。”你抓住了事情的本质“,画家赶忙说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现代的本质是无人有处可逃。你可能博取到一个开释的名义,但名是名,实则实,两相不符,各操各业。在K的社会里,女性更自由,她们很少考虑这种问题,我的分析来自于97页里画家说了的话,这些姑娘们很容易就会弄到体制内要人的钥匙,为首的女性”驼背“,他们经常出入体制,体制无论怎样也无损于他们。女性是幸福而有灵活权力的隐蔽阶级。(97)另外,画家说”有些人不喜欢这类题材,说这种画格调太沉闷,可是,另外一些人像您一样恰恰喜爱格调沉闷的画。“——K虽然不怎么看这些画,但无疑,在这个社会里,普遍人是追求一种虚假娱乐的,回避真实,就因为他们会冠以其”沉闷格调“。但K无疑是喜欢的,有关悲观、悲剧、黯淡的艺术、凄厉与负面,K与现代艺术的关系,这一点我们还会再说。(101)律师应该这样说: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也不可能是恰如其分的刑罚使他们变得可爱起来,因为本来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受到刑罚的嘛。——这是在说,卡夫卡作为一个退婚者,或以一个犹太人的名义说,‘我’写判罪小说,正是因为我们这个族群有‘罪’。可是凭什么就我们有呢?别人有没有?戈 尔德斯坦说犹太人被仇恨,“我们犹太人掌握着一个否认我们有权和有能力这样做的民族的智慧财产”,可是说“很容易证明反对我们的论调是荒谬的”却没有好结果。他们的仇恨是真诚的。即使所有的诽谤遭到驳斥,所有的歪曲都得到纠正,所有的错误论断都被否定,但反感依然存在,是无法驳倒的东西。凡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人都无可救药。这就说明,元首以”我们不可爱,我们可恨“杀我们(虽然,当然,卡夫卡还没到元首做事的时期),并不因为杀了我们就令我们”可爱“起来。因为这个杀是有所甄别的,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解决与合法性。因为杀不光,总是隐痛。因为还活着,就更痛苦。卡夫卡:我们为什么要为原罪而抱怨?不是由于它的缘故我们被逐出了天堂,而是由于我们没有吃到生命之树的果子所致。(114)但是律师代表什么?一类律师过问K这样的案子,另一类则从一开始就把他们放在肩上,背着他走,直到判决了才放他下来,甚至在判决后还要背着他。……当”我“的努力遭到误解的时候,”我“才感到有些后悔了。—— 律师大部分当然是”技术官僚“的一部分,或同谋者,因为律师没有合法地位。可是,犹太人的律师是何人呢?他们一定在等待着,这个律师在审判日到来的时候,深谙过去的苦,重新估价这案情。谁是抬棺人?本雅明吗?未来,本雅明作为小驼背,确实是够资格驮起这个民族。他本身也被压垮了。这个民族和中华民族一样,自己压垮了自己,却取得了某些经济进展。可是这个民族仍然是暴力、贪婪、受苦的,他们没能在文化上挣脱出来,还在苦苦苦恼过去,成日哭闹。K 觉得放佛在听一场背得滚瓜烂熟的对话,这场对话过去已经一再表演过,今后还将继续表演,只有布洛克才一直感到新鲜、百听不厌。……K不理解,律师怎么会这样异想天开,用这样的场面慑服他。……当时人最终会忘掉世界万物,而只是希望在这条迷幻的道路上蹒跚前进,直到这个案子最后结束。——K代表的是能看见现代社会异化镜像的人。而大部分人虽然经历了这些,却仍然感到新鲜。这让K感到不耐。毫无疑问,技术官僚阶级带领我们走进了一种轮回历史世界,而《规训与惩罚》则令被告们成了psychedelic道路上的精神恍惚者。把”人“当”人“或根本不当”人“看:”他的案子其实还没有开始审理“……(122)J棒喝:卡 夫卡在小说中看得出,不太喜欢神学,宗教。但是这个角色,很像《小约翰》里的类神者(我命名的),一个象征、寓言作品,总要有一些职业表示他折射的社会职能。而神父无疑表示:告诫、训斥、僵化、通灵、睿智、故弄玄虚、咕哝唠叨、勇于牺牲、迂腐保守、有所权威等。任何职业都有双面性,全看你怎样塑造这个角色。神父对着K厉声嚷了起来:”你鼠目寸光地走了一步,看不到第二步吗?