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白门柳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
ISBN:9787020045631
作者:刘斯奋
页数:958页

作者简介

《白门柳(上中下)》三部曲的第一部《夕阳芳草》,集中描写了大明王朝覆灭的前夕,江南地区的文人组织“复社”和“阉党”、余孽之间的激烈斗争,以及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与秦淮名妓董小苑一波三折的爱情纠葛,竟同权臣暗中进行政治交易,为“阉党”余孽开脱,使江南的政治、社党的争斗、内讧更显波诡云谲。小说通过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即所谓“士”这一阶层的性格状态,以及上至朝中权贵下至秦淮汩院、江南市井,再现了我国十七世纪中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展示了一幅奢华腐朽走向哀败孕育新生的末世画卷。作品无论是写历史人物生活情怀,还是金粉江南民情风俗,都细腻传神、绘声绘色、新意迭出。 

《鸡鸣风雨》是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三部曲的第三部,情节紧接上一部,描写明朝残余势力在弘光王朝覆灭后,退守浙东地区,继续坚持抗清及其最终灭亡的过程。在本卷中,几个主要人物被命运驱上了不同的道路。黄宗羲毅然参加义军从事武装斗争;冒襄和董小宛成为颠沛离的难民;钱谦益投降北上,柳如是则独自留在南京,各自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最终又集结在抗清的旗帜之下。作为全书的大结局,本卷在继续保留和发扬前两部物色的基础上,结构更加开阔色彩更加斑斓,情节更加绘纭。其中正义与邪恶、卑鄙与崇高、野心与情欲、征服与反抗、腐朽与新生,种种人性也揭示得更加充分和彻底,使人沉浸于丰厚的艺术享受的同时,还可以从“士”即知识分子阶层,作为文化守护者的职责和命运中,获得更深的感悟和思考。

《秋露危城》是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三部曲的第二部。本书以明末动荡复杂的局势为背景,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南明弘光王朝的建立及其迅速崩溃的过程。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明崇祯的突然灭亡给江南造成了冲击和极度混乱。为江南半壁河山,拥立新君,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集团与以马士英为首的政治势力展开较量。政权内部的矛盾日趋尖锐,各派斗争惊心动魄,甚至爆发内战危机,直至清兵一举南下。作品通过对黄宗羲、陈贞慧、史可法、钱谦益、柳如是、董小苑等一系列著名人物的命运、性格变化的描写,以姿采纷呈的运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一幅场景辽阔、人物众多的历史长卷,其中既有政治场中严酷的正邪之战、社党内部的恩怨纷争,又有秦淮两岸男女在乱世中的感情纠葛,交织成一曲波澜壮阔、悲风四起的末世挽歌,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

书籍目录

白门柳第一部——夕阳芳草白门柳第三部——鸡鸣风雨白门柳第二部——秋露危城

编辑推荐

  《白门柳(全3册)》封面图片为单册,套装图片请以实物为准!  《白门柳(全3册)》写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虽然上百,这些人物在书中所占的位置轻重各不相同,但贯串全书始终的核心人物其实只是五位——钱谦益和柳如是、冒襄和董小宛,以及黄宗羲。五位人物当中,钱、冒、黄分别属于“士”这一阶层里三种不同的类型,各有其普遍的代表性;柳、董则分属“名妓”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中的两种性格、追求各异的女性。当然,作为这群人的对立面,小说还以相当篇幅写到权奸马士英、阮大铖,以及降清明臣洪承畴,他们应该也属于第一层次的重要人物。

