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都柏林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532751464
作者:[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页数:262页

作者简介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1882年2月2日出生于都柏林,1941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成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书籍目录

姊妹们
一次遭遇
阿拉比
伊芙琳
赛车以后
两个流浪汉
公寓
一小片阴云
何其相似
泥土
痛苦的事件
委员会办公室里的常青节
母亲
圣恩
死者

编辑推荐

  《都柏林人》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他现代小说艺术的探索性作品。作品由15篇中短篇小说组成,按创作意图分为少年、青年、成年、社会生活场景四个部分,真实全面地展示了都柏林中下层市民肉体、精神“瘫痪”的社会现实,指出都柏林就是“瘫痪”的中心,是一部关于爱尔兰的“道德史”。15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凝结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是作者毕生创作、思想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言

  詹姆斯·乔伊斯是爱尔兰作家,现代主义文学大师,1882年2月2日生于都柏林郊区拉斯加尔,1941年1月13日在瑞士苏黎士逝世。  乔伊斯一生坎坷多舛。他生长在一个天主教家庭,父亲是收税官,起初家境相当舒适,但由于父亲热衷于政治,退休后又染上酒瘾,家境开始衰败,乔伊斯不得不一度辍学,后来进入一所免费的耶稣会走读学校。1898年,他进入都柏林大学学习,在那里他学习多种外语,以便阅读欧洲大陆国家的文学作品。1902年大学毕业后,他结识了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核心人物巴·叶芝、格雷戈里夫人、乔治·莫尔、约·米·辛格等人,但他与他们的关系并不融洽,观点也不一致,后来甚至强烈地反对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指责叶芝迎合低级趣味。此后他离开爱尔兰到巴黎,以教英文谋生。不久,他母亲病危,他又回到爱尔兰。其间他爱上了爱尔兰乡村姑娘娜拉·约瑟夫·巴纳克尔。1904年,他们在朋友的资助下私奔,去到巴黎,但一直到1931年才正式结婚。他们在欧洲大陆的生活十分艰辛,辗转于法国和瑞士,没有可靠的职业。1905年他们到意大利投奔在那里教书的弟弟,靠弟弟的帮助在那里安顿下来。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5年乔伊斯一家又被迫离开意大利,迁往瑞士的苏黎士。由于生活的窘迫,乔伊斯经常醉饮,并且染上了湿热病,视力也日渐衰退,但他一直坚持写作。他一生写出了四部现代主义的经典著作: 《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及惊世骇俗的巨著(《尤利西斯》和《为芬尼根守灵》。  一般说,大部分短篇小说集都是选收多种题材的故事,但《都柏林人》与众不同,从一开始它就被构想为一本有机的整体,其中的故事通过题材、风格、技巧和主题相互连接在一起。正如乔伊斯在1906年5月5日致格兰特·理查兹的信中所说:“我的意图是一章写我国的道德历史,我选择了都柏林作为地点,因为这个城市处于麻木状态的核心。我试图从四个方面把它呈现给无动于衷的公众:童年,青年,成年,以及公共生活。故事按照这个顺序安排。大部分都采取审慎的平民词语的风格……”  正是由于《都柏林人》的内容和特殊写法,《都柏林人》的经历十分坎坷,拖了好几年才得以出版。