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树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当代小说 > 绿化树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1
ISBN:9787530212479
作者:张贤亮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张贤亮集:绿化树》发表于1984年2月,它是“右派”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无疑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为主线,叙写了“我”两次“劳动改造”之间在一个陌生的农场短短两三个月间的经历。作品通过人物的一系列忏悔、内疚、自责、自省等内心活动的描写,对饥饿、性饥渴和精神世界的困顿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解读,展现了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
同时,作者又在《张贤亮集:绿化树》中表现了艰辛生活中的美好闪光。这种闪光通过人物的塑造来体现,像马缨花、谢队长、海喜喜等。他们以人性的温情、健康的体魄和面对艰辛时强悍的乐观,给“我”信心和温暖。这其中,尤以马缨花着力最多,最为动人。她漂亮、壮实、热情、爽朗,本能地拥有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而且生存得很好。她对“我”的一切疼爱、怜悯、帮助,并非出于男女情欲的性吸引,更多的是一位善良女子对一个无依无靠、穷困潦倒、遭人欺凌的落魄男子的本能同情和怜悯。她像母亲养儿子似的用白馍、杂合饭和爱抚抚慰着“我”,使“我”成为正常的人。
小说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兼具浪漫主义诗情,真实、艺术地再现了生活。

编辑推荐

  ★马缨花让世界上所有女人的靓丽、娇媚,都失去了光彩。  ★张贤亮:新时期文学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生命力最顽强的作家。

内容概要

张贤亮,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20世纪50年代初读中学时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自北京移民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在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重新执笔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的作家。1993年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其代表作有:《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的菩提树》、《习惯死亡》、《青春期》、《一亿六》等。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有多部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搬上银幕。作品译成数十种文字在国外发行。

章节摘录

  一  大车艰难地翻过嘎嘎作响的拱形木桥,就到了我们前来就业的农场了。  木桥下是一条冬日干涸了的渠道。渠坝两旁挺立着枯黄的冰草,纹丝不动,有几只被大车惊起的蜥蜴在草丛中簌簌地乱爬。木桥简陋不堪,桥面铺的黄土,已经被来往的车辆碾成了细细的粉末。黄土下,作为衬底的芦苇把子,龇出的两端参差不齐,几乎耷拉到结着一层泥皮的渠底,以致看起来桥面要比实际的宽度宽得多。然而,车把式仍不下车,尽管三匹马呼哧呼哧地东倒西歪,翻着乞怜的白眼,粗大的鼻孔里喷出一团团混浊的白气,他还是端端正正地坐在车辕上,用磕膝弯紧夹着车底盘,熟练地、稳稳当当地把车赶过像陷阱似的桥面。  牲口并不比我强壮。我已经瘦得够瞧的了,一米七八的个子,只有四十四公斤重,可以说是皮包骨头。劳改队的医生在我走下磅秤时咂咂嘴,这样夸奖我:“不错!你还是活过来了。”他认为我能够活下来简直是个奇迹;他有权分享我的骄傲。可是这几匹牲口却没人关心它们。瘦骨嶙峋的大脑袋安在木棍一般的脖子上,眼睛上面都有深窝。它们使劲时,从咧着的嘴里都可以看到被磨损得残缺不全的黄色牙齿。有一匹枣红马的嘴唇还被笼头勒出了裂口,一缕鲜红的血从伤口涔涔流下,滴在车路的沿途,在一片黄色的尘土上分外显眼。  但车把式还是端坐在车辕上,用一种冷漠而略带郁悒的目光望着看不见尽头的远方。有时,机械地晃动一下手中的鞭子。他每晃动一下,那几匹瘦马就要紧张地抖动抖动耳朵。尤其是那匹嘴唇破裂了的枣红马更为神经质,尽管车把式并不想抽打它。  我理解车把式的冷漠和无动于衷:你饿吗?饿着哩!饿死了没有?嗯,那还没有。没有,好,那你就得干活!饥饿,远远比他手中的鞭子厉害,早已把怜悯与同情从人们心中驱赶得一干二净。  可是,我终于忍不住了,一边瞧着几匹比我还瘦的牲口,一边用饥荒年代的人能表现出来的最大的和善语气问他:  “海师傅,场部还远么?”  他分明听见了,却不答理我,甚至脸上连一点轻蔑的表情也没有,而这又表示了最大的轻蔑。他穿着半新的黑布棉裤褂,衣裳的袢纽很密,大约有十几个,从上到下齐整的一排,很像十八世纪欧洲贵族服装上的胸饰。虽然拉着他的不过是三匹可怜的瘦马,但他还是有一种雄豪的、威武的神气。  我当然自惭形秽了。轻蔑,我也忍受惯了,已经感觉不到人对我的轻蔑了。我仍然兴致勃勃。今天,是我出劳改队走上新的生活的第一天,按管教干部的说法是,我已经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没有什么能使我扫兴的!  确切地说,这只是到了我们前来就业的农场的地界,离有人烟的居民点还远得很。至少现在极目望去还看不见一幢房子。这个农场和劳改农场仅有一渠之隔,但马车从早晨九点钟出发,才走到这里。看看南边的太阳,时光大概已经过中午了吧。这里的田地和渠那边一样,这里的天更和渠那边相同,然而那条渠却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界限。  车路两边是稻田。稻茬子留得很高。茬口毛茸茸的,一看就知道是钝口的镰刀收割的。难道农场的工人也和我们一样懒,连镰刀也不磨利点?不过我遗憾的不是这个,遗憾的是路两边没有玉米田。如果是玉米田,说不定田里还能找出几个丢失下来的小玉米。  遗憾!这里没有玉米田。  太阳暖融融的。西山脚下又像往日好天气时一样,升腾起一片雾霭,把锯齿形的山峦涂抹上异常柔和的乳白色。天上没有云,蓝色的穹窿覆盖着一望无际的田野。而天的蓝色又极有层次,从头顶开始,逐渐淡下来,淡下来,到天边与地平线接壤的部分,就成了一片淡淡的青烟。在天底下,裸露的田野黄得耀眼。这时,我身上酥酥地痒起来了。虱子感觉到了热气,开始从衣缝里欢快地爬出来。虱子在不咬人的时候,倒不失为一种可爱的动物,它使我不感到那么孤独与贫穷——还有种活生生的东西在抚摸我!我身上还养着点什么!  大车在丁字路口拐了弯,走上另一条南北向的布满车辙的土路。我这才发现其他几个人并不像我一样呆呆地跟着大车,都不见了。回头望去,他们在水稻田后面的一档田里低着头寻找什么,那模样仿佛在苦苦地默记一篇难懂的古文。糟糕!我的近视眼总使我的行动非常迟缓。他们一定发现了可以吃的东西。  我分开枯败的芦苇,越过一条渠,一条沟,尽我最大的力气急走过去时,“营业部主任”正拿着一个黄萝卜,一面用随身带的小刀刮着泥,一面斜睨着我,自满自得地哼哼唧唧:  “祖宗有灵啊——”  “祖宗有灵”是劳改农场里遇到好运道时的惯用语。譬如,打的一份饭里有一块没有溶化的面疙瘩;领的稗子面馍馍比别人的稍大;分配到一个比较轻松而又能捞点野食的工作;或是碰着医生的情绪好,开了一张全休或半休的假条……人们都会摇头晃脑地哼唧:“祖宗有灵啊——”这个“啊”字必须拖得很长,带有无尽的韵味,类似俄国人的“乌拉”。  我瞟了一眼:他手中的黄萝卜不小!这家伙总交好运道。“营业部主任”也是“右派”,但听他诉说自己的案情,我却觉得他不应属于“右派”之列,似乎应归于“腐化分子”或“蜕化变质分子”一类才恰当。他自己也感到冤枉,私下里说是百货公司为了完成“反右”任务,把他拿来凑数的。当在“生活检讨会”上,他知道我的高祖、曾祖、祖父、外祖父都是近代和现代的稗官野史上挂了名的人,父亲又是开过工厂的资本家时,会后曾悄悄地带着羡慕的口气对我说:  “像你,才是真正的‘资产阶级右派’哩!浪过世面,吃过香的喝过辣的!像我,从小要饭,后来当了兵,他妈的也成了‘资产阶级右派’!熊!哪怕让我过一天资产阶级的日子,再叫我当‘右派’也不冤哩……”  可是,他并没有从此对我态度好一点,相反,还时时刻刻带着一种刻骨的嫉恨嘲讽我,以示他毕竟有个什么地方比我优越。他年龄比我大得多,比我更为衰弱,一脸稀疏肮脏的黄胡须,鼻孔常常挂着两条清鼻涕。他不敢跟我斗力,却把他的外援和好运道在我面前炫耀,以逗引出我的食欲和馋涎。他知道这才是最有效的折磨。我对他也有一种直觉的反感,老想摆脱他却摆脱不了。因为都是“右派”,分组总分在一起。这次释放出来,他也由于家在城市,被开除了公职,又和我一同分到这个农场就业。  这是一块黄萝卜田。和青萝卜田不一样,黄萝卜田里是没有畦垅的,播种时就和撒草籽似的撒得满田都是。撒得密的地方黄萝卜长得细小,挖掘的时候难免有遗漏下的。但这块田已不知被人翻找了多少遍,再加上地冻得梆硬,我蹲在地上用手指头抠了许多有苗苗的地方也没找到一个。  “营业部主任”刮完了泥,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和嚼冰糖一样把萝卜嚼得嘎巴嘎巴响,有意把萝卜的清脆、多汁、香甜用响亮的声音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萝卜好!还不糠……”他趁咽下一口时,这样赞扬。  这种萝卜只有在田被冻得裂了口的裂缝中才能抠得出来。我是有经验的。我又顺着裂缝细细地寻找了一遍,还是没有找到。那必须是裂缝中恰恰有个黄萝卜,也就是说恰恰有个遗漏下的萝卜长在裂缝中,可想而知,这样的概率非常非常之小。“营业部主任”的好运道就表现在这里!  然而我今天却毫不气恼。我站直腰,宽怀大度地带着勉强的微笑从他面前走过去,斜斜地抄条近路去追赶那辆装着我们行李的大车。  二  是的,我今天情绪很好。早晨,吃劳改农场最后一顿饭时,因为我们这些已经被释放的就业人员可以不随大队打饭了,在伙房的窗口,我碰见了在医院里结识的病友——西北一所著名大学哲学系讲师。他也被释放了,正在等农场给他联系去向。  “章永璘,你要走了吗?”  尽管他还穿着劳改农场的服装,胸前照例有一大片汤汁的污点,却用最温文尔雅的姿势祝贺我,还和我像绅士般地握了握手。这种礼节,对我来说已经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了。可奇怪的是,这种最普通的礼节又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我原来很熟悉的世界。于是,我也尽可能地用十足的学者风度在吵吵嚷嚷的伙房窗口与他交谈起来。  “那本书怎么办?”我问,“怎么还你呢?给你寄到……”  “不用!”他一手托着一盆稀汤,一手慷慨地摆了摆,那姿态俨如在鸡尾酒会上,“送给你吧!也许……”他用超然的眼光看了看四周,“你还能从那里面知道,我们今天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  “我们?你指的是我们?还是……”我也谨慎地看了看打饭的人群。