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海》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奇异海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305097140
作者:(美)弗雷德里克·瑞肯
页数:226页

伤痕与探索的成长

书原名为《the odd sea》译成“奇异海”,有些奇怪。如果将“odd sea”与“odyssey”联系起来,可能会更好理解。中国人说话有时会讲究谐音,而这里,前者便是后者的谐音,用孩子般的口吻发出这么一个奇怪的词“odd sea”,而实际是“odyssey”,若是译为“漫长探索过程”可能更会被读者所理解。正如“odyssey”的字面意思一样,小说讲述了一家人对于家庭一员失踪之后的种种表现,尤其是作为伊森弟弟的我来说,一直在寻找哥哥的失踪原因,各种有可能的想象,各种有可能出现的机会,所面对这件事情各阶段的思想。从十三岁到十八岁,五年,或许已经默认了死亡,却没有人有过真正的放弃,家庭中的每一个人,伊森的女友、情人等等都在给伊森的消失寻找一个可以被内心接受的理由,一个身体最终的归宿。从发现失踪到开始找寻,再到搜寻关于伊森的秘密,以及怀疑调查,再到后来的接受与坦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想念,有的是彻底的伤心,有的是努力的发现,有的是小心的求证,有的是茫然的怀疑。瑞肯用一个孩子的眼睛去记录这些过程,又以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鉴证了这份儿伤痕的愈合过程。他们在探索中舔舐自己的伤口,让他愈合,让他接受,也在探索中开始了解自己身边这个亲近的人。瑞肯的文字是零散的,故事的过程虽然跳跃性不大,却没有详略的记录着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这种方式似乎想让读者进入“我”的世界,却因为事实缺少的同理心有着不可避免的距离感。这种关于消失的孩子类型,其实并不算陌生,前几年彼得杰克逊导演的《可爱的骨头》也是讲述了这么一个过程。虽然《奇异海》中,并没有给出消失者一个明确的归宿,但是从小说后半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可爱的骨头》相类似的感觉:“一个家庭,犹如人的周身骨骼,即使有一块破损了,缺失了,但骨架终会长全,作为缺损部分的‘人’,固然依恋这个家庭,大家也都在忆念中感到遗憾,但全家经历了这场灾难与悲痛之后,终于融溶和合。”另外《奇异海》其实更加关注的一个“孩子”的愈合方式,而《可爱的骨头》则是整个家庭的情感。而这正如作者说的那样——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一直到后来,伊森都没有一个明朗的结局——小说的重点并不是在“失踪的男孩”上面,而是在面对失去、面对痛苦的亲人、爱人们一个找寻、一个疗伤、一个记忆的过程。若是我们不幸运,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陪我们走到生命的最后。所以我们总要去面对“消失”,唯一不确定的就是这种消失的方式。根据点滴线索去幻想各种可能性是一种方式——如《奇异海》、想要拼命的抓到凶手寻找更多的证据亦是一种——如《可爱的骨头》。作者都在告诉我们,伤心是难免的,追寻是一种必然,但是这个过程之后,你还是你,你也不再是你。

进入梦幻的方式

记得是高二那年,中午放学回家,打开家门之后发现家里冷清的出奇,应该在这时出现的饭菜香荡气无存,让我从鼻子开始到全身都不适应,于是拨通了老妈的电话,那头一接我就颇有怨气的责问怎么没做饭。出人意料的,她用了一种与我的责问非常不相称的柔弱,几乎像是飘在天上的语气回答我:“儿子,妈妈给你说,你堂哥出车祸走了。”当时,我楞了好一会儿,最后竟莫名其妙的问了句:“那,伤的严重么?”母亲这时突然有点来气,回道:“人都走了你说严重不严重?”现在想起来,其实那也是一个弗洛伊德式的口误,我何尝又不知道“走了”是什么意思,只是浑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扭头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就像我无法习惯午饭时分却没有饭菜的香气,才问出一个那样自我欺骗而颇具安慰性的问题而已。所以,当身处奇异海的菲利普像个二货一样追问所有人,还尽问些令人发狂的问题时,我完全理解他到底是在与什么对抗。总会有那样的时刻和那样一个点,你将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独自一人,那里什么都没有,而在那里你还拥有的东西才真正属于你,那些你曾经以为的经验,大人和世界告诉或者暗示你的:15岁该干什么,20岁该干什么,和长辈敬酒时该说些什么,如何表现能取得别人的信任等等,在这里通通失效,一个60岁的老人也许会表现的和一个10岁小孩一样茫然。这样的时刻和点,比如,向所爱之人告白,如果真诚且动情,你理应感到胆怯和茫然,毕竟,真爱是最古老的恐惧,那句话说出来之后,整个世界都不再一样了。当然,还有与其并肩的死亡。伊森的死(或者说消失)启发了这样的原始时刻,但真正让我迷恋的是,是作者一开始就把伊森的消失当做一个象征带入具体的事件,这样一开头,整个故事就起了本质的变化,无论后来的情节怎么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都显得无比梦幻,就像一个人从云上开始起跑,无论往那个方向,背景都已然是青天一色了,这就是作者进入梦幻的方式,无比轻盈和随意,像那个把奥德赛变成奇异海的口误。而正也是这一点点轻盈,让《奇异海》胜于所有那些把失踪后亲人的伤悲写得更深切,把最后的治愈写得更温暖的故事的地方。正如进入梦幻的方式,成长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披头士那首著名的歌里唱到“For well you know that it's a fool Who plays it cool By making his world a little colder ",其中就暗含了成长的一种方式:面对无数人已经面对了的所谓现实,吸一口烟然后像模像样的感叹道:“这个世界就是现实的。”这样的方式轻松又无聊,就像选择退出一场艰难但美妙的比赛,原始时刻的魔力瞬间烟消云散,你的面前立刻又有了数不尽的范例可以供你抄袭和借鉴。但菲利普没有这样做,直到故事的最后,他都坚持着让自己的梦幻继续发育和成长,直至羽翼丰满可以镇定自若的和死亡这头古老的怪兽对视,所以,一点点吞噬事物的奇异海没有退潮,神秘的黑天使最终出现,伊森跨入的时间之洞仍然会在某个时间和地点再次出现,就像珀修斯最后凭借盾牌反光的镜像砍掉让一切生命石化的头颅,菲利普最后也凭借自己已经足够成熟的梦幻,轻轻一跃,离开了了那个不上不下的地方。而那一跃的成功,更是让我感到一阵从脚底升起的暖意,那温暖的来源不像是燃烧的木柴,更像是燃烧的叶子,温柔但蔓延着的烟雾,把整个世界的重量从千斤变成了四两。

