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灯塔行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46390291
作者:【英】弗吉尼亚•伍尔芙
页数:155页

作者简介

《灯塔行》一书描写了一次大战后雷姆塞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伍尔芙意识流小说中的压卷之作!

内容概要

维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为英国现代主义时期最著名之女性小说家,擅长以意识流之风格描写内心世界。代表作有《戴洛威夫人》、《灯塔行》与《波浪》等。除小说外并写作论文、传记、书信、日记,著述丰富。伍尔芙一生倡导女性意识不遗余力,在《自己的房间》与《三个金币》两部女性主义代表作中致力于建造女性之独立文学传统,并对父权制度提出强烈的批判。由于精神疾病之折磨,伍尔芙以自杀结束她的生命。

章节摘录

“好呀,只要明天天气好。”雷姆塞太太这么说,“但是你得起得跟云雀一样早哟。”她补上一句。在她的儿子听来,这些话传达出一种无比的愉悦,好像这趟远行确定去得成了。看来,他多年所盼望的奇景,在一夜的黑暗与一天的航行后,就可以触摸得到了。詹姆士?雷姆塞此刻正坐在地板上,剪着陆军与海军商店插图目录里的图片。听到他母亲的话,一张冰箱的图片在他眼里变成了天赐的福佑;这是因为,虽然年纪才六岁,他已经属于那种无法将这种感觉跟另一种感觉分开的人,他必须要让未来的远景,伴随其喜悦与哀愁,笼罩住他目前手边的东西。对这种人来说,即使是小小年纪,官能之轮的任何转动都足以使它所遮盖或照射的一刹那静止、结晶。冰箱镶满了喜悦。手推车,割草机,白杨树的声音,叶子在雨来前变淡了,白嘴鸦在叫,扫帚碰撞,衣服瑟瑟作响—所有这些在他心中都色彩鲜明、清晰可辨,使得他已拥有自己专有的语码,他的秘密语言。尽管他看起来一丝不苟,高耸的额头,锐利的蓝眼,清明澄净,对着人类的脆弱皱着眉头,这使得他的母亲,看着他小心翼翼地绕着冰箱图片剪着,想象他身穿红貂长袍,坐在法官席上,或是在一场公务危机中指挥着一件重大的事情。“但是,”他的父亲伫立于客厅的窗户前,说,“明天天气不会好的。”要是手边有把斧头、火钳,或是任何能在他父亲胸前砍个洞杀死他的武器,詹姆士一定会立刻抓来宰了他。雷姆塞先生只要出现,就会在他的小孩心中激起这样极端的情绪。他站着,瘦得像把刀子,薄得像片刀锋,讥讽地冷笑;他不但以泼他儿子冷水与嘲笑他的太太为乐(她在任何一方面都要比他好上一万倍,詹姆士想),而且还骄矜地为他自己的判断准确扬扬自得。他说的话总会应验。一向是如此。他不可能说错,从不会弄乱事实,也从不会改变一句令人讨厌的话来取悦他人,他的小孩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是他的子女,应该从小就了解生命是艰苦的,事实是不容妥协的。我们走向太虚幻境,在那儿我们最光耀的希望将被熄灭,我们脆弱的吠声将要在黑暗中沉没(想到这儿,雷姆塞先生会挺直他的背脊,眯起他小小的蓝眼往地平线望去),这条路上最需要的是勇气、真理以及耐力。“但是也许天气会不错,我想会不错的。”雷姆塞太太说,同时不耐烦地搓着她正在织的红棕色袜子。如果她晚上能织完它,如果他们真能去灯塔,她要把它送给灯塔看守人的小男孩,他的髋关节感染了结核菌;还要送给他们一大堆旧杂志、一些烟草,还有那些堆满屋子却没什么用途的东西,都拿去送给那些可怜的人,他们一定无聊死了,整天坐着,除了擦擦灯,修剪灯芯,扫扫花园外没别的事可干,该拿点东西逗他们高兴。想想看,你怎能忍受一整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被关在一块网球场大的岩石上,还要忍受暴风雨?她这么问。