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出去的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抵押出去的心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020092260
作者:(美)卡森·麦卡勒斯
页数:213页

作者简介

《抵押出去的心》是麦卡勒斯辞世后由其妹妹编撰而成的遗作集,包括她早期、后期的短篇小说,散文,评论以及诗歌。在这本遗作里,麦卡勒斯依旧是一个偏执的孩童,依旧抓住“人之孤独”与“爱之无能”的命题,淡漠地讲述她眼中的孤独与疏离……
麦卡勒斯遗作集《抵押出去的心》简体中文版首度 面世

书籍目录

早期小说
西八十街区廊道
波尔蒂
就像那样
神童
外国人
后期小说
通信录
马奥尼先生与艺术
焦虑不安的孩子
随笔与散文
瞧着归家路啊,美国人
为了自由的夜巡
吾邻,布鲁克林
我们打了条幅——我们也是和平主义者
低下我们的头
圣诞之家
圣诞节的发现
医院里的圣诞节前夕
写者与写作
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与美国南方文学
孤独,一种美国式疾病
想象力共享
伊萨克?迪内森:冬天的故事
伊萨克?迪内森:赞美光明
创作笔谈 :开花的梦
年表

编辑推荐

《麦卡勒斯:抵押出去的心(简体中文版)》是麦卡勒斯遗作集,简体中文版首度面世!

前言

卡森·麦卡勒斯,一九一七年出生于乔治亚州首府哥伦布市,一九六七年逝于纽约州乃役镇。尽管她生命短促,且受顽疾困扰——三十岁前,便已受了三次中风折磨——麦卡勒斯仍创作了数量可观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集合:四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两个剧本、二十部短篇小说、一本儿童诗集,以及大量的散文及诗歌。理查德.赖特。盛赞她那“惊人的人性”。,戈尔·维达尔。将她的写作描述为“我们亚文化中少数令人感到满意的成就之一”。    一九四0年,当麦卡勒斯以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震撼纽约文学界时,年仅二十三岁。紧随其后的两部长篇《金色眼睛的映像》(1941)、《婚礼的成员》(1946)以及一个中篇《伤心咖啡馆之歌》都被改编成了电影。作为剧本,《婚礼的成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于一九五0年获颁纽约戏剧评论家奖。一九五七年,另一部戏剧作品《奇妙的平方根》在百老汇首演。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她写了最后一部长篇《没有指针的钟》,以及一本儿童诗集《甜如泡菜净如猪》。殁后,麦卡勒斯早期的小说及散文和诗歌等.由她的妹妹整理结集为《抵押出去的心》(1971),一本“未完成的自传”《神启与夜之光》于一九九九年出版。    麦卡勒斯的成就举世公认。伊迪丝·西特韦尔、约翰-休斯顿以及亨利·卡蒂埃一布列松全是她的忠实爱好者,普里切特描述她为“无可比拟的故事叙述者”。威廉·特雷弗称《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他的十本荒岛小说中的一本:“我重视她的想法,她所施的魔法,她所说的话以及她言说的方式,她自己不朽的内心。”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卡森•麦卡勒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生于美国佐治亚州,29岁后瘫痪。著有《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金色眼睛的映像》《没有指针的钟》等小说作品。1967年9月29日麦卡勒斯在纽约州去世,时年50岁。
译者简介:
文泽尔,出生于武汉,长居于欧洲。《城市画报》《上海壹周》特邀专栏作家。闲暇之时读书、藏书、写书、译书。已出版小说著作、译作十余种。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就像那样 即使姐姐都十八了,足足比我大五岁,我们还是一直十分亲近,比大多数姐妹在一起时享有更多的乐趣。这点跟我们与兄弟丹在一起时是一样的。夏天,我们会一起去游泳;冬日的晚上,我们也许会围着火炉坐在起居室里,一起打三人桥牌山或密西根拉米,输家每人给赢家五或者十美分。我们三个在一起,比所有我们知道的家庭都要快乐。在这件事之前,一直都是那样的。 也不是说姐姐勉强跟我一起玩。她极其聪明,比我所知道的任何人读书都多、甚至比学校里的老师还多。在高中里,她却从不喜欢涂脂抹粉,从不驱车跟女孩子们一起四处晃悠,或是载上男孩,在药店门口停车……。当她不读书时,她就只想要跟我和丹一起玩耍。她并没有成长得多像大人,还会为冰箱里的一整板巧克力而尖叫,或者会在圣诞夜通宵不睡时兴奋得喋喋不休。在有些方面,好像是我比她大得多一样。甚至在去年夏天塔克开始常常过来的时候,我有时不得不告诉她不要穿齐踝的短袜,因为他们可能要到城里去一趟;或者提醒她应该像其他女孩那样,拔掉鼻子上方的眉毛。 再过一年,到明年六月,塔克就会从大学毕业了。他是个瘦瘦高高的男孩,脸上带着那种迫切渴望的神情。在大学里他特别聪明,拿到了全额奖学金。他从去年夏天开始来看姐姐,可以的时候就开着他家里的车,穿着套白色的亚麻料子西装。他去年来得很多,今年夏天就更加频繁了——在离开此地之前,他每晚都来看姐姐。塔克挺不错的。 不久之前,我和姐姐的关系开始有了变化。尽管当时我并没有注意,但在今夏的某天夜晚之后,我才意识到事情大概要走到尽头,就要变得像现在这样了。 那天夜里我醒来时已经很晚。我睁开眼睛,觉得当时肯定差不多快要天亮了。当发现姐姐不在床上的那一边时,我感到害怕。不过,其实只不过是窗外清朗的月光闪耀,映得前院里垂下的橡树叶子如沥青般黑,看上去界限分明罢了。那大约是在九月初,但我望着月亮时,却感觉寂寥。我把被子拉紧,让双眼在房间里家具的漆黑轮廓之问漫游。 在这个夏天的夜里我醒过来很多次。你们知道,姐姐和我一直共享这个房间,当她进屋开灯找她的睡袍或者其他什么的时候,就会把我弄醒。我喜欢这样。夏天学校放假时,我不用早起。我们有时会躺着,聊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喜欢听她说塔克和她去过的地方,或者笑着谈论其他事情。那晚之前,她好几次私底下跟我聊着塔克,就好像我跟她同年似的。她问我在塔克打来电话时,她是否应该这样说或者那样说。之后,或许就再给我一个拥抱。姐姐真是为塔克着了魔。有次她跟我说:“他太可爱了。我觉得在这世界上绝不可能再认识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我们也会谈谈我们的兄弟。丹十七岁,计划在今年秋天去上理工大的联合培养课。今年夏天丹长大了。有天晚上,他喝酒喝到四点钟才回来。爸爸在下星期绝对会让他好受,于是他就跟一些男孩去乡下野营,耗掉了儿天时间。他曾经跟我和姐姐谈过柴油发动机,以及远行去南美之类的事儿,不过在今年夏天,他很安静,也不跟家里的任何人多说话。丹简直就像根杆子一样,既瘦且高。他的脸上现在是疙疙瘩瘩的,很笨,也不是很帅。我知道,他有时会在晚上独自出去游荡,可能是越过这座城市的界标,去了那片松木林吧。 我躺在床上想着那些事儿,想知道现在的时间,以及姐姐什么时候会进来。那天晚上,在姐姐和丹离开之后,我到街角那儿去。和邻居的几个小孩子一道对着街灯投石子,想砸死一只盘在那儿的蝙蝠。起初我感到不寒而栗,以为这种小蝙蝠或许跟吸血鬼德拉库拉差不多。当我看到它只是像只蛾子而已时,便不在乎他们到底是……

图书封面


 抵押出去的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We wander,question.But the answer waits in each separate heart—the answer of our own identity and the way by which we can master loneliness and feel that at last we belong.——Carson McCullers,from“Loneliness…an American Malady”在我心中,出生于1917年佐治亚州哥伦布的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能诠释“孤独”这一永恒隐喻的作家。