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卫夫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达洛卫夫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1
ISBN:9787532753697
作者:[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页数:188页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著名女作家,意识流小说家的代表之一。《达洛卫夫人》是她的代表作。    《达洛卫夫人》描写了一位议员夫人一天的活动过程。全书以主人公为核心,以她的生日晚宴为枢纽,突出地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典型:代表上流社会及习惯势力的“大医师”布雷德肖和平民出生的史密斯;同时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上层阶级中形形式式的人物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画,让读者领略到典型意识流小说的各种特色,并以其“一天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的艺术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同时还告诉人们,意识流小说并非仅仅是艺术技巧的创新,它们也可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

编辑推荐

  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Mrs Dalloway

前言

   多少年来,谈起意识流,不少人似乎认为,那纯粹是艺术技巧或创作手法的问题,这类小说没有多少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在西方,也有人持相仿的观点。例如,当代英国影响颇大的文学评论家粤维斯教授批评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的作品意义不大,价值不高,因为其小说未充分反映现实,尽管她是技巧卓越的艺术家;并说,以伍尔夫为核心的勃卢姆斯伯里集团,乃是一群孤芳自赏、蔑视传统与其他流派的文人雅士,心胸狭窄,视野不广。我国某些评论家也有类似的论调,譬如有人指责伍尔夫“对生活和现实的看法是片面的,她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际关系和主观感受放在社会的真空中来观察和描写”。   对意识流作家及作品的另一重要观点,涉及传统与创新。相当流行的一种见解是:在当年(20世纪20—30年代),意识流是崭新的、独创的文艺理论与创作方式,完全摆脱传统,反其道而行之。   以上所云,均有一定根据与道理,但又不尽然。因为,意识流小说并非一味注重技巧,而是同作家的人生观、作品的思想内容密切相关的;在某些篇章中具有相当强烈的社会性,以至尖锐的批判性;或许可以说,在这方面不亚于现实主义小说吧。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及某些趣味相近的文人,并非纯粹的象牙塔里的精神贵族,而是在一定程度内,具有社会意识与民主倾向的知识分子,有时颇为激烈,甚至偏激哩。不过,归根结蒂,伍尔夫之辈是以资产阶级的个性主义、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来揭露与批判伪善的、扼杀性灵的资产阶级伦理、习俗、偏见和理性主义,貌似一针见血,其实浮光掠影而已。   总之,这位女作家同她针砭的对象,宛如一棵树上的花果枝叶,色泽或浓或淡,个儿或大或小,盘根错节,姿态横生,外观异趣而根子则一。   就社会意识和民主思想而言,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在一些论著中表达了自己的体验。譬如,在论文《斜塔》(The Leaning Tower)内,她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在一九一四年之前,现代英国杰出的作家大都出身于上层阶级(除了戴·赫·劳伦斯),攻读于高等学府,可称“天之骄子”,踞于金塔之顶,不了解也不想接近大众。然而,一九一四年之后,这座宝塔逐渐倾斜了,作家们再也不能“闭塔自守”,而逐步认识到:金塔原来是建立在非正义的基础上,易言之,他们的家世、财富与教养,都来源于非正义的制度。即使像劳伦斯这个矿工的儿子,成名后也不会保持矿工的本色。   伍尔夫特别同情一般妇女与穷人,在各种场合及著作中为他们呼吁,成为现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先驱者。她强调,应该维护这两种人的权利,提高其社会地位。例如,在名著《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1929)中,她主张,每个有志于文艺的妇女都应有自己的书斋,不受干扰地进行创作。在这本小册子的开端,她先描写有一次参观“牛桥”的感受。据说,由于她是女人,就被禁止在堂堂学府里男研究员们用的一块草坪上走动。此外,在不列颠博物馆等图书馆内,男子撰述的关于女性的书汗牛充栋,而妇女所写的关于男性的书却绝无仅有,岂非不公平之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伍尔夫在文章及演讲中表示恳切的希望:战后能建立没有阶级的社会,其中所有的人,不论男女或穷富,都有享受教育和文化的权利。此外,她还在书信内企望消除有产者同无产者的隔阂,让工人成为作家,从而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文艺更多样化。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条件下,这些理想近乎“乌托邦”,但毕竟表达了这位女作家的民主倾向。

