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的小船》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财经 > 去中国的小船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7
ISBN:9787532746019
作者:[日] 村上春树
页数:193页

melody

啊,已经过去了一买到书就一定要一口气狼吞虎咽地读完的年代了。会有点老人心态,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的慢慢溜达着想看路边的风景一样翻书。嗯,然后村上的这本书,突然发现很有背景音乐的感觉。怎么说呢,是很微妙的存在感呀。不是很重要的东西,但如果有的话会在时间的缝隙里添加细琐的愉悦感和轻松气氛。嗯。很有爱。内容也是,像是音乐。啊,有的时候觉得音乐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吧。通过音调音色和强度的变换意图表现什么。嗯。音乐和语言哪一种更能直接反映思想呢?啊,很难讲啊。有的时候思想是通过语言来确定的呢。所以语言所表现的,究竟是真正的本源的思想,还是语言本身,这个问题就纠结掉了。而音乐,会更有直指人心的感觉?虽然比较无法确切精准的破解。不过所谓思想情绪什么的,本身也就是比较混沌不清的东西吧。啊,感觉像是人和兽哪一个更具善性一样纠结矛盾的问题。嗯,不过村上的小文,会有音乐的感觉。虽然是使用的语言作为表现的符号系统,但是表现得却是有点模糊不清的什么东西。不过又好像这种东西,说成这么模糊,反而更为确切。若再多说,怕又不是了。这样微妙的感觉。melody-like的小文,很有爱呀~~

为什么要离开呢?

这些都是作为小姑娘的我喜欢和热爱并不断努力追求的:认真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整洁、大大的写字台(就像菲比的写字台一样)、木质的书架、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安静努力的学习......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可是为什么她要离开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有痛苦、有挣扎、有快乐、有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但是永远都没有尽头。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

九年前的夏天

开始读村上春树是起于刚进大学的头两年,那段日子仿佛也像这个校区一样被扔到远离这座巨大城市中心的近郊,孤立而安静的存在着。那年月有个人电脑的大一大二生并不是大多数,男生们课余大都靠运动、打牌、看书打发时间。我想很多人都会对那个没有规模却是唯一的图书馆充满了怀念,而我在那里读了《平凡的世界》,读了王朔,知道了那时候还没什么名气的“苏打绿”和《小情歌》。相比于图书馆的正统,每到周末在主楼和食堂中间宽阔的人行道上摆出的长长的书摊则另有一番魅力。虽然绝大多数都是当时很火的名家盗版大合集,纸张轻而粗糙,印刷敷衍(稍久便会掉色),毫无校对,最要命的是各别作品并不是正经出版社的翻译版本。确实揪心。但这确是学生们能够并乐于接受的,在那四百块就能过一个月的年月。于是我读村上春树的旅程就从一本橙色封面、足有四厘米厚的盗版大合集开始了,而且这本书还不是自己的。那已经是六月末的炎炎夏日,大家都准备在暑假前搬到市中心的校本部,邻班要好的朋友在收拾家当时扔掉了这本书,经得他的同意捡了回来,准备打发期末考试后、搬家前这段无聊且燥热的日子。从那时起到现在,村上的作品我已经看过大半,除了有关威士忌、爵士乐和跑步的单行本之外,基本都是长篇。然而特别喜欢的《且听风吟》和《下午最后的草坪》(短篇)却都是在九年前那个夏天看到的。很久之后才知道《下午最后的草坪》收录在《去中国的小船》这部薄薄的短篇小说集里,因为是大合集,所有短篇都一股脑的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前后左右、前因后果,现在想来忍俊不禁。还因为题目记得不大清晰,朦胧中只有“午后”和“草坪”的印象,日后找起来又费了些周章。真正让我对这个短小故事念念不忘的是那时自己同小说情节有某种程度暗合的感情境况。有一个分隔异地的女朋友,交往时间不久,都不喜欢靠连绵不断的短信息和电话黏在一起,只是偶尔写信,那时还是黄金周的“五一”聚在一起。后来便难以为继,零星的交流让彼此发现其实我们都不知道关于这段恋情今后该怎样进行。于是那个六月里我始终被头上悬着的那个叫做“分手”的靴子俯视着,从一开始害怕它掉下来到后来盼望它掉下来,哪怕被砸到也无所谓。结局也没有什么意料之外,搬家过后的暑假里我们分手,那时地铁5号线还有一个月才通,我坐在封闭的地铁口附近听着达达乐队,想着那个关于夏天午后草坪的故事。整整九年过去了,已经和那个姑娘不再联络,只知道她还没有结婚。她一定想不出我会因为村上春树写过的一个故事而再次想起她。就写这么多吧,给我怀念的那个夏天和我爱过的那个姑娘。

