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飞出大礼帽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死亡飞出大礼帽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08-09
ISBN:9787807625186
作者:克莱顿·劳森
页数:300页

作者简介

魔术师萨巴特死在一个不折不扣的密室。房门紧锁,尸体瘫倒在地面一个巨大的五角星上,身边还写有一行奇怪的咒语。
神秘的案件,应接不暇的诡计,误导的大集合……伟大的马里尼亲自出马,在魔术师劳森最精彩的密室作品当中大显身手。

书籍目录

01 大厅里的叫声
02 巫师之死
03 暗处的嫌疑犯们
04 密室
05 老手
06 马里尼大师
07 捉鬼人
08 教皇霍诺留斯一世的魔导书
09 别问我!
10 消失在空气中
11 不在场证明
12 穿门而过
13 密室逃脱大全
14 大笑的男人
15 伪装中的死亡
16 红发女人
17 中国人
18 隐形人
19 弯曲的声音
20 喋喋不休的鬼
21 死角
22 心不在焉的嫌疑犯
23 最危险的魔术
24 终章

编辑推荐

《死亡飞出大礼帽》里的魔术师连续命案,魔术心理运用的典范,向密室、不可能犯罪及《三口棺材》致敬的最高杰作。整体设计极度惊人,诡计和串联相得益彰,逻辑推理犹如数学般美妙。

前言

《死亡飞出大礼帽》是推理小说史上一篇不朽的不可能犯罪名作,也是广受读者和评论家们好评的经典之一。它在1981年霍克主持的密室作品评选中排名高居第七.而作品的诡计与整体故事的完美结合,使得这篇小说成为结构和故事过程都极度优秀的“教科书”般的名作。作者克莱顿·劳森也是一位专攻不可能犯罪的大师级人物,本身职业为魔术师的他,借助魔术师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一个魔术师众多的怪奇世界,而在这看似荒诞的连续密室杀人背后,却隐藏着宏大的拼图游戏。克莱顿·劳森克莱顿·劳森(clayton Rawson,1906—1971),本职是一位著名的魔术师。他是后卡尔时代成就最高的几位不可能犯罪作家之一。劳森创作生涯并不长,笔下有四部长篇作品以及一个短篇集系列。他的系列侦探是一位魔术师——伟大的马里尼(Great Medini)。作品的情节非常有趣,侦探总是在开头玩一个不可思议的魔术,接着遇到了跟魔术一般不可思议的不可能犯罪。之后他会在众人面前玩一个与案情有关的小魔术。当然,随着案件的解开,大家也会发现这几个魔术彼此都有联系……劳森的作品中。不可能犯罪的手法通常是跟魔术的手法相似,强调心理的欺骗,引开读者的注意力,或者其他欺骗形式。这样他的不可能犯罪的解答虽然不是非常地异想天开、惊艳,但是却让人觉得非常吃惊。而他也常常借侦探马里尼之口,说出魔术、不可能犯罪以及读者心理之间的关系,都是相当精彩的论断。黄金时代的不可能犯罪创作圈毫无疑问是以“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为核心的,而在那个时候,他们几位专注于不可能犯罪的作家也常进行着深入而专业的讨论。当时形成的讨论组,可谓是众星云集:密室之王卡尔,重要的作家劳森,评论家及作家安东尼·布彻,以及艾勒里·奎因等等。奎因后来在自己的杂文集《奎因的会客室》中记叙了这段有趣的历史。

内容概要