听海

看完《奇异海》,那种客观存在的生之不安,让我想起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曾为1978年去世的前男友约翰•凯泽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即使最完美的生命,也会有疾病,有死亡,也会有失去,有你无法改变的现实。”现实总是上演生离死别,却存在来不及告别的悲哀。确然,有时我们无法承受这份生命之重的洁净与解脱。故事渲染的亲人般的深情萦绕怀抱的同时,作者也是在要教你另一种奇妙得多的东西,即使充满悲怆的意义,却又十分深刻。奇异海是因为《奥德赛》odyssey被误听odd sea,故事的孩子们从此约定:什么东西消失了,就是去了奇异海。其实我们的内心都需要一片奇异海,来好好的面对存在的消失,因为在你失去一个人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爱她。等你知道的时候,你只能为此体会你有多痛苦。被吊诡的生活奇袭之后,有的是咸猪手,有的是上帝之手,有的是魔鬼之手……这时的我们不得不找一个缓冲的空间来填补自己的生,止住心里流血的伤。 十六岁少年伊森在星期六毫无征兆的失踪,因为这份消失,而一家人失去了很多幸福欢乐的时刻,过着黯然悲伤的生活,他们深深地以为那个人在远方,因为牵挂和愧疚,似乎永远不能,再快乐。 一场特别的“葬礼”总是让人迅速老化或者成熟。伊森的母亲因为无法面对他的消失,又相信他的存在这样的矛盾,总是有着某种彻心的痛,甚至默默地发了疯,醒也无聊,睡夜无眠的她决定用各种活动打发她的严重失眠,深夜读书,烘烤糕点,仰望忧郁而不详的星空,而且满身的忧伤化作深深不可自拔的抑郁症。一直无法走出那个黑洞的她,似乎贪恋那片奇异海的那种溺水的无力感,因为对未来没有想象力,所以宁愿下潜到深处窒息。妹妹哈莉与“我”菲力浦喜欢黏在以其,也学着妈妈在星空下祈祷,每天潜行在那片奇异海寻找答案,可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希望,这也是在徒然的麻醉自欺,找不到幸存的可能性依然充斥在看得到的角落,它满足不了内心需要想要的真相,而蜕变成了一种渐渐怀疑的折磨。木匠爸爸开始转行投身框架式木结构建造艺术,虽说是完成早年的兴趣,其实也在且逃避且修缮自己被毁坏的生。不过那份沉迷也让哈莉与菲力浦有了新的关注点,可以将伊森的消失暂时放一放。当爸爸在第一幢木框架屋的起屋仪式所说的那一段话,也满含深意,人应当像建筑物一样站着,不管身负多大的重压,都要站直了。 伊森,是吉他神童,也是滑冰高手。这个天才少年的失踪,也存在一种“天才早夭”的惋惜,他的音乐天赋,让他认识了音乐老师,还是一个维多利亚的秘密,并且我们在伊森的日记也发现这个少年身上也有着许多特别的地方。当姐姐艾米那番深埋心底的一段话,似乎也提出伊森是生离还是死别,似乎不重要了,不管是杀人犯干的,还是山豹的袭击,还是杀人狂做的,同时故事也在暗示我们,伊森其实已经死亡,因为五年的等待也应该有一个结局,他们一家人还要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而不是泥足过去。其实每一场等待都不会无疾而终,终了的都是因为你死了。当小妹达娜在捡篮球时感觉到伊森的幽灵在脖子处吹气,彻底的释放了《可爱的骨头》的那种真实感,也许等他们死了,真的有机会问问那个伊森,发生了什么。 我但对于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多少感受。因为没有办法为这件事找到真正的解释。但是围绕这件事发生的事件却产生了更多的意义,这世间,只有失去,才是唯一永恒的,而我所认为最有意义的是因他的虚无的消失而添加更多牢固的存在。我想,很多消失,都是无法回到过去,所谓似水流年,时间都会让所有人回归到回归线上,所以即使明天满面疲惫,你依然可以有迎接阳光的笑脸。要活得像草一样坚强。

重生

当我们深爱的人从此消失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该用怎样的表情来面对他留下的空白?是从此沉沦,陪着远去的肉体死去;还是点燃回忆的香木,在火焰里获得重生?或许伤痛永远不会过去,可留下来的人终归要坚强地站在这片土地上,带着伤痛继续前行。