初出茅庐。

《去中国的小船》是村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作为一名作家这部作品难免显得幼稚,但村上写文的无奈感和他的幽默是永远抹杀不掉的。同样,这些也体现在了《去中国的小船》里。这部作品集里有两个故事我很喜欢。一是《去中国的小船》,讲述了“我”遇到的几个中国人:老师、丢掉电话的女孩、推销百科全集的高中同学。作为中国人他们的性格是不一样的,但诚如林少华先生说的那般,都体现了村上对中国人的“原罪感”,类似于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作者笔下的几个中国人在读者看来都颇为“地道”。也许身份不同、性格不同,但体现了中国人在日本人眼里的一种认识,及中日之间存在的隐约的希冀。村上似乎不是非常非常地了解中国人这个群体,但他对此做出的积极的努力我们是看得见的。另一部作品是《悉尼的绿色大街》,颇富有童话色彩,好读,有趣。羊男、羊博士(详见《寻羊冒险记》)等角色再次登场,不过似乎与《羊》里出现的人物性格有所偏差。总之这个童话般的故事是值得大家玩味的。固然,我也比较喜欢。

小区门口的玉兰花开了,你早上路过的时候看一下

小区门口的玉兰花开了,你早上路过的时候看一下。2013.12.5这句话躺在我的印象笔记里,不记得那时候有没有发给某个人。大抵是没有的吧,不然不会是在笔记里。那个月最后一天,因为分手我拎了箱子去往朋友处。节日的来临让道路拥堵,打不到车的我坐上了小摩的。骑车的小伙子是做水果生意的,老家种了苹果。那天晚上朋友带我去看了电影《等风来》。插曲《趁你还年轻》伴我很久。离现在更近的和好之后的岁月一片模糊,反而之前的麟光片羽不时跃出。就像村上的小说一样,两个人的生活不易描述,一个人的孤独才是真实。《去中国的小船》是村上春树最初的短篇集,出版的时候却已经是第11本。我喜欢的有两篇。《纽约煤矿的悲剧》《悉尼的绿色大街》《悉尼的绿色大街》出现了羊男——《寻羊冒险记》是我最喜欢的村上的小说。同时,查莉这个小姑娘,也是村上小说中难得一见的明媚单纯的女孩形象。故事么,倒是没什么好讲的,也谈不上特别精彩。简直像是《大川端侦探社》的楔子。《纽约煤矿的悲剧》,就我而言,描述的是生活的虚无。尤其是青春之后的生活。“我们剪了头发,每天早上刮净胡须。我们已不是诗人不是革命家不是摇滚乐手,已不再睡在电话亭里,不再在地铁车厢内吃一袋樱桃,不再凌晨四点用大音量听“大门”密纹唱片。应酬性地参加了人寿保险,开始在宾馆酒吧里喝酒,也开始拿好牙医给的收据接受医疗补贴。”“诗人二十一岁死,革命家和摇滚乐手二十四岁死。”“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年龄并不适合于死。”然而,小说里还是有人,在婚后第三年,趁妻子回家,在浴缸割腕自杀了。我时常怀疑人生的意义,也因此对什么事情都没有长性。尤其近几年,面对房子车子和老人催孩子的压力,更不明白“生而为人”目的何在。名望也好、资产也好、美食也好、奇景也好、甚至各种感情和感官体验……真是,情愿自己变为一块石头啊。常想起《月亮与六便士》和《源泉》的主人公,不顾一切执着,是因为有想去到的地方。这样的人生当然值得活。但这样的人又有几个?我们蝼蚁啊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在小小洞穴中延喘

孤独的乱

普普通通,思绪狂乱~仿佛周遭的人、事都是过客似的,就是一个个的点,没有形成面。看他早期的东西,还是觉得村上是享受并崇尚孤独的人,观察细腻,头脑清醒,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埋小狗的女孩,对他面容穿着及一举手一动作的描述,非常厉害。不过文章过于跳跃,让人难以把握。

