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缓慢更缓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比缓慢更缓慢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8月
ISBN:9787545802627
作者:孙甘露
页数:280页

后记

罗兰·巴特曾经写道:“我没有传记。”按照这个将写作视为欢娱擦痕的作家的观点,“从我写第一行字开始,我就不再看见我自己了”。这显然不是指我们不知道巴特的若干生平事迹。是为题记。我于1959年7月10日出生于上海三角地附近的一所公立医院。有一段时间,我时常路过那地方,二层或三层的红砖房,内部幽暗,一如左近的冷库,在街边麇集着穿棉裤的搬运工。那是一个多岔路口,曾经是我短程跋涉之后的嬉戏之地。再远处是外白渡桥,它似乎是我灵魂中惟一的桥,我的邻人在此处溺水而死。我记得那兄弟俩在扶栏上飞身跃下的身姿,在空中,仿佛是长机和僚机。在附近,(梦幻般的)有一所大院子。如今,已经无处可寻它的嘈杂、群居般的人们,操场一般的空地。那些坑坑洼洼的鹅卵石和水泥的混成物,潮湿,甚至是一些小的蓄水池,这是少年们闲时的游戏,他们快乐,脸上沾着腥臭的雨水。

作者简介

本书在2004年出版的《比缓慢更缓慢》基础上增订而成,增加了作者近年来的随笔、访谈和诗歌近20篇,删去了原书中的《上海流水》等已另行出版的文章。希望能通过“孙甘露作品”系列(包括《我是少年酒坛子》、《忆秦娥》、《呼吸》、《上海流水》和本书),向广大读者呈现孙甘露近年来作品的完整风貌。

书籍目录

目录
重读(代序)
在句子中央
我走了
在耳畔
一堵墙向另一堵墙说说什么
重温卡夫卡
比“缓慢”更缓慢
且拿甜点心来
马克图伯
普鲁斯特
海明威
虚构
《小团圆》中的“小物件”
我所失去的时代
致小磊
王朔
王安忆
万夏
顾城
张献
午夜心情
再等等
向上海致意
被折叠的时间
芬兰的诗
守望时光
回到朴素的叙述
学习写作
认识
写作与沉默
译与翻
在另一种语言里
在天花板上跳舞
时间玩偶
隐去名字的酒吧
在悬铃木的浓荫下
永不停息的幻想
水中捞月
南方之夜
谁持彩练当空舞
我们有什么“旧”东西
小半生
看不见的容貌
街道
记忆
辞友人书
侧面像
失乐园
派对的精神分析
花为媒
眼镜
距离
街角
最深的记忆
更远和更多
空的空间
镜中瑕疵
昨是今非
获救之舌
回忆音乐
遐想
在七十年代
中国人民很行
王琦瑶
冬天的心
亚平宁半岛的阳光
秘密与谎言
钢琴师
青木瓜之味
肖申克的救赎
燃情岁月
海洋之心
廊桥遗梦
再会!舒特拉
第八天
阳光灿烂的日子
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秦颂
摇啊摇
在云端
抖机灵
火柴盒
绿地毯
电影眉批(共15篇,标题不在目录中列出)
电影节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种观点
隐秘的读者
(共18篇,标题不在目录中列出)
如此之近如此之远
汶川
误剪同心一半花——对话《伤城》
关于城市文学——答《上海书评》问
《小传》(代后记)

编辑推荐

《比缓慢更缓慢》:这部作品点缀着我这些年的生活,一种松散慵懒的生活,与争分夺秒的外部世界格格不入。它们可以看作是我的精神日记或情感的标识,是写作之中的,或者说在两种写作间来回过渡,犹如影片中黑白段落与彩色段落的互渗。——孙甘露