那些成长中的缺失与向往

读这本书,先是对书名和封面产生了好感,“奇异海”——这样的名字给我一种虚幻的想象,而封面上奔跑少年的模糊背影衬着枯黄而稀疏的高草,顿时将思绪拉进了成长中那潮湿低沉的思绪境地。这是一本关于存在与寻找的小说,架构简单,叙事流畅,对细节与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纵然那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也不妨我们在这讲述中找到共鸣。这也是一次关于爱与被爱,得到与伤害的最外在的表达,却逃避了对思想挣扎最庸俗的设定,从菲力浦与哥哥伊森的溜冰旅程开始,那对未知的渴望与好奇的冒险欲望愈加强烈,他们对生命与未来的幻想是整个故事的根基,那是少年在成长中最为自我与叛逆的人生规划,虽然它不是理性的,却也让他们在千万种相似的长大过程中脱离出来。后来伊森便在普通的一天里的一瞬间消失了,我想之所以用消失而非失踪,是对伊森的肯定与期望,因为他是那么绝强,就算菲力浦与大家在今后的几年中得到过诸多设想,却也在这设想的背后显得无力。作者的优势在于对成长中的菲力浦的心态的把握,随着他的长大,他的心理也在成熟,他能做的、想做的事情开始变多,但对伊森的搜索却从未停下,或许伊森对他的成长而言,并非是一个亲人一个伙伴那么简单,他更像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指引与陪伴,尽管他有家人朋友,但在他的心底,依然是寂寞的,而这时的搜索正是对他内心空虚的一种直接填补,更是让他改变的强大力量。书中后半部最重要的一个线索便是伊森的日记,从这本日记的内容来看,伊森更像是菲力浦想成为的那个人,那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孜孜不倦的追求,再到臆想式性爱的泛泛描述,都让菲力浦的成长有了可模仿的对象,后来的他开始写日记大概便是因为如此,甚至连写日记的方式都开始变得相像,菲力浦的成长更像是对伊森与他相同之处的寻找。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迷失的时候,我们或许也会像菲力浦那样不曾放弃,那种丢了自己的感觉伴随的不只是青春这段时光,更是一辈子无法放下的沉重,我喜欢菲力浦的那种真实与感性,甚至有些歇斯底里,但在这伤痛中,他仍旧有一股内在的向上的力量,支撑着他往更好的方向走去。回过头去看,似乎觉得伊森便是菲力浦心中的另一个自己,那些消失与之后所有事情都是他灵魂出窍后的自我想象,故事的最后他跟着爸爸建了一栋属于自己的木屋,他把伊森房间里的照片挂在了自己墙上,他在用最自我的一种方式将伊森留住,更像是找回了另一个自己,这些年的搜索里他内心的缺失在这一刻得到满足,也让他今后的生活变得完整。抛开作者在序言中哲学范畴的解释,我更觉得这是一部自我反省的作品,是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另一个自己的迷失与找寻,从拥有到缺失再到修补,这途中看得出我们的任性、固执还有坚持;从心痛到释然,情绪的释放一定会在时间的行进中找到出口;对人生,对梦想从一知半解到不再怀疑,我们看透了人心,却也保全了自己。

平静但又不失温暖细腻的一个故事

哥哥忽然失踪,家里的每个人都各自有各自的表现,在寻找哥哥的漫长岁月里,伴随着不同的新的发现,对哥哥及他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一家人慢慢学会在没有伊森的日子里如何坚强的拾回生活的勇气,我想,以后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失去亲人的时刻,这或许可以当做的一剂镇定剂,让我们明白,失去并不是全部,如何学会失去后的坚强,勇敢的生活下去!

