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旗帜》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都市 > 欲望的旗帜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
ISBN:9787531327516
作者:格非
页数:303页

好看

用一天时间看完了格非老师的《欲望的旗帜》,挺好看的。感觉像一部惊悚小说,学院高墙里的知识分子似乎被一种病毒所希冀,每个人都惶惶然。给现实变得朦胧鬼魅,是格非老师拿手的好戏。用悬念为“纯文学”保持阅读动力,大概是受了艾柯的影响,中间还能看到《喧哗与骚动》以及昆德拉的影子。

人世的迷惘皆是因为欲望

人世的迷惘皆是因为欲望,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注解,也认识于生活的现状.夜幕之下浮现出多少张脸,这个城市就有多少桩不为人知的秘密.读这本书,历时几乎用可以漫长形容,我常常是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胡思乱想,胃里翻江倒海.他那精湛的分析,犀利的洞察,真实的荒诞,让人无所逃避.看着别人折罚自己."如果有一天你老了,坐在墙根,在冬日的阳光下回忆往事,你所能回忆起来的就是这么一团乱糟糟的景象,除了眩目的不安,惊悸之外,还能剩下什么呢?"这样一段描述像极了高中时一个政治老师的说话,那时他突然的煽情让我很是悸动,有些感性的话自男人嘴里说出来与女人的说出来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在我所喜爱的诗人里面,爱苏轼就胜过于爱李白,因为他感性的几乎让我心疼。〈欲望的旗帜〉是一部很勇敢的作品,好的作品往往能反映真实,并寓意未来。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不断发现,人的欲望人的挣扎从来没有改变过,我们依旧迷茫,在欲望里。欲望。它是几乎贯穿整本书的一个词。欲望起源于情感的颓废,然而在情感先颓废以前,思想已经先贫困了,这时欲望才乘虚而入,日益膨胀成为生存的主体。欲望的旗帜升起来了~先是思想的贫困,再是情感的贫困。无数欲望的冲突,不可避免,有的可以饶恕,有的不可饶恕。而我更深刻的质问自己,真的不可避免吗?这是需要更多人更努力的回答。苛求于哲学意义,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在格非的小说中重点写到的,真实与幻觉、真实与谎言的界限的消弭,欲望对残存的爱情理想、单纯的感动的伤害,也像一个语言一样在我们这个时代逐渐应验。即使在10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帕尔卡斯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于此,我想到了余杰的〈压伤的芦苇〉,同样一种思考,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都应该深刻的去想一想我们为什么生而为人,我们有思想的权利,也有这样的义务。上帝在开始的时候就让我们有了原罪,为什么我们还不去偿还?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愤青,但不同于行为上的愤青。更多的是思想上,我理解于人世的颓废,堕落,却不想去认同。我不懂为什么就这样被生活强奸着而不去反抗,我们拿什么去维护作为人的尊严!是的,也许我是想多了。难受,是因为灵魂被刺痛了。