译者简介:伤痕,本名王长江,现就读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大陆侦探推理小说启蒙者,资深侦探推理小说研究专家,华文推理研究中心神秘联盟的核心会员,阅读量惊人,相关著作论文颇丰,在大陆推理界影响力巨大,研究方向涉及推理各个方面,尤其嗜好密室及不可能犯罪类型,曾阅读大量原著作品,出于兴趣也曾翻译过许多黄金时代经典作品,受邀参与吉林出版集团古典推理文库的建设,并任创意顾问和特约编辑,深度参与选题策划、书目遴选、导读撰写、作品翻译等多个环节。

章节摘录

在我们调查魔术师谋杀案期间,纽约警局官方常常对于这些恶魔的艺术(例如巫术、魔法)厌恶至极。这案件令人实在烦恼不已,因为它留下了一堆完全无法解释的谜团。这个案件里的许多线索,好像更适合出现在《西藏的禁地》,或者是魔法、神秘、夸张故事的著名故乡——印度。一个凶手,众目睽睽之下穿过砖泥石膏的硬墙,从二楼的窗户出去,漂浮在半空中,从犯罪现场消失。这种故事即使在拉萨或者海德拉巴,都会让人觉得非常离奇。而在现代的曼哈顿区听到这样的故事,可真的是令人毛骨悚然。两百五十年前,当局平息类似事件的办法,就是单单使用声名狼藉的血腥刑具——手指钳和拉肢架,从几乎无辜的关系人身上得到一份巫师行为的供状。但这种简便方法我们已经无法使用。我们唯一所能依赖的与这不可思议的案件搏斗的工具,就只有逻辑了。加维甘探长一贯欢快坚定的蓝眼睛里写满了愤怒和忧虑,直到马里尼最终驱除了这些恶鬼,给出了解答。这个解答满足了探长的所有需要,除了唯一的一点,就是他为何没早看穿这些戏法。对此我感同身受,我和探长简直就是一条船上的。我们所需要做的,用马里尼之口来说,就是要意识到所有这些疑犯的共同点,以及两件只有疑犯中之一人能做到,而其他所有人都做不到的事情。除了凶手做过的一些手脚,这幕大戏始于星期一的晚上。为了布兰登、邓洛浦与哈维特公司一份疯狂的广告稿件,我工作了整个周末包括星期天的整晚,直到周一的凌晨五点。该死的克莱巴大厦里的广告代理商!电话铃响的时候,我正更衣要去赴晚宴。是保罗·邓洛浦;没等我说话,他便第二次提了价。在这些无休无止不可理喻又没法睡觉的工作之后,我总是暗暗下定决心,告诉自己这绝对是最后一次了——但在这之后,我又总会考虑那些多赚的钱能够让我做许多其他的事情。从广告代理商那里逃回来的时候,那些眼神迷离的工作人员和艺术家们仍在继续工作着。在通宵咖啡店喝完一杯咖啡,我走过几个街区,回到位于东四十大街的公寓。我淋了个热水澡,朝着黎明的第一抹白光拉下百叶窗,便爬上了床。等我起来,怒目金刚般瞄一眼闹钟,它那嘴角下垂,已经指向五点四十了。我伸出一只胳膊扯起百叶窗。在床上热被窝里又赖了一会儿,才不得不把脸凑近窗户,迎接冰凉的空气。温暖的灯光隐约从对面公寓黑魃魃的表面照过来。我起了床,淋浴,刮脸,穿衣,到对面街角的小餐厅慵懒地吃饭,把一本书靠在盛糖的碗边。回到公寓,我缩进安乐椅里,享受着专心阅读的快感。但不久,我发现刚刚经过了几天紧张繁忙的工作,根本无法静下心来。书读起来也苍白无味。我丢掉书,去厨房弄了杯苏打水。在起居室里,我再次扭亮了书桌上的台灯,把眼镜放在打印机一旁,撕开新的打印纸包装,把打印纸卷曲着塞进打印机,然后点了一根烟。我从顶层的抽屉里拿出一本活页笔记本,撕掉了前面十几页,这些都是为某杂志胡乱涂写的另一篇文章的草稿。一周前,我曾答应《格林图书》的编辑戴夫·莫顿,要为他们写一篇大概两千字的有关现代侦探小说状况的文章。在打印纸的顶部,我打着草稿的标题:《死亡搅拌着的周末》,接着又打了其他的两个标题:《谋杀就像出租车》、《出版商手中的尸体》。我放着标题不管,开始着手写文章的大纲——一系列我为什么不写侦探小说的理由。侦探小说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一种复杂的纵横字谜,而写起来却并不至于非常复杂。它依靠的是几乎类似数学的公式,是一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智力决斗。