内容概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

英国作家。在小说领域,以其非线性叙事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伍尔夫以小说创作最为人知,其中尤以《黛洛维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两篇为甚。小说创作之余,她还就艺术理论、文学史、女性写作、权力政治等主题提笔书写,拓展文脉。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伍尔夫尝试过多种形式的自传体创作形式,以绘画手法构思短篇虚构作品,并且,终其一生与亲友往来通信,才情卓然。

章节摘录

   达洛卫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   因为露西已经有活儿干了:要脱下铰链,把门打开;伦珀尔梅厄公司要派人来了。况且,克拉丽莎·达洛卫思忖:多好的早晨啊——空气那么清新,仿佛为了让海滩上的孩子们享受似的。   多美好!多痛快!就像以前在布尔顿的时候,当她一下子推开落地窗,奔向户外,她总有这种感觉;此刻耳边依稀还能听到推窗时铰链发出轻微的吱吱声。那儿清晨的空气多新鲜,多宁静,当然比眼下的更为静谧:宛如波浪拍击,或如浪花轻拂;寒意袭人,而且(对她那样年方十八的姑娘来说)又显得气氛肃穆;当时她站在打开的窗口,仿佛预感到有些可怕的事即将发生;她观赏鲜花,眺望树木间雾霭缭绕,白嘴鸦飞上飞下;她伫立着,凝视着,直到彼得·沃尔什的声音传来:“在菜地里沉思吗?”——说的是这句话吗?——“我喜欢人,不太喜欢花椰菜。”——还说了这句吗?有一天早晨吃早餐时,当她已走到外面平台上,他——彼得·沃尔什肯定说过这样的话。最近他就要从印度归来了,不是六月就是七月,她记不清了;因为他的信总是写得非常枯燥乏味,倒是他的话能叫她记住,还有他的眼睛、他的小刀、他的微笑,以及他的坏脾气;千万桩往事早已烟消云散,而一说来也怪!——类似关于大白菜的话却会牢记心头。   她在镶边石的人行道上微微挺直身子,等待杜特奈尔公司的运货车开过。斯克罗普·珀维斯认为她是个可爱的女人(他很了解她,正如住在威斯敏斯特区的紧邻都相互熟悉);她带有一点鸟儿的气质,犹如碧绿的鲣鸟,轻快、活泼,尽管她已五十出头,而且得病以来变得异常苍白了。她待在路边,身子笔挺,等着穿过大街,丝毫没有看见他。   克拉丽莎可以肯定,在威斯敏斯特住过后——多少年了?二十多年了吧——即使置身于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或者深夜梦回时,都会感到一种特殊的寂静,或肃穆的气氛,一种不可名状的停滞,大本钟敲响前提心吊胆之感(人们说,那可能是流感使她心脏衰弱的缘故)。听!钟声隆隆地响了。开始是预报,音调悦耳;随即报时,千准万确;沉重的音波在空中渐次消逝。她穿过维多利亚大街,一面思量:我们都是些大傻瓜。只有老天才知道人为何如此热爱生活,又如此看待生活,在自己周围构造空中楼阁,又把它推翻,每时每刻创造新花样;甚至那些衣衫褴褛的老古董,坐在街头台阶上懊丧之极的可怜虫(酗酒使他们潦倒不堪)也这样对待生活。人们都热爱生活——正因为如此,议会法令也无能为力;这一点,她是深信不疑的。