大约1905年,伦敦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德先生接受了《都柏林人》,但他把书稿扣压一年之后又退给了乔伊斯。后来书稿交给了都柏林的出版商毛瑟尔先生,他与乔伊斯签订合同,约定1910年9月之前出版该书。但出版时间一拖再拖。后来毛瑟尔先生要求乔伊斯修改《委员会办公室里的常青节》中的一些段落。乔伊斯不情愿地进行了修改,然而仍然拖着没有出版。那时乔伊斯住在意大利,他专程到都柏林与出版商协商该书的出版事宜。1912年,书稿的清样印了出来。  据他的朋友帕德雷克·考勒姆说,当时他和乔伊斯去见毛瑟尔的经理,经理说:小说里公共的房子用了私人房屋主人的名字。乔伊斯提出和经理一起去问房主人是否反对在书里用他们的名字,但经理拒绝了,并说《委员会办公室里的常青节》谈到国王爱德华七世时所用的词语冒犯了许多都柏林人,如果小说出版会引起他们的抗议行动——这是拖延出版的又一个原因。虽然乔伊斯提出作某些修改,但经理却要求他完全删除某些小说。最后竞宣称他们不会出版《都柏林人》。  考勒姆去找一个律师,也是乔伊斯大学时的朋友,问他是否可以使出版商照合同办事。律师说,在都柏林无法补救,乔伊斯也得不到任何赔偿。法官会认为《都柏林人》是一本不道德的、犯众怒的书,因而会不追究出版商的违约行为。于是乔伊斯给出版商写了一封信,提出他们可以以任何他们满意的形式出版该书,但他得到的回答是:他们已经拆了铅版,毁了已经印出的清样。乔伊斯别无选择,只好带着留下的唯一一本《都柏林人》的清样,离开了都柏林。  究竟为什么出版商拒绝出版这本已经签约出版的书昵?出版商为什么拆了铅版、毁掉清样?人们可以有各种猜测,例如乔伊斯可能有什么仇人暗中操纵;或者天主教的都柏林觉得书里描写的事件和刻画的人物触犯了他们,使他们愤怒,因而迫使出版商放弃这本书;或者出版商觉得这本书有损他们的名声,等等。无论如何,《都柏林人》最终未能在都柏林出版。大约两年以后,曾经接受尔后退稿的伦敦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德先生才出版了这本书。   在《都柏林人》之前,乔伊斯出版了诗集《室内乐》,后来又先后出版了小说符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戏剧《流亡者》和划时代的小说《尤利西斯》。研究者发现,《都柏林人》和所有这些作品都存在着联系。 《都柏林人》里的前三个故事显然出于个人的记忆,它们可能是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初稿里剪取的事件;在《阿拉比》里,男孩走过灯光摇曳的街道,不时受到醉汉和讨价还价女人的干扰,觉得自己仿佛拿着圣餐杯安全地穿过一群敌人——这个男孩肯定就是小说《画像》里的斯蒂芬·第达勒斯。最后一个故事《死者》里的加布里埃尔·康洛伊,通过另一个男人对他妻子的影响提出问题,明显与《流亡者》里的主人公相似。如果把这四个故事从《部柏林人》里抽出来,那么剩下的其他故事就都与《尤利西斯》相关,后者塑造的许多人物都曾在储《都柏林人》里出现,例如卡宁汉姆、郝洛汉、莱恩汉姆和奥马登-勃克先生等。这种联系并不奇怪,因为按照乔伊斯的最初计划,布鲁姆的一天《尤利西斯》的主题)也是《都柏林人》里的一篇故事。   年轻时的乔伊斯对都柏林人的两个独特的方面非常了解:一个方面是他们爱去酒吧;另一个方面是关于他们的政治。另外他也了解一个不太典型的方面,即都柏林的音乐。乔伊斯的父亲在都柏林算是个著名的人物,他的社交活动使乔伊斯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老乔伊斯先生在帕奈尔时期曾介入相关的改革;因此幼年的乔伊斯经常听到愤怒和哀伤的声音,因为帕奈尔去世了,许多追随者背离了他。乔伊斯九岁的时候,写了第一篇文章《还有你,希利!》,这是一篇政治谴责文章,矛头直指当时一个著名的政客,他背叛了帕奈尔。他父亲的一些老朋友认为,那篇文章是乔伊斯最好的文学作品,而对他后来的作品感到哀伤。   在《都柏林人》里,《委员会办公室里的常青节》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故事。一些人多少有些随意性地汇聚在一间凄凉的办公室里;他们的行为显得有点荒诞,其中一个应邀朗诵一首他几年前写的一首诗一《帕奈尔之死,1891年10月6日》。