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回归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44245159
作者:[英]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
页数:410页

无法隐匿的历史

一本数次拿起数次放下的书,大概是因为序幕的时间太冗长,直到三分之一处才渐入佳境讲述那个动人心魄的故事的缘故吧,这竟然差点让我与一个精彩绝伦感人肺腑的故事失之交臂。 两个女孩的性情截然不同,一位奔放大胆,一位谨慎内敛,但却是一对最好的朋友,这互补的性格在多年来并未对索妮娅波涛暗涌的脆弱婚姻起到太多助益,然而在一次奇异的西班牙之旅后,一切都变得不同寻常。 在这次旅途中,索妮娅第一次“背叛”了那独断的丈夫,学习了舞蹈,并与埃尔巴瑞尔咖啡店的店主老人成为朋友。在老人简短的描述中,索妮娅不可抑止的对这个神奇的国度产生了情感。回国之后,来自丈夫无端的猜疑和婆家的压力,令多年来一直隐忍不发的索妮娅隐隐产生不快,在西班牙领略到的奔放自由一时间无法从脑海清除,一次旷日持久的冷战就此展开。 再一次因为好友的邀请来到西班牙,几乎是毫不犹豫的,也许是冥冥中的安排,也许是故土割不断的牵引,索妮娅再一次来到埃尔巴瑞尔咖啡店时,终于从老人口中验证了那个已有预感的事实,并由此将一段隐于历史的悲怆故事铺陈开来。 尽管我对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早有预感,对于最终故事的结局也因曾看过《岛》一书而有所推测,但这个故事太让人揪心,还是令我不忍释卷飞速的读完了。 是的,如《岛》一样,在悲怆的故事之后,索妮娅终于战胜了自己多年来养成的忍辱负重的性格,走上独立自主的新生道路,这是一个比较幸福的结局。 纵贯七十年的历史,并非人力可以改变,无论是倾向于斗争中两排的任何一边,还是倾心音乐和舞蹈的与世无争者,都难逃厄运。所幸的是,历史带给人们的精神可以改变正在进行着的生活。

回归了谁的灵魂

战火弥漫在西班牙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亲人相继离开,母亲为保护唯一幸存的女儿而在死的时候也终未能再见一面。而梅塞也终其一生都未能回归故土,索妮娅揭开了母亲家族的悲痛经历,终回到了母亲的故土。一个痴心的女子冒着战火去寻找爱人时是多么的坚强,在战争中她的爱是如此的纯洁。《回归》与《岛》的叙事手法很像,都是年轻女子感情遇到矛盾时去往不同的国家揭开了母亲的家族史从而受到感染。战争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人人都有离别的伤痛,战争下的爱情也显得更加的高尚!

命运的另一个名字叫时代

读罢此书 心情很难过 对于我这种“铁石心肠”又现实主义的人来说 已经很难得了我想到了狄更斯的《双城记》想到了文化大革命 想到了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 想到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我们的渺小 我们的悲哀 我们的努力诚然 我们的时代已经没有了那么多的生死离别 但书中的很多场景却总是惹得我联想到很多东西 作者营造的悬念让我来不及去揣测 这是否是个爱情故事 但其实 是不是都无所谓了 当那一副历史的画卷缓慢地铺陈开来的时候 我的全部注意力已经不在人物的命运上了 我已经沦为被动 向作者屈服 仿佛我就是索尼娅 在故事中寻找着自己的“根”我曾一度心怀奢望 认为拉米雷斯家在那样的年代可以成为例外 但越想越觉得自己荒谬 如果真是这样 那我怕是要把作者给骂上一通吧——我不喜欢悲剧 但在时代的局限下 幸福只能是奇迹 而生离死别难以避免 因此 这个家庭注定破碎 梅塞的爱情注定是遗憾 历史终归是历史 但时代却一直在决定命运 生于这个时代 大学生不值钱的年代 曾经梦中的理想殿堂 不过是连虚有其表都算不上的地方 我们在挣扎 在寻找 企图挣脱茫然 逃离时代的束缚与窒息 找到一角呼吸的天地 就如梅塞想要追寻爱情 安东尼奥想要报国的理想 可惜我不如他们 我连自己想干什么都不知道 或者说 知道了也做不到 出生的时候 中国的经济在发展 或者 腾飞 更确切 在长辈们“读大学就有好出路”的教导下长大 却在考大学的时候赶上高校扩招 有人说 没有什么生不逢时 我们要乐观 是吗?可惜我更多的是迷茫 迷茫不知前路的迷茫 迷茫我的梦想何在?时代留给拉米雷斯家的是死亡与破碎 留给贾维尔的是记忆与遗憾 留给我的 只是迷茫 尽管我知道 时代早已为我的命运写好了结局。

飞扬的火红舞裙与你踢踏作响的舞步。

对西班牙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激情四射的斗牛演出与火热的舞蹈。却并不知道这个热情似火的国家也有着这么一段苍凉凄惨的战争历史。下午花了三个小时看完了最后几个章节,震惊于米格尔对梅赛德丝的深情,不是每个男人都能在历经战争,流亡与奴役之后还能坚守着最初的真爱的。当然,梅塞德丝那个美丽而善良的女孩值得。留下最深感触的是对弗朗门戈舞蹈的描述,高傲的舞者,旋转着的火红舞裙,踢踏作响的舞步,节奏分明,隐忍而坚定,似乎将整个民族的历史与情感都寄与其中。只是文字的描述就让人震撼。百度弗朗门戈舞蹈,可惜并没有找到想要看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惊艳。嗯。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西班牙走走,然后亲眼看一场精彩绝伦的弗朗门戈。

弗拉门戈的舞步

拖了很久才想起来写《回归》(The Return,by Victoria Hislop)的书评,恐怕再不写就该忘光剧情了。号称是《岛》的姊妹篇的《回归》确实比《岛》更加精彩,无论是从构思还是故事情节,都更加圆满。不知是不是作者也经历过类似的事,两部作品都是关于女儿发掘母亲的身世的故事。可是这故事依然无法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之后马上看了《偷书贼》和《荆棘鸟》,而《偷书贼》同为写二战的故事,不免拿来做比较。要说感人程度,它比不上《偷书贼》那样透彻心扉,要说凄美爱情,它又赶不上《荆棘鸟》那样刻骨铭心。从人物塑造来说,索妮亚、安东尼奥、伊格纳西奥、梅赛德斯等角色,都没有特别鲜明的特点,读者只是浮光掠影式地看到了一点点,却没有完全看懂他们。人物如此之多,故事又不算长,可作者似乎不想落下每一个人,导致每个角色都有浓重的一笔,配角戏份过多,主角却不明显了。再从故事情节来说,它混杂了太多的政治和历史,尤其是战争的描写,看上去有些混乱。可能是我自己不喜欢他多的战争混杂的故事,才会有这样的反应。总的说来,整个故事就像弗拉门戈舞一样,我好像没有欣赏到它的美,它的灵魂。以后再看,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吧。

回归

一直读到368页,梅塞德斯在英格兰的土地上再次跳起弗拉明戈舞,我心头才升起一股暖意,暂时挥去那埋葬整本书的战争的阴霾,之前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刻,都有了意义。到386页,索妮娅在信中看到梅塞德斯所嫁之人的名字,却是自己的父亲,我也恍然惊觉,讲述整个故事的米格尔,一定就是梅塞德斯不顾生命危险、穿越战争的烽火,辛苦寻觅的贾维尔。眼泪啪嗒啪嗒地就跟着落下来,模糊了视线,我边啜泣边继续读着结尾,就这么哭啊哭的,合上了《回归》的封底。我的样子一定很丑很狼狈。这是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继《岛》之后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一九三六年西班牙内战期间,住在格拉纳达的拉米雷丝一家人的遭遇。他们有间名叫埃尔巴瑞尔的咖啡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战争爆发后,三儿子首先遇难,二儿子因拥护弗朗戈反动政权被暗杀,大儿子参军,终于没能逃过死劫,在共和军战败后被抓进监狱做劳工时染疾病逝。只有这个天生就是舞者的梅塞德斯,奔赴战争最激烈的地方寻找她深爱的吉他手贾维尔,却阴差阳错地跟随护送儿童的船只转移到英国,永远没有返回故乡,永远没再见过她至死不忘的贾维尔。而贾维尔,和大二子安东尼奥同在一处服役,幸存了下来,再次造访埃尔巴瑞尔咖啡馆,与这位母亲相伴余生,继承了咖啡馆,一生守护于此。墙上,是梅塞德斯舞蹈的照片……梅塞德斯如果知道贾维尔还活着,是绝对绝对会返回格拉纳达的,也绝对绝对不会另嫁他人。但返回格拉纳达,在弗朗戈的反动统治里,依然危险重重。所以母亲不告诉她贾维尔就在身边,所以贾维尔没有让她知道他的存在,他只是,怀着无限的思念,留在她成长的咖啡馆里,一天一天变老,变得更爱她。维多利亚套用了和《岛》一个模式的写法,女儿奔赴异国,无意间揭开关于母亲身世的秘密,发现她一直不能理解的、冷漠的母亲,曾经有那么轰轰烈烈的一段过去。不过,即使维多利亚第三部书仍然这样写,我也买账,反正故事够真挚、够感动,还怕什么。对于以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小见大窥看整个国家命运的方式,更不陌生,《悲情城市》《The lost city 》,越是如此,我越是惊讶于维多利亚的才华,她竟可以把一个已经俗套的方式,运用地恰到好处,而丝毫不觉做作。2010年8月

读到她冒着战火去找他时,心都裂了……

很偶然读到《岛》。她往墙上钉钉子回头的那一刹那,真的泪如雨下……那一刻,哭,恨,痛,什么滋味都齐齐涌上心头。语言很苍白,无法说其一。也许因为这种铺垫,便在《回归》中痴痴等待。正因为这种等待,她便将故事大大推迟。但在咖啡店里看到那张夺人心魄的照片时,心还是抽了一下。但到她冒着战火去找他时,心都裂了……什么人,什么时候,还会为我守望?什么人,什么时候,冬夜会在寒风中将我等待?什么人,什么时候,会一生等我?

