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季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明朝四季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1
ISBN:9787513302203
作者:赵柏田
页数:339页

作者简介

《明朝四季》以四季变迁喻国势兴衰,以明代皇族与士大夫文官集团的故事为书写重点,褒扬人性,寄予感慨,描绘明朝三百年曲折沉浮的历史。故事情节曲折紧凑,语言流畅蕴藉,具备较强的可读性;又兼具学者眼光与立论深度,史料翔实。堪称一部别出心裁的人性史、知识分子的浮沉史。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家族与一群人的故事。这个显赫的家族即执掌明朝江山近三百年的朱氏皇族,这一群人,是堪称那个时代精英的士大夫和文官集团。
政治家、行政官僚、道德理想主义者、玩赏家、隐士……本书着重考察的是前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演绎他们在权力结构中的种种情状,正是本书叙事策略之所在。
制度和权力结构的嬗变,决定了这个时代最为精英的一群人的命运。随着本书故事的展开,胡惟庸、李善长、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等人的荣衰浮沉,无不一一印证了这一点——制度即命运。
黄仁宇与史景迁的合体之作。
——《香港文汇报》
他笔下的人物,带着他们各自的音容笑貌和时代特征来到了我们跟前。他们由此成了我们这些活人的生活的一部分。
——《读书》杂志

书籍目录

目录
春 洪武元年——永乐二十二年(1368—1424)
一 走进中世纪
砌墙 殉葬 天网 下跌
二 滴血的永乐朝
才子登场削藩启祸靖难之役清洗记忆“凛凛犹有生气”才子复出“缙犹在耶?”
夏 洪熙元年——正德十六年(1425—1521)
三 仁宣两朝纪事
杀藩三杨脆弱的尊严天敌“王先生”
四 夏日风暴
羞耻拱卫俘虏易储夺门
五 后官
皇帝、妃子与宦官内廷、皇后与外戚
六 正德皇帝
“八虎”无耻之尤“豹房”巡游平叛献俘终点
秋 嘉靖元年——万历十年(1522—1582)
七 四十五年春花秋月(上)
继位 仪礼 新贵 纷争
八 四十五年春花秋月(下)
祥瑞、长生术与房中术 严氏父子 先赴后继 徐阶出场 “海主事”
九 棋局屡变
恐惧症 蛰伏 混战 复出 道德英雄的末路
十 耀眼的暮光
两虎相争 笼中小鸟 居正夺情 王朝暮光 祸萌骖乘
冬 万历十一年——崇祯十七年(1583—1644)
十一 醉梦三十年
骑墙 囚徒 书院 学术与政治
十二 东林党
红丸•移宫 树敌 道德理想主义者的覆灭 民变 堕落
十三 细数同声一个无
昭雪 枚卜 复社名士 冰河时代 诗酒风流 倾覆 细数同声一个无
附录1 明朝年表
附录2 参考征引书目
后记

编辑推荐

《明朝四季》:三百年大明帝国知识精英的浮沉录三百年大明帝国知识精英的浮沉录皇权与礼教的博弈 帝王与臣子的较量

内容概要

赵柏田,作家,学者。 1969年8月出生于浙江余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散文创委会副主任,宁波市文联创研室主任。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十余年,主要涉足方向有明清江南文化、近代口岸城市现代性研究、日常视野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研究等。著有《历史碎影》《岩中花树》《帝国的迷津》《时光无涯》《我们居住的年代》《远游书》,长篇小说《赫德的情人》、中短篇小说集《站在屋顶上吹风》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黄仁宇与史景迁的合体之作。  ——《香港文汇报》他笔下的人物,带着他们各自的音容笑貌和时代特征来到了我们跟前。他们由此成了我们这些活人的生活的一部分。  ——《读书》杂志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从攻打滁州开始,李善长成为朱元璋事实上的幕府领袖。1354.年冬天,元太师、右丞相脱脱大败张士诚于高邮,又分兵围住六合,对朱元璋刚占领的滁州构成重大威胁。也是在李善长的竭力主张下,朱元璋决定率兵赴援,此一战不仅使张士诚转危为安,还使脱脱失宠于元顺帝,不久被鸩死于吐蕃境内。元朝的柱石一倒,其倾覆的命运也就注定了。历史学家孟森在谈到明开国以后之制度时说过,有史以来,以元代为最无制度,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不知礼法刑政为何事”。