孤独二字不仅弥漫在她充满疾病和误诊的一生,也散落在她几乎所有作品的字里行间,和那些充满残缺和遗憾的人物形象中,即使单看那些熠熠的书名,处处也都有孤独的况味在上面: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没有指针的钟,抵押出去的心……遗作集《抵押出去的心》(The Mortgaged Heart)出版于卡森去世后的第三年,由卡森的妹妹玛格丽塔编辑,收录了卡森短篇小说15篇、散文随笔15篇、诗歌5首,书名来自其中一首同名诗歌,而我在本文开头所引的那段文字,则是随笔《孤独,一种美国式疾病》的结尾。在人文社中文版引进出版之前,我曾这样试译这段文字:“我们徘徊,我们追问,然而答案却在每一个彼此疏离的心里——关于我们身份认同的答案,和我们控制孤独的方式,并最终感受到我们的归属所在。” 在我看来,卡森用自己的作品和一生都在诠释着作为永恒的孤独,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国人对卡森•麦卡勒斯的最早的认知应该来自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为著名的“外国文艺丛书”一种。在该书选入的美国当代19位著名作家的19篇小说中,李文俊先生翻译的《伤心咖啡馆之歌》(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算是卡森首次进入中国读者的视线,并迅速被奉为经典。然而迟至26年之后的2005年,上海三联书店才陆续引进出版了卡森的其他几部小说作品;作为读者的我也是在那一年才从书店里抱回了全套麦卡勒斯作品集,并在很长时间一直放在床头捧读,而卡森充满南方色彩的叙事风格,无处不在的孤独氛围都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在完成她每一部小说的阅读之后,都有久久无法走出之感,不管是在炎夏还是隆冬,旅途还是卧榻,卡森的文字总能第一时间将我带至那种情绪,仿佛回到二战之前的美国南方,亲历那个没有终点的小镇夏天,走进那间不再伤心的咖啡小馆,成为那个等待长大的婚礼成员。也正是因了对卡森作品的喜爱,我在走上原版书收藏的不归路之后,最早搜罗的一批单行本和丛书作品中,就不乏卡森的身影。比如2008年刚开始收藏“企鹅现代经典”(Penguin Modern Classics)丛书的时候,卡森的《心是孤独的猎手》便是我在奥威尔《1984》和乔伊斯《尤利西斯》之后购入的第三种,可见其在我心中的位置。几年后在我主攻美国文库(Library of America)和现代文库(Modern Library)等几个精装丛书之后,前者的《卡森•麦卡勒斯集》和后者的单行本《心是孤独的猎手》也都是早早上了我最心爱书架上面,前者也因为收录了卡森全部小说作品,成为卡森作品收藏的定本。照理来说,定本在手,卡森作品的收藏应该告一段落,但有时候逛书店或者在电商网站上遇到白菜价的时候,还是免不了捡上几本。Mariner版的小精装《婚礼的成员》(The Member of the Wedding)和平装版卡森小说集就是这样出现的。2012年,人民文学社引进出版了文泽尔翻译的卡森遗作集《抵押出去的心》,填补了上海三联版的空白,不过在我后来买到该书原版The Mortgaged Heart之后,才发现该译本并非全译本,小说部分少了7篇,散文随笔倒是全乎,而诗歌部分索性一字未提,不知出版方这样的选择,是出于什么考虑。毕竟遗作中统共只有五首诗歌,其中第一首The Mortgaged Heart更是被用做书名,就这样草率的舍弃掉,对于读者而言,多少有些不知所云,更何况卡森的诗句是这样的让人心动:The mortgage of the dead is known.Prepare the cherished wreath,the garland door.But the secluded ash,the humble bone—Do the dead known?我不是翻译家,但我看不到美丽的译笔,我只能试着用自己匮乏的语言,为卡森填补一点遗憾:我们知道死者的抵押权并为他准备珍爱的花圈,门廊的花环然而那与世隔绝的灰烬,卑微的骨骸死者是否了然?