前言

“我那时候的处境真是离奇而又悲凉,”这个我,《外国文艺》创刊之初的读者也许还记得,那是菲利普·索莱尔斯的小说《挑战》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这个作者和这篇小说之所以没有在中文读者里引起马尔克斯或者昆德拉那样的反响,多少可以看作是当代中国纠缠于有没有正经的城市文学的脚注。我试图从乱糟糟的书架上找出那期杂志,脑子里却冒出那个时期出版的另一本小说,里维拉的《漩涡》。他在首页第一行写道:“远在我热情地爱上任何一个女人之前已经浪掷了我的心。”这位拉美小说家的作品同样也没有找到。这些作家的作品没有被再版重印,新作没有被一再引进,对某些读者来说,也许还在等待着被挖掘,一如那些近三十年来因来访、因去世、因风格冷漠极简而被重新关注的埃科、塞林格和卡佛,诸如此类。

内容概要

孙甘露,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锋文学代表作家,现居上海。
代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呼吸》中短篇小说集《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比缓慢更缓慢》《今日无事》作品集《请女人猜谜——中国小说五十强1979-2000》《上海流水》小说集《忆秦娥——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经典文库》图文集《上海的时间玩偶》《孙甘露文学片段自选》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上海:孙甘露 此地是他乡》以及电影电视作品多种。

章节摘录

我时常在想,给予观众如此别开生面的观影体验的卡梅隆,在惊人的票房收益之外,是否那么期待奥斯卡奖的肯定,肯定他对电影技术所作的前瞻性的开拓,像打捞海底沉船那么无边无际的可能性。理论上说,假设放弃真人表演的部分,《阿凡达》几乎可以被视为一部参加动画电影竞赛的作品,但是如此一来,在真实和幻想之间瞬间转换所带来的惊诧,将让位于纯粹的幻想所带来的喜悦,对现实的反映将让位于对幻想的表现,电影技术的发展还未及反观催生它的真实世界,就像坐在轮椅上的主人公,只能在幻想世界中翻山越岭、箭步如飞。人类要到另一个世界去,借此摆脱沉重的肉身。《阿凡达》此次所获奖项都与崭新的视觉经验有关,它败给了那些关于心灵的故事,那些震颤的心理体验,它在官能和内心的接口处未能像纳美人以辫子建立沟通。它的能量不够它顺理成章地返回人世,它也只能在潘多拉星球上寄居了。《阿凡达》具有创世的雄心,试图通过视觉抵达人类未竟之地,也确实有人在网络上为它撰写了百科全书,有语言学家为其创立了语言,它充满了网络时代的气息,在一个虚拟世界里建立规范和领地,它在电影艺术的传统领域里的一次游戏般的碰壁,标明了它的属性,它像电影问世时那一列进站的火车,像银幕上人物第一次开口说话,像黑白风景被抹上的第一道色彩,它使影像中的人物终于成为真正的影像,巨型银幕和3D只是为了让你确认你梦想成真。