朱元璋深知,欲成大事离不开文人的辅佐。于是每攻下一个城池,当地文人不管是为旧政府服务过的或是隐居林下的,都会被召来接见并授予官职。1356年,攻下集庆并改名为应天府后,朱元璋征聘了范祖斡、叶仪等十余名儒士,把他们安置在南京周边城市的新政府中。1357年占领徽州后,在部将邓愈的引荐下,他发现了著名的儒生朱升,这位在元时曾任池州路儒学正的学者向他进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前两策旨在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徐图霸业,后一策则要他暂不窃名号,背靠大树以俟将来。其后,克婺州,召儒士许元、胡翰等日讲经史治道。克处州,征耆儒金华宋濂、青田刘基、龙泉章溢、丽水叶琛。1360年4月,在朱元璋的竭力敦促下,以宋濂和刘基为首的一批优秀学者终于接受任命,到南京礼贤馆就职。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给朱元璋八岁的儿子,未来的太子朱标讲授经学。这一事件预示着具有经世务实传统的浙江学者群将对新政权起到重要作用。朱元璋对文人的重视或许还出于这样的原因,他的事业是从元末的叛乱运动中产生的,起事之初,这个运动的基础是中国的秘密会社传统和宗教。当群雄肃清,朱元璋开始以天命自居时,他就要抛弃原先的“壳”,摘掉自己造反者的帽子,称自己“乐生于有元之世”,“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把自己纳入整个的儒家传统中去,以争取知识分子更多的支持。

图书封面


 明朝四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近年来,中华书局连续出版了《历史碎影》、《岩中花树》、《帝国的迷津》等赵柏田作品系列,我通读了一遍,有的篇目甚至读过几遍。很想写则书评,一来我是他忠实的读者,二来我们是好朋友,三来我们同是历史写作者,由于水平所限,迟迟不敢启笔。直到今年4月,《明朝四季》付梓出版,我知道我应该以第一个读者的身份写点自己的感触。       早在去年5月,柏田兄就《明朝四季》的书稿与我有过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说实在,对于这一类命题宏大的历史书籍,我一直心存芥蒂,哪怕是一些名家的力作,往往难逃讲故事的乏味,或者是生涩、枯燥的史料堆砌,或者经常出现临空高蹈的局面,对于认同的阶级立场常常是一味地歌功颂德,反之则是无情地笔伐。好在我已经熟读过柏田兄的多部作品,对于他把握宏大主题的能力很有信心,也很折服于他的创作激情、创作手段和敏锐的历史嗅觉。       在新书中,赵柏田将笔触放大到了整个明代,作为断代史写作,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新的尝试。《明朝四季》以明代277年为背景、以文化散文的表现方式、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历史的力作,如同展开一部微缩文学版的《明史》。他在通往明朝的道路上不断地插上新的路标,依次指示我们跟进,不至于迷失方向。他让我们嗅到了明朝历史的云烟,带领我们循着烟云深入明朝的肌理。       赵柏田敬畏历史的悲壮美,对人性的思考不局限于历史的粗线条,客观地辨析人性中的亦正亦邪,将话语权交给读者。同时,他将小说的内涵和诗歌的审美延伸到历史文化的内部,尖锐地审视了明代的国家权力体系、经济体系、官僚体系、伦理道德体系以及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书写出一部明代的精神文化史和物质文明史,可以这么说,这是一部纵横捭阖的历史作品。       让我佩服的是作者的见识深厚,见地独到,粗糙的历史让他打磨得珠圆玉润,漫长的明史烂熟于心,这需要多少毅力与坚韧,这不仅仅是努力就可以办得到的,还需要一些天赋和灵气。更让我肃然起敬的是他有着这样的勇气、毅力、信心去做这么繁冗艰巨的事情,不惧怕非议,有时候这样的事情是吃力不讨好的,但是他全然不顾,这里我看到了一个优秀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责任。一个热爱历史文化的人,当他有能力去整理去写作的时候,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化多大代价,一定要把热爱的事情做好。       当下文化散文写作成风,一些写作者简单地以为只要将史料整合一处,在故址遗迹长嘘短叹便是一篇文化散文。