伊森与山上的荡妇

其实我内心非常希望这本书没有一点销量或关注,这样我就可以一个人独吞,在看到一半之后我就马上又买了一本珍藏,这样的事情,除了《奇异海》,还有塞林格的《弗兰妮与祖伊》,奥威尔的《上来透口气》,这三本书有好多地方非常相似,我说那些让我伤感而迷人的地方(剧情什么真没多好,也许还老套,但是他制造了我本来要在仙霞制造的那种效果,那是什么效果呢,我真说不清,就像奇异海,你根本不知道奇异海是什么样,绝对不是东海,地中海,爱琴海之类的海,它他妈的就像个另外空间,东西进去了,你就只能怀念)。说说伊森这个混蛋吧,先撇开他和那个小妞的缠绵,和山上的那个荡妇之间的那点事情(各种姿势的性爱,这个叫维多利亚的搞艺术的女人,内心深藏一个黑暗天使),每个消失的少年,都是高智商的,包括塞林格的格拉斯家族里的西摩,伊森出场也是这样的,这些个想象力丰富的主,我一直以为他是溜冰溜没掉的,书中主角和哥哥伊森一直在那溜冰,讨论的是关于如果一直溜下去会怎么死的问题,是一直溜到北极圈冻死还是被北极熊吃掉,或者过了北极,下了喜马拉雅,然后被野人吃掉,没有野人,也有北极狼,对于这样种种幻想的死,多血腥都没关系,当然主角我没有想到真的要一直溜到死,结果呢,有一天,伊森失踪了。不是溜死的,他们还是顺利溜回了杂货店,而是去面团湖的时候失踪的,就是因为我脑袋发晕内分泌失调突然去上了一趟什么学习莺的鸟类课,而错过了和伊森一道失踪的机会(我不知道为什么叫奇异海,其实面团湖一样美丽)。你们想想西摩是怎么死的,我说的是塞林格的格拉斯家族的西摩(一个正常体温为三十七度的纯灵魂生命),在那个逮香蕉鱼的日子里,他就是去海边,看了下海,和一个小朋友玩了会水,讲了一个关于香蕉鱼的故事,然后回到酒店,在电梯里和一个美女说了会话(她有穿比基尼吗?),到了房间,就拿出手枪,把自己一枪崩了。然后这个小说就没了,读者觉得很不爽,当然我们的作者弗雷德里克·瑞肯没有做这么恶心的事,他接下来继续讲起了,伊森家剩下的那帮小屁孩们干的那些事(当然包括很多关于伊森的回忆,比如他是红袜子棒球队的超级粉丝,一起看了75届世界杯那场比赛,他很会谈吉他,在一把古典吉他的尼龙琴弦上,模仿出范·海伦电吉他上的双手弹奏)。还有伊森的小妞玛丽莎,他们都不相信伊森被变态杀人狂给杀死了,而是在森林,去面团湖的路上,进入了一个隧道,掉进了一个洞,甚至可以相信那是一集现实版的星际迷航,伊森进入了宇宙的另一个时空隧道(这个小妮子甚至觉得哪天他会从隧道走回来,去上朱莉娅学院,然后和她结婚,养个五个十个孩子,PS:妈逼,美国生活就是优越),大家带着一种信仰般的坚持,开始了一种不上不下的寻找和回忆伊森的生活,这种生活在接下来说的两个书里都有,塞林格的《弗兰妮与祖伊》里,西摩的两个弟妹,这个天才自杀后,给家里留下的一种阴影里成长起来的怪胎遗留的一堆迷,死去的人是具有力量的,尤其是高智商和有另类天赋的人,他们追寻西摩的踪迹,包括阅读的书籍,那些关于禅的述说(众生芸芸,我誓必救之。 欲念熊熊,我誓必灭之。 达磨至深,我誓必知之。 佛理至极,我誓必得之。),西摩那不可思议的心、无与伦比的智慧、见首不见尾的举止言行以及神秘的自杀,又让他接近于印度佛教的理想人物,又像个少年庄子,眼睛看上去有些斜视、鼻子大下巴短、耳垂肥厚、皮肤黑却干净、毛发重却过早秃顶、衣服总是不合身领带总是打不到位的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对万物一视同仁,整日没理由地兴致勃勃神采飞扬。他教弟弟们打弹子的时候要用一种“不瞄准的瞄准”(我就知道很多人感兴趣这个不瞄准的瞄准,是这样的,在某个路灯不明亮的夜晚,巴蒂与朋友打弹子球,他卯足了劲头聚精会神要击中对方的弹子。这时候西摩从阴影(他一直是个影子)里走出来说:不要去瞄准那颗弹子,这样你才会打中它。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被巴蒂长篇大论地回忆出来,因为这就是一次顿悟事件。),扔烟屁股的“无人之境”的技巧(当旁若无人毫不用心地将烟头抛出去,它就真的精确地落入了垃圾桶。这就是塞林格从东方体悟而来的禅:曲线打弹子。),还有其他游戏运动和接人待物的天才型才能。同样在奇异海里,作者我也是如此描绘出了哥哥伊森的各种体育才能,音乐天赋,以及艺术造诣(剧情就不一一透露)。而伊森和女人们的那点事,因为在弟弟这个视角上描写,少了很多性爱场面的带感描述,只是提到一些姿势,口交,肛交什么的,在这个小说里,性是最没什么可干的,好像每对小朋友们都会腻在一起,亲亲热热,摸摸捏捏。大人们都无所谓,甚至父亲碰到女儿在家里和另一个小男生脱光了,也无可厚非一样,等下还能一起坐下来吃烤面包。这些都不是我愿意唠叨的,普通这类的小说都说太多了,奇异的是作者找到了一个角度,一个我自己前段时间正着迷的事情,手工活带来的禅意(比如关于摩托车修理中的禅),主角我跟着父亲开始了木架构手艺的学习(这看起来,虽然充其量只是西摩的那些小游戏里的禅)。但这是父亲摆脱失去伊森所作的转移,就跟我以前在《马口铁注》里提到的一种南美洲方式叙事。他发誓他要把一辈子献给古老的框架式木结构建造艺术。而对于家中的女儿来说,搞不懂父亲用那些古董凿子在那干嘛,有时像是在祈祷,甚至是在一种催眠状态下,进行着一种身体、凿子和木头的交互,专注在一棵木头的纹理上,穿凿在每块木料的灵魂里,主角这时看到了一种迷失,就跟自己迷失在伊森的世界,伊森迷失在面团湖的路上,母亲迷失在午夜失眠后阅读的小说中,父亲迷失在木结构建筑手艺上一样,但这样的迷失,主角只能观看,不能思考,这就和西摩的曲线打弹子一样,是一种发自情感的优雅和慈悲的安宁。这个阶段的小说,完全可以独立出来,写成一本哲学书《框式木架结构的建筑艺术》,副标题:一种通往未来美好生活的哲学。而这方面,和奥威尔在《上来透口气》中很相像,奥威尔则是在写遗忘一口池塘(在小学的时候,我有个很淫荡的想法,就是鼓动一些穿短裙的小姑娘去茂密的丛林,找一口隐秘的池塘,钓鱼。),塞林格写的是回忆自杀的西摩,而瑞肯写的是寻找失踪的伊森。在一个茂密丛林里,人们遗忘了一口池塘和里面百来年的鱼,在日常琐碎工作的时候,这个鱼就在没人知道的地方游来游去。这个想法太吸引人了。其实这个池塘就像那个奇异海。奥威尔的小说作者我哪怕从铺子的抽屉里偷钱,我也要去整他妈一套可以把这个百来岁的鱼给搞上来的玩具,用五号鱼钩,加粗加固的羊肠线,还有合了奶酪的面包糊和金黄的蚂蚱腿。这里的手工艺就是钓鱼,什么蝇式钓鱼,什么羊肠线,黎母里克钓钩,木鱼槌,取钩器,诺丁汉鱼线,黄蜂蛹做的钓饵等,不知道多少技术细节。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后来没有去寻找这个池塘,世事无常啊。这个鱼的大小,并没有夸张,也并没有像小孩子总会把记忆里的神奇动物长几倍个头。主角我跟你们说,它真的个大无比。如果让我可以搞一个女人——我指任何一个女人,不是说都是婊子——和钓一条百来年的鱼比起来,我选择鱼。想一想你真心喜欢的事情吧,再把你这辈子花在真心喜欢事情的零碎时间加起来,才多少啊,然后比比花在搞女人、喝酒、交流色情故事、下载毛片上的时间有多少吧。(太长了,等有时间再聊)最后,我用祖伊对弗兰妮说的结尾:“这世界上还是有美妙的东西.我们都是白痴,才会这样钻牛角尖。不管是什么狗屁事,我们总是,总是,总是忘不了我们那点叫人作呕,微不足道的自我。”离开这个不上不下的地方,其他地方还有很多妞的。