“……神父自己也吓了一跳。他根本不是在布道,而只是告诉K一点情况,K认真重视这点情况,与其说对他有利,不如说对他有害。—— 这是故事最大的转折!一个神父怎么突然和K搭上话?他还对这个毫无关联的人嚷!依我看来(自然不代表什么科学观,也不可能整全所有卡夫卡的意思),神父两句话的意思是1你要考虑下一步了!而且是形而上的了!不要老看眼前这点琐碎事儿!2可是,这些黑暗时代的思考却要冒危险,你马上要进入深渊了!K门:1” 这道门没有其他人进得去,它是专为你而开的。我现在要去把它关上了。“——这种神学是个人的神学,不是普适的,因而它更契合所有人。但所有人之间却确乎有巨大隔阂的。现代问题当然是你自己才看得到的,别人的问题与你又略有不同。他人怎么可能为你克服呢?你也不能救他人。2”你不够尊重原文的意思,而且篡改了故事情节“。……也确有许多批评家……——卡夫卡这里有文中套文了,或者说叫文学批评与文学不分。这种间杂,我能想到的首先是莱姆的《完美的真空》,虽然这里还不是特别明显,非要针锋相对,你也可以说我犯了错误。——所以我认为,这里是夫子自我暗示!K的理解太迅速,他误解了现代寓言中的原意。3向乡下人作将来有可能进去的暗示。——本雅明③4”对同一件事物的正确理解和错误理解并不是完全互相排斥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自然也可以用小约翰来说。无疑这里是用隐喻对抗科学‘主义’。5 这是有点不耐烦了:”你这人真不知足“;有些人甚至使这种解释更进一步,认为”你这人真不知足“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友好的赞赏,虽然不无一点自谦之意。总而言之,守门人这个形象与你所想象的很不一样。——这里的批评更进一步,批评不仅镶嵌在剧情内,还指导剧情理解。卡夫卡引入了外部评价,自然是透露他自己的几种意蕴,而这些意蕴等于在昭示一些阐释学的招式,等你谦卑地思考现代,而不是迅速得出结论,沾沾自喜。6各种意见往往只是反映了评论家对这件事的困惑而已。——我圈的词是”意见“,即”非真理“,即柏拉图的学说衰落了(柏拉图借哲人们的口,经常攻击意见,他说意见只是意见,不是知识),尼采的学说胜利了;还有”困惑“:我毫无疑问地经常在重申这些话:现代思想大师一切伟大成果,其因,在于其”彷徨“以及”承认彷徨“。不承认自己惶惑的人,完全不值得一看。7认为受骗的恰恰是哪个守门人。——可见阐释可以颠覆,重估必然是来回摇摆的,只要允许。当然,胜利者的历史书局的数据是不许重估的。8他们并不知道法的内部情况——人们守的规矩实际上是那些自己既不懂也说不清的东西。9守门人正是因为怕另外一些守门人,才在乡下人面前把他们说得像妖魔似的。乡下人更害怕另外一些守门人,他还是想进去;守门人却不想。——守门人身为官僚,他并不想实现任何历史循环的超越,他连想要了解一点历史内幕的勇气都没有。10另外有些人认为,守门人一定已经去过法的内部了,因为他只可能是接受任命才出来的——11守门人反而从属于乡下人——官僚反而被现代人给看住了,别看他们似乎自由,可是独裁者自己却最不自由,恰恰就在于我们从他们管了无限的事的角度上看。12乡下人确实是自由的,因为禁止他进去的只是一个守门人,而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他却搬了个凳子坐在门前一辈子。——选择与必然;13守门人工作期限决定于乡下人的寿命长短;14可是故事结尾又说,大门始终是开着的,那个为他而开的乡下人生死都一样,那么守门人就根本关不上大门;——解除悬搁(对峙)状态。15守门人可能是背对着大门站着,乡下人看得见门缝中透过的光,可守门人却看不到——老大哥总也得不到救赎。16守门人属于法,就不是一般人所能评论的。——法自为,人对现代无法施加任何作用,人首先是现代的官僚。17 K:”这真是一个可悲的结论,这是把谎言变成了普遍准则“——K怀疑法,可是神父说服了他(倒不必把一切话当成真的,只需把一切当做必然的而予以接受),K突然感到,一切都”不可能“了。很有意思的是,哥德尔的结果也造成了一些确定性,即不可能完备,而正因为我们老用‘真’理压迫‘伪’理,结果如今连真也无了,假理才是普遍的。