有关侦探小说的所有规条,狂热的读者们都熟记于心。如果作家的下一本书违反了哪怕很小的规条,都会被读者鄙视。这些规条要求侦探小说遵循规则的模式,依据标准的范式,且外表上能够呈现多种多样。但遵守这些规条却很难。最基本的要素包括如下几点:侦探,谋杀的手段,线索。令人吃惊的解答。这些元素数目不多,彼此排列组合的可能性也很少。侦探小说对于某些作家曾经是个大金矿,但近十年来稳定的大量创作使得这个金矿濒临枯竭。如果所有绝妙的诡计我们都用过,所有的变化我们都试过。所有的谋杀手段都老掉牙,那我们还创作侦探小说干吗?那么,我们先以“侦探”来举例。差不多按照年代的顺序来排,有过这样的人物:杜宾,巴克特探长,卡夫警探。勒考克,克莉斯,歇洛克·福尔摩斯,马丁·赫威特,宋代克医生,范列特·斯传,克雷格·肯尼迪,凡·杜森教授,布朗神父,普雷斯利医生,雷金纳德·福琼,瓦尔蒙特,赫舒克里·波洛,哈纳德,高尔上校,马克思·卡里多斯,角落老人,弗兰克,斯帕戈,道森,罗列特比尔,阿伯纳叔叔,亚森·罗宾,菲洛·万斯,彼得·温西爵爷,安东尼·吉林汉姆,菲利普·特伦特,帕戈里奥利,托列弗雷先生,佩里·梅森,瑞德,弗兰奇警探,威尔逊警探,艾勒里·奎因,查理·陈,安东尼·盖斯林,罗杰·谢林汉姆,菲尔博士,森彻·考尔特,山姆·斯培德,瓦尔考警长,希尔德加德·威瑟斯,亨利·梅尔维尔,平克顿先生,尼洛·乌尔夫,等等等等……现在,只好试图去创造一个侦探形象,其个人的风格(据规则讲这一点必不可少)独出心裁而不异想天开,其推理方式原创而又耳目一新。我停下来,喝了口手边的苏打,回顾了一下我列举的这些杰出侦探。接着我用铅笔在纸边上又补充了几个名字:尼克·查尔斯,马克西米兰·冯·卡斯男爵以及多鲁里·雷恩。点上新的一根烟,我又继续打字。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谋杀的手段。所有可以用于谋杀的精致方式,都已经被开发殆尽了:射、刺、锤、溺、闷、毒气、扼杀、下毒、斩首、从高处推落。致死的凶器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冰柱冰锥,盐粒子弹,空气针,气枪射出匕首,牙膏里下毒,以及大量隐藏的自动机关。甚至这些东西就已经足够把一个人活活吓死——而吓死人这种方式,甚至也被使用过!还有线索。作者可以使线索更加富于变化,因为线索依赖的是时间,空间和环境。管锥或丢失的水管这种线索,已经被电子点烟器或被盗的胸罩所取代。而许多曾经活跃在故事中的线索,都已经静静地退出历史舞台了,比如狗的叫声,壁炉里的烟灰,香烟屁股上的唇印,烧毁的文件,密码信,丢失的裤子扣,以及很多很多所有作家的机巧创造,都不大可能因为线索的用尽而遇到障碍。但相比之下,惊人的解答就会令人感到头疼了。问题在于如何做好解答,同时又不使读者在这场游戏中感觉自己迷失了。你只允许拥有最多七八个嫌疑犯,在某时,其中的某人犯下了罪行。要有无助的娃娃脸般甜美的金发女郎,要有卷发、豪爽的年轻主人公,要有被害人直系亲属姑妈,要有医生,律师,商人,警局长官,甚至老祖母(一般都是半身不遂,疯疯癫癫的),别忘记九岁的小艾瑟琳达,以及她不慎被毒死的小猫。我们都明白了这些要素以及结合在一起的整体,而读者也知道了这些。为了想方设法走出这样已经穷尽所有可能性的困境,有些作家会狡猾地冒险打破当初疑犯的名单,把坏事塞给侦探,控方律师,法官,陪审员,甚至(这是追求新奇孤注一掷的努力)案件的叙述者本身。在这之后,可能性变得更少了。除了——如果你敢用的话——书的出版商——甚至读者自己!在我看来,我们仍可以做的是……我停下了手中的活,看着打字机,愁容不展。有人在走廊上捶着对面的门;几乎同时,我的门铃响了。