图书封面


 比缓慢更缓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孙甘露引过柏桦“那优雅迷茫的诗句”,“啊,前途、阅读、转身/一切都是慢的。”豆瓣上有人改写成,“前途,转身、孙甘露/一切都是慢的。”这一代换可作两种解读,都颇有意味:孙甘露=慢,孙甘露=阅读。读孙甘露的慢,在《呼吸》间,在《今日无事》,在《上海流水》,在《比缓慢更缓慢》。眼前这本上海书店出版社“孙甘露作品系列”中唯一的非虚构作品,被他称作“关于阅读、友情、回忆、纪念”的书。顿号连起的四者,无一不是慢的。第一次见到孙甘露是在季风陕西南路店的一次新书发布活动上,作为嘉宾的他姗姗来迟,抱歉说自己极少乘地铁,估错了时间。我不由钦慕他的福气,能在这样的年月过着“一种松散慵懒的生活,与争分夺秒的外部世界格格不入”。但他也并非与事隔绝,看他此书新增的书评影评,亦未曾错过这个生鲜时代的妙事尤物。这样的生活是好的,在句子的中央,也在悬铃木的浓荫下。第二次见到他时,与田艺苗一齐出场谈新书,说到这书的标题,孙甘露称自己的慢并非为赶今日之“慢生活”潮流,而是天性自带,比较迟钝,凡事慢半拍。这样的表白让人想起《呼吸》封面上的引语:“因为缓慢的天性使我陷于想象,有什么无比珍贵的东西仅存于近乎静止的地方呢?”这话似露出些许不无傲气的自适,而他在此书代后记里也交待了,“我想我的生命是适意(而非惬意的)。它由书写幻想而来,终有一天由幻想书写而去”,如此又谦卑地低了下去,教人惟有感慨。他且说,“五十岁的写作与二十岁的写作不同,有一种悲音”,这不单因为田艺苗在身边,也是此次旧书新辑引发的感慨。这本书提到许多死去的人,海子、顾城、曹磊、胡河清,还有一首“不算挽歌”的诗。孙甘露的书从来没有穷途而哭的大恸,他说,“追忆是不会碰壁的。”他引聂鲁达的诗句,“南方,像一匹马。正以缓慢的树木和露珠加冕”,并称它告诉自己“速度和节奏的关系”。我疑心这不过是谦语,孙先生也需要别人来告诉自己速度和节奏吗?读他那首诗歌,“晃动的灯笼 寒夜之步行/坊间的言谈 丝绸之涟漪”(《如此之近 如此之远》),惹人的是这“的”“之”“的”“之”的间奏,像张爱玲笔下的胡琴,咿咿呀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到张,孙甘露还写过《〈小团圆〉里的小物件》,细细爬梳书中小物,像一本老上海流水账,最最教人佩服的是他注意到九莉那个“嗳!”——“上海女孩用来答应、认同、承受、拒绝、沉思、承诺的词,这个混合着温柔、执着、喜悦和抚慰的词”。孙甘露不愧是个上海男人——不对,他说,“上海从来不是什么人的故乡”。我先前好奇怎样的人能“通过时触摸生活最纤细的神经”,从书中找到的答案是:左眼裸视1.5,右眼裸视0.5,孙甘露至今未戴过眼镜。他的思考与观察不受制于工具,是故他的表述从心所欲,随行随止。“孙甘露为当今随笔书写高手,意骏气爽,含意富赡;文思神远,吐纳有致;性灵所锺,郁然有采。”此是网络人语,是否的评有待看官,但这样的表述方式绝非孙甘露式的。他会这样谈王朔,“王朔将由王朔们重归于王朔本人”;评王安忆的更好玩,“我想,很少有人能对王安忆说:‘站住!’你只能一任她往前走。”你或许很难明确指出怎样的表述是孙甘露式的,但极容易辨别那些非孙甘露式的。这一特性也是孙甘露式的。前些天朋友拿来一本随笔集,让我看看感觉怎样,我翻完告诉她,文字太紧。什么叫紧,要我说就是文字把彼此的气息给堵掉了,就像围棋里自家下子紧了气。若要举一个可资比较的例子,很自然就会想到孙甘露。再说得具象些的话,好比近来听的俄罗斯音乐,其中最动人的一首,《时光流逝》,一个优雅的老者坐在圆桌前缓声歌吟,句句入心。好的歌和文字都是用“息”感人,听者闻风而悦,无可名言,惟有惭愧。
  •     作者的文笔和思绪非常地细腻,加上大量的阅读书籍的沉淀,使不是这个领域的人,读起来比较缓慢 和需要一些消化的时间+想象。作者始终以一种寻找哲学的感悟去抒发自己的感情,或很抽象或很具体也或很谦虚。对于上海,电影,等等的理解,不是很明显表达某些,而是比较深入含蓄去说明一些现象,整本更多是从作者的体验来表达,比较主观多一些。