这样的文章在阅读时并没有多大的快感,没有深度思想,没有自己的见地,没有历史的纵横,白白糟蹋了好的题材,将历史煮成一锅夹生饭。反观赵柏田系列作品,引起发了广大读者的热议和青睐,也引发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深度关注,从而确立了他在历史文化写作的地位。       在此之前,黄仁宇、熊召政、曾纪鑫、张宏杰、聂作平等相当多优秀的作家写过明朝,也有《万历十五年》《1644:帝国的疼痛》等一些优秀作品问世,但是在我的阅读范围内,好像没有读到过以时间为主线,从明朝开国一直写到灭亡的优秀散文作品集。就文本而言,在叙述上也鲜有他那么流畅自如,语境之美也是少有如此地出挑,甚至在格式上有着美学的关系。赵柏田从事历史文化散文创作多年,他的事功不在于翻译、浓缩或者是稀释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借助传统的文本结构,以扎实的历史功底为依托,运用独创的叙事方式,充分展示了内心深处非凡的历史想象力,将僵硬在时间深处的历史人物给激活了,挑剔出了生硬的历史用词,以绵软的用语拨动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在赵柏田所有作品中,不难发现一个现象,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领域在明朝这个277年的时间段是最深入、最捻熟于心的,他在明朝的历史文学创作中颇有心得,仿佛他在明朝有过一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       以《明朝四季》来说,书中出现了1千多个人物,他们在时间上的排位、官场上的职位、事件中的角色以及历史活动的迹象少有差池,这原本就是很困难的事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写历史并非从史料中着眼,并没有淹没在史料中,保持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也就是历史写作者最担心的迷失自我,他的身影一直和这些人物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抛开历史人物之官样表述,放下简单的正反人物对立立场,用自己的思考挖掘还其本来面目,让那些消失了的人物,在纸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他的写作经验无疑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历史写作者良好的借鉴,即如何在史料和表述中统一起来。       《明朝四季》以春夏秋冬四季来划分明朝的四个阶段,按章节分为“走进中世纪、滴血的永乐朝、仁宣两朝纪事、夏日风暴、后宫、正德皇帝、四十五年春花秋月(上下)、棋局屡变、耀眼的暮光、醉梦三十年、东林党、忽喇喇大厦倾”等14个篇章。《明朝四季》写的是一个家族与一群人的故事,这个显赫的家族即执掌明朝江山近三百年的朱氏皇族,这一群人堪称那个时代精英的士大夫和文官集团。整整一年的时间,赵柏田与笔下人物为伴,他在《明史》、《明实录》、《明通鉴》、《廿二史札记》、《明史考证》、《国榷》、《明史讲义》、《明史简述》、《细说明朝》等数百万字的书章典籍中寻找依据,这原本就是胸口碎大石的功夫活,来不得一点虚假和马虎,在一个个历史词条中,奔波着他忙忙碌碌的身影,从公元1368年跑到1644年,又气喘吁吁地跑到了今天。       对于想了解明朝,却不愿意在块垒的历史中过多消磨时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一定可以满足你的阅读兴趣,赵柏田将明代的精华抽取出来,精细打磨,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靖难之役、夺门之变、宁王叛乱、议大礼、东林党与阉党之争等等明朝重大事件。对于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读来照样耳目一新,不一样的叙述,不一样的视觉,不一样的感触,时时撞击你的心头。       法国历史学家米什莱有一句话:我吸入了他们的尘埃。我想说的是,通过这本书,赵柏田让我吸入了明朝的尘埃。       魏斐德把帝制中国晚期的知识分子划分为五种类型:政治家与决策者,实际改革者与行政官僚,道德理想主义者,玩赏家,隐士。