卡夫卡说: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神父体贴极了,随K怎样讲,他都默默容忍,虽然以他的看法肯定是不同意K的观点。——神父类似璇儿,璇儿不同意小约翰的离开,但她绝不会处置小约翰。她静静、无为地爱护着小约翰,爱护他的痛苦,他的孤独,他的进步,他的衰败……”千万不要离开墙,这样你就可以找到大门了。“K:”请你等一等!“”我等着呢。“(这段话作为半结尾,真是太像小约翰了。神父气定神闲,他自然永远等着我们,他的时间是无限的,如果K愿意,他本来可能也做神父式的人,但他没有想到神父的那层意思。神父说你要走吗?K当然要走。璇儿说你要走吗?小约翰当然也说要走。)”所以我是属于法院的人……法院不向你提什么要求……如果你来了,法院就接待你;如果你要走,法院就允许你离去。“——至此,法院已经上升到了自然的地步。法院对我们没有提什么要求,所以也可以说卡夫卡非常像存在主义派,像祁克果。而且”你来了……你要走“,这等于一种无休无止的世界形态。(131-)L”我以后不再需要多少力气了,因此我现在要使尽我的全力。“他思忖着,突然想到苍蝇在黏胶竿上拼命挣扎,直到把一只只小腿都扯掉为止。—— 这句话让我笑了很久,K竟然想到苍蝇,而且那小腿、那”扯掉“……都让我哑然失笑。笑毕,感到非常悲哀。鲁迅作为不爱被称作英雄、反对鸟知识分子、渴望速朽的战士,却因为他对苍蝇的宣战而被很多人当成了苍蝇去侵害。卡夫卡也一样,K也一样。K是所有在黑暗时代被侮辱和被迫害的人。K想要长出20只手来抓住这个世界,动机又并非十分纯洁(我三番五次读这句话,都读成了动机十分纯洁。卡夫卡在我看来是纯洁的,但他的角色确实不纯洁,对于女性,总是无边的情欲)……现在……我又希望案子重新开始吗?……(绝不)一 个人模模糊糊出现在那么远、那么高的地方,纳入猛地探出身子来,双臂远远伸出窗外。那是谁?是个朋友?是个好人?是个同情者?是个乐于助人者?是单独一个人呢?还是所有的人全在?还会有人来帮忙吗?是不是以前被遗忘了的论点又有人提了出来?当然,这样的论点肯定有。逻辑虽然不是不可动摇的,可是它无法抗拒一个希望活下去的人。他从来没有看到的法官究竟在哪里?——这段话无疑在描写K渴望被拯救。从朋友到全体人类,渴望被帮助。可是他又意识到,这些东西以前就有人想到,今天还没有解决,没有人会记得这些殉难者。”逻辑虽然不是不可动摇的“实际上对应的类似我国国民浅薄误解的黑格尔的那句被简单翻译了的”存在即合理“,K太不甘心了,于是他说任何理都不能阻碍我渴望活下去的动机和意志。然而现实太残酷了。大部分现代人,更愿意如《第五共和国》里的日人所说,做狗,给一个球(对应一个高阶职位、白领、高工资……)就能玩一天,从来不管自己和他人的事。没有人获救,全体都受了辱。像一条狗 似的,K说,好像他人虽然死了,而这种耻辱却依然存在于人间。——这个结尾,我认为是突兀了的,因为卡夫卡应该没想这么结尾,他是想一直写下去的,可是又没有这个必要,一个无结局的小说,永远持续,却总是循环、无聊,实在没什么意义。虽然突兀,却令人想起狂人日记的结尾。这种耻辱自然是太扎眼了,尤其在能听到尼采声音的耳朵里。他们用耳朵可以看见,而”绅士“们则看不见也听不见。M注意,卡夫卡用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倘若他也写杂文,他将怎样是个麻烦?!一个否定的人,必然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一个也不饶恕“,要认真思考人类的不合理。卡夫卡的那些作品,”固然不想让人拿去捣成纸浆“可也不希望再版。”……我所写的一切东西……都最好不要阅读……无论如何也不要让别人看……所有这一切,都毫无例外予以焚毁,我请求你,尽快予以办理。“这样渴慕‘速朽’的卡夫卡却选了最好的朋友来执行。N 布罗德真是伟大的听众,”使我的良心陷入这个极度的矛盾,我是不会感激他的,因为他知道,我对他的每句话都怀着一种狂热的崇敬心情“……”好不容易他取消了他的虚无姿态,整个生活发生了一些预想不到的积极、幸运、新的转变……每次让他出版他的作品,都要同他进行激烈的斗争,有时简直是强求硬讨(这四个字笑死我了,K简直是傲娇的代表)。