诗有些业余,修辞也都是常见的,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透过这首旧诗却传递出真实的悲哀和真正的忠诚。诗念完之后,人们对作者作了几句评论,然后故事就结束了。读者可能觉得与他们完全无关,但同时也会觉得作者了解事件的所有含义,而且完全是为读者写的。他在写这首诗之前仿佛进入了海恩斯的心里。   “你觉得这诗怎么样,克罗夫顿?”亨奇先生叫道,“难道不好吗?你说什么?”   克罗夫顿先生说这是一篇绝好的作品。   如果乔伊斯让克罗夫顿先生自己说这些赞美的话,那么他就冤枉了这位绅士善良的沉默。因为克罗夫特先生曾为保守派拉选票,他必然觉得诗里有某种叛逆的色彩。然而他是个普通的人,在那种场合里他只会宽容。“克罗夫顿先生说这是一篇绝好的作品。”这句话使人感觉到他的超然的态度。这种超然的情调可以说是《都柏林人》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都柏林人》的大部分小说里,乔伊斯都使读者通过他的目光来观察事件而不作任何评论。因此读者在这些故事里总感到一种疏离感,仿佛他要通过一系列的报道来说明都柏林的生活,就像一个注重科学性的历史学家描绘事件那样。   不过观者》的写法不同。开头三篇《(姊妹们》、《一次遭遇》和《阿拉比》)根据记忆而写,也没有这种疏离感或冷漠。但大部分故事都有。其中有三篇以女人为主要人物,即《伊芙琳》、《泥土》和《}母亲》。《母亲》的写法与其他关于男人的故事相似,也有冷漠的色彩。但《伊芙琳》和《泥土》里却充满了感情,乔伊斯对伊芙琳的命运非常同情,对妮土》里玛丽亚的性格也多有崇敬。两个女人都是思想单纯,恪守常规,待人诚恳。   《都柏林人》里的大部分人物都是孤独寂寞、互不相关的人。他们大多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但又以某种文雅的态度面对世界。有些人物的故事令人难忘,因为他们看到了黑暗的深处。   死亡是《都柏林人》最重要的一个主题。最后一篇故事是托死者》,但死者也出现在第一篇故事里,《姊妹们》里的男孩遇到了他的邻居老牧师的死亡:老人躺在那里,死了,对这个男孩变成了一个活的不可思议的人。《伊芙琳》里的伊芙琳不断亿起她死去的母亲。《泥土》里对玛丽亚隐蔽的预兆其实就是她死亡的预兆。在(《痛苦的事件》里,杜菲先生拒绝接受的一个女人死亡的消息,不断在脑海里浮现并使他孤独的生活更加寂寞。《委员会办公室里的常青节》通篇围绕着死去的帕奈尔展开。而在《死者》里,一个不知道是谁的男人,通过一首歌从死者的回忆,使一个丈夫意识到他妻子生活中有一部分他不能参与。实际上,在《都柏林人》里,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被死亡感动的人的故事。因此最后一个故事结尾的那段话,带有一种安魂曲的音乐感:   几声轻轻拍打玻璃的声音使他转过身面向窗户。又开始下雪了。他睡意蒙咙地望着雪花,银白和灰暗的雪花在灯光的衬托下斜斜地飘落。时间已到他出发西行的时候。是的,报纸是对的: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落在阴晦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在没有树木的山丘上,轻轻地落在艾伦沼地上,再往西,轻轻地落进山农河面汹涌澎湃的黑浪之中。它也落在山丘上孤零零的教堂墓地的每一个角落,迈克尔·福瑞就埋在那里。它飘落下来,厚厚地堆积在歪斜的十字架和墓碑上,堆积在小门一根根栅栏的尖顶上,堆积在光秃秃的荆棘丛上。他听着雪花隐隐约约地飘落,慢慢地睡着了,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他们的结局似的,落到所有生者和死者的身上。   总起来看,《都柏林人》可以说是由十五个故事组成的一个整体,它反映了都柏林不同层面的生活,在写作方法上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集中使用某些词汇,例如“徒劳”、“无用”、“厌倦”、“绝望”等在多个故事里反复出现,其目的是使读者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每一个故事是普通人的道德构成。