内容概要

刘斯奋,1944年生,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广东省文联第四、五、六届主席。《白门柳》是他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37岁写到53岁,耗费了作者16年的光阴,完稿当年便一举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获第四届国家图书提名奖,入编中国出版集团20世纪《中国文库》和《中国新文学大系》。

章节摘录

  天气晴朗。温暖的阳光从蓝澄澄的天空中斜照下来,把左边一排房屋的阴影,投在宽敞的、青石板铺成的路面上,投在行人的头上、肩上;右边一排店铺的铺面,则沐浴在耀眼的阳光里。这些密密麻麻的店铺,房檐不高,门面挺宽;写着“绸绒老店”、“京式小刀”、“网巾发客”、“画脂杭粉名香官皂”、“川广杂货”、“西北两口皮货发售”、“东西两洋货物俱全”、“内廊乐贤堂名书发兑”、“万源号通商银铺”等类字样的招牌,琳琅满目。街道上,乘轿子的、跨驴的、步行的人,熙来攘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麇集在官廊内,高声叫卖,讨价还价;门前挂着灯笼、供着时鲜花朵的茶社里,座无虚席,主意兴隆;酒楼上人声鼎沸,笙歌盈耳,随风飘散着哧哧的艳笑和酒肴诱人的浓香……虽然北有“建虏”,南有“流寇”,国家的局面一天乱似一天;江南各府又连年遭灾,“哀鸿遍野”、“饿殍载道”一类的消息不断风闻;而且南京城里的米价,也涨到了三两六钱银子一石,为大明开国以来所仅见。但是,这一切似乎都未曾给这个江南最大的都会,投下一丝一毫的阴影。它依旧是那般容光焕发,巧笑迎人,金迷纸醉……  其实,令人不安的影子也不是没有——街上的流民乞丐明显增多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米铺里,因为无人食用,过去很少出售的大麦、荞麦,现在忽然成了热门货,五千钱一石,仍然供不应求;酒筵歌席之上,那些哗笑哄饮的豪客,会因突如其来的一声悲叹,而举座为之失欢;甚至那些并无事实根据的谣言,也不止一次地使城中的居民们惊慌失措起来……不过,这些看来都无伤大体。正如向巨大的生活漩涡投下了几片枯叶,虽然多少使人感到惨淡和萧瑟,但是随即就被吞没、被包容,成了这个都市光怪陆离的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种很自然的色彩,不再引起人们的注目和惊诧了。是啊,天空这么晴朗,春光如此明媚,满城的柳树都开始吐芽了——这些被骚人墨客艳称为“白门秀色”的柳树,有的已经十分古老,其中几株,也许还是太祖皇帝营建应天府城的时候种下的。经历了二百七十余年的漫长岁月,它们依然青青如昔。如果竟然说大明的一统江山不迟不早,偏偏注定就在他们这一辈人的面前彻底坍塌,眼前这无限的繁华将连同这满城柳色一道灰飞烟灭,这是多么荒唐、愚蠢和不可思议!  是的,这也许就是崇祯十五年早春,南京城里大多数居民的心理。虽然有关“建虏”蹂躏京畿和“流寇”暴虐豫楚的消息不断传来,但在他们的感觉中,那毕竟是遥远的、隔膜的。而且,“建虏”一次一次地来,结果不是一次一次地又退走了吗?至于“流寇”,更是时起时仆,只怕也成不了大气候。尤其重要的是,“建虏”也好,“流寇”也好,哪怕仅仅是他们的影子,都从未在南京城下出现过。这说明南京是可靠的、安全的,纵然真有危险,也还远得很……  七月中旬,钱谦益终于决定离家启程,到南京去走马上任。本来,关于他的任命,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下达到常熟,钱谦益也很想尽快赴任。谁知十分不巧,就在这时候,柳如是却病倒了。请大夫诊过脉,说她是劳碌过度,导致两年前的委厥寒热之症复发,必须卧床静养,切忌车船颠簸。按说,钱谦益也未尝不可以自己先行一步,待柳如是痊愈康复之后,再把她接往南京不迟。