  •     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哥伦布的麦卡勒斯,15岁患风湿热,误诊导致她的病越发恶化,此后的生活里一直与疾病相伴,历经三次中风,29岁时瘫痪,50岁时脑部大出血,陷入昏迷。昏迷45天后去世。她五岁开始学习钢琴,最初想做钢琴家,十五岁得病后从父亲处得到一台打字机,开始立志成为一名作家。二十二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这部小说。其它重要作品还有《伤心咖啡馆之歌》、《黄金眼睛的映象》、《没有指针的钟》、《婚礼的成员》等。还有本《抵押出去的心》是麦卡勒斯辞世后由其妹妹编撰而成的遗作集,包括她早期、后期的短篇小说,散文,评论以及诗歌。在这本遗作里,麦卡勒斯依旧是一个偏执的孩童,依旧抓住“人之孤独”与“爱之无能”的命题,淡漠地讲述她眼中的孤独与疏离……麦卡勒斯一生的情感生活充满迷乱和悬念,刚满二十岁嫁给了同样一心想当作家的利夫斯。他们的婚姻生活时充满波折,离婚、复婚、酗酒、无数的派对和恋爱,除了写作之外,过着标准的无所事事的文艺生活。夫妻俩都是半公开的双性恋者,他们曾同时爱慕一个男人,三个人一起同居过一段时间。一段混乱的恋爱往往接着另一段混乱的恋爱,在感情上,麦卡勒斯是个极端的女子。凡是她爱的人,她都会想办法得到回报,直到将自己和对方搞得筋疲力尽。她自私、贪婪、神经质,热衷于社交,希望世界围着她转,一切以她为中心。她在情感上是个吸血鬼,耗尽了朋友、丈夫、情人的心血。据说她曾疯狂地爱上了老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美国著名的南方派女作家)。为了得到她的爱,麦卡勒斯躺在波特的房门口,苦苦哀求波特让她进去,让她有机会示爱。然而波特对她没有兴趣,也不给她机会。到了吃饭时间,波特打开房门,看都没看她一眼,从麦卡勒斯身上跨过去,径直走到餐厅吃起饭来。翻译家李文俊在美国图书馆阅读到麦卡勒斯的传记之后,写出一篇《爱与理解的呼唤》。“有评论家认为麦卡勒斯对爱情是绝望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她之所以倾其力量表达爱的绝望不是真的绝望,是因为爱与理解在现实中稀缺,本质是呼唤爱和理解”。短篇佳作《伤心咖啡馆之歌》爱密利亚小姐被俊美男子马西所爱,为了得到所爱,马西痛改前非,由一个流氓成为正经人,暗恋了两年后才敢求婚。然而这场婚姻极为短暂,马西并没有得到爱密利亚。马西再度成为恶棍,并铛锒入狱。爱密利亚心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她的表哥里蒙来到小镇,改变了她的生活,她爱上了里蒙,并事事迁就。六年后马西获准假释,里蒙表哥第一次见他后,就极力讨好,马西却以拳相向。里蒙天天出去找马西厮混,并把他安排进家里住。爱密利亚与马西的冲突爆发,两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决斗,正当“她那双强壮的手叉住了他的脖子”时,里蒙尖叫着加入了战局,爱密利亚小姐成了失败者。最后里蒙和马西抢走财物毁坏了咖啡馆后双双离去。连续三天,爱密利亚小姐都坐在前门口台阶上翘首以待,但是里蒙始终不见回来。第四年,她请来木匠把窗门都钉上了板,“从那时起她就一直呆在那个紧闭的房间里”。人们在爱的错位中,内心深处挣扎激烈而又纠结,人在爱与所爱的宿命中无法自拔,是向一种渴望交流的孤独本能妥协。麦卡勒斯是在用一种诡谲、神秘、荒诞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与爱同样永恒的人类主题——孤独,并且用爱的背谬来印证孤独的必然。麦卡勒斯的作品描写的陷身孤独的人们,心灵的孤独、个人的孤立无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离。《婚礼的成员》是讲一个少女面对成长的孤独,《伤心咖啡馆之歌》讲的是年轻人面临爱情各自的孤独,这些孤独让人找不到出路,除了让孤独的人更孤独,除了孤独,还是孤独。等我读了《心是孤独的猎手》我看到很多绝望的眼睛,然而反复再读时,我已经看不到绝望,那时只剩下决绝。一种面对生命告别时的毅然决然,另外一种对冷漠人间的无法摆脱的失望。纵然这样,我不得不说麦卡勒斯充满温情略带着忧伤的文字里面有美好有欢乐有伤心有绝望,她所营造出世界令人迷醉,甚至让人向往。《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辛格用单纯和善良可以暂时战胜生活的孤独,可他无法战胜烙在内心的孤独。悲剧似乎是无法逃避的,不管维系情感的链条是否存在,因为这链条本身就是虚假的、幻想出来的。人和人的交流最终是无望的,孤独无法摆脱,是致命的。麦卡勒斯说“人生理上的缺陷便象征着精神上的缺陷,无法接受或回报他人的爱———亦即精神上的隔绝孤立”。这种苦痛来自感同身受,那个个性十足略带叛逆的米克,这里面有麦卡勒斯自身少女时代的影子。在南方八月氤氲的沉闷的小镇,我们设想某个下午,麦卡勒斯用打字机敲出一串串跳动的字符,她那如流水般舒缓、优美的叙述中,让许多人体味着一种无法言传的忧伤,一种投入而宁静的阅读所带来的孤独的伤感。人终究是孤独的,如同飘零的落叶,人终归是要死的,正是那棵秋天的树。孤独是条阴冷的真理,死亡是残酷的真相,麦卡勒斯却将其描绘得是生动尖锐,描绘得我们可以想见,在心里上我们无法容忍,却必须容忍。