门铃响了两三声,门口响起了兴奋的窃窃私语,透过我的房门传进来。我无助地缩在椅子里,等到他们放弃按门铃而决定走开。为某家报纸工作的时候,我曾经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安心写作,不管外界有多么嘈杂。新闻室那种有节奏的营营嗡嗡,颇为有助于工作;然而这里却只是扰人的吵闹。很明显,有人对于住在我对面的房客很感兴趣,虽然我不明白原因。那位房客是个脾气暴躁、愤世嫉俗的反社会者,从不给其他人好脸色看。在一次尝试“早上好”而只收到一声咆哮之后,我便放弃了与之做好邻居的打算。毕竟纽约这地方,追求的也不是这个。而且,或许像这只鸟儿一样不友善的家伙,城里比比皆是呢。

图书封面


 死亡飞出大礼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密室是推理小说诡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不可能犯罪的神奇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读者的好奇心,充分体现了推理小说的娱乐性。在欧美推理小说发展史上,密室类推理小说始终是相当受欢迎的创作模式。当卡尔的《三口棺材》于1935年横空出世仅仅3年以后,也就是1938年,克莱顿·劳森创作了《死亡飞出大礼帽》这一杰出的密室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不过是克莱顿·劳森在开始写作推理小说的第一部作品,如此高的评价无愧于黄金时代后期的经典之称。从书名来解析的话,可以看出克莱顿·劳森对于作品充满信心,在30年代大礼帽几乎是魔术师的象征,用这样的书名可以提高读者的期望值,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几乎就成功了一半,大家都想知道魔术师是怎么来推理解迷的。克莱顿·劳森本身是魔术师,非常了解魔术师这个行当,因此将涉案人员定位在这个范围也无可厚非。在作品里可以看到很多魔术的小技巧和相关知识,不但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更让推理小说添加了趣味性。创作套路方面来看,这部作品基本上是按照卡尔的《三口棺材》的模式展开的,你可以清楚的看到2个密室和离奇消失的不可能现象,甚至第2个密室也同样采取了雪地场景。第1个密室设计的最快,也解答的最快,解答也并不出人意料,在卡尔的密室讲义里早已说过这样的手段,克莱顿·劳森刻意采取这样的手法可能是想验证其可行性,通过他的解释你会觉得这合情合理,这样的密室对于常常表演逃脱术的魔术师来说可能过于简单。只是这样的设计还不足以让本书成为经典,因此还需要更高难度的密室来支撑剧情,而正是这样的期待才将读者的胃口吊起。同时2个密室之间还需要点缀,那就是魔术师在车上的离奇消失。这个离奇的消失和霍克笔下的一个故事何其相似,只是在本书中换上了魔术师来施展,除了有舞台表演的效果外,更具有欺骗性。而经过前面密室和不可能消失的演变,第2个密室将成为关键。克莱顿·劳森不断的抛出红鲱鱼,同时利用时间差,甚至还就密室的形成做了类似多重解答的分析,不过这些描述只是造成更多的欺骗,导致第2个密室上不但违背了卡尔密室讲义中的诸多要点,甚至对整体案情的公平性产生影响,但是又确实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至于动机的设置,在第1密室就已经潜伏了线索。犹为可惜的是没能将第1密室里五角星和暗黑魔法等细节利用上,在气氛塑造方面稍稍差了一点。