而且没有信,没有报纸,看不到任何人;如果结婚了,看不到太太,不知道小孩子怎么样了,是不是病了,有没有摔下来跌伤手脚;一周复一周看到的都是单调的波浪拍打着,然后可怕的暴风雨来了,窗户上打满了水沫,鸟儿被风吹撞到灯上,然后整个地方摇晃起来,又不敢探头到门外看,怕被卷进海里。你们觉得这样好吗?她问,是针对她的女儿们而问。接着她改变语气说,一定要带给他们一点安慰。“风向西边吹。”无神论者谭斯理一边说,一边张开他瘦瘦的手指让风吹过。他现在正陪着雷姆塞先生做黄昏的散步,在走廊上走来走去。他的意思就是说,风来的方向是最不适合去灯塔的。是的,雷姆塞太太承认,他说的话令人不高兴;他真是太恶劣了,火上加油,使詹姆士更加失望;但同时她不会让他们嘲笑他。无神论者,他们叫他“小无神论者”。鲁思嘲笑他;普璐嘲笑他;安德鲁、杰斯白、罗杰都嘲笑他;连没牙的老拜杰都要咬他,因为(如南西所说的)他已经是第一百一十个一路追着他们到赫布里底群岛的年轻人,要是没人打扰该多好。“胡扯。”雷姆塞太太严厉地说。的确,他们是从她那儿学到夸大的习惯,她(也的确是)请了太多的人来住,有些还得安置到城里,但是她不能容忍他们对她的客人无礼,尤其是年轻人。他们都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非常有能力”,如她的丈夫所说,都是她的崇拜者,来这儿度假。真的,她保护着所有的男性,探究其原因,有的她解释不上来,有的是因为他们的豪气勇武,因为他们磋商条约、统治印度、控制财政,还有因为他们对她的态度—那是任何女人都会感觉愉悦的、那种信赖的、小孩似的敬仰态度;年长的女士可以从年轻人身上得到,而不至于因此丧失尊严,要是年轻女孩,就是场灾难—祈祷老天爷,与她的女儿无关—她们无法感受那种价值,以及那种令她刻骨铭心的意念。她严厉地对南西说,他没有追他们,他是被请来的。他们必须找到一条路。也许有比较简单的路,比较不辛苦的路,她叹气道。当她照镜子时看到她的头发变白了,她的脸颊下陷了,五十岁了,她想,也许她可以把事情处理得更好—她的丈夫,金钱,他的书。但是就她自己而言她从不会后悔她作的决定,从不会逃避困难或懈怠责任。她现在看起来真令人畏惧;当她严厉地训完查尔士?谭斯理之后,她的女儿—普璐、南西、鲁思—才抬起头来不再俯视盘子,她们默默地品玩内心所酝酿的叛逆,想要过一种与母亲不同的生活;也许在巴黎;一种比较狂野的生活;不用老是照顾一个男人或其他人;在她们的心中存有一种无声的怀疑,怀疑服从、豪侠精神、英格兰银行、印度帝国、戴戒指的手指与蕾丝花边。当她严厉地斥责她们怠慢那位可怜的无神论者时(那个追逐她们的人,或者,说得更精确些,那位来斯开岛做客的人),她们三个觉得有一种美的内涵存在其中,使她们少女心中的男子气质显现出来,在桌前她们母亲眼光的注视下,敬畏她那种奇特的严厉,她那种极端的谦恭,好像一个王后在污泥中抬起一个乞丐的脏脚为他洗濯。“明天不可能上灯塔的。”查尔士?谭斯理一面说,一面拍打着他的手掌,他现在跟她的丈夫一起站在窗前。真的,他说得够多了。她希望他们两个能离开,让詹姆士跟她能继续谈话。她看着谭斯理。孩子们说他真是一个可怜虫,弓腰驼背的。他不会打板球;他爱管闲事;他走起路来要死不活的。安德鲁说他是一个爱嘲笑人的畜生。他们知道他最喜欢什么—永远走来走去,跟雷姆塞先生走来走去,说谁赢了这个,谁赢了那个,谁是写拉丁文诗的“一流好手”,谁是“优秀的,但我认为基础不坚实”,谁无疑地是“贝利奥尔最有能力的人”,目前只是暂时在布里斯托尔或贝德福德埋藏他的光芒,但是将来等他为数学或哲学的某支派所写的序言(谭斯理先生说他有最前面几页的校稿,雷姆塞先生如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见天日时,一定会出名的。那就是他们谈话的内容。她有时候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出来。前几天她说了一句“波浪高得像山一样”。“是的,”查尔士?谭斯理说,“风浪是有点大。”“你这样不是全湿透了吗?”她说。“有点潮而已,没有湿透。”谭斯理先生一边说,一边捏捏他的袖子,摸摸他的袜子。但是孩子们说他们在意的并不是这个。