  •     (与麦卡勒斯遭遇的折磨和苦难相比,我们大多数人的命运都顺畅得一塌糊涂。)在他们身后,还有一个高大、瘦弱、身穿短运动裤的女子,她深邃的蓝眼睛里流露出迷茫的神情,一只手被夹板固定着……病态、疲惫、衰弱的卡森,世界上所有的诗歌和阳光都无法唤醒她蓝色的眼睛、沉重的眼皮和瘦削的身体,只是,她仍然保留着笑容,那种从未消失的孩童般的欢笑……——萨冈写卡森•麦卡勒斯我的一位英国来的朋友当被问到为什么生活在纽约时,答曰他喜欢这里,因为在这里可以如此孤独。——《孤独,一种美国式疾病》尼采在陷入疯狂之前,曾给柯西玛•瓦格纳写信大声疾呼:“哪怕这世上只有两个人懂我也好!”所有的艺术家们都意识到,除非想象力可以被共享,否则它就是毫无价值的。——《想象力共享》《创作笔谈:开花的梦》——精神上的隔离,是我大部分创作的基本主题,我的第一本书与这个主题相关——几乎整本书都与此相关,并且,此后我所有的书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与之相关。爱——尤其是不可偿还、不能接受爱意之人的爱——乃是我所选择描写的怪诞奇异角色的核心。人们身体上不可去爱和不可被爱,正是他们精神上不可去爱和不可被爱的标志——即他们的精神隔离。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来自美国大使馆的约翰•布朗前来拜访,他伸出长长的食指说:“我钦佩你,卡森,因为你的无知。”我问:“为什么?”他回答道:“黑斯廷斯战役发生在哪一年,是关于什么的?滑铁卢战役发生在哪一年,是关于什么的?”我说:“约翰,我认为我并不在意这些。”他说:“那就是我的意思,你不会让现实发生的事情来影响你的思想。” 在《心是孤独的猎手》几近完成的时候,我的丈夫提到,在邻近的镇子上要召开一次聋哑人大会,他觉得我会想去参加,并且观察他们。我告诉他,这是我最不会去做的一件事,因为我已经完成了我对聋哑人的构想,不希望再被干扰。我推测,詹姆斯•乔伊斯也具有一样的品性,因为他住在国外,从未再次造访过他的故乡,他的都柏林感觉是永远固定的——也正是如此。一位作家的最大优点,就是直觉,过多的事实会阻碍直觉。一位作家需要知道太多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东西他不需要知道。他需要知道种种人间事,即使它们并不“健全”,如同他们经常所称的那样。细节描写总是可以比概述提供更多的亮点。“耶稣左胸被刺破”这件事,比区区“耶稣被刺破”要来得更加煽情和更吸引眼球。我成为我自己所写的角色,并且颂扬拉丁语诗人特伦斯,他说过,“人间事对我而言不足为奇”。当写作进行得不太妙的时候,没有哪一种生活比作家更悲苦了;但当写作进展良好时——当神启照临在一部作品上时——写作如行云流水般推进,没有比这更令人感到高兴的事了。事情肯定是这样的,人是基于某些关于交流与自我诠释的潜意识需要而写作的,写作是一场漫游、做梦的营生。单就现实而言,对我来说一直不怎么重要……一个人应该去写她熟悉的东西,但是有什么东西是比一个人自己的想象更加熟悉的呢?想象力以悟性来组合记忆,以梦境来排列现实。天赋的作家是梦想家,一个意识清醒的梦想家。除去爱,以及随爱而来的直觉,一个人还能怎样将自己置身于另外一个人之中呢?他必须想象,想象会带来谦逊、爱意以及巨大的勇气。总而言之,爱是所有好作品的主要发生装置。爱、热情、怜悯,全都被牢牢地焊在一起。就本质而言,写作就是交流,并且,交流是通往爱的唯一途径——通往爱,通往良知,通往自然,通往上帝,以及通往梦想。

精彩短评 (总计96条)

  •     麦卡勒斯总在喧腾的世界中奋力用笔触去刻画每一课孤独的心。
  •     音乐。圣诞节。母亲。
  •     大师生前没有亲自出版这些短篇和散文诗有道理的
  •     喜欢麦卡勒斯,人民文学第一次出她的书。
  •     买了这本书的英文版,在看。这本中文翻译的还没看,但是为了原作者,还是买了。最爱作家。
  •     于是就就了。。额。于是就买了了。,恩,,各方面自己都还是很喜欢,,恩,我会认真看完的,,,恩,,抵押出去的心。。和现在自己的心情一样