  •     孙甘露在《侧面像》开篇便指出:他们已经很少有时间来沉思被他们所虚度的时光了……如果说他们以前的白日梦中还出现过体育场之类的活动场所的话,那么如今浮现于他们脑际的则大多是医院走廊之类的沉重意象。要问我们这个文化荒芜的时代所有的精神危机的具体写照在何处?孙甘露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而另一部分的答案则隐藏在我们自己无法看见的疲倦面容上。纪德说:皮肤乃人身上最深的地方。这多少在暗示我们已经缺乏深埋一些秘密的能力。孙甘露继续说到:“容貌是一个人的诗篇。它生动、易毁、暧昧兼有抒情和叙事的功用。”它在向另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脸传达一系列明显或又隐晦的讯息。而同时“对我们自己遮蔽了起来。”这种先天的遮蔽,使得我们最终迷失,如基斯耶夫斯基《十诫》全集中的任何一段对价值的迷失。我们的价值观正在同现实打架,作为一名生活的读者和作者,“微弱的活力,不为概念而生活,持久的危机,精神紊乱,虚无主义,对金钱的迷惘态度,罪愆及忏悔”都成为我们对于文本乃至生命的追求和仿写。而“在小说艺术中,除了对存在尽可能完善的研究,作家没有更高的使命了……只有少数人能够摆脱厄运。”那让我们保持沉默吧!卡夫卡死后告诉我们“我写的不是我说的,我说的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不是我应该想的,由此直至我黑暗的内心深处。”我们在写作和生活上都同时荣幸地染上了失语症,面貌上的皮肤却在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这某种错误,闭嘴和失语已经无济于事,因为人们彼此又重新找到了“解读”的方式,除非我们没有皮肤的存活。这难道就是赤裸的存在主义和真理?“没有什么事情再能使他们着迷,所有的探索都已经终止,他们安全地从昏暗的无意识领域里撤退出来(而所谓探索只能在这些地方进行)……他们的内心深处已经崩溃,他们的唯一出路就是体面的妥协……他们假装打扮得面目可憎,俗不可耐,为的就是让什么人误读他们。”因为他们已经得知“萨特花了三十年摆脱了杂论无章的知识和难以把握的现实进程混为一谈”的事实,他们当时正在杂论无章的知识里寻味现实的面貌,有待一日,从它的皮肤上彻底误读它本身。至少在海明威那里,我们学到了一些乐观,《太阳照常升起》的结尾,“我”说:“这么想想不也很好吗?”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杂文。内容涵盖很宽泛。睡觉前翻一翻不错。
  •     每开篇结尾精华,中间么。。言多必失
  •     被蒸馏过的语句,无与伦比的文字语境,另一番汉语深触西方的可能性,多年前王朔有言“孙甘露的文字,是上帝按着他的手写的。”我以为的确是
  •     “前途,转身、孙甘露/一切都是慢的。”
  •     动不动老上海,动不动慢节奏抒情,动不动扯西方现代文论词汇,很文艺,但也很虚饰。虽然知道质量不差,但不是很喜欢。
  •     随便翻开一篇就能让人沉下心来,孙甘露有这个本领。
  •     加半星,词句醇厚让人沉醉,只是... ...
  •     懂的少,不懂的多。道行不够,还需修炼。但愿下次再拿起时可以懂的再多一点。
  •     有些篇幅还可以
  •     这是些书评影评各种评。但是文字很睿智,很哲学,引人深思。
  •     当时高一时候买的一本书 现在在图书馆重新读一遍。虽然翻译腔很浓,但难得的是文字流动如水,没有固定形状。
  •     他太棒了 这本可以说很精华了 基本能包括他一直很擅长的法国文学读书笔记和自己的散文类札记 有温和的学者的自嘲也有严肃的质问 读几遍都不嫌多 我每次翻都觉得自己实在不够知识 一本散文随笔没有让我轻松反倒让我每每都自责紧张半天
  •     对对对我就是冲着书名才看这本书的怎么着吧!慢一点,再慢一点。 恩,慢一点……