误会

就是黑客帝国里的情形罗~~ 每个人被套进机器里生产这个那个。这是生产之一种:包括书中的情节,包括这个作者。不过人们犯下一个思维错误:第1,这实质是现实生存来“生产”的。第2,正如“16岁时是天生诗人”这一句话所表现的,人在成长期所堆积的一大堆能量、从家庭到社会的门槛冲突,……它本身就是在寻找“爆发出入口”的。黑客帝国里的情形是指、人们拥有了一种技术------更好地切开这一口子。本来嘛,它是现实中的自然碰撞来切割的,但人们进入了干涉---用人为方法来切割。结果人就爆发了:少年出走是一种爆发(即使不是小说,现实中也经常存在),作者写小说是一种爆发………… 第3,人们傻就傻在:这事是两个环节的,①是现实积累能量②是需要一个刀子、让能量喷薄而出。环节②本来是现实所持有----现实当这柄刀子,黑客帝国里权力者当了这刀子(也就是那台机器),结果误以为它自己就是这一切的生产者,----权力者根本不知道还有环节①,也不知道现实刀子即环节②也是存在的。第4,因为这一误会,现在让环节①发生的基壤进入了深度被破坏中。根本原因是:环节①又是包含2层的,一层是现实生活,一层是人的意识能力-----它应当是功能完整的。现实生活,其实亘古不变,你们看到了:不论是战争还是优闲生活,它们其实都是手段-----用来表现人际间复杂关系与矛盾的手段。所以,如果不表现“人际间的复杂关系与矛盾”,战争再激烈也没屁用的。而战争或优闲生活、首先要进入到人的意识中,再对应地发生“言辞”、然后它们会造成“人际间复杂关系与矛盾”。一个老农民,他的意识机制低下,你把他搁到再复杂的斗争里,对他还是很简单的,还是生离死别、只不过节奏变快了。即这一流程是“现实→意识体的能力→对应发生言辞,这言辞进一步复杂或简单的人际关系与矛盾”。第5,基壤被破坏,就在于环节①的第二层----意识体被破坏。它又会引发“对应言辞”,它们会产生“坏节①的第一层”:比如人们不再相信爱情、也不再追求信仰,社会生活不断堕落到“动物式的简单:杀戳,吃食,睡觉,情欲降级为性,管理降级为动物式的等级权力……”这样,“坏节①的第一层”也被破坏了。第6,…总之恶循环开始。不断循环。

丧失和生活本身

我们相信每一天的到来都是建立在对昨天的丧失之上的,每一份必然或偶然得到也都是在必然或偶然的失去之上的,但是面对丧失,尤其是面对那些令人无法接受的丧失,即使是拥有了灵睿的思想和透彻的思考的人,也依然很难表现出一个应有的宽容面对的态度。这样的事实令我很惭愧,也很感同深受。因为我就是这样一个不能完全理智地面对丧失的人,尤其是当我至亲的人不得已地永远离开的时候,我更加的不能理智地面对。时至今日,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失去每一位亲人时候的切肤的疼痛,虽然父亲、外婆、外公他们都是疾病至深而死的,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医治过程,说实话这个过程已经为我做了很大的缓冲,但是当生离死别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我还是根本无法面对……因而,我能理解到一个融洽而平淡无奇的家庭,因为他们的一个孩子毫无征兆地失踪的事件发生,带给家庭成员们无可避免的冲击,而使这个家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和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和欢乐这样的事实,于是他们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期待着终有一日他能够重新回到他们中来,期待着一家人能够恢复到从前的样子,甚至期待着某一个案件的审理和调查能够带来关于他些微的消息,纵使那些消息可能并不是他们所期望的结果,或者完全是悲剧或绝望的,但是我依然能够感受得到他们殷切的期待始终都在。其实如果这仅仅是一个道听途说的故事,而我根本也看不到如故事主人公一家人在面对这样一个突然发生的离奇失踪事件时候的种种表现,但是我依然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这样一个事件对于一个家庭的毁灭以及颠覆,或许这就是《奇异海》这部如此贴近人心贴近人性的故事所能带给阅读者感同深受的特殊作用吧。十六岁桀骜不驯的天才少年伊森,在某个非常寻常的星期六毫无征兆地失踪了,像平时又去了哪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探险或郊游,但是,他终究是没有再回来,他的母亲的精神因而几近崩溃,兄弟姊妹间也因为对这个事件的不同态度和不同认识,彼此间产生分歧以及隔膜甚至憎恶,他带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所有手足之情吗,还是他那些原本寻常的美好都随着他的消失而消失了?创伤是一刹那之间产生的,可是修复它却要延伸到未来的漫长岁月,甚至所有家庭成员的一生一世……小说从不同的侧面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一家人的生命都为之改变的所有经过,以及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的人性,也看到一个人的生死以及他的在与不在都不是这个人自己的事,他将直接影响到他周围的人的生活的品质、情感归属,甚至还会涉及这个人未来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奇异海》将这些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伊森失踪的事件也恰是彰显这些的一个最好范例。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而且直到故事的结束我们依然不知道这个男孩儿究竟是怎样离奇失踪的,更不确定他会不会再回来,不过从一家人在漫长的等待中各自对生命对生活态度的些微转变,已经足够我们洞见作者的写作要义,况且不是每一个故事都有责任和义务给阅读者一个揭开谜底时候的释然的,正如生活本身就是由许许多多无可奈何的丧失才支撑起一个又一个偶然且必然的获得一样。

