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里的三十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都市 > 九月里的三十年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1
ISBN:9787530210420
作者:讴歌
页数:277页

作者简介

《九月里的三十年》以女医生胡琴的视角来写了从大学军训到女友死亡之间她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从中国到美国,从压抑的军训到对音乐的追求喜爱,如一首散文诗般流转。文间有大量的小说、诗歌以及音乐的引用。开头写军训的部分突出了在严格纪律压制下的青春萌动,写出了胡琴那种另类的、不肯屈服的性格,这种叛逆的性格一直主导着胡琴的命运,使得她不甘于在别人眼中“既定”的选择,包括在普世医院毕业后选择不做医生,在美国和大有前途的男友分手。她浓郁的文化性格始终和医学的冷漠格格不入,即使后来进入公司,也始终处于一种游离的地位,以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品格观照着外在的世界。凡阿玲是胡琴军训时结识的好友,她比胡琴更为世俗,始终纠缠在自己的世俗情爱里,她敢于去爱,也屈服于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的倦怠和疲惫。这使得她在身患重病之后,最终选择了一开始在靶场为她而自杀的秦瑟。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九月里,度日如年第二章 写给三十年后的你第三章 九月里的三十年后记 以笔为琴,驶向夜澡

内容概要

讴歌,本名常青。医学博士,1999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毕业后赴美国读博士后,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参与抗结核药物课题研究一年,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血友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两年。2002年回国,进行抗肿瘤生物类新药的临床开发。现任职于某跨国制药公司。2006年出版《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北京出版社),获2007年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07年出版《协和医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获2007首届COSMO“女性成就梦想”年度作家奖。写过乐评,曾为《周末画报》《时尚健康》《南风窗》《人民文学》专栏作者。散文《第一位病人》,入选2007年随笔排行榜。

媒体关注与评论

  礼失而求诸野,很多时候,我们在文学的圈子以外,遭遇意外的惊奇。医学博士讴歌的这部小说创作,再现了医学与文学联姻的久远而强大的传统。不止如此,她对当下一望而知的成功模式的勇毅拒绝,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不可侮慢的优雅气质。  ——著名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  讴歌的这本小说,除了再次验证“青春永远是最好的处女作”那个精准判断外,还有更为斑斓的意味。有别于文科文青的是,理科文青的文眼都如蜻蜓复眼:那是一双“企图高于物理存在的眼睛”——看得见菩萨为何低眉。看得见金刚为何怒目。此外。还能脱越“这最无情最滥情的一百年”。洞穿爱情那“意想不到的幽辉异彩”。  ——著名出版人、书评人 黄集伟  故事好看,耐读!讴歌的文笔独特,是一种很特别的手术刀气质。其文风。一面闪着锐利,一面含着温情。混合起来。是眼前我们真正需要的一剂贴心良药。  ——著名作家、编剧 陈彤

章节摘录