  •     孤独是因为没有属于一个“我们”。讲到艾萨克·迪奈森的时候,她是懂的,好想去看啊。
  •     似乎是在写《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练笔,“别扭的不想长大的十四岁少女”这个自我投射到处都是。
  •     女神。
  •     有点短篇还不错,最后的一些写者的话感觉让我更了解麦卡勒斯,前面有好几篇短篇看不太懂,以后有机会再读读。
  •     室友很喜欢的说。。。
  •     14-13
  •     心可以抵押吗?
  •     以孤独为人心,叩问人性。
  •     后边的随笔评论没怎么看。还是小说写得好看。
  •     讲述人的孤独与疏离,感觉适合一部分读者
  •     不知不觉这个假期已经读完三本麦卡勒斯的书了。《伤心咖啡馆之歌》,《心是孤独的猎手》以及《抵押出去的心》。说起认识卡森麦卡勒斯,只是一次散文节选的偶遇。真正着迷,是看了《心是孤独的猎手》之后。虽然开文前,总有作者的背景介绍,知道她经历过与常人不同的炼狱般的磨砺。可是,她的文字,竟生生把这种对人生,对世界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前一步的评论里,我写下了这样的句子“live in the chaos”。是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嘈杂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想倾诉,每个人都想改变,却终究不得不屈服于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或许,真如作者所言,哑巴是最好的倾听者。就像辛格,他不会说话,但是会很认真的读每一个找他说话的人的唇语,会很礼貌的对待每一个人,会每天很规律的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他从不反驳别人,于是,大家都以为他是世界上最懂自己的人。其实,麦卡勒斯把自己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冷冷的盯着这些人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这其实只是大家把辛格形象化了,因为他不说话,于是都按照自己心中想象的样子去想象辛格,并且他从不反驳。 还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吧,在不易的生活下,每个人都想有自己的空间,最好,这个空间里有一个懂自己的人。没有人知道,完美的辛格外表下,他的内心其实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理解他们,只是他无法说,仅此,而已。也没人知道,他们总习惯了辛格的聆听,却忽略了辛格也有自己倾诉的欲望,要表达的想法。所以,辛格只为安东帕卡尼斯而活。---------这些都只是对《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一点点小读后感。 《抵押出去的心》,是麦卡勒斯晚期的作品,是一篇一篇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需要静静的时候,独享。就不剧透啦~
  •     不是麦卡勒斯迷的话就不要浪费钱了。没发表过的小说真的就。。。没有很好看。散文们倒还不错。
  •     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一种
  •     还没有看 小麦的书应该差不了
  •     较拙劣。太过用力反而踏不到要点,她把她想说的平铺直叙地指名道姓讲出来,而缺乏一些必要的描写和烘托。人看明白了,却没有感受到。
  •     不是很好看,比较喜欢她的其它小说
  •     我的问题在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只是独来独往
  •     没想到还能在读到麦卡勒斯
  •     邪恶不错
  •     她的书别的没看过(要不要看呢) 这本图书馆借的超期了害我今天没借到声名狼藉(看完我都忘了存在感太低) 印象比较好的短篇是焦虑不安的孩子和外国人 散文无感
  •     喜欢,好书,不论收藏还是阅读都是一种营养和享受。
  •     她的书基本都读完了,这边必然要看看
  •     虽然是遗作,虽然我们大部分都懂英文,但英语文学的翻译,还是要有专业人士来办。可能也是不专业的译者,但以我的认知水平判断,是好书,好作品。