有一个犯人嫌炊事员的勺子歪了一下,正声嘶力竭地向窗口里吵着定要重舀。“还是我们……国家?”  “记住,”他的食指在我胸前(那里也有一大片汤汁的斑点)戳了一下,以教授式的庄重口吻对我说,“我们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的!”  对他的话和他的神态,我都很欣赏。在人身最不自由的地方,思想的翅膀却能自由地飞翔。为了延长这种精神享受,我虽然不时地偷觑着窗口(不能去得太晚,窗口一关,炊事员就不耐烦侍候你了。即使请动了他,他也要在勺子上克扣你一下,以示惩罚),但同时也以同样庄重的口吻说:  “不过,第一章很难懂。那种辩证法……用抽象的理论来阐述具体的价值形成过程……”  “读黑格尔呀!”他表情惊讶地提示我,仿佛我有个书库,要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似的,接着又皱起眉头,“要读黑格尔。一定要读黑格尔。他的学说和黑格尔有继承关系。读了黑格尔,那第一章《商品》就容易读懂了。至于第二章、第三章以及第二篇《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就不在话下了……”  “是的,是的。”我用在学院的走廊上常见的那种优雅姿态连连点头,“仅仅那篇《初版序》就吸引了我,可惜过去,我光读文学……”  我们这番高雅的谈话结束得恰到好处。他和我告别,小心翼翼地端着那盆稀汤走后,我扑到窗口伸进罐头筒,炊事员正要往下撂板子。  “你他妈的干啥去了?!”  “我帮着装行李来着。”我马上换了一副嘴脸,谦卑地、讨好地笑着,“我这是最后一顿饭啦!”  “哦——”炊事员用眼角瞟了我一下,接过我的罐头筒,舀了一瓢以后又添了大半瓢。  “谢谢!谢谢!”我忙不迭地点头。  “等等。”另一个年纪较大的炊事员擦着湿漉漉的手走到窗口,探头看看我,“你狗日的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那个吧?”  “是的,是的。”他亲昵的语气使我受宠若惊,给了我一种不敢想象的希望。  “你真他妈的不易!”果然,他从窗口旁边的笼屉里拿起一对昨天剩下的稗子面馍馍,拍在我像鸡爪般的手上,“拿去吧!”  还没等我再次道谢,他们俩就“啪”地撂下了黑叽叽的窗板。他们不稀罕别人感恩戴德,这样的话他们听得太多了,听腻了。  这才是真正的“祖宗有灵”!罐头筒里有一瓢又一大半瓢带菜叶的稀饭,手里还有两个稗子面馍馍。两个!不是一个!这两个馍馍是平时一天的定量:早上一个,晚上一个。稀饭是什么样的稀饭啊!非常稠,简直可以说是黏饭!打稠稀饭,也是我们平时钻天觅缝地找都找不到的机会。由于加菜叶的稀饭里放了盐,这种饭会越搅和越澥。炊事员掌握了这个规律,他可以随他的兴致和需要,要么在开饭之前拼命地搅一阵,把稠的翻上来,于是排在前面的人就沾光了——“祖宗有灵”!要么稳稳地一瓢一瓢撇,那么稠的全沉了底,排在后面的人就鸿运高照!后一种情况,多半出现在炊事员因为忙而自己在开饭前没有吃上饭的时候——他们要把桶底的稠饭留给自己吃。一般情况下,炊事员们是希望我们争先恐后地跑来打饭的——早开完饭他们早休息。可是,谁也不知道炊事员在哪顿饭处于哪种情况;况且我们的人数又非常多,伙房里有十几个将近一人高的大木桶,更预测不到炊事员准备把哪一桶的稠饭留给自己吃……总而言之,打稠饭的机会比世界经济情况的变化还难以捉摸,完全要靠偶然性,靠运道。  今天我的运道就很好!  而这恰恰在我开始新的生活的第一天!  这是个好兆头!  所以我非常高兴!  三  其实,我平时也比一般犯人吃得多,只要是打稀饭,而不是稗子面馍馍,我总要比别人多一百毫升左右。诀窍就在于我这个罐头筒。  自一九五九年春天伙房不做干饭,只熬稀粥以后,劳改农场即刻兴起了用大盆打饭的风气,瓷碗很快就淘汰了。因为炊事员舀汤的速度相当快,如果用小口饭具,瓢底哩哩啦啦的汤汁就会滴回到桶里,这无疑是个损失。用敞口饭具,瓢底的汤汁当然会掉到盆里,归于自己了。脸盆太大,磕磕碰碰的不好往窗口里送,并且稀饭会沾得满脸盆都是,反而得不偿失。那必须是比脸盆小、而又比饭碗大的儿童洗脸用具。在困难年代,这种用具是很难买到的。然而“营业部主任”有办法。我怀疑他连百货公司的儿童用品也偷到家里囤积了起来,或是他的余党还没有抓尽。反正,他让每月都来探望他一次的那个与他同样讨厌的老婆,替组里每人都代买了一个。当然,他不会白白地效劳的。他经常在我面前吹嘘,他人虽然送来里面了,而在外面却依然如何如何“有办法”。就像蜘蛛结好了网,等待小虫扑到上面去一样等待我向他求告。到时,他就会摆出各式各样的面孔,说出各式各样的话来取笑我。可是我偏偏不买他的账。我身无分文,又没有外面寄来的食品付给他这个掮客做佣金。我母亲在北京寄人篱下,靠给街道上编织塑料网袋,每月挣十来块钱生活,我没有面皮再向她老人家要求寄什么东西。但我有我的办法。我有一个从外面带来的五磅装的美国“克林”奶粉罐头筒。这是我从资产阶级家庭继承下来的一笔财产。我用铁丝牢牢地在上面绕了一圈,拧成一个手柄,把它改装成带把的搪瓷缸,却比一般搪瓷缸大得多。它的口径虽然只有饭碗那么大,饭瓢外面哩哩啦啦的汤汁虽然牺牲了,但由于它的深度,由于用同等材料做成的容器以筒状容器的容量为最大这个物理和几何原理,总使炊事员看起来给我舀的饭要比给别人的少,所以每次舀饭时都要给我添一点。而这“一点”,就比洒在外面的多得多。  每次从打饭的窗口回号子,“营业部主任”都要捧着他那个印着小猫洗脸的崭新的儿童面盆,神气活现地在我面前晃一晃。这使我很容易看清楚他的稀饭打到哪里,正在小猫的腰部。有一次,趁全组的人都出工,只有我一个人留在号子里休病假时,我把我的罐头筒盛上水,水面刚好达到我平时打的稀饭的位置,然后再倒到他的面盆里。试验证明:我每顿饭都比他多一百毫升!水面淹没了小猫拿着毛巾的爪子。  这一百毫升是利用人的视觉误差得到的。  我的文化知识就用在这上头!  但盆子毕竟有盆子的优越性——它可以让人把饭舔得一干二净。“营业部主任”舔起盆子来,有种很特殊的姿势。他不是把脸埋在盆子里一下一下地舔,而是捧着盆子盖在脸上,伸出舌头,两手非常灵巧地转动着盆子。如果发挥想象的话,那既像玻璃工人在吹制圆形的玻璃器皿,又像维吾尔族歌舞中的敲击手鼓。不久,他这种姿势也随着他代买的盆子在组里推广开了。  罐头筒是没法舔的,这真是个遗憾!我只能在每次吃完饭后用水把它涮得干干净净,再把涮罐头筒的水喝掉。马口铁的罐头筒还不像搪瓷的面盆,不擦干很快就会生锈的。所以我每顿饭后都要用毛巾仔细地把它擦干,放在干燥通风的窗台上。这当然引起“营业部主任”的不快。在每周一次的“生活检讨会”上,他就此指责我“资产阶级的恶习不改”,“没有一点劳动人民的生活作风”。  我虽然也暗自惭愧,觉得他的批评不无道理,但想到多出来的一百毫升,又私下里感到宽慰。  我们两人的关系一直是这样:他总认为他不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压倒了我,我也总认为不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压倒了他。  现在,我就认为我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压倒了他。早饭我比他多吃了大半瓢,而且我的一瓢零大半瓢全是稠稠的黏饭,直到此刻我还感到它们在胃里尚没有完全消化掉,还在忠诚地给我提供卡路里。而他的一瓢不过是稀汤而已。尽管他把黄萝卜嚼得嘎巴嘎巴响,但他的怀里有馍馍么?没有!肯定他没有!我的怀里却有两个货真价实的稗子面馍馍。我想什么时候拿出来吃就拿出来吃。我现在不吃只是我不想吃它罢了。福气不得享得过头;乐极必然生悲。这是我劳改了四年体会到的人生哲理。  “走啰!大车走远啰!”我向大车赶去,又回头朝萝卜田里的几个人大声吆喝。  我还有比他优越的地方。我意识到了我今天可以离开那条土路,今天可以跨过那条沟、那条渠,今天可以到这田里来找黄萝卜(找没找到是另外的问题),今天可以想什么时候回到大车跟前去就什么时候回去;今天我是受我自己的意志支配的,不是被队长班长派遣的,也不必事事都要向队长班长喊报告。  “营业部主任”虽然也这样行动了,并且行动得比我还要早、还要快,但不自觉地运用这种自由和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获得了这种自由,这二者在精神上就处在不同的层次。  我觉得我比他高尚,比他有更多的精神上的享受,虽然没有找到黄萝卜,我还是心满意足地、带着一种精神胜利的自豪感追上了大车。  “走啰!大少爷在发号施令啰!”我听见“营业部主任”在后面向其他人这样喊。  不一会儿,他们也跟了上来。  四  大车照旧不紧不慢地走着。那匹枣红马的嘴唇不流血了,伤口凝着一道乌黑的血斑。任何伤口都会愈合的。它明天仍旧会像往常一样被拉来套车。  它就这样拉车,流血,拉车,流血……直到它死。  车把式还是端坐在车辕上,脸上带着一股沉思的神情。他一点也不搭理我们,好像他身边压根儿就没有我们这几个人似的。他的沉默,倒使我有些不安。他是这个农场派到劳改农场来接我们的,直到现在我们还摸不清他是干部还是工人。他套车、赶车、捆绑行李的动作干净利索;他的话很少,操着河州口音,说出的话语句也很短,至多两三个词,老像是有满腹心思。他没有对我们几个人下过命令,但也没有表示过一点好感。他的表情是冷漠的、严厉的,在扬鞭的时候咬着牙,显得很残忍。他大约在四十岁左右,但也许实际年龄没有那么大,西北人的脸面看起来都显老。他身躯高大,骨骼粗壮;在褐色的宽阔的脸膛上,眼睛、鼻子、嘴唇的线条都很硬,宛如钢笔勾勒出来的一张肖像:英俊,却并不柔和。  我一面悄悄地打量他,一面在心里分析自己不安的原因。最后我发觉,原来我是被人管惯了,呵斥惯了。虽然我意识到我今天获得了自由,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在潜意识下,没有管教和呵斥,对我来说倒不习惯了;我必须跟在一个管我的、领我的人后面。  我微微地感到屈辱,于是怀着一丝反抗情绪离开了他几步,靠到路边上去走。  牲口颠踬着,大车摇晃着,马蹄和车轮踏碾着寂寥的土路。我们几个就业人员跟在后面,默默无语。这时,田野上刮起了微风。山脚下,一股龙卷风高扬起黄色的沙尘,挺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像一根顶天立地的玉柱。不知什么时候,空中飞来了两只山鹰。它们并不扇动翅膀,仅靠着气流的浮力,在我们头顶“嘹嘹”地盘旋。  兀地,像是应和饥饿的山鹰“嘹嘹”的啼鸣一般,这个如石雕似的车把式,喉咙里突然发出一声悠长而高亢的歌声:  哎——  接下来,他用极其忧伤的音调唱出了:  打马的鞭儿闪断了哟噢!  阿哥的肉呀,  走马的脚步儿乱了。  二阿哥出门三天了呀,  一天赶一天远呀——了!  他声音的高亢是一种被压抑的高亢,沉闷的高亢,像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猛烈挤压出来的爆发似的高亢。在“哟噢”、“呀”、“了”这样的尾音上,又急转直下,带着呻吟似的沉痛,逐渐地消失在这无边无涯的荒凉的田野上。整个旋律富有变化,极有活力,在尾音上还颤动不已,以致在尾音逐渐消失以后,使我觉得那最后一丝歌声尚飘浮在这苍茫大地的什么地方,蜿蜒在带着毛茸茸的茬口的稻根之间;曲调是优美的。我听过不少著名歌唱家灌制的唱片,卡鲁索和夏里亚宾的已不可求了,但吉里和保尔·罗伯逊则是一九五七年以前我常听的。我可以说,没有一首歌曲使我如此感动。不仅仅是因为这种民歌的曲调糅合了中亚细亚的和东方古老音乐的某些特色,更在于它的粗犷,它的朴拙,它的苍凉,它的遒劲。这种内在的精神是不可学习到的,是训练不出来的。它全然是和这片辽阔而令人怆然的土地融合在一起的;它是这片土地,这片黄土高原的黄色土地唱出来的歌。  我十分震惊!  只听见他又用那独特的嗓音唱道:  哎——  扑灯的蛾儿上天了哟噢!  阿哥的肉呀,  蛤蟆蟆入了个地了,  前半夜想你没睡着呀!  后半夜想你个亮呀——了!  