第二,以“混乱”表示瘫痪,每当人物不得不面对选择某种积极生活的关键时刻,他们就变得不知所措,像吓坏的兔子一样静止不动。第三,以单色调的散文风格象征都柏林单调乏味的生活,产生出黑白照片的效果,但并不是一种单纯怀旧的风格。第四,故事的情节都是琐事,人物是一种导致瘫痪的体制的受害者,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以微妙地改变了目光观察细小的事件。第五,故意破坏读者通常期望的“开始、中间和结束”的顺序,但不是采取蒙太奇式的编织方式,而是依靠在读者记忆中挥之不去的转折点。   当然,与所有经典名著一样,《都柏林人》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解读空间。上面的一些看法只是一己之见,唯一的希望是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都柏林人》的出版得到译文出版社领导和冯涛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翻译永远难以达到至善至美,总有需要改进甚或疏误的地方,因此恳切希望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   王逢振   2010年盛夏

内容概要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1882年2月2日出生于都柏林,1941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成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

章节摘录

  真正使我们了解荒凉西部的是乔·狄龙。他有个小小的图书馆,收藏了一些过期的旧杂志,有《英国国旗》、《勇气》和《半便士奇闻》。每天下午放学以后,我们便聚在他家的后花园里,玩印第安人打仗的游戏。他和他那又胖又懒的弟弟利奥把守马厩的草棚,我们猛攻尽力去占领;有时候我们也在草地上进行激烈的对搏。可是,不论我们战得多勇,在围攻和对搏中我们从未胜过,每次较量的结果都是乔·狄龙跳起胜利的战舞。他的父母每天上午八点都到加迪纳街去做弥撒,房子的大厅里充满狄龙太太喜欢的静谧的气氛。然而对我们这些年龄更小、更胆怯的孩子来说,他玩得太狠了一些。他看上去真有些像个印第安人,他在花园里跳来跳去,头上戴着一只旧茶壶套,一边用拳头击打罐头盒一边喊叫:  “呀!呀咔,呀咔,呀咔!”  当大家听说他要当牧师的时候,谁也不敢相信。然而,这却是真的。  我们当中扩散着一种顽皮不训的精神,在它的影响之下,文化和体格上的种种差别都不起作用了。我们结成一伙,有勇敢的,有闹着玩的,也有战战兢兢的。我属于后一种,勉强装扮成印第安人,唯恐显出书呆子气,缺少大丈夫的气概。描写“荒凉西部”的文学作品所叙述的冒险故事,虽然与我的天性相去甚远,但它们至少打开了逃避的大门。我比较喜欢某些美国的侦探故事,其中常常有不修边幅的暴躁而漂亮的女孩出现。这些故事里虽然并无什么错的东西,虽然它们的意图有时还是文学性的,但它们在学校里却只能私下里流传。一天,巴特勒神甫听学生背诵指定的四页《罗马史》时,发现傻乎乎的利奥·狄龙正在偷看一本《半便士奇闻》。  “这一页还是这一页?这一页吗?喂,狄龙,站起来!‘天刚刚’……下去!哪一天?‘天刚刚亮’……你学过没有?你口袋里放的是什么?”  利奥·狄龙把那本杂志交上去时,大家的心扑通扑通地直跳,但脸上却装出一副天真的样子。巴特勒神甫翻着看了看,皱起了眉头。  “这是什么破烂东西?”他说,“《阿巴奇酋长》!你不学《罗马史》就是读这种东西吗?别让我在这个学校里再发现这种肮脏的东西。写这种东西的人想必是个卑鄙的家伙,他写这些东西无非是为了赚杯酒钱。你们这些受过教育的孩子读这样的东西,真让我感到吃惊。倘若你们是…国立学校’的学生,我倒也还能理解。喂,狄龙,我实实在在地告诫你,要认真地学习,不然的话…  在课堂上头脑清醒之际,这番训斥使我觉得西部荒野的荣光大为逊色,利奥·狄龙惶惑的胖脸也唤醒了我的良知。可是放学后远离学校的约束时,我又开始渴求狂野的感受,渴求只有那些杂乱的记事似乎才能提供的逃避。终于,每天傍晚模仿战争的游戏,也变得像每天上午上课一样令人厌倦,因为我想亲自经历一番真正的冒险。