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的遗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凡·高的遗言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563361359
作者:[日]小林英树
页数:250页

作者简介

他是专业画家,有一天,一幅凡·高著名的素描突然映入眼帘,他当场就认定那是赝品。接着,就像被附身一般,他开始研究这幅画的由来,远赴巴黎、荷兰等地,看遍凡·高的真迹,用专业知识拆穿这幅画的伪装。然后,他从这幅画的可能伪作者以及凡·高书信等资料,配合凡·高临终前的两幅画,推演出凡·高的自杀真相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巴黎——阿姆斯特丹
没有寄到的信/1911年·巴黎/1911到1914年·阿姆斯特丹/根据《追忆》所列的凡·高年表/脍炙人口的凡·高作品
第二章 1888年 夏-秋·阿尔
凡·高与高更/庞大的生活开支/从《向日葵》到《寝室》
第三章 凡·高的《寝室》
修拉与《寝室》/浮世绘与《寝室》/透明画法与《寝室》/透视图法、印象派与《寝室》/凡·高的复制画/赝画的定义/赝作素描
第四章 赝画的论据
有纵深的细长房间/没有意义的虚线/向右后方倾斜的正面墙壁/正面墙上的窗户微开/不同的空间/构成画面的各种要素/家具的配置/垂直的动态/地面上的等边三角形/前后两把椅子/椅子的小技法/平行四边形的桌面/放在地上的脸盆/比例不同的床/窄壁上的长镜和宽壁上的方镜/画中央的帽子/挂物架上方的画/右侧墙壁/赝画
第五章 1890年 奥维尔
两幅《杜比尼花园》/黑猫及其消失
第六章 向往北方
心灵受伤的不死鸟/暌违两年的巴黎/奥维尔:凡·高最后生活的地方/潜在的危机/凡·高的回信

编辑推荐

  《凡·高的遗言:赝画中隐藏的自杀真相》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一幅凡·高的“代表作”,竟然是假画!凡·高的自尽,空间是精神分裂、抑或另有他因?一本前所未见的赝画“告发书”,让您了解真实的凡·高,同时又知晓怎样去赏析一幅画。

前言

  1890年,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将一粒子弹射进自己的胸膛,两天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在巴黎附近的奥维尔(Auvers—Sur-Oise)一家小旅馆二楼的狭窄房间内,在挚爱的弟弟特奥的怀抱中,凡·高的生命悄然落幕,年仅37岁。我和凡·高曾有三次冲击性的交会。第一次时,我只是个10岁的孩子,第二次是在我高中的时候。之后,就是现在,30年的岁月飞逝,我已经成了知天命的中年人。这一次和凡·高的邂逅,纯粹只是巧合,起源于我偶然间看到的一幅素描。本能告诉我,那是一幅伪作,是赝画。而那是众所公认的凡·高画作,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它的真实性。“凡·高怎么可能画出这种画!”我顺着直觉重新审视这幅素描,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它的稚拙、寒碜与空洞。我无法忍受这样的东西继续挂着凡·高的名号欺骗世人。待我察觉之际,我已全心投入,比照它和凡·高的真迹有多么大的差异。在检证的过程中,问号不断浮上心头:“为什么长久以来它一直被视为凡·高的作品,从来没有人质疑过?这幅素描是怎么出现的?怎么会被标上凡·高的名字?”我从书架上翻出积尘累累的《凡·高书简全集》,以及其他凡·高相关书籍、画册和介绍印象派的读物重新阅读,并且因为看不到凡·高的真迹便无以为继,乃数度走访欧洲。当我一点一滴具体看清事情的全貌,凡·高临死前的心情和周遭的环境也开始清楚地呈现在我眼前。这幅素描和对凡·高死因的关切,在我心中的某个角落自然地融合交会,缓慢但确实地颠覆了我对凡·高自杀所怀抱的既定印象。在走到这一步的过程中,我数度犹豫是否该将自己的“发现”整理成书,对于自己文章的生涩,也颇感却步。