  不见阳光的普世医院地下室,四月的春天已无孔不入,闻起来味道甜腻。从实验桌抽屉里翻出一张纸条,上面一行电话号码。久处地下室,嗅觉飞涨但眼力退化。胡琴要做的事,和眼睛有关。  “订五双眼睛。今晚要,最后一次了。”  “老时间,晚上十点半,带冰盒!”  最后一次打电话给秦师傅。放下话筒,长嘘口气。深呼吸,春天的甜腻从她的鼻孔进入,沿气管顺势滑下,钻进肺泡,随即她困意四起。  一家屠宰场的存在,对于一个城市,并没有太多人关心。若是猪肉涨价,倒是会牵动这世界的生物链条。为了毕业论文的猪眼睛,胡琴穿上放在门口的那双高帮雨靴,走进屠宰场。雨靴褪色由黑转灰,夹杂暗红。  北京南城,穿过“浙江村”的数层围叠后,就是它了。真是活色生香。每晚10点,这里灯光准时点亮,声音旋即鼎沸。昼伏夜出的工人,新一天从这里开始。他们套上塑料围裙,蹬上高帮雨靴,雨靴褪色由黑转灰夹杂暗红,穿插在喧哗的、倒立的猪群中。它们被烫水,咽气,脱毛,分割。五六个小时之后,经过切分的鲜肉和排骨,在凌晨时分运往各大菜场。一通讨价还价、过秤付钱,进入它这辈子的终极——各家厨房的案板。锅碗瓢盆一阵响,肠胃蠕动,人们打饱嗝,得以有口气继续忙这忙那,顺带着烦这烦那。  这一年是世纪末。  四月,离胡琴毕业还有九十天。努了八年的弦,终于也到了这八年的终极——射箭的那一刻。射程其实有限。即便弩箭离弦,无非是大家都装高潮谈论的美国:拎两只行李箱,去那里,重新翻开一页,再去念一所大学,换个地方上自修。这终点让胡琴意兴阑珊。她只能在心里妄图拔高过程的分量。虽然终日与普世医院、与像边钟一样的大夫们捆绑在一起,有分量的过程也并非随手可得。  离弦之前,胡琴得花一年呆在普世医院的地下实验室里。博士毕业课题可以随便选科室,但必须有“质量”。符合九十年以来自普世医学院毕业的那种质量。渗透高标、自豪、万里挑一的价值观的质量。她选的毕业论文与眼睛有关。一开始,她以为是人眼睛。直到有一天,同实验室的浙江人小瘦,激动地对她跳起来:“我要去取人眼睛了!”  胡琴浑身一激灵,问:“谁的?”

图书封面


 九月里的三十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看书了。这段时间,大部分的精力被扯进了公司里斗智斗勇斗智勇的事件中去,整日夜的脑海里充满了办公室里手段低劣的政治算计,一度很灰心,也会想这样的日子真是狗屎啊,迫不及待的要脱身出来,却又继续被牵扯盘旋难以抽离。周末,在公司楼下商场的书店等人,店家惹眼的摆了王菲的脸上来,我于是和一众人一样,心照不宣的上前取下一本,潦草翻几页,捏着去了收款台。款台排队,弯弯曲曲的,无聊的双眼在书架来回扫视,见一本《读毛泽东札记》,翻来觉得有趣,又刨下来在胳肢窝夹着,再一扫,就看到这本《九月里的三十年》。封面颜色从嫩黄到金黄,充满了夕阳、麦田和秋天。书名也有些味道,我自以为了了“度日如年”,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九月只有三十天,可不就是三十年。只不过腰封真是要命,究竟是谁发明了多此一举的物件,立时被我从书上扯下来扔掉,恩,看起来好多了。作者“讴歌”,之前没听说过,而且叫这个名字——“讴歌”,听上去有些不那么自省,多得是自命不凡。站着翻开书的第一章,看了两页,就是从第一句“不见阳光的普世医院地下室”到“刑场上枪一声脆响,人倒下了,你趴上去,用手术刀这么一剜”,就到这儿,几百个字,我有感觉,我会喜欢这本书。事实证明我的预感没错。女主人公的A罩杯、在中原大地军训一年的友谊、有些荒诞的以枪自戕事件、医院见习、融为千万人之一、直面死亡。作者的讲故事的语气平缓而冷静,许多个片段前前后后的组成一段百味人生。对于多数人而言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作者几乎没有着笔,而更多是在第一年的军训和毕业后的流放之间铺排陈比,凭这一段段心理独白,讲述自己的人生哲学。我这么说,大概会误导众人以为这是一本青春小说,说的再多就成了“青春伤感文学”——真不是。。。我喜欢书里朗朗上口的韵脚,常常窝在沙发上念出声来,自以为有真的触到作者,好像他/她(不知其真实性别)就坐在我对面,眯着眼在北京这个热烈的午后向我的沙发瞄过来:嘿,你们懂什么。书的前三分之二,我读起来行云流水,有强烈共鸣,有时入戏太深,眼角泪流到嘴边才发现。读书常常会令人贱气的主动对号入座,仿佛那些个遥远飘渺的故事真的和自己曾经历的某段阴暗能有密切的贴合——其实只不过是作者从自己某段模糊记忆中摘录的又一个淌汁流水色彩艳丽的水果。希望我这么说不会得罪某些朋友:这本书令我想起自己在中学时代看到的那本《大浴女》,平静叙事途中处处隐藏的加强音,即便再微弱,重复久了也成了闪耀高亢的高潮华彩。