然而,我想了想,一直待在家里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冒险:要冒险非到外面去不可。  暑假即将来临,我打定主意,至少花一天时间摆脱令人厌倦的学校生活。于是我与利奥·狄龙和另一个叫马候尼的男孩,计划到外面去疯狂一次。我们每人都攒了六个便士,并约好上午十点在运河的桥上会面。马候尼准备让他大姐写张请假条,利奥·狄龙叫他哥哥去说他病了。我们说好沿着码头路一直走到船只停泊的地方,然后乘渡船过河,再走着去看鸽子房。利奥·狄龙担心我们会碰到巴特勒神甫,或者会碰到同校里的什么人;但马候尼却非常清醒地反问说,巴特勒神甫到鸽子房那里去干什么呢?于是我们又都放下心来。接着我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向他们每人收了六个便士,同时把我自己的六个便士亮给他们看了看。在我们出发前夕做最后安排时,我们都模模糊糊地感到有些兴奋。我们互相握手,哈哈大笑,然后马候尼说:  “明天见,哥儿们!”  那天夜里我一直睡不安稳。第二天早上我第一个来到桥上,因为我的家离那儿最近。我把书藏在花园尽头草灰坑旁边茂盛的草里,那地方谁也不会去的。然后我便沿运河的河岸急急地走去。那是六月头一个星期的一个早晨,天气温和,阳光明媚。我坐在桥栏上,欣赏着我脚上的轻便帆布鞋,头天晚上我刚刚用白粉精心地把它们刷过,接着我又观看驯顺的马拉着满满一车干活的人上山。路边高大的树上,树枝都长出淡绿色的嫩叶,充满了勃勃生机,阳光透过树枝斜照在水面上。桥上的花岗石开始变热,我和着脑海里想的一支曲子,用手在花岗石上打着节拍。我快活极了。  我在那里坐了五到十分钟的样子,便看见马候尼的灰衣服朝这边移了过来。他满面笑容地走上斜坡,爬上桥栏坐在我身边。我们等着的时候,他把从内衣口袋里鼓起的弹弓掏了出来,向我解释他做过的一些改进。我问他为什么带弹弓来,他说他要逗鸟儿玩玩。马候尼善于使用俚语,他说到巴特勒神甫时称他是老崩塞。我们又等了一刻钟,可是仍看不到利奥·狄龙的影子。最后,马候尼从桥栏上跳下来说:  “走吧。我就知道小胖子不敢来。”  “他的六个便士呢…我说。  “没收了,”马候尼说,“这样对我们更好——我们有一先令六个便士,不止一个先令了。”  我们沿着北岸路走去,一直走到硫酸厂,然后向右拐,走上码头路。我们刚一走到人少的地方,马候尼便扮起了印第安人。他追逐一群穿得破破烂烂的女孩子,挥舞着没有装弹子的弹弓;这时两个衣服破烂的男孩子抱打不平,开始向我们投掷石子,于是他提出我们一起向他们冲过去。我没有同意,因为那两个孩子太小。这样,我们又继续向前走去,那群衣服破烂的孩子们在我们后面高声尖叫:“新教鬼!新教鬼!”他们以为我们是新教徒,因为面孔黎黑的马候尼帽子上戴着一枚板球棒似的银质徽章。当我们走到滑铁路口时,我们准备玩一场围攻游戏;可是没有玩成,因为一定要有三个人才行。于是我们拿利奥·狄龙出气,骂他是个孬种,猜想下午三点他会从赖恩先生那里得到多少奖赏。  接着我们走到了河边。喧闹的大街两旁矗立着石头高墙,我们在街上逛了好久,观看吊车和发动机工作,由于老是站着呆看不动,常常遭到开载重车的司机们的吆喝。我们到达码头时已是中午,所有的工人们似乎都在吃午饭,于是我们也买了两个大的果子面包,坐在河边的金属管道上吃了起来。我们愉快地欣赏着都柏林的商业景象——远处的大船冒着一缕缕缭绕上升的黑烟,伦森德外面有一队棕色的渔船,巨大的白色帆船正在对面的码头卸货。马候尼说,如果能搭乘一条那样的大船跑到海上去,一定非常好玩。看着那些高大的桅杆,就连我自己也觉得,我在学校里学的那一点点地理知识仿佛展现在眼前,渐渐变成了真实的东西。学校和家似乎在远离我们,它们对我们的影响似乎也在消逝。  我们付钱搭渡船过黎菲河,同船的有两个工人,还有一个提着包的小犹太人。我们一本正经,显出一副庄重的模样,可是在短短的航程中,只要我们一看见对方便忍不住发笑。上岸之后,我们观看那条漂亮的三桅船卸货,我们在对面码头时就看见它了。有个旁观者说那是条挪威船。于是我便走到船尾,想找出它的标记,可什么也没有找到,我又走回来,仔细观察外国水手,看看他们是否有人长着绿色的眼睛,因为我模模糊糊觉得……但他们的眼睛是蓝色的,有的是灰色的,甚至有的是黑色的。唯一一个可以算是绿眼睛的水手是个高个子,他为了使聚集在码头上的人开心,每次放下货板时便欢快地吼叫:  “好嘞!好嘞!”

