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特街的儿女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都市 > 阿尔巴特街的儿女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8
ISBN:9787805678252
作者:(俄罗斯)安﹒雷巴科夫
页数:717页

作者简介

三十年代的苏联正处于大规模“肃反”的前夜。由于斯大林的粗暴和多疑,使苏联社会从最高领导机关到基层弥漫着互相猜忌、人人自危的气氛。然而千百万优秀的苏维埃儿女仍在为他们的美好理想坚持不懈地斗争着。本书主人公萨沙的遭遇正是苏联那一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本书是当今俄国最畅销的作品之一,是继《日瓦戈医生》之后最重要的小说,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书籍目录

再版时的话
第一部(1——30章)
第二部(1——20章)
第三部(1——20章)
后来的信
《阿尔巴特街的儿女》及其他

图书封面


 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文笔挺流畅,对时局的观点很有看法。书中描述了斯大林掌权时期的风波,喜欢研究文革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很成功ing,我就特喜欢萨沙
  •     读“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 读过不少关于苏联历史的文学作品,各种观点都有,但觉得文如其人,真的不错,书中的描写和作者的性格遭遇就关系很大:比如写“古拉格群岛”的索尔仁尼琴,“古”是文学性最弱但史料性最浓的一部,但即使显得再客观,也摆脱不了书中一股深深的怨气,这也难怪,老索因为批评斯大林的一封信差点把牢底坐穿,苦役了那么多年,牢骚多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再比如写“日瓦戈医生”的帕斯捷尔纳克,“日”写得最为诗情画意,但写得也最为凄苦忧伤,跟帕的诗人身份不无关系。再看这部“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写得是平实得不能再平实了,但却又铺设了好几条线索,各条线索并行不悖,顺畅不晦涩,作者雷巴科夫是原来写儿童文学的,所以就不难理解了,小朋友谁看得懂深重的现代派呢?而作者也和主人公一样曾经在22岁时就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书序中没提,但应该可能也是因为残酷的58条第10款,这在“古拉格群岛”中已经领教过了),但又好歹是又红又专的“有志青年”于是就有这部比较中正的“儿女们”。 说它中正,可能主要还是因为这本书的主人公——萨沙,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讲究原则,最关键还是有着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的年轻人,虽然可能有人认为这个帅气的小伙子有太多的风流事似乎作风上……但那是俄罗斯,只要不跟贝里亚那样强抢民女,还能体现出主人公的魅力呢。他可以看作是作者的理想和希望所在,而将其早早地放逐在西伯利亚可能也应了孟夫子的老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而且后来也在尾声中给他交代了个好结局:参加卫国战争,成为军官,和好友重逢。但正因为作者对他注入了太多的期望,而使其经历有太多理想色彩。在西伯利亚的成长经历中,我们看到这个半大孩子仍然是倔强得很,而最后重逢时刻他也是天真不改。“无间道”的台词说“只有环境改变人,人改变不了环境”,很难想象他那段日子是怎么生活下来的。而且,即使作为作者自己个人经历来说,很难相信他自己经历那些事情以后也会“虽九死其犹未悔”,否则也不会在这本小说中透出一种淡淡的怀疑色彩。不过,也许萨沙这个人物正是为了作者的理想而存在的,但在纯粹的艺术创作角度来看,有些令人失望。 这本书的篇章很宏大,除了这个理想英雄萨沙之外,上至斯大林,下至普通的百姓,都有涉及,但也许作者的野心实在很大,以至于不少人物在写出之后都在节奏上把握不住,似有虎头蛇尾的嫌疑,当然作者原本是打算写续篇的,所以有始无终也可以理解。这一堆人物中,值得提出来看看的,就是他对斯大林的描写。我的评价是绝妙,细致到位但又不过分夸张。这里有个参照就是索尔仁尼琴在“第一圈”中写过的斯大林,论技法上和具体的语词上,索氏虽然仅仅提出一个章节写他但异常传神,但未免怨气太重,虽然斯大林确实是个暴君式的人物,但好歹也是一国之“君”,把他写成个小丑似乎与历史背离得有些过分。这里雷巴科夫的尺度就把握得很好,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简洁但充满暗示和双关的语言,将斯大林的多疑粗暴专断独行体现得很明显,但另一方面,他又很有政治手段,且在很多问题上才干也很确实突出,这样,一个人物才完整了一点。