无奈生活的一瞥

其实整本书都给人以一种虚无飘渺的感觉。觉得生活不过如此,琐碎,夹杂很多不如意的遭遇,很多想也想不起来,忘又不能完全忘记的东西。当书中说起那个贩卖百科事典的男人时,我想起了我爸爸。事业上毫无建树的人很容易感觉到世界的虚泛,生无所寄托,死又死不了,唯有家中的孩子能聊以自慰自己的一生,就这么白白糟蹋了,什么也没有建立起来,像沙滩边上的沙,从来只会被命运的海潮吞掉,只留下湿漉漉的海滩,作为遗迹。这种生之仓皇实在是令人伤感啊,尤其是对于聪明一点的人来说,走下坡路确实让人只感觉到磨损,最后终将磨得一点不剩,走向死亡。关于理想烟消云散的那句话,实在是让我感触深。我以前在初中的时候还想着要当野生动物保护者来着,可是终归毫无踪影,还记得某同学那句当国家地理的编辑让我心中微微一颤,感觉遇到知己。遥想,和他接触不多,但感觉投契,不知他又在何处做着什么,是的,很多事情当时做事豪情万丈,从未想到过要终止,比如拒用一次性筷子,但现在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可见人是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自我的,每每想起只想大哭一场。是的,好像是有那么一个地方,在我心中灿然生辉,是新疆?是初中?还是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但那有么一个地方真好,在现实世界里疲于奔命的我们总要有个温煦的地方让我们的灵魂得以休憩吧。村上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用语言创造一种东西,正常的程序是先创造出什么,再命名,他逆其道而行之,他的小说永远在说些看上去没什么逻辑,像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但又影射现实映射得煞有介事。穷婶母其实往大里说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他的关怀不是那么粗糙,不是发多少救济粮。对于受伤的小兽,你让它自己去洞里舔伤口好了,嘘寒问暖反而侵犯了他心里上的领地,把他的伤口暴露了,伤了自尊。所以觉得善良和正义是要基于想象力的,能想象到别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毕竟每个人经历不一样。这篇文章看得我很沉默。我们家也算是穷婶母了。每次过年妈妈总要吹嘘家里做了什么,吃什么昂贵的东西,或者说我的学费是多么高昂以博取同情,让他们多给点压岁钱,这样就能凑够明年的学费。其实穷人不见得本性就一定坏,只是实在是没有给与的能力罢了。要他们有钱也会给的。生存何其艰难,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小市民。每次家庭聚会时妈妈就像小丑一样表演贫穷,我总感到不安,别扭,但也无济于事。我们需要原谅。是的,总有那么一群不光彩的灰暗的人群,没有光,在角落里静静呆着,但这是大多数人的生存面貌,只是他们没有代言人,不能说话,不能传达,就像没有存在一样,被忘记了。所以“我”才决定写穷婶母们的故事,建一个穷婶母们的国家。可是他们不能永远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早晚要接触各式各样的人,对于一颗敏感的心,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也明白了所谓爱和关怀,只有细腻的具体的独到的用了心思的才是真的,其余的不过是人云亦云,不过是面子上的功夫,不过是嘴上殷勤搏个好名声实际上比不发一言者更令人生厌,至少后者是真实的。《纽约煤矿的悲剧》一股死人的味道。《袋鼠通讯》实在是现代社会劳动被异化,人被压榨得干干净净的产物,再也没有比这些事务性存在的人更无聊的了。现代社会有了强大的发动机,有了高效的生产,却解决不了人的空闲,安顿不了他们的闲暇,实在是悲哀。《下午最后的草坪》中关于爱情的论述实在是精辟透顶。我们终究是些偶然性的存在罢了,虚无是必然的。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是件往事,是个孤独的人的孤独的故事,这些没有其他朋友的人最容易对某事某物产生深刻的情感了,比如断臂山。但不应该将其归为病态,毕竟一切是多元的,尤其是人。谈到普通,每每想起闫小容,总觉得她有成为村上女主角的潜质,平凡,是那种在人群中用网一捞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女孩,但很具有代表性,真想知道她的命运,沉默寡言的人容易吸引我的注意。这样的人说不定会发生我们身上永远也不会发生的故事。《悉尼的绿色大街》实在是爽快干净得很,像脆生生的黄瓜,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的感情,真喜欢这样。每个人该怎么安顿就怎么安顿。稚气得很,但饶有趣味,这么大个人还有这样的趣味,难得。换做中国的作家,不是乱伦就是动辄大主题,吓死你。文字是好玩的,像泥一样,村上的手一捏就是各种人物,真厉害。我们就那样活着吧,真好。在尘世中的一种安慰。这样的生活真好,就这么过下去吧,真希望人生就永远停留在这个暑假。

手上的味道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女孩 现在想起来就有些毛骨悚然就像茶花女里的翻坟的情景 .明明是很小的女孩子 最大的勇气不过也是相信那些说的很夸张的话就像我小时候一样 那么容易就相信别人了

有点乱

写的那叫一个随意呀,有点不知所云。也许是当年的他在写作上的一个尝试吧。跟书名的关系不大,奇怪的是为什么村上总是遇到些好奇怪的人呢?究竟是他身上具有吸引另一类人的特质,还是这些人物的特质处在他的幻想之中~~~

去村上世界的小船

闲来无事,为《去中国的小船》写个简评吧。那天情绪泛滥跑到外地去找“好友”,暂且称之为好友而不是其他什么,不巧他正在打麻将,我便一个人逛到了当地的一个书店,随机的拿着此书开始阅读。这是村上早期的短篇小说集,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林少华里的序提到,日后的长篇小说均有这些短篇小说的影子,确实如此。《去中国的小船》里的三个中国人,或不卑不亢,或平凡淳朴,或世俗麻木,他们作为桥梁把“我”与中国联系了起来,但个人认为他们仍就是特殊的群体。那些年代的事情我不懂。《穷婶母》,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穷婶母,如背后灵一般“阴魂不散”,那是扎根于我们内心深处毫不起眼或刻意躲闪的存在,好似黑色幽默,不让人舒服却不至于阴暗到想逃走。我的穷婶母是什么?《纽约煤矿的悲剧》,生活中死的气味挥之不去,供人生存的氧气却逐渐稀缺,死法各不同,终点却别无二致,求生和求死似乎同样的坚定。《袋鼠通讯》,一个有强迫症的商品管理科人员的客户投诉反馈信? 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变态的骚扰信?一个幻想主义者的性爱邀请函?或许吧。村上可爱的文体形态。《下午最后的草坪》,不懂不懂,怎么也看不懂,不过很喜欢的一篇,似乎没什么比剪草坪更寂寞和美好的事了,全篇笼罩着夏日的氛围和隐约的阴霾。《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大概是最喜欢的一篇,似懂非懂,内心埋葬的东西被一点一滴的挖掘出来,平静而少有波澜,好似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好似他躲在电话机后的女友,曾经的情绪和记忆,确实而完整的死亡了。是吗?那存折的味道是什么呢?那大概类似于灰烬吧。《悉尼的绿色大街》,无意义而荒诞,村上典型的光怪陆离合理化。

