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到灯塔去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年4月第1版
ISBN:9787020040698
作者:弗吉尼亚·吴尔夫
页数:185 页页

作者简介

小说第一部分临近结尾处,拉姆齐夫人——到第二部她就死了——的一段内心独白,可能更其重要……   伯·布莱克斯东在《弗吉尼亚·吴尔夫:一篇评论》中说:“阅读了《灯塔》之后再来阅读任何一本普通的小说,会使你觉得自己是离开了白天的光芒而投身到木偶和纸板做成的世界中去。”这代表了有关《到灯塔去》的一种看法;读过此书的读者,也许还有别的乃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内容概要

弗吉尼亚·吴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太太》、《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等。
吴尔夫革新了英语语言,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图书封面


 到灯塔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吴尔夫意识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历来受人争议颇多,对其喜爱者可以将这部小说奉为传世经典,而另一群读者则可能完全读不下去。这种现象不仅针对吴尔夫而言,在二十世纪的许多小说家那里都可以发现同样的争议,这也许反映了二十世纪小说与之前四百年来小说的模式之间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引起普遍现象,举例来说,作为之前小说最高成就的托尔斯泰,无论是学富五车的教授,还是一般的读者,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他那饱满的故事情节与明快的节奏中,没人会在理解上出现偏差;但二十世纪的小说家却不同,他们很可能在一小拨读者中被奉为“天才”,而在另外的读者中可能成了令人费解的无聊的傻蛋,即使是享有盛誉无人不识的卡夫卡乔伊斯等人也绝不是大众意义上的作家,纵使无人敢对其非议,也未必有人敢宣称读懂了。当然这涉及了小说理念的变化,以及小说家企图冲破旧模式的束缚,为开拓小说的无限可能而作的种种试验;但他们有时候不免走得太远了,以致完全不考虑读者的感受。吴尔夫就曾这样要求她的读者:“不要对你的作家发号施令,要试图与他化为一体。你要做他创作活动中的伙伴与助手。”这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有人完全不愿意去读吴尔夫了。我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有人这样对我说:“在二十世纪漫无边际的璀璨星空中,即使是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光芒也无法掩盖吴尔夫的存在。”这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所以当我把这本薄薄的小书拿在手上反复掂量时,我总在想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但我不妨先坦承一番,看完这十四万字的小说,我实在不觉得这是一个能吸引人的故事。如果你想看到《茶花女》那样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或者《格列佛历险记》那样充满奇趣的冒险,又或者是《基度山伯爵》那样恢宏的史诗篇章,那我劝你最好不要翻开这本书,因为吴尔夫从不给读者他们想要的。不过我还要承认,吴尔夫确实是一位独特的小说家,她带给人的远远超过了感官上的享受,也许在你决定要将这本书忘掉之后,某个时候你脑海里又会浮现一些模糊的印象,也许是一种奇妙的气味,也许是一朵花的颜色,也放是春去秋来带给你的留恋,也许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无论是什么,你都会再次翻开这本书,重温那似曾相似的感觉。所有的作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写什么和怎么写。你可以套用小说固有的模式写一个令人昏昏欲睡的故事,也可以写一个极简单的故事但叙事的复杂性足以让人头昏脑涨了,这视乎作家们自我的选择,使内容与形式相互融汇,达到和谐完美的地步,这样的小说不是没有,但是很少。