就连柳如是在病榻上,也这样劝他。然而,钱谦益这一次搭通了李沾这条线,同柳如是通过惠香从旁说项,有很大的关系。为着酬报爱妾的功劳,他毅然决定:宁可推迟行期,也要留下来亲自照料柳如是;什么时候她病好了,两人就什么时候一起动身。结果,事情便这样拖了下来。  说起钱谦益这一次复出,简直是绝处逢生。本来,凭着他在拥立新君期间的所作所为,到了福王正式登基,他的一切幻想,便宣告彻底破灭,不仅复官起用绝对无望,闹不好,还可能有性命之忧。结果,是柳如是鼓励他振作起来,并且给他接上了李沾这条线。经过一番紧张而又秘密的活动——自然少不了大宗银子的开销,到头来,他不仅实现了多年以来重立朝班的梦想,而且还升了官,由礼部侍郎一跃而成为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位居正二品。钱谦益心中的这一份狂喜和感激,确实不是语言所能形容的。近一个月来,他一方面抖擞精神,应酬川流不息的贺客,一方面延请名医,替柳如是治病,关怀体贴,无微不至。经过一个月的精心调养,如今,柳如是的病体已经基本康复。一切要带往南京应用的行李物品,也备办打点停当。钱谦益问过卦、扶过乩,最后择定七月十五作为正式启程的吉日。  这样一个重要消息,在常熟城里自然是藏不住的。何况钱谦益也并不打算隐藏。所以,到了启程之日,在离半野堂不远的内河码头上,从卯时开始,就陆续聚起了一大群本地的贤达名流。其中大多数是与钱谦益素来交好的亲友,但也有不少泛泛之交。甚至连一些彼此存有宿怨、久已断绝来往的人也不甘落后。大抵他们认为,既然早在一个月前,他们已经上半野堂去,向主人恭敬而郑重地表示过祝贺,那么今天前来送行,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他们有权分享的一份荣耀。不过,在眼前这群身穿拜客的大礼服、手摇各式折扇的守候者当中,最受注目的却要数顾苓和孙永祚两位秀才,因为他们作为钱谦益的学生兼亲信,这一次也将跟随老师上南京去。凭着这种令人羡慕的“宠遇”,他们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包围的对象。  清王朝的决策者在兵不血刃地占领南京后,被江南各府县出乎意料的迅速归顺所鼓舞,终于一反人关之初的容忍态度,悍然决定在势力所及的范围内严厉推行剃发改服的诏令。但是,正如陈名夏等人所忧心忡忡地预言的那样,这道蛮横无理的命令,果然成了引发大规模反抗的导火索。事实上,恰恰就是在清朝打算变剿为抚的江南地区,被弘光政权突如其来的崩溃弄得蒙头转向、不知所措的士民们,已经从最初的沉重打击中逐渐清醒过来,并在那些不甘屈服的前明缙绅暗中策划下,酝酿着反抗的行动。正当剃发风暴呼啸着向南推进的当儿,在浙江省的余姚县,一场杀官起义的事变也猝然爆发了……  ,黄宗羲是在通德乡黄竹浦的家中,得知县城已经起事的。一个多月前,他同陈贞慧、顾杲一道从南京的监狱逃出来,半路上,顾、陈二人先后分手而去,剩下他和黄宗会兄弟俩,还有书童黄安,狼狈回到家乡。看见他死里逃生,平安回来,一家人自然十分高兴;但是,他们带回来有关清兵正在南下的消息,又使乡人们感到惊恐不安。大家几经商议,觉得结果将会怎样虽然还不清楚,但是起码也要做好准备,以防万一。于是立即清点全村的丁壮,从中挑选出三百人,由黄宗羲自任头领,每天一早一晚,认认真真地操练起来。  过了大半个月,外面的风声愈来愈紧,忽而传说潞王已经投降,杭州已经失守;忽而又传说清兵正在沿钱塘江和大运河东下,浙东各府县望风归降,闹得人心震恐,开始设法躲的躲,逃的逃。黄宗羲虽然没有动,但是心中的那份混乱和恐惧,也是不可名状。“啊,完了!终于彻底地完了!这是注定了的,是我早就预料到的!”他一次又一次紧攥双拳,痛苦而又激动地想。虽然为了防备盗贼乘机捣乱,他仍然坚持操练乡勇,但对于大局的那一份绝望和阴冷,却变得越来越深重了。  这样一直挨到三天前,派往外间去打探消息的人忽然回来报告,说县城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在闰六月的初九日,曾任明朝九江兵备佥事的孙嘉绩和吏科给事中熊汝霖,已经把“鞑子”任命的知县王元如抓起来杀掉,并且重新打出了大明的旗号,如今正在招兵买马,修整城池,准备大干一场。四乡前去投军的人很多,把县城挤得水泄不通,热闹极了!