图书封面


 都柏林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8条)

  •     没有激烈的冲突,都是生活中的琐事,淡淡的,没有生气,甚至散发着厌倦和绝望。那个国度的那个年代,它的历史与政治,都隔着很远的距离。所以即使是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集,也不是我的菜。
  •     始终记得王小波那句话:最好的作家都去当翻译了。当时以为这一定是小说界的大损失,如今却越来越觉得,若真如此,那实在是译界之福音。准备比较一下王逢振、徐晓雯和孙梁宗白三个版本的。慢慢看慢慢比较,或许最终成体系的结论没有,但至少能从中挑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版本,为买书者参考。在我的标准里,所谓坏的译本,就是翻译气太重,欧化长词太多,失去中文流畅美感。当然,对于乔伊斯这个调皮的喜欢故意玩弄文字的作家来说,说不定某些怪异的地方正是他刻意为之,那么如何传神表达对译者来说更是莫大挑战。期待在比较中获得振奋一些的阅读体验(读乔伊斯总让我立刻昏昏欲睡这种事我会说出来嘛!- -bb)
  •     其实没有看太认真,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借的,马上要还了。可能自己阅历不深,故事倒是平淡的小事,作者写得也很用心,却总觉得看不太明白个中韵味。倒是几处让我很感同身受,想想跟自个差不多了。看书的人,才是最重要的。那种心境,是很难达到的呀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不知所云。如果怅惘这就是作者是作想要达到的目标的话,那他肯定达到了。
  •     死者一篇就值五星
  •     被雪覆盖的爱尔兰,和乔伊斯冰冷的观察者语调,构成了一幅都柏林世态炎凉的风俗画
  •     看不下去了……
  •     2/26原来是短篇小说集。特别是前面几篇,青年人可以学习的小说呢。相比起来,契诃夫的短篇就太需要交际场的阅历了。而乔伊斯,可以是小说写作新手的第一个老师啊(虽然有些地方读来略矫情)。童年记忆其实远不止关于自己。记忆就是材料:写作吧青年!《死者》:“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他们的结局似的,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校对没做好工作:好几处错误。
  •     乔伊斯担的起我所能想象的任何盛名。《死者》里这段“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他们的结局似的,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同“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柏林的生冷疏离,乏味空荡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我能想象的任何地方上演。
  •     每当不得不面对选择某种积极生活的关键时刻,他们就变得不知所措,像吓坏的兔子一样静止不动。最喜欢《痛苦的事件》。
  •     像是一个个在没落小区里发生的故事。平淡、失意、衰弱、庸俗、愚蠢、无聊、酒精。
  •     不用多说了,经典作品,收藏,阅读
  •     《死者》:盛宴之后一杯清醒的酒,世界这头的人吶,不要忘了欢乐的尽头是雪花,它从世界的彼岸飘到此岸。故事一直缓缓推移,笔触轻轻的,快到尾声的叹息确如扎心的疼,让人心一颤。
  •     虽然封面我不喜欢
  •     这个系列的都收下了。
  •     读的不是这个译本。 《阿拉比》《憾事一桩》《死者》三篇尤其喜欢。
  •     幽暗的色调 沉闷的氛围
  •     爱尔兰鲁迅教你做人~
  •     刚才还在评论他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说乔伊斯没几部作品,这就忽然想起了他的这个短篇集。我熟读文字,有时难免有那么一点对文字的麻木,但是“都柏林人”却给我久违的震撼,那是来自文字单纯的震撼,寥寥几笔就那么几行字却想楔子一样被突然钉在我的心里,就在本书的开篇。以上的感觉并不多见,清晰的记得还有一次,是多年之后读布罗茨基的《小于一》,同样是在开篇,也是数行文字,极具文学张力,它们都让我叹服。