总体来说,斯大林终于成了一个人——虽然从精神上来说未必正常。作者很聪明地通过斯大林自己之口将其与历史上的沙皇相连,从而将对斯大林本人导致的悲剧引进一个更高的层次——俄罗斯的专制历史和民族性问题。这个专门学历史的人也许说得更好,但仅仅看作者的用心和想要表达的意图来说,他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也算是个突破。 也许因为阿尔巴特街在莫斯科的特殊地位,虽然书中大部分篇幅是关于普通百姓的,但上层的每个措施对这些百姓施加的影响是却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上面的风向决定了下层人民的死活,本来很难表达的内容,通过作者这种类似跟踪长镜头一样将社会的全貌扫描得一清二楚,尤其是对普通人的描绘就因为作者的生活经验而显得更有说服力,比如买东西需要票证的窘迫,比如邻里的猜忌,比如高档饭店引起的妒忌,这些心理也曾经在我国存在过,所以今天读来,还是觉得非常的真实可信。不过,其实不能不承认,作者自身的感情和见解也是很复杂的。再加上这部小说真正和读者见面刚好是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的时候,顺应时事来看,跟整个社会迷茫情绪又是契合得很紧。从老一辈人的感情,尤其是对萨沙的塑造来看,他对社会主义还是充满感情的,并还抱着似乎是本能的希望去看待未来,但现实中建设效率和各方面官僚主义横行导致官能的低下使他不满,对上层的描写更是让他失望,虽然他又既基洛夫之口试图找到一条真正符合苏联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路(按他书中写的就是选出一个集体的政治局,进行寡头集团的领导,但实际上在苏联根本不可行,只是在斯大林去世后短暂维持过一段时间的局势),但在最后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只是坚定地相信,有,一定有的。在对作者的信念佩服的同时,我也觉得,某种程度上,他缺乏像尼采多少有些悲怆而并非很多想象得那样狂妄地喊出:上帝死了,的那种决心,当然,不可强求。 读毕这本书,无疑是有种忧伤感的,倒不是因为具体的内容,而是太多的似曾相识,反思是必要的,现在的创痛是为了以后不会更痛,雷巴科夫在这上面无疑是个好的榜样。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我高中暑假的记忆……馅饼,饭馆拿回来再加热的牛排……出租儿子的房间,被暗杀的知名领导人,基洛夫……
  •     明明是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为什么封面用的是英国导演大卫里恩的<日瓦格医生>?虽然是发生在苏俄的事,可太不地道了.
  •     大概是在97年读过,描写的很细致很生动,雷巴科夫有一定文学功力,在书中斯大林始终就像神秘又强力的一种符号
  •     英雄的儿女,美丽的情长。
  •     雷巴科夫的小说,读过的大概是这么几部吧。快15年前的事儿了
  •     看了之后,心情不能平静。原来我们认为很了解的国度里竟然有我们完全陌生的事和人。人生,苦难。这些别人经历过的,对我们来说也是经验和财富。
  •     广图借到的。
  •     在图书馆忽然发现这本久违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异常惊喜。而且,还发现了老朋友《围困》。这些已经买不到的书,至少还能再读到,仅此就足够欣喜了。在已经买书买到只能时不时按出版时间挑书的今天,预备再重温一下借书的生活。
  •     好书,值得收藏。封面坏了品味。
  •     我想买TAT
  •     日内瓦医生 古拉格群岛 阿尔巴特街的儿女 了解苏联 了解本国
  •     因为要作的原因。这本书我大概用了一个星期才看完,这本书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的中国文革,个人主义太重了,如果说是中国的文革是别有用心的人造成的,那么苏联则是斯大林个人性格造成的,他的人人主义,霸权主义,多疑,他实行恐怖政策,文中的男女主人公,天真,正直,善良,有自己的看法,但却因为自身这些好品质而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男主角给流放了,而女主角则与一个赌徒结婚,从一个在学校的雄心壮志小年,变成一个生活中的平凡人,在这变化的过程中,内心成熟的,男女主角发现了原来对方才是自己的值得爱的人,而一个软弱的母亲,在儿子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后,变得坚强了,生活是一个火炉,经历多,自然就一样,有人变坚强了,有人变软弱了,有些人也许靠心机上去了,得到了物质上的东西,但却不会幸福,而有些人就算不幸,但却可以问心无愧地做好自己,当自己的主人.
  •     感觉政治气氛很浓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