最后一章,主题是死亡。我罕有接触导致更难以驾驭。有一阵见大段大段的直抒胸臆,一团一团的累起来的方块字,正觉得挺没意思,又看到“白风琴”的名字,从书的第一章一直到这里。好奇的上网搜索,内心认定大约真的有这样一位如此姓名的香港歌星,也不知她的《似水流年》是否真的带有“质数的感觉”。查不到这个名字,一瞬突然明白指的是谁——梅艳芳——想到这里我一咧嘴,可不是,这书里将“协和”作了“普世”,“梅艳芳”作了“白风琴”,连“胭脂扣”都曲了“胭脂环”。找了《似水流年》播出来,前奏起,顿时亲眼见九十年代初的信阳陆军学院里,那共度一年军训时光的好友,凡阿玲。全是白话的歌,我一句都不懂,仅凭了书中的故事,竟也能深深体味。阖上书已是傍晚,云层逐渐变厚,阳光逐渐暗淡下去。在平乐园路口,看到街边理发屋的小弟正站在一人高的台阶上整理晒了一天的毛巾,不时对身旁的同伴低声嘱咐,两个人动作工整的收起一张张毛巾,排了折叠顺序仔细叠好。他们的脚下就是车水马龙的大望路,几百个人从马路的四面八方赶往四面八方,人们以这样的方式和自己的同类错身而过,谁也不会注意到只需抬高一眼就能看到的两个少年,在夕阳下是那样的美。站在马路西面的彩砖上,我心中默唱起:每天挣扎人海里面,心中感叹似水流年。
  •     当年轻树木张贝思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突然有种感同身受。曾经的某一天,当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听民谣的时候,发现自己可以静下来了。我觉得并不一定是老了,而更像是一种沉淀。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阶段,而音乐可以来诠释这些阶段。虽然依然听着摇滚,可是心里已经多了一份安定,甚至可以更好的去理解那些曾经只是狂热追随的东西。“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作者在最后用到了木心的这句话,一直以来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这是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在你我的生命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时刻,不得不去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死亡,而那一刻我们带着什么心情?是否你也会突然感悟:生命,行过,终会完成。 这是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里都会有这样朋友吧,即使很久不联系不见面,偶热遇见了也不会觉得尴尬。就像胡琴和凡阿玲,少女时期的遇,缺席了彼此大部分的青春,隔着半个地球在网络上偶遇,倒也感觉并不曾疏离过,彼此分享着秘密。记得有一句话说的:“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就有聊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感到尴尬。”这是一个关于精英的故事。名牌大学,留学、海归……在上海这座城市太多这样的精英,时常与他们共事,难免有时觉得自卑,就会反过来一想,不管过去的背景是什么,现在他们还不是与我这样微不足道的人在一条战线么?总是以这样的阿Q精神来自我安慰,就可以昂着头带着微笑面对着本就已经压力很大的生活了。其实无论如何的“精英”还不是会有凡人的烦恼,也躲不过生离死别,越来越相信一句话: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这是一个关于理想的故事。每个人的身上都背负这自己人生的十字架,有多少人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走到最后呢?大多数人还不是不得不钻进现实的漩涡,认真干活,正经做人。也许,每个人都曾经寻找过"人群中一张有自己独特轮廓的脸",可是多少人遇到了呢? 这是一个梅艳芳忠实粉丝写的故事。文中对香港天后白凤琴描述无不透露着作者对偶像的一种敬意和缅怀。这是一个很好读的故事。书中我最喜欢的话,是出自艾略特的这几句:为了要到达现在你所在的地方,离开你现在不在的地方,你必须经历一条,其中并无引人入胜之处的道路。