他把“了”唱成“留”音,把“没”唱成“呣”音,只有这种纯粹在高原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地方语音,才能无遗地表现这片高原土地的情趣。曲调、旋律、方音,和这片土地浑然无间,融为一体。听那波利民歌,脑海中会出现蓝色的海洋,听夏威夷民歌,眼前会出现迎风的棕榈,但那只是歌声引起的联想和激发的憧憬。此刻,身临此境,我感觉到的是,这田、这地、这风、这被风吹来的云、这天空、这空中的山鹰……即刻被这歌声抚摩得欢快起来,生动起来,展现出那么一种特殊的迷人的魅力……在我眼前,这片土地蓦然变得异常妩媚了,使我的心不由得整个融进了这绝妙的情景里。  重要的不是他的歌声,而是他的歌声唤起了这苍茫而美丽的土地的精灵,唤醒了在我胸中沉睡了多年的诗情。  啊,今天,我已成了自由人,我要用我干裂的、没有血色的嘴唇一千遍地吻这片土地!  我屏声静息,听他继续往下唱:  哎——  大马儿走了个口外了哟噢!  阿哥的肉呀,  马驹儿打了个场了。  家中的闲事不管了呀,  一心儿想着个你呀——了!  忧伤是歌曲的灵魂。他那歌声中的忧伤,浓烈的忧伤,沉重的忧伤,热情的忧伤,紧紧攫住了我的心。这里,歌词不是主要的,我只是凭着曲调,凭着旋律才模糊地揣摩到歌词的意义。他那对某个人或并不是对具体人而是对某种想象的思念,引起我被饥饿折磨殆尽的情思抬了头,也试着要思念些什么……这时,我才感到一阵辛酸:人的辛酸,而不是饿兽的辛酸……“嘹嘹”的山鹰不知疲倦地跟随着我们,冬天的太阳有点偏西了。  可是,他的音调陡地一变,变得明朗而热情起来,尽管这种明朗和热情还覆盖有忧伤的阴影:  哎——  黑猫儿卧到锅台上了哟噢!  阿哥的肉呀,  尾巴儿搭到个碗上了。  阿哥的怀里妹躺上呀!  你把翘嘴嘴贴到脸上呀——了!  听到这里,我才明白这是首情歌。开始,我只是被他的歌声和旋律所震动,久废不用的想象力像一只停在枯树上的受伤的鸟儿被炸雷猛然惊起,懵头懵脑地奋力扇动着翅膀,飞到尽其可能飞到的地方。在震动过后,回首一望,才看到被闪电照亮的枯树下,绿草儿正在发芽。民歌的歌词,把我心灵里被劳改队的尘埃埋住的那最底一层拂拭了开来。因为歌词毫不掩饰,毫无文采地表现了赤裸裸的情欲。我回味地唱“阿哥的肉呀”那句热烈得颤抖的歌声,发现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情歌有如此大胆、豪放、雄奇、剽悍不羁。什么“我的太阳”、“我的夜莺”、“我的小鸽子”、“我的玫瑰花”……统统都显得极为软弱,极为苍白,毫无男子气概。于是,我二十五岁的青春血液,虽然因为营养不足而变得非常稀薄,这时也在我的血管中激荡迸溅。它往上冲到我的头部,使我脑海里浮现出一片不成形的幻影,又使我浑身不可抑制地燠热起来……我的眼眶中不知什么时候溢出了泪水。  啊!这是我自由了的第一天。  五  然而,这对我如此重要的一天,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天——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在别人看来,竟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的任何一天没有区别,毫无二致。  这使我有点失望。  当车把式海喜喜——进村的时候,我听见别人叫他“喜喜”——在日头偏西时终于把大车赶进一处居民点后,我们几个就业人员并没有看见有任何欢迎我们的表示。这里连狗也没有一条,也没有鸡鸭,只有几个衣衫褴褛的老汉懒洋洋地坐在水泥桥头,借着夕阳的余晖取暖。他们对我们眼皮也不抬。  这个村子和劳改农场房舍的格局没有两样,一律是一排排兵营式的黄色的土坯房。但比劳改农场还要破旧,许多处墙根已经被硝碱浸蚀得塌掉了泥皮——劳改农场里有的是劳动力,可以随时修修补补的。只不过这儿在每扇矮小的木板门口,有一两堆被雨雪淋得发黑的柴火,或是拉着晾衣裳的绳子,显示出那么一点农村的居家气氛。  大车经过一排排房舍前面凹凸不平的空地,除了柴火还是柴火,没有一个人。我们好像到了一处被废弃了的荒村。  “妈的!都死绝了!……往哪垯儿拉呀……”  海喜喜从优秀的民歌手又一下子恢复了车把式的本来面目,用不能形诸笔墨的语言嘟嘟哝哝地漫骂了一通。显然,他并不知道把我们几个新来的农工安顿在哪里,对这趟差使似乎也极不高兴。他已经跳下车辕,勒着马嚼子,一边催马前行,一边东张西望。从桥头那几个老汉对他的称呼,我们知道了他绝不是干部,不是书记、队长、出纳、会计之类的人物,从而大大地削弱了我们对他的敬意。我们也不答理他:你爱往哪儿拉就往哪儿拉吧!这是你的责任。  走到最后一排土坯房,再没有地方可去了。在一间好似仓库的门前,他“吁、吁”地把牲口喝止住,一脚蹬起车底盘下的支架,三下五除二地把三匹马卸了套,管自牵走了马,一句话也没有给我们留下。  我们几个人都有点沮丧。对我们新来的工人——我们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如此简慢不说,肚子也早饿瘪了。我想把怀里的稗子面馍馍掏出来吃,但还是忍住了。吃东西是最大的享受,必须在毫无干扰的、非常宁静的氛围中咀嚼,才能品出每一个食物分子的味道。这时我们还没有安下身,说不定马上还要转移,现在吃,是最大的浪费!  “喂,伙计们!咱们大概就住在这儿。”“营业部主任”在一扇破窗户前面探头探脑。他总交好运道,就在于他心里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右派分子”,不老老实实,总要钻天觅缝地找点小自由。譬如现在,在我们几个人都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早已把周围的环境观察好了。  “这不是场部,”他说,“这不过是这个农场的一个队。你们看,这他妈的就是咱们的宿舍。还不如劳改队!劳改队还有火炕。”  我们从没有玻璃的窗口朝里望去:泥地上均匀地铺着刚拉来的干草,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暗黄的土墙泥面也剥落了,露出一片片草秸。是的,这宿舍可真不怎么样!  “我一看这就是个穷地方!”从兰州来的报社编辑说,“和我过去到过的定西农村一个样!”  “好地方轮得着你我?”过去的辎重团中尉,上过朝鲜战场的英雄骂骂咧咧的。他虽然也被劳改了三年,还是认为自己应该受到特殊的礼遇。“这他妈的不过是从十八层地狱到了十七层!”  “算了吧,大家少说两句。”上海来的银行会计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说,“既来之,则安之。反正谁也在这里呆不长,能忍则忍吧……”  转而,几个人稍稍地有了兴致,谈论起各自的家属给他们联系工作的情况。是的,他们不会在这里呆长的。他们的家在上海、西安、兰州……这样的大城市,他们的老婆都在活动着把他们办到那里郊区的农场去;“营业部主任”也不例外,他不久也能回到这个省城的郊区。他们有老婆孩子,他们要回去团圆,这是国家政策允许的。“和定西农村一样穷”也好,“十七层地狱”也好,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个过渡,他们很快就能上天堂。只有我,是注定要在这里呆到全然不可预测的未来,也许直呆到老、到死的。我母亲是北京街道上一个穷老婆子,毫无办法;我那官僚兼资本家的大家庭,被日本人的炮火摧毁后即一蹶不振,树倒猢狲散,经过八年离乱,正如《红楼梦》里写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我没有资格和他们一起畅谈美好的前景,独自蹲在一旁想心思。今天,我获得自由的第一天,种种好兆头(除了没有捡着黄萝卜之外)鼓舞了我。我既然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就一定能够活下去。死而复生的人,会把今后的日子全看做是残生。或许我还能活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五十年、六十年,但那全是残生了——多么长的残生啊!而只要认为自己早已死去,现在肉体尚未腐烂,尚能活动,尚能看见太阳,听到歌声,不过是自己的侥幸,是自己白捡来的便宜,就什么困苦贫穷都不在话下了。家庭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我本人也成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所以尽管我有点失望,倒并不特别不满。我已学会了忍耐和不发牢骚。  大约过了半小时,我们看到村子外面的田野上有许多人扛着铁锹往回走,前排房子也响起了人声。收工了。一个瘸腿的中年汉子拐过房角向我们走来。  “来啦?”他并不看谁,低着头从手中的一串钥匙中挑出一把,开开门,顺口问了一句,算是跟我们打了招呼。随即转身又走了。  “喂,队长呢?”中尉在他背后叫,“咱们总得办手续、报到哇!”他一出劳改农场就续接上在部队的习惯。习惯,真是难以改变的东西。  “队长歇歇就来。”瘸子头也不回地说。  没有什么可等的。既然要活下去,就要会生活。我第一个爬上大车,把放在最上面的烂棉花网套取了下来——这就是我的全部财产。我用胳膊一夹,排闼而入,先把干草尽量往墙根踢拢,使墙根的干草堆得厚厚的,又用眼角瞟瞟旁边:也不能让旁边的干草太薄。狼孩也有狼孩的道德:我活,也要让别人活。  然后,我把烂网套往墙根一撂:这个地方是我的了!  “喂,喂!你们干啥?你们干啥?队长还没有来分铺哩!……”“营业部主任”气急败坏地嚷嚷。如果他占据了墙根,他是不会这样叫的。他虽然不断瞅空子搞小自由,但一旦小自由的利益被别人获取,他就宁愿舍弃自由而去找领导:我没有得到,也不能让你得到!今天早晨,他因为怕自己的行李放在大车的最上层会在路上颠下来,第一个搬出行李,放在大车的车底盘上。现在,等他搬进自己的铺盖,三面墙根都让别人占了。对不起,你睡在门边上喝西北风吧!  不理他!你活,也要让我活。他被子褥子齐全,还有一件老羊皮袄,按平均主义的原则,他也应该睡在门口。我打开我的烂网套,把哲学讲师送我的《资本论》第一卷塞在网套下当枕头,旁若无人地、直挺挺地在我的“床”上躺下了。  墙根,这是多么美好的地方!“在家靠娘,出门靠墙”,这句谚语真是没有一点杂质的智慧。在集体宿舍里,你占据了墙根,你就获得了一半的自由,少了一半的干扰;对我这样连纸箱子也没有的人,墙根就更为重要了。要是有点小家当,针头线脑、破鞋烂袜之类,或是“祖宗有灵”,搞到了一点吃食,只有贮藏在墙根的干草下面。如果财产更多一点,还有一面墙供你利用。你可以把东西捆扎起来挂在墙上。更妙的是,你要看点书,写封家信,抑或心灵中那秘密的一角要展开活动,你就干脆面朝着墙,那么,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会远远地离开你,你能够去苦思冥想。睡了四年号子,我才懂得悟道的高僧为什么都要经过一番“面壁”。是的,墙壁会用永恒的沉默告诉你很多道理。  六  我们刚把自己的铺位铺好,干草的烟尘还在土房里飞扬的时候,那个瘸子又来了,他说队长叫他领我们吃饭去。  好极了!吃饭!  村子里有了活气。冬天的夕阳在西南方向放射着金色的光辉,黄色的土墙上和七拼八凑的玻璃窗上,都映得光灿灿的。小土房上小小的烟囱,一个个冒出袅娜的轻烟,村子里弥漫着一股苦艾和蒿草的香气。这种与劳改农场迥然不同的、如风俗小说里描写的村居情景,使我莫名地兴奋起来:贫穷也罢,困苦也罢,我毕竟又回到了正常的环境中!  伙房很小,看起来没有几个人在伙房搭伙。这使我有点担心:搭伙的人越少,每个人被炊事员剥削的量就越大。不过所幸的是,我们现在是工人了,我们可以进入伙房里面去打饭了。在瘸子——现在我知道他是队上的保管员兼管理员——向炊事员嘀嘀咕咕地交代给我们按多少定量打饭的时候,我的近视眼迅速地在伙房里睃巡了一遍:扔在案板上的笼屉布,沾着许多馍馍渣!其实,像“营业部主任”这类人真蠢。他们不断地用最哀切的言词向家中勒索,搞得家里人惶恐不宁,扎紧裤腰带来支援他们。我呢,既然不忍心盘剥老母亲,就要发挥自己的智能。而我凭智能在目前的生活圈子里搞到的吃食,并不比从外面给他们寄来的邮包少。  