村上春树小说中的荒诞与孤独

  《去中国的小船》大约是我读过的第十八本村上的书。村上也由此是我读过作品最多的作家。由于近来对某些事物有了切身体会,再加上读过的村上的书确实有一定数量,所以觉得有必要就其小说本身扩散开去谈一谈。    除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挪威的森林》,村上的大多作品读起来常令人摸不着头脑,即荒诞味十足,某些现实中绝不可能发生的事在村上的小说中不但常常发生,而且看起来似乎小说中的人们对此也习以为常。村上本人则习惯于把它们称之为相对于现实性的非现实性。    以《去中国的小船》中的短篇《悉尼的绿色大街》为例,文中出现了日后再村上作品颇受注意的角色——羊男。羊男丢失了一只耳朵,作为侦探的我,则要负责把它从羊博士手中夺回,便是这么一个故事。其间当然也穿插了“我”与“查莉”的微妙感情。    值得注意的便是羊男这一形象,且不论在这篇短篇中是否是第一次出现,但在后来的长篇《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和《寻羊冒险记》及其他作品中,羊男多次出现,有时甚至作为主角贯穿其中。村上为何如此偏爱这一形象我们无从得知。而羊男形象的出现本身就是荒诞的,有着羊外表的,又或是披着羊皮的人,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怪异的很。但在书中却成了主角,并一次又一次地带领主人公走近完全不同的世界——羊男的世界。     不仅仅是羊男,其他角色也都被赋予了匪夷所思的色彩。羊男是最具代表性的。就个人体会而言,这种荒诞除了羊男以外,在村上的短篇中体现地尤为明显。如《再袭面包店》短篇集中收录的短篇《象的失踪》。讲述了一只大象和看守它的管理员共同失踪的故事。作为大象来说,想要失踪并不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失踪地悄无声息。所有人都匪夷所思,象的离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没有挣脱锁链的痕迹,没有脚印的痕迹。简直就像是凭空消失。一夜之间消失了,再也找不回来。如此荒诞的故事,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不胜枚举。    而至于村上本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我则以为村上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了这个世界的荒诞。在村上眼里,世界或许便是这样荒诞的,再多离奇的事情,等到真正发生的时候人们恐怕反而会以此为常,哪怕实际上他们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我以为,村上在某些时候,就把世界当作是无数种荒诞的结合,他抓住了其中的一些,把它放大,用小说表达。    另一方面,我也以为这透露出了村上对社会上某些事物的不理解,或是抗拒。尽管多数人会以为这只是想象力的表现,而我却以为在这荒诞下,埋藏着不满,抗拒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微弱的,不易发现,但我确实以为它存在。在正常的情绪下,人们乐意直接表达,而负面乃至阴暗的情绪,人们往往会用不可理喻的方式来表达。只不过村上在这基础上,加了浓厚的艺术表现手法,最终以离奇荒诞的形式呈现。    有关荒诞这一理解的第三点,便是接下来要谈到的另一话题,孤独,深藏在不可理喻的荒诞下的孤独。    在孤独者的眼里,任何人,任何事哪怕是正常的事,在他们眼里看来或许也是不可理解的。    如果说荒诞占据了村上的绝大多数小说的主题,那么孤独则几乎是村上所有小说的主题。几乎所有村上小说的主人公,都实实在在是一位孤独者。这孤独者不处于深山一隅,也不与世隔绝,而就在茫茫人海中,就在你我身边。拿着差不多的工资,开着差不多的车,住着差不多的房子,过着差不多的生活。他是不折不扣的普通人,而因为其普通平凡,所以没有任何人会注意。便是这样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也孤独得不能再孤独。独身,一个人生活,有时和女孩交往,过夜,但没有确定的关系,即使确认关系,在绝大多数人眼里看来也没有恋爱的痕迹。虽然做着恋人间做的事,但没有恋人间应有的样子,或者是感情。    村上小说中的人物大多如此。孤独的人做尽了孤独的事。村上在表现孤独情绪这一面很有一套。在《去中国的小船》中的另一个短篇《下午最后的草坪》里,个人觉得村上将失落这一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失落的尽头便是孤独。文中“我”观望着初中生,发呆,思考并作一个结论。试想,若有人陪伴或有事可做,谁会每天散步时停下脚步观望一群初中生呢。一定无聊透顶,无趣至极,可相对的,“我”对于这群初中生百无聊赖发呆沉默后所作的结论在我看来却相当有趣:他们十四五岁。这于我是个小小的发现,小小的意外。十四五年前他们尚未降生,纵使降生也是几乎不具有意识的粉红色肉团,而现在已经涂口红,在体育器材库角落吸烟,手淫,给电台的音乐点播节目主持人写无聊的明信片,往谁家围墙上用红喷漆涂鸦,看——也许——《战争与和平》。    这看似荒诞的结论却是准确无误的事实,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由一群活灵活现的初中生联想到十五年前,实在可不是一般人所会做的事。在这些大都市里生存着的人们,没有多少时间用来散步,即使偶尔拼命挤出时间来,也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想一群初中生十四五年前的事。文中的“我”之所以会这样,大概是因为失恋,失去了一位并不寄托多少情感可有可无的恋人,但总归是失去,而不免感到空虚和失落。以往是两个人一块空虚,而现在是一个人了。“我”所做的事,几乎总与常人相反,他们去近处剪草坪而“我”选择去远处,他们粗粗地剪草坪而“我”不紧不慢的剪得细心齐整。在去远处的路上,“我”打开车窗,呼吸空气,看远处的风景,这即是切实的孤独。我从前并不这样以为,而当我也独自一人来到远处时,便发现那是种孤独。而打开车窗望向远方,则是享受孤独。    另一个把孤独体现得透彻的人物便是渡边。最负盛名的作品《挪威的森林》里的人物,某种程度上而言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自己。许多人因迷恋书中的爱情而喜欢,我初读时也以为此,往后再回来读时,便深不以为然。因为渡边早就说你了,直子连爱都没有爱过“我”。    这段在十九年前回忆起来的爱情,其实并没有表现出多少爱。渡边对直子,也是一种某名的情绪,类似于责任。而直子对渡边,则完全是寻求一种依靠,像是茫茫人海中的一隅碰巧遇到了另一隅,因而相约互相依靠。在直子与渡边一起散步着的时候,谁都不知对方心里在想些什么,不过是两个孤独在心在相距较近的平行轨道上共同运动罢了。    至于绿子和渡边也大致如此,两人相互喜欢,却仍摆脱不了孤独的牵绊。在失去对方讯息的时候,谁也找不到谁。平行线拉远了距离。直子与绿子尽管性情大不同,而渡边的情绪却似乎一直未变,带着淡淡的感伤。和直子相处时,这感伤几乎无处不在。从直子的身体里由内而外,波及他人,总是这样。而绿子以她的生性活泼,时常掩盖了这感伤的气氛,却仍止不住感伤最后汹涌而来。就像故事的结尾,渡边站在电话亭便,试着回答他在哪里,却无所适从,茫然地望着匆忙而过的人群,望着林立的高楼大厦,答不上来。    无尽的孤独。   