黄宗羲乍听之下,虽然也本能地冲动了一下,但随后就阴郁地觉得,孙、熊二人的勇气固然可嘉,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可以说大势已去,很难有什么真的作为。更何况,经历了这些年目睹耳闻的种种奇祸巨变,他越来越痛切地感到:为了一家一姓的王朝私利,去白白葬送无数民众的身家性命,是根本没有道理的,而且是愚蠢的。“不错,既然这些朱姓藩王一个个都是扶不起来的天子,那又何必非得死死捧着他们,为他们效忠卖命不可!”他憎恶地、决绝地想。尽管如此,几天下来之后,他却发觉,要对县城发生的事根本不闻不问,还真的不那么容易;强自压抑的结果,反而使自己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因此,在村中的父老们一再催促下,加上母亲姚太夫人也主张不妨先去瞧一瞧情形,他终于还是带上三弟黄宗会,还有书童黄安,乘坐小船,前往县城去……  ……

图书封面


 白门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黄宗羲、陈贞慧、史可法,为着江南的半壁河山,为着光复大明的河山,与以马士英为首的政治势力进行着角逐、较量。政治场中严酷的正邪之战、社党内部惊心动魄的恩怨纷争令我有锥心之痛,而秦淮两岸的男女在乱世的感情纠葛,又是那般迷离交错。直至清军一举南下,弘光朝迅速崩溃,遂又唱起悲风四起的末世挽歌,晚明悲歌似将终结,却还不能划上句号。
  •     晚明史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那一段渲染着凄美异彩的年代,始终是文学与历史的最佳交汇点,也是文化想象的不竭源泉。自明亡后,与明清易代家国遗恨相关的宏大叙事便不断涌现,“稗史”式的叙事如《桃花扇》、《影梅庵》和《半野堂》的传奇早已成为中国文化想象的一部分,近世来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和姚雪垠的《李自成》,亦构成对那一时代的重要表述。翻开所有关于晚明世相的扉页,从孔尚任的,到陈寅恪的,对于晚明士大夫命运的关切似乎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那些至今飘荡于江南空气里的江南才子、佳人的遗响,更是会常常牵动着我们的情怀。日前有幸得到由广东作家刘斯奋先生所著《白门柳》一套。作者刘斯奋从1981年到1997年,历16年光阴,苦心经营了“在明清更迭之际,再现天崩地解”的《白门柳》,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于是,在寂寂的深夜里,我纵身投入了《白门柳》的艺术世界里,不,更确切地说是《白门柳》为读者所展现的人物命运中去,在充满韧性与人性意味的文字里,时而情不自禁地浅斟低唱起来。带着浓厚兴趣的阅读之后是细细的咀嚼与品味,《白门柳》这一小说三步曲在我心底激荡起的涟漪,大抵是这样一些——首先,不得不说一说我对《白门柳》艺术定位的理解。在我看来,《白门柳》之所以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并系住读者的灵魂,在于其以史笔写诗魂,以诗性去激活历史的艺术定位。多卷本,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在这三个范式三个视野的融合上,《白门柳》无疑彰显出了它灼灼的艺术魅力。整个三部曲的调子,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全是雄性、刚烈色彩的,与其相反,刘斯奋将那段凝重惨烈的历史化于另一种细腻、婉约的故事之中,在小说中,大历史的天翻地覆、风云变幻往往与儿女情长同样不可或缺。其次,我得感谢自己以往的阅读与知识的积累。