然而,很多矛盾、危机或不合理的事情横亘在眼前,平日我们视而不见,突然有一天,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察觉到。不管事情能不能解决,我们就是觉得自己必须做些什么。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是冲撞自己心肺,沸腾腾涌上的强烈冲动。这样的冲动谁能抑止?这股冲动只有当我诉诸表达,它才能勉强存在,倘若我静默不语,它就消失无踪。那么,在我心里翻搅沸腾的这些事,就等于没有存在过。在广岛美术馆,当我站在凡·高的《杜比尼花园》之前,那股曾经撞向我的冲动,以一种和以往不同的感觉,再次在我心里沸扬。我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心和凡·高汇流相通。于是,放弃预测未来,只是抓着自己必须说些什么的执著,我握起了笔杆。10岁那年,我曾深受一幅复制画吸引。在入睡前的短暂时刻,在六个榻榻米大、吊着荧光灯的房间里,躺在暧暧的被窝中,我的眼睛总是无法离开从鸭居(日式住宅门框等上面的横木——编注)上俯瞰我的那幅复制画。是一位名叫“凡·高”的画家所画的《盛开的桃花》。当时东京正在举行在日本史无前例的大型凡·高展,因为是由某家报社主办,而我们在墒玉的家又刚好订了那家报社的报纸,我有幸得到那幅夹在报内的原版复制画。时值1958年,日本已经度过了13年的战败岁月。那幅画着桃树的凡·高复制画,印在周日版中央光洁的白纸上,耀眼夺目。我惊艳不已,从报上将它剪了下来。画中的东西轮廓清晰,不管是正中央的桃树、地面、果园的栅栏,都展现出颜料的透明色感。我盯着这幅地面掺了粉红色、树木的轮廓以略带紫色的艳红色来呈现的作品,几乎无法挪开视线。父亲拿下家中画框内的奖状,替我改裱上这幅画,装饰在鸭居上。原本暗沉的房间瞬时明朗了起来,还添了一分时髦感。虽然和旁边晦暗的墙壁格格不入,让我略感羞赧,但我仍忍不住满心欢喜。那时的光景,在记忆中依然鲜明如昔。我躺在被窝中,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幅《盛开的桃花》,便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似乎画背后那个名字响着奇妙音韵的画家凡·高也正回望着我。我稚幼的童心,似乎隐约能感受到凡·高凝视事物时,那种强烈而独特的眼神。那种时候,我好像是通过凡·高的眼睛在观看,几乎无法分辨自己身处的现实世界与凡·高所描绘的洋溢着异国情调,却又在某方面让我感到亲近无比的世界。那一幅凡·高的画作,比我以往看过的任何景色都美丽,把我周遭的寒碜暗沉一扫而空。之后有好一段时间,我都用凡‘高的眼光来看家中的围篱、树木或附近的人家。那之后又过了七八年,我升入高中,经常一个人在家乡川越的田野间写生,脑海中浮现的,也尽是凡·高、高更或塞尚等人的画作。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画出后印象派画家般的作品,完全没有想到我距他们的时代已经有百年之遥。我四处寻找可以入画的景色,尝试从不同的地方追求他们的幻影,并像凡·高一样,在炎炎烈日下画个不休。我想活得像凡·高,整个人念兹在兹的,就是画出和凡·高一样的画。事实上,当时我画的十多幅油画,都带着浓厚的凡·高风格。后来,我转向追求平面的表现,把关注的焦点,从具体描摹事物,转而探索一种颜料的物质特性和色彩的造型表情兼容并蓄的表现,颜料多到整墙的置放架都放不下,只好延伸到地板上,成堆成堆地摆放。凡·高就像一个许久未通音信的老友,只存在于遥远的过去,和现在的我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可是,在这当儿,一幅偶尔映入眼帘的凡·高赝画,又再度掀起我对凡·高的关切。这使我深切地体认到,凡·高并不在我之外,而是早已成为我内在的一部分。从现在开始,我要倾尽全力揭露一幅伪作。我也要在此写出凡·高自杀的真相。而且,我会证实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情,在根源处是相接相合、密不可分的。只是不知在这之间,我们究竟能窥见多少凡·高的灵魂?凡·高如是说:“难道人类只有在面对困境时,才能专志不移,才能真心慈悲?”