“卡夫卡说自己的作品令自己”从那里得不到帮助“,可见他的绝望。卡夫卡经常读,很多作品已经焚毁,所以可以说这些独特、深刻的思想(布罗德语)是free improvisation式的,虽然有草稿。O卡夫卡:你对这些话的领会程度,取决于你的孤独有多深。P 我挺喜欢布罗德这样的朋友。写作就是为了这样的人而写的。不行了,我身上一片火燎……K不会写K自己的。因为K是“我”。K啊,是体验,‘写’,只是一个手段。对于已经成文的长篇,反而没什么用。大门并不能救谁,无论这个‘谁’是看得见大门的,还是看不见的。歌德的‘永恒的女性,带领我们上升’,是艺术家无法克服的。她说所有‘被告’都是可爱的——你要把这两个字理解成雷锋的那个意思,政治的意思,意识形态的意思,即在这位布拉格奥匈帝国作家笔下,可爱意味着某个他认同的共同体(但是,是哪一个呢?什么形态?)——这是K在跟你透露:我脱离了这个阶级所有的个体(这个阶级叫可爱,可爱的性质是X),正因为我认为他们可爱。可爱的原因是什么?判据是什么?是“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你千万别小看了QED!当你失败的时候你才看得懂“你只有摸着城墙才能看见门“,但是那才是开始。这里面你曾以为成功的,却失败了的,有各式各样的人:商人、猎人、土地测量员、银行职员、教授、律师、法官……今天的你多么光鲜,你根本不愿承认,也压根想不到。法官也一样,那点权力压根排不上用场。轮到他‘咔嚓’的时候,一点派不上用场。那些成功的人,要么是‘伪’的成,要么是最高法院。我们根本看不见最高法院。谁也没有看见,这就是法哲学城堡的可怕之处。眼睛被蒙蔽,耳朵被蒙蔽,这是城堡最大的效力。Q这个“不知足”,为何是“赞赏”?乡下人—K,实际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吾不如地狱谁入地狱”的永复推石的西西弗斯。我们当然要像伊文思、李双泽夸耀愚公一样,“赞赏”这样的不知足者,而不是夸耀那些逆历史潮流却符合主旋律的主流群体,后者总是愚蠢而且无人格的。愚公,分为,“敢于做文化人类批判”者,和“只敢于动用暴力从不反思自己的”。后者是大愚若智,前者是大智若愚。R人,首先是动物,但这个不必多说;在人类群体当中,分为很多种类,然而正是这些种类把人搞混了,甚至为不合法理的东西张本。在我们阅读卢梭和聆听黑鸟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是这样的声音: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世界人、人自身、人类,最后才是其他人。可是在现代民族国家或极权政体当中,人首先是“被告”、“X五类”、“犹太种”等等,然后才是“人”,而这个然后就没有什么用处了。这个“首先”是一块遮羞布,可是现代社会以理性之名义,竟连遮羞布也不要了,行非理性之实。理性的群体比非理性的更残暴;非理性的群体比理性的更孱弱;理性的学说被执行为非理性的实践;非理性的却常常被称作理性;当人运用理性与科层体制杀人的时候,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非理性的,不认为是靠非理性杀的人,总是仍污蔑“非理性”才杀人,给理性的光辉善正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这个理性的社会不承认任何他认为不理性的事物,从而这个“然后”也就算不得什么重要判据,既然首先都不是人,也就不可能真把“被告”当“人”。人不正是运用他们的理性来规划杀人的吗?现代如果没有理性,他们的《审判》能合法化吗?S①奥古斯丁谈时间;博尔赫斯谈诗;K与法官谈诉讼。诗在这里当然成了诉讼,诉讼则成了时间。卡夫卡的小说写不完,就是因为这个。现代三大流派奠基人都是内时间意识的,就在于此。同时,诗也就没有胜利的可能。可是诗仍要做诗本身,诗还不得不被血染。②‘四然’的区分。③本雅明的神学思考是与彻底的怀疑论密不可分的。他强调,在这个有限的历史性的世界里所发现的‘符号’往往只是间接表示着某种缺席的意义的‘讽喻’,而不是体现着某种浪漫救赎的现实的‘象征’。