每人四两:一个稗子面馍馍,再加一碗已经冷却的咸菜汤。我磨蹭着最后一个打饭。我笑着对炊事员说:“我不要稗子面馍馍,你让我刮那笼屉布吧。”  “行,”炊事员诧异地看了我一眼,递给我一把饭铲,“你要刮你就刮吧。”  我仔仔细细地把笼屉布刮得比水洗的还干净,足足刮了一罐头筒馍馍渣。按分量说,至少有一斤!  “祖宗有灵!”  虽然有股蒸锅水味,还是很好吃!  只有自由的人才能进伙房刮馍馍渣。自由真好!  吃完了饭,队长给我们提着一盏马灯来了。  “大家都来啦?来了就好,来了就好!……”  他在身上摸索着火柴。我马上走过去,帮他提着马灯,点上火,然后接过马灯挂在我的头顶上——这盏马灯有一半归我用了!没有外援的劳改生活锻炼出了我的机灵,依靠外援活下来的“营业部主任”之流只能靠他们的后盾。  “队长,咱们就这么随便睡哇?”躺在门口的“营业部主任”想改变现状。  “随便睡,随便睡,睡哪儿都行……”队长一屁股坐下来,在他的草铺上盘起腿,没有领会他的意图。  “队长,有没有好一点的房子?”上过朝鲜战场的中尉不满地说,“这房子连炕也没有。”  “凑合住吧,家嘛,在人收拾。”队长有点不悦了。他是个干瘦的中年汉子,自我介绍说姓谢。在马灯昏黄的灯光下只看见他一脸胡茬,神色疲惫,穿一件补满补丁的棉干部服。他说:“想睡炕,就得脱炕面子。这大冬天的,脱下的炕面子也不结实。等开春再说吧。”  这就是说,我们要到春天才能睡上炕。而到春天,没有炕睡也行了。  几个人向谢队长打听怎么往这儿写信?场部在哪里?人保科什么时候办公?迁移户口的事应该找谁?谢队长很快就知道了这几个人是不准备在这里干长的。他把目光向我转来。我坐在马灯底座下面的阴影里。他眯缝着眼睛问:  “喂,小尕子,你叫啥名字?”  “章永璘。”我欠了欠身子,干草在我屁股下窸窣作响。  他把手中的一张纸就着灯光吃力地看了看。  “你家在北京啰?才二十五岁?”  “在北京。是的,刚满二十五岁。”  “你们几个就你年轻。咋?你也要回吗?”  “我不回。”  “好,不回就在这垯儿好好干。”谢队长高兴了,脸朝着我和蔼地说,“这垯儿也不坏,总比你们原来呆的地方强。供应嘛,一个月二十五斤粮,还有两包烟。工资嘛,一级十八块,二级二十一块……你们先拿十八块,干了半年,根据你们的劳力再说话……”  “是,是……”我表示很满足地点着头。其他人靠在铺盖上冷冷地听着。呆滞的灯光把他们的脸照得像一张张没有表情的面具。  实际上,这里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比劳改农场强的只是有工资。而十八块钱在这困难时期买不到十斤黄萝卜,况且这里还不发衣裳。粮食定量和劳改农场一样,七扣八扣,真正吃到嘴的至多二十斤(一月二十五斤定量在正常条件下也差不多够了,但在没有一点副食、油脂、菜蔬并且每天都要干体力活儿的情况下,你吃一个月试试!而我长年累月都是如此。一九六○年定量还要低,每月只有十五斤)。我满足的不过是,他在说话时有意避开了“劳改队”三个字而已。  谢队长又从几个口袋里东掏西摸地拿出一堆香烟,发给每个人两包,向每人收了一角六分钱:“双鱼牌”,八分钱一包。太好了!这是真正的香烟,不是葵花叶子、白菜叶子、茄子叶子……这类代用品。香烟,对我来说几乎和粮食同等重要。但我看到不吸烟的“营业部主任”也有一份,又不禁妒火中烧。他会在你烟瘾大发时,用两毛钱一根的高价“让”给你。平均主义的原则毕竟有弊病!  “每天九点开饭,十点出工。下午四点收工。大冬天的,也没啥营生干。你们明天就出工吧,等到休息天再休息……”谢队长站起来,拍拍屁股要走。他不说星期天,却说“休息天”,但不知哪天算“休息天”。  “队长,没有炕,砌个炉子行不行?这屋子,晚上要冻死人。”中尉围在被窝里,又提出特殊要求。这个集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  “炉子是要砌的。那有几块土坯就行。可公家只有烟煤,没有干炭。”谢队长袖着手,他也觉得冷,“还有窗子,也要糊一下,明天早上你们去办公室领点旧报纸,再到伙房打点糨子。”  “烧烟煤的炉子我会砌。”我自告奋勇地说。我有两个稗子面馍馍的贮存,还是愿意干重活的。  “哦?那跟烧干炭的炉子可不一样哩。”谢队长用感到意外的眼光看了看我,“这样吧,明天你就留在家里,把炉子砌了,窗子糊了……哦,对了,你们还得有个组长。我看,就章永璘当上吧。”  很好!我自由了的第一天就当上了组长。  七  晚上,我万分小心地钻进棉花网套里,就像把一件珍贵器皿放进衬着缎垫的锦匣中一样。因为我既要当心脚趾头伸进破洞里去,或是勾断了线,把破洞越撕越大,又不能把被筒敞得太开,不然脊背就直接贴在稻草上挨扎了。随后,从盖在网套上的棉衣里掏出早上得到的两个稗子面馍馍,在被筒里嗅一嗅,玩味玩味,用洗脸的毛巾包好,埋在墙根下的稻草里面。  夜,寂静得使人以为世界已经离开了自己。而在劳改农场里,半夜都有值班人员的脚步声。  于是,我的另一面开始活动了。那被痛苦的、我不理解的现实所粉碎了的精神碎片,这时都聚集拢来,用如碎玻璃似的锋利的碴子碾磨着我。深夜,是我最清醒的时刻。  白天,我被求生的本能所驱使,我谄媚,我讨好,我妒忌,我耍各式各样的小聪明……但在黑夜,白天的种种卑贱和邪恶念头却使自己吃惊,就像道林·格雷看到被灵猫施了魔法的画像,看到了我灵魂被蒙上的灰尘;回忆在我的眼前默默地展开它的画卷,我审视这一天的生活,带着对自己深深的厌恶。我颤栗;我诅咒自己。  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的时候非常清醒。  我不认为人的堕落全在于客观环境,如果是那样的话,精神力量就完全无能为力了;这个世界就纯粹是物质与力的世界,人也就降低到了禽兽的水平。宗教史上的圣徒可以为了神而献身,唯物主义的诗人把崇高的理想当做自己的神。我没有死,那就说明我还活着。而活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活?如果没有比活更高的东西,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可是,现在我是一切为了活,为了活着而活着。  我想起了普希金的诗句:  当阿波罗还没有向诗人  要求庄严的牺牲的时候,  诗人尽在琐事上盘算,  想着世俗的无谓的烦忧;  他的神圣的竖琴喑哑了,  他的灵魂沉浸于寒冷的梦;  在游戏世界的顽童中间,  也许他比谁过得都空洞。  我何止于“空洞”,简直是腐烂!但怎么办?“牺牲”,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过去朦胧的理想,在它还没有成形时就被批判得破灭了。尽管我也怀疑为什么把能促使人精神高尚起来的东西、把不平凡的抒情力量都否定掉,但我也不得不承认,现实的否定比一切批判都有力!那么,新的理想、新的生活目的究竟应该是什么呢?  据说,我这种家庭出身的人,一生的目的都在于改造自己,但是说“牺牲就是为了改造自己”,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那等于说我不死便不能改造好,改造自己也就失去了意义。今天,我已成了自由人,如果说接受惩罚是为了赎罪,那么,惩罚结束了就可说是赎清了“右派”的罪行;如果说释放标志着改造告一段落,那么,对我的改造也就进行得差不多了吧。今后怎么样生活呢?这是不能不考虑的。但是,这个农场并不能使我感到乐观,并不能把我的文化知识发挥出来,以检验我改造的程度。  我虽然自由了,但我觉得我并没有落在某一处实地上,相反,更像是悬浮在四边没有着落的空中……  我脸朝着墙壁。墙角散发着潮湿的霉味和老鼠洞的气味,还有一股淡淡的、温暖的干草味。旁边,老会计在坚韧不拔地磨牙,那不把牙齿咬碎不罢休的咯咯声,仿佛象征着我们艰辛的未来。棉絮冷似铁,我浑身没有一点热气。“我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的感叹又油然而生。我经常发这样的感叹。这成了揣摩不透的谜。有时,我觉得劳改之前不过是场大梦,有时,我又觉得现在是场噩梦,第二天醒来我照旧会到课堂上去给学员们讲唐诗宋词,或是在我的书桌前读心爱的莎士比亚。但是肚皮给了我最唯物主义的教育。你不正视现实吗?那就让你挨挨饿吧?  我目前的境遇是铁的现实!  那么,这是宿命吗?但普遍性的饥饿正使千千万万人共享着同样的命运。我耳边又响起了哲学讲师的声音:“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联在一起的。”  我悄悄摸了摸枕在我头底下的《资本论》。“也许你还能从那里知道,我们今天怎么会成了这种样子。”现在,只有这本书作为我和理念世界的联系了,只有这本书能使我重新进入我原来很熟悉的精神生活中去,使我从馍馍渣、黄萝卜、咸菜汤和稠稀饭中升华出来,使我和饥饿的野兽区别开……  棉花网套被我微弱的体温慢慢焐暖了。我感到暖烘烘的、软绵绵的,感到了我的存在。存在是什么?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活着多么好,能够思想多么好!好得我都不想睡觉……但我还是睡着了。  八  第二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令我极为懊丧,乐极果然生悲——两个稗子面馍馍都被老鼠吃光了!  是老鼠吃的,不是人偷走的,洗脸毛巾也被咬破了。我悄悄地团起烂得像渔网似的毛巾,塞进裤子口袋里。我还不能声张,“营业部主任”知道了,又会幸灾乐祸地嘲笑我。  九点钟才开饭,我靠在叠起来的棉花网套上,几乎要晕过去。如果这两个稗子面馍馍不丢,即使我不吃它也不觉着什么。而这巨大的损失加深了我的恐惧心理,竟使我觉得非常非常的饿。饥饿会变成一种有重量、有体积的实体,在胃里横冲直撞;还会发出声音,向全身的每一根神经呼喊:要吃!要吃!要吃!……我没有力气动弹,更没有心思思想,只一个劲儿地转念头:必须把损失加倍地捞回来!  这时,昨夜里那些聚集拢来的精神碎片又四面迸散了,我又成了生活的全部目的都是为了活着的狼孩!  从伙房打回饭,都坐在各自的草铺上默默地吃着。罐头筒的优势失去了。这儿的炊事员似乎没有视觉误差,他绝对相信自己手中的勺子,没有给我多加一点。但是没关系,我已经把门路想好了。  吃完饭,按照谢队长的安排,由一个面目阴沉的农工领着其他几个人随大队出工。那个瘸子保管员腋下夹着一卷旧报纸又来了。他放下报纸,告诉我土坯在什么地方,砖在什么地方,小车在什么地方,又领我到库房里去拿了把铁锹,一个小水桶,一把瓦刀,几根做炉箅的铁条。临走时说,糨子到伙房去打,他已经跟炊事员说好了。另外还需要什么,可以到办公室去找他。  砌炉子,至少是两个人的事:一个大工,一个小工。但我宁可不要小工。土坯和砖都近得很,就堆在我们的房头上。土嘛,院子里随便挖一点就行,这儿是碱土,不冻的。至于水,还是少用为好,不然光烤干炉子就要用很长时间。瘸子一走,我拿起一张报纸首先跑到伙房去。  “师傅,我打糨子来了。”我笑嘻嘻地和他打招呼,仿佛我经常吃得很饱似的。  “你自己去舀吧。”他坐在门口晒太阳,他是真正地吃饱了,“你可别舀得太多。”  “你看,”我把报纸一扬,“包一包就行。”  案板上放着半脸盆灰白色的稗子面,看来是事先给我准备的。我摊开报纸,把所有的稗子面都倒光,摁得实实的,捧了回来。  什么“打糨子”,吃得饱饱的人永远不会注意到,稗子面是没有黏性的。即使借着潮湿糊上报纸,水分一干就会掉下来。我先不糊窗子,现在最急需的是火。我在劳改农场跟中国第一流的供暖工程师干了一个月活,专给干部砌炉子——  他也是“右派”,他当大工,我当小工。他曾教给我一个最简便的砌烟灶的方法;他还说,只要给他一把铁锹,其余什么也不用,他在坡地上就能挖出一个火又旺柴又省的炉灶:学问不过在进风口、深度和烟道上。我一会儿上房,一会儿挖土,干得满头冒汗,不到两小时,我就把一个最原始而又最合乎科学的取暖炉砌好了。  我一分钟也不歇息,拉上小车去伙房门口装了半车烟煤——一车我拉不动。沿途又顺手在不知谁家的柴禾堆上抽了几根干柴。  我用颤抖的手划着了火柴,点燃了炉膛里的柴火。火苗和烟都朝着烟道蹿过去。一会儿,烟没有了,淡红色的火苗在烟道里呼呼地叫。