对西班牙最初提起兴趣,是在世博西班牙馆里看到的那段简短却摄人心魂的佛朗门戈舞者着红色褶边长裙,鞋跟踏着地板发出清脆而有力的声响,拍击的双掌,令人眩晕的旋转,自省而像是在强烈的倾诉。。。这此之前我听到西班牙只会联想起斗牛,足球,载歌载舞热情奔放的民族,而佛朗门戈只是个美丽的舞蹈名词,我收藏了赠送的写满西班牙文的马德里地图,我想我应该学点基本的西班牙文,去马德里,去巴塞罗那,去那个在图片上美轮美奂的西班牙广场。于是也就不自觉的开始关注关于西班牙的文字,看的第一本关于西班牙的文学作品是《风之影》,虽然里面描写的那些荒诞至极冷酷扭曲的迫害让人窒息,但关注及怜悯的还是对个人命运的伤痛。这本《回归》,我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看完,然后百度了“西班牙内战”,此时已近深夜窗外雨点敲打着玻璃,悲伤克制不住的揪住了我的心。有好几次不忍去细读那些残酷的字眼,纸上的文字渗透着泪水血水,满目疮痍的城市,衣衫褴褛的逃亡路上惊恐的表情,轰鸣的飞机掠过头顶发麻的头皮,绝望的悲恸声...更令人悲观的是战争中的人们相互猜忌时刻提防,信任轰然倒塌,信仰不复存在的社会生命已轻贱如蝼蚁,信仰,爱情根本不值一提,无处安放我深深理解曾经的西班牙人民为何对这段历史曾一度保持沉默,选择签下“遗忘协议”,但真正经历过的人又怎会像我如此认为只是读了一个故事或者仅仅无关痛痒的回顾一个国家已经暗哑尘封的一段历史,然后渐渐遗忘,那些过往会在白天喧嚣静逝去后的深夜悄无声息的吞噬他们的心啊。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有段不忍提起的伤痛,不想揭开的伤疤。而以后我在观看舞者跳佛朗门戈时,更了解那不是单纯的一种舞蹈形式,而是背负着一个国家的伤痛,倾诉着一个民族无法言语隐忍的悲伤。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感人之處,盡在平凡

真正打動人的感情總是樸實無華,它不出聲,不張揚,埋得很深.-----題記<回歸>同<時間的針腳>一樣都是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作品,以一個平凡女子為主線展開一段催人淚下的故事.如果說<時間的針腳>是一杯滿足讀者種種探險好奇心態的Cappuccino,那麼<回歸>就是一杯上好的錫蘭紅茶,看上去很濃,呡在口中卻覺得略淡,但到喉嚨時有著陣陣回甘,令人回味無窮.梅賽德斯與賈維爾:人生若只如初見"一段浪漫的歷史,一個古老家族的悲愴秘密."紐約時報評論道.看到這則書評時,我覺得此書大概講述的是羅密歐與茱麗葉版的亂世佳人,然而,我錯了.梅賽德斯與賈維爾之間有的只是如清水般單純的一見鍾情同尋尋覓覓多年后的知音知遇.沒有像<羅密歐與茱麗葉>中那麼多世俗的反對,也沒有<飄>那兒這麼多複雜的情感.然而,亂世間容不下天長地久.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飛.賈維爾回去馬拉加,而梅賽德斯則留守格拉納達.誰又想得到,短暫的相知之後便是漫漫一生的告別.以為錯過的,只是一個人.誰知錯過的,是一生.生命塗炭的亂世,梅賽德斯心中的賈維爾生死未卜.她卻拿起的超越一個十六歲少女的勇氣去遠走他鄉,尋找她的愛.命中註定,歷經千辛萬苦后,她一無所獲.禍不單行,她離鄉別井,又找不到愛人,除了心中渺茫的希望外,她可謂一無所有.一次偶然的機會,她來到了英國.在這兒,梅賽德斯落地生根,然而,她始終沒忘賈維爾......本以為故事會在此戛然而止,但是,我又錯了.書的最後幾章將故事推向高潮:之前的數十個章節描寫的都是梅賽德斯的世界,寫得都是她苦苦追尋愛人卻無功而返的無奈故事,而賈維爾則,或以為死,或以為亡,總之音信全無.當讀者都快要把賈維爾遺忘時,他出現了!他原來一直都愛著她!他回到格拉納達照顧她的父母,打理她的家族生意,堅守半個世紀,默默等待有人去發現他的秘密......書的感人之處在於一切盡在平凡中,虛構的故事將讀者帶回戰火紛飛的那些年,選取基層社會作為描寫角度令小說真實感大增,充滿真情實感的字句使故事扣人心弦,讀者明知小說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但卻覺得此書講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歷史故事.

战争,不止是只有人员伤亡。

维多利亚的书都喜欢以两三代人的故事穿插,然后娓娓道来上一辈人生活的年代发生的故事——战争与和平。《线》中开端奶奶和爷爷不愿意从这个小镇中的小巷搬走,叙述起希腊与土耳其的战争;《回归》以索妮娅热爱舞蹈,与好友玛吉一起去西班牙学习弗拉门戈的舞蹈。在西班牙的一家咖啡馆里一位老人因路卡而激动不已,叙述起一段陈年往事。第一部中写索尼娅喜爱舞蹈到上每周二的舞蹈初级课再到每周五的舞蹈中级课,故事层层递进,推动了索尼娅与玛吉去西班牙学习舞蹈的故事情节,同时,也使索尼娅与丈夫的关系日趋恶化。第一次到西班牙学习舞蹈,她们被弗拉门戈舞蹈所震撼,索尼娅由一开始的不自信到初学者的优异,玛吉由一开始的热情削减为不耐烦。"为她伴奏的是一首哀伤的歌,歌手一直眼神低垂。少女沉浸在自己的恍惚梦幻中,继续跳舞。她既不像在回应音乐,也不像是意识到观众的存在,她妖娆的脸上有一种纯洁而专注的神情,眼睛深深地凝视着一个只有她自己才能看到的世界,她腋下的衣裙已经浸透汗水,颜色变深,当她旋舞时,水盈盈的汗珠在眉上凝结,她转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第二部中拉米雷斯一家的故事更为生动,更令人动容。在西班牙内战之前,拉米雷斯一家过着平淡中的平凡。大哥安东尼奥善良正直,曾任职教文盲的教师,在家庭支离破碎后,对佛朗哥右派的所作所为忍无可忍,最后参军,历尽艰辛。二哥伊格纳西奥英俊,热爱斗牛,作为一名斗牛奇才他也同时拥有性格蛮冲、爱没事挑事的特点。也是家里唯一一个支持国民军的右翼分子,在他不经意的讽刺埃米利奥时,也害的他被抓进监狱迫害致死。排行老三的埃米利奥性格冷淡不爱争执,唯热衷于在阁楼上弹吉他或与妹妹伴奏,喜欢读诗喜欢洛卡帮忙在咖啡馆里洗洗杯子,在当代可算是一个十足的文艺青年,虽不与伊格纳西奥的冷嘲热讽作回应,但却是最恨伊格纳西奥。梅塞德丝备受宠爱,无论是来自于父母还是来自于三位哥哥,以及众人对她的天赋——舞蹈的表演所如痴如醉。梅塞德丝是天真以及幸福的,在西班牙最混乱的内战中,她只想着眉清目秀、英俊潇洒,弹着一手好琴的贾维尔。从西班牙的南方到北方,即使路途上辘辘饥肠,身无分文,她也坚持着在内战中找到贾维尔的信念……在最后登上去英国的轮船上也是想着万一贾维尔在这呢?万一他们错过呢?而此时的贾维尔,与大哥安东尼奥擦肩而过,身处同一营地也未发现过对方,直至孔查探望安东尼奥,发现儿子已死伤心哭泣时,贾维尔才恍然大悟。而贾维尔呢,就是后来继承西班牙这家小咖啡馆的人,也是与索妮娅谈论这母亲梅塞德丝的人。远离家乡,远离西班牙内战的梅塞德丝,是幸福的;不比三位哥哥死于国家战争,死于国家内战,她远在英国自由自在地生活,与被她的舞蹈所迷倒的多年拍档组建了家庭。而最遗憾的事,曾经费尽心思想要寻找的他,却是一生都得放下了。而他,也在往后的人生中,追忆这段苦痛又美好的回忆。回归,是索妮娅回归与舞蹈中,还是,回归到西班牙。旋转着,跳跃着,伴随着激情的舞蹈,回归到梦的最起点。我也终于明白了"世界和平"是多少处于战乱中人的心声,是多少从历史书上感受到罪恶的读者的心声。内战,始于国家阶级斗争,却催毁了平民简简单单的幸福生活,留下无法走出的伤痛。