迷失在奥德赛里的青春

文\Shirleysays美国小说家弗雷德里克.瑞肯在参加一次学位考试中,忽然脑海中一片空白,面对所有试题都无法解答,且想不起来任何事情。 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他揣摩着这种感受构思了一部小说,便是后来的《奇异海》。完全虚构的情节,显示了他非凡的写作功力。这本处女作为他带来了获得哈克尼文学奖的殊荣。哈克尼文学奖每年评选一次,主要包括长、短篇小说以及诗歌作品,奖金为五千美金。《奇异海》的故事不是写海,也未涉传奇,而是写一个与青春生命有关的故事。之所以叫《奇异海》是在爸爸讲了河狸攻打特洛伊的故事之后,艾米和菲利浦发现爸爸的故事与《奥德赛》如出一辙。当姐姐艾米爆料时,被妹妹达娜误听成“奇异海”。“Odyssey”和“Odd Sea”的确发音相似。从此以后,每当什么东西消失了,孩子们就说它去了奇异海。在一年前的一个春日,“伊森走出车道,五月的阳光照亮他黄色T恤衫的背影。然后他就不见了。”菲利浦的哥哥伊森失踪了,去遨游他的“奇异海”。然而,弟弟菲利浦却开始了他青春的奥德赛。之前看过一个选秀节目,选手是位母亲,儿子三岁时,走失了。如今算来已有二十三年。母亲有点神经质,唱得不太好,但却一再请求评委允许她通过,目的是为了进入总决赛,好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她找儿子信息。母亲说,就是一转眼的功夫,儿子就人间蒸发了。她不相信一个大活人怎么就能像水汽一样说消失就无影无踪了,总归要留下点什么,哪怕是鞋袜也好。这个故事就像是伊森失踪的翻版。但伊森消失时十六岁,在世界上留下了十六年的痕迹,好像是一条条故意留下的线索,又好像只为了证明他曾来过这世界。妈妈因此而住进精神院,回家后整夜地读名著或是烤蛋糕;爸爸本是个很棒的木匠,却开始沉醉于框架式木结构工艺。他们都尝试利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来排遣内心的悲痛。在无数次地寻找之后,他们拒绝面对,选择的是逃避,这是成年人面对逝者的方式。但十三岁的菲利浦却要把伊森找出来,他一定要知道伊森去了哪里?青春的勇敢夹拌着残酷,菲利浦的毫不畏惧像极了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菲利浦在不断地走进探寻伊森的生活时,也经历着痛苦地自我否定,否定每一次对于找到伊森的希望。从希望到失望、从迷惑到清醒、从怀疑到释然,他的青春像只蚕茧,破茧而出之时就是他告别青春的挽歌。这场悲痛、愤怒、心碎到坦然接受的心路历程,教会了他如何看待死亡、爱与怀念。死者已逝,生者要继续活出生命的美丽。死亡里也有人生的意义,那是死亡教会我们的事。

很让人静下心来的一本书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看不进去,里面的太多描写性的文字,是我很不喜欢的。所以,看了一小半,就丢一边去了。再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是前天吧。当时,心里因为最近的一些事情,无比的焦躁。在这焦躁中,我隐约的感觉到,我的潜意识想看这本书。于是,我就拿了起来。这次的感觉完全不同,在我听着和平之月的《晚秋》,边看这本书时,感觉书中的文字顿时有了强烈的画面感,我似乎看到了小镇那阴沉的天空,面前枯黄的各种植物,似乎还闻到了从面团湖中扑面而来的清新水汽。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无比清爽和放松。我感觉我的心像一株干渴已久的植物,贪婪地从书中吸取着水分。尤其是看到,菲利普的父亲在研究木匠手艺的那端,看着这个男人对于凿子的无比执着,我似乎感觉到了一股禅定的力量。当他建好了自己的第一座木屋,在屋顶念着那段祈祷词时,我知道,这个男人通过木工,疗愈好了自己内心的伤痛。而书的结尾,菲利普也通过给自己建造一栋小屋,最终完成了自我的疗愈。而我,在看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内心的痛苦和焦躁也得以平息。正如同佛说,“我有八万四千法门”一样,木匠、写作和阅读,作为疗愈的法门,效果不比心理医生来的差。所以,我推荐这书。