人们的目光,轻快的步履,沉重的脚步,跋涉的步态,轰鸣与喧嚣;川流不息的马车、汽车、公共汽车和运货车;胸前背上挂着广告牌的人们(时而蹒跚,时而大摇大摆);铜管乐队、手摇风琴的乐声;一片喜洋洋的气氛,叮哨的铃声,头顶上飞机发出奇异的尖啸声——这一切便是她热爱的:生活、伦敦、此时此刻的六月。   眼下正是六月中旬。战争已经结束,不过,还有像福克斯克罗夫特太太那样伤心的人,她昨晚在大使馆痛不欲生,因为她的好儿子已阵亡,那所古老的庄园得让侄儿继承了。还有贝克斯巴勒夫人,人们说她主持义卖市场开幕时,手里还拿着那份电报:她最疼的儿子约翰牺牲了。然而,这一切总算过去了,感谢上帝——结束了。眼下正逢六月。国王和王后都安居在宫中。虽然为时过早,到处都已响起赛马奔腾的得得声,板球拍的轻扣声。洛兹、埃斯考特、雷尼莱,以及所有这类娱乐场,都隐没在灰蒙蒙、蓝幽幽的晨雾中,恰似柔软的织网,把它们全都笼罩,而随着白天的降临,雾将消失,娱乐场的草坪与场地卜会出现驰骋的赛马,足尖刚碰着地便纵身跳跃;还有飞舞的小伙子,以及身穿透明纱衫、嬉笑的姑娘们,她们尽管通宵跳舞,可此刻已牵着毛茸茸的、怪模怪样的狗儿,让它们到户外溜一圈呐。即使在这样的时刻,那些拥有遗产的谨慎的老寡妇也乘着汽车,飞快地去干神秘的差使;老板们则在橱窗里摆弄人造首饰和钻石,古色古香的碧绿胸针镶嵌在十八世纪式样的底座里,分外可爱,足以吸引美国佬(可是她必须节约,不能随便为女儿伊丽莎白买珠宅);不过,她自己也喜欢这些东西,对它们怀有可笑而真挚的热情,因为她属于这一切,她的祖先在乔治王朝的宫廷里当过大臣,她自幼便生活在珠光宝气之中,并且,今晚她将举行宴会,戴上珠翠宝饰,闪耀着炫目的光芒。但奇怪的是,当她走进公园时,只觉得·片沉寂,薄雾,嗡嗡声;欢乐的鸭子悠然嬉水。胸前有袋囊的吗儿摇来摆去;可迎面来的是谁呢?那人背朝着行政大楼,走过来,手里拎着盖有皇室纹章的公文递送箱,恰如其分,原来是休·惠特布雷德,她的老朋友——可敬可爱的休!   “早上好,克拉丽莎!”休一本正经地说,其实他俩从小便相识了。“你上哪儿去?”   “我喜欢在伦敦漫步,”达洛卫夫人答道,“说真的,这比在乡下溜达有意思呢。”   惠特布雷德一家刚到伦敦,他们是来看病的——真不幸。别人进城是为了看电影,听歌剧,带女儿出来见见世面;他们一家却是来“看医生”的。不知有多少次,克拉丽莎曾到私人疗养所里去探望伊芙琳·惠特布雷德。敢情伊芙琳又病了?伊芙琳很不舒服,休说道,一面撅撅嘴,或挺出他那衣冠楚楚、仪表堂堂、倜傥非凡的身躯(他的衣着总是过分讲究,也许因为他在宫廷当个小吏,不得不这样呢),暗示他的妻子身上虽有些不适,但并不严重;作为一个老朋友,克拉丽莎·达洛卫不必他讲明,就能心领神会。哦,当然,她确实懂他的意思;真不幸;她心里涌起一阵姊妹般的感情,却又莫名其妙地想到自己的帽子,兴许不适合清晨戴吧?因为休总是使她有这种感觉,当他匆匆向前走去,过于彬彬有礼地抬一下帽子,并且肯定地对她说,她看上去像个十八岁的姑娘呢;又说,他一定来参加今晚的宴会,因为伊芙琳要他务必赴会;不过,他可能稍微晚些到场,因为要先带吉姆的孩子去参加宫廷晚会哩;——在休的身旁,她总感到有些局促不安,有点儿女学生气;不过对他颇有好感,因为跟他相识已久,而且确实认为,按他的路子来说,不失为好人;然而,理查德几乎被他气得发疯;至于彼得·沃尔什嘛,他至今还对她耿耿于怀,因为她喜欢休。   ……