相思一世不嫌多

在读《回归》之前,我并未接触过《岛》,我是冲着西班牙去看这本书的,然而作者给我重现的,不仅仅是西班牙的内战硝烟,那一样的时代、那一样的人,在已离他们太远太远的我看来,是一种震撼,一种铭记。最近看了很多跟战争有关的作品,从《英国病人》到《冷山》,从《无知》到《回归》,或电影、或小说,都记述了战争背景下某两个或几个人的爱恨情仇。战争太宏大,数不尽的防空洞,能写哪一抔黄土?道不明的民族意志,能写哪一种情愫?人是战争最好的缩影。和平的年代,每家都有每家的故事;一旦战争爆发,降临的无非是生离死别、痛苦彷徨,又有谁能够幸免?电影是快餐,战争爱情最能让人抱着爆米花边流泪边刺激,而小说教人用耐心感受那早已远去的战争年代的悲欢离合,和亲情、爱情、友情之间的细细周折。能在战争中不饮弹自尽的人,在我看来都是坚强的。能在战争中还能承受住情感的波折的人,更有一种隐忍的勇气。书中的每一个人,在我合上书本之时还能在我的脑海中鲜活地存在。我一直在祈祷索尼娅一定要找一个适当的时机把米格尔介绍给杰克,这两个男人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他们,包括此前不幸被战争迫害的埃米利奥,他们把一生的情感献给了同一个美丽的舞者,他们也必定同是温婉而美好的音乐之灵。埃米利奥萦绕了梅塞徳丝童年的音乐王国,他安静而独立,沉醉于自我的弦乐中,也给了妹妹最初的启迪和灵感。然而,正如电影中的配乐,最好的配乐是让观众听不到的配乐,此时它和电影中的人物、情节完全融合,变成了镜头的一部分,变成了最和谐的背景。埃米利奥就是这样的背景音乐,用音乐无声地伴着妹妹成长,却在此女初长成时被渐渐遗忘。在我唯一看过的动漫《棋魂》中,佐为为进藤光开启了围棋最初的大门,却在他已登峰造极时悄然化为轻烟,不留一丝痕迹。这是他的使命,就如同埃米利奥,在梅塞徳丝已然成为了倾城的翩翩舞者时坦然接受莫须有的罪名,不为人知地离去,连尸首都不知流落何方。他可能是受战争的影响最小的一个吧,即使没有这可恶的内战,他也只不过是在咖啡馆的阁楼上弹奏完生命中余下的几十年,又怎会指望再有一个和梅塞一样让他甘为其付出一切的女子出现?而贾维尔又何尝没有埃米利奥的宁静的气质?他一样弹得一手好吉他,一样眉清目秀、英俊潇洒,一样用音乐支撑起另一个女子的音乐天堂,融化为她火红舞裙上的一丝流苏随着节奏摇摆,而将爱意浓烈而又沉默地化为六弦音符,用一个伴奏者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杰克和他的后半生,一个同时拥有者梅塞的身体和灵魂,另一个靠着照片的回忆和不懈的宽容孤独地活下去。到了迟暮之年,他们同样是安详却载满了故事的老人,或许该感谢这场战争,让一个弗拉门戈精灵降临到他们俩的身边,讲这一段缠绵的回忆带到了两个不同的国家,最后由她的孩子——另一个为舞蹈痴狂的精灵——重新连缀起这断开了几十年的故事,让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有了更多不用表达就能会意的默契。有故事的人是幸福的,当和平年代沐浴城市多年以后,他们中一个在英格兰慵懒的阳光下晒着太阳、翻着照片、梦着和自己一起跳斗牛舞曲的女人,另一个经营着让自己饱含深情的一家人时代经营的咖啡馆,用白兰地和牛奶咖啡灌注着爱的暖巢,倾其一生旁观并祝福着自己的精灵所得的幸福;而她则往返于英西之间,将两个男人共同的爱意跨过比利牛斯山、跨过英吉利海峡传达给彼此,让他们晚年的回忆显得更加珍重。我依然不能确定孔查向梅塞隐瞒贾维尔的消息的决定对还是不对,但是事已至此,让人不得不感慨于人性的博爱和舍得,人活着才会热血沸腾,才会有希望,才会懂爱意,为了让自己深爱的人继续活下去,又有什么能阻止这不愿团聚的大义?战争是故事听不见的背景音乐,故事在战争中变得饱满,变得细腻。梅塞终其一生都未能归来,而她的骨肉最终让故事画上了完满的结局。我没有为其流泪,但我确定这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被染红的弗拉明戈

这本书陆陆续续看了两个星期,起初对它的不疼不痒,甚至说近似于生拼硬凑的情节很是反感,但后来,竟产生了预知后事的渴求之心。或许说,作家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能勾起读者的悬念吧!不管怎么说,此书能了解到西班牙内战的各种悲情往事。正所谓狗咬狗一嘴毛。无论哪一派都逃不过反人类的罪恶烙印。这一点有点类似国共内战。倘若对西班牙近代史感兴趣,此书倒是可以被推荐。PS,尽管对于米格尔就是贾维尔的情节早有准备,但那一刻,仍然酸楚了流泪了。

面对这样的生死离别,谁能不动容呢?

在上海书城读的这本书,每天中午吃完饭的时候去看半个小时左右,一个星期就读完了。情节确实很吸引人,好久没有过的随着故事情节而高兴或哀伤。面对这样的生死离别,谁能不动容呢?世界上哪来这么多的罪恶?为什么人们之间会相互残杀?是怎样的环境让大家都丧失了人类的善良本性了呢?独裁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对于西班牙在那个时间段的历史有了很详细的了解。才知道最近那些弗朗哥的雕像才被拆除。

每个人的回归

《回归》是《岛》的姊妹篇,《岛》讲述的是一座海中心的麻风病隔离岛上的故事,外界看来是恐怖,其实岛上有很多温情与希望。《回归》讲述一个女孩子无意间迷上西班牙舞,尤其是激情的佛罗门戈舞,随后发现了妈妈在西班牙生活时的悲情故事,故事的背景是万恶的西班牙内战,摧毁了无数美好家庭的内战。我一直没有看过佛罗门戈舞,只是在几个地方见过关于它的描述,多伴以惊艳、激情、力量、震撼、目瞪口呆等词语,突然起舞,急速旋转,如暴风雨般急剧与狂热,又以一声重重的跺脚声戛然而止,这些描述给我留下十分的想像空间。昨天看完书,我就想,斗牛士舞是不是与佛罗门戈有一点点相似之处。我想像着《回归》女主角梅塞德丝的美丽,她黝黑的皮肤,闪亮的眼睛,与佛罗门戈合二为一时的明亮与灿烂,很想看看她跳舞时的样子。希望能有这本书的影片。作者用了“回归”作为书名,我想这个回归不只是女孩对母亲生育之地的回归,对舞蹈的回归,更多的是,每个人对自己命运的回归。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意大利+德国+西班牙=?这是《回归》所解答的公式。我相信,作者对战争表达出的情感是十分尽兴的。教会和领袖被“他”无所不在地厌恶唾弃,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猜疑同时也令他心灰意冷。他感到,战争真正恐惧的地方不是肉体的损灭,不是战地的满目苍痍,不是对未来食不疗饥的恐惧,而是有一天你忽然发现,身边的习惯信仰,往常引以为豪的生存关系(relationship),与物、与人,变得陌生不可辨认。而恢复到某种状态,将不可信从脑海里抹去,则要花上大半个世纪的等待。所以不难理解,会被一种单纯的宣泄——舞蹈魔怔着迷的人。有史以来,对于战争的遗留物从要都要用慢舞步来表述。他显然不以为,这是一座不需要舞蹈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偶然,有的只是必然。”

如果要问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哪本小说真正地席卷了欧洲,那毋庸置疑,这本小说一定是《岛》。2009年1月,这本成功小说的作者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带着《回归》,在欧洲又一次掀起了“看小说”的热潮。只有读完了整本书,你才能体会到这本书与《岛》一起,扬名于整个欧洲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舞女”、“一见钟情”等这些商业性的元素,更是由于它令人潸然泪下的真是的人生百态。一个热爱佛罗明哥舞的非吉普赛裔女郎,与为她伴奏的吉他手一见钟情。这段公主与王子般的童话般的爱情因为战事而中断,却再也无力再续前缘,最终无疾而终。这个故事由一个西班牙小镇的旅馆老板讲起,听的人,正是一个来西班牙独家,放松不幸婚姻造成的压力而学舞的女游客。令人叹服的是,再整个故事的结尾,作者戏剧化地向读者们讲述,这位讲述者,西班牙的老人,正是当年的吉他手;而这个女游客,恰恰就是吉他手当年的佛罗明哥舞舞女的女儿。这个女人在听完故事回到家乡后,从不幸的婚姻中得到了解脱,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们得承认,这个老板与这个游客的相遇时戏剧性的,也许只被允许发生在故事里,那么其他呢?看完全书我不禁想,如果当年,穿过重重战火、战胜了家庭破碎的舞女,找到远在他乡的吉他手,吉他手在今天不会被爱情冲昏头脑而颓废,或是受伤而颓废吗?当然这是不可能有明确答案的,因为这个荒谬又充满巧合的世界的字典里没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偶然,有的只是必然。”每一件事都是你所无法改变而命中注定的。也许我们能看到,有太多的偶然使我们的生活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但我们当真正地行将离开这个世界,绝大多数地,我们会发现也正是因为偶然,使我们永不后悔、心满意足。——因为偶然,都是接下来无数个必然的开端。一个舞女的女儿,在感情失意时回到家乡;一个压抑了几十年的吉他手,在女“游客”面前,多情了一次,从此他们有了联系。作者认为,这是一段注定悲剧的爱情的回归,也许也是最好的归宿。在我的初中同学水深火热地准备中考时,我向他们祝福,忽地想到的就是这样一句话:“是好是坏都是馈赠。”的确,正如《回归》中揭示的那样,上帝没有在他年少轻狂的时候赐予他令他狂热的人,这的确违背了当年他的意愿,但当他风烛残年的时候,面对往事,向这位情人的生命的延续,吐露出自己真切的、埋藏已久的、高尚伟大的爱情,他感慨的就是上帝的明智。所谓“是好是坏都是馈赠”。爱情敌不过战乱,也敌不过时间。当年的舞女对吉他手的真诚的爱情,终究不足以支撑她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走过硝烟与暴力,到完全陌生的城市寻找恋人的勇气。这也许就是天意。正是因为这样的放弃,他们的爱情在硝烟中被淡淡地保存下来,一如伟大的丰碑;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放弃,她能在自己的年华里再组建一个稳定的将家庭,孕育自己的下一代。——这有何尝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呢。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当时自己正喜欢小提琴的时候,繁重的学业让我放弃了学习小提琴的机会。当时我只觉得岁月不公,恰夺去我所喜爱的时间。然而现在看来,当我这样淡淡地保存着对小提琴的热爱,然后专心于学业,也许终有一天,我能在一个假期重新拉响我热爱的旋律,毫无后顾之忧。这种岁月逼迫的舍弃,往往使每一个头脑发热的人,在接下来的平淡流年中,渐渐明白之前选择的正确性,并且重新庆幸自己当时的“不得不”。是的,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如有神助”,并且时间会证明,生活是永远都不会亏待你的。作者就是这样用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小说告诉我们,人并不是以意愿取胜的。岁月磨光所有的倔强,让我们融入这个绵软的世界的同时,会让我们感激每一个不经意地出现在自己的生活,并且悄悄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的若干年前,美丽的“意外”。

因为佛拉明戈

因为热爱佛拉明戈舞蹈,所以翻开这本书。我想说如果你想深入学习佛拉明戈,请不要错过这本书~~看完了,久久不能回神,西班牙内战的描写让人非常难过.画面感很强. 翻译和作者的风格都可以接受,比较简练,直接.也许这个故事可以让阿莫多瓦拍成部电影!!