又一会儿,火焰旺得像火山口喷出的岩浆,在炉膛里形成一个扇面,争先恐后地往狭窄的烟道口跑。这时候,我加上一铁锹煤,炉子里像施了魔法一般,腾起一股黑烟,但即刻被烟道吸了进去。火焰仍顽强地从煤的缝隙中往外冒。不到五分钟,火焰的颜色逐渐加深,由淡红变为深红,然后变成带青色的火红,这就是真正的煤火的颜色了。  下一步,就是不能让人家看见我在房子里干什么。我找到办公室,瘸子恰好在里面像泥人儿似的呆坐着。我无暇念及有人干得满头是汗而有人却什么都不干这种现象是多么可笑,问他要了一把小钉子、几片破纸盒上的纸板、一把剪刀——只要不领吃的东西,他都会慷慨地给我,旋即急匆匆地跑回来。我把硬纸板剪成一条条长条,压住铺在窗户上的报纸,用钉子在窗棂上钉得牢牢的。  像个宿舍样了。按谢队长的说法,这就是“家”!  我干活的步骤是符合运筹学原理的。这时,炉子已经烧得通红了:烟煤燃尽了烟,火力非常强。我先把洗得干干净净的铁锹头支在炉口上,把稗子面倒一些在罐头筒里,再加上适量的清水,用匙子搅成糊状的流汁,哧啦一声倒一撮在滚烫的铁锹上。黄土高原用的是平板铁锹,宛如一只平底锅,稗子面糊均匀地向四周摊开,边缘冒着一瞬即逝的气泡,不到一分钟就煎成了一张煎饼。  我一上午辛辛苦苦的忙碌就是为了这个美好的时刻!  我煎一张,吃一张,煎一张,吃一张……头几张我根本尝不出味道,越吃到后来越香。趁稗子面糊在铁锹上煎着的空隙,我还把我草铺下的老鼠洞堵了起来。这里有老鼠,没有料到!劳改农场是没有老鼠的——那里没有什么东西给它吃,它自己反而有被吃掉的危险。  土房里暖和了起来。我肚子里暖和了起来。我身上也暖和了起来。我坐在炉子旁边昏昏欲睡了。但现在不是睡觉的时候。我从棉花网套里掏出“双鱼牌”香烟,抽出一根,转圈捏了一遍——还好,没有烟梗子——捡起铁条上掉下的煤渣把它点燃。我不让一丝烟从我的口腔和鼻孔漏出去,屏住气息,全部吞进肚子里。一霎间,一种特别舒服的陶醉感立即传遍了我的全身。  可是,不知怎么,我心中却蹿出了一阵扎心扎肺的酸楚……  不能多想!我知道我肚子一胀,心里就会有一种比饥饿还要深刻的痛苦。饿了也苦,胀了也苦,但肉体的痛苦总比心灵的痛苦好受。我小心地掐灭香烟,把烟蒂仍装进烟盒里。我要找点事情来干。收拾好工具后,我把剩下的稗子面包上几层报纸,在墙上挂起来。把炉子加足了煤,拿起我补了又补的无指手套,拍拍身上的土,走出了我们的“家”。  九  这几天天气非常好。高原上的黄土到处泛着柠檬色的辉光。村子四周没有什么树,几株脱了叶的白杨,如银雕一般傲然耸入暖洋洋的天空,把它们瘦伶伶的影子甩在脚下。太阳偏西了。昨天这个时候,正是车把式海喜喜引吭高歌的时候。现在,我肚子胀了,回味那忧伤而开阔的歌声,竟使我联想到巴勃罗·聂鲁达的《伐木者,醒来吧》中的几个段落。  我经常有些奇异的联想,既毫不着边际,但又有某种模糊的、近乎神秘的内在联系。当然,只有在肚子胀了的情况下,脑海中才会产生种种联想。这时,我就觉得,海喜喜土生土长的民歌旋律,似乎给我注入了聂鲁达所歌颂的那种北美拓荒者的剽悍精神。那歌声、那山鹰、那广阔无垠的苍凉的田野、那静静的连绵不绝的群山、那山的绵延就是有形的旋律……整个地在我的心中翻腾。一时,我觉得我非常美而强壮了。  于是,我心情愉快地向马号方向走去。我想看看马。我很喜欢马。它们总使我联想到英雄的事业:去开拓疆土!去开拓疆土!……  可是,马号前面却有一群农工在那里翻肥。我的组员——“营业部主任”、中尉、老会计和报社编辑几个人也在其中。我想退回去已经来不及了。  “家收拾好啦?”谢队长手拿铁锹,站在高高的肥堆上,一眼就看见了我。在白天看来,他比昨天矮小得多。  “收拾好了。”  “你来干啥?”  “我……”我总不能说我来看看马。马有什么可看的?种种异想都从我脑子里飞逃了出去,只剩下一个意识:我是一个农工!我只好说:“我来干活。”  “好。”谢队长高兴地咧开满布胡茬的嘴,“你刨粪吧,刨下来她们砸。”  他给我指定一个地点。原来这里还有妇女。  我从来没有跟妇女一起劳动过。四年劳改农场的生活,我几乎没有看见过妇女。我低着头,局促不安地走到她们中间,不知道干什么好。  “你拿镐头刨吧,你刨一块咱们砸一块。”一个妇女对我说,“也别累着,看你瘦鸡猴的,刨不动大块就刨小块的。”  她的音色柔软,把本来发音很硬的方音也变得很圆润,尤其是语气中的关切之情使我特别感动。我很长时间没听过“别累着”这样的话了;我耳边响着的一直是“快!快!”“别磨洋工!”这类的训斥。但我没敢看她,我莫名其妙地脸红起来。我兴奋地想,我要好好替她刨,刨下来后还要替她砸碎。  我用眼睛在肥堆旁扫了一遍:这里没有镐。我忘乎所以地向谢队长喊道:“队长,没有工具呀!”  “你干球啥来的?!”出乎我意外地招来一顿训斥,“你吃席来还得带双筷子哩!”  旁边的几个妇女没有恶意地嘻嘻笑了。我脸涨得血红。我又羞愧,又痛恨这个谢队长:这是个喜怒无常的小人!  正在我手足无措的当儿,那个妇女突然递给我一把钥匙:“给!你到我家去拿。就在门背后,有个好使的镐头。”  我窘迫地接过来,嘴里嘟嘟哝哝地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喏,就在西边第一排房子的第一个门。”她告诉我,“好找得很,一拐弯,头一间就是嘛。”  “就是门口挂着‘美国饭店’的呀!”另一个妇女哧哧地笑道。  “你这婊子,你门口才挂招牌哩!”给我钥匙的妇女并不气恼,对她笑骂着。  我转身走了,她们还在嘻嘻哈哈地对骂。  这是把自制的黄铜钥匙,磨得很光滑,还留有人体的微温,大概是她装在贴身的衣兜里的。我翻来覆去地看了看,感激地抚摩着它,仿佛它是她的手。  门口并没有挂什么“美国饭店”的招牌,和别人家一样,堆着一堆发黑的柴火,拉着一根晾衣裳的绳子。我开开门。这是间比我们“家”还小的土坯房,一铺火炕就占了半间。泥地扫得很干净。我从来不知道泥地经过加工,会变得像水泥地面一样的平整。屋里没有什么木制家具,台子、凳子都是土坯砌的。靠墙的台子还用炕面子搭了两层,砌成橱柜的式样,上层拉着一块旧花布做帘子。所有的土坯“家具”都有棱有角,清扫得很光洁。土台上对称地陈列着锃亮的空酒瓶和空罐头盒作为摆设。炕上铺着一条破旧的毡子,一床有补丁的棉被和几件衣裳——还有娃娃的小衣裳——整整齐齐地叠放在上面。炕围子花花绿绿的,我匆匆浏览了一下,是整整一本《大众电影》,还有《脖子上的安娜》的彩色剧照。  炕下面有个锅台,锅圈上坐着一个盖着木盖的铁锅!  我头一次只身一人进入一个陌生人的房间,我感到了被人信任的温情,但又有这样一种本能的冲动:想揭开锅盖,掀起帘子,看看有什么吃的——凡是贮藏食物的地方对我都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罪孽!  我赶快把门背后的十字镐扛了出来,回到马号那里去。  “门锁上了么?”我低着头还给她钥匙,她问我。  “锁上了。”  我开始抡镐。有一个妇女在旁边哼哼唧唧地唱起来:  尕妹妹的个大门——就浪三趟吔,  不见我的尕妹子好呀模样呀!  “我把你这个……”她转过身去,用最粗俗的话骂了那妇女一句。由于这话非常形象生动,几个妇女都乐不可支地哈哈大笑了。  我不明白那妇女的歌怎么触犯了她,惊愕地抬起头,瞥了她一眼。她正和那妇女对骂,后背朝着我。我只看见系在一起的两条乌黑的辫子,搭在花布棉袄上。棉袄的背部和两肘用颜色稍深的花布补着几块补丁。  马粪尿掺上土,就是所谓的厩肥。冬天里冻得实实的。我们要把厩肥刨下来,砸碎冻块,翻捣一遍,再由马车运到田里卸下,一堆一堆地纵横成行,铲一层浮土盖上,等到开春撒开。我因吃了很多稗子面煎饼,又想帮她多干点,所以很卖力,一会儿就刨了很大一堆。  “

图书封面


 绿化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PS:看完文章,对照着《绿化树》这本书,忽然有一种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一种荒诞的无厘头的,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2013年6月3日《经济观察报》张贤亮今年77岁,在西北边陲的一座四合院里过着隐居生活,窗外能看到若隐若现的贺兰山脉。和早年相比,他的生活安静了很多。上世纪80年代,身为名噪一时的作家,他总有写不完的小说。上世纪90年代,他以文联主席的身份下海经商,又有谈不完的买卖。到老了,他总算是名利双收,心满意足。上网去搜一下“张贤亮”三个字,你自会知道他的经历。如果非要说是段传奇,起头就是一首诗,发表于1957年,叫做《大风歌》。如果不怕麻烦的话,还可以再去搜一下,网上也有这首诗的全文。现在看起来,这首诗不太符合当今的审美,起头就有一连好几个排比句“我来了”,接的还是感叹号,有点激动得喘不过气来的样子。再一想,放在那个年代倒也恰如其分,公私合营已经完成,大炼钢铁就要开始,想必一个19岁的少年也很难按捺住体内狂热的荷尔蒙。这首热烈响应时代的诗歌得以顺利发表。以此为界,我们年轻男主人公的命运就此发生逆转。在接踵而来的运动中,他因此被划为右派。此前,他是世家的孙少爷,祖父和父亲都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他家住在上海高恩路的洋房里。现在上海已经没有这个名字的街道了。不过,网络是个宝库,再搜索一下你就会发现,高恩路在1949年以前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因为是奢华的法租界,还因为赫赫有名的荣德生绑架案就发生在这里。荣家和张家勉强也算邻居吧。1957年,张贤亮开始了长达22年的劳改生涯。后面的很多事情,我们通过去年那次劲爆的微博桃色风波,多少有所耳闻。在那次突然爆发又被迅速平息下去的风波里,张贤亮被塑造成了一个处处留情、出手大方的风流作家形象。很讽刺,好像这个风波跟莫言拿诺贝尔文学奖正好是前后脚。老作家久未写作,再一露面,竟然既不是因为文学成就,也不是因为商业名望,而是因为他跟其他30后截然不同的活法。故事是假的,风流是真的。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以难以预料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私生活。张贤亮承认,他的确有和30后同代人截然不同的性观念和婚姻观。他不接受一夫一妻制,并且有过很多情人。他坦然承认这个很难被主流社会接受的事实,说:“别人想女人的年龄,我在想政治,在想究竟是什么让我到了今天这一步。政治,这才是最重要的事。”大半个世纪以来,政治家推动的社会变革深刻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甚至是性生活。耐人寻味的是,很多年以后,包括张贤亮在内的很多人,大伙儿做官的做官,出名的出名,发财的发财,但是即便像张贤亮这样曾经认为“政治,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的人,也不愿意再谈论政治。或者说,他只能以调侃的方式来谈论之。在张贤亮的西部影视城里,有个文革大院,用于展示上世纪60年代的某些相关纪念物。这事原本阻力重重,根本办不成。不过,他想了个办法,在大院里做了一面照片墙,把历年来影视城视察参观过的领导照片都一一按照官阶排列。这是个恶作剧式的护身符,因为每次改选过后,他都要按照职位变动把这些照片重新排序。现在排名第一的姓甚名谁,我就不用说了。尽管很少出门,张贤亮却称不上是个真正的隐士。他还是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的董事长,在这片方圆数公里的砂砾泥土夯成的土堡里,有四五百人为他服务,也指望着他讨生活。这里头有水管工,有司机,有服务员,有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年轻文员,还有贴身伺候的“书僮”。现在,受电脑技术的冲击,来影视城拍戏的剧组已经越来越少,不过,张贤亮的各种语录、照片、书籍和讲话却越来越多,几乎随处可见。有一面高高的墙壁上,甚至刻着一个大大的红色的“忠”字。