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208121001
作者:[德] 叔本华
页数:266页

作者简介

他于1850年写了《附录和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是该书中的一部分。在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一举成名。我社出版的这本全译本是我国第一个根据德文版译出的中文本。这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基本的划分
第二章 人的自身
第三章 人所拥有的财产
第四章 人所展现的表象
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
第一部分 泛论(第1—3节)
第二部分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第4—20节)
第三部分 我们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第21—46节)
第四部分 我们对于命运和世事的发展所应抱持的态度(第47—53节)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附 叔本华的生平轶事
叔本华哲学的神奇魅力与影响


 人生的智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看了很久,其分析自圆其说、鞭辟入里,而且许多自然并恰到好处的引用、比喻,让我惊叹叔本华博学的同时,也让我对“悲观主义”的标签产生了一定的质疑。个人认为,所谓的“悲观”,其实只是一种分析手法,最终为我们呈现的是“人生幸福课”。★ 人的自身与身外之物 ★——身体与精神活动同样重要,这两者恰恰是决定我们人生质量的关键。叔本华在探讨人生之前,先精练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划分的条目,作为决定人的幸福感的三大因素,即:人的自身、身外之物和他人眼中的样子。叔本华认为,人的自身对一个人是否幸福起到了决定性、根本性的影响,这部分属于人的个性,若具有良好的素质,则是大自然的恩馈,包括高尚的品格、健康的体魄、愉快的性情、持续的兴趣等。而我们世俗中衡量人成功的标准,大部分都是财富的积累。叔本华对此也有论述,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的财富盈余,对人的幸福影响不大。人总是会不断提高对财产的满足要求,期待与实际的差距越来越大,也就会越陷入对财富的贪婪中。除了财富外,身外之物还包括家人、朋友等等,将自己的生活重心寄托于身外之物,不是长久之计,除了自己的本性,一切都是会变的,最终重心会在身外之物中不停地转换,期间产生的空虚会时不时地侵袭我们的身心。无论是追求财富的突然落马,还是一心扑在家人身上、失去自我的疲累与寂寥,都会让我们的生活遭受不幸。而我们自身的个性却可以陪伴我们一生,健康的身体为我们打好基础,对精神领域的探求为我们充实生活,面对生活的本质,勇气为我们破除不必要的担忧和屏障。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做不到全身心地投入到精神领域的探索中,其他一切都是多余的状态。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将生活的重心部分放在自身,部分放在身外,尽可能充分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符合这个方向,努力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培养成业余爱好,持久地幸福下去。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世界就是什么样的。这句颇为形而上的唯心主义,却透彻地点出了我们人生的“命运”,追求什么,什么就会决定你的生活,也奠定了你生活的质量。★ 以他人为镜,为自己而活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他人的态度中生活,只要客观、适度看待就好。当有人因为别人的态度、语言等生气、伤心,我们总会安慰别人,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恰恰相反的是,我们会过多在意别人,以至于成为影响我们生活的关键。