回归的爱情

战争似乎是一个永远的都说不完的话题,战争的残忍和人性的光辉也是人人都乐道的主题。关于《回归》,我想说的是,希斯洛浦的取题真的是相当符合。 同样和《岛》一样是寻找自己的自己的故事,相类似的方向,却有着不一样的感情。西班牙,一直有着热情和奔放相随,弗拉门戈这个原本并不属于西班牙的舞蹈,却和西班牙如此契合和熨帖。回归说,除了吉卜赛人外,很少有人能把弗拉门戈里面那种骄傲的神态和亢奋的情感表达出来,但是,梅赛德斯却做到。这个女子有着纯正西班牙的血统,却有着吉卜赛人灵魂。年幼时家人的宠爱,使她能完完全全沉浸在舞蹈里,她的父亲巴勃罗说,没有人能像她这样,诠释出弗拉门戈的全部含义。当战争爆发,踏上寻找情郎的征程,明明也是孩子的她,却同样担起了照顾饱受战乱之苦的难民。她的爱情因弗拉门戈结缘,也因弗拉门戈惨淡收尾。也许,在第一眼被贾维尔吸引的时候,梅赛德斯就应该意识到,这个男人的吉卜赛血统,这个注定漂泊的血统会只是他们的爱情是前缘已定的离散。我知道,这个世界上,爱情存在的姿态有很多种,有时候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足以构成整个世界。而在回归里,肢体的舞动,和音乐的交缠,让两颗年轻的心交融在一起。梅赛与贾维尔相处的时间并不长,感情的浓淡并不以时间来衡量。我记得我的一个同学发过这样一个状态,是写给她男朋友的,每过一天,都会爱他更多。也许在两两不想见的时段里,只不过是让感情更浓,浓到,不愿醒来。这样一个跟政治搭边的爱情,注定不能以圆满来结局。当梅塞为了爱,踏上征程,他的母亲只有担负起支撑起整个家的重任,而在那时,她的兄弟有的不幸遇难,她的父亲面临着牢狱之灾。这样说来,我并不是很赞同她的作为,为了爱情,放弃亲情。无论为哪般,弃自己的家庭于不顾,总归是不好的。也许,我没有有过爱人的体验,没有尝受过相思不能忘,只不过,在感情面前,这两种亲情是更为重要的。就像,他们所说再激烈的爱情,最终也会沦为日益平淡的柴米油盐的感情,虽然,对于这一点,我并不想承认。但是大部分人得赞同,我姑且就把它当成真理。在各种不安定因素的情况下,那样的寻找必定是无果的。以至于,梅塞到最后踏上苏联的每个脚步都是无奈和犹疑不决。一别即天涯。这样一段感情,终究是还是埋藏在心里。但是不论盖上多厚的布,它依然犹如气味一般逸散在空气里,影响着你的大脑。最后选择相伴一生的人,都是存在着昔日恋人的影子。这种遗憾伴随着一生,甚至对于后代都有着深切的影响。米格尔和这两个本该在故事中应该对立的两个男人,却因为梅塞和索菲亚变得亲近,因为他们都爱着同一个女人。

看看封面就好。

真的不是一部有水准的东西第一部和第二部伊始,铺垫的很好。让我觉得一定会有什么大事发生,可是,在这种期待下,翻到了最后一页。就这么无聊的结束了可以说,是草率的结束的。除了那个姑娘,梅赛德斯,,以及她的父母。(她的父母本来就没什么戏份....)剩下人的故事都没有被详细的说下去,比如说,梅赛德斯(话说她的名字还真不是一般有钱~~~)的哥哥们,根本找不到有什么提示。比如说,她的一个哥哥据说是Gay,但是,在那之前,除了提到他很安静,不喜欢说话,没有任何可以能表明的。这个梗让我觉得不好。归于平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觉得,这不是归于平静,只是快到交稿日期了,赶一个故事而已。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如今的西班牙,怕是没有任何引诱人观看的乐趣吧。只是找了一个“好时候”,故事发生的好时候,西班牙人的恶时辰。论情节与引诱人的阅读兴趣根本比不上《时间的针脚》,与严肃作品相比,许多地方欠推敲。

战乱中的爱情与成长

一个偶然的相遇,似乎是听从了命运安排的与自己已故家族的邂逅,她遇见了那一家咖啡馆。事隔二十几年,在他国,听着母亲曾经的情人给自己讲述有关于母亲的过去的故事,那段连父亲也不知道的过去。光是这样的情节就已经让人迷恋并憧憬,多年后,我们自己曾经的情人或是我们自己,在向曾经深爱之人的孩子讲述曾经的那段之时,又会是怎样的场景,有着怎样的对白。在战乱中,最初为了爱情而上路的那个女孩,在经历流离、死亡、责任后成长了,却始终坚持着跳舞那个即使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监狱里也始终笑着的哲学教授,“他们可以奴役我的肉体,却不能摧毁我的灵魂”还有格尔尼卡,记得初中时候是在美术书的第一页上看到的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为一个作品赏析,记得当时老师很简略地说了下背景,可看完这书里关于当时的描述后,才对毕加索的绘画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从头到尾我看得几次流泪,文字无力表达我的震撼与感动

他们……终究是爱了一生

因为《岛》所以买下了这本书。可以说,西班牙内战是我所不熟悉的,但书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带给人的怦动,却胜过一切过多的感慨。《岛》让我感觉到的是生活。斯皮纳龙格岛上的人身患绝症、与世隔绝时,最残忍的是他们仍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家乡亲人的生活。对于他们,活着的意义仅仅是延续生命。但是他们终究还是决意改变这一切,从一砖一瓦做起。当我们看到,电影院的矗立,酒吧商店的建立,我们不得不感慨于这些人们勇气。生活,远远比活着不容易。《回归》带给我们同样多的震撼。因为七十几年守候的爱,因为那些军人对于家乡的热爱,因为战争的惨烈,因为舞者的尊严。时光荏苒,当那些日子终于过去,后代开始忘却曾经的一切时,只有那家传的咖啡馆和年已古稀的老人静静的守候着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完全理解格拉纳达曾经发生的悲剧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影响,但我们仍可以共鸣,可以为之感动,可以因为一本书而彻夜无眠。当那个连姓名都没有描述的老人手中的故土被打落时,真的深深感动于他对祖国的炙烈的爱。收留者,也就是法国人,自然可以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战胜者的姿态去面对那些恳求收留的人。那些曾经的战士,深爱故土却被迫远离。他们可以说是失败者,但他们永远不是那种只值得怜悯或者同情的人。那个老人,最终是不是有机会回到自己热爱的但又陌生的祖国,书中没有提到。但当他愤怒的拳头最终被制止,换上恳求的姿态时,我看到了一个战争的悲惨结局。屈服,是最苍凉的绝唱。几多辛酸,几多无奈!“马德里的哲学教授。用的是现代时。”最终,这个睿智的犹太人微笑着迎来了他的结局。“他们可以奴役我的身体,但我的精神仍属于自己。”一句话足矣。我看到了一个真正试图守护这个国家的人,他选择的不是不计后果青春热血的越狱,不是绝望之下的自杀,而是微笑。我看着他,就这么笑着,张开双臂迎接了死亡。他是满足的,我总是执著的觉得,他的一部分守卫了这个国家。贾维尔的爱是守候。可以说,他用了一生中的百分之一都不到的时间遇见梅塞德丝,然后用了几乎整整一生守候。当生活在战争的割裂下颠倒覆辙,成为了活着,他和她都在寻找的人最终或是定居他乡,或是流离失所,他们从未放弃过。他们虽加掩饰但从未放弃过的爱。我看到书的最后,知晓梅塞德丝一切的贾维尔,隔着海峡的距离,背后遥望。我无法想象一个人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多大的爱在背后看着自己爱的人结婚成家。他那眼神里透露出的点点坚毅,点点哀伤,在我眼里都变成了挥之不去的痛。这个守候了一辈子的男人和那个守候了一辈子的女人。于他们,在错的时间对的相遇,早已成为了最大的悲哀。看到书后,贾维尔终于对着爱人的女儿讲出了这个他用尽一生去不断回忆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填补了他心中的一点空白。我只能,默默祝愿,为爱祈祷,希望他们的悲剧不会一次次的重蹈覆辙。感动,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爱了一个人,爱着一个国家。这本书中的人都是用尽了爱抒写了这样一段故事。也就愈发希望,不要分离不要战争,简简单单的守候些什么,把握些什么。我愿意相信,当梅塞德丝带着没能见到此生最爱的土地、最爱的人这份遗憾死去时,她的内心也会因从未放弃守候而知足。她刻骨铭心的爱了一生,他也一样。和上眼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他们唇边是带着笑的。因为爱已然是最伟大的原因,就像是照射着每个人人生的,灿烂千阳。

回归

此时此刻我看完了希斯洛普的回归书中用倒叙的方式平铺直叙了描述了拉米雷斯一家在战争中的遭遇和生活中的种种无奈,觉得真的不错。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贾维尔,不过开始前面作者叫他米格尔。爱情啊,在战争中是多么的卑微那个时候的人们为了寻求真爱放弃了亲情,这个在战争中最宝贵的东西是人们相互依赖,互相生存下去的信念正因为是在战争中,使得梅德赛斯努力寻找贾维尔我更佩服这个女孩的勇气值得看一看,来反省一下自己在和平年代爱情是多末的廉价。

感觉不如《岛》

自从看过并被作者的处女作惊艳到,就一直想看这本书,如今终于阅毕,感觉《回归》与《岛》一样文笔细腻,逻辑清晰,感情深刻,可惜的是与同类描写战争中的感情的书籍,比如《灿烂千阳》相比,场面就比较苍白(尤其是大哥那一部分),结构处理也较为松散,过去与现在的衔接部分总有些深拼硬凑之感。当然比起胡塞尼,作者对女主角也相对来说更好一些…哈哈。书中对舞蹈的描写绝对是肺腑之言,能感受到作者真心地热爱舞蹈,喜欢跳舞的同志们讲不定会有不少收获。

苦闷中产阶级妇女升华指南

第一,你得有诸如希腊、西班牙这一类一听就觉得阳光灿烂的国家的血统。第二,你得有时间和金钱去支撑一场深度游。第三,你得遇见一位英语流利的异国老人,他还得经历过当年苦难的历史。故事很好,但是这种苦闷中产阶级妇女得到解放的戏码多少有点窥阴的感觉,希斯洛普让我觉得她似乎跳不出那种猎奇的游客心理,一个英国游客走马观花西班牙后编出的爱恨离愁故事。多少有点像老处女写的爱情小说。这样说也许刻薄,但书中的血缘关系对于连接两个时代的故事没有太大帮助,对比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幽灵家族,同样动乱和痛苦的历史,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大不一样。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开头山洞里的弗拉门戈舞表演。但是,不可否认,这是本很好读的书。

七十年时光流转,谁又能回得去?