所有的一切都在最后一章揭露是古典推理小说惯用的伎俩,而通过第2个密室的解答又揭开第1个密室的细节才体现了作品的完整性。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部作品,或许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密室推理,到更象是一部反密室的讲义。作为职业魔术师,在熟练掌握手中道具的前提下,通过语言和暗示等手段引导观众,是轻车熟路的基本功。而作为推理小说家,至少也得熟悉各种套路,尤其是古典推理小说,基本上是在一种近乎固定的框架内来创作。所以求新求变是必然的,值得读者期待的永远是作者那种天马行空的思维并通过妙笔生花展示出来。尤其在密室这个基本给卡尔写透了的诡计类型方面,常常是无可发挥。因此当克莱顿·劳森确定以密室诡计来展开故事,就必然要增加新的元素在内,这是我关注的焦点。魔术表演时障眼法对于普通观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正是这样的手段才让观众看了节目仍百思不得其解,又从中获得乐趣。而搭档和道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加维甘和哈特就是小说中魔术师的搭档,貌似公平的证据展示以及案情分析起到什么作用?正是心理暗示和误导的结合,这正是技巧所在之处。道具则是雪地里的梯子,收音机以及手帕上的红发丝等等。而且我也不认为故事中出现道具有什么不合理的,难道你让魔术师空手去表演吗?本书的涉案人员几乎都是魔术师,所以本书看上去更象是一场华丽的魔术表演,娱乐性或许才是劳森最重视的。推理小说讲究的是故事性和逻辑性的综合,个人觉得公平性不占主导地位,你什么时候见过魔术师对观众公平过?公平过头或许丧失了娱乐性,从而影响最后的效果。劳森已经贡献了一部如此出色的小说,夫复何求?
  •     我不太喜欢在推理小说里出现某些行业中十分尖端的技术,尤其是那些公众一点都不了解的技术,当然也就更不喜欢以此为基础来构筑诡计,比如,某些高科技技术或者装置——就像书中所引述的观点“这常出现在某些愚蠢的侦探小说中”,还有就是本书中那所谓的催眠术。倒不是这些技术有多么离奇,以致使得推理小说更像奇幻小说,或者科幻小说。而是我认为这些对大众来说是未知的东西破坏了推理小说中的公平性,大家不知道,而作者又无法将之解释清楚,那么在我看来这几乎就可以算是超出了逻辑推理的范围,既然如此推理小说的味道也就大打折扣了。本书中,我认为有三个密室诡计,分别是萨巴特家的密室诡计、出租车诡计还有就是发生在杜法罗家密室诡计。前两个诡计可谓是经典之作,而且这两个密室诡计也更像是两场障眼法的精彩表演,嫌犯利用自己高超的演技将这两个密室中漏洞从众人的眼皮子下面巧妙地抹去。尤其是第二个诡计——出租车的诡计,虽然不长,而且很快就会暴露,但是绝对可以称得上绝妙至极,而且起到了其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即使很快就被马里尼识破,依旧可以算是本书嫌犯的经典之作。在读到这里时,我甚至都想为嫌犯拍手叫绝了。这两个密室诡计还带有着向经典致敬的味道,所致敬的作品就像是《九九神咒》一样,依旧是那部密室推理的经典之作《三口棺材》,尤其是其中那段《密室讲义》,本书也有引用,由此可见这段《密室讲义》的经典价值,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正是有了像《九九神咒》、《死亡飞出大礼帽》这样的优秀作品不断地诠释《密室讲义》中的理论,也使得其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人心。