明清易代史的文字多到不可穷尽,其门类、出处五花八门,评价与论述亦往往大相径庭,为读者的甄别、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尽管如此,我还是在过去的多年里陆续阅读了诸如《晚明史》、《南明史》、《明季北略》、《明季南略》、《桃花扇》等等与此相关的作品,在头脑中早就编织起一张晚明众生相的大网,而其间具体的人与事、情与境,亦不至于太陌生,这为我理解《白门柳》中的深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读《白门柳》,很难不为作者伸缩自如的情节编排所动容,换言之,只要是稍具人文精神与历史情怀的读者,就极易不自觉地陷入作者有意安排的“陷阱”之中,扮演起小说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角色。在读三部曲第一部《夕阳芳草》之时,仿佛逆着时光的隧道倒退到崇祯末年,眼前满布着举国动乱、战祸的愁云惨雾,我化身而为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辽阔绚丽、波诡云谲的明末历史舞台上,与以阮大铖为代表的阉党余孽及以钱谦益为代表的政治投机分子之间进行着尖锐的斗争。董小宛、柳如是,则为这阴云密布的场景抹上几许亮丽的色彩,冒董一波三折的爱情纠葛令我时不时地唏嘘感叹。《秋露危城》是《白门柳》三部曲的第二部,随着急转直下的形势,我的情绪陷入到另一番境地——李自成率兵攻进北京,崇祯帝的自缢在江南投下了极大的阴影,局势迅速混乱起来。此时,我仿佛成了充满正义感与责任感的黄宗羲、陈贞慧、史可法,为着江南的半壁河山,为着光复大明的河山,与以马士英为首的政治势力进行着角逐、较量。政治场中严酷的正邪之战、社党内部惊心动魄的恩怨纷争令我有锥心之痛,而秦淮两岸的男女在乱世的感情纠葛,又是那般迷离交错。直至清军一举南下,弘光朝迅速崩溃,遂又唱起悲风四起的末世挽歌,晚明悲歌似将终结,却还不能划上句号。带着如此困惑,进入了三部曲第三部《鸡鸣风雨》之中。我的身心似乎被肢解为几股,分别被命运驱上了不同的道路——一会是毅然参加义军从事武装斗争的黄宗羲,一会又是携爱妾董小宛颠沛流离的冒襄,各自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最终又集结在抗清的旗帜之下。正义与邪恶、卑鄙与崇高、野心与情欲、征服与反抗、腐朽与新生交织相映,在凄风苦雨的晚明天空下,对于人性的种种似有更加充分和彻底的领悟。带着踉跄的步履走进《白门柳》的人物世界,在作者纵横开合艺术神笔的指引下,我在晚明社会毁亡的瞬间中,经历了无数次撞击、粉碎、熔化的肉身体验,于是,又迈着彻悟后坚定从容的步伐,走出《白门柳》,走向在现实之中关于历史的思索之门。我思考着,为什么在国破家亡之时,偏偏是文弱的书生以其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力挽狂澜的历史重任?早先读《晚明史》,便已与东林、复社相识相知,以东林、复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集团,伴着江南地区蓬勃的商品经济发展应运而生,在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的晚明时代,必然急欲显示出他们的社会价值,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他们先天的弱点。《白门柳》将其笔触着重于其中分量最重的主角,即所谓“士”这一阶层,让他们接受明末血雨腥风的洗礼,将其置于中国十七世纪中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的焦点,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奢华腐朽走向哀败孕育新生的末世画卷。《白门柳》中显然有类似孔尚任的《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思路,与《桃花扇》不同的是,《白门柳》所要抒发的并不仅仅是朝代的更替之感,更有“士”在中国文化变迁沧海桑田的命运之感。因此,与其说《白门柳》写的是历史,还不如说它写的是一个阶层的命运升沉。在《白门柳》中,我们不难捕捉无时无刻不贯穿其间的“反思”。习惯了“大历史”叙事方式的读者,不妨体会一下《白门柳》对“小历史”的关切。刘斯奋不仅仅满足于通过价值和道德的选择观察史实,且将其思索之笔刺向历史中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私处”。