希斯洛普笔下的人物都太过节制。他们除了要不动声色地面对自已以外,还要尽力调整外在环境对自己的巨大冲击,这种节制可比不过孔子老人家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因而只能以时间,甚至是人生为代价。 所以,从《岛》到《回归》,无不历经很长的时间跨度,内之人物无不一路走来,只是有人走到了自然终点,有人未抵终点即华丽退场,但就其本身而言,也算是完成了某种探索。 吉奥吉斯老人,终其一生都甘于沉默,只是他不用说什么,人们自是能感觉到他深沉的对家人的爱,这是一种极致的无声胜有声,但是难脱木讷之感,稍少了点性情。只是到最后接小女儿时的坐立不安,才为他添上最后一笔,让他变得有血有肉,令人感到,其实他就跟我们所有的父亲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节制在某种意义上也称得上是一种美,但在我们当下的阅读环境中,能发挥其真正感人之意,并不可轻易为之。 米格尔老人也是,年少成名,盛极一时,狂傲得在某些方面几近游戏人生,因而显得不成熟。然而,几年以后,在最繁盛的时光遇见了一个能令自己抛却一切成见怦然心动的妙龄少女,即使万分激动,依旧竭力平静自己。接着,战争来了,城市沦陷,生灵涂炭,被抓,被关入监牢,被迫做工,甚至丧失了维系生命的手指……然后,被释放,回“家”,不为对方所知的时刻关注爱人在海峡彼岸的信息,默默地祝福,不为爱人所知地安静地陪伴爱人的所剩无几的家人……再后来,风度依旧,却白发苍苍,无论是充满爱恋而美好的时光还是深重却于万人之间毫不起眼的灾难之时,就这样,七十年光阴,转瞬即逝…… 格拉纳达的街头安静地就好像这座城市从来就是如此静谧,那千千万万的别离,背叛,死亡,甚至就像一幕幕戏剧只是匆匆过场,谁又会时时刻刻想起,这里,那时,多少破碎的心,多少支离的家庭,多少不得不斩断的情,轰轰烈烈,却又在如今归于沉寂。时间永远只能令人忧伤。 七十年时光流转,貌似弹指一挥间,但身处其间的人们是怎样历经煎熬,还献上的所有的人生。《回归》之旨并非真的要回到那时那刻,只是告诫我们,那些发生了的,即使痛苦残忍得无与伦比,也依旧是我们的时光,而正是那些破碎的残片,让人不忍回顾的岁月,才支撑着我们走到如今,所有人唯一真正该做的,就是勇敢地走下去,无论前方是万丈深渊,还是平坦大道。 说到底,英伦就风尚一种节制的从容。只是我们能体味多寡,就看个人造化了。

回归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用悬疑的笔法揭开一段让世人唏嘘不已的传奇,以西班牙内战作为背景,一个隐藏了半个世纪的哀伤故事,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怆命运,一曲令人几度哽咽的生死悲欢在作者笔下徐徐展开……在战争面前,爱情是那么渺小又哀伤,给人以无限感喟、哀伤、警醒和沉思。文章没有大篇幅的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以一个负气出走的英国女子索菲亚来到埃尔巴瑞尔咖啡馆来作为故事的开头,英国女子静静的聆听这咖啡馆老人讲述着梅赛德斯一家人的命运。作者就像一个讲故事的人一样,缓缓地给我们讲述着这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仿佛女子就在我们跟前,而她只是在给我们讲一个故事。如果不是战争,这一家人的生活应该是完美无缺的。一家人守着咖啡馆过着如田园诗般的生活,但是弗朗哥的法西斯政权上台打破了这样美好的生活,一家几兄弟先后遭到杀害,父亲巴勃罗被关进监狱,大儿子被迫离开家乡参加共和国军,为保卫共和国作斗争,梅赛德斯不得不去寻找自己的爱人贾维尔,她历经千辛万苦到了毕巴鄂博却没有见到贾维尔,最后梅赛德斯去了英国,又经历了二战。作者用梅赛德斯一家的命运给我们呈现在西班牙内战中人民遭受的痛苦,热爱弗拉门戈的梅赛德斯遇见了才华横溢的吉他手贾维尔,这本是才子配佳人的故事,却因为战争变的更加的曲折,也正是这样才彰显了人性的伟大。即使是白色恐怖但是人性的光辉不会泯灭。多一个投身地狱烈火的囚徒,就少一张嗷嗷待哺的嘴。 "他们可以奴役我的身体,"教授说,"但我的精神仍属于我自己。" ……书中的情节还在我脑海里转着,最难忘的是在山洞中的那段弗拉门戈表演,我似乎是看到穿着红裙的弗拉门戈舞者,她美丽、性感、将弗拉门戈跳的摇曳生姿。合上书的时候,心中泛着几许柔情,我知道,对于战争题材的书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或许不合时宜,看这本书的阳光灿烂,冬天的阴霾在这一刻仿佛离得很远。这是一本让人忧伤有看到美丽人性的一篇。战争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人人都有离别伤,却隐忍着相思泪;简单的守候,节制的从容;崇高的人性,浓得化不开的爱。在战争中最能看出人性的伟大,这是人有别于动物的区别;在战争中,任何细节都会被放大,任何善行都会成为闪光点,我笃定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性中的闪光点不会因为残酷而被磨灭。虽然战争会让人扭曲,那些挥霍着屠刀的人是不会明白人性中的光辉的。书的最后,其实索菲亚就是梅赛德斯的女儿,米格尔就是贾维尔,虽然我对故事的结局猜到了几分,但那一刻,仍然酸楚了流泪了。 如果你想要了解西班牙内战这段历史,可以去看看《回归》;如果你想要了解除战争以外更多的东西,请怀着敬畏去读《回归》;如果你不忍心了,请先放一放,但一定要读完。

回归流年

看了这本书,有了一种很想去跳弗拉明戈的冲动!快板、舞裙、舞鞋...一下子充斥了脑海!想立马拥有它们呢!很羡慕文中的梅塞德丝有着自己的精神支柱,即使是在如此动乱的西班牙内战期间依旧能够坚持着自己。希斯洛普的书的结局一向令人意想不到。当看到那个结局时,只能感叹擦肩而过的无缘了...恩...这本书很容易地让人沉浸其中,亲人们的生离死别,战乱的硝烟四起,对于远走的儿女的思念都很让人感动。当然贾内维和梅塞德丝的爱情也是着实令人惊叹。由一场演唱会相识相遇,然后因为合作的舞曲而互生情愫,当梅塞德丝不顾一切地去找贾内维的时候真的感觉到了爱情的伟大,其实也挺为孔查悲哀的,女儿虽在她身边,心却在另一个男人那儿,况且此时丈夫入狱,二儿子死去,三儿子同样危机四伏,大儿子也有着参军的意愿,她能放任梅塞德丝去找他并在日后在她的三个儿子都死去后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并把自己祖传的咖啡店交给他传承,真的很令人动容,这是个伟大的母亲!希斯洛普又一次选用了从第三者的视角来叙述,其实和真正的主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呵呵,谁也没想到索妮娅会是梅塞德丝的女儿并且坐在贾内维的面前听他讲事实上是她母亲家族的历史吧,命运又在戏弄人了,总的来说还是很喜欢这本书,虽然个人觉得《岛》更令人感动,可是《回归》总有一种魔力让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读,去感悟,去体会。

格拉纳达的埃尔巴瑞尔咖啡馆

这是一本我这个历史盲看了一页就忍不住继续读虽然很厚但一点也不乏味并且看完后第一次产生想了解那段历史的想法的一本书。当时选购这本书好像没什么初衷,跟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岛》一起买回来,然后过了两年才认真的读完。最近越来越注意每一部作品的文学色彩。这本书描写的西班牙人文风情,flamenco(注:弗拉门戈,西班牙的一种舞蹈)以及斗牛场的现场直播,令我如痴如醉。我甚至想为此去到当地感受它们的魅力。喜欢一类事物的理由很简单,就如同当时因为一部电影爱上布拉格这个地方,看过一篇游记就把西藏当做信仰一样,我就是被这本书所描绘的西班牙深深地吸引了。但是最令我为之动容的,一定是这部作品对战争细致入微的刻画。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支持共产主义的家庭角度,给读者重现了战争的恐怖和带给群众的重大灾难。一个家庭的内部成员若是信仰不同,必然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最终分崩离析,他们旁观邻居家的遭遇所感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恐慌,终于成为了现实。小儿子被逮捕,被流放到远方,最终死于疾病。二儿子因为政治立场被旁人在街上当场刺杀死亡。丈夫含冤入狱。小女儿背井离乡寻找自己的心上人,辗转反侧最终到英国避难。大儿子和同伴一起参军,侥幸存活,被发配为佛朗哥干活,最终死在异国他乡。妻子独守家族产业埃尔巴瑞尔咖啡馆,孤独终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命显得如此脆弱,但在那伤感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爱,同时还有不灭的、人性的光辉,就想那位哲学教授面带微笑讲的:“这是为了保护人类的精神。”“要微笑,好让他们知道无法碾碎我的灵魂,我内心深处的自我”。和《岛》叙述方式一样,由一次偶然的巧合使主人公对遥远的国度产生了兴趣,从而了解到自己母亲不为人知的过去。我很喜欢这种方式。由老一辈人来回想,来追忆,来诉说,会给这个故事带来更多的历史厚重感和真实性,也会让那些慢慢被人遗忘的年代更加清晰的展现在当代人的面前。在各个阅读器上都没找到这本书的电子版,没法做批注了,只好把这一次的阅读之旅牢记于心,推荐大家读一读这个故事。