图书封面


 达洛卫夫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看完《时时刻刻》很久以后才拜读这本书,作为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我曾满怀好奇:为什么意识流作家们都那样出名,可他们的作品却极少被公共大众所提及并讨论(也许跟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有关,也许是它们难以被改编成受众很广的电影作品?)。总之这些文字本身给我的感觉就跟它们构成的内容一样,隔着一层难以捉摸的面纱。读完《达洛卫夫人》的此刻,心里才有更清晰的感触。意识流的文字大概既不能作为消遣的书籍被广泛阅读,又无法是那种需要确立门派建立信徒从而被研究的名著。可它们从头到尾都在谈论人类本身和没有尽头的思维,如此贴切人类本身,却又像隔靴搔痒,未曾谈起任何本质或者涉及核心的问题。或许每个人意识发散的方式都十分相同,可产生的念头和它带来的情绪变化又趋于个人化。这本书很可能成为有生之年拖垮自己阅读速度的里程碑作品。两个小时居然只翻了60页。倒不是强调要一味追求速度,只是对于一本书能把眼睛拖慢这种现象充满好奇。读完之后它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强烈的感慨,甚至还不如当初吸引着我一定要看这书的电影本身。我大概只是迷上了woolf这个人。私人生活和作品同样精彩的作家似乎非常有限,甚至菲茨杰拉德都不能算在现实中活得如鱼得水的。可我相反觉得woolf的生命很精彩,至少在《时时刻刻》里是这样,一个任性的作家能遇到宽容的丈夫,并且有自己的印刷厂和朋友圈子,实在是件幸福的事(对我来说绝对是这样的)。好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卡波特的。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女人呀,百年来也无大变动
  •     静心阅读一两页,即可找到书的节奏;书应连续读完,特别是外国小说
  •     和尤利西斯类似的结构,用三一律来装盛意识流。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忽然发现自己是向生的,不管多神经质多悲观,总想活到明天去看看,就像克拉丽莎每一次的离开。塞普蒂默斯则是彻底被过去攫住,是为了逃离“生”之群体才去死的,世界容不下他了。
  •     说达洛卫夫人不是月亮天秤我不服。
  •     译文渣
  •     第一次读意识流作品,刚开始老是读不进去,会走神。不过读着读着,慢慢进入作者所构造的精神世界。虽然写的是达洛卫夫人的一天,但其实也是她一生的缩影。
  •     一天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意识流确实看得好慢好累,精神得集中起来细读,精妙细腻的文字,各色人物的刻画。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在故事最后的意识交汇,引出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     “Fear no more, says the heart, committing its burden to some sea, which sighs collectively for all sorrows, and renews, begins, collects, lets fall”
  •     生活繁琐,静不下心去体会里面的含义了。
  •     书,大若为夫人
  •     没人懂克拉丽莎。就像她也不会懂别人。但是对她毫无影响。她只要一直生活在自我理解中即可。外头太讨厌了。满是怀着恶意和自我意识过剩的讨厌家伙。
  •     感覺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遊走了一番
  •     如果不是因为选修了伍尔夫作品选读,我绝不会认为这本书写得好。如果不是因为看了电影《时时刻刻》,我也不会拿出来再读。有的地方我明白。有的读不懂。
  •     一天写尽的又岂止是一个女人的一生?读完发现更能理解《时时刻刻》和《绝美之城》所表达的情绪,达洛维夫人代表一种诘问:关于生存意义,关于生命本身。围绕她身边的众生都在传达选择和意志之于他者和自我的意义。将“我”抽离出嘈杂的外在,人际关系凸显出的所谓意义显得单薄而荒谬。主观体验先于社会性的自由主义理念在本质上确认了记忆之于存在的价值。于是遗忘让我们孤独,残酷的记忆则将摧毁自身,落满灰尘的记忆重新来临时又让我们感伤。
  •     四星半。好厉害,人的内心世界甚至觉得由于语言匮乏而无法描述出来的感觉都流出伍尔夫的笔下。我也终于有沉浸在伍尔夫文字里的一天啊。为自己的阅读经历又翻新篇章骄傲。读完也没有一副清晰的构图在脑里,但是深深膜拜作者大人。