本雅明认为卡夫卡这样的作家照亮了现代欧洲人事实上的普遍困境。在论列斯科夫的著名文章中将此说成是讲故事的基础——但仍争取有创造性的表达。无名氏创造的民间故事表明,建立在对遗传之智慧的共同意识的基础上的经验具有交流性。“讲 故事的艺术正在接近实现自己的终点……小说既不是出自口头传说,也不会进入口头传说。这就使得它特别有别于讲故事。讲故事的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别人的讲述作为讲述内容。而且他把这东西变成听故事的人的经验。小说作者则把自己隔绝起来。小说的出生地是隔绝的个人。他不能用距离的方法来表达他本人最关心的事情,没有人向他求教,他也不能求教别人。写小说意味着再现人的生活时把不可度量性推到极致。他所提供的合法性是直接与现实对立的。”“评论卡夫卡时我们再也不会谈到智慧,现在遗留下的只是衰败的产物……这种素质的另一种产物是傻话——后者彻底浪费了智慧的精华,但保留传言所缺乏的那种吸引力和自信……因此卡夫卡说希望是无限的,但不是我们的。”对于沉湎于回忆的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他此时此地遇到了什么,而是他记忆的意义。
  •     那个K先生,不知何时何地造物之手将我们放在黑夜的褶皱上,漫无目的地蜗行,身影幢幢,敛容啜泣,而前前后后还有重重之重重,滴答不尽的哀容、戚目喜欢守门人的寓言,让人好费脑筋
  •     人是不能相互理解的。不一定是因为故意欺骗/隐瞒比如K.和律师 (立场,角度)比如K.和法院 (徒劳,单向)比如K.和意大利同行 (语言)比如K.和K.自己(自欺)看到后面发现书里碰巧也分析了一个例子:乡下人不理解守门人守门人没有故意欺骗 (甚至受骗的是守门人)K. 理解的守门人与神父解释的不一样 (虽然其实神父也可能是困惑的,自欺的)但“对一件事的错误理解和正确理解并不完全相互排斥”K.: “谎言构成了世界的秩序”人并不需要相互理解也许根本不应该完全理解。-----------------------------------如果为了理解,说真话、说谎话、不说话,都没多大区别。-----------------------------------什么是偶然的“理解”呢?就是没有明确吩咐,有人却照她的意思做了 ----- frau brunswick(城堡)-----------------------------------变成甲虫或罪人都是不可逆转的。-----------------------------------卡夫卡果然是我们intp的典型:- 分裂- 长篇小说很干燥(不喜欢解释自己以为显而易见的事)- 细节反常- 没有明确结构- 不爱写完- 避免读者对作品作出固定的诠释- 短篇更精彩-------------------------------------------------------------In the FogHermann Hesse To wander in fog—how queer! Lonely are bush and stone, No tree sees the other near, Each is alone. Once my world was full of friends, When my life still had light; Now that the fog descends, Not one is in sight. Only he is wise who knows The steady gloom to fall That slowly round him grows, Severed from all. To wander in fog—how queer! Solitude is life’s own. No man sees the other near, Each is alone.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不太懂
  •     小学五年级 在我们语文老师教唆下买得此书
  •       人是不能相互理解的。
      
