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如何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是如何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540437411
作者:萨缪尔·贝克特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今年4月13日是世界著名作家贝克特诞辰100周年纪念,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贝克特选集》。全书共5卷,125万字,按年代收录了贝克特定居法国巴黎后所有用法文写作的作品,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主译。 
塞缪尔·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中国,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只限于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
据悉,贝克特正式的文学生涯,是从小说创作和写诗开始的,其小说的数量也远远高于戏剧作品。从文学表现的角度来说,贝克特以表现内心世界的飘忽和细腻见长,小说作为一种个性化更强的形式,更适合贝克特。他用法语写就的小说三部曲《莫罗瓦》《马龙正在死去》和《无名者》打破传统,淡化情节人物,只有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这种写法直接导致了法国新小说派的文学实验。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个三部曲比《等待戈多》更强有力更重要,很少有哪部现代文学作品对于人类经验的理解如此深刻。贝克特健在时,国际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贝克特是存世的三位最伟大作家。但在国内,贝克特的小说基本上被忽略了,这可以说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损失。此次湖南文艺推出的5卷本的《贝克特选集》,将《莫罗瓦》三部曲收录在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本卷收录:《终局》《默剧一》《默剧二》《画面》《是如何》

书籍目录

终局
默剧一
默剧二
画面
是如何

内容概要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 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尹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分被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 手,负责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漫游欧洲, 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朗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女诗作《婊于镜》(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1946);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况》(1961)、《恶语来自偏见)(1982)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1957)、《最后一局》(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1959)、《哑剧II》(1959)、 《呵,美好的日于》(1961)、《歌饲和乐谱》(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1968)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图书封面


 是如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的语言是意识流的而且像诗一样而且时刻有花朵的美丽和手术刀的残酷这都是意象。意象碎片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主体你不需刻意地去想什么情节只需凝视斑斓碎片在眼前闪过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看的时候一直矛盾要不要再看 最终只是跳着看了一些
  •     私人藏书转让。QQ:1554948415
  •     終於讀完了,可真漫長啊,挺難懂的書
  •     全书最喜欢《终局》,荒诞主义色彩很重。至于《默剧一》和《默剧二》,直接欣赏电影版会更好,文字版的表现力稍弱;《画面》几乎没有标点符号,朗读会死人……《是如何》的语言虽美,但不喜欢碎片跳跃式的叙述风格,果然我不喜欢意识流……
  •     我想看的是是如何结果看的不是是如何
  •     【懵逼……但我还是觉得拿碎片来结束关于一部碎片化的作品的讨论是不够的。阅读难度按顺序递增。】终局:卧室-垃圾桶-窗外的陌生小孩-窗外的关于航海的回忆/主奴辩证法/疲惫、粗暴、无力、精神失常的普遍状态。默剧1:读起来有点像某种科学实验……黑猩猩与香蕉之类的。默剧2:这里的袋子和《终局》里的封闭空间有点像。画面:有点怀疑标点符号的取消是否必要。但的确横亘于经典意识流和新小说之间。是如何:毫无道理地怀疑标题是文字游戏……此外只看出叙事完全失去了向前发展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历史。说新小说难读的都应该来看看这篇。
  •     早上醒过来居然翻页了。。。 默剧很强大
  •     戏剧真心不是用来读的 起码我读不起
  •     一本好书值得所有人收藏
  •     莫名其妙地喜欢贝克特式的冷峭,大概因为我的审美趣味偏向这类拥有丰富的幽暗体验的作品罢。所谓“荒诞派戏剧”之“荒诞”,大概要加上“不经”俩字儿才更符合贝克特大师的深井冰本色。以剧本《是如何》为例,全篇不加标点(不停顿),实在像一位疯掉的天才刹不住闸的呓语,完全抓不住“中心思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贝克特的魅力,正在于这种异质性。经由他的感染,会心的读者也坦然变成了深井冰,而隔膜的读者只好大摇其头,心想原来大师不过是个变态狂罢了。
  •     贝克特选集4:是如何
  •     贝克特小说比戏剧好太多了
  •     好像一个英国老头吃力地发小舌音用法语讲着有趣的故事和想法,讲到兴头上就忘了变位语序开始叨叨。但是是否翻译的太仓促(比如l'image删除的话,原文根本没有不和谐而且加进去也不会破坏整体感觉啊很奇怪怎么就删了,还有默剧中的“赶牛棍”,其实看了视频才知道其实就是带轮子的长杆)
  •     戏剧。能看完不容易。
  •     荒诞戏剧,没有情节,在某种情形下读感觉也不错。但是后半部分诗歌欣赏无能。
  •     就像书皮上的脸。
  •     终局
  •     如何我不知
  •     虽然贝克特是个惜字如金的作家,但是译者也跟着把标点符号都省了。再加上超现实写作手法,荒诞语言,我基本上是没看懂《默剧》。《结局》还可以,看得懂。
  •     不带标点的字前字后迅速连接出火车飞驰般的场景,清醒着做着一场炫目又不杂乱的梦
  •     120-3
  •     是如何比其他的篇章易懂一些,即便没有标点。
  •     终局!终局~
  •     装帧比较怪,翻起来不大舒服
  •     我爱贝克特!
  •     剧本虽不是贝克特的颠峰之作,但也都还不错;读那『是如何』则不同——“意识”刻意地于纸笔间的反刍,痛苦、压抑,梗阻、想吐。
  •     前面的剧本很值得一读……再后面就已经反阅读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是没有标点的,牛逼是牛逼但读起来太苦
  •     对于同样写无标点不空格文字的我来说贝克特的五维共振特别明显
  •     挺薄的,不过喜欢!
  •     虽然读起来很过瘾,但实际上我不知道这作品在讲什么。然后看到桑塔格评价贝克特的散体作品表达的是意识连续的出窍状态。是这样的。
  •     终局,像诗
  •     还不错,尽管我很不高兴
  •     终于知道啥叫不明绝厉了。
  •     ╭(╯^╰)╮
  •     经典
  •     贝克特的书很好
  •     1950
  •     我喜欢碎片
  •     定居法国之后的发文作品 brillant
  •     午夜文丛系列丛书
  •     贝克特!
  •     这套是在老师家里看的 =v=
  •     crazy.
  •     杰作
  •     表示读得很辛苦,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我整个人都要窒息了!!!
  •     中国的所谓教授们把人类精华翻译得如此龌龊与肮脏,实在是对不起自己的头衔与稿费。
  •     断断续续又如何
  •     因为写作业而读..
  •     语言逻辑完全解构的转向性平和…真的是好维特根斯坦诶。有点在听黑帝的感觉
  •     这个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     读了半年。旅行时会带着的好书
  •     论文/2011-11-05至
  •     午夜文丛,真的看睡着了
  •     重看了一遍发现两篇默剧特别好
  •     他把一条路走绝了。
  •     读完下来满脑子贯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