不是他的脸,也不是他的仪态,是他—他的观点。每逢他们谈论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人物、音乐、历史,任何事,或者只不过是说晚上天色不错,何不到外头坐坐,这时候查尔士?谭斯理就要来讨人嫌,他非要把整个事情转个头,好表现自己,贬抑他们,他不这样干心里是不会舒服的。他们还说,他去画廊的时候会问别人喜不喜欢他的领带。天晓得,鲁思说,没有人会喜欢的。饭一吃完,雷姆塞先生和太太的八个儿女就像小鹿一般悄悄溜下餐桌,都回到自己的卧房去了。卧房是他们在这栋屋子中的堡垒,只有在那儿才能享有隐私,可以尽情地谈论事情,任何事情:谭斯理的领带、改革法案的通过、海鸟与蝴蝶、人们。这时候太阳会照进那些阁楼;每间阁楼只用板子隔开,脚步声听得清清楚楚,那个瑞士女孩的哭泣声也听得到,她父亲在格劳宾登的山谷里得癌症快要死了。太阳照亮了球拍、法兰绒、草帽、墨水瓶、油漆罐、甲虫、小鸟的头。钉在墙上的几束长长起皱的海藻,因为太阳的照射,发出盐与海藻的气味,浴巾也是一样,上面满是游泳过后留下的沙子。争斗、分裂、意见的不同、深植于心的偏见,唉,他们这么早就开始了,雷姆塞太太哀叹。她的孩子们这么爱批判,满口的胡说八道。她从餐室走出来,手牵着詹姆士,只有他不肯跟其他人去。在她看来全是胡说八道—制造差异,天晓得,就算没有这些,人们的差异也已经够多了。她站在客厅窗户旁,心里想着,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异已经够大,太大了。这当儿她心中冥想着:富与穷,高与低;带着不太情愿的尊敬,想到子女从她那儿继承的血统,因为她的血管中所流的血液不正是出自那高贵,又带点神话色彩的意大利家族吗?这家族的女儿散布在十九世纪英国的客厅里,曾如此迷人地讲着不标准的英文,又如此狂野地咆哮,她的机智、仪态与性情都是承传他们的,而不是来自呆滞的英国人,或是冷漠的苏格兰人。但是她更深深地思索着另一个问题,富与穷的问题,还有她每周、每天,在这儿或在伦敦亲眼见到的事情。她拜访一位寡妇,或跟另一位辛苦谋生的太太谈谈。手臂挂着皮包,手里拿着笔记本跟笔,一行行记下她想要问的事:薪水、花费、就业与失业的问题。她不希望自己只做个与世隔离的妇人,通过做善事一面可以满足着爱打抱不平的个性,一面满足着好奇心。尽管她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她却希望成为一个阐明社会问题的研究者—这是她非常佩服的一份工作。她觉得,那些问题都难以解开;她站在那儿,手里牵着詹姆士。他们所嘲笑的年轻人,早先跟她进了客厅;此刻他站在桌边,因什么事烦躁着,局促不安,感觉自己什么都不对劲,她不用看就全知道了。他们都走了—孩子们;明黛?道伊尔、保罗?瑞利、奥嘉斯塔?卡米凯尔;她的先生—他们都走了。所以她叹口气,转过头来说:“谭斯理先生,陪我出去会令你厌烦吗?”……

图书封面


 灯塔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灯塔行》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意识流的文体,读下去不容易,读完更是费力又辛苦。意识流有时,我觉得,就像是作者和读者之间一道过不去的侃,需要读者,设身处地,不断思考和感悟,慢慢,费心费脑地接近作者的思想内涵,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作者笔下,所谓的通俗语言说说的“碎碎念”。有时候,你走不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便白搭,可你稍微走进一点点入口了,作者极尽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铺天盖地,比喻,描写,夸张,借代,以景抒情,以物言情…等等手法,这时又有很多人会丧失耐心和希望,急流勇退,照旧白搭。