绝望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读《欲望的旗帜》得来的联想

十分钟前读完了《欲望的旗帜》,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孤寂和沉默在心里蔓延。格非展现给读者的好像是一个个荒诞无比的场景和人物,但细节和神情处又那样真实。而人的荒诞,摆放在自己身上,却是难以理解的。生活中,我们都小心翼翼地生活,展示出来的那一面只不过是镜中的自己。有谁在深夜的时候给自己的灵魂照过镜子?有谁在黑夜的虚空中发问过,我们到底是谁?什么是我们的归途?我们无解,我们发问。其实人人如张末。她年少时对爱情的幻想场景,到后来的义无反顾接受突来的命运,幻想和现实的契合貌似达成了,可到头来却发现一切并不是如预计那般,想要抵抗命运却有无数声音让你放弃抵抗。“这个梦想暗示了她心中潜藏的一个愿望,对于张末来说,她的爱情就如深秋时节被雨水洗刷后的一片山林,清新,爽净,简朴而悠远。没有沉思,没有犹豫,她只需要一种简单的打动。”我在这句话下面划下横线,为这没有沉思和犹豫的简单而打动,一如谈到我自己,脑海中常有些美妙的场景在,等到现实来契合,一打动,便义无反顾。这半年来,我沉思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我是一个生活在未来的人。我当下的任何活动都是为未来的某个场景而准备的,可当它实现了,我会发现现实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无比懊恼;而当它没有实现,我就会生活在这样的幻想里,期待有一天它能以某种方式实现。为此,我害怕一切墨守成规的生活,而实际生活中我又不断地将生活延续成一种固有的形态。生活在过去和回忆中的人是可怕的,可是如我这样生活在未来和想象中的人好像更为可怕,内心永远充盈着幻象和欲望,难以实现和满足。我的生活一直处在一种出俗和入俗的混沌状态中,我可以是别人眼中理解的“不俗气”“不一样”“冷艳’等等,也可以是长辈面前不谙世故的懵懂孩;我能理解每个人种种匪夷所思的人生选择,可是面对生活中种种世俗气还是要发出孩子般无力的抱怨;内心的丰富强大让我一个人独处时能产生完美的和谐状态,而这种和谐在外部环境打碰撞下,让我难受不已同时还难以抗拒。其实每个人心底都会存在着绝望,而这绝望等待彻底来解放。我很难想象这一刻的来临,只是绝望和希望同在。遂,希望自己能痛快地过俗世的生活,从俗世中达到出俗。想到了张爱玲自评的那句话:自认于俗人而自绝于俗人。这话令人陶醉。想起多年前的深夜,看《基督山伯爵》,那里说到"在这个世界上既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只有一种处境和另一种处境的比较.如此而已。“近来对这话仿佛理解更深刻了,更能体会了上帝对人的公平,每个人获得的快乐和不快其实都是相等的,只看我们以什么的心境来对待它。在外界社会和媒体舆论的包围中,我希冀我能平和的对待真实的自己。绝望和希望是共生的,”惟有经历过最大厄运磨难的人.才能懂得最大的乐趣.必须想到过死的痛苦,能懂得生的快乐.“所以亲爱的olive,请你认真地度过每日当下的生活。以退后一步的旁观心态平和地对待自己的生活,想必这样你才能拥有你既出世又入俗的生活。

我们时刻在寻找着灵魂的皈依

  我是没有能力来评论这部小说,能够想出的只有标题的这句话。  究竟有什么能够挽救世人于癫狂、分裂、疏离、战栗、欲望……我们渴望世界上存在着某种凌驾于世俗之上的神圣的、巨大的、真实的存在,可是我们寻找到的只是荒谬而已。  我们逃避到幻象中,或是任凭命运对我们的摆布,我们悲叹、哭泣、嘶哑着嗓子号叫,更多的时候,我们沉默着。子衿活在谎言与真相中,曾山和张末强行征用爱情,更多的人摇摆于分裂的身份,而这些涂抹着希望的幻觉只不过是安慰剂而已。  当内心开启时,只听得见小小的说话声,它也许是在寻找着灵魂的皈依,盼望着世上的确存在某种使人坚信不疑的东西。

欲望的旗帜升起来了么

“欲望的旗帜升起来了。”与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相比,这本小说更加像是一个实验品,最后小说的结尾甚至无法完全圆润的结束,只能用每个人的陈诉来完结。但是如果读过格非的一些小说,《欲望的旗帜》、《江南三部曲》或者是早期的《迷舟》,都会发现格非的叙述都有一个母题,在他的故事核心中总是存在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展现出一种失败的气质,这些失败关乎俗世欲望的无法完全实现,某种程度和角度上可以诠释为俗世欲望与理想彼岸的冲突,是一种知识分子终极价值上的离散和虚妄。格非的语言是精致的,总是随处可见妙不可言的比喻,这些语言风格和比喻支撑着他的叙事,他在他的一本文论集子中以白居易的一首诗——“花非花,雾非雾”为楔子,他的小说是契合这种状态的,这种飘忽的情节其实是反应了在现世生活中的一种无力,格非又说,“文学是失败的事业”——这里的失败自然是现世意义的,同样这种失败代表着在俗世中无法获得自我的价值认同,同时,这种失败又是绝对的,其背后的缘故在于价值的断裂,这自然也与格非的成长经历,与整个共和国的当代史相关联。格非会想通过小说表达什么么?他的小说更多的是在呈现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是隐匿的,本身也是无力的。格非经常在小说中提及关于政治话题中的人物,然而采取的是一种揶揄的方式,关乎政治,格非的小说早已超越这一层面,这就好比你去问一个空空道人中国为何没有实现政治民主,空空道人会跟你说些什么呢?格非并不是空空道人,他在夹心层里面,他看到了问题,这令他绝望,也令我们绝望,绝望之余,用力气来写,来构筑桃花源,可惜这构筑的桃花源都不足为外人道也,于是乎,我们看到了格非现在的作品,他所展现的其实只是他所展现的。我并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就借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我走入白雪覆盖的岛屿荒野没有词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我碰到雪地里麋鹿的蹄迹是语言而不是词”