内容概要

小林英树,1947年出生于日本倚玉县。东京艺术大学毕业,专攻油画。曾在大贩中岛美术学院认教,目前在札幌经营画室。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巴黎-阿姆斯特丹没有寄到的信1888年10月20日左右,凡·高从法国南部的阿尔(Aries)寄了一封信去布列塔尼,收信者是高更。可是,载着凡·高信函的火车,正好在半途和高更搭乘前往阿尔的火车交错而过。结果,这封信落到了高更离去后仍留在布列塔尼的友人贝尔纳(Emile Bernard)手上。假如没有这样的阴错阳差,高更顺利收到这封凡·高的信,就不会产生我接下来要揭露的这幅赝画了。1911年·巴黎凡·高死后21年,也就是1911年,凡·高的书简集终于由巴黎的波那尔出版,让世人得以一窥堂奥。在此之前,媒体虽曾介绍过凡·高书信的片段,但直到此时,人们才首度看到比较完整,称得上是书简集的东西。不过,它和我们熟知的《凡·高书简全集》不同,乃是贝尔纳本人将凡·高寄给他的信略事整理后集结而成的小册子。里面的信函,除了一封凡·高在巴黎时寄出的信,其余都是1888年3月到1889年12月间,也就是凡·高移居阿尔后的一年半期间所寄的。贝尔纳比凡·高小15岁,是凡·高在巴黎结识的画家。初见面时,贝尔纳是个不满20岁的毛头小伙子,因此凡·高在信中,多半是谈一些他对绘画以及过往画家的看法,或是提出一些建议。这本寄给贝尔纳的信所集结成的书简集,包含寄给高更的那一封,总共收录了22封信。目前它和凡·高写给弟弟特奥的650多封信,以及写给在荷兰时的老友拉帕德(G.A.Riddervan Rappard)的信等等,一同被汇编在《凡·高书简全集》中。贝尔纳的举动意义深远,因为在此之前,尽管周遭人翘首企盼,一再催促,特奥过世后负责管理凡·高书简的特奥之妻乔安娜(Johanna Van Gogh-Bonger),却一直未订出具体的出版时间,直到贝尔纳的举动促动了她。而贝尔纳出版的书简集中,收录了那封凡·高寄给高更的信,显示贝尔纳收下那封信之后,就这样将它留在身边了。高更当时和贝尔纳、拉威尔等人在布列塔尼的阿望桥共同生活、作画,当凡·高的这封信到达布列塔尼时,恰巧高更已经出发去找凡·高了。这幅素描(图1),就是画在凡·高从阿尔寄给高更,而由贝尔纳收到的那封信中。内容只是将《凡·高阿尔的寝室》(以下简称《寝室》)这幅油画的构图,简单明了地画在便笺狭小的空白处。但是因为贝尔纳一直保管着这封信,并未交给高更,因此这幅素描就在1911年,随着贝尔纳出版的凡·高书简集,首度公之于世。而早在八年前,高更就已经在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丧生了。1911到1914年·阿姆斯特丹贝尔纳的书简集出版三年后,1914年1月,特奥的妻子乔安娜通过荷兰的出版社,以荷兰语出版了《凡·高书简全集》。凡·高的书信涵盖了三种语言:母语荷兰语、移居巴黎后学的法语,以及在英国用的英语。由此看来,凡·高似乎是个立刻就能适应新环境、语言能力很强的人。乔安娜在她出版的《凡·高书简全集》初版序言中表示,当她于1889年4月,成为“特奥的年轻妻子”,搬进他们的住处时,特奥的书桌抽屉就已塞满了凡·高的来函,可能跨时17年,将近六百封。虽然只隔了一年三个月凡·高便自杀身亡,但这段期间,凡·高又写了60多封信给特奥,或特奥及乔安娜两个人。乔安娜形容这一年多的变化说:“这些笔迹独特而让人深感亲切的黄色信封,数量与日俱增。”乔安娜表示,她曾和特奥讨论出版这些书信的事,不料特奥在“开始着手执行”之前遽然病逝。她还说:“特奥死后又过了将近24年,我才顺利地将这些书信公开印制出来。”除了整理没有日期的书信旷日费时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阻止我更早公开他的信函。