说说内容故事:雷姆塞的一家,其实在这个家庭的刻画中,我感受到一家之主雷姆塞教授带给整个家庭的阴暗面,在作者克制和不煽情的描写手法中,各种细节的衬托下,对于雷姆塞教授性格上的各种专制,独裁,霸道,自以为是等缺陷显而易见。即使雷姆塞的妻子有多么“崇拜”他,对他的想法有多么了解,彼此之间有多么默契,我都能在字里行间隐隐的暗流涌动中感受到妻子对丈夫愈行愈远的距离和某种,怎么说,抗拒。雷姆塞妻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应该是很丰富的,但笔触的文字描写相当少,不,准确来说,是精细而巧妙,作者的一大特点是通过简单的人物细节刻画和描写,给读者以点到即止的空间思考和想象。这是很赞的手法。同时对于自己的孩子例如詹姆士等人,雷姆塞教授总是打击,明确的告诉孩子们“天气不会好的,你们是去不了灯塔的。”而在伍尔夫笔下,孩子对父亲言论和身行的感知则比成人来的更加敏感,脆弱和直接的多的多…还有一个不得忽视的地方,就是作者通过莉莉这位家庭外的局外人的视野,从另一个侧面窥探出这个家庭表面和谐,内在的波涛汹涌。可以说,这个家庭,孩子,母亲相对于自己的父亲,丈夫之间,都处于一种非常玄妙的关系。我一直在思考,这个灯塔有何寓意?这个家庭一直说着灯塔?说着要去灯塔?究竟意味着什么?当时雷姆塞妻子尚在时,说要带他们去看望灯塔之上的困苦孩子,并将家里整理好的吃穿用分一些给灯塔里的人。但之前一直没有去成,因为天气暴雨。后来家庭中的几个孩子死了,有难产死的,一战去世的,以及雷姆塞夫人,得疾病而死的。为何时隔很多年后,雷姆塞教授,和他儿子詹姆士以及另外一个女儿又乘舟前往灯塔?难道说前部分的灯塔和后部分的灯塔意义完全不一样?前部分的灯塔是不是有种对于期盼以及自由生活的追求?对于自我和外在限制的一种抗争方式或是一份诉求?后部分的灯塔行是不是作为一口之家一起缅怀自己妻子,母亲的方式?为了未完成的心愿?还未有解,不知这样的分析合理么。但也确实没把这问题想明白。自从看过电影《时时刻刻》,就对妮可基德曼饰演的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念念不忘,印象深刻。我一直在想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怎么样的一个女子?四十多岁时,因为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以自杀结束她的生命。自然,社会,人类,世界,在她的脑海中究竟是以怎样的画面构成的?如何从单一元素构成相互关联的集合?我对这一类的人不仅抱有同情,同时充满兴趣。特别的,多元的,矛盾的,疯狂的,破碎的,脆弱的,敏感的,畸形的,玄幻的…这些特质糅合于一个叫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身上。有时,说不上为什么,倒是羡慕这样的状态,精神交错,飘渺游离,不疯魔不成活,却也最接近生命和人性的本质。PS: 摘抄小说里喜欢的一句话 “她用了很平常的一技——亲切。她永远不会了解他,他也永远不会了解她。人与人的关系就像那样,她想,而最坏的就是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无可避免的,这些都极度的不真诚。”
  •     本书描写了一次大战后雷姆塞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这本书内涵异常丰富,充满着思想,充满着感情……它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伍尔芙意识流小说中的压卷之作!●本书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     《灯塔行》讲了一个典型的伍尔芙式简单故事:雷姆塞夫妇和八个子女在小岛海滨别墅里寻常的一天——他们计划第二天到灯塔去 ,但最终因天气原因没有成行。