这是张贤亮呼风唤雨的一座城。他是堡主,所有人都叫他“主席”。政治家主导的时代更迭深刻改变了张贤亮的一生。他对性、政治和权力的态度也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巨大变化。张贤亮曾对政治产生过巨大的兴趣以及巨大的困惑。当一个人在饥饿、性压抑并且丧失自由的情形下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和一部分中年时光,他一定非常清楚,是政治和权力失控造就了他前半生的乖张命运。不过,当他的后半生以戏剧性方式重启的时候,他既没有成为复仇者,也没有成为流亡者,他甚至把自己的受害者心态也尽量调整到接近零的状态。每一次潮流更替,他都没被落下。用时髦的话说,他算是“与时俱进”。用刻薄点的话说,他算是随波逐流。在老作家快要80岁的时候,我在他的院子里跟他聊了4个小时。院墙以外不到50米,就是周星驰拍《大话西游》的外景地。为了招徕游客,那里支起了喇叭,每天早晚循环播放那一段著名的台词:“如果上天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闹哄哄又戏剧化的台词被院墙牢牢挡住。院子里非常精致,非常安静,正好就是一个老人值得享用的样子。不过,当老人打开话匣子,你就会知道,现实远比戏剧夸张。无论在生活里还是舞台上,人都很难掌控自己的命运。问=经济观察报答=张贤亮问:现在回头看,你不觉得去年“5个情人”的微博事件像个荒诞小说吗?答:对。早上十点钟,我在写字,给我打电话,说你上网了没有,看了吗。我一看,铺天盖地,真可笑。我的助理正在旁边,她还生气,我一点也不气,还是写我的东西,一整篇东西写完。人家奇怪我为什么若无其事,我反而给马缨花的经理发了个信息(注:马缨花为影视城下属的休闲中心),说你不要生气,这是个谣言。她还气得不得了,因为点了她的名。怎么会点名她,肯定是她雇的人。当时我就知道大概是什么人惹的祸。第二天,有人发了张照片给我辟谣。第三天,有人给我发了个很长的短信,说对不起。没想到就是个小孩,才21岁。她怎么知道我手机呢,因为她的妈妈是我孙子的保姆。这也让我得了个教训,就是什么人都不能得罪,何况是你雇的下属。现在人们光知道雾霾,知道水不能喝,奶粉不可靠,归根结底是人心不可靠,人心穷了。问:但从头里说,1979年之后到80年代初期,算是人生的小高潮吧。答:那时候人们有一个想改变的冲动,我们这批作家都是那时候冲出来的。问:可是你43岁才出牢房,没有钱,没有老婆,没有关系,那会儿怎么走第一步?就想着出来就要写小说吗?答:没有。年龄有不饶人的地方,特别是体力劳动。我20多岁当然不说了,我第二次出劳改队,1968年,32岁,那时候粮食基本上可以饱腹了。你不知道我劳动力有多强,背8袋洋面,每一袋50斤,而且是上三层楼的跳台。我挖渠挖沟总是第一个完成。那时候我的确膀大腰圆,因为我什么都吃,人在特别饥饿时,吸收营养的能力特别强,吃草都能够胖起来。但是,到了40岁,我明显感觉到我干不过20多岁的人了。40岁的时候是1976年,我还没出来呢,可是毛泽东死了,我就知道中国要改变了。问:有预感?答:太有预感了。我劳动力又不那么强,恰恰那个时候华国锋还在高举毛泽东思想。我想,我不是研究《资本论》嘛,我就开始写政治经济学论文,分析八小时工作制、社会主义按劳分配。问:那时候犯人可以写这些吗?答:1976年我已经算是管制分子,算是戴了两顶帽子的农业工人。我傻得很透,弄经济学论文,给《红旗》杂志投稿。《红旗》不都是约稿嘛,指定谁写,哪能接受群众来稿。我投了好几篇,自己觉得很有见地,但都被退了回来。我有一个老朋友叫叶正刚,他后来当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的秘书长,两次劳改他都跟我在一起,那是1977年,他已经在银川市恢复工作了。他跑来说,张贤亮,你怎么这么傻,中国哪有政治经济学?中国只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他说你不是过去写诗的吗,你写一点诗歌投到报纸上,只要你写得好,他们已经不去调查你成分了。问:1957年写《大风歌》,给你惹来多少麻烦啊,还敢写?答:找出路嘛。他说,人家看你还能写几笔,说不定可以到农场中学当教员。我说好,就开始写诗,写张志新,可是我写的诗已经没有诗情了,写诗得有赤子之心。我就随便写了一篇小说,投到宁夏的杂志,头版就登出来了。我说这也叫小说啊,这也叫小说的话,我还能写,我就继续写。这样连续发表了三篇小说以后,引起了宁夏党委的注意。有个二把手,是管意识形态的,他说写得好,然后就调查我,知道我有反革命分子和右派这两个帽子在一起。他后来说,不对,这个人还是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去调查调查。这一下是五个部门——我原来所在的单位甘肃省文化党校、我现在所在的单位就是亚湖农场、银川市公安局、银川市检察院、银川市法院——五个单位组成了调查组。一翻我的案子,发现所谓反革命以及右派,都是因为我写的红歌。1979年,我平反了,在我投稿的那家杂志社落实工作。198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给我打电话,要改编我的一篇小说,叫《吉普赛人》。跑到北京,乡巴佬就进城了。我上一次回北京是1968年,我在《习惯死亡》里写到了我回来见妈妈的结局。这一次来北京,是参加电影研究的学习。那时候,李陀和谢铁骊都给我们讲过课,一天看四场内部电影,包括卓别林的,的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当时我有一种使命感,非要把我经历的这一段记录下来不可。特别是我们民族不可遗忘的那一段历史,我们民族不能再走这一条路了。问:那时候没想留在北京?答:我不想留在北京。1984年,王蒙当了作协的头,他跑来银川,让我去主编《人民文学》,我说我不去。他一看我的状态,也知道我不愿意去。我从北京回来,很快就当(宁夏文联)主席了。很快的,一步升天,1983年当全国政协委员了。后来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很多人不服,下面好多嫉妒我的人说,张贤亮这个出土文物、右派,现在还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就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你说一个共产党员当政协委员顶多两届,特殊需要是三届,但不能超过三届,我都当了四届政协委员了。我入党了,是共产党员,我到处号召有志于改变中国的人参加中国共产党。入党是务实的选择,你首先得取得话语权,然后才能做事情。你去问问柳传志,他来问过我这个事。那是1990年代,他看到我的《小说中国》以后就专门在北京请我吃饭。后来他跑去月亮湖玩,又专门跑来我这儿一趟。他跟我说,张老师,你说我入不入党?我说你入啊,你入了党才有发言权啊。他入了党,后来中共十六大马上请他去当特约代表了。问:整个1980年代你都很顺,作品也很有影响。后来1990年代为什么不怎么写了?答:1980年代,(政府)对文化艺术的宽容度逐渐放开。但后来,我已经看到,文化艺术上的自由逐渐(收紧)。文学这条路如果继续追求下去的话,不行,因为你要发表啊。我的小说触到社会的痛点,以后再不敢触了。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还有什么事业比文学更高级?答:商业。那时候我已经强烈感觉到,文学收紧,经济放宽。当时一阵风,下海的也多。陆文夫下海了,周梅森也下海了。我再写下去,不过也是重复《习惯死亡》,不可能再深入一步了。但下海,就更宽阔了。我逐渐地寻觅,等待一个好的时机。正好小平南巡讲话,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吗。而且更好的一个时机,就是号召干部寻找第二职业,机关创办第三产业,我又是文联主席,好像必须要办第三产业。镇北堡这个地方是我发现的,1981年我就介绍给张军钊去拍《一个和八个》,后来又拍我自己(编剧)的电影《牧马人》。在我成立影视城之前,这里已经拍了6部电影,李连杰 (微博)都来过。正好我一下海,赶上全国都搞影视城。问:可是1980年你去北京,还很有文学使命感。如果使命感足够强烈,为什么不去国外继续写作。答:我去美国和法国待过半年。我在国外和那些不同政见者谈话,他们是靠骂共产党生活,哪个电台、哪个报纸约,他们就去骂共产党。他们对我持有疑议,说我这样没出息。我说,是你们在国外骂共产党勇敢,还是我在体制内提出不同意见勇敢?我没有怀疑,我觉得我做得对,因为我利用25年参政的机会,每次都提出至少是建设性的意见。问:如果当初环境许可的话,你还能写出跟什么比肩的牛的作品?答:反正跟《古拉格群岛》没法比。问:你心中也有一部自己的《古拉格群岛》?答:对。我今天跟你说实话,我都觉得这个民族不配看我的东西,我不屑于为读者写作。问:你幻灭过吗?答:我没有幻想,所以就没有幻灭过。问:人年轻时候总有点幻想。你写《大风歌》,多么豪迈。答:没有。问:为什么?答:我的幻想,不能跟你说。我最苦的时候,幻想我要做中国领导人。这是我最狂野的梦,所以我觉得我现在很落魄,不过就是个小小的堡主,手上充其量就是一个亿。我是个失败者,我的儿子认为我是个失败者,所以我就心平气和了。我再不能成长了,所以我就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么个好身体,上帝给了我女儿,上帝给了我儿子,不争气,也不坏,这就好了。问:当时这应该是个巨大的秘密吧,这个秘密折磨过你吗,还是给你带来过乐趣?答:人家在玩你,你在接受批斗,一定有另外一个自己站出来,注视着这个场面,要不然我怎么活下去。像我这样的遭遇,一般人根本活不过来。我对折磨我的人充满了怜悯。问:你后来的小说,其实都是在讲同一件事情:性和政治。在主题上,其实跟昆德拉挺像的。答:不对。昆德拉被抓进去之前,已经是持不同政见了。我是后来觉悟的。我的启蒙点就是我在《我的菩提树》里写的,中国饿死那么多人还叫社会主义,这不是很奇怪吗?我当时就觉得可笑。问:昆德拉的《为了告别的聚会》里,有个医生。他很聪明,甚至以恶作剧的方式治疗小镇妇女的不孕症,让全镇的婴儿都长得跟自己一模一样。他有优越感,但他也是个没有原则的人,对未来没信心,所以跑去认个美国爸爸。他是个有判断力但没原则的人,你能理解这种人物吧?答:理解。一个能够在佛教当中汲取精神营养的人,他会知道,原则有浅层次和深层次。浅层次就是不能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深层次没有原则,是空的,不要把它作为一个负担,做不到也不要灰心。那就是命运,它决定你如此。问: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认识之后,还能有终极信仰吗?答:说终极信仰,我还是比较信佛。家里从小敬菩萨,一天到晚阿弥陀佛。佛教的《金刚经》和《心经》,从小就会背,但是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随着个人的经历,理解得更深,对我帮助很大。问:你是特别入世的一个人。答:大乘佛教是讲入世的,开悟了就是入世。我是务实派,这和我个人的经历有关,也和我受的传统教育有关。第一个,大丈夫能屈能伸;第二个,是孟子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原来的读书人所谓“士”的传统没有丢;还有一个,是报国、报恩、慈善,这个东西在我脑海里面已经扎根了。另外就是,你在什么位置,就要扮演好社会给你的角色,并且要把社会允许你发展的自由度打造到极致,但是又不要越过边线,这就是我跟你说的,不要讨人厌。问:即使有过深刻的怀疑,你现在仍然推崇改良。答:要改良。如今就只能够等待政府自我进化,一天天变好。我相当务实。我现在可以说是所谓的成功者了吧,但是跟我曾经的幻想相比,我觉得我是个失败者。如此成功的失败。