弗拉明戈之焰

虽然没有一气呵成地读完《岛》,但是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一本《回归》,让我对另一个国度的历史、文化有了新的感触。西班牙,格拉纳达,内战,弗拉明戈……一场战争的悲宏画面下,有无数灵魂的挣脱与挣扎。我想,对一个不曾熟悉西班牙的人来说,阳光、海岸、沙滩、山脉,甚至是斗兽场、教堂、宫殿,都可能无法详实展露曾经的斑驳历史,甚至正如书中提及的,哪怕是现代的西班牙人,都可能没有机会记得或者聆听过那一段固守在历史中的苦难与信念。西班牙内战可以算是书中无声却无法忽略的背景音,战争的恐惧、坍塌的建筑、家庭的支离破碎,一次次敲打着每一次在书中走过的心灵。偶尔会联想到中国曾经的命运,哪怕是通过历史读本或者电视素材,都无法如此近且深刻地感受一场残酷战争带给人的恐惧,压迫给灵魂的摧残。战争残酷得可怕,书中的生灵给予读者心灵撞击的依然有掷地的回响。梅赛德丝,一个其实并不存在的弗拉明戈舞者,但她每一次舞动的热情抑或悲怆、愤怒抑或喜悦、沉醉抑或回念,都让书前的自己为之折服。对于我来说,在阅读这本小说之前,弗拉明戈、吉普赛人等一些美丽且神秘的词语仅仅停留在某一次电影画面中或者某一次不经意的交流中,然而,就这样不经意地,他们再一次闯入我的视野里。但是,这一次的闯入,更加深刻,更加执着。战争之前,美丽清纯的梅赛,用舞蹈演绎一种青春少女的激情和活力,和挚爱的邂逅更是一场弗拉明戈世界的珠联璧合。哪怕是现在已合书而立,吉他的声响,欢快有力的舞步,快速旋转的舞裙,都不时映入眼帘,那是一种优雅与力量的传递。战争开始后,梅塞开始了寻找挚爱的旅途。寻找中,战争一次次撕破安宁、幸福,撒给人间的终究只是满目疮痍。岁月啄蚀了梅塞的青春,但是无法触摸她对挚爱的思念,对弗拉明戈的痴狂。偶时,她会再次旋转起舞步,给饱经摧残的人们以短暂的愉悦和解脱,而对于梅塞来说,那是一种对记忆的重温和再度踏上找寻之路的开始。辗转到英国,梅塞开始了新生活,结识了新的伴侣,有了新的家庭,而曾经的挚爱依然杳无音讯,也始终再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西班牙。梅塞的女儿一样热爱舞蹈,一样对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对母亲的过往一无所知,一切尘封的揭晓源于一次偶然其实也是注定的一场见面。梅塞的女儿在西班牙的一次旅行中走进了母亲生前居住的家庭咖啡馆,而现在的经营者正是母亲一生找寻的挚爱。战争分开的是生离死别,却无法将爱撕碎,将思念抹灭。在战争的摧残中,梅塞在舞蹈的热爱中回归到了灵魂的自由之处,在对挚爱的深爱中回归到了生命的青春之源,而她美丽的女儿,也终究选择回归那座承载太多岁月变迁的咖啡馆,将母亲生命中最后的回归点上美丽的句号,也将自己生命的去向,回归到心灵指引的光亮之处。合书,战争的残酷依然让我战栗,弗拉明戈的力量依然让我崇敬。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有恬静的表白,更深沉、更沧桑的表露也是描绘灵魂的画笔。如果说平静祥和赋予心灵以灵动清纯之美,那么岁月记刻的沧桑变幻便赋予灵魂难得的生命之重。也许,有机会,某一天,踏上西班牙的土地时,我会带上这本小书,去看看梅塞的家乡,敲开弗拉明戈舞的世界,倾听这舞焰中涌动的不屈的骄傲。

国家的命运,任何人都不能苟且

一本书来来回回,拖沓了半年才读完,读完后不是哀伤,是一种无奈在心头萦绕不去。任何一个个体,在国家的框架下,都显得那么无力也无可奈何!人的生命,有时就像一个木偶,在大背景下,顺势而为!没有经历战乱动荡的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陈旧影像中,试图去感同身受!在动乱中的人们,是不是就像在水中央,拼命挣扎,却无所依靠!让这些可怕的生活就在记忆中吧,就在历史中,以史为鉴,以古为鉴!!!

平淡叙述中的震惊

很少会读一本书,慢慢的读上一个月。虽然看到书评上的极力推荐,从头至尾,却只有部分文字可以勾起我一次读完的欲望。今天终于合上了最后一页,躺在沙发上,却整整一中午不能入睡。我从未真正了解过西班牙内战,关于战争给每个家庭带来的那种痛苦,应该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相似的痛楚。在我们这个国土上也曾经那么深深的留下过创伤。在权力、利益的争夺的战争中,普通人的生命是那么渺小,不堪一击,更何况爱情。女主人公穿遍了西班牙去寻找她爱的那个人,却不得不流亡到英格兰,最终结婚生子。而男主人公战争后得知她还活着,却一辈子守候在她家族的咖啡馆中,为的是不打搅她已经存在的幸福。爱情原来就不是互相拥有或者互相毁灭。这个世界上相爱却不能再一起的人何其多,只要他/她活着,幸福着,无论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我们都应该心安了。

舔舐离别伤,不流相思泪

看这本书的阳光灿烂,冬天的阴霾在这一刻仿佛离得很远。这是一本让人忧伤有看到美丽人性的一篇。战争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人人都有离别伤,却隐忍着相思泪;简单的守候,节制的从容;崇高的人性,浓得化不开的爱~~~~合上书的时候,心中泛着几许柔情,我知道,对于战争题材的书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或许不合时宜,可不想压抑。。。。。放放吧,换个时间,不同的心情,再看一遍~~~

选择遗忘

故事的开始很俗套。英国女子索尼娅因为不满意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刻板、彬彬有礼的丈夫骨子里的冷漠、自私与虚伪,就负气去了西班牙的格林纳达。她被绮丽的异国风光所吸引,尤其爱上了热情奔放的弗拉门戈舞,并参加了舞蹈班。我以为,索尼娅会邂逅一个英俊的西班牙教师或同学,从而开始一段跟弗拉门戈舞一样浪漫狂野的跨国恋情。这样的故事看多了,多少年来,总有那么多的“娜拉”要冲出围城去寻找自由,然后又碰了一鼻子灰回家。我猜错了。尽管英国小说《回归》的封面上就是一位红裙翩跹的女郎,可是内容却是70年前西班牙内战里一个家庭的苦难历程。1936年7月佛朗哥发动军事政变,引发了长达三年的内战,摧毁了整个国家。大约有50万人死亡,50万人逃亡海外。小说里一对夫妻开了个小咖啡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当时西班牙的民众分为拥戴佛朗哥和拥护共和的两派。三个儿子的政见并不一致,而有舞蹈天赋的女儿则浪迹天涯去寻找同样有音乐天赋的小情人了。开仗了,于是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康之家就和无数西班牙家庭一样从此堕进了痛苦的深渊之中。逮捕、监禁、暗杀和枪毙,轰炸、逃亡、燃烧。三个儿子不管是“共和派”和“保皇派”都被子弹打死还是折磨身亡,女儿则侥幸地逃亡到了英国。女作家希斯洛普以极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乱世里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同时描述了这些感情在战乱里是多么娇嫩、渺小和脆弱,给人以无限感喟、哀伤、警醒和沉思。小说是很动人的,在英国、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都获得极大好评,被广大读者和媒体同时评为“年度最受欢迎图书”。但给我印象比书本身更深的是作家写的“后记”。她说,佛朗哥夺取政权以后,更有数十万共和派民众身陷囹圄,许多人遭行刑队杀戮,被草草掩埋在无名的坟地;那些曾经为反抗佛朗哥而战的人遭到残酷镇压。但是1975年这个法西斯独裁者离世后,整个国家、绝大多数民众对这段血腥的历史一直保持沉默。那时存在着一个事实上的、从政府到人民心照不宣的“遗忘协议”。一直到2007年10月,在首相萨帕特罗的倡导下,国会才通过了《历史记忆法》,正式谴责了佛朗哥的叛乱行为和独裁统治,拆除了他的纪念碑;将那时对反对派实施的政治审判宣布为非法,同时命令地方政府挖掘无名墓地里的尸骨予以厚葬。2009年1月,50万逃亡者的后裔,获得了申请西班牙公民身份的权利。“记忆”需要立法来促使、推动和保证,我听起来有点怪怪的感觉,可是也不能不钦佩和赞赏西班牙政府直面历史、哪怕是丑恶的历史的勇气!其实,我们也曾经历过比起他们国家更荒唐、丑恶的历史,我们的殉难者的总数不知是50万、100万的多少倍了;我们同样选择了遗忘,选择了那个举国一致的“遗忘协议”。想想我们一次次地纪念这个节日、那个节日,何曾有一次认认真真、冷冷静静地回顾过那些岁月;对那些亡灵,我们视而不见;对那段历史,我们一笔带过。似乎共和国的天空从来就是那样风和日丽,连半片乌云都没有飘过;真有哪个不知趣者在那里喋喋不休或喃喃自语,他们的故事是可以想象的。有人选择遗忘,是因为他们曾经“为虎作伥”;有人选择遗忘,是因为曾经被蒙蔽被胁迫,说过违心话做过违心事;可是更多的人选择遗忘,是为了忘却苦难、忘却羞辱,是不想再往自己记忆的伤口撒盐、不想让自己午夜梦回噩梦缠身,这都是可以理解并得到尊重的。可是作为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怎么能让历史留出一块空白呢?如果执政者没有勇气、魄力和胸襟来回顾历史、总结历史,那么,历史悲剧的重演,完全不是杞人忧天了。所以我期盼着我们的《历史记忆法》。再说这本小说,索尼娅就是那位逃亡到英国的女儿的后代。 格拉纳达的街头安静得就好像这座城市从来就是如此静谧,那千千万万的别离、背叛、死亡,甚至就像一幕幕戏剧只是匆匆过场,谁又会时时刻刻想起;这里,那时,多少破碎的心,多少支离的家庭,多少不得不斩断的情,轰轰烈烈,却又在如今归于沉寂。时间永远只能令人忧伤。