  •     散的文,挺有意思。
  •     诗化与想象的结合
  •     缓慢 一切! 开篇第一句"我那时候的处境真是离奇而又悲凉"!!
  •     这本散文集我觉得一般,更喜欢他的小说
  •     书如其名,8月份出版,12月才在书店买到,够缓慢的。
  •     给爱看书、爱学习的我一个好的方式
  •     虽然文字优美。可惜没有故事为骨。还是小说好。
  •     哥要装下逼…想扔一砖的过来吧…
  •     不知所云,不习惯他的说话方式,难得是序言里作者还自我吐槽了这一点
  •     初中的读书笔记全靠孙甘露了,虽然我不知道他是谁
  •     孙甘露的文字建议去欣赏,但不建议去学习。因为当拙劣的模仿在页尾画上句号时,中文的表述也与本土性越来越远。孙甘露对写作有孙甘露式的表达和定义:它的简明和繁复都带有感官的特性。它是为神经末梢而存在的。
  •     看多了肥腻的文字,所有意义似乎要隐藏在比喻与引用下才觉得安全,用华美的丝绸覆盖着烂絮。最好的文字应该像向内,向自我坍塌的原子核。
  •     孙甘露喜欢写西方式的长句,带有西方的文法,这些句子只有慢慢看才能看懂意思。评论中有诸多西方批评的理论,对于很少接触西方文学批评的人来说,应该是挺难懂的。在读的过程中一边讨厌这种冗长的不知所谓的句子,一边喜欢那藏在句子背后的日常生活的深意。
  •     翻完的,表示无感,看不懂嘛
  •     喜欢他的文风
  •     我只能说,作者的阅读量实在比我超前太多了……非常细腻跳跃,不易消化,感觉像看汉字版本雅明,却不明就里。是我还读得太少……但我以为一本真正好的书并不是必要采取这种表达方式,囖。
  •     南方,像一匹马。正以缓慢的树木和露珠加冕。
  •     还是第一次看孙甘露的作品,之前一直听闻大名、知道他也是上海本土作家。 这本随笔大多还是谈了西方的、他喜爱的、对他有影响的作家及其作品;上海、全国和他同时代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特别还谈到了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张爱玲;还谈到了如何写作;对上海的、儿时的回忆;最后还有很多的影评...... 整本书看下来,感觉蛮舒服的,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藻,象是缓缓向读者叙述着...... 准备再借点他的长篇小说拜读一下!
  •     书好看,人也好看
  •     所有的诋毁都是赞美,反之亦然。
  •     徐累的画配孙甘露的字 很形象的解释了 缓慢是一种优雅
  •     “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这样设想艺术作品:它诉之于我们感受欣喜和惊奇的能力、我们关于人生笼罩着神秘的体会,诉之于我们的怜悯感、美感、痛苦之感,诉之于一种与众生万物风雨同舟的潜在感情。”
  •     才尽而混饭的典型
  •     孙先生的书要像读透,必然要像他一样学富五车。一篇散文至少引用4-7本他人著作,好似大摆龙门阵一般,弄得我云里雾里。只好作罢,缓慢放下,待末流的我细细琢磨。
  •     美的文字,只是读不懂
  •     初识孙甘露是又是在困困的文章里,此后在上海各种文化沙龙里都见到此君,言语颇感无味,以为是真人不露相,或者会写不善说。在重庆旅行时买了这本随笔集,语言很不实在,飘忽的很,感受不到情感,也体会不到灼见。也就是一位三流散文家吧。
  •     炫技作品
  •     列为斯特劳斯的理论:告诉我你的分类法,我就知道你是什么人
  •     比装逼更装逼。用生硬纷乱的语言掩饰思想的空洞。
  •     语句好美
  •     嗯,真的很缓慢,要慢阅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