风格未定型时的产物

看村上春树的人都知道他面临过一个风格和语言转折的时期,是在调整自己的步调,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的时期,这本短篇小说集正好体现的是这样一种时期的风格.看惯他作品的读者可能会看不下去这本小说集,其中的有些短篇甚至让人感觉不知所谓,比如<袋鼠通讯>.但正因为他作品中有那么多的隐喻我们才被深深吸引.还是不错的,能一次看到这么多村上演绎的不同的世界.

一期一会,村上式的隐喻及中国形象

日语里有个词,叫做“一期一会”(いちごいちえ),意思是说有些人一辈子里只能见一次,可能和某个人自高中毕业后就再也见不到;也可能在旅游时邂逅一位挚友,但旅程结束亲密的关系也就此终结;也可能是大学毕业后,再也见不到曾经最尊敬的老师……人生中仅此一次。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 Now,or Never。《去中国的小船》里的“我”和每个中国人几乎都是一面之缘,那些人只在人生中某段时间内出现,而在那之前或之后都绝不会再次现身,也无法和他们再联系。于是,当你意识到这是人生中唯一一次的相遇后,你会感觉到时间像冰凉的河水从你身边漠然流走。更令人唏嘘的是,某些曾经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仿似被夜幕遮盖,变得模糊不清,直至消失在远方地平线下。“我”和那位中国老师、和中国女大学生、和高中同学莫不如此。仅此一回的交集产生了无限的感叹和无常感,正如樱花一般转瞬即逝、幻化成尘。所以,我把《去中国的小船》看做《源氏物语》那样的非政治化小说,村上在小说中隐藏的也许并不是什么“原罪意识”,而只是对世相和人生本身的慨叹而已。小说的主题是“时间”,而不是对中国人的“愧疚”。日本文学的传统就是远离政治,松尾芭蕉作为日本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俳人,几乎一辈子都在写自己的旅途所见和风光景物;日本古典文学最高峰的《源氏物语》也不是为抨击什么贵族阶级的腐朽而作,而是想描述人世间男男女女的喜怒哀乐和恒久的心灵;《平家物语》也不是为了表达战争的残酷,而是想表现无常的世间。如果我们总是用一种政治化、阶级化和思想化的立场去考察日本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很可能会得出完全偏差的结论。其实,村上早期的小说是具有日本古典文学中那种非政治化倾向的。比如在《挪威的森林》里,和学生运动相比,村上无疑更加关注希腊悲剧和爱情。我想说说村上和现实的关系。在我看来,村上描绘现实的方式是隐喻式的,或者说是童话式、寓言式的。现实在村上的艺术世界里总难免要变形和被提纯,也许,村上是从另一个角度接近了日本的心灵吧。村上描述现实的方式不是巴尔扎克式的,倒有点紫式部的风格,又兼带点陀思妥耶夫斯基特色。村上小说中的社会现实是人生孤独感与渺茫感的陪衬,村上更在意人生本身的味道,而不是社会政治的复杂现象,从这一点上说,他的确和他所尊崇的卡佛和菲茨杰拉德有些相似。所以,我们被村上小说吸引的理由,更多是因为其中的情节、语言、氛围和细节,却很少由于村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表现而赞叹。村上的小说犹如构建于现实的二层楼房,而我们却只在二楼——村上营造的孤独的美丽——中迷醉。我总是觉得,村上的小说接近于一种形而上的小说。看看村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其中几乎很少有人需要为生计而忙碌,他们(她们)似乎始终不必为生存而奔波,他们总是有人资助,衣食无忧,而且大多对欧美文学有着无比的热爱。他们和现实间仿佛永远隔着一层布帘,更像是画像中的王语嫣。我相信,一个比较文学者对《去中国的小船》最感兴趣的部分必然是村上对中国的“异域想象”,因为这里边涉及到一个比较文学形象学的问题。但是,我无意套用一堆名词来阐释这几篇小说,我只想简单聊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想到的一点东西。虽然这部集子里的好几篇都涉及到日本以外的地方,但是,村上写的还是日本的生活,或者说,是一个不需要具体国度的故事。如果把“中国”换成是“韩国”“朝鲜”或者“马来西亚”也未尝不可,发生改动的只是外壳叙事层面,小说的核心部分并未改变。因为小说的主旨不在描绘他国的现实,不是想表现城乡差距的扩大、犯罪丛生、拜金主义泛滥或移民生活,小说里提到日本外的别处只是一种策略。村上想从异国他乡那里得到什么呢?他提到中国、纽约和悉尼,只是想要得到一个带有虚幻气息和距离感的空壳,里边填充的是孤独、时间的冷漠和情爱的瞬间,重要的不是小船到底去了中国还是斯里兰卡,重要的是小船要离开日本。这就像寄居蟹,顶的是别人的壳,壳里是自己的身体。村上在最后的部分里说,“那是另一个中国,不同于地球仪上涂以黄色的中国。那是一个假设,一个暂定。而在某种意义上,那是被中国一词切下的我自身。”也就是说,现实中国对于村上可能毫无意义,有价值的也许只是中国这个空荡荡的名字和名字下边可以臆想的无限个形象。