试举两例——关于党争的描写,他一方面透视了诸如马世英、阮大铖等“士”这一阶层的投机者,但另一方面,他也不仅仅从道德方面肯定复社文人的行为方式,而是深刻地将欲望与道德的复杂而微妙的组合给予了深度的表现。如复社内的人事斗争并不会因为其政治方面的正义性而被忽略,而是揭开其中不为人知的隐秘。关于冒襄和董小宛的爱情,在这场爱情进展中,冒襄的性格是步步发展的,从起初并不在意董小宛,到在董小宛的坚持下,逐渐有了感情,但董小宛的出身经历却依然困扰着冒襄,成为他的无法摆脱的情结,通过一场不断出现的生死考验发展,他们终成忠贞的爱侣。当我轻轻合上《白门柳》三部曲扉页之时,依旧带着某种复杂微妙的心情,摩挲着装帧精美且带有晚明绮糜色调的封面,我的心里装着小说里的情节,也装着晚明那个黑黢黢的背影。
  •     虽说是茅盾文学奖得主,但我还是总觉得有点写得拖拖拉拉,可能是对这套书预期太高了吧。不过看完之后对那个时代那些人的了解大大加深了。以前也读过一些关于南明的资料,不过总也记不清,史可法、左良玉、小福王弘光帝等人都是记得人名却怎么都记不太清楚他们具体干的事情。看完了这套书才晓得这帮人的争斗是怎么样的关系到了天下格局,才明白了马瑶草那句“宁可亡于清不可亡于左”如何瓦解了苦心经营起来的江北防线。满清就这样攻破了扬州。当清兵突然出现在南京城下的时候,弘光帝以及辅臣就那么跑掉了,钱谦益那帮大臣能做的只有商量怎么起草降表了。怪不得一员满人战将发一箭翎羽没入南京城门,大概二十万明军守备的这座都城就不战而降了;怪不得多铎号称史上基本打垮妨碍统一势力最快的将领。从书中感觉到作者对中国人喜欢内斗这一性格弱点非常反感,就像反清势力“所恃者人心所忧者穴斗”那样,即使到了大祸临头的时候,内斗都是比对外更被重视的。比如南明小朝廷里没完没了的党争,鲁王政权向北对抗清军同时还需要向南勉力处理跟隆武政权的关系……看完这些事实我也对咱们中国人喜欢内耗充满失望,因为即使现在即使身边这种事也是没完没了啊。作者刘斯奋对于读书人“士”这个群体着重笔墨描绘,于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清晰生动的展现在笔下。东林领袖钱谦益这种在党争中看透了官场的实质,大概就是所谓的参透阴阳了,于是一心只想钻营复出,最后弄得自己战战兢兢被所有的势力都不大瞧得起。而那些被领袖成为书呆子的热血青年比如黄宗羲这些人都是以读书人那种没有实质意义的方式意气用事,只知道打压历史上的敌人阉党余孽,最后招来更严厉的敌视和打击。于是这个群体就变得要么是道学先生要么就是书呆子。至于党争这个读书人都或者乐于参与或者身不由己陷身其中的政治漩涡,在崇祯期间成为皇帝显示手腕的利用工具,在清初则是满洲统治者明令禁止的对象,总之读书人进入政治就变成了奴才。也许作者本身对这个群体就充满了既怜又憎的感情吧。在这套书的最后,满清能否入主中原似乎还是有些不能确定,自“剃头令”颁布后就天下大乱,对清朝十分不利,但是也给了满人彻底肃清反对者,实现建立一个完全由奴才构成的帝国的机会。这种前途茫茫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终顺治一代也没彻底完成统一大业。也让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一长串直到康熙四年才基本结束的名词:郑成功、李定国、孙可望、永历帝、云贵、缅甸、李来亨……最后,黄宗羲在狱中那一番关于天下苍生和皇室一族的讨论实在让我很敬佩,很振聋发聩的,怪不得黄宗羲的思想号称与几百年后的辛亥革命挂上了钩。不过没想到《孟子》一书在明代因为阐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被朱元璋删掉了一半,也不晓得原版后来是怎么被重新使用的。呵呵,就扯这些,请大家指正。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只求娱乐的人会觉得此书无聊,但喜欢此书的人会惊叹作者不但懂历史而且懂妓女。所谓半为苍生半美人,他倒是做到了。
  •     柳如是,南京人怎么能不看呢~~感谢大学阅览室 另,这套书的设计很喜欢