      不一定是因为故意欺骗/隐瞒
      
      比如K.和律师 (立场,角度)
      比如K.和法院 (徒劳,单向)
      比如K.和意大利同行 (语言)
      比如K.和K.自己(自欺)
      
      看到后面发现书里碰巧也分析了一个例子:
      
      乡下人不理解守门人
      守门人没有故意欺骗 (甚至受骗的是守门人)
      K. 理解的守门人与神父解释的不一样 (虽然其实神父也可能是困惑的,自欺的)
      但“对一件事的错误理解和正确理解并不完全相互排斥”
      
      
      K.: “谎言构成了世界的秩序”
      
      人并不需要相互理解
      也许根本不应该完全理解。
      
      -----------------------------------
      
      如果为了理解,说真话、说谎话、不说话,都没多大区别。
      
      -----------------------------------
      什么是偶然的“理解”呢?
      就是没有明确吩咐,有人却照她的意思做了 ----- frau brunswick(城堡)
      -----------------------------------
      
      变成甲虫或罪人都是不可逆转的。
      
      -----------------------------------
      
      卡夫卡果然是我们intp的典型:
      - 分裂
      - 长篇小说很干燥(不喜欢解释自己以为显而易见的事)
      - 细节反常
      - 没有明确结构
      - 不爱写完
      - 避免读者对作品作出固定的诠释
      
      - 短篇更精彩
      
      -------------------------------------------------------------
      In the Fog
      Hermann Hesse
      
      To wander in fog—how queer!
      Lonely are bush and stone,
      No tree sees the other near,
      Each is alone.
      
      Once my world was full of friends,
      When my life still had light;
      Now that the fog descends,
      Not one is in sight.
      
      Only he is wise who knows
      The steady gloom to fall
      That slowly round him grows,
      Severed from all.
      
      To wander in fog—how queer!
      Solitude is life’s own.
      No man sees the other near,
      Each is alone.
      