我认为,在凡·高投注毕生心力从事的工作受到肯定、获得应有评价之前,让人们把注意的焦点转移到他的人格上,是不适当的”。最后她归结道:“希望大家能心怀体谅地读这些书信,这才是他的人格真正被接纳、理解的时候。”1913年12月,在即将出版凡·高的书简集之前,乔安娜执笔写了一篇堪称是凡·高传记的文章《追忆文森特·凡·高》(以下简称《追忆》)。这篇以“凡·高这个姓,可能源自德国边界一个名叫‘高’的小镇”破题的作品,说得上是乔安娜的精心杰作。她归纳了从特奥和凡·高的母亲或妹妹等人听来的讯息,参考凡·高写给特奥及其他好友的书信等周边资料,完成了这篇记叙。后世研究凡·高的人所出版的众多传记,基本上都是以这篇《追忆》为基础来撰写,因此也可以把它视为凡·高传记的原典。接着我要根据这篇文章,依序简介凡·高从出生到1888年离开巴黎、前往阿尔的历程。从1888年2月以后,到1890年7月自杀身亡的这段期间,是本书的时问舞台,相关讯息后面的章节会提及,在此不多赘述。(以下内容基本上是顺着《追忆》的记载来介绍,引用自《凡·高书简全集》的,会加上“”;补充性的叙述或笔者的评论,则会加上“[]”。)根据《追忆》所列的凡·高年表1853年3月30日,凡·高出生[于荷兰的曾德特,Zundert],父亲是一位牧师。一年前家中曾经产出一个死男婴[另一个说法是,在出生六周后夭折]。由于和长兄生日相同,双亲援用长兄的名字,给他取名为文森特。  1857年5月1日,特奥出生。1869年凡·高16岁,进入伯父文森特所经营的古比尔美术店(Goupil & Cie)[海牙]任职。他在古比尔美术店的上司特斯特格,曾向凡·高的父母表示,他是个“勤勉好学的年轻人”,  1872年8月,凡·高开始写信给特奥。1873年特奥也进入古比尔美术店[布鲁塞尔]工作,年仅15岁。《追忆》中引用特奥母亲的信函,显示她对孩子如此年少就必须外出工作颇感疼惜。“特奥我儿,你已经15岁,是个大人了……”凡·高20岁,转调到伦敦。[荣升]1874年7凡·高21岁,对房东的女儿情愫暗生,向其告白被拒[初恋],深受刺激。7月返回荷兰,之后又和大妹日到伦敦。因为无法专心工作,10月被转调到巴黎.但仍无法忘情,12月又渡海返回伦敦。1875年凡·高22岁,奉命常驻巴黎,并被指派到画廊工作。逐渐对画商这一行失去兴趣,整日在蒙马特的斗室里和朋友勤研《圣经》。12月,在画廊最忙碌的时期擅自返回荷兰。1876年4月1日,和古比尔的后继者波索详谈后遭到解雇。凡·高23岁,[结束了前后长达八年的画商工作]。4月,在英国的拉姆斯盖特(Ftamsgate)一间由史托克先生主持的学校谋得一职。供应食宿,但不支薪。[文中并未说明他的工作内容,但其实是负责向学生收取学费。这段时间,他经常在伦敦东区走动,看到人们悲惨的生活而感到心痛,设法安慰那些不幸的人。7月,史托克将他解雇。]之后,凡·高又在卫理公会的琼斯先生手下找到了新工作[助理牧师]。但圣诞节返回荷兰后,便再也没有回去。1877年1月,24岁。靠着文森特伯父的关系,在多德瑞克(Dordrecht)的书店谋得一份差事,但没多久就辞职了。5月,他前往阿姆斯特丹,借宿在担任海军造船厂厂长的伯父家,希望正式开始研习神学。但因必须花费七年时间才能取得资格,又得准备和传福音毫无关系的拉丁文文法或写作练习,他几乎无法忍受。当时担任凡·高古文教师的孟德斯博士,在凡·高死后20多年写了一篇个人回忆,追想过去教授凡·高的情况。《追忆》中也引述了其中一段话:“文森特外貌独特,神经质而迷人,学习意愿热切,自律甚严且容易自责,完全不适合中规中矩的学习。”1878年25岁。7月,放弃研习神学。[他始终只想。]于是,7月他和父亲一同前往比利时。(8月下旬,他抵达布鲁塞尔的学校。这间学校才刚成立,只有三个学生……他年纪最大……因为服装举止怪异,经常被人嘲笑。