  •     阿磊郑重推荐的,小说描写很生动,富有层次感,可惜不合我的口味,怀着对阿磊的愧疚感勉强读完,但愿他不要怪我暴殄天物
  •     我是今年买的这套书,拿到手后迫不期待地开始读,因为听说这书是矛盾文学奖入围的书,以前买过的获矛盾文学奖的书,比如,尘埃落定,抉择,白鹿原等,确实很好。可是这套书越读越没劲,很好的故事情节没组织好,主线松散,文笔平庸,词汇贫乏,该详细描述没有,可以带过的写得很罗嗦,我觉得作者驾奴的这本书的能力欠一点。建议作者还是在修炼一下吧,别太浮躁,好的书不是那么容易写出来的。当然了,我自己的能力一般,从没写过什么文章,更别说书了,只是普通的读者,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肯定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原谅
  •     质量很差,影响阅读心情,像是盗版的
  •     “冯衣北”著。笔下拖不动,踅不转,不好。
  •     历史风云下的士人悲歌。
  •     大一的时候读的,乱世家国恨,人物刻画有些苍白,黄宗羲尤其明显,觉得作者笔力不够,不过,我也记不清了。
  •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他是怎麼評上的。。。把黃宗羲寫的也太憤青了,煩死他了。
  •     董小宛啊董小宛
  •     怎么和我想象中不一样难道是因为是小说感觉东林党人怎么这么喜欢权势?可能我没有领悟到精髓吧
  •     这一届的矛盾文学奖,每本都是精品。
  •     好的
  •     没看完哦,有些硬,不好吃。普及知识。
  •     复社四公子+秦淮八艳
  •     看这种书不是享受是累
  •     象老太太的裹脚布不是很臭但太长,看得很累
  •     太冗长了……作为历史小说,可以大致当作历史看,以此书为通道了解晚明历史。还是太冗长了,琐碎苍白。
  •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
  •     夕阳芳草
  •     130万字读了一个月有余,感觉节奏拖沓,人物苍白,真的读得很憋屈。
  •     大厦将倾的无助感。 不是很详细的刻画了明末的士子和娼妓的故事,更多的是读书人在国将不国时的选择吧。 没有试验过的品质不叫品质,清贫之人不要标榜自我不爱奢侈。 结尾有些仓促,可能是作者心也不定了吧。 明朝时一个让人感觉很畸形的朝代, 很多东西看不懂。
  •     感觉情节发展好慢。。。
  •     小说关于任务的描述,表层性东西比较多,广度和节奏把握都还行,但是深度略显不足
  •     当时看的进度非常慢。好多生字,边查边看。起初觉得读不进去,后来渐渐好多了,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
  •     我当年是怎么用1个月消灭此150万字的书的。。。。。而且我觉得一点都不无聊
  •     倒没体会出啥好处来
  •     明末清初,那些有节气的复社文人为了家国奔走,为了人民出世抛小家为大家。复社四公子各不相同,有为家人所累,有为家国投笔从戎,有顺势侍奉清朝的。才子佳人仍旧为乱世所累
  •     冲着矛盾文学奖读的,很不错,但节奏和语言不是我最喜欢的节奏
  •     可读性并没有那么强。
  •     了解了一下那种时代的知识分子人物的生活
  •     在历史题材中,时间上选的非常好,在我的感觉上,钱谦益和柳如是,冒襄和董小婉,有很大的出入,小说写的很好。我很喜欢历史方面的书。
  •     咬着牙看完了,一部历史著作,有一些部分系的还是挺精彩的,为官做人之道,乱世中方显人性,有时女子比男子做事更加得当,对对错错敌敌我我,有时真的并不那么绝对了
  •     这本书太让我失望了!书评看起来很好,但是书写得我都不知道怎么评了!空洞,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太简单,太想当然了。钱谦益那么老谋深算,东林党人那么高贵的人,竟然全部都是鼠目寸光、遇上一点小事情就沉不住气的毛头小伙子!强烈建议大家不要买!我强忍着看了几次都没能看完!