赵柏田对跨越近300年的明代士大夫进行了人生轨迹和价值观的剖析,把这些人物从几百年前一一召唤到纸上,一一和他们对话,将他们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       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也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文官制度,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共同作用,使得明朝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赵柏田仿佛身在这个体制中,对体制的利弊洞若观火,他用一只笔剖析,一路追溯到1644年。明朝官员井井有条地登场,李善长、胡惟庸、刘基、杨庭和、张璁、夏言、严嵩、高拱、徐阶、张居正、海瑞、申时行、周延儒、袁崇焕……       他在纸上重塑了大明王朝,明朝仕民荣衰浮沉,是一部皇权与文官体制的对抗,一直是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力量的对抗和消解的过程,延伸到党争和内外廷之争,这个最先进的文官制度在无限纷争中分崩离析。当强敌当前之时,这种争斗一直没有消失,甚至更加激烈,以袁崇焕为例,整个朝廷离心离德,内外交困,直至最后崩盘……       明代留给了我们一笔丰厚文化财富,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玩味的朝代,明代集中出现了那么多名气棚顶的知识分子,王阳明、杨慎、徐渭、公安三袁、汤显祖、董其昌、冒襄、吴伟业、张岱、张溥、阮大铖、钱谦益、陈子龙、黄宗周、黄宗羲、顾炎武、傅山……       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讨了笔下的人物,那么多的知识分子重新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一个个人物有血有肉,哪怕是一笔带过的人物和事件,也有余味。       明朝的历史信息量太密集了,所包容的事件众多,文化传统资源纷繁厚重。我看到了赵柏田的力量,他擅长消解历史的沉重,在平静中重构现实,在缓慢地叙述中勾画出一个清晰的明朝轮廓图。在每个不同的读者心目中自然有自己的明朝,想要符合每个读者的口味或者说让大家认同是很困难的事情,他所努力的就是让他的明朝尽可能与真实的明朝相吻合。这个真实的明朝就躺在历史中,他要用幻术般的笔法唤醒这个睡去的故人,让他真实地站起来,与你面对面地坐着,与你谈论自己的事情,让你重新认识明朝的春夏秋冬。       在赵柏田之前,我很少见过国内有作家是这样写历史的。       叙述独特是赵柏田的标签,他的叙述风格明显地受了西化。拿他的话来说,早年读了尤瑟纳尔、史景迁等作家的书籍,受到了他们的影响。我读过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读过史景迁的《皇帝与秀才》《康熙》《前朝梦忆》等书籍,并没有发现他们写作路子有重合的痕迹,这只能说赵柏田已经跳出了他们的书写模式,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子。或者说他们的经验已经化作了他的血肉,他的魂魄,我这么说并不是肯定赵柏田的写作超过他们,而是他在历史写作的时候合理地借鉴,从而提炼和升华,走出了因史而写的困顿,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建立了鲜明的风格和个性,这也是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欢的原因之一。       赵柏田的叙述也明显地受益于传统。我们在他的系列历史作品集中发现,他的叙述与宏大无关,即使《明朝四季》这样的大题材依旧如此。他热衷以自言自语地小叙述来表达主旋律的题材,在他看来他的叙述源自于是张岱的《西湖梦寻》、李渔的《闲情偶寄》、余怀的《板桥杂记》的传统,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痕迹,小处着眼,方寸之间见天地。他更加认同于晚明以来江南文人形成的小叙述,并归属和延伸着这种叙述,以小叙事的情韵抒发道统,由情入境。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被赵柏田良好地消化了,他的叙述绣花针脚般地密实,然而语境是舒缓的,绵延的,有时甚至出现拖沓,这中拖沓如同唱歌中的颤音让人回味。       在这部朱氏家族与臣民的故事中,他承袭了传统史家叙事、考辨、评史融为一体的方法,更在小叙述中彰显了自己的风格,使得很周正的历史、丧失了烟火味的历史出现了温暖的感觉,文字和人性温暖了冰冷的历史,一路走深,追踪历史深处的生命情意。