确实是一种回归

我承认这么多年来,我很少看书,或者说是我不爱看书,但这是这么厚的一本《回归》,我居然几天内读完了,故事的发展使我迫不及待的想往后看。故事的开头没想到是这样的,它并没有吸引我,这让我完全想象不到怎么和西班牙战争扯上关系,但当米格尔开始跟索尼娅坐下来聊天时,被深深吸引了。米格尔嘴里的拉米雷斯一家是有矛盾的,但是也是相互给予爱的。安东尼奥是正直的,有理想追求的;伊格纳西奥愚蠢,偏激,最后相当于死在了自己手上;埃米利奥善良单纯,怜爱他的妹妹,最后在狱中死去;梅赛德斯是哥哥们心中的宝贝,是舞蹈精灵,她也是整个贯穿在西班牙内战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由青春懵懂,经过了战争的洗礼,变得成熟无奈。没想到故事的结尾这么的震撼,米格尔居然就是贾维尔。感觉整本书的情节全都连贯了,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是个半个世纪,梅赛德斯的女儿索尼娅,终究去寻找她母亲的根,继承了母亲家的咖啡厅,这是一种回归……命中注定的回归……

一个夺魂故事

记得看《岛》的时候,两次大恸,一是父亲送女儿去格岛,一是女儿从岛上回来。那种恸,不是小小感动,是揪心的痛。因为有期待,对《回归》的指望自然高了许多。但第一次从墙上看到那个“夺魂”舞者身姿之时,心中已隐隐哀伤。一个家族,在那个时代,其实就如一片叶。它担负不了任何东西。连女儿的舞蹈都无法容忍,无法担当,无法欣赏。最痛的是他们,一群人,甚至没有名姓,但翻过比利牛斯山,回头望向故土时,当士兵将那一包故土拍打散落到地上时,喉咙里有大恸涌动……许多说不清楚的情绪,很多,就像读到《朗读者》的女人被判刑一致上吊死亡;就像听到萨达姆被美军绞死;就像看到金正日想用病体支撑一个倔强的弱小民族去抵抗美国之时;就像看到http://kingli725.blog.163.com/blog/static/9924691200921412220267/这里的第17、23等照片时的震撼……读《回归》,许多情绪,无法一一言说。默默之中,放下书,已到末尾,但仍想找一个暖和的时候,再读一遍。一本值得的书。一个夺魂的故事。

希斯洛普的成长

回归是她的岛的姊妹篇 无论是从故事构造 还是文笔发面 更深的从细节看 都是惊人的相似 不得不承认 她的文笔是成熟了许多 但是 没有岛那样更深入人心 那样的引人入胜 仿佛到成为了她的一个瓶颈 而回归正是出于瓶颈是的作品 有时文笔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故事的成熟 不得不说 她的这部作品让我失望了

1937的格拉纳达。

看完这本书不需要很多陪伴。不需要午后的曼特宁或者维也纳加上一块提拉米苏,不需要深夜的爱尔兰,不需要温暖的阳光下浅浅吹来的海风。我在枯燥无味的上班时间里用一种几近窒息的姿势看完了这本书最后的三章,米格尔缀满泪水缓缓道出口的“我就是贾维尔”是几乎不需要想象就可以读到的痛。这个男人经历了战争,含冤入狱,家破人亡,在他忍受过所有的苦难甚至失去了最重要的手指回到格拉纳达的时候,他爱的人却已然离开。作为蒙特洛家族唯一的幸存者,他陪着孤独的老人——梅塞德丝的母亲走过了晚年所剩无几的日子,默默地在大洋彼岸关心着梅塞德丝的一切。然后一个人守着埃尔巴瑞尔咖啡馆,一晃就是六十年。战争有多残酷,相爱不能相守又是何等的悲哀。或许贾维尔永远都不会懂,梅塞德丝寄给母亲的信件里蕴藏着多大的悲伤。那些表面的幸福仅仅是表面。她热爱尊重这位带给她一生幸福安乐的英国男子,然而她的心从未离开西班牙,从未离开贾维尔。千千万万遍,她心中默念的名字,却因为战争的炮灰,无情的杀戮而染上尘埃。如果时光可以回到过去,她依旧是那个被父母兄长溺爱着的梅塞德丝,热爱着弗朗门戈舞的小女孩。依旧穿着带有夸张的荷叶裙摆的舞裙享受着金属鞋头撞击地板产生出的绝美踏响,尽情的释放出她那与生俱来的那份骄纵与自信——合着贾维尔弹奏出的无与伦比的和弦。这一切的理所应当,却在这一刻变得如此遥不可及。她拥有的温暖,在一瞬间灰飞烟灭,她看着母亲每日以泪洗面,看着最疼爱自己的哥哥埃米利奥蒙冤入狱,看着父亲为了保护母亲选择带上手铐,看着最骄傲的哥哥伊格纳西奥在街头莫名被枪杀。路途中认识的善良的母子因为直升机无情的扫射尸骨无存。这一切都仅仅只是一瞬间。那一刻她终于明白她不能再每日怀抱着对贾维尔的思念以及弗朗门戈舞的热情天真的幻想停战的那天美好的未来,她终于明白现实有多残酷她无法再逃避这些她不想去接受的现实。终于有一天贾维尔和舞蹈不是她的全部,不再是。当启程前往英国的轮船起航的那刻,这位西班牙女子的神情里已经褪去了那份稚嫩。短短几个月背井离乡不知终点的路程让她变得格外勇敢与坚强。这是她的救赎,这残酷的战争带来的。尽管我可以从书里的任何一个小细节轻易的发现希斯洛普有多么溺爱梅塞德丝这个人物,多么的尽自己全部的力量去讲述她的人生甚至一点点微妙的变化。但是我还是无法不去注意安东尼奥。这个充满悲情的角色。他的挚友,他热爱的聋哑少年,跟他秉烛夜谈拥有一样信念的弗朗西斯科,都牺牲了,为了他们的信念和坚持牺牲。而他,坚持着他们共同的信念,决心要等待机会扳倒弗朗哥,却因为体力透支而死于弗朗哥的墓地。我不懂他是否会心有不甘。他看着年轻时就遵守彼此誓言走在一起的挚友们在他面前倒下,悲痛的送走他们,一个又一个。终于他也倒下了,生命到了尽头,却不是为了战争和信仰。几多残酷。我开始懂得了孔查在谷埃尔加穆斯罗的棚屋外听到军人告知他安东尼奥死于矽肺病的时候她强忍着的悲伤。她不希望自己的悲伤被这些该死的法西斯份子所看到,她想保留下的不过是自己儿子最后的自尊。战争的死伤和悲痛千千万万,然而又有谁可以读懂这些悲伤。人们用华美的文字渲染着那些战争中大无畏的勇士,又有谁可以停下来留意这些平凡家庭的生死悲欢。战争不伟大,伟大的是在战争中日益坚强的人心。他们不懂用武器,他们不懂战争,他们不懂为什么苏联的坦克要瞄准自己人,他们更不懂那些从天而降的炮弹为何要袭击自己的家,导致他们流离失所。他们用双手抱头,尽力压抑这些恐怖以及自身衍生出的恐惧。丈夫保护着自己的妻子,母亲保护自己的孩子。这些出于本能却让人难过的人性。希斯洛普是一个多么会讲故事的作家。那些悲痛无法言语,那些故作镇定不加以渲染的悲伤催人泪下。

普通的回归

开头实际上是有吸引人的资本的,随着故事铺陈展开,乏味也就加重了。好比一部较长的电视剧,第一集还可以,接着冗长,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突然在某一节开始有意思了,感觉故事要慢慢展开了,又匆匆全结束了。但是线索还是较为清晰明朗的。历史背景的选择也算可以。

非常震撼的一本书

非常喜欢西班牙,一开始也是冲着这个去看这本书的,但是一拿上就迷上了,几天就看完了。战争是残酷的,本书详尽的描述了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个家庭各成员的悲惨遭遇,让人震撼的是,这种遭遇在当时几乎发生在每个家庭。贾维尔和梅塞德斯之间的爱在战火中是那么的让人刻骨铭心,强烈的牵动着读者的心。虽然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翻了翻书的最后一段,知道咖啡馆的米格尔就是贾维尔,但是当读到那里的时候,还是狂哭了一把。