十年时光悄然流逝,期间,雷姆塞夫人辞世人,女儿普鲁难产去早逝,儿子安德鲁战死,而那栋海边的房子早已因时光侵蚀、风吹日晒而破败不堪 。但在而后的某一天,历经沧桑和苦难的雷姆塞一家 ,终于达成了灯塔之行,到达了灯塔。    读伍尔芙,你永远不会有高潮迭起或波澜壮阔的情节加速肾上腺分泌的经历。文如其人 ,她的作品总是显示给世人淡淡的忧伤;意识中流动着是我们熟悉的人物是非或者芸芸众生中恍惚不安的一切。她总不愿意去把握整个世界,对她来说,通过支离破碎的片断去把握人物 ,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一些意识的琐碎的物事清晰而又迷离的展现就足够去把握整个的心灵。    所以在这本书中,你能轻易且逼真地在字里行间体会到弗吉尼亚·伍尔芙心中的那种空虚和寂寞。它们无关于孤身远行,也无关于黑暗环绕,而是一种没有目的,没有终结,除了无穷尽的黑暗之外什么都没有的空虚和寂寞。当代表破坏力量的黑暗潜入屋子的时,伍尔芙写道 “那无边无际的黑暗幕帷排山倒海而来,掩埋了整个大地……这无边际的黑暗 ,它如水银泻地 ,无孔不入 ,它从钥匙洞里和墙壁裂缝里爬进来 ,从百叶 窗里钻来,在这儿吞没一个瓶子桶子 ,那里吞没了一盆红色黄色大理花……就连人的心都荡无存。”于是,伍尔芙陷入了一种恐惧,一种无力的“心慌”。于是,你不得不感叹迈克尔•坎宁安在《时时刻刻》中的那段关于伍尔芙浸水自杀的描写是那么真实和有临场感。作者的笔尖让我们读懂她,反过来这种共鸣又丰富了她的形象。    小说第一主人公雷姆塞太太 ,就是要抗拒黑暗带来的恐惧和“心慌”。在小说的第一部分 ,雷姆塞夫人明明知道丈夫是对的,却为了不想让望眼欲穿地盼着去灯塔的儿子失望伤心,仍向儿子詹姆斯保证,只要第二天天气好,他们就到灯塔去。她努力抚慰需要安慰的丈夫;她使自卑且郁郁寡欢的谭思理先生获得自信;并且热心促成了保罗的姻缘;在晚宴上,她周旋于丈夫、子女和宾客之间,成功地使气氛活跃起来,和谐、融洽;她努力让空中阁楼和秋水枯叶维持的更加长久 ,尽管这种长久在不停的破碎,永恒在破碎 ,以破碎来抵御黑暗。在这里 ,伍尔芙在雷姆塞夫人身上灌注了部分的自我意识 ,她在经历童年的遭遇和后天的疾病 ,尽管最终无法避免死亡的结局 ,她仍然努力支撑,抵抗永恒和完美的破碎 ,甚至不惜结束生命来换取自我的完整性 。    而小说贯穿始终的人物,女画家莉莉‧布里斯柯,则体现了伍尔芙对自我的探索。莉莉的心灵之旅,以雷姆塞夫人的个人特质作为起点:在莉莉眼中,雷姆塞夫人象征着美、永恒与权威。表面上,雷姆塞夫人是莉莉的画作主题,但事实上,探索自我才是画作背后真正的主题。雷姆塞夫人的肖像可以说是莉莉追寻自我的跳板。莉莉在探索的旅程中,在自我追寻的旅程中,不断思索母系与父系对於个体和环境的影响力,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察角度,期盼在茫茫人际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将不同的生命经验揉合一片。灯塔象征着雷姆塞夫人的灵魂之光。人们或许可以逃脱时光的流逝,让生命因为价值无限延长。所以莉莉最后完成了她的画作,一家人也到达了灯塔。    伍尔芙曾把各种印象比作原子,她说:“过去的时间以一种似曾相识感与现时的经验交会,在无意识的潜流之中迷漫开来。”细读她的作品,你总会为那诗质和绘画般的文笔着迷,感到其中的单纯饱含沉思。翻开书本,阅读她的思想,跟着她的目光去融化一个世界,书页里淳厚的味道,似乎她就在你的眼前,与你对视……这种阅读经历是奇妙的,犹如inception般,一种魔力犹如潜入了你的空间,不自觉的改变了你的思想。                “也许明天天气会好。”    “明天不可能上灯塔的。”    合上书,这两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不时冒出。灯塔,除了是给海面上的船只引航外,也象征着精神之光。我们向往着前方明亮的灯塔,就像生命中的梦想、希望般。