而本书竟将经典的密室理论创意性地运用到一辆活动的出租车上,也可以由此可见本书作者克莱顿•劳森对于那些理论理解有多么透彻。也正是有了这些大师们,才使得推理小说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足以令我们这些爱好者心怀感激。然而本书在我看来也绝对称不上十全十美,而拉低整体水准的就是那第三个诡计,那个看上去更加离奇的密室诡计,当然这个密室也可以是一个看上去像是密室的密室,或者说一个意外的密室,这方面为防剧透,我就不讲了,而且这也不是这个诡计失分的主要原因,这个诡计让人失望是在于使用了催眠的手法,而且是百分之百的依赖于催眠才能成功。我不了解催眠,我相信大多数读者也像我一样不太了解催眠。我不清楚催眠是否能够达到书中所说的那种效果,所以催眠这件事对于我来说就可以算是一个未知因素了,超出了我的逻辑范围,那么这样看来是不是也就有些不公平了呢?虽然我不认为推理小说必须是一个公平的游戏,但是有太多的像催眠这样超越逻辑的因素被引进来,一有很艰深的诡计手法,就拿这些理由来解释,那么推理小说的趣味性是否也就大大降低了呢?而且催眠是否真的拿来进行那么精确的操作吗?它的效果真的那么理想可信吗?我不知道,也没有听说过,我只听说过在一些国家用催眠手段所得来的证据是无法作为证据呈送法庭的,这是不是可以说明催眠其实并不可靠呢?也许是作者太想有自己的特点,太想在每一个诡计中都融入魔术的元素,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不太令人信服的设计。虽如此,也挡不住本书的经典色彩,满分五颗星,我为本书打四颗星。
  •     终于得到这本书了,由于我对魔术和推理都感兴趣,一买到立刻开始看了,可是看了之后发现了一些问题。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书第36页第九行“而上都节目十点就要开始了”上都节目是什么啊?不懂。书第129页第五行“有的时候我会给你解释许多高杆的魔术技巧” 高杆又是什么啊?另外我觉得翻译的过于通俗化了,虽然理解起来容易些但是既然称为“古典”推理文库翻译的应该高雅一些。也便于以后能收藏。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看过忘完了,记得的是书房里椅子、梯子与雪地、夫妻心灵感应。
  •     密室,误导,密室讲义,归纳法,缜密的逻辑推理,劳森的最高杰作
  •     优秀的推理小说应该是干净的情节简单漂亮的解,一大堆机械装置复杂的时间表平面图脑科学不为人知的进展什么的真是太让人厌倦了
  •     内容不错,但纸质不是很好。一看就知道很盗版
  •     本来是很看好这本书的 但读下来的结果是很累人哦
  •     劳森的这两个密室的Trick,都只是加工已有的Trick,并没有多少创新。这本书的Plot做得还是比较棒的,包括最后设计魔术抓凶手。看得出劳森的第一本书,模仿范达因的痕迹较重。本来是可以四星的,但是纵观劳森的四部长篇,人物都比较多,所以应该给出人物表。而这本书的中文翻译却漏掉了如此重要的环节,而且里面很多的人名,专有名词都没有注释。,还有文句不通!
  •     十大密室书单中的第七位。但是结局却是用催眠方法来完成诡计,好扯!
  •     看起来像是套用密室讲义做解答的练习题,其实诡计真的偏弱,不过我还是很用心地想了想里面那道几何题
  •     天,经典!经典在哪里,先是所谓的密室就是个人工的机械,除了机巧,我要的人工的逻辑的完美呢?然后是那个惺惺作态的侦探,让我忍不住哼一句:美国佬!以上!又是一本弃的!这就是我一直来不喜欢美国推理小说的原因!