他缺乏即席讲道的能力,只好照本宣科。但学校对他最大的不满是,他“不顺服”。>研习期间结束,凡·高却未被任命为传道人。1879年1月,26岁,凡·高自行前往比利时的矿区波里纳日(Borinage),之后获得六个月的短期委任,月薪50法郎。后来,当地的传道委员会无法接受凡·高超乎常情的传道热情和牺牲奉献,解聘了他。凡·高不得已,只好自费留在当地。(他的信中不再引用《圣经》,信仰似乎急遽消失。]没有任何固定的经济来源,从1879跨越到1880年的那一季严冬,凡·高度过了。1880年春天,27岁的凡·高回到荷兰的埃滕(Etten)。入夏之后,他又再度返回波里纳日,住在矿工德克鲁克家中。在这儿,他开始素描矿工的生活样态,并临摹米勒的画。[长达三年以上对传道的热情和错误尝试在此告终,凡·高展开了前后十一年的画家生涯。]10月,他前往布鲁塞尔,通过特奥的介绍,认识了在比利时的美术学院就读的拉帕德,两人成为好友。这段友情持续了五年,。凡·高没有进入美术学院就读,而选择了自学。他研习解剖学,描绘人物,(并且曾以两小时一块半法郎的代价,向一位落魄画家学习远近法>。1881年28岁那年春天,凡·高从比利时回到父母亲居住的埃滕,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当时.他的表姐新寡,也来埃滕避暑,凡·高疯狂地爱上了她,但却遭到断然回绝。[第二次恋爱](使他对俗世的一切野心尽失,自此放弃出外工作谋生,单为作画而活。>11月,(他和父亲大吵一架,离开埃滕,前往海牙>,寄居在表兄弟毛沃家中。毛沃也是一名画家。1882年凡·高29岁。1月,他结识了疾病缠身的妓女克丽斯汀。(一方面出于怜悯之情.一方面也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生活,凡·高收留了她。)[著名的石版画《忧伤》,就是以克丽斯汀为模特儿画的。另外几幅动人的作品,像《停车场的少女》、《风中的女孩》等,画的应该是克丽斯汀的女儿。]1883年30岁。夏天,在特奥的劝说下和克丽斯汀分手。(对凡·高来说,放弃自愿承受的重担,将可怜的她交给命运,是极其痛苦的决定。直到最后他仍替她辩护.用崇高的借口遮掩她的过错。他说:“她从来没有体验过善良的滋味,又怎么变得善良呢?”>9月,离开海牙前往德伦特(Drente)。12月,返回纽恩南(Nuenen),在牧师馆和双亲同住。[同年,高更35岁,辞去银行的工作,专心投入创作。]1884年凡·高31岁。和住在牧师馆隔壁的三姊妹之一结交,甚至论及婚嫁。两入的感情最后以女方自杀未遂而告终。(她较凡·高年长,才貌平庸,但心思灵巧善良。)[她名叫玛格特,比凡·高大10岁。]1885年[凡·高殚精竭虑地作画,主要作品为织工系列、静物和农夫的脸,等等。]3月,父亲遽逝。5月,完成《吃马铃薯的人们》。[纽恩南的神父禁止教区居民担任凡·高的模特儿。]不得已之下,凡·高在11月移居安特卫普(Antwerp)。由于母亲也必须离开纽思南,因此只好将凡·高的作品和家中其他杂物,寄放在某位木匠家。几年后,这位木匠把所有东西卖给了收旧货的。《追忆》中摘录了一封特奥在10月写的信,显示他对凡·高的支持:“我认为他(凡·高)很有才华……他在世上的成就,大概会和海耶达尔一样吧。不为大众所了解,却受到少数人的真心肯定与欣赏……照我来看,这就足以报复其他那些憎恶他的入了。”1886年1月,进入安特卫普的美术学校就读,但旋即离开。3月间,突然前往巴黎投靠特奥。凡·高年届33,在费南德·科尔蒙(Fernand Cormon)的画室待了一段时间,等到6月,特奥在蒙马特租了一间较大的公寓,凡·高得以拥有自己的画室之后,就没有再去那儿了。[在巴黎一下子邂逅了许多人与事,让凡·高兴奋不已。