吴尔夫显然没有过多地考虑内容,对她来说,情节就是“到灯塔去”,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写成这样了。在这里我只想简单的谈一下她那了不起的叙事手法和精致的结构。整个故事分成三个部分,窗——时过境迁——灯塔。第一部分用了一百多页的篇幅描写了一个冗长的下午,也许有人很难想象在一个下午可以发生这么多值得描述的事情,可如果你看了这部小说,你会发现这个下午根本就没发生跟情节有关的事情,拉姆齐夫人的孩子渴望明天去灯塔,但拉姆齐先生却说明天不行,“明天一定不是个好天气”,这就是唯一关于“到灯塔去”的内容。让读者感到为难的是他们始终不知道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在拉姆齐先生这幢海边的别墅里,他们邀请了一些个性各异的客人,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角色是酷爱画画的莉莉•布里斯科,(第三部分几乎就是拉姆齐先生与莉莉的意识活动拼凑成的。)在那个长得令人厌烦的下午,每个人都用自已不着边际的思绪来填塞那栋破旧的房子。他们各有自已独立自由的天地,却又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联系,互相纠缠,以至他们的内心活动代替了他们之间的交谈。吴尔夫在这篇小说中从头到尾都使用“内心独白”的手法,把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用放大镜细致入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仿如脱离了作者的脑海,切断了与作者的联系,依着自已的本性自由地发展,他们那些即时地,片段地思绪并没有被作者归于一个主题中,而是成分散地,向四面八方延伸。这样的写法很令人困惑,它让人捕捉不到重点,始终无法清楚地看到作者到底要说什么,她似乎无所不说,却又什么都没告诉我们。关于情节发展到哪里了,过去了多长的时间,这个人物在做什么,你可能很难知道,你也许要不停地往前翻才能明白,你甚至都懒得去想接下来会怎么样。所有的人都陷在一个巨大的梦中,任凭一群白日做梦的家伙们胡思乱想,他们思考理想,思考现实,想到友情,爱情,生与死,可是关于“到灯塔去”的主题,却没人费心思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人认为吴尔夫的小说情节薄弱,人物形象模糊了。只因她从未花笔墨在人物的外在形象和情节的展开上。尤为令人惊叹的是小说的第二部分,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下午后,吴尔夫又给读者奉献了一个转瞬而逝的岁月,仅仅用了七八页的篇幅便跨过了人生中漫长的光阴,拉姆齐夫人,普鲁,安德鲁相继去世,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片不带丝毫情绪的自然风景,诚如林德尔•戈登所言:“‘时过境迁’部分以非人化视角观看季节的循环,在令人震惊的随意性括号里抺杀掉了可爱的人物拉姆齐夫人,普鲁和安德鲁,这是造物者自身的角度。”的确,在这一章中,作者如同造物者一般面对时间与空间的转换,花开花落,春来春逝,破旧的房子在时间的侵蚀下一点一点地衰败,但到处都残留着昔日人们欢笑的身影,在这个房间如同幽灵飘荡。在对自然的纯粹描绘中,几个偶然想到的括号,懒得添加的寥寥几笔便交代了人物的去世。这种写法上所体现的独创性堪称小说史上不朽的篇章。“时过境迁”之后,活着的人们陆续回到这所充满忧伤与回忆的房子。拉姆齐先生终于带孩子们登上了去灯塔的船,但拉姆齐夫人不在了,他独自沉湎在对自已的怜悯中,一个孤独的老人,一个失去妻子的鳏夫,在平静的海面上,在波涛汹涌的海底,他反复念叨:“在孤独中死去。”而另一个人物——莉莉在画架前一点点地回忆往事,注视着未完成的画稿,想着拉姆齐夫人的影响从未减弱过,无论在身前还是死后。他们俩浮动的思绪互相回应。直到最后,拉姆齐先生与孩子之间的嫌隙冰消云散,登上了灯塔,莉莉终于画出了自已心中的幻象,所有一切都达到完美和谐的境地,小说至此画上句号。然而,我实在看不出“到灯塔去”有什么深刻的寓义,我佩服吴尔夫的叙事手法,但对其主题内容始终模糊不清。也许正如吴尔夫本人所说:“我写《到灯塔去》并无特别意义,一本小说非得要有一条线贯穿全书,才能使其构成一个整体。”如此说来,“到灯塔去”作为一条主线却并不比其中任何别的成分显得意义重大。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许不该再苛求吴尔夫去讲述内涵丰富意义崇高的故事,而应该全身心地折服在作者别出心裁的结构和忧伤细腻的笔触下。如果要给这部小说一个精辟的见解,纳博科夫的话无疑恰到好处:“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