  •     这个世界的一切麻烦,都是定义的问题。有时候,我怀疑人类永远不能真正沟通,因为他们即便面对同一个事物,却仍是用着不同的语言来谈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看,用不同的心智去理解。所谓的真实,从来都是相对而言的。巴别塔的失败就是人类终极的沟通失败,我们谈着同一个名词,却说着全然不同甚至对立的东西。所以长久以来,那些能抓住我们的故事,必定呈现了某种命运。命运在这里是个中性词,有人抗拒,有人承担,有人落跑,有人被击倒。在刚刚过去的20年,在中国,充满了一切戏剧性元素,充满了各种激情和绝望,上升与沉沦。如同任何一个堪称伟大的时代一样,这样的一个时代也席卷了无数梦想,造就了怪诞和难以理解的丑恶,大时代的庞杂信息加上网络科技的信息叠加,更加容易令人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在纷乱喧嚣中,我一直在找这样的小说:它能保持一种客观冷静的回忆,能够坦诚面对内心的质疑,还有能够超越庸碌现实的纯粹特质。我看过讴歌之前的作品,于是对这本书就格外期待。她不是承担文学使命的作家,但却是一直清醒地用自己的手段抵抗现实侵蚀的严肃作者。在断断续续的忙碌中,用了很多个晚上来看这本小说,也正赶上上海历史性的持续高温,我却读着就忘记了身外的时间,反反复复重回到当年的夏天。这故事的时间轴,几乎也就是我的时间轴。那是作者的二十年,也是我的二十年。打开这本书,看进去,心也就陷进去。这些情节太熟悉了,以致于我没法不动容。请那些八零年代末和九零年代初呆在大学校园里的人们来和我一起回顾,而让那些年纪更小的读者打开感觉,一旦你理解了这本用时代暗语和密码来写就的书,你就能理解在一个时代里青春如何消逝。这些故事全部是一个时代的暗语和密码:民谣;重金属音乐;流浪歌手;军训;留学潮;流浪;诗歌。九十年代的无方向感在若干年内使得年轻一代变成三十年里最沉默的群体,他们只能尽自己之力去寻找突破口,试图找到寄托。如同其他时代的年轻人一样,有的继续着高蹈的理想坚守着乌托邦,有的却快速和现实通奸苟合。如果说作者不断把医学作为挣扎的救世理想的话,那么音乐才是真正对抗现实的终极理想。但我们面对的现实一直是冰冷的:追逐理想的人们,不断死于中途。我们到底会写给未来的孩子们什么?有的写下真诚和忏悔,有的写下谎言和无耻。未来的孩子依然在复杂和无序的世界里独自摸索长大,同样会分化成社会系统中截然不同的部件。但任何一个时代过去之后,也总有美好的事物值得纪念,因为任何一种命运都是有其意义的。对于作者来说,只有音乐是永不背叛的情感皈依。因此这书里所有的人名都是乐器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种情感的颜色。激起我的共鸣的还有那些关键词:音乐,死亡,爱,救世,时间,夜晚。在漫长的时间里,我们的生命都被这些词所定义的事件和情绪所消耗了。悲欣交集的时间感觉。带来伤痛和愤怒的人。爱和对抗。但种种经历,就像是自然的淘汰,留下的都是彻底被打磨纯粹的通透和明晰。这是用纯粹的感受来回望的小说,它远比更多华丽的作品来得真诚,也远比更多自诩理解现实的文字来得干净。这是一个仍然着迷于纯净音乐的孩子,一直守在高崖边。如果他人沉迷于看得到的私利,那么让我们退回来吧,沉迷回有音乐的世界。音乐如同祈祷和沐浴,维护着一个坚定的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帕斯捷尔纳克说:一日长于百年,拥抱无休无止。在这个世界里,Cohen写诗唱歌,说活着就是paying my rent every day。为什么是三十年?我想一代人对另一代人说话,应该就是这个时间长度。这个长度的时间到来时,人必须回头望望所来之路。为什么是九月?九月也是一个密码,也是我的关键词,在九月,我的行走基因就会活跃,呼唤我去远方。对很多人来说,都一直如此。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矫情,80后觉得很隔膜,大概70更有共鸣罢
  •     不是很多人能读懂这本书,习医之人犀利而有些晦涩的笔调,带着淡淡的温暖。欣赏那句“告别这个世界口口声声拥戴的成功与荣耀”,不羁的灵魂飞腾而出,还有那“如果让我停靠,我就选择离开”的孤傲。但是作为一个女子,与这样的灵魂为伴,是否也有一些无奈与苍凉?