格非的《欲望的旗帜》

在这样一个晚上,假如你偶尔回想起许多年前的那个遥远的午后,想起自己梦中的爱情,想象着愿望如何变成呆板的记忆,你在震惊之中,也许只能感到自惭形秽。 ——格非 《欲望的旗帜》从我来到美国开始研究生生涯的时候,我就没再享受过阅读小说的乐趣。一方面是因为不得不进行的对举着 “学术”大旗的垃圾书的阅读挤压了我读小说的时间,另一方面,即便有的课程要求阅读小说,往往也是不大对我兴趣的“可分析性”比“可读性”强的作品。印象中唯一让我体会到一点乐趣的一次小说阅读是刘恒的《黑的雪》,但那乐趣很快就被写论文的压力所遮蔽过去了。就连读李渔的短篇小说我都没能够从容地在那些奇情乐境中朗声大笑,而是时刻要想着如何从那本来就是为了挣钱维生而写的文本中挖掘出教授所欣赏的“意义”。 后来教了一门文学课,也无非是被人当作便于使用的劳动力来用,在工作的重压当中硬挤时间来看那些要教给学生的作品。在那几个月里,阅读小说没给我任何愉悦的体验,只给我的记忆中留下了在教课间歇的几个钟头里手捧一卷书从图书馆的沙发上醒来时困倦的感觉。今天中午,当我在周末午睡前的阅读中读到了格非小说里的这段话——上面引用的这段——的时候,我知道,我重新已经找回了那种自由无拘束的读小说的乐趣。其实那是一种很难言说的状态,你感到自己在一段方向未知的路上行走,那些沿途的惊喜和秘密都无法事先预知,却又都悄悄地藏在语言的丛林里,在一些平淡无奇的时刻将自己绽放给你看,于是那一个个时间坐标上的点都由于它们而辉煌地亮了起来,同时被照亮的还有时间的整个坐标轴。格非的话描述的是他的小说人物的一种比较隐秘的个人经验,我被这段话唤起的却是那些曾经被一些书中不期而遇的字句照亮的午后,它们的美好的确在我的记忆中变成了一种呆板的记忆,使原本的美好也失掉水分而风干了似的。然而在看到这段话的一刹那,那些时刻又带着它们原有的美好感觉回来了。而同时在震惊中让我感到自惭形秽的,是过去几年里时间坐标上的触目惊心的黯淡空白。从今年春天开始,我才陆续读到格非的作品。《人面桃花》我谈不上喜欢,但是一篇题为《相遇》的讲述20世纪初英国人在西藏的探险的短篇以它行文中的一种奇特的疏离感征服了我。在值得被读者认真对待的中国作家中,有这么两种人,一种是能用最普通的文字来描述切近的生活但又处处带出疏离感——比如格非,始终让人觉得在雾里看花,而读者的焦距是被作家控制着的,想让你看清的时候你才能看清;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可能为读者所熟悉的场景也被表现得像一幕幕悬在虚空中的戏剧。另一种作家是王安忆那样的,把对细节的追求发挥到极致,当你以为他要继续进行他的叙述的时候,他又退回一两步来铺陈一些描写,因此,辅以适当技巧之后,那些离读者的现实遥远的场景被不断拉近了,反而让人以为是一种普通的家长里短。这两种作家各有所长,我都能接受,但我更稍稍喜欢前者一点。说到我所不太能欣赏的《人面桃花》,格非在其中也把平实的语句都化作了腾云般的阅读体验——这是需要功力的。可我觉得它本不该是这样一本云山雾罩的作品,虽然格非显然查阅了大量史料来使小说尽量显得真实,我还是觉得他的写法不太对这个“革命女性”题材的路子。我对《欲望的旗帜》的喜欢在某种程度上要归结于我对热衷于哲思的昆德拉的热爱。在《欲望的旗帜》里,格非个人的哲学性思考也贯穿在字里行间。小说主人公们哲学系教授/学生的身份和作为故事主线的哲学年会又为这种思考提供了便利条件。与昆德拉往往选择一个主题进行间断地反复论述不同,这本小说中,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没落、情感的苍白、交流的困顿等现代哲学命题都作为线索出现在小说里,形成一张网,笼罩了人物们的生活。小说也没有一个明显的主人公,叙述角度不断在曾山、宋子衿、张末等几个主要人物之间转换着。在小说中段,有一个大的叙事段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连续的叙事在相似场景的转换中把主人公从一个变成另外一个,却变得不留痕迹。作为一个经验读者,读懂这样的段落并不太费力气,但是仍然需要在阅读中偶尔停顿下来以梳理一些线索。这似乎是流行文化的一个大忌,也作为一个反证证明了格非是需要读者认真对待的作家。读到上面引用的段落时,故事已经进行到了173页(一共250页),小说的后半部。虽然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的大学校园,一个我自十八岁起就基本再未离开的地方,这个故事还是时时让我感到陌生。格非固然对学院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但是我的陌生感来自于被他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里的人性的基本问题。读到与虚空搏斗的故事,对照自己的虚空,感到的不是熟悉而是被他人的虚空映照出来的一种陌生。学院是知识和商业进行“交媾”的最佳场所,我猜测这是他把他的故事放在一所大学里的原因;如果说他对社会有所批判,那么他的批判是有浓厚知识分子气和寓言气息的。我上初中的时候曾经在报纸上读到这本书出版的消息,然而直到多年以后的最近,我才在纽约的公共图书馆里与它相逢,正好是一个虚空的人,遇到了一本关于虚空的书。这是一次奇妙的相遇。 2008年11月16日