年少时,谁都曾有过执着的梦想。十年,又十年,多年后,当我们沉默的、平静的生活抑或早已消褪了一切记忆时,是否在现实生活的纷扰、压力、无可奈何下,还能依旧挺立着向着前方的灯塔前行?灯塔在夜空的衬托下,它明亮,像一只眼睛,护佑着人的梦想。虽然到过灯塔后,疲劳的旅人还要离开继续前行。但灯塔,已经在内心精神世界矗立起来。明天会是好天气么?但灯塔总在的,它不朽!至少在我们心里,是这样吧?所以伍尔芙这个传达感觉和潜意识的圣手,帮助我们真实的触摸到自己最真实的感觉。细碎的光影片段划过,心中的灯,已悄然点亮。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这本书跟其他的英文书 不一样。
    正版的很像次品的。
  •     弗吉尼亚的书读的比较少,书不错~
  •     断断续续看了好几个月才看完,太意识流了,有点不懂,有的地方又感觉有所共鸣。
  •     老师说她的作品很有创造力
  •     不太读得下去
  •     期待已久的书。一直想读一下伍尔芙。
  •     脑残粉自我修养
  •     第一次买伍尔夫的书,喜欢
  •     看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相关书籍的时候偶然发现这本书。就好像一些影展的前言一样,读两行就头疼,完全看不下去。也就是被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所吸引,支持我把整本书读完了。
  •     啊。。看不下去
  •     好书,期待中终于来了。
  •     暂定四颗星,中国人读翻译过的外国文学,确实有些莫名感,因为人文地域的关系,再加上这本书是意识流,如果读时思想不够集中,就会很容易在读过一段后而不知作者在讲什么,建议在很喜欢的情况下购买,否则读起来会很费劲!
  •     还是那句话,给英国文学跪了。
  •     《窗》完结
  •     好看哦 喜欢作者 她的书都是很经典的哦
  •     为了伊坂的《瓢虫》来看,不过……这种类型并不适合我……
  •     挺深刻。不过意识流小说读着真心吃力啊!!!终究是没能啃完。
  •     灯塔行 啊 虽然其他翻译的都是到灯塔去 不过我觉得这本就很好看 !!
  •     意识流的经典之作!很早就中意上的书,此前当当一直没有伍尔芙的作品,这次终于有了算是买回来纪念。
  •     意识流,真心难啃
  •     挺好的 还没看 赞一个~!
  •     好一股捉摸不定的意识流。不同于深呼吸和冷水浴都是些似是而非的文字,加上看的也囫囵吞枣……脑海里来来回回重复一句 ‘有人犯了错’
  •     在当当没找到《戴洛维夫人》 故买了这本来读 希望更多人关注她的作品
  •     这就是,淡淡的忧桑~~在北海的时候读的,感觉推开我的窗,就是书中的世界。不过看得我还是有点心不在焉,光惦记玩儿了。
  •     读的艰难……期待重读
  •     技法,理念,境界,无可挑剔。 然而阅读没这么多花样。
  •     说实话伍尔夫的意识流读起来很累
  •     质量不如想象中好!但整体还是过关的
  •     时间里有多重叙事,叙事里又有多重时间。而这样的想象或是虚构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以此渡过散漫的日常,而远在天边的人还是在天边。总之,她以一个手势遮蔽了所有女性的痛苦与虚弱。总之,这是一部好作品,但是不易读。
  •     翻译得不堪卒读。
  •     很多人說伍爾芙有點神經質,但是她的文字真的能打動我。
  •     一直很喜欢伍尔芙的文字, 闲暇时看总是不错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真是叹为观止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