  •     配得上茅盾奖。非常精致(且比较经得起考究)的小说,虽然相应节奏就有些拖(尤其是第一册,秋露危城&鸡鸣风雨都好很多),整个故事架构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然而拖沓的叙事节奏把这一优势稀释了不少。 啊突然怀念起淡定帝陈贞慧了(花痴中……)
  •     总体感觉挺好,但能缩短成两本,可能更好。
  •     一本看完了就全然忘记自己看过的书……
  •     不得不承认,虽然这种小说是传统了一些,手法老了一些,但是十足十的干货。一旦看下去还是很有味儿的,有时代感。
  •     让俺知道了东林党,记住了柳如是,钱谦益,一 一
  •     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     国之将亡,展现出大环境下的世间百态。人人背负着国仇家恨,爱恨情仇尚不堪明言,国之存亡才是当务之急。而人人各有性格,决定了在国家存亡之际的个人行为。有人为之牺牲,有人逃避归隐。因为将各个阶层的人物都描述深刻,极好。
  •     看了10章大约1/3,虽然觉得文笔和故事都好,但是并不太想看下去了。本书讲述的是明末乱局中的江南文坛与官场,风雨飘摇的国势里,以钱谦益为代表的一群官僚忙着争权夺利,像茅坑里的一堆蛆虫。冒辟疆、黄宗羲等复社青年才俊有一腔热血却又对国之沉疴束手无策。色调之灰暗绝望令我无法卒视。
  •     在茅盾文学奖中属于中游之作,社会万象与当今相似,但作者文化场景的功力略显不足。
  •     是好书,但不太适合年轻人的口味。
  •     毫无高潮读完憋屈的不行的一本小说,但正是那种怄的难受才是晚明的本质吧。锦衣玉食的公子哥也只有到了国难当头才明白什么叫“百无一用是书生”。主角是冒襄黄宗羲柳如是,侯方域给写的特别轻狂不堪,看着还蛮解气的。
  •     波澜壮阔的历史著作,而几个历史人物又刻画得栩栩如生,4颗星
  •     130万字写了三年的故事。算是彻底加深了对黄宗羲等复社东林文人的印象,也看到了不同于之前臆测的形象。比如冒辟疆的无奈和董小宛的悲哀,比如柳如是的义节和聪明,钱谦益的先后反差。很多时候不得不让人感叹士人口口声声的风骨大义实践起来不如秦淮烟花女子。不过,大明十万人同心死义,倒是真让人感动。读起来略有些万历十五年的感觉,说实话,130万字,读下来,略不值……个人浅见吧
  •     中规中矩的历史小说。只要是小说,难免是臆想!放之旧环境,论迹不论心,论心不论迹,也可能只是混沌!个人的主观看法,社会的普遍情理,可以是一条不归路。也唯有此时,才知道小说的魅力 ,人生的多彩!感慨万千,可是世间一乐趣!
  •     没有想象的好。小说固然能感到明末的危机。但没有正面写冲突
  •     历史并不是“清入关,明灭亡”这么简单
  •     我只看了 鸡鸣风雨
  •     还行
  •     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不同人看到的却不一样,可是我记住还是一个完整的柳如是。
  •     看着看着觉得挺有意思的
  •     还行,看了一半,由于时间原因只好还了...
  •     故事架构和叙事视点都很宏大,明末清初历史变幻的波诡云谲和美人名士交往史本来就极具传奇性和迷人感,这本书的定位选材故事设计应该都还是不错的。只可惜作者语言还不够圆熟,尤其某些人物对话写来生涩,而一些情节又铺展得颇显繁冗琐碎,所以我第一本都木看完就在这妄加评论了。。。。
  •     个人和民族的命运交织
  •     遣词造句读着难受
  •     晚明悲歌,总显凄美
  •     1长篇小说值得鼓励2第一册太墨迹了。都半本书了,还在讲“钱谦益的犹豫”这件事。而且董小宛一条线写得太多了。但可能第一册是作为整个故事的背景,要交代清楚。3第二册一开始明显好看多了,“有正事”了。但后面感觉有些松掉,而且钱、柳两个最重要人物的背景、性格来源没交代清楚,两个人为什么会有各自的反应、行为,都不知道。4作者写小说的技巧还不纯熟,也可能是不在意这些,通篇都是“当……的时候,某某某正在干着什么”来转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