脑海中的小船

小小的一篇短文,非常意识流。毕竟是小说的体裁。村上是超越时代的作家。虽然读的不多,但林少华的翻译,一定程度上铸就了林氏的村上风格。我试图通过那些中国文字去探寻日文原文的感触。作者脑海中的小船,找寻不到方向,所谓的中国,到底是否为目的地,所谓目的地,又到底是什么定义……作者脑海中的挣扎,用文字体现出来的细腻的内心彷徨,都是典型的村上。如同梦境一般,仿佛很清晰了,回想的时候又突然产生模糊的感觉。似乎可以抓到什么清晰的脉络,伸出手去却发现依然空白一片。中国是个关键词,却也不是一般定义的中国。若语言能解释清楚,则村上就不是村上了。

只有先记清楚,才有资格选择遗忘

村上春树生于1949,与新中国同岁。『去中国的小船』是他第一部短篇小说,创作于1980年——从此之后,日本、中国乃至全世界的80后们开始纷纷降生。如今,村上春树59岁了,却依然能得到全世界青少年的拥簇,实在是一个奇迹。有人说他倡导的是一种虚无主义,也有人说他实际上是故弄玄虚——但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亚洲文学界的一棵常青树,给无数人贡献了还算不错的精神食粮。『去中国的小船』作为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的处女作,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他对『中国人』的好感。译者林少华老师在新版书籍的序中认为,这篇小说其实是反映了日本对于中国的『愧疚』之情。这个故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村上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中国老师,但可惜多年后的日本人『背叛』了这个老师;第二段,村上回忆了自己青年时期的一个中国女朋友,却因为复杂的原因狠狠地伤害了对方,而再也无可挽回;第三段,村上在街中偶遇一个记不起名字的高中同学——这个中国人已经成为一个百科事典推销员、且只卖给中国人,规规矩矩。尽管序言中明确讲到这个故事的隐喻无关乎政治,但我还是从中嗅出了很多淡淡的历史的影子。如今,2008年的日本人不再乘坐小船,而是乘坐飞机来到中国,参加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据说,很多日本人看到开幕式广场中央的『和』字,都显出了无比的激动。所谓恩怨,皆是历史。然而,很多事情,只有先记清楚,才有资格选择遗忘。------------------------------------------------http://www.leeforce.com

车站里,教室中

以前看的,这两天忽然提起,总觉得有什么可以说的。我就是想就着第一篇《去中国的小船》说说。。。首先是哪个“我”在打工时遇见的中国女孩。主人公在把女孩送上车时,把记有她号码的火柴盒扔了----于是两人便永远迷失在了人海中。也就是说,他们两个的联系是一个火柴盒。现实中也一样:人的联系真是脆弱的可以。也许是一个号码,或者一个qq号。。看起来是随时都可以联系,其实这个联系的媒介,是多么脆弱啊。。。这种脆弱也映射在人的精神关系上----除非是交心挚友,否则便会说翻脸就翻脸。忠诚,是没有达到可以背叛的砝码----虽然这句话很扯淡,但在一定程度上便说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记得三个中国人中还有一个是监考教师。在考试前,他莫名其妙的说了很多话:中日应当友好什么的。我想,这是村上再借他的口诉说。村上是个和平爱好者啊。。。(不过我想是个正常人都爱好和平。。。)记得他在耶路撒冷的获奖演说中说:在一个鸡蛋与一面墙的撞击中,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原句差不多吧)。现在总是看到战争的报告。每每听到这种报道,我心里总浮现出一张张利欲熏心的嘴脸,不知怎的。-----找尽一切理由战争,这都是政客的调调。借书评之名写了些不知所云的东西,说说话。