  •     断断续续看了一年,挺有意思的。鲜活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女人步入婚姻殿堂,要是还充满少女时代的激情,就像包法利的爱玛,早晚被自己蚕食。要不然就彻底平庸,被贯上夫姓,生命的意义逐渐磨损消失,带上人生的枷锁。夏尔和理查德都是好男人,可惜无趣。白活了。赛普默蒂斯死了,达洛卫夫人继续死水般苟活。
  •     去看电影《时时刻刻》吧。
  •     课本里的墙上的斑点让人望而却步 看完《the hours》再看书 然后在购物车里加了尤利西斯
  •     静不下来 还是表看了 意识流的东西
  •     初中
  •     是我水平不够吧……
  •     when I look outside my window I can't get no peace of mind. 看到一些真的心里颤一下。女性作家的特点。你要忍住她的思绪先。
  •     第二本Woolf,被我拖的好慢,信息量无比巨大,先看了时时刻刻的电影,也许觉得电影比这部出色。这本说是woolf的代表之作,的确比到灯塔去思维铺陈得更繁杂,常常跟不上woolf的思绪,所以也更意味上的woolf吧
  •     大概我真的内心不够细腻,发现不了意识流小说的美,不过对于伍尔芙这个人,其实她早于安妮宝贝七堇年张爱玲等人,是我对独立而又伤感的女性作家的启蒙者
  •     这一切—怎样的恐惧?!怎样的狂喜?!究竟是什么让我异常激动?!因为我是彼得,是萨利,是基尔曼,是赛普蒂默斯!
  •     生活,伦敦,此时此刻的六月。
  •     很难想象在《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之间的短短两年中,作者发生了怎样的蜕变,以至于《到》简直是个飞跃。《达》写了五年,《到》只写了两年,恐怕前者还未写完时,就已经开始构思后者了吧。《达》的主题不难懂,比《到》幅度更广,人物更夸张一些。《到》更深刻,更成熟,也更明智。
  •     意识流代表作
  •     伍尔夫的脑子里大概装了一个宇宙
  •     读的好痛苦…书给丢在了富阳,惨兮兮。
  •     薄薄一册 伍尔芙的名作
  •     塞普蒂默斯 彼得 克拉丽莎。无法冲破
  •     第一本意识流
  •     看得一头雾水,佩服伍尔夫的思维,意识流小说确实难啃。
  •     伍尔夫的作品,性价比不错
  •     无言以对……
  •     无聊无趣看不下去了,在看发生于一天之内的这本小册子时,这种想法无数次冒出!当看到最后一句“她留在眼前”,悚然发现,我的生活同样的无聊无趣!小说可以扔掉不看,剩下的生活呢,不管怎样的无聊与无趣,怕是仍要继续下去吧!
  •     达洛卫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
  •     飞蛾扑火般,伍尔夫不可能从这样的写作中全身而退
  •     自杀的退休老兵让人印象深刻。然而不喜欢这样的意识流
  •     卡夫卡终结篇,再也不看她的书了,非常非常难熬,读不下去……
  •     「达洛卫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
  •     好像什么都在眼前可是什么都抓不住,一用力哗啦啦全是破碎的声音。什么是生活的意义与中心,哪里是墙壁哪里是花园?树木簌簌作响从不回答。爱在搏动,所以无处可逃,死亡生存都是为了回答一个疑问。“一个人必须说出内心的感受”,“同心灵相比,脑子有什么用?!”,同思维相比,言语又能尽力到何地?
  •     太细腻了,看了前面忘了后面,主线不是很清晰,兼职看不下去。。。当然,也许宝宝不懂欣赏吧!
  •     很好看很好看 很能看得下去
  •     领略意识流
  •     白日梦想家。
  •     not a big fan
  •     第一次看意识流,是因为被电影时时刻刻所打动。现在回看,时时刻刻对这本书的借鉴和运用十分精巧。无论是19世纪的伦敦还是21世纪的美国,女人总是无时无刻面对着自身和外界施与的困境。幽微隐秘的意识和细节,大概正是这些构成了一个人全部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即使不能完全理解达洛卫夫人,但不妨碍人觉得这一切都非常美。
  •     信息太多有点凌乱但却欲罢不能。
  •     与其说本书的主人翁是那位被反复提及的克拉丽莎•达洛卫夫人,不如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自己呐。
  •     她逃遁了。而那年轻人自戕了。
  •     琐细的、稍纵即逝的,被铭刻在心,这本身就很迷人。还有生与死,疯狂与正常,还有那令人厌倦的平稳感,以及那虚伪的感化力量,在伍尔夫的世界里,很难不被带入那种无力感。在了解了生活的黑暗之后,还要热爱它,这不易,但放弃它,我觉得更加不易。阳光这么暖,我还想好好活着。
  •     第二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