  •     喜欢此人加一星
  •     女作家写得最深刻的,一定是自传体小说。不一定好,却感同身受。
  •     越看讴歌的小说,就越透彻地理解生老病死。她的悲悯,既是对于病患,也是对于医生
  •     读于2014年寒假。协和8年制文艺女青年的成长史。
  •     5星,绝对的
  •     非常非常惊艳的一本书,好久没读过这么精致的故事了,再读一遍就把书评写下来。谢谢讴歌让我感动得流泪。
  •     文字极好,故事性还稍弱。虽然是七零后了,但还是脱不了个人的心绪和感受,缺少一种人间的大慈悲和大洞彻。
  •     好文笔,自然不做作,偶尔像一把清洌的手术刀。想象那个不沉郁于世俗的姑娘,有张轮廓鲜明的脸和一双不蒙尘的眼,在人群中,一眼就望见。
  •     喜欢这样来写时间
  •     众弦俱鸣,我是唯一的走音。众弦俱寂,我是唯一的高音。
  •     胡琴、梵婀玲、琴瑟、编钟、管弦、宫商角徵羽,挥笔奏交响乐。
  •     是文学爱好者,但不是作家。说平淡夸张,说寡淡过分,但的确只是中游。就故事本身而言,的确写了一些别人不曾写过的情节,但问题是情节之下的内核并没有什么新的开拓,反倒更像一篇习作,看完朱天文《巫言》后的习作。由此,我甚至怀疑朱天文之所以会看这本书,是因为编辑或者作者寄给她的。那么,在访谈中她推荐了这本书,就成了无心也是有心之举。
  •     哎。
  •     跟着作者的文字来来回回曲曲折折最后还是放弃,她只想讲一个她自己未完成的故事,和我们这些旁人又有何干?很久没有打过三星,这本书就以一本标准的三星书,对于作者而言,那依然是一段荡气回肠历久弥新的旅行,对于我来说,不过又是一段似曾相识的平凡的青春而已。
  •     不流畅。喜爱重复某些语句。读起来不够舒服,眼睛也容易疲倦。
  •     伪医事小说 用的是文艺的套路 可是读来却还不错
  •     一生变调之歌,死唯壮阔之美。
  •     天文推荐的书。。作者能言善辩,理性中偶尔泛陈着些许感性。其实涉及的医事并不多,主线还是对过往青春的回顾。
  •     采访朱天心,她最推崇的台湾作家是舞鹤,最推崇的大陆作家是讴歌。天心说,讴歌的《九月里的三十年》是2010华语文坛最出色的作品,没有之一。
  •     “只要让我停靠,我就选择离开"——腰封上的这种决绝真打动我。
  •     前边看军训时有强烈共鸣,看到后边就只能挑着俏皮话逗自己发笑了。
  •     深有共鸣!期待讴歌的下一本书!