叔本华并不偏激地认为完全不要在意别人,而是正确、客观地看待,就能很好的生活。是否要去在意别人的看法的标准是,当他人的作为已经影响到你的生活时,你需要做出应对。不要过多展示自己的优势,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嫉妒。嫉妒是最难消除的仇恨,我们不仅要避免心中怀有嫉妒,也要尽量避免引起他人嫉妒;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厌恶,对他人结下怨恨,愤懑不满,要知道人的本性如此,通过对方来反思自己即可。他人眼中我们的样子,具体的反映可以分为三类:地位、名誉和名声。叔本华曾以“汇票”来比喻地位,它的价值取决于颁发者和为其背书的那方,是一种虚假的感觉。名誉又根据其时代特征,分为公民荣誉、骑士荣誉、性别荣誉、公职荣誉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名声只是极少人才能拥有的,通常需要与众不同的资本来支撑。到了老年,做出成就之后,收获名声,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叔本华用“冬梨”来比喻它的好处。但不是所有有非凡成就的人都能收获名声,经典与畅销永远在大众面前竞争,有的不朽之作恰恰在出版后很长时间才得到社会的认可,博得身后名。不过,拥有名声自然是件好事,但我们不要把期待寄托于此。叔本华在读大学时,曾去旁听了当时一位著名哲学家的课程,但却失望而归。他认为,有的人以知识为手段,不是以知识为目的,只有当你以知识为目的时,才能真正专注地投入其中,获得真实的价值。只要记得,你为自己而活。★ 童年的快乐与老年的安宁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其神韵,都是我们珍贵的生命体验,没有好坏之分。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童年,当我们想到老年时,心里会引起一种悲凉。上学时曾有同学说过,自己活到40岁就不活了,不想去面对年老的自己,生命没有什么意义。而我们的人生真的如此吗?叔本华不否认童年的快乐,认知的新奇让世界的一切都显得美好。但更加肯定了老年的意义。当我们失去一种快乐,不会觉得痛苦,快乐仅仅是否定性的,年轻时的欲望也随着年老的身体消褪。青年时,我们以为幸福就在彼岸,只要我们找对路径就可以获得。而到了老年才知道,痛苦和虚无是生活的本质,我们的幸福仅是尽可能的免去痛苦和不幸。青年时,我们的认知零碎,冲动好胜;老年时,我们收获内心的安宁,认知也全面而深刻。如果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则是最后的福气;我们要尽可能的从青年时注意身体的保健,在老年保持健康的身体。青年时消耗身体,之后能迅速恢复还能盈余利息;而过了青年时期,消耗身体就成了高利贷,透支的时间,早晚会以高昂、无法承受的代价从我们身上讨回。无论是过度消耗体力还是脑力,都会不可逆地损害自身。但衰老最终会向我们走来,无需恐惧和担忧,衰老的过程让我们为死亡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我们一直拥有专注投入的精神活动,在老年也能持续探索、研究、自得其乐,那将是最为幸福的日子。★ 现时此刻,你在干什么 ★——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在未来,活在当下才最真实。每个人的人生组合因素都是固定的,无论你处于什么时期,你都活在当下。我们常常会缅怀过去,到达曾经到过的地方,记忆也追随过来,穿透了时间;也常常为过去的事情而悔恨,如果可以计划周详,就不会有这样的失误,如果当初我们警觉而了解疾病的特性,亲人也不会过早离开我们……真的没有如果。叔本华将我们的命运比喻成一搜小船,我们努力地朝目标划,但一阵风就可能把我们吹回原点。我们也只能大致把握方向,却无法预知未来的一切。我们可以制定目标、规划未来,而计划能否实现还取决于运气。没有人可以计算到万无一失,任何人都会有错误和遗漏,我们轻易地过分自责,只能让我们浪费掉现在的时光,无助于更好的生活。而我们也不能轻易“原谅”自己,要用于承认错误,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才能成长。在现在和未来计划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是智者避免过多忧虑的一种方式。关注现在,不要纠结过去和操劳未来,才能最真实的感觉到我们自身的存在。★ 热闹与孤独,既对立又相融 ★——喧嚣是寂寞的狂欢,独处是专注的盛宴。