      
  •     K和罗斯曼 都挺喜欢
  •     初读卡夫卡的艰涩感受。不过某些场景还是很喜欢。嗯,以后要继续读他的作品。
  •     “孤独三部曲”中对卡尔这个角色很喜欢,他所遭遇的,特别是他遇到的两个糟糕的友人,与在旅馆受到的莫名冤屈,实在令人心疼,一个只想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做事的人却遭到那么多不可抗力,幸而在卡夫卡残篇的最后存留着一丝希望在里边(被大剧院录用),不然我都开始有些怀疑人生了。
  •     只读了《诉讼》(个人感觉译成《审判》更好),很荒诞,就像在梦境中一样的莫名其妙……
  •     卡夫卡真的是一个慢热型的作家,看了他两部作品觉得还好,这一部看完才发现,真的好看。
  •     费了好大劲读完
  •     如果对比你的和卡夫卡的,一定是不一样的。
    他的这些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典型的infp的风格,比如加缪,克尔凯郭尔,爱伦坡的,都不符合“干燥””不爱写完“这些描述
  •       - 分裂
      - 长篇小说很干燥(不喜欢解释自己以为显而易见的事)
      - 细节反常
      - 没有明确结构
      - 不爱写完
      - 避免读者对作品作出固定的诠释
    可是我是infp 怎么写东西好像也会有很多这些的倾向啊~
  •     K是独自一人
  •     30yr-old K's nausea.
  •     卡夫卡的主角永远孤独虚弱且逆来顺受,但这不是因为软弱,虽然也确实软弱。卡夫卡设置的逆境几乎不可触碰,一切都不存在理由,也无从反抗。
  •     其实卡夫卡很幽默 不象某些人笔下那么一本正经
  •     诉讼比城堡好
  •     完美的梦境讲述
  •     诉讼大约可以明白主题但果然卡夫卡还是很难懂。美国感觉好现实简直不象他的风格。
  •     朋友推荐,,但我不太喜欢
  •     不是人能写出来的
  •     恍如隔世,一切向梦中之景。
  •     喜欢捷克、喜欢布拉格、也就喜欢卡夫卡。对其中的翻译报怀疑态度。
  •     卡夫卡的书,虽然看得挺累,还好。
  •     根本看不下去,完全是因为米兰昆德拉对“美国”的赞誉坚持看完后半段的
  •     外国文学的精粹被我丢在了译文中
  •     跳跃性太大,他究竟想表达出怎样的无力感值得我再次阅读
  •     我在这本卡夫卡的时候,林维航说卡夫卡有死亡吸引,叫我不要太狂,看看南怀瑾。 那我还是太菜了。
  •     嗯。。那好吧~
    可是像避免做出固定诠释这种我是很喜欢的~
    infp很喜欢象征的~
  •     高中读的是美国,好看,虽然没有结束的故事。 Edward Carl是这么说他的文学的:“卡夫卡小说可怕的特性就在于没有什么事情的发生是有任何明显原因的,或没有任何可以确定的原因:这导致人性的彻底崩溃......”(《历史是什么?》193页)
  •     这个文集非常的好,我只看过这一本,还是大学之前看的。有为青年别装逼看卡夫卡,当你看完一部时,你会觉得一个乱而黑的梦醒了,你很空虚。
  •     即使权利与你同在,你天生连话都讲不清楚的好笑样子还是被笑场。
  •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诉讼,很多想法不知道从何说起,先缕一缕
  •     进一步完善,最终还是搁浅
  •      K.: “谎言构成了世界的秩序”
      
      人并不需要相互理解
      也许根本不应该完全理解。
  •     终于淘了本儿旧书,第二卷,买了,留给后代吧,哎……
  •     我一直很关心“司炉”一章里那只落在甲板上的行李箱。
  •     卡发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很喜欢他 迷恋揣摩文字里的小细节 基本能理解他的怪异想法~~~·
  •     看不懂,但由衷感到悲伤,像条狗一样的死亡……
  •     过于象征
  •     空洞的向往。2
  •     《美国》令人感动,细节巨细靡遗,但恰恰是在最不可理喻、读者感到最愤怒或悲哀的地方,卡夫卡往往有意无意地放过,仿佛那些是毫不重要的问题,仿佛接受世上的不公义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正是这一点令人倍感凄凉。
  •     补读《美国》。
  •     艰难
  •     对比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审判》,曹庸译,多有错译及语焉不详之处。上海译文译为《诉讼》,错译较少,但行文罗嗦烦琐。目前还没看到满意的版本。孙坤荣译本被认为是目前较好的。2009/2015
  •     译者相同,版本不一。。。
  •     
  •     读的是《美国》,《诉讼》之前读过单行本。《美国》较另两部长篇,似乎把背景放在了一个更为“现实”的环境中,却丝毫不减情节上的“在合理的逻辑下给读者施以压迫”之感。《美国》确是让卡夫卡动了情的,读的时候多少真的浮想出卓别林默片的那些小人物,而在后记中更是看到马克斯也提到了卓别林,看来
  •       那个K先生,不知何时何地造物之手将我们放在黑夜的褶皱上,漫无目的地蜗行,身影幢幢,敛容啜泣,而前前后后还有重重之重重,滴答不尽的哀容、戚目
      喜欢守门人的寓言,让人好费脑筋
  •     翻译的质量很值得商榷。。。不过,貌似这个已经是市面上最好的版本了。
  •     图书馆阅读。第二遍。爱卡夫卡。
  •     卡夫卡还是每次读都读不完,读不尽……
  •     我看他的小说时,心里很难过。
  •     晦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