  •     世人皆有残缺,爱是唯一的解药。
  •     只说译本水平:真给这位译者跪了,话都说不通顺还是个作家啧啧。尤其是在三联那套carson翻译得美到飞起的情况下再看人文社这本简直就是一坨屎,简直都不想承认这本书是carson写的- -||| 人文社烂货一生黑。
  •     我觉得翻译的不好,神童这一篇以前就看到过了,觉得那个译本更好。好喜欢那句,因为死亡可以言说爱人的情绪,抵押出去的心。
  •     知道麦卡勒斯是因为奥康纳,两人常以“南方文学女性作家代表”并论。麦卡勒斯写不可避免的精神疏离,无论是血缘还是非血缘关系,并对此发出的惋惜,使我产生共鸣。《西八十街区廊坊》像读卡佛《没有一个人说话》向亦异《乱世衰人》布考斯基《不算是伯纳黛特》一样,使我获得久违的激动人心。
  •     拿企鹅的The Mortgaged Heart对照在一起看,好得意,神童翻译得比李文俊的要好
  •     “死亡要求双重的视野。一个更进一步的区域,关于分担的朦胧决断。因为死亡可以言说爱人的情绪,抵押出去的心。”
  •     体会时间不老的概念。
  •     经典小说,值得收藏,建议与三联版一起全套购买
  •     孤独的猎手!但她又是一颗明亮的心,其光彩盖过了它的全部阴影……《抵押出去的心》作为麦卡勒斯辞世后的遗作,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评论以及诗歌,“在这本遗作里,她依旧是一个偏执的孩童,依旧抓住“人之孤独”与“爱之无能”的命题,淡漠地讲述她眼中的孤独与疏离。”也可以说,卡森·麦卡勒斯是世界文学女性作家中值得人们认对待和尊敬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
  •     好书绝对好书!震撼人心
  •     游离 纯真 孤独
  •     短篇没长篇好看,喜欢博尔赫斯那种短而精彩的调子。几篇评论还行。
  •     柔软的地方被一戳再戳,除了麦卡勒斯,应该没人能Get到这些点。平常到极致的语言,却写的如此刻骨。唉,我真喜欢她……孤独、犀利、光明的纯洁,还有爱。
  •     你值得一读
  •     抵押出去的心
  •     译文很流利,麦卡勒斯也是我一直喜欢的作家,书的装帧也很好,简单又不失大气,还有麦卡勒斯的生平列表。是本好书。
  •     也许是我没有读懂,书很平淡,没什么感觉
  •     这本遗作集子是以麦卡勒斯一首诗命名的——The Mortgaged Heart,这首诗中包含了“死亡”、“孪生”、“爱”等意象,熟悉麦卡勒斯的读者也许都能理解,这些都是她诸多作品中共同的母题。
  •     说来有些奇怪,莫名其妙听了一个作家的演讲,她推荐麦卡勒斯,就去火速借了一本看 感受和普通小说很不同。平时看的都是惊悚、推理类的,这个可以描述为“荒诞”比较好。里面的主人公都有点脱离现实,但是又确实似乎是现实中会存在的人物,结局也好像比较开放,文字间没什么愉快的气息,基本都是伤感或者郁闷的这种气氛。 总的来说读完就一个感想:“怪”。这大概是她的文字的一种风格吧,下次读一读她其他的书。
  •     看著看著居然感覺很溫暖...又莫名感動和共鳴。
  •     还不错,是几个小故事,适合信手拈来
  •     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很喜欢,正在读《心是孤独的猎手》,也不错,所以要将她的书都找来读一下。
  •     看过的人好少,居然是豆瓣友邻翻译的书。最喜欢的是随笔部分,哇,眼前一亮,原来她不是内心阴暗啊,原来不是经历曲折啊,原来她也读了这么多书,原来她只是一个艺术家,在用自己所能创造艺术作品。文章和人果然不能直接划等号!
  •     美国女作家的寂寞与孤独之作。很喜欢她的风格。
  •     突然觉得也许长篇才够空旷来容纳她所想表达的精神的隔离。
  •     书没有前两天买的好,差别挺大,印刷什么的都一般。
  •     啊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小说集
  •     一直想买的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断货,先买这本解馋
  •     现代社会的批判文学
  •     盯着麦卡勒斯的照片看哭了
  •     早期作品确实普通了一些。
  •     美国著名女作家
  •     作为小麦的书迷。一口气几乎把她的作品买全了。这本书,很喜欢,有短篇有散文有书评。让我更加了解小麦让我开始认识了“南方哥特文学流派”,这是一种新的惊喜,喜欢!