人是群居动物,社交是日常生活的一种必要活动。有的人喜欢在社交聚会的热闹气氛中活跃,善于在人际关系中游走;有的人喜欢离群索居,独自思考,享受安静的气氛。叔本华对于热衷社交的做法一直批评贬低,而更加赞誉享受孤独的人。我对叔本华的论点不置可否,外在的热闹和冷寂,往往与内心相悖。社交的弊端是要互相忍让、压抑、讨好对方,以期获得良好的氛围。聚会中,喝酒、喝茶、抽烟、唱歌……都是为了将大家的情绪调成一致。而聚完会后,我们残留的更多是空虚和无聊。独处的好处是人终归跟自己才能保持完全一致和和谐,挖掘内心的感受,独自深入思考,在专注中收获的何尝不是热闹欢乐的景象。在社交中,我们会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是我们脆弱的自尊心和虚荣、炫耀的排场的基础。一旦我们被表象所吸引,并沉迷于此,无论身处的环境是否热闹,内心都会像空壳般不断寻找寄托。热闹与孤独,在对立中相融,在相融中对立。喜欢孤独,就无从谈起忍受;喜欢聚会,也无从谈起失去自我。在各自的个性上发展,也没有错。但若除了感官享乐和社交之外没有了其他的乐趣,那空虚和无聊会缠绕着,紧紧不放。很多人都讨厌孤独,其实是讨厌与自己独处。安静的和自己呆一会儿,与不断从他人那里获得认可要可靠的多。★ 哪怕世界全是痛苦,也有一条路属于幸福 ★——痛苦和虚无是生活的本质,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悲观主义”的名头恐怕就由这句话得来:“生活不是在寻找幸福,而是在避免不幸。生活的本质是痛苦和虚无的。”如果没有仔细看过叔本华著作的人,也会被这句话弄得压抑和感伤。就像叔本华的母亲对叔本华的著作非常不看好,她说:“我是在寻找生活的欢乐的,而你总让我压抑,严肃地谈论生活的痛苦。”叔本华直到离开人世也是一个人孤独地走了,终身未婚。然而,这个72岁的严肃老头却有着善良而热情的心。他每天都会到“英国饭店”吃饭,只要有人想与他聊天,他可以天南地北地聊。他乐善好施,身后将遗产捐给了受伤的士兵和家属。他生活在极其富有的家庭,并拥有聪慧的头脑,叔本华认为这是上天对他极大的恩赐,让他不用为了生存而奔波。为了对得起这份恩赐,叔本华竭尽所能,避免任何人世间的乐趣,专注地投入到研究之中,为后人带来不朽的名作,影响了大量的文学家。而叔本华是幸福的。他一直专注于自身,全身心投入到哲学之中,终身勤勉,临终也毫无痛苦地离世,获得了他认为“最后的运气”。生活充满痛苦和无聊,痛苦因为生存奔波而来,无聊则是在安逸的是生活中沉浸在感官乐趣中。我们总在痛苦和无聊中徘徊,似乎没有可以舒服一点的出路。但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一直贯穿着这样一种信念:“持续投入到高级乐趣中,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种谆谆教诲激发着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目标,不断朝着目标而奋进,为目标奋斗的路不是成功的手段,而是幸福的目的。但结果总会与目标不同,我们或许会超越期待,或许找到了另外的好处,又或者我们抛却了目标的表面现象,收获了教训和营养。总之,在别人打发闲暇时光时,我们更好地利用时间,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向叔本华致敬。
  •     这不是本逻辑性充实的书,大部分思想都没有按照论点、论据、论证这完整的逻辑来讲述,而是一味的陈诉观点,这个让我读起来实在很头疼。而且许多观点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以我现在的视角来看,并不见得有多“智慧”。但是有些观点是我非常赞同的。这里我根据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折合我自己的思想,总结出更适合我,也可能更适合广大并不像叔本华那样拥有高贵的出身的同学。人生观: 人生追求论========结论: 幸福感不一定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你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可有可无,这个应该由你自己来判断。1. 幸福感决定因素: 决定一个人 *一生* 是否幸福快乐的,是他自身的心性,而不是财富、名声与地位。2. 所以我们要追求心性,而不是财富、名声与地位吗?3. 不是。4. 因为人的一生,凭什么要以追求幸福为目标?5. 所以人的一生,该以追求什么为目标?6. 