  •     Epiphany 顿悟;幻灭;最后一个故事《死者》带给我的触动最大吧,嗓音极好且文静的十七岁男孩 站在一棵雨水嘀嗒的树下 告诉她不想活下去时的眼神...对这种单纯的浪漫性没有抵抗力啊;“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他们的结局似的,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     乔伊斯的都柏林好像总有种在黑夜里的感觉,像个幽灵飘荡在小市民们身边
  •     这么会有这么好的小说啊……
  •     写得真好。让我记下这句动人的话吧:“他听着雪花隐隐约约地飘落,慢慢地睡着了,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他们的结局似的,落到所有生者和死者的身上。”
  •     压抑的,冷酷的。
  •     忘了
  •     写得一手好流水
  •     读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到威尔斯陶尔的《一切破碎,一切成灰》和查理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没有确切的收尾,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无比深厚广大。但感觉的细节总归少不了,在字里行间透露爱尔兰的国情,各种因素笼罩下的下层人民的平庸而又无奈的生活,从而我看到的爱尔兰冰冷,温暖是奢侈品。
  •     最喜欢《伊芙琳》和《死者》。但愿有人爱我如生命,或许孤独的一生幸好还有粑粑麻麻。亲爱的,也许以后有一天我不会和你离开,像路人一样分开,请原谅。这大概是我最深的执念。
  •     最喜泥土,母亲和死者三篇
  •     读到后面越来越顺,人物形象越来越鲜明了。
  •     23岁啊同淆们,23岁啊。
  •     伟大的乔伊斯
  •     文笔太优美了!阿拉比和死者读了好几遍~
  •     到图书馆随手翻了下。王逢振这个译本已经超出我低低的底线了,内心毫无波动……
  •     小册子,美
  •     总觉得在以延绵的叙事来把握一些时刻不可言说的细微感觉。最喜欢《泥土》和《死者》。不觉得这些是讽刺小说,事实如此罢
  •     1.都柏林是这么小的一个城市,每一个人都了解其他每个人的底细。 2.我们不能把自己给出去,我们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3.虽然她知道他的才智有限,但她赞赏他那作为男性的抽象价值。
  •     挺不错的,看第一遍只能给我一种不错的感觉,再深的感想可能要多看几遍才能表达出来
  •     书品相不错,至于内容见仁见智
  •     几年前读过。觉得文字准确,结构完美。毫无拖沓赘余的感觉真好。他的故事完美地盛放了不知如何是好的生命体验。
  •     一开始不习惯~不过写的确实好~
  •     没有太多的感觉。我大概没有读懂,这让我有点焦虑。然而连这焦虑也是寡淡的。
  •     书品质很棒,送货及时
  •     “在都柏林,你是什么也干不成的”。精神极其疲乏,逃课,真想吃袋辣条,刺激味觉和神经。
  •     这个文笔触动不了我,为毛?我还是看毛姆去了,先弃一个坑。
  •     始终无法进去英文翻译过来的生硬语境,但无论如何,它值得细细琢磨。
  •     最喜欢《伊芙琳》《悲伤的往事》和《死者》这三篇。末一个看得感动了。 《圣恩》和《纪念日,在委员会办公室》这两篇讨论的是教会和政治,有些地方不太理解。
  •     看到《两个流浪汉》,惊了一下。
  •     入坑了。 尤利西斯想买电子版,又担心看不懂
  •     最先接触乔伊斯是英语课上的课文《阿拉比》,韵味十足,从那开始我就迷上了乔伊斯。
  •     很喜欢
  •     洞察、隐忍,内心给我的画面感是老工业城市沉重而有序运转的地下排水系统——庄重的距离感
  •     似懂非懂,懵懵懂懂,三星给自己
  •     不对口味
  •     很好看。推荐。最好看原版的。原版还没看过
  •     我是真的看不懂…
  •     写了一万字的评。有时间发。
  •     其实看完心里头蛮不舒服的
  •     有几篇没读明白,可能是我太浮躁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