问:你平复内心冲突的手段是什么?答:佛教,一切皆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空的,你得看透了。看透了的人是最不幸也是最幸运的人,幸运在于没有负担,不幸在于再也不能够往前进了。托尔斯泰的晚年,你看活得可怜不可怜?他太执着,他要是信佛教就不会那样做。凡是悲剧,全部是因执着而成,包括爱情,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包括哈姆雷特。佛说要破执,所以佛教真能安人心。问:我发现在之前的采访里,你提到托尔斯泰特别多。答:托尔斯泰是我的启蒙者,七八岁就开始看了。1949年以前,我就跟别的小孩不一样。我10岁之前都不会系鞋带,那时候叫“孙少爷”。问:佛教也是那时候接触到的?感觉10岁以前的生活比后来坐牢的20多年对你的影响都大。答:对,西方心理学家不是说吗,你有病,都是童年造成的。人越老,昨天的事忘记了,七八岁的事倒想起来。那些闪回的东西,连味道我都能感觉到。晚上,你坐的汽车到你家门口,大门缓缓地打开了,汽车在一条铺了砂石的路上缓缓而行,两边的路灯一下雪亮,你家的整幢房子都闪亮。然后进门,有人给你换鞋,有人给你脱大衣,有人给你手指头一根一根地摘手套——你是一种什么感觉?后来,我看过一个苏联的片子,那个演《复活》的演员,现在已经去世了。他演贵族,特别对。早上起来,他对着镜子,打好泡沫,用老式剃须刀一根一根这么刮胡子;往早餐桌上一坐,两个手指头“啪”一声把餐巾打开铺上,然后佣人在咖啡杯倒上咖啡,送上早报。就这一分多钟的时间,贵族是一种气质。我对世俗也了解得很深,要不我怎么写《一亿六》。而贵族才能够像雨果写的《九三年》一样,法国大革命把他的农庄给烧了,把贵族都吊到路灯杆上,他骑马已经跑出来了,结果看他谷仓楼上有一个被烧的小孩,还是他农奴的小孩,马上打马回去救这个小孩。这就是贵族,只有贵族才能做到。我有恋母情结。我母亲可是官宦世家,大家闺秀,又受过美国教育。我母亲落难那一年已经30多岁了,30岁以前多奢华,家里十几个佣人、大花园园丁、两个司机。过去她打麻将是不下桌子,把腿都打肿了,可是抄家以后她一直笑嘻嘻的,非常乐观。过去都没有做过饭,现在还要做饭,居然还能做。她一直跟我到宁夏,宁夏蚊子就像蜻蜓那么大,她都不落泪,不抱怨。我要比起我母亲来,差太远了。我落难那时候才19岁,她落难已经30多岁了。问:既然提到母亲,说说你的女性观吧。答:我43岁以前根本就没有女性观,我连女性都接触不到。我在40多岁以前,根本就没有性。问:40岁还是童男子,这个你以前说过。现在对你来讲,性有多重要?答:这个不好说,太私密了。问:那你的性启蒙是怎么完成的?答:那些年,我已经30多岁了。农场里有个猪倌,旧社会当过连长,他40多快50岁了。那时候家里都吃不饱,喂猪的不是有好多菜叶子吗,就有个小女孩,13岁,每天提着菜篮子来找他要点生菜叶子。来往多了,有一次,他就去摸摸她亲亲她,女孩也不拒绝,然后就弄起来了。两个人的性关系从她13岁一直保持到17岁,后来被发现了,要枪毙人。结果小女孩一口咬定不是强奸,是自愿的,甚至还愿意嫁给他。这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是性。他被判刑十年。斗争会开完了,第二天就要拉到劳改队去,晚上他跟我住一个房间,我都要睡觉了,他跟我说到快天亮。说的是他这三年和女孩的故事。他说他这一辈子也不冤了,反正在这儿喂猪,到劳改队也喂猪。闻所未闻。我从来没有跟女性接触过,就好像我从来没有吃过糖,就知道糖非常甜,弄了半天你还是不知道滋味。他跟我说性多么舒服、怎么有趣,我听得目瞪口呆,一点没引起我的性欲。我说该睡了,他说不行,还把我摇醒,因为他进劳改队就不敢说这些话了,那是最后一次,非要找我倾诉。现在回想起来,那写下来简直是一本淫书,比《肉蒲团》还《肉蒲团》。我还要过饭。我在银川实在饿得受不了,跑到兰州。兰州比劳改队还饿,满兰州站几千个要饭的。一个40多岁的男人拉着一个女娃娃,看起来像15、16岁,就问人要饭。我当时觉得奇怪,我们总是问“同志给一点吧”,他问“你要不要”。我那时候一个星期才解一次大便,要凭手抠,抠下来像羊粪一样一块块黑颜色的。一次大便我至少40分钟到一个小时,蹲得站不起来,所以我就得找一个没人的地方。我跑到外面,蹲一蹲,抠一抠,然后再站起来,就看见那个小姑娘和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来了。原来,问他要不要,是要这个姑娘卖淫。那个时候,男人饿,都不能勃起啊,干部也饿,都没那个兴趣,就全身摸摸,然后给那么一块小饼子。这一次,我哭了。你说我恨不恨,我需不需要写实话。经历过这些之后,还写得出诗吗?没有任何诗意。俄罗斯人经历过苦难还能写诗,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大饥饿。问:饥饿和性压抑,到1979年终于结束了。答:林彪死了,我就知道我的时代快来了。那时候,我跟一个老头住一起,要想找个能看东西写东西的地方,只能结婚。我找了一个女人同居。我是反革命和右派,她是坏分子,我40岁,她39岁,就像我的《牧马人》里写的一样。但是到了1978年,她摘了帽子,回老家了。问:她算你第一个女人吗?答:对。问:在一起之前有互相了解吗?答:没有。问:有爱情吗?答:有爱情。问:爱情是什么?答:爱情就是依赖感。我对她的依赖,现在性上面倒不记得了。但我永远记得夏天的时候,白天劳动晒了一天,回家她给我擦背,我给她擦背。问:现在还相信爱情吗?答:恩格斯说得很透,爱情的基础是性。我相信爱情就是在性上面有快感,而不相信柏拉图式的爱情。问:后来对爱情的理解变了。答:对。好像我一辈子也没恋爱过。问:但是有很多女人?答:有很多女人。我从来踩在法律的边缘,很安全。问:有个问题,你这辈子有过多少个情人?答:微博说5个,太贬低我了。问:20个?答:不止。要做我的情人,首先告诉你,不能结婚。这是原则问题。问:能接受一夫一妻制吗?答:不能。我这种人不可能一夫一妻。我这种男人,你们女人不能找。问:现在有几个情人?答:没有。真没有,后来我也觉得麻烦了。问:性曾经让你觉得羞耻过吗?答:没有,我一点不羞耻。别人想女人的年龄,我在想政治,在想怎么活下来,在想怎么会逼我到这一步,是政治,那才是最重要的事。问:你还羡慕什么人吗?答:我羡慕007,打遍天下无敌手。谢晋曾经要在他的电影里给我安排个角色,我说我不演,我要演就演007。当时还有个著名的女演员在旁边,她说还真是,你是全中国最适合演007的人。我现在就是活到老,玩到老。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感恩。我对影视城是平常心,上亿的现金在银行里,也不想做大或者做投资。我对子女也是平常心,儿孙自有儿孙福,只要别跟李双江的儿子那样给我惹麻烦就行了。我一直在玩,这个影视城就是我玩出来的。问:影视城养着四五百号人,我听他们都叫你主席。这两天我在里头逛,到处都是你的语录和照片,墙上还有个红色的“忠”字。这就是张贤亮的城吧?答:这是我的作品。问:算有点强人崇拜吧。如果当年你从贺兰山走出来当了领导人,会是一个《家长的没落》的故事吗?答:时势造英雄,我差点也成为了英雄。时势没有造我,如果真造我,我也起来了。问:最近一次哭是什么时候?答:很久以前了,看《阿甘正传》。后来我还把小说找来看,很逗。阿甘抱着玛丽莲·梦露跑啊,上尉问他,你抱着梦露什么感觉?他说,重得很。问:看过《本杰明巴顿奇事》吗?你是不是也有点返老还童的感觉?答:看过,不太一样。他是越活越无知,越来越小,最后成了个婴儿。我好像从来就没有成熟过,也没有老过,也没有幼稚过。什么青春期,什么中年危机,这些词对我来说都很陌生。(ending)
  •     2016.10.5对作者张贤亮完全不认识,所以在还没收到此书前,随意搜了一下作者的背景资料。作者1937年生于南京。前些天刚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因此不由想起了1937年12月13日正是南京沦陷的时候。开篇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了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感觉此处与这段历史有必然的联系,也不知道跟我一样阅读此书的伙伴会不会觉得这样。开头看得很认真,摘录了以下一些句子:1.墙壁会用永恒的沉默告诉你很多道理。P222.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的时候非常清醒。P273.我虽然自由了,但我觉得我并没有落在某一处实地上,相反,更像是悬浮在四边没有着落的空中......P284.死,并不可怕,尤其在我这样的时候;可怕的是我能非常清醒地看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的全过程,看着生命怎样如抽丝一般从我的躯壳里抽尽......P425.浮士德“智慧的最后结论”: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P137有点不太懂,为什么在那个年代,土豆属于高档食品P47。本身很喜欢吃土豆哈哈,看到这里不禁产生疑问。也对宁夏农村骂人的口语产生好奇。比如,卡费勒、杜曼斯。有机会也很想捧着大部头《资本论》啃一啃,当一回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美国饭店』这个梗挺有意思。最后想八卦一下,到底马缨花的娃是谁的?有时候觉得章永麟是个懦夫,虽然是知识分子但配不上马缨花。小说收尾略弱。这是新世相寄过来的第一本书,非常感谢新世相寄了此书过来,不然一辈子也不会主动看这种小说。读完整本后,还在书里塞了一张手写的读书卡,很好奇此书下一站会漂流到谁的手里。作为此书的第33位评价者,手机码下这段书评的时候,此书已北漂。以上。
  •     看过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故事背景都在文革大饥荒的那个年代,主人公一个小人物倔强活下去的小小人生。掩卷,除了久久盘在心里的苦闷和悲戚,并无其他。让悲观继续大盛大躁。绿化树是在鲤 与书私奔中齐邦媛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在学校图书馆借书时,偶然发现他的存在,便和王小波的散文一起借回。最初几天没有翻开读,一节下午的经济哲学课带了这本书消磨时间。老实说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小说了,故事内容并不吸引我,只是小章在夜晚独自剖析时的那些字段,一个一个的字走进我血液里沸腾。我每天都有选择不了的“吃什么”,衣服不想穿了可以再买,我没有苦难,可是那些白天的谄媚小聪明却依然在我周围甚至我自己的生活里顽强生长。小章有枕下的资本论带他超越自己,我在浮躁的环境里连肥皂剧都看不完全。堕落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堕落的时候清醒着。马缨花在小章单薄凄苦的命运里充当着微弱的光源和出口,这个漂亮的南国女子能干体贴,充满着正能量,她的一句读书去让我不知如何审视自己。我为不知所以的各种情绪迷茫痛苦悲观,不理读书,羞愧难耐。(小说结局不是很喜欢。)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鲜活
  •     上周看完去自提点寄书的时候快递很懂地问我是寄到朝阳某社区吧?贵校这么多人关注新世相
  •     绿化树》丨 作者:张贤亮丨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丨字数:16w丨个人评分★★★★☆(9.0分)毫无疑问,这本书到不了这个分。但是为啥给这么高呢?因为如果我早点看的话当代文学就不至于考那么差了!不过,正是因为这本书让我少拿了些分数,我读的更是细致到不行!小小开个玩笑,论文可以写它了,哈哈!