一个人的阅读史·灰尘与灰烬·<卢布林的魔术师><欲望的旗帜>

我愿意出让一场破败的梦境供你们相遇。在甜蜜的梦中不愿醒来,在噩梦中醒不过来,你需要自行分辨归属,雅夏,拯救四分之一片断的过程中,以区别替代梦境的镜子,滴在时间上的水滴,两匹马背道而驰, 越走越近,涵盖一生:一匹叫灰尘,一匹叫灰烬。我分辨出星光闪烁之间的黑暗瞬间,那些挣扎的叙述让你难过了许久,张末,站在书页上的那些抒情最终让你迷失,直到候鸟飞过天空的阴影带走你的梦,那些无限开放的可能性开始于一只脱落的鞋子,而折断的粉笔最多不过是一次虚伪的天意。像一片积攒了很多雨滴的云朵。然后一切过去,你们各自走向书本深处,而我为你们准备的梦境还迟迟没有到来。

一切都是静默的、暂时的、可替换的

对虚幻实事般的陈述,被屡次推翻重建的实事,故事在是与不是间徘徊,飘忽的幻觉,却在某句对白中找到与心灵最贴近的东西。哲学博士宋子衿在精神分裂的前一刻,是否真的认为陈末对他冷淡的态度意味着暧昧呢?《圣经》上说,当你有犯罪的念头时,你已经在犯罪了,如此看来,我们恐怕都是需要对着独裁的上帝祈祷、忏悔的。陈末在上小学的时候已经有了她对自己爱情的美好憧憬:坐在种满植物的院子里,一个男人走过来,拉着她的手说“走,跟我回家”。小孩子的爱情简单,却接近爱的本质。陈末在遇见每个给她留下爱情印象的男人时,都会以各种方式还念起她儿时的梦,钢琴老师、药剂师、曾山……但正如她对条绒背带裤的向往一样,“对她而言,愿望的意义仅在于反复的被提及,生活不过是一种无限搁置的快乐”。她之所以选择离开,亲手毁掉自己的家,也许正因为在她看来,家和背带裤一样,是应该被陈列在橱窗里的,她并不在乎是否能将它握在手中,只是要清楚的知道,它就在那里!所以,手里拿着车票的陈末在站台上犹豫了。曾山的神秘是通过曾珊珊挚爱的藤条睡箱和她手中捏着的那条洗的发蓝的手绢而散发出来的,曾珊珊五岁时的梦想显然比陈末另类的多,如果说陈末在懵懂中触及了爱情的根源,那么珊珊的想法更接近人类灵魂的某些特质,她说“长大后,我想躲起来”,这样的女儿绝非是陈末身上所携带基因的产物,只有长期失眠、大脑不停进行逻辑推理的哲学系教授曾山才会制造出这样令人感到身上发冷的孩子。故事的结局让人迷茫,应该疯掉的是曾山而非宋子衿,可结局就是结局,曾山的生活也许曾经发生过什么,但生活还是从前的样子,只不过多了一份回忆。正如卡尔维诺所说:一切都是静默的、暂时的、可替换的……