村上春树文集

1.学生如果需要去别的学校参加统考考试,准考证后印有路线图。(哎)2.不知是谁放在草坪上的收音机里传来音乐,放佛砂糖放多了的甜腻腻的流行歌曲随风而来,唱的是已然失去的爱和可能失去的爱。太阳光被我的双臂静静地吸吮进去。3.我背负着穷婶母在这样的世界上踽踽独行。想必你也在某某人的婚礼上见过穷婶母的形象。就像任何书架上都有一本久未读完的书,任何立柜里都有一件几乎没有沾身的衬衫一般,任何婚礼上东欧有一个穷婶母。她几乎不被介绍给谁,几乎没人向她搭话,也没人请她致辞,只是如同旧奶瓶一样端坐在餐桌前。她小声细气地喝着清炖鸡汤,用鱼叉吃着沙拉,扁豆差点儿没有舀起,吃最后一道冰淇淋时仿佛意犹未尽。至于她送的礼品,运气好应该被塞在壁橱深处,运气不好则很可能在搬家时连同沾满灰的保龄球奖杯一起被一扔了之。4.自从把您的信带回家后,我一直在考虑同您睡觉。上床时身边有您,醒来时您在身边,我睁眼时您已起身,耳畔传来您拉连衣裙拉链的声响。5.袋鼠一次只产一胎。因此母袋鼠产下一只小袋鼠就马上接着怀孕,否则作为袋鼠就保不住群体数量。这意味着,母袋鼠几乎一生都耗费在妊娠和育子上面。6.我想同时置身于两个场所,这是我唯一的愿望,此外别无他求。然而我乃是我自身这一个体性妨碍了我愿望的实现。您不认为这是极不开心的事实,岂有此理的压迫?我这个愿望一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既非称霸世界,又不是想当天才艺术家,也并非要一飞冲天,不过是想同时置于两个场所而已。听好了么,不是三个四个,仅仅是两个。我i想在音乐厅听管弦乐的同时有趣溜旱冰,想在当商店的商品管理员的同时又吃麦当劳的汉堡包,想在同恋人睡觉的同时又同您睡觉,想既是个别又是原则。7.她沉默的时间很长,长得几乎使正常人无法忍受其沉默的重量。8.羊男/羊博士。“耳朵绝对不还。羊男是我的敌人,下次见了还得把另一只揪掉!”“哪里有什么原因呢,反正就是恨那家伙,一看到他怪模怪样还活得那么洋洋自得,我就气不打一处来。”9.悉尼绿色大街上的私家侦探。我不缺钱,不仅不缺,简直多得花不过来。钱派不上用场,统统放进银行,这下利息用不完,所以又把利息放进去,结果利上生利,一想就烦得不行。(甜蜜的烦恼?哈哈哈)