  •     一日长于百年,拥抱无休无止。 2013.7
  •     2013年讀的當代小說里最好的一本,沒有之一。朱天文在一次講座中提到的。另,謳歌也是名聲大噪的《協和醫事》的作者。
  •     原谅我是看到XH才看的这本书,开篇猪眼睛*手术,已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想法,浅显的人啊
  •     字字诛心!
  •     只要让我靠岸,我就选择离开!谁终将声振寰宇,必将长久的深自缄默。北大医学生的感情故事。写的很细腻。
  •     我杯茶
  •     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     除了第一章关于部队的描写能勾起我往日的些许记忆外,其实后面两章无非是物是人非'造物弄人的情节,和医无关。平淡。
  •     力荐!最近看书慢,作者的文字耐嚼,越写到后面越好。有小心机,没有匠气。一句话不断重复,产生变体,传递意义变化的信息,别有音律美和诗意。
  •     ”那时那刻,非此不可。然后在甜蜜、痛苦、错失后,别样也行。“尤其喜欢那封家书
  •     最近在折腾昆德拉,突然就想到这本书了,四年多前看的(2011年9月)。作者肯定有受朱天文和昆德拉的影响,到处都是他们的影子。另外想问问,为啥百度百科里把摇滚音乐人讴歌和作者讴歌编辑在一起?难道是同一个人?(我读书少别吓我)
  •     文笔极好。可能不是我的那杯茶吧,花了很久才读完。
  •     我用我的愚昧,换来青春的分界线。
  •     挺特别~~
  •     不喜欢这本书里体现出的一些东西,总觉得主角,配角,都有一颗漂浮的心,不安份又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灵魂的心。而且很讨厌高考机器式的小说人物。
  •     如果作者一直按着她的回忆录的路子写,我应该只给她一颗星。甚至在讲到被她改名为白风琴的梅艳芳的八卦往事时,我想降为半颗星。但最终她回到了小说的轨道上,借由凡阿玲的癌症把前面散乱的情节重新绑在了一起,并探讨了死亡这个令人畏惧的主题,所以我最后宽容地给了三星。 华语作家大局观好的真是凤毛麟角啊。
  •     出乎我的意料写的相当之好。准确的表达和年轻人独到的活泼用笔让我最终原谅了前面有意无意的掉书袋。有什么关系?只要写得好,掉书袋就是博闻强识(虽然在这里并不适用。)或许是同为长学制医学生,许多关于医科或世俗的或哲学高度的思考都能心有灵犀,看到“拿着200块补贴的博士”便会心一笑,读到“把私卖高价药还不找钱的老教授给打了一顿”时即是辛酸也还有愤怒:毕竟行医有着不可侵犯的尊严——尽管在中国这尊严在患者和医疗系统之外的人都十分低贱,但至少我珍惜着,相信还会有同志之人如斯。
  •     感觉评价过誉了,读来反而远不如期待。
  •     想看看讴歌其他的书,这本书应该是“不想当摇滚歌手的医生不是好作家!”推荐看叶扬的《在无尽无序的汪洋里紧挨着你》
  •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     哎呀,我大偶像把這個書誇成那樣了都!偶像啊,您不是說一定要勇敢要誠實麼?可這個跟您比那中間得差多少段位啊⋯⋯
  •     九月里度日如年,三十年恍如一瞬~有什么永远,有什么短暂~
  •     度日如年
  •     目光坚定的怀疑症患者。
  •     以前就发现,理科生写出来的文章比文科生好。似乎是更直接有趣,并且时刻冷静,层层剖析。九月里的三十年不免要往作者自己身上套,有她的参演或者是别人的戏份。这小说挺厚,不仅是内容,甚至是作者需要传递的东西。
  •     多年之后,我们敢不敢不做一只被煮熟的鸭子。理解光明者将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从未行驶在大路上,告诉自己抗争和坚持即使无益,也是值得的。时间的流动本来就是相对的,度日如年,第一次成了一种追求。《九月里的三十年》,希望不是本年度读到的最后一本好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