  •     大学时看的。第一本看的意识流的小说。必须承认,至少三分之二的部分是几乎读不下去,但是渐渐进入了阅读的情绪。感觉就不一样了。它不讲故事,没有真善美。另类。不知道这样一种“非主流”的小说在那个年代会有多大市场(大多是女权读者吧),如果是今天会不会有出版商愿意出版这样一本“不讨好”的作品,毕竟如今的市场不想那时作者自己出钱说出版就出版。另外,还要说的是,真正要自杀的人看的应该就是这样的书,一个真正绝望自杀者写的书。
  •     “是的,她精疲力尽地放下画笔,想道:我终于画出了我心中的幻象。”是的,画完《到灯塔去》这个“心中的幻象”,作者吴尔夫一定是精疲力尽了。我要无限地感激她,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一部让我遐思万里、回味无穷的小说了。这的确是一个幻象,一切都那么晦暗不明,即使是最精切的写实也沾着满身迷幻的气息。然而一切又都那么真实,真实得让我觉得每一个字都是人生常态。莫名其妙的死亡,突如其来的想念,暧昧不清的爱和怨恨,以及难以落笔的画和最终到达的灯塔,虚幻得那么真实,寂寞得如此刻骨。实实在在的,全都是生命的体验。在虚幻与时过境迁中,生命的意义并不随之流逝。也许拉姆齐夫人就是这意义的代表。她死了,但是她时时刻刻与活着的人一起活着,她镌刻在别人的心底,伴随着他们的生命一起成长,一起思索。这就是永恒。存在,即是永恒。生命的意义,即是生命的存在本身。所以,无论是“到灯塔去”,还是到别的什么地方去,始终都是在生命的河流中。不必计较,生命的旅程迥异而又大同小异。无论最终流向了何处,都是一种存在,一种易逝又永不消逝的存在。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好深奥哦~功力不足
  •     “对每个人来说,总是存在着这种无限丰富的内心感觉;人人都是如此……我们的幻影,这个你们借以认识我们的外表,简直是幼稚可笑的。在这外表之下,是一片黑暗,它蔓延伸展,深不可测;但是,我们经常升浮到表面,正是通过那外表,你们看到了我们。”
  •     看书的时候,实在太多次我翻回封面,久久看着那张侧脸。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     回家以后懒得简直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好久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了,这本还是在学校看过一半的。再这样下去要鄙视死自己了。
  •     我终于到达了。
  •     比 达洛维夫人还好看
  •     竟然还蛮适合我的口味的诶。看世相果然是有帮助的,已经可以涉猎一下意识流了
  •     木有情节的小说
  •     不是读书小组我肯定无法看完这本书的。耐心看一下好像也挺有趣的。
  •     经典常读,她是我心目中完美的女人,如果没有完美,那么就是最接近完美的女人,当然,这是有视角局限的。
  •     字字珠玑同时又令人充满畏惧感的作家和作品。
  •     看一意识流果然会看得头昏脑胀。只可作为每天看几页,才能体会到句子的好。
  •     近乡情怯~
  •     意识流
  •     简直太意识流了
  •     年度最佳,我居然也爱上意识流
  •     人文马爱农的译本据说更好。看得好无聊,快睡着了,没进入小说中。有人评论说意识流就是这样,但一旦读进去才能读出味道。大概要找个心静的时间,完整进入再读次吧
  •     以前买了不少经典,草草翻过就再没兴趣。今年以来重读这些书,每一本都喜欢。真像那个人所说,“到了时候”。
  •     意识流太难懂
  •     意识流小说
  •     我承认,对伍尔芙这部代表作的接受程度目前也仅止于意识流手法本身,以及翻译过来的优美的、充满哲思的文字(大概原文就极有文采吧)。至于解读,为时尚早,因我的功力不足以驾驭。(将来假如我也写出类似的小说,那是毫不奇怪的)
  •     岁月在悄悄地流逝,一切都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彩虹
  •     第一部感觉很琐碎,我压根儿没看出时间,只感觉每个人的意识回忆思索加之缓慢进展的情节事件糅合在一起;第二部很短,时令季节的变化写得很美,拉姆齐夫人和一个儿子的死简单以一两句带过;第三部的回忆写得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
  •     对于情绪的描写实在细腻婉转以致我完全没法跟它共鸣……拉姆齐先生那种到老对自己的学术生涯乃至一生都失去信心而需要靠收取同情来慰藉自己内心的样子让我冷汗直冒,太TM有借鉴价值了……