  •     推理部分倒是还不错,可总感觉有些逻辑缺陷
  •     还是不如阿婆啊,还有那个诡计比较牵强。。。如上
  •     印象最深的是,翻译越往后越烂,后面几乎是直译了。 推理能自圆其说但是细节太多扯淡嫌疑重,难负盛名。尤其是!啊!结尾揭秘那里的翻译烂透了! 译者竟然好意思在书封内加自我介绍!
  •     不看会后悔的,情节很生动很幽默读着不会让人厌烦,有种特有的美式幽默结局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很好地把魔术和犯罪结合在了一起。密室和最后的解密都足够精彩。可惜中间的枝桠太多,整本书不够利落。
  •     催眠坑爹
  •     这诡计的关键地方哔哔哔…扣两星都不为过,翻译得不太舒服,读得断断续续的感觉,和一开始的预期差得有点多
  •     翻译的真是差!!!包装也不行,但是内容还不错,值得一看。
  •     读时没什么意思,过后也没有记忆点......
  •     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吧。魔术师题材倒是很新颖,魔术与不可能犯罪的相似性赋予了这部作品相当的可读性。不过感觉不太配不上十大密室之七的地位,或许是我太挑剔了?泄底关键词:一人分饰两角;不在场证明;演技不到位。
  •     晦涩矫情
  •     十大密室排名第七。谜面非常精彩,谜底则是很多罪常见的手法的完美结合。
  •     翻译的真他妈烂
  •     第一个密室的诡计一般,第二个坑爹,还有某核心诡计只能呵呵,至于催眠就。。。。关键是感觉读起来没什么感觉,马里尼塑造的实在一般。。。
  •     诡计套着诡计 ,不可能犯罪的上佳之作,赞!
  •     10.22~10.23 泄底泄底 换人诡计已经猜到了= = 感觉很一般啊这些诡计
  •     典型的古典本格,有诡计有推理,但诡计设计和行文风格的局限确实也就是古典本格衰弱的体征了。
  •     现在看书总是觉得翻译太重要了,我还是比较喜欢伟大的梅里尼这个名字,而不是马里尼。。。诡计不错
  •     XXX的密室类型无爱,神经兮兮的魔术师真爱
  •     2013年底 电子版
  •     读着读着 才发现作者不断抛出线索 直至结尾 哎呀 要不要这么狠啊
  •     这本书看的就是很不爽啦,魔术师扯开场子以为大幕开启华彩绝伦,最后却真的像魔术师说的那样,知道trick就失望透顶。怎么可以有催眠呢?怎么密室里神秘的种种布置就都是徒有其表的掩人耳目呢?
  •     第一次接触劳森的作品,第一次体会魔术和诡计犯罪的异曲同工之处,也是真正喜欢上了魔术大师:马里尼-他的睿智,小诙谐......作为不可能犯罪俱乐部一员的劳森在其作品中很好地利用了他曾经魔术师的身份,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视觉和心理欺骗-魔术和犯罪的核心!精彩。吉林的古典推理系列品质是有保证的,有点可惜的是,本书的语言稍嫌平淡,不知是翻译的缘故还是原作者就是希望用充实的内容而非语言来赢得读者。
  •     其实除了诡计之外,都还行
  •     内容不错 就算放到现代 也比较特别正好刘谦搞热了魔术 以魔术为卖点的东西到处都是此书就是一位高级魔术师的杰作!