记忆、悲情和重生

林少华的译本,是村上作品译本的经典,以优美典雅的文字和对日本文学作品气氛的出色把握著称。从《挪威的森林》开始,林少华逐渐将村上春树、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等日本作家的作品引入中国。有人说林少华的译本虽好,但遗憾的是没能很好地表现出村上的冷幽默,不过至少在《去中国的小船》里,我还是能够读出些许的这种冷幽默风格的,比如那句“不要紧,拍掉灰还可以吃”其实是对年轻时候梦与记忆杂乱状态的调侃。《去中国的小船》是村上最早的一本短篇小说集,而第一本往往是最能展现作者风格及其航向的。村上也讲这是有着自身的真实经历和体验在其中的作品。记忆、命运和逃离,是这部短篇集的几个最为突出的主题。记忆是虚幻和美好的,让人留恋和怀念,去中国和小船、下午最后的草坪在讲记忆;命运是无常和难控的,让人无助和绝望,穷婶母的故事、纽约煤矿的悲剧在讲命运;逃离是独特和重生,袋鼠通讯、最后的草坪、埋在土中的小狗和悉尼绿色大街都是在讲逃离,讲渴望改变和新生的故事。不管是逃离一成不变的平庸生活,还是逃离满是束缚的过去,都是逃离的表演。《去中国的小船》从“我”小时候打棒球的经历讲起,记录了三位遇到的中国人以及同他们之间的故事——考试时遇到的跛脚的中国监考老师、打工认识的中国女孩、多年后偶然遇到的中国同学。读了几段故事,觉得村上对中国的好感度挺高的,大陆、香港、台湾他都去过,也试着了解中国人、结交中国人。借监考的中国老师的话,他讲了认为中国和日本是邻居,是朋友,但是也同人和人之间的朋友关系一样,会有一些相互不理解的地方。重要的是相互尊重,看到对方的好,并且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自身形象,坚持民族自豪感。“反正我的记忆便是这样极端不可信赖,或置前或颠倒,或事实与想象错位,有时连自己的眼睛同别人的眼睛也混淆起来了。”“不要紧,拍掉灰还可以吃。”“这里终究不是我应在的场所,这里没有我的位置。”“丧失与崩溃之后无论所来何物,我都已无所畏惧。”《穷婶母的故事》穷婶母其实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我”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穷婶母,但是大家都了解这样的一个存在,“穷婶母”被作为一个标签。有人讲它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自己本该珍惜却失去的事物;更多的人则认为“我”所背负的穷婶母其实是心里的负面悲观情绪。我觉得都有,作者交代了穷婶母黑暗性格的缘起,大多是丧失心爱之物、心爱之人而无力挽回。阴沉、冷漠、悲观、闭塞···穷婶母的这些情绪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只是一般不会那么集中的爆发。“我”意外的背上了穷婶母的重负,最后穷婶母又悄悄离开。穷婶母是完美的,因为它会被时间挤到一滴不剩。这一段是我没有理解的,或许是讲,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治愈这些情绪,总是能够拜托掉的吧。“自不待言,时间将平等地掀翻每个人,一如御者讲老马打到在路旁。然而那打法又极端安静,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被打。”“仿佛砂糖放多了的甜腻腻的流行歌曲迎风而来,唱的是已然失去的和可能失去的爱。太阳光被我的双臂静静地吮吸进去。”《纽约煤矿的悲剧》一个每当台风和暴雨来临就会去动物园的朋友,频繁的葬礼,一个杀了和我很像的人的女人,几个被困矿洞生存希望渺茫的矿工,仿佛是散乱的几块,但是在讲的同一个主题是厄运和死亡,至少表达了一种绝望和孤独。有日本研究者认为这部作品表达了我们所在世界的非现实的而死者的世界是现实的这一可能性,是“预先死去之人的故事”。讲到这里就是我所不能很好理解的了。但还是是能感受到其中的无助感,天灾无法避免,死亡无法避免,人做再多的努力都还是悲伤的结局。《袋鼠通讯》在林少华老师看来是这部小说集中最不中看的一部了,“我”在一家大商店负责顾客投诉,接到一位女顾客对唱片的投诉信,“我”从私人角度用录音的形式回了一封信。虽然写法上创新,但是讲的内容却十分混乱,没什么主题。我倒是觉得这篇是有主题的,而且就像这篇的创作手法一样,是拒绝平凡和向往独特。一封不同的投诉信的出现打破了平凡庸碌的回信生活,回信的方式又是非常独特的录音而不是手写的形式,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而袋鼠的出现,最初是为了更好的表达通信这件事,后来在讲想和写信女人有性关系的时候讲到袋鼠是为了袋鼠,不过是循环的任务性的反复而已,又讲发生关系或是不发生关系都可,大概是觉得性也不过是人作为动物的一种平庸的需求吧,所以若是能够不总是往这方面想也算是打破庸碌生活的一种方式。《下午最后的草坪》讲的是打工最后一天修建最后的草坪的故事。“我”剪得细心,而且喜欢去远处剪。挣的钱原本想和女友旅行,结果她有了新男友,和我分手了。于是“我”在这种失恋的心情下修剪最后一片草坪。对作品的解读,有的人认为是追求“人之存在理由”,有的人认为是体现了村上工作和娱乐分开的观念,有的人则认为全篇透出死亡的气息。我觉得全篇都在讲的一个主题是记忆,对失去的东西的留恋。我见的每个东西都会勾起我对失去恋人的回忆,妇人带我去的房间也都是她对自己过去的怀念。“我”和前女友的关系其实并不浪漫也不十分美好,但是回忆起来的时候却还是感到遗憾和留恋。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当时只道是寻常”,是平静的回忆的力量。“记忆这种东西类似小说,或者说,小说这种东西类似记忆”《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讲了在酒店遇到一个女生,倾听了她所讲的小时候养过一只小狗,在狗去世之后将尸体掩埋,后来为了取一起埋掉的存折将坟挖开,但总是觉得被坟的味道缠绕,最后将存折烧掉。从回忆里出来,重新回到生活大概是这篇想要表达的。《悉尼的绿色大街》有着童话故事的意味,非常有趣。讲的是私家侦探给在查莉的帮助下,替羊男从羊博士那里讨回了耳朵的故事。查莉是个聪慧机灵、敢作敢为的姑娘,这是村上在赞美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查莉对羊博士说“实际上你自己也想成为羊男,却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所以才反过来恨羊男的”,这大概也是村上想要表达的——嫉妒和逃避的心理。

儿时就有一个梦想 致力达到书写别人用语言诉诸不了的语言

每次看村上都有一种错觉,觉得他真的属于那种 “儿时就有一个梦想 致力达到书写别人用语言诉诸不了的语言 ”昨天歪在床上看这本小船,感觉很随意,入浴冬阳的感觉,没有什么是不可放弃不可失去的感觉 目前只看到第三个故事~


 去中国的小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