我可以这么说,他俨然成为了明朝人,他吃透了明朝的精神,他笔下的人和他是同一时代的,他用艺术的手笔赋予历史中人物的生命,赋予他们的行为以意义,让他们重新浮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本书的叙述充分地体现了历史的专业性,用词准确、精练,将专业术语捏拿得很简洁,非常贴近现实,即使一个并不精通历史的普通的读者也能一目了然。我们不难发现,他不是简单地将277年的陈旧历史照搬到簇新的纸页上,而是一贯延续了以往的文风,以小叙述为基调,以优美的语言为底色,营造出高超的意境,将一部传奇淋漓尽致地拱现在读者眼前。这种专业而有贴近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捻熟程度,这样的捻熟始终贯穿在《明朝四季》,让人很认同。       赵柏田的历史写作最早引起世人关注应该是在2004年,凭借杂糅历史元素和文化底蕴的《向西向西》荣获2004年中国散文榜第一。赵柏田这几年从小说家华美过度到了文化散文家,被注定在了文化学者上,而之前小说家、诗人身份已经几乎让人忘却。正是因为他早年小说、诗歌的创作使得他在历史散文的创作中游刃有余,很多人说他的文笔中游荡着小说的笔触,语言中跳跃着诗歌的影子。跨文体写作使他的文本更加阔大,纠正了多年来历史散文读本的枯燥和繁冗,文字的连贯性不被史料的块垒隔断,思想的绵密如水流一般,让人读来不再生涩。       私下里,赵柏田对我说他更爱写小说,但他也放不下历史,只能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他说将来一定会回归小说的道路。我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作家,只要认准的事情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做好,国内目前能够将历史散文写到一定高度的作家并不多,在我看来赵柏田是其中的一个,真希望他一直将历史散文写下去,读者需要他,历史散文也需要他。       赵柏田的转型在时间上是大踏步地退却,勇敢地回归到历史中去;在形式上是大胆的求索,历史成了他精神的寄寓,写出一部优质的历史散文作品即是他个人精神的的探索史。他平静地写作,仿佛进进一个充满各种声嚣的菜市场,他的内心少有芜杂,不顾摊主的吆喝和推销,只按照自己开列的菜谱进行购买。《历史碎影》、《岩中花树》、《帝国的迷津》、《明朝四季》,下一个菜谱是什么?我们热切地期待着。       我在阅读《明朝四季》之时,摸到了一条用心梳理了的脉络,仿佛明朝的骨骼一节节地凸显。我们重新认识了那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他们走上了扉页,带着蠢蠢欲动的表情。当然,由于字数所限,在《明朝四季》上还是有所遗憾,赵柏田喜欢将庞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块状分割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一些应该展开的场景受制约,截成了小片段,有时展现给读者的甚至是一个剖面。有些所选取的人物,由于消失在历史中过于长久,对于他们的背景交代比较简单,甚至直接就出场,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容易丢三落四。而在另一些场合,作者喜欢片面强调小叙述,斤斤计较在历史的细枝末节里,形成了全局和局部的不对称。       显然,通过这一系列作品,赵柏田已经贴上了历史文化的标签,文化让赵柏田从众多的作家中跳出来,显示其独辟蹊径。历史文化创作是赵柏田向前走的良好资源,他已经给当代的历史文化散文打上了赵柏田式的烙印,赵柏田也一定会在文化散文创作的舞台上演绎的风声水起。       余姚历史上出过很多文人,这是由于余姚的地域、文化、气候、以及个人禀赋造成的,我不敢断言赵柏田将来会成为余姚历史上的又一文化符号,距离这样的路程还很漫长,但至少他在努力,通过了明朝四季,下一个春暖花开又在等待着他。 作者:鲁晓敏