不到两年之间,他看到了印象派、浮世绘、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和蒙吉梭利,也结识了劳特累克(Henride Toulousel Lautrec)、贝尔纳、高更、修拉、西涅克(Paul Signac)、吉约曼、毕沙罗、塞尚和唐居伊(Julien Tanguy)老爹等人。因为和特奥共同生活,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书信来往,在此暂时中断。]1888年2月,35岁的凡·高只身前往阿尔。[凡·高的画家生涯,涵盖了在荷兰、比利时的六年,巴黎的两年,阿尔的一年,圣雷米的一年,以及在巴黎近郊奥维尔的短短两个月。来到阿尔之后,他再度开始和特奥通信。]1890年7月27日,凡·高企图以手枪自戕,29日黎明去世。1891年1月21日,特奥死于荷兰。脍炙人口的凡·高作品(凡·高在比利时的矿区真正开始创作)1880《忧伤》(素描)(海牙)1882《吃马铃薯的人们》(努昂)1885(在巴黎度过两年,邂逅印象派)1886年3月至1888年2月《阿尔附近的曳桥》(阿尔)1888《拉克劳平原的丰收》1888《向日葵》1888《黄色小屋》1888《寝室》1888《割耳自画像》1889《系杉》系列(圣雷米)1889《圣保罗疗养院后的麦田·收割》1889《橄榄园》系列1889模仿米勒等人的油画多幅1889至1890《奥维尔的教堂》(奥维尔)1890《乌鸦麦田》1890凡·高的杰作当然不止于此。这些只是提起凡·高时,大部分人可能想到的作品,而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也颇能展现凡·高的可观之处。当然,探索这些作品背后凡·高的心魂所系,以及里面所涵盖的象征意义或特殊寓意,又会为每一幅画增添新的趣味。凡·高的作品除了能带给人造型上的感动之外,也能提供看画的人自由想像的乐趣。为了让大家了解前面列举的作品是在什么时候描绘的,我试着按照内容,将凡·高的作品大致分为五个时期:褐色的荷兰时期 如同行经漫长隧道的摸索期,也是酝酿凡·高的土壤。巴黎时期 发现自己所生存的印象派时代。阿尔时期 领略浮世绘的精髓,确立了光耀独特的凡·高造型世界。圣雷米时期 倾向将视线转向内面,造型强烈展现心灵光景。奥维尔时期 追求绘画的全新境界与可能性。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凡·高脍炙人口的画作,几乎都是在生涯的最后两年所画的。

图书封面


 凡·高的遗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联想到皮亚拉的电影《凡高》,这本书给我比较奇特的感觉就是,把断裂的部分弥合了,为什么前一个镜头是脱衣服后一个镜头就在穿衣服,前一个镜头还在刮胡子后一个镜头就自杀了,电影有意为之某种叙事上缺席的原因今天全部得到解答。本书的脉络清晰,前半部分例举大量图形反复比对证明凡高弟妹乔安娜整理出版的《凡高书简集》中的《寝室》素描乃是赝品,与画家的精神世界格格不入,同时指出分存于得州、广岛的两幅《杜比尼花园》之间的差异。跟着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如果那幅素描不是凡高所画,那会是谁?这么做居心何在?《杜比尼花园》中消失的黑猫,同样的风景不同的色彩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情?小林英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重头回放一遍画家自杀前两年所经历的重要事件。