  •     我们要想最终达到那里,最关键的是需要有勇气、真理和承受力。。。
  •     暂时放弃了
  •      偶尔感受得到灵光,但实在闷
  •     喜欢伍尔夫的读者应人手一本
  •     意识流最神奇便在于,它总在不经意间与我曾经闪动过的意识与幻想交错。
  •     伍尔夫的意识流作品真的会让人陷入沉思。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但是有着强大的内心独白。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是由于外界浮现出来的表象就能理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相互关联的,和有默契的人在一起,不需要言语也明白你某个方面的想法。我感到惭愧,没有很认真的去理解他们那个人对生活,婚姻,事业,生死的理解。大量的情景描写,我个人觉得译者是不是过于华丽。我们都是平凡的,也因此变的不平凡,大可以用平凡的语言来诠释当下因心情不一致而不一致的不平凡世界。其实很多时候,不应该把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强加给别人,认为那就是最好的;不应该为了表现什么,担忧什么,用别人的同情与赞扬来安抚自己的不确定感,不安全感。现在也觉得自己可傻,常常也会问为什么生活着,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不用再问了,等老了也就明白了。
  •     对于伍尔夫的小说,要以不寻常的方式来阅读,因为她是以不寻常的方式写成的。有人从情节主义小说中享受身临其境的乐趣,也有人从形式主义小说中探索语言和结构的奥妙。读伍尔夫小说的,必定是后者。
  •     意识流作品,只能看,不可意会。
  •     比较前半部马爱农、瞿世镜、王家湘译本。鉴于原文难度,仔细读的话翻译差错是比较多的(三译本理解不一致的地方肯定有人出错,通常是轮换错)。马译文笔最好,奇怪的是,马译后于瞿译,有些瞿译对的地方马译却错了。
  •     伍尔芙最好的书!
  •     好书,半价收进,开心。
  •     硬是忍着过了四十岁才读伍尔夫,经历了生活的风雨洗礼,可以以一颗冷静的心进入到她的文字里,并读懂她感受她!
  •     看了一页就很难过,第一本看不懂的书
  •     重读了个人文版的。伍尔夫的家族肖像。每读一次都是深深的为其才华而伏倒。
  •     其实是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棒呆。读完脑袋疼
  •     海的话第一想到这一本
  •     有涩味,但很美。只是奇拉姆夫人死后,便不再期待什么了。
  •     时间线人物都很简单,果然适合入门。 跟得上思维速度的文字,读起来朦胧又享受。
  •     H形结构
  •     伍尔夫太好看了我快哭了简直恨自己没早点儿看
  •     最独特是叙事手法。强大的意识流远比主题的意义来的深刻。
  •     她写得最好的一本小说吧
  •     比想象中更喜欢 以为是尤为枯燥繁冗的批量意识流描写 没成想那些细节性的刻画 环境的描摹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清新气质 读伍尔夫的第一部 希望论文快点写完ToT
  •     亚里士多德按说话者、说话内容和听众的分野,把说服行为分成三个要素Ethos(喻德)、Logos(喻理)、Pathos(喻情)。说自己的好、说道理或者煽听众的情——单独说一个总是会惹人烦。小说里不同人物好像也是在这三个方向各有各的烦人。于是就很喜欢Lily Briscoe:我就静静地看着你们。
  •     从自身认识到失败,还是抬举了自身。卑微、永恒卑微地俯身于自己的灰尘,恒是不惧。如此而后得见圣-纳西索斯。
  •     我想我是集合两个极端的读者,一方面深受其中优美语言的感动,还有时过境迁前后的触动,另一方面也偶尔深感难以读下去。或许是因为处于高三,太过于纯文学对我并无益处,才至于如此不耐烦吧。罪过。
  •     起初读起来感觉吃力,但是进去以后仿佛连思维都在被牵着走,整个人像躺在船上,只要任凭海浪起伏便够了
  •     唉 一头雾水
  •     我一直期待明天,明天却永远不会到来。
  •     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大段的内心独白,又是不是自我的呓语,所谓的象征和隐喻又会不会显得空洞、无力。作者自身的困惑,无法瞬间解开,灯塔之光或许一直存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