  •     有一本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作品,几个小障眼法凑成的长篇,有点干巴
  •     一部很经典的作品,很喜欢
  •     怪怪的
  •     这不是我读的那个版本。
  •     如果里面多揭秘一些魔术手法就好了,但是总体来说是很不错的书,推理过程确实没有想到,虽然我猜对了凶手|||||翻译有些地方觉得语言很奇怪,人名似乎有一处错误,还有几句话很突兀前后感觉有问题,但是可以忽略不计,比起之前这个出版社那套卡尔的菲尔博士系列,真是相当有进步的翻译,看起来挺顺畅自然的感觉。... 阅读更多
  •     纯粹对诡计有感,故事性神马的没兴趣~~~
  •     书很不错 非常值得推理迷看
  •     适用于短篇的诡计吧我觉得。。超老的老梗加硬伤,只能三星了
  •     1938年,劳森处女作,马里尼长篇密室。劳森的书自然是诡计流的作品,可其中trick都有点老套,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吧。反而觉得布局上相对好点,魔术师马里尼与其他魔术师们涉案的魔术师聚会性质的案件,还有灵媒这种变种魔术师人物。动机上方面就能清楚看到之前有作较浅的伏笔,剩下的就是用误导搅乱事件。看过几本劳森的书,推理成分过纯,没有好的情节是留给我的印象,但还是可以再试着读下一本的感觉。3星半
  •     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废话略多,而且诡计设计得...不懂该如何评价
  •     送货及时,品质好!
  •     多年之后都还有印象的著名坑爹之作,看到后面出现那啥情节的时候,一星已无需考虑。
  •     克莱顿·劳森处女作
  •     看过的推理小说里最名不副实的一个吧,翻译也很生硬,记得看的是民间翻译。 至今对小学时候看的福尔摩斯印象深刻,对这本书的情节和计谋没看几年基本上忘的一干二净,只能记得印象很糟。
  •     人物好多看的有点乱…但最终,诡计还是厉害的
  •     个人觉得,密室的构造没有亮点,但一人分饰两角的诡计尚可,算是比较有欺骗性。不过,催眠这类设定个人比较反感。侦探马里尼和警长加维安的形象刻画尚可。——2015.3.16
  •     勉强还行!诡计怎么样不去评价,作者的文笔太差了,即使有个好故事 ,在他手下也无趣的很!
  •     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北京音乐厅演出前,当时我还问傅克和大恒,人为什么要读书。
  •     这书和《中国橘子之谜》一样,能进十大密室,全靠作者的面子。不同在于,中国橘子还有亮点,本书一无是处。
  •     没有包装啊!看起来有点二手,不过我觉得还行。还可以啦,只是为什么只有这一本是没有包装的,我也买了其他书!
  •     密室本身的诡计真的很一般,不过作为主诡计的辅助也算合格了,书中一些元素实在不喜。
  •     如果没有用xx的手段,只是用巧合来解释某个设计,本书水平可能更高一些。 因为是十大密室之一,多少会过高的期望,两个密室+七种伪解答+两种真解答,数量上很客观,质量上就比较一般了。我认为本书真正的重心是放在不在场证明上,以至于制造密室的动机非常厉害。缺点就是气氛不足,人物刻画不好,这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     古典推理中的佳作,不过我越发发现我不大喜欢古典推理了……
  •     不知是翻译还是本身,感觉看的时候有些混乱,节奏很快,感觉从头到尾是被人拉着跑看完全程的。可能是开始的气氛,还有各色绚烂魔术,让我期望过高,实在有点难以接受。。。。。居然还能催眠,还有死亡时间,,,这错的也离谱了点吧,相当于全盘被推翻了,,,,还有那个神动机。。。不说出来谁知道←_←
  •     作为密室推理挺不错的,同时融入了作者擅长的东西,有意思。
  •     该说的话谜底揭开前全说了,诡计解释一带而过。不舒服。
  •     传说中的神作,似是学习了卡尔的密室讲义之后有感而发的作品,除了其中的魔术知识普及略有趣,不知是不是翻译原因,有点不着调的感觉。。。
  •     其实要我说本作对《三口棺材》的致敬是非常成功的,要是换了卡尔那种写法肯定又是神作。但劳森不屑于把气氛弄得诡异,继续玩他的黑色幽默和纯粹的推理游戏,使得案件的过程达不到应有的诱惑力,结果非常遗憾地:除了诡计和推理之外毫无亮点,就连这个水准很高的诡计都变得暗淡了许多。虽然如此,我还是很喜欢劳森的黑色幽默,只是用在这本书里实在不合适罢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