  •     赵柏田君的新著《明朝四季》,“写的是一个家族与一群人的故事”。但通篇看下来后会明白,这书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家族”中当皇帝的那个,“一群人”里与当皇帝最近的那些,整个视野,少有逸出帝阙宫闱之时。老实地说,是作并无太大的新意,无非将明代十六帝当朝的经历叙述了一遍,又采柏杨之风,以其名指各帝,用公元代年号,叫人时时转不过弯来。但以仅30万字的篇幅,即将有明一代277年来围绕着16个皇帝的故事,讲得有条不紊而引人入胜,风格严肃而行文优美,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儿。完全可以说,《明朝四季》比《中国人史纲》好看。此亦赵君期许中的“人文史学”所当有之魅力吧。说《明朝四季》没太大的新意,那是我的老实话。我是觉得它未踰孟森、吴晗和柏杨等人据津而划的疆域。说白了,是把握此一题材的史观,没有开卷时所期待的突破。明代政治制度之废相,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质变性的意义,并不能仅以明太祖生性残忍和“有着草根阶层对士绅的本能的不信任”(p17)或近乎病态的猜疑之由而得诠释。归根到底,是中国历代君主之企图奴化、奴役士大夫和文官集团的努力,只有到了朱元璋的手中,方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自1380年胡惟庸被诛之后,中国政治剧情中再无丞相一角,即使有人客串(所谓内阁首辅),也无法摆脱奴才的本色,而出演宰辅的奴才,顶多只有大小强弱之分。亚圣有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当朱氏为帝时,视臣如犬马如土芥,恩宠荣辱、生杀予夺,均在转瞬立成,其间饾凑之珍馔与飞溅的血肉,都变作了一种味道,令人恐怖,更且反胃。不过,有明一代,君主们只是成功地奴化了近臣,远官士子小吏们,仍以儒家的修齐治平为正统且公开之圭臬,对皇帝之忠,可以不认真。至于平民,天高皇帝远,不妨含哺鼓腹,击壤而歌。但时至清季,君权对官吏书生的奴化、奴役,也已经完成。途径之一就是文字狱。这种质变,其实是历史变迁中的一种反动,它的高潮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达到顶点,——废除六法、一化三改后,中国存世千年、深厚广众的平民阶层,于短短的十个四季之内,便从神州大地绝迹;即使普世价值喧嚣如当下,中国人之为平民,依然风光不再。可见其余绪,不绝如缕。然而,中国君主不幸的是,他所欲奴化奴役者,原本是帝国的编氓,是不借帝力、独立自主的平民,是先于他而存在的父母。平民既不依附于君权而活,则对皇帝之忠就天然地缺失自觉的内心感召。所以,整个奴化过程,就始终充满了暴虐的铁血、乖戾之诡异。的确有不少人在帝王的威逼利诱之下,自宫或被剜了脑垂体而成为器官不缺的太监,但也有不少人仍然带着高贵的雄性,或赴死或蛰居,让我们这个民族的异质思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从而成为明主昏君们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这是说,君主们奴化奴役官吏士子,只在制度层面上获得了成功,一旦被奴化奴役者脱离了帝王设置的樊篱,则复归为自主之人,亦在在不少。须知当时后来诸帝,无论英明还是昏庸、即使仁慈抑或残暴,均未能消灭平民,故被弃与逃亡的奴隶,仍有最后的伊甸园可得措身。赵君在《明朝四季》的后记中说“要在这样的写作中为人性争得一席之地”。在我看来,“人”,指向过于空泛。君王、奴隶、大贫、平民都是人,概括出他们之通性,或许是生理学、心理学上的课题。但中国人向以平民身份而立世,中国人之为“民”久矣,则经千百年来浸渍于有关民之义利荣辱、制度典章之后,已然成了他与生俱来的基因与血液,这样的人性,与帝胄奴贱必不同,和西戎东夷绝相异。所以我以为,“人文史学”果欲揭橥历史中的人性的,则该对民之为“人”的人性,探微索隐。整个《明朝四季》,讲的就是朱明皇家没完没了地折腾的故事。掩卷之后,不免奇怪,这样“一个家族”居然能撑277年,这让教科书告诉我们的道理派不上用场。奥秘在于中国作为一个平民国家,其实早就进入了“市民社会”(注意,这一点是本观察员的“异质思维”),在那种时代,国家(政权)与社会(个人及其联合)是有机分离的,此即钱穆先生说的“政统易于上,而道统则仍存于下”之意。因此之故,那种认为皇家一伤风,百姓必定感冒,朝纲秽乱必致天下狼籍的史观,往往与历史的真相太过遥远,关键是历史学家的目光只驻于皇上的起居实录上,藐视或忽视甚至无视人民的精神价值与团体力量,忘了“礼失求诸野”的真实底蕴,也将人民才是天下的主人这一浅显的常识置于脑后了。但国家与社会的两立,常致权贵们产生错觉幻象。雄才之主自许为百姓的天,亡国之君以为绑定了他的子民,他以为可以为民作主、也可以从心所欲,折腾胡为百年,却见海晏河清,便以为天变、祖宗、人言都不足畏、不足法、不足恤了,野心恶意膨胀得无以复加,峻法酷刑骇人至天不忍听,直至轮到自己买单的一天,才恨生于帝王家,还怨诸臣误朕国。这世上的孤独者,除了其中少数先知外,剩下的,就是独夫民贼了。崇祯或许还够不上格,但这个家族两百多年所积淀下来的罪孽,只能由他吊颈煤山而完成破产清算。朱家完成了奴化近臣的制度建设,但其末代皇帝死时,只一个太监陪同。个中原由,殊堪玩味……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以四季来形容明朝,新颖。