不以任何事情为目标,或者以什么为目标都行,因为关于人的一生该如何过,根本没有任何正确性可言。就像狗的一生,也根本没有正确性而言。因为正确性,全部都是人为加上去的。7. 所以,我们可以随便过自己的人生吗?碌碌无为,浑浑噩噩的过一生也可以吗?8. 理论上,都可以。无论你是好是坏,是杰出是平庸。9. 但是,人是有信仰的。10. 比如我的信仰是,我爱死了充满精神独立、拥有开放眼界和拥有“超能力”的人,我愿意用我这一生去成为这类理想的人。而不在乎,我这一生,是否是痛苦的一生。11. 所以,我并不把追求幸福感当做人生的追求,也不认为书中的追求幸福感的人生,是一种智慧。以下所有观点,都建立在我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上面的。======1. 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是一切行为的源动力,适当调节自身的健康状况,多运动。2. 对自身的关注要远大于对外物的关注,表现在: (1) 多进行些提升自己的内核,特别是精神能力。(2) 多关注自己的内心,尝试追寻内心想要的东西,为他人而活的同时,也为自己而活。3. 财产是宝藏,拥有合适的财产能让生活过的舒适得多,不是财产带来的社会效应,而是财产能帮你解决很多问题。4. 别听叔本华瞎说,享受精神乐趣和享受物质乐趣一样有意思。关键思想在于,对于外在,有时候可以“知足常乐”5. 警惕家庭和朋友等周围的人给你注入的价值观。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价值观,譬如: (1) 婚姻观: 最好在30岁之前结婚,否则没人要了,却不知道婚姻更可怕的是后期维护。 (2) 消费观: 赚钱不容易,别乱花钱,却不知道太节省导致人生失去很多可能。6. 一切不足以让我死亡的事情,都不值得我太过烦恼。7. 人唯一值得恐惧的破产,是精神破产。8. 请不要被这句话迷惑: "财富犹如饮水,喝的越多越渴"。你现在的问题很可能是"水不够",而不是"越喝越渴"的问题,请先把你的水储存够你生存。9. 谦虚不是美德,但是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很好的挡箭牌。10. 请不要拥有民族自豪感、家族自豪感、程序员自豪感这种以群体归属感为来源的自豪感,唯一的自豪感是你对你做出的贡献/成绩的自豪感。11. 尊敬对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反对影响他人生存和破坏社会的一切行为。反对所有站在道德和哲学的制高点对他人的生活进行品头论足的行为,这是最恶毒的行为之一。
  •     我大概是上个月初萌生了阅读叔本华的想法,在最近一个阶段的阅读过程中,我的视野中反复出现叔本华、萨特这些名字,但却对他们的著作和思想不甚了解。这让我产生了种莫名的紧张情绪,同时也很庆幸,因为读书本身就是不断拓宽自己认知天花板的过程。这至少说明我的认知还没有停滞在一个横向水平面上,而是在纵向上不断提升的。我选取的这本《人生的智慧》据说是叔本华所有著作中最通俗易懂的一本,因为这书本来就是他晚年从自己的《补遗与附录》中选取要点,写给普罗大众读的,今天看来倒是有几分“科普”的意味。可与我以往阅读过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语言还是相对晦涩,需要你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去领会他想阐述的道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确收获颇丰,也第一次有了系统阅读哲学的打算。叔本华在这本书中以“幸福论”为核心,深刻论述了人生诸多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其中理论性的东西,我不可能三言两语讲明白,但对于他重点的思想,我倒是可以简单介绍。叔本华认为,尽管在人的一生中,他的外在不断变化,但人的内在性格却是始终如一的。他认为一个人获得快乐的方式,一开始就由他的内在性格决定。人生的常态是无聊,而所谓快乐的获得,归根结底就是“意欲”的满足,而追逐意欲满足的过程本质上却是痛苦的。由此叔本华说,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做类似钟摆的运动,而意欲的满足只是其中非常短暂的时刻。获得快乐的真谛,就是最大限度的规避痛苦。上述的内容,大致上就是他“幸福论”的核心思想。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叔本华对于“孤独”这个词的阐释。