于是那个生存意志如此强烈,谋生手段如此贫乏,对人和自然如此深沉热爱,能轻松使用毫无明暗梦幻般色彩,能透过画布的油彩把周围的阴暗一扫而空的人,不再以精神崩溃的艺术家形象,而是心怀感激的殉道者模样呈现出来。实际上,解读凡高的作品不在少数,所以到此为止小林英树也只是完成了份属之事,换个角度感受画家所感受的,凝视他所凝视的,与他重逢既是为着窥见高尚的灵魂,也是为着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在面对人世中难以避免的种种苦难,欲望难以剥除的种种伪装的时候,能像凡高那样清静明白地聆听内心的声音,“我要一直画到人生的尽头,这才是最大的幸福”,要一直抓着所信仰的那才是人最大的幸福。掺杂着莫大悲怆的幸福感,是凡高最后的心情吗,这也是小林英树的结论,与其说是推理小说所要揭示的真相,不如说是一位画家透过另一位画家的眼去观察和探究这个世界。我为书里这样一句话震动,“这幅画(《杜比尼花园》)好像为原子弹下死亡的数十万人镇魂,明朗、宁静地永远保存在爆炸中心点附近的美术馆中。”战争暂时休止的年代,我们仍不断遭遇灾难、重创,怀疑根本不会有使拉撒路复活的那个人,但是如果一旦真的不再有那个人,那么死难的灵魂又怎么才能够得到安息。我想也许当我亲眼看到那幅画时,也会感到羞赧。
  •     《凡高的遗言——赝画中隐藏的自杀真相》,昨晚开始看,今天读完。该书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我还以为是推理小说呢,看前几页是还惊叹这小说写法新异,写得跟论文似的。没想到,真的就是论文。前半部分从画作的构图解析,比对凡高的《寝室》、两张凡高自己画的复制画,以及凡高信中的两张关于此画的素描,以论证其中一张素描是赝品。读得有些费力,因要不断前翻后翻比照各种版本的画,但是极有趣。且论证相当有说服力。黄集伟把该书作者小林英树称为“饭团”真是颇有道理,他作为凡高的fans的确和现在的玉米栗子有得一拼。他的执着劲亦不罕见,君不见现在力扬一篇blog文就会引起栗子们发动人肉搜索引擎大肆寻索一番,推测是真迹抑或黑之作。 老实说,我一眼看到那幅《素描》,也觉得构图感觉怪异,跟其他几幅完全不同。不过或许是因为经过作者的提点,否则好端端地我也不会怀疑这样一幅一百年来都被当作凡高代表作之一的画是赝画。皇帝的新衣。后半部分从信件入手揣测凡高自杀动因,却嫌罗唆,常常一句话翻来覆去讲。经过作者这番论证,我真的相信此画极有可能是赝品,只是不清楚权威的有关方面确认了没有。不过我始终不觉得“犯人”的动机就是如此,总觉得该有更加强有力的原因。不过现实不同于小说,现实有时比小说离奇,有时比小说荒唐,有时却简单得近乎可笑。如果是虚构的小说,或许会给出一个更令人信服亦更令人瞠目结舌的周全“真相”,但是历史的“真相”说不定就是如此无厘头。一直不太懂欣赏画作,这本书算是某一种欣赏法的入门。一边看一边找出来很多很多凡高的画来看。比起他郁躁类的画,更喜欢色彩明亮斑斓的那些。看似童稚笨拙,其实饱含极精妙的构思。“赝画作者见到凡高看似粗糙的线条和笔触,可能产生自己也能画的错觉”,小林英树这样揣测道。我也曾这样想呢。
  •     希望有一天可以去凡高艺术馆亲眼看下~两幅杜比尼花园让我很是伤心~亲爱的Vincent~~亲爱的Vincent~~亲爱的Vincent~~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日本人有点装
  •     太过专业了,无论是画还是推理。梵高的心,随着杜比尼花园那之猫的擦去而死去
  •     其实这是一个吃饱了撑着但蛮可爱的作者
  •     感觉有些章节推测地不太对,而且部分用语有些晦涩。
  •     高中时看的,当时真惊讶了,但是除此之外找不到说这幅画是赝品的声音好奇怪- -....