  •     死球一季
  •     如果按照季节描述一个朝代的话,明朝没有春季和夏季。朱元璋看透威胁皇权的朋党、宦官、外戚、贪腐、民弊,费劲心力呕心沥血地建立起一个堡垒似的皇权专制体制,却唯独没有设计出如何培养清明勤政的皇帝的体制,任何一个朝代的皇帝没有像老朱家的子孙那样如此乖戾变态扭曲。
  •     细数同声一个无
  •     历史随笔
  •     把我大明说的如此不堪
  •     故事情节曲折紧凑,语言流畅蕴藉,具备较强的可读性;又兼具学者眼光与挖掘深度,史料翔实而运用得当。
  •     这本书写的真的还可以啊
  •     可以大致了解明朝的历史
  •     跟风之作
  •     不偏颇,引用的数目大体是明史重要书籍,两头蛇到时没有看过,不需要去看什么那些事之类,有这本基本上明朝历史基本上明白了轮廓,万历后读来悲愤不已!!!通俗明史的代表作
  •     以文学笔法来写历史,好看易读。他的中华书局系列也很好。
  •     看得出作者的创作野心
  •     更喜欢作者的《岩中花树》
  •     写得还是不错的,但是内容比较繁杂,后半部分人物繁多,有些事情过于简略,对历史不是很了解的人,看得有点累。
  •     文笔比当年明月好,历史总是叫人百感交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也是如此
  •     想要概略了解明朝的话尚可一读,明显推荐语夸张了
  •     熊孩子生长在帝王之家,也有机会做一把熊皇帝。而明朝那么多皇帝如此乖张却能延续二百多年,只能说皇权制度实在是成熟,无论谁坐在皇位上,制度都是延续不变的,还有那一帮子被历代教化洗脑的大臣维护着摇摇欲坠的正统。
  •     新意有限,错误不少……
  •     明朝的礼争是造成皇权和文官争斗的不竭的源泉
  •     沉重,压抑,悲痛……
  •     还没细看,听说是很好的书!
  •     就喜欢如此简洁明了的行文方式
  •     一口气读书,深为震撼,历史可以如此书写,每个历史人物的人性又如此复杂多变,让人不禁沉思!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角度很独特
  •     我觉得吧,有些书不是写的不好是写的晚,如果没有新的构点就显得非常累赘的复述。看明史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从当年明月那套书开始,他7本读完都不觉详尽何况一本拉完明史呢,比如国本之争算是寥寥数笔带过啊…
  •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就是:校对怎么了?句法错误和错别字一堆一堆的,实在是有碍观阅。
  •     和明朝那些事儿挺像的历史文学,但作者的文笔很棒
  •     明朝四季,很平淡滴叙述了明朝200多年的兴衰。虽然主线是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博弈,但基本上是史料的堆砌,看起来很乏味。而且书里还有很多句法错误和错别字,年份上的错误也比比皆是,譬如靖难一篇中提到万历30年,万历与张居正谈论建文帝生死之谜。须知张居正早在万历十年就死了啊!
  •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家族与一群人的故事。
  •     还好吧。不难读。皇权,和以皇权为背景的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种种,以及文官集团内部的种种。。不过大明朝近年来已经被写太多,想写出新意的确太难。
  •     史料都很耳熟能详了,未见什么新意。总体从皇权、文官、内臣三权互相制衡入手,权利更替此消彼长。明代的中期以后的三权制衡有其积极意义,但分必有争,宋代是朋党执政,明代是文官、内臣与皇帝之争,清代以后集权达到极端,争端才平息。然而动则生,静则止,国运也走向衰亡了
  •     10年出版的最好的书之一。
  •     明朝很特殊,因为它的前面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而它的后面是满族人建立的清朝。在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时代,这种变化是惊人的。所以明朝很吃香。明朝四季 从不同角度看明朝的事与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