不曾离去,不曾归来

相比普遍重口味的美国畅销小说,《奇异海》显得特别清淡。优美的乡村风景,舒缓的日常生活,难解的少年心事,构成这部关于成长、关于亲情、关于记忆的“治愈系”抒情小清新作品。没有影响社会变革的惊天动地,也没有刻意耸人听闻的迷诡传奇,《奇异海》讲述了一个大多数读者即便不曾亲身经历,但总有所耳闻的故事。一个16岁的少年,在寻常的一天,正常的离开家,但却再也没有回来 。他可能被人谋害了,可能是同爱人私奔了,也可能是因为某种信仰去浪迹天涯,或者是由于强大的压力让他不得不离家出走。在许多侦探小说里,无所不能的侦探由此粉墨登场,一桩惊天奇案将展现在读者面前。《奇异海》则以失踪少年伊森的弟弟菲力普的视角,采用了类似“日常推理”的写法。伊森失踪案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线索,警方的调查很快结束。而菲力普一家人则以自己的方式,不放过任何一丝寻找的希望。随着伊森的日记被发现,少年隐秘的心事逐渐揭开。他究竟是怎样的人?他爱过什么人?他对家人的看法怎样?一个家人的突然消失,一个家庭因此而改变。实际上,这本小说重点叙述的是家庭突遭变故,每个家庭成员如何治愈心灵的伤口,如何重新振作面对流水般一往无前的生活。父亲将精力放在复杂的传统木工艺,母亲选择读书和厨艺,然而还是精神崩溃进了疗养院。大姐放任自己,后来离开了家;二姐哈莉跟菲力普一起寻找了伊森几年,通过爱情逐渐走出阴影;妹妹达娜热衷于体育,成了篮球高手。而喜欢幻想的菲力普则相信伊森走进了“奇异海”,那是另一个时空。菲力普一直不肯相信伊森已死,直到上大学前,他把这个故事写了下来。这也是他疗伤的一种方式吧。《奇异海》是一部有一定深度的书,字里行间弥漫着作家和人物的各种思考。书中借摄影家维多利亚之口,论述了“他者”身体存在的两种形式。一种是活生生的,可触摸的;一种是虚拟的,以影像、记忆的形式存在。后者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而生活想要继续,则要把握住前者。在家人的心中,伊森既不曾离去,也不曾归来,他一直就在那里,陪着每一个人成长。

走过“奇异海”的奥德赛

作者弗雷德里克•瑞肯在中文版序里说:“这个故事纯属虚构,但使我觉得奇怪的是,经常有读者把它当作是回忆录。”作为读者,我觉得这个故事读来确实有一种真实感,感觉像是在读一则新闻的后续报道。我想,这样的一种错觉主要源自于文字和故事的简约性,这是一部非常容易阅读的小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故弄玄虚的姿态,而正是这份简朴容易让人把故事与现实重叠。伊森是怎么消失的,又为什么会像泡沫般从人世间突然蒸发?小说到最后依然没有解开这个伊森失踪之谜,但是到了最后,真相已然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一场耗时五年的寻找和等待,与其说是大家在找伊森,不如说是每个人在找那个因为伊森而失去的自己。妈妈从失眠到忧郁症,爸爸沉迷于木结构,姐姐用冷漠来掩饰,妹妹用运动来逃避,而“我”更是生活在哥哥的阴影里,还有玛丽莎和维多利亚这两个与伊森密切相关的女人,都因为深陷在失去伊森的痛苦里。所有人的生活都因为失踪的伊森而改变,正是在追寻伊森失踪之谜和解开伊森过去的历史的这条路上,大家开始慢慢解开心里的结,重新面对和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渐渐走向平和和成熟。所以,我觉得《奇异海》并不是一个关于“失踪”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家庭,成长和爱的故事。伊森的失踪是这个故事的导火线,让本来平淡的一个家庭重新学会思考,相互扶持,彼此关爱,所有与伊森相关的人,都在这个事件中经历痛苦、悲伤,直到最后释怀、治愈。通过弟弟菲利普的视角和语言,我们看到在失去亲人和爱人的这五年时光中,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在爱与痛的挣扎里蜕变和成长,虽然残酷,却很真实。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即使优秀如伊森,在才华横溢的背后也有普通人的自私和懦弱。当伊森的秘密被揭开,当每个人的缺点重重暴露,眼前的这个故事越来越清晰,看着小说中的“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面对成长中的痛苦与挫折,沉溺于逃避都无法解决问题,唯有勇敢去面对。经历过成长中的“奇异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奥德赛。最后想说,很喜欢这个书名的由来,从Odyssey到Odd See,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就像妹妹达娜宁愿相信爸爸讲的那个河狸的故事,而不愿意承认其实那就是《奥德赛》一样,有些时候信仰和希望,比真相更加重要吧。