  •     不错, 包装很好 ,装帧设计、 排版、 字体都很舒服,小说描写细腻、准确、生动,散文和随笔也很有质感,值得收纳。有意思的是:看到作者写伊萨克。迪内森的文字,又把很早以前读过的《走出非洲》买了回来。
  •     这个商品很不错,挺满意。
  •     文学经典,慢慢品读!
  •     那种疏离感估计会伴随我们一生吧~
  •     孤独是一座没有彼岸的桥.看麦卡勒斯淡漠的讲述她眼中的孤独与疏离.
  •     整本书讲述了一个个不同的故事,但总能透出一个词语---孤独。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很孤独,渴求爱,却不得。不知为什么,看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抑感,可能是自己心境使然吧。
  •     还在看中,不过感觉很不错
  •     安利了福克纳给我,《被烦扰的孩子》的感染力超强,看着孩子一点点上楼,那种细致逼真的描写力透纸背,动人心魄,最后结局也是难得的不那么灰暗,让人松一口气。随笔里透着孤独与和平,不过打条幅那篇后期印象蛮深刻的。写作这部分也很喜欢,她回忆卡伦·布里克森的部分看得也很开心w
  •     开玩笑,麦卡勒斯与自己和解。
  •     还是很喜欢 神童这一篇啊
  •     今年看过最好的书啊啊啊啊啊
  •     还没看很爱麦卡勒斯
  •     我喜欢的爱尔兰作家威廉·特雷弗对她的评价:“我重视她的想法,她所施的魔法,她说的话以及她言说的方式,她自己不休的内心。”(购于2012年9月13日)
  •     文泽尔的译文真不错,别的不说,拿李文俊和文泽尔都译过的《神童》来说,文泽尔将德文和英文区分得很清楚,德语的“小蜜蜂”文译为“碧恩贤”,只在注释里注明是德文的“小蜜蜂”,但李文俊就直接“小蜜蜂”,这里就省略掉了麦卡勒斯原来的深意,不够好。
  •     翻译的一般,也有很多作者早期的小说,并不能说才华耀眼
  •     精神的隔离
  •     十年后再读又会不一样了
  •     孤独的本质是一种对身份认同的追寻
  •     偏爱后面的文论部份。后期的小说里喜欢那个讲男孩的,充满张力。
  •     M
  •     麦卡勒斯属于那种显微镜式的作家,虽然广度有限,但格外专注、犀利并且深入。
  •     朋友买的。。。他很喜欢的作家!
  •     年轻时的习作和一些零散的随笔,都是供粉丝读的,和成名作或经典作自然是没法比。
  •     翻译还不错,所以每次读麦克勒斯的书都不吃力,而且很喜欢她那本心是孤独的猎手,当然也读了很多她其他的作品,更喜欢她写中长篇,短篇的火候不太够,还是有几篇是自己很喜欢的!
  •     民主政治——知识分子化和道德的自由,能随意去选取对于我们而言具有最大生产力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去建立我们自己独立精神价值的权力,那就是“美国理想”的呼吸。P132。麦卡勒斯的散文很不错。
  •     看了一半,觉得里面的故事不是那么容易去理解。
  •     很好~是正版!从包装到纸质到字体都好
  •     打算把<走出非洲>找出来再看看
  •     前面的几个故事有些看不懂了,因为角色或者作者内心太复杂了么?觉得我像个弱智。后面的随笔有几篇倒是很好的,清淡却不乏味,宽泛却不离题。书购于4月的南京先锋书店。
  •     这本麦卡勒斯的小说集里总是与音乐相辅相成,那些焦虑、爱恨、愤怒、观察、疏离、异域感以及南方的孤独等描写方面细致得值得玩味,就连天空的颜色都是有情绪的。悲伤的侵袭是间接迂回的,这种过往心境太能理解。而她对美国精神、文学比较、写作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     「我去过很多地方,但只遇到过很少的我们」腰封美
  •     外国的书
  •     非常喜欢她
  •     最后的散文部分很棒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