他认为只有孤独的思考才能酝酿出最伟大的思想,那些享受孤独的人往往精神世界十分丰富,所以他在独处的时候,才不会空虚、无聊。而那些乐忠于无聊社交活动、聚会的人,独处时是非常容易空虚的,思想上也很难有深度。这和我自己历来的想法有相契合的地方,同样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疑惑。因为我自己就是那种享受孤独,深切厌恶无聊社交活动的人,这显然与多数人的偏好不同。我曾一度认为自己对“孤独的享受”是个消极问题,阅读了一些心理学书籍寻求解答,甚至曾陷入到自责之中。但半年多前阅读到一本叫《内向者的优势》的书后,我的想法有了深刻转变,这次读到叔本华著作里的观点,更是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人和人获得快乐的方式是不同的,有人需要聚会,需要物质和喧嚣获得快乐,而我从自己的头脑里获得快乐,这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人从来不应该被自己的天性所困扰,而要积极的适应它。当然叔本华有一些观点,今天读来也是落后于时代的。就比如他对女性显然有些歧视,这可能和他从小与母亲关系欠佳有关。另外他曾用大篇幅论述决斗对上流社会的危害,这些内容让今人读来可能有一些枯燥。但结合普希金曾因决斗去世,和叔本华字里行间展露出来的严肃态度,足可见沿袭骑士精神的决斗当时对欧洲社会的危害。如果要我总结自己2016年读到的最重要的两本书,我想一本是我年初读过的《月亮与六便士》,另一本就是这本《人生的智慧》。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当时读的我热泪盈眶,从根本上坚定了我追求写作道路的决心。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则给了我看待人生的新角度,并真正引发了我对哲学的兴趣。曾听别人说起,“如果不读读哲学,是无法完全领会文学的。”我想自己在读书上,需要做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其实人家过得一直很富裕,告诉我们这些穷人要时刻保持没饭吃的危机,要保持精神的敏感和独立性,善良
  •     买了,好像和论说文集重复,但是翻译不一样,而且是精装,感觉不错。
  •     有一小部分观点并不认同。
  •     读过之后,真的对人际交往和对事情的方式有很大的收获。除去骑士精神那冗长的一节,其余部分都是精华的说。 嫉妒 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孤独 名声 金钱 这些话题都通过叔本华谨慎的论证一个个地展开 对于我正在形成的世界观有很大参考作用。
  •     就是我的药啊
  •     老叔老叔
  •     这丫是个偏激的INTJ,但依然人生导师,提供了有效的镇静剂鸡汤 | 翻译不错
  •     有人喜欢在读书的时候“划重点”,就是把那种自己觉得精彩、深刻、有意义的语句划下划线。这本书就不用划了,基本上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值得划三条线.....
  •     明智 力量 运气;纵然运气难求 但高尚的品格 良好的智力 愉快的性情 健康的体魄却是能够培养的;当你不“幸福”时 回头内在地审视自己 是否具备了这些条件 不然就是被外在条件因素扰乱或扭曲了你对“幸福”的理解与认识;Schopenhauer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中少有的没有迁就深奥与艰涩放弃简明易懂的人之一 这一点和德意志近代法学家蒂堡所主张的平民法学的大众性是最令我欣赏的地方;所谓人生的智慧并非那些令普通人望而生畏的形而上学 而是平易近人的日常里点滴积累形成的认知或法则;Nietzsche说得对 叔本华写的每个字我都要听;全书给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人要么孤独 要么庸俗。你是一个孤独or庸俗的人吗?
  •     对于在待人处事中应该遵守的某些规律,我们很容易理解,甚至能够发现出这些规律并且很好地表达出来,但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很快就会违犯这些规律。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不应为此感到泄气,不要以为抽象的准则和格言无法指引我们的生活行为,因而放任自己。
  •     这本书,给十分都不够!