再好的茉莉花也是不能入口的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很微妙的。有时候这种差异在于,即使它的每个字每个词你都明白,但凑起来就是不知所云;或者每句话都看懂了,也能推测出整个文字的脉络和走势,但还是搞不懂……搞不懂写这个来干嘛?正如我至今仍认为茉莉花不能入口一样,你可以告诉我它很香,它前香中香后香是怎样的,但是——这不是作为食物的香味吧?对于《奇异海》这本书,我同样是这种感觉,毫无头绪,毫无凭借。很多之前的评论都头头是道,译者小汉在三年前写的一篇博客,则剖析得更加深入:“它的主题是描述悼亡的过程,表现创伤的愈合,而且同时还有一条更深的线索,用于探索艺术创造的动力,源泉,和功效。”但,评论者的评论过程,实质上也是作品又一次建构过程,我们怎么能保证,这种重构一定代表了作者的真正意图呢?很多作家在看完高考阅读题后感叹:“原来我不理解我所写的文章!”就是过度解读的原因。(插句坏心眼的:当然作者大多是乐意被拔高的,所以他们不会说夸他的人不好~)但是反过来,如果作者不是这种创作意图,那么把这些零散古怪的素材揉合在这本书中的另一只翻云覆雨手又是什么?好吧,上一段文字有点意识流。它是一部治愈系小说吗?从大的框架上,是的,“这些爱着伊生,无法合愈创伤的生者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精卫填海一般,一点一滴地填补那巨大的虚空,清洗那浓得叫人窒息的悲痛,最后终于找到了安宁与平静,给了自己重生的机会。”而且作者以巨大的细腻与耐心去重现这一缓慢而艰难的过程。然而,我仍然不明白,作为一名失踪少年的伊森,为什么作者要将他描述成一个天才?同时,详细地揭露他与中年妇女的不伦之恋,以及与玛丽莎近乎心理虐待式的恋爱?对于第一个问题是可解释的,虽然说伊森的形象过于鲜明的话,会削弱这个角色的典型性。但是哪个家庭不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独一无二的人呢?这种对个人形象完美化的情结会随着孩子的离去而泛化。所以将伊森描述成天才少年是合乎相应目标读者群的心理需求的。但是第二个问题我无法解答,尤其是,为什么还要特意写维多利亚与那作家的偷情以及“我”对维多利亚的性幻想?为什么要特意写“我”不小心摔倒并趴在玛丽莎的胸上?这是伊森对这两位女性的暧昧不明的情绪,传递到了菲利浦身上,实现弟弟对哥哥的畸形追忆以及自我救赎?

填补内心巨大空洞的“ODD SEA”

填补内心巨大空洞的“ODD SEA”裳裳五月 2012-7-31【对于影子推荐的书,我一向珍而重之的看待。也许是一种惺惺相惜之感,又或者是她的喜好与我在某些地方颇为相似——除了推理小说,我更偏好的便是那种描写细腻的外国小说。比如《奥利芙》,又或者手中这本《奇异海》。】七月底的这日,在曼谷REMBRANDT酒店四楼游泳池边懒洋洋地半卧着,读完这本《奇异海》。四周稀稀落落地躺着一些欧美游客,温热的空气里,静谧地弥漫着休闲与安逸的芬芳。然而,就在这样的气氛里,我却从书中,嗅到了一股发自内心的忧伤和疼痛。在阅读时,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发生在云南的那件惨案,十一个孩子(也许远远不止这个数目)也许不过是出门打个酱油,而后就在经过某个地方时突然被残忍的连环杀手随机地扼杀、分尸、毁迹。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这样一个人的消失,不过如沧海一粟,至多在水面上轻轻地激起细微的波浪,而后又无声无息,但对于整个家庭的每一个人来说,失去这个孩子,意味着在他们的心中都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于那十一个家庭,当他们最终得知结果时,心中的空洞会在痛苦中慢慢的消融,变成高挂在墙壁上的黑白照,永久地被凝视与铭记。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如此确切的结果,还有这么一些人,却是永远地消失在家人的视线中,再也找不到任何痕迹。没有生与死的消息。心中那个巨大的空洞,永远无法被填补和弥合。那夹杂着微弱希望的绝望,会在每一个寂寞的夜里,缓缓地从空洞中溢出,无法逃避。《奇异海》中,所描述的,便是这样一个关于失踪少年、关于他身后的家人的故事。十六岁的伊森,在一个暮春的寻常周六清晨里,便是这样静悄悄地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没有人看到他最后的落脚地。一个原本幸福快乐的家庭,顿时陷入崩塌中。伊森的妈妈,开始长期的失眠,她整夜整夜的烤面包、读书;伊森的弟弟,故事的主人公菲利普,不断的寻找属于伊森的秘密,阅读伊森的日记,试图重新走一遍伊森的心路,寻找他失踪的理由;伊森的姐姐艾米,选择逃离这个家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回忆他们所深爱的人,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去支撑已经濒临坍塌的世界,去填补心灵那个巨大的空洞。菲利普是最无法释怀的一个,对他来说,他那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哥哥,是他的偶像、玩伴、保护神,所以,他的恢复也是最迟、最缓慢的进行。他走近伊森最亲密的两个女子身边,从她们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哥哥,在下意识中,也有着试图取代他的意愿。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家人们也不断打听到与伊森有关的一些蛛丝马迹的事,比如,一只丢失的鞋子,或者,一个连环杀手在屋中留下的骸骨中是否有伊森的DNA。但是,伊森最终还是永远的消失了。永永远远的,不复存在。故事的最后,是他们一家终于在深厚的鼓励和支持中,依靠着爸爸曾经讲过的关于《奥德赛》的故事中的误会——ODD SEA,奇异海,获得了救赎。也许在心中的那个空洞,还是一直留存的,但是,也渐渐的,释放出了温暖。阅读时,我还是忍不住落泪了。为这样一个虚拟却又真实的故事,为这一份极度艰难的挣扎。望着游泳池中湛蓝的水面,望着泰国这一片洁净的蓝天,此时此刻,我却想起东莞的一些案子。比如,悬挂在那座深山大树上的骸骨;比如,那个荔枝园中被剖去内脏的无名女尸……也许他们的家人,至今都在等着他们的归去,却不知,他们早已化成人世间的一缕轻烟,永远的消失在另一个时空。


 奇异海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