  •     《资本论》于“我”是对未来生活的畅想、对自身存在的思考,《绿化树》于我是对迷茫的解答、对生活的丰富。关于爱情、友情、陌生情、亲情与自我生活的种种关联。匆匆过客,学会成长,唯有真心相待,珍惜彼此缘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时代某个面的缩影,了解、认知、向前……
  •     挺不一样的下乡故事,马缨花的直率让人喜欢。没有腻腻歪歪的爱情纠葛。
  •     新世相4月号第一本。“啊,生活啊生活,艰辛得和美丽得都使我战栗!”男主一遍遍真心歌颂劳动者的种种原生态的美感,可忍不住想,也就只有在那个“现时又不考秀才”的年代,男主和马缨花才擦得出火花吧。——无可救药的intellectual pretensions.我才是最该被改造的那个。摘看到的最好的一句评论:简洁入微地写出了在一个特殊年代,政治力量的强势介入,民间人性的直接感召,生存环境的严酷压迫,还有心灵思想的自我拷问,这四种合力是如何作用于知识者个人的。
  •     我本身不太喜欢苦难的小说,在我不多的阅读体验里,这类小说读后总是很压抑。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段历史,略知而又忽略,不过就像文中所说,人不应该失去记忆。这一次的阅读体验,我记住了。另外,好想知道马缨花的后续,我太八卦了…
  •     新世相图书馆发来的第一本
  •     新世相的书。竟然有那么多版本。
  •     张贤亮 绿化树
  •     结尾让我想起了那些补拍结尾的港片
  •     时代感挺强 把《资本论》与右派劳改的内容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觉得收尾略唐突 有点儿不知所措 不过倒也有轰轰烈烈戛然而止之感 另外 看的我好饿
  •     饥饿的知青,倒置的马斯洛需求,结尾略显仓促
  •     前半是铺张,后半是改造过。我喜欢合欢呀。
  •     小章仅凭着一脑子从别人那儿批发来的思想,要想配得上马缨花,恐怕是有点难的。前半部书,他吃一只白面馒头也能让我掉下泪来;只可惜自打出现大段读书笔记,作者便似乎是和小章一起,被自己远超于周遭人的思辨能力感动到无法自拔。可怜马缨花这样一位奇女子,在书的末尾,也只是成了“劳动人民”中一个模糊的面孔罢了。
  •     用细节表现农民的朴实,热情,豪放真实。小章对农民的印象由原来的淡漠,有优越感到最后爱上真诚的农民
  •     奇女子马缨花
  •     与其说这本书讲的是爱情还不如说讲的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和马缨花这个奇女子
  •     三星半。不插播风向标式议论横生噪音,不精神献媚表忠心拉低档次的话会往四星打。
  •     读到了很动人的爱情。
  •     确定不是《资本论》的软文?
  •     一本资本论的广告
  •     结尾部分不好,冲淡了整部小说的悲剧气息,当我正沉浸在对于马缨花命运的悲痛中时却用那么大煞风景的高谈阔论做结,实在是不合时宜的
  •     超越自我是每个人都该做的,超越,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苦难终将成为烈火,锻我灵魂。
  •     第一次触及这个时间段的书。嗯,结尾不够以及给资本论打了个好广告
  •     笔力精湛。
  •     刚拿到的时候看书名,不太清楚这是个什么类型的书,看了开头,发现是建国后的那段我不熟悉的时间的小说,顿时来了兴趣,节奏不快,并且留给自己很多思考空间,然而最后对于主人公后续经历快速的交代,让我猝不及防的眼泪就出来了,觉得很多观点很棒,可是深深的剧情代入感又让我很悲伤很无力。看完最后一页以后,不由得还想往后翻一下,看是否还有什么。最后的点题还挺出乎我的意料,好像一个文采很好的人为了完成命题作文而点了一下题,可能我的觉悟还不够高。说点书外的,没有想到新世相已经成为了一个标签,不过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本从新世相拿到的书了,谢谢过去几个月新世相让我重新回忆起读书的美好,我定不会辜负这次与书的再次相遇,只是要开始自己的阅读旅程了。
  •     张贤亮集:绿化树
  •     慌乱又荒唐的年代 总有抹不去的真情和最实际的挣扎
  •     绿化树就是马缨花,而马缨花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物,她的简单直接,她的生活智慧,无一不让知识分子自惭形秽。 一个人经济基础的变化如何影响他的上层建筑?这本书展现得淋漓尽致。知识分子真得就高劳动人民一等吗?恐怕不是。 最终,人还是抵抗不了时代的洪流。结局有一种克制的心酸。
  •     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
  •     玫瑰的颜色。旷野的风。
  •     喜欢书的前面部分,关于饥饿,人性的心理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结尾有点局促,还带着政治色彩。
  •     这个系列还不错,替别人买的
  •     烙印鲜明的那个时代的日子,一口气便读完了。前面絮絮叨叨细细咀嚼的每一个挨饿挨冻受委屈的日子,日子不好过文字却没给我们带来过多沉重的感受,那些温饱或不温饱时的思想冲击,也是赤裸裸不避嫌地揭开了展现给我们看的,真实且记录着那些个“顿悟”的时刻,好的坏的不曾刻意遮掩什么。反倒是最后,因为不知情,也因为绿化树的故事要结束了,这么几笔带过的匆匆收尾却让人心里堵得想哭,那些个情感不说都能被感受到。虽说绿化树这名字取得有那么些牵强,但那些真实的情感,那“清醒的堕落”,就在那儿呢。
  •     170124 世相1702 170201读完
  •     这两个月看了不少相似题材的作品,这一本中规中矩。倒数第二节的《辞海》还是戳了一下的,但结尾部分确实有些仓促了吧。
  •     二十五岁,深处困境,不知道未来在何方,对命运抱着不可名状的悲观,这大概就是共鸣吧。突然想到杨绛先生的话,我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     三星半。文风质朴,真诚,恳切,一个在特殊年代中的知识分子对自我的拷问,充满矛盾,又非常真实。精神世界和现实的冲击,个人选择和命运的交错,仍能向着生与阳光一点一点忍耐,“我们虽然不能越过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但知道了,就能够把我们必然要经受的痛苦缩短并且缓和”,这亦是读书的意义。
  •     读到最后才发现绿化树就是马缨花,就是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人啊,总是不自觉地走散在时光里,回忆里的音容笑貌怎能不让人唏嘘。时代悲剧,悲剧里的人,愿你们留住美好,心心向善。
  •     书名原来是女主角。“我很厉害”,懂哲学,懂音乐,懂数学?
  •     仗义每多屠狗辈。 一分给诗意的想象力,一分给哲学的思辨,一分给生活的真实,一分给恰逢其时的共鸣。扣一分给结尾的红歌。
  •     一代人的伤痕文学
  •     新世相十月#1 在生存的基本需求被满足之前,谈道德,理想,自由,都太过可笑。 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不过这个虚伪自私自觉高人一等其实毫无生存能力的知识分子,刻画的太成功。结尾略显主旋律了些。
  •     那个年代对知识分子独特的摧残,连爱情都是奢侈,于是很多行为必得冠以至高无上的盛名才可去做,苦行僧般的生活收获的是什么呢?
  •     好难过是结尾,猝不及防的。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反意或讽刺。全文明明那么好看。
  •     因为最近看了不少特殊时期的材料,本来是想好好聊一聊关于“脱敏”在中国当代必要性的。直到看见了某篇关于张贤亮的专访……
  •     201504:买这本书,多半是出于对作者的好奇。他除了是作家还是个非常成功的“资本家”,宁夏那个影视城就是他起头办的。这本书的亮点是独特环境下的一些心理独白、人性剖析,我也是因为看到别人推荐这一点而买的。但其实读过几本文革知青写的书的人,会觉得这本书实在是很稀松平常的。值得一读,但没必要自己买。
  •     尽管有几处夸张得矫情,更显得一位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的真实心情。面对每日过度劳作,过度饥荒的日子,一丝丝精神体验都仿佛蜜糖让人珍惜。丰富的想象力和体验,如同一壶开水洒在雪地上,那整齐的没有错误的平坦立马被烫出几个孔,裸露出雪地下的草来。那些被击中的地方也借着余热慢慢融化。
  •     多好的故事,加入一段段的资本论节选,立刻变得不知所云。村里的小芳,怎么就不去找找呢
  •     2017年1月。期末考完试,在图书馆阅。
  •     新世相11月最后一本书,知情小说永远不变的要素-苦和情,绿化树也不例外。矛盾贯穿始终,资本论的每个露出都让人觉得矛盾,资本论所讲和那个时代发生的每件事看起来都那么格格不入。不过倒是勾起了我想好好读下资本论的欲望。
  •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一句话:“活着多么好,能够思想多么好!”从这本书中,再一次感受到了书籍的力量,思想的力量。虽然未体验过这样的人生经历,但作者的很多思想似乎都能触碰到,深有感触。最后的结局不尽如人意,但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