  •     人存在的本质是孤独的。
  •     喜欢到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     几百年来,人们生命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困难,都能从经典中找到答案。
  •     今天读完的,第一次接触哲学书,叔本华的思想使我的心境改变了很多,他真的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我会继续努力的!
  •     前四章可以,后两章都是鸡汤
  •     确有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毕竟是两百年前的著作了。
  •     有点意思。阅历不够吧,慢慢消化。哲学很好玩的。
  •     1.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中摆荡,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 2.仅仅拥有闲暇,即智力不需要为意欲服务,并不足以使人们享有精神生活。只有具备了充裕有余的能力,才能有资格从事并不服务于意欲的纯粹精神上的活动。
  •     叔本华好可爱(/ω\)害羞。
  •     读的版本可能不一样。见到了就点一下吧。
  •     听君一席话,胜却鸡汤无数。
  •     太好了 令我想哭
  •     诸多共鸣,第一章略过啰嗦。
  •     以后不许叫我死宅,要叫我「精神禀赋优异的人」!
  •     果然清晰易懂
  •     献上我最崇高的敬意!
  •     OMG,我的人生观80%和本书中的内容一致!像是在读叔本华专门写给自己的一样!
  •     结论式的,看不到思考路径,也就无法学习方法,算晚年对之前的补充。
  •     伴随一生的书
  •     终于明白亚隆为何会以叔本华之名写了那本《叔本华的治疗》,在这本书里读到了潜意识、投射、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影子。另外的感悟就是,原来哲学也是可以写得通俗易懂的…
  •     表白叔本华。简直是觉得每一句话都说到了我的心里。也终于为自己的一些和身边人不太相同的所思所为找到了理论依据。关于孤独 幸福的本质 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 意志的力量…很多地方讲述的浅显易懂的感人。
  •     叔本华是处男吗?
  •     抄了一本笔记 现在仍旧在读的 唯一的枕边书
  •     直透事物本质,用深刻、冷峻的调调谈论略带悲观色彩的“幸福学”,叔说幸福在于内心的平和和安宁,要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是近期最有力量的精神支撑来源,感谢朋友的推荐。
  •     [4.]2016
  •     老司机本华叔,作为一名愚者,经受洗礼。过去看过的治愈鸡汤在这里已成体系。
  •     2017-03-03 整本书可谓字字珠玑,在我以前的人生中我从未如此舒畅的阅读过一本书。就好像尼采曾说过的,他的书就好像为我写的一样。这本书奠定了叔本华在我心目中的位置神一样的位置。我也决定如尼采那般,阅读他写下的每一个文字。
  •     翻多了,书的封面也就不似刚买来时那般有光泽了
  •     想说你们千万别买这个版本!!!老子就没有买到过如此臭的书
  •     见解深刻,相见恨晚,韦启昌翻译得也很好。读叔本华的书简直是一种享受,很多观点与东方哲学是有共通点的,以后会再读一遍。就是书名起得有些俗了……
  •     身心的洗礼 尝试重新认识 一遍一遍地读 延展
  •     “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几个月前读完,现在还记得的一个概念。
  •     揭示人生真相~从一而终遵循着孤独的翩翩绅士~
  •     人们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事情,不论好坏,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人们的感受方式。人们对事情的感受能力的本质特征和强弱程度才最重要。。。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骄傲是发自内在的直接的自我敬重,虚荣是从外在的间接的努力试图获得这一自我敬重。。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避免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每一个人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与这个人自身相等,因为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很难在高度尊敬一个人的同时,又非常喜欢他。。
  •     读前五分之一的时候心潮澎湃觉得找到了灵魂知己。可惜后面的性别歧视与稍显浓重得“孤芳自赏”情结让我冷静了一下……不过总体来说阅读体验佳,很养心。
  •     强烈建议读它
  •     大众视角,比较水,解释繁复啰嗦,没有他的严肃哲学文章好
  •     我只想说,这本书写得太牛逼了!
  •     注解详尽,但是翻起来不方便啊!会打断阅读的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