失去灵气的格非

读小说是我最思如泉涌的时候之一,尤其是有灵性的先锋小说。我的思维一边顺着小说的叙述展开、回撤和猜测,一边也进行着自我的模仿、重塑及创造。在到达终点站南宁前的四个小时,我读完了《欲望的旗帜》。这部小说略低于我的期望。我不停地怀念之前看过的唯一一部格非的小说——《褐色鸟群》。它才是一部梦境般的玄幻小说,灵气逼人,笼罩在一种湿漉漉的褐色迷雾中,有把人带入一个混乱时空和思维中的力量。我一度相信格非就是那个精神病画家,有着水雾缭绕的神秘和灵气,也想当然地对他的小说想当然地抱有迷信般的幻想。直到看到这部小说和书上他的照片,我才明白,他不过就是一个很会玩弄文字的作家。《欲望的旗帜》当然不能说是失败的,他对现世精神废墟的讽喻、对哲学和爱情的严肃思考以及写作手法上的先锋性,值得肯定。小说对欲望的呈现和营造也是成功的,能火燎燎地撩拨起读者的荷尔蒙让人欲罢不能,升起某些欧欧叉叉的冲动。所以中国这帮作家也都是意淫大师。然而,它失去了那水雾般的褐色灵气。可能背景也有很大关系。《褐色鸟群》的乡野自然背景本来就给人以放肆的想象空间,而《欲望的旗帜》的背景被放到了城市,而且是更为封闭的高校。这是格非熟悉的环境,他叙述起来不费力,我怀疑他也是借此想表明对高校一些问题的态度。因为不费里,所以也有了漫不经心。故事围绕一件自杀案展开,逐个揭开每个相关人物丑陋的嘴脸,暴露每个人的赤裸裸的欲望,最后除了主人公,其他都不是好东西。悬念在一开始就被高高吊起,并且贯穿始终,故弄玄虚的叙述让人对结尾的出人意料寄予着无限期待,心在层层上悬后,忽然,他把所有阶梯拉扯平整,告诉你,没有意外,没有结局,让你如坠高空,悬起的心无处落地,憋屈而难受。我在想难道格非是想玩大伙一把?还是体现对平庸现实的讽刺?我关上书坐立难安了很长时间。这是一个令人不“爽”的故事。在写作上也是大有诟病。不厌其烦地细节重述和再现已言多必失地成行文的累赘,让人读得腻烦。当我第一次在王安忆的小说中读到这种手法时的惊喜已在司空见惯中消失全无,这让我觉得格非与其他先锋小说家无异。我无数次想起另一个作家小说中的类似句子和描述。它对我唯一的价值是多少刺激了我的灵感,让我有话可说。

“欲望”横行的当代学术界

这应该算格非小说的贴己之作,学院派作家对90年代以来“当代性”的生存反思。欲望。是贯穿小说的主题。欲望起源于情感的颓废,但早于情感颓废的,是思想的贫困。正是思想的贫困,才导致各种欲望乘虚而入,愈演愈烈。在大学哲学圈内生存的各式人等,无一不被欲望擒获,或走向崩溃,或选择放逐,无一人得到疏导,走向精神的自清。曾山和张末的爱情,一度让人欣喜,但两人在各自的欲望面前均无力维持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在真实与幻觉、谎言与欺骗的相处中,一个奔溃,一个逃离。贾兰坡与贾夫人,老秦与秦夫人,现任与后续的学术泰斗与他们的妻子,生存模式一样一样的。先是追求名利,名利到手,糟糠难忍,各种捻三搞四,彼此都是怨怒。张末在电影院看到的贾兰坡,在对纺织女工动手动脚后,竟然欢喜地泪流满面。人屈从于欲望下的表情,和兽无二致,禽兽。子衿,本来有着大好学术前途的年轻人,也是各种捻三搞四,最终被教训后,神叨叨的归于精神病院,不得其所。又或者,这才是他的最好归宿。谢有顺在《最后一个浪漫时代》这篇书评中,这样评价道:格非在《欲望的旗帜》里写到的生活的困顿、情感的颓废、哲学的苍白、交流的不可能、安慰者的缺席、宗教的虚空,不是某个个体的失败,更不是历史性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思想基础的失败。个体的困境,以及由此滋生的偶然、冷漠、隔阂、放纵、绝望、自杀,都是因为他们置身于错误的思想源流之中,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们必须遭遇这样的困惑和苦楚。书中读到了一些经典的话,留存一二,如下:对她而言,愿望的意义仅在于反复被提及,生活只不过是一种无限延搁的快乐。——张末想象力就是幸福最大的障碍。——苏辛肉体的快乐与心理上的满足与优越感相比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张末对母亲表现出来的优越感的由衷憎恶


 欲望的旗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