  •     梵高有点不一般
  •     “有很多事情想对你说,但是那股念头又突然消失,我觉得写了也是枉然。”
  •     作者小林英树好不好!
  •     抱着怀疑的态度看待一切。
  •     比什么侦探悬疑小说好看~~就是迫不及待想要看下去知道真相那种TT可怜的文特森梵高~
  •     对梵高的爱,有情绪在~
  •     不错的一本书,比我想象中的精彩,读过<<达芬奇密码>>后,这是唯一一本带给我推理快感的书,完全不是<<达芬奇密码>>以后的粗糙跟风之作,
  •     自杀真相
  •     日本画家小林英树的作品,这书的最大好处不在于外界加之于上的“推理”,而是基于画家自身的修养、直觉和热情。书的前半段对《寝室》一画素描手稿的甄别,理由充分、令人信服;而后半段根据梵高书信判断得出的画家死因则显得不够精彩,甚而看上去梵高自己的表达更能说明问题,刚读过一小段便能猜得出作者 口诛笔伐的赝品伪造者X是谁,剩下的文字则要耐着性子看完。
  •     从分辨一幅赝画 学会欣赏一幅一直不明白的名作 除此之外 这书的介绍太不靠谱了!!!
  •     希望你能从本书中找出隐藏的自杀真相,好鬼扯的书名。
  •     6/4 @登高路麦当劳
  •     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作者的视角很独特,叙事很清晰,整本书节奏感很强!加上作者自己勾画的示意图,使读者能够很清晰的随着作者的思路前行.不仅揭开了凡·高自杀的真相,而且很有说服力,最精彩的是当你读到最后一刻时,突然有种淡淡的失落感,为结束而惋惜,为新的开始满怀期待.这种感觉我在看过时也有过.总之,一口气把书读完,很是过瘾!
  •     有意思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另人拍案叫绝!!
  •     有点儿扯淡吗
  •     也是本有意思的书
  •     画家的文笔不错 不过关于画的真伪辨别太过专业 还真是略过了
  •     假的就是假的 人都走了 又能怎样
  •     不要当作侦探小说去看,好么?
  •     该书论及了两个争议:《寝室》素描的真假;两幅《杜比尼花园》中一只猫消失的原因。作者认为是梵高的弟媳与其的矛盾是梵高自杀的导火索。
  •     好久没看推理小说的感觉╮(╯▽╰)╭ 话说小林英树毕竟还只是个画家....
  •     一口气看完 具有日本人行文风格中少见的清晰干净 把此书当小说看的人实属脑缺
  •     伟大的凡高、提奥以及小林英树
  •     ⑦捂脸哭
  •     画与诗一样,每一笔触都蕴意丰富。
  •     那副被推断为赝品的画作还是会以梵高之作为名出现在各种场合。
  •     暑假 06/21
  •     图书馆可见,真的是跪了,哦no。
  •     时间的女儿那种时光倒流推理,八卦读物。
  •     真心佩服日本人,写的太棒了!梵高迷必看,颠覆啊。
  •     以极大的耐心才看得完。
  •     没办法,太爱梵高
  •     完全在凑文字的感觉~看到后来直想放弃
  •     完了完了 我对乔安娜的好印象没了
  •     绝逼不能错过的书。大一时看的,看完以后真想大哭一场,是觉得可惜,但也觉得真相大白了,心里畅快。
  •     看不懂 作者本身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在里面,正如其他写凡高传记类的作者。
  •     有点意思
  •     有意思
  •     我看的是2008年7月第2版第1刷,红色封面
  •     《寝室》赝画那一章 剖析得很精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