回归,终究未归。

读完《回归》,再次看到封面上那个穿着红舞裙的女子,仿佛一团旋转的火焰,在纸上燃烧着。那高高扬起的手臂,充满了坚定的力量,旋开的裙裾飘逸而灵动,似乎能够听到西班牙吉他嘈嘈切切的音调,从木门轻掩的幽深小巷中传出。梅塞德丝是幸福的,在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刻,还有舞蹈与她作伴。轻点的脚尖,承载起生命的重量。一曲弗拉门戈舞曲,足以点亮战火掩埋下的幽暗天空。战争与爱情,二者都蕴藏着惊人的力量。战争带来的破坏力有多大,爱情制造的信念就有多顽强。在我看来,生离比死别更加残忍。战争在摧毁城市家园的同时,也在侵吞着人们的希望。相爱的人,天各一方,最煎熬的是无法知道彼此的讯息。就像天上的星星,彼此之间看似距离很近,但却遥不可及。但就在时间即将杀死一切的时候,爱情冲破战争的阴霾,让人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和勇气。梅塞德丝与贾维尔,相隔千万里,半个世纪以来隔海遥望,他们甚至不知道对方是否还爱着自己,但对于两人共有的短暂记忆,他们从未遗忘。梅塞德丝是幸运的,被贾维尔和杰克两个如此优秀的男人,宠着、爱着、呵护着。一个是深情款款的西班牙浪子,能够奏响她心中的旋律,让她尝到爱情最初的甜蜜;一个是温柔体贴的英国绅士,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抚慰她千疮百孔的灵魂。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从未想过占有梅塞德丝,杰克从不过问她的过去,贾维尔在知道她在英国之后,也从未想过让她回到自己身边。爱情,大概真的不在于一朝一夕的厮守,而是一生一世的惦念。关于战争与生命,我还有话要说。以前朋友跟我开玩笑说,如果我们遇到了战争,你会怎么办?彼时的我,想到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的惨状,惊恐万分。我回答说,与其死得那么痛苦,还不如先选择自我了断,一了百了。但在看《回归》的时候,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看法。小说中的人物在如此惨烈、绝望的境地,从未想过放弃生命,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可以是革命理想、阶级信念,也可以是对于音乐和舞蹈的赤诚、挚爱。舍弃了一切高级趣味和追求之后,生存才是人的本能。哪怕像流放之后的安东尼奥,就算活得没有尊严,却还要告诉自己:活下去!另一个让我动容的情节就是,被迫离开西班牙的人们对于祖国和家乡的眷恋。在流亡途中,他们可以抛弃随身携带的圣像、十字架,甚至是衣服、食物,但却不会丢掉回家的信念。一位老人在进入法国国境后,在宪兵的胁迫下仍不肯交出来的,是一抔西班牙的土壤。那是祖国的土壤,渗透着祖国的气息和味道。最后,摘一段梅塞德丝离开西班牙时的文字,她当时并不知道这一走便是永远。她最后深情的一眼,让我唏嘘不已:“五月二十一日黎明,系在船上的铁链松开了。沉重的铁链叮当作响,轮船起航。驶出港口时,乘客们感觉到了它缓慢的起步。梅塞德丝感到腹中翻腾起来。这种陌生的摇晃马上就让从未坐过船的她感到慌乱,但让她胃部痉挛的多数是心理作用。她正在离开西班牙。身边所有的幼童都在号哭,较大的孩子则站在旁边勇敢地拉着他们的手。梅塞德丝咬住嘴唇,压抑着几无可挡的恸哭的渴望,心中满是悲伤和失落。经历了几天的期待与准备,事情竟然这么快就发生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与贾维尔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一片溅起的苦涩的海水,和着她的泪水一起流下面颊。她知道,自己正离开身后每一个深爱的熟识的人,她无法承受这种感觉,几乎难以抗拒奔向船头跳入浅水的诱惑。阻止她这样做的只有一个事实——为了照顾这些孩子,她必须勇敢。围绕在全然的凄凉中,她第一次朝码头上的人影望去。然后,房屋渐渐变得如针孔般微小,终于在视野中消失。与贾维尔重逢的希望似乎也随之消失了。”《回归》,她却未曾归去。

战争中的故事 很温馨

这个故事对战事的描写引人入胜,却又温暖美好。是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在书店看到,外面有塑料包装。只是觉得封面很美丽,还有些水珠的感觉。开始看以后,刚开始还很失望,以为又是一本俗气的畅销小说。但是我记得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感受。我的书桌旁的窗外,阳光明媚,甚至可以听到鸟叫。但是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听到子弹击打在玻璃窗上的声音。这本书里有那么多美丽的感情。弗拉明戈吉他手和跳弗拉明戈的女孩之间的恋情,温馨美好,让我心里很温暖。她在内战时跑遍那么多城市去找她的吉他手,即使知道可能性几乎为零,还是让这个人的面容成为自己迈出下一步的信心和决心。至于其他的一些感情,我就无法描述了。孔査,是个多可爱的妈妈。巴勃尔,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父亲。看完这本书,真的希望我能一直拥有这本书给我的那种美好的感觉。因为这本书,我读过了一些很美好的读书时光。也希望我有一天能够把钥匙扔进信箱,带着简单的行李离开。把原来的生活抛在身后。

回归

内战。一个最终沦为法西斯统治下的国家。人们在初闻战争到来和行进到高峰时期,以至尘埃落定。始终裹挟着凌驾于恐惧之上的恐怖。与别处不同。他国也许是外面的硝烟弥漫进城镇和街道,人们一致的在特定为本国人民的身份里,更多的做为入侵者的敌人。他们同仇敌忾。可以很正义的,在房间里,在地下室,在任何一个还没被侵占城市的酒吧、咖啡馆里说,对方的种种劣迹。他们之间的谁谁,沆瀣一气。而硝烟在内部腾起,有人会是共和派,有人会是国民反对派,还有的是持中立态度的人。三类人,可能在邻居之间,在朋友之间,甚至在亲戚之间。不管怎么说,处于中立的人。或说两面讨好,倒不如说两面都不讨好,他们要谨言慎行,这里,人和人之间很难抗拒的产生了猜忌。对方很可能是一个告密者,一个狂热派。只要一点关于暧昧社会共和党的行为,都将招致反对派难以想象的报复。而共和党的炮火也不能是像戴了自动甄别系统那样,可以在很多一致高颧骨,黄皮肤,深眼窝的西班牙民众中分辨出两党人士。或一些中立派。无差别的轰炸,可能击退了敌军几米的防护线。代价却是好几万人的性命,一连串人的流离失所。深受战火之苦的人,只是祈祷战争能够快一点结束。法西斯或者共和国也好。无法想象,一种随时可能被人破门而入,眼看着卫兵将房屋内的东西乱翻一通,自己还要假装不在意,却不得不在这种强忍的正常状况里挤出一点洞悉的敏锐。好在为不期而遇的灾难做好心理准备。但一切宣布结束后,那些突然而至的骚扰并没有如他们想象的那样结束了。他们会明白的,在一个怎样都通向死亡的选择题中,胜利,最终也可以是这样:尽量的苦中作乐,不露出一点难堪,一点嘴角向下,眉毛倒立,眼泪汪汪的乞求样子。甚至,有时还要赞美他们,"是多么的仁慈呀!在这节挤满人群的火车车厢中,居然还特意地开了一个天窗。"

每个人都必须找到活下去的理由,活着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战争带来的巨大恐惧和无助侵略着这块土地,无情的炮火,频繁的袭击和惨烈的战事让人们的眼睛已经不会再流泪。悲伤和人情在这座城市里成了最羸弱和不可靠的东西。昨天的美好已经和今天相隔两个世界,人们必须坚强。每个人都一样,每个家都一样,整个国家都一样。找到一个信念,能给你绝处逢生的力量。身体可以被奴役,欺压,但精神永远要属于自己。每个人都必须找到活下去的理由,活着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没有所能不能承受的,即便是地狱,环境恶劣到无法想象,人性被泯灭,尊严被践踏,但只要坚持下去,一定就会有一个出口。这条路或许是死亡,或许是欢喜解脱。人们每天都在努力活着,在生命面前,其他一切已显得不重要。只要能活着,甚至不能说“活下去”,只要能活着。人们被苦难麻醉,所有意义已经变得微不足道,意义,就是生存。泰山压顶的无助,仿佛自己身临其中,头顶正飞着国民军和共和军的飞机。进入故事的悲伤感在合上书本之后好久才能淡去。

西班牙,内战,格尔尼卡,佛朗哥,。。。

上世纪的西班牙有一段令人着迷的历史:一场内战最终演变成了国际“主义”之间的较量;一片荣光不再的土地变成了世界先进武器、先进战略、战术的试验场;一个残忍的军事独裁者摧毁了世袭的王室,但是临死前又立下政治遗嘱恢复君主立宪制;同样是这位军事独裁者,在国内外都受到不少的谴责和攻击,却维持了相当长的统治,而且算是得了善终(别忘了,他获得权力的过程是多么艰难,西班牙民众又是多么桀骜不驯)。小说对死亡和独裁统治下的西班牙有不错的描述,战争的残忍和无法忍受令读者心脏一阵阵的抽搐。Hislop的文采尽显其中。然而,令我掩卷沉思的却是中国和中国人:我们也经历了战争,我想,其惨烈程度只有比西班牙内战更大。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重庆大轰炸,哪一次不比格尔尼卡惨烈?伤亡的军民动辄几十万,上百万。是因为我们没有毕加索吗?是因为我们人口众多,伤亡的军民占四万万人口比例较小吗?是我们麻醉了?还是我们没有Hislop?我们作品太多太多去描写战士们如何去战斗,将军们如何去指挥,民众们如何如何投身反抗。可是,社会中有相当的部分选择了忍耐,选择了无所作为,选择了活着,甚至是逃避。这些普罗大众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没有错,他们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他们选择应该得到尊重和为人所知(我虽然也是普罗大众,梦想中却有不同的选择)。译者着实下了不少功夫来翻译这本书,是最近读过的译著中翻译得最好的一本。本以为译者将Trombone翻译成伸缩号是个失误呢,原来香港、台湾是将长号译作伸缩号的。要找些佛朗哥将军的传记来看看,要找些关于1945年至1975年30年西班牙史来读读。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ncisco_Franco

慢慢回味

的确没有哪个家庭像梅塞德斯一家那样,遭受如此悲惨的命运,面对父兄的入狱,死亡,母亲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仍坚持经营着咖啡馆,并鼓励梅塞去寻找爱人,这要多大的胸怀才能下如此决定.所以,母爱是如此的伟大,战争是如此的残酷,人们仍旧努力,拼命的生活下去.

很唯美的文字

这本小说真的让人放不下。语言很唯美。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充满热情,让人充满憧憬的东西。现在还在看,很是喜欢。特别是封面

作者的书都长得一样?

之前看过《岛》,这次的《回归》也是偶然读之。但是看到简介……(简介长得如此相似特别是结尾)以及作者花了四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才进入回忆,太过冗长(是为了将两本书区分?)一直读到一半以后才觉得这本书是有东西在值得读的。战争的导致的流离失所,以一个普通家庭的视角,让我想起了【战长沙】取材的视角,普通家庭入手(或许算得上中产水平?),残酷才显真实。但是作为一个世界历史盲来说,之前没有接触过西班牙内战的部分,光是长长的名字就让我很心累-_-顺便吐槽这个版本的翻译,有些地方很明显的翻译体。一些细节没有处理好,当然译者的翻译功力还是在的


 回归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