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的小船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财经 > 去中国的小船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7
ISBN:9787532746019
作者:[日] 村上春树
页数:193页

作者简介

“我”丢失了楚楚可怜的中国女孩,从此只能每天坐在港口遥望地平线,苦等着去中国的小船;“我”身边的朋友接连死去,未死者也犹如封进了坍塌的纽约煤矿,静等着空气的枯竭。 但“我”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希望,尽管“我”设想的穷婶母社会还远在11980年;“我”也没有忘记时不时跟生活开个玩笑,在悉尼肮脏的“绿色大街”当一回滑稽侦探。 村上春树最早的短篇小说集。村上春树的深沉,村上春树的幽默,凝聚于此。
在日本当代作家中,村上春树的确是个不同凡响的存在,一颗文学奇星。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他的作品便风行东瀛列岛。本书是他的又一力作。书中故事有去中国的小船、穷婶母的故事、纽约煤矿的悲剧、袋鼠通讯、下午最后的草坪、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等。

书籍目录

去中国的小船
穷婶母的故事
纽约煤矿的悲剧
袋鼠通讯
下午最后的草坪
她在埋在土中的小狗
悉尼的绿色大街
村上春树年谱

编辑推荐

  “我”丢失了楚楚可怜的中国女孩,从此只能每天坐在港口遥望地平线,苦等着去中国的小船;“我”身边的朋友接连死去,未死者也犹如封进了坍塌的纽约煤矿,静等着空气的枯竭。 但“我”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希望,尽管“我”设想的穷婶母社会还远在11980年;“我”也没有忘记时不时跟生活开个玩笑,在悉尼肮脏的“绿色大街”当一回滑稽侦探。 村上春树最早的短篇小说集。村上春树的深沉,村上春树的幽默,凝聚于此。

内容概要

村上春树(1949- ),日本小说家。曾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科就读。1979年,他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问世后,即被搬上了银幕。随后,他的优秀作品《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林》等相继发表。他的创作不受传统拘束,构思新奇,行文潇洒自在,而又不流于庸俗浅薄。尤其是在刻画人的孤独无奈方面更有特色,他没有把这种情绪写成负的东西,而是通过内心的心智性操作使之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格调,一种乐在其中的境界,以此来为读者,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模式或生命的体验。

章节摘录

  去中国的小船  我第一次遇见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的呢?这篇文章将从这一可谓考古学式的疑问开始。各种各样的出土文物被贴上标签,区分种类,加以考证。  遇上第一个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呢?  我推定是一九五九年或一九六○年,哪一年都没错,准确地说,全然没错。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年对于我就像是穿同样奇装异服的双胞胎。即使真能穿越时光隧道倒回那个时代,我恐怕也还是要费好大力气才能分清孰为一九五九年孰为一九六○年。  尽管如此,我仍在顽强地进行这项作业。竖坑的空间得到扩展,开始有——虽说少得可怜——新文物出土。记忆的残片。  不错,那是约翰逊和帕特森争夺重量级拳击桂冠那年。记得从电视上看过两人的较量。这就是说,去图书馆翻阅旧新闻年鉴的体育栏目即可了然,所有疑问都可迎刃而解。  翌晨,我骑自行车来到附近的区立图书馆。  不知何故,图书馆门旁竟有鸡舍。鸡舍里五只鸡正在吃不知是晚些的早餐还是早些的午餐。天气甚是令人舒畅。我先没进馆,坐在鸡舍旁边的石条上吸烟,边吸烟边不停地看鸡啄食。鸡急切切地啄着鸡食槽,那副急不可耐的样子,仿佛早期的快动作新闻纪录片。  吸罢烟,我身上毫无疑问有了什么变化发生。何故不晓得。而在不晓得的时间里,一个同五只鸡仅隔一支烟距离的新的我向我自身提出两个疑问。  一、有什么人会对我遇上第一个中国人的准确日期怀有兴趣呢?  二、阳光充足的阅览室桌子上的旧新闻年鉴同我之间,存在可以共同分享的某种因素吗?  我以为这恐怕是理所当然的疑问。我在鸡舍前又吸了支烟,然后跨上自行车告别图书馆和鸡舍。所以,如同天上的飞鸟没有名字一样,我的记忆也不具日期。  诚然,我的大部分记忆都没有日期。我的记忆力极其模糊。由于过于模糊,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说不定是在用这种模糊性向别人证明什么。至于到底证明什么,我却又浑然不知。说到底,准确把握模粉性所证明的东西岂非水中捞月!  怎么说呢,反正我的记忆便是这样的极端不可信赖,或置前或颠倒,或事实与想象错位,有时连自己的眼睛同别人的眼睛也混淆起来了。如此情形甚至已无法称之为记忆。所以,整个小学时代(战后民主主义那滑稽而悲哀的六年中的每一个晨昏)我所能确切记起的不外乎两件事,一件是关于中国人的,另一件是某年夏天一个下午进行的棒球比赛。那场比赛中我守中场,第三局弄出了脑震荡。当然并非无缘无故弄成脑震荡的,那天脑震荡的主要原因在于那场比赛我们使用的仅是附近一所高中的运动场的一角——我在开足马力追逐越过中场的飞球时猛地迎头撞在了篮球架子上。  苏醒时已坐在葡萄架底下的长椅上,太阳已经偏西,干燥的运动场上泼洒的水味儿和代替枕头的新皮手套味儿最先钻人我的鼻孔。往下就是倦慵慵的偏头痛。我似乎说了什么,记不得了,身边照料我的朋友后来不大好意思地告诉了我。我大约说了这么一句:不要紧,拍掉灰还可以吃。  如今我已不晓得这句话从何而来。大概梦见什么了吧,或者梦见拿着学校供给的面包上楼梯时失脚跌下去也未可知,因为此外别无可从这句话联想到的场面。  即使在时隔二十年的现在,我也不时在脑袋里转动这句话:  不要紧。拍掉灰还可以吃。  我把这句话定格在脑海里,开始考虑我这个人的存在和我这个人必须走下去的路,考虑这种思考必然到达的一点——死。至少对我来说,考虑死是非常不着边际的作业。不知何故,死使我想起中国人。  2  我之所以到位于港街的高地上那所为中国人子弟办的小学(校名早已忘了,以下姑且称为中国人小学。称呼可能欠妥,望谅),是因为我参加的一场模拟考试的考场设在那里。考场分好几处,而我们学校被指定去中国人小学的唯有我自己,什么原因不清楚,估计是某种事务性差错造成的,因为班里其他人都被安排去附近考场。  中国人小学?  我逢人就问——无论是谁——中国人小学的情况,但谁都一无所知。若说知道的只有一点,就是中国人小学距我们校区乘电车要用三十分钟。当时的我并非能够独自乘电车去哪里那种类型的孩子,因此对我来说,那里实际上无异于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的中国人小学。  两星期后的星期日早上,我以极为黯淡的心情削好一打铅笔,按老师的布置,把饭盒和拖鞋塞进塑料袋。那是个秋天里有点偏热的晴朗的星期天,母亲却给我穿上厚厚的毛衣。我独自坐上电车,一直站在窗前留意外面的景物,以免坐过站。  不用看准考证后面印的路线图就很快晓得中国人小学在哪里了——只要尾随书包里鼓鼓地装着饭盒和拖鞋的一帮小学生即可。很陡的坡路上几十几百个小学生排着队朝同一方向行进,那情形说不可思议也真是不可思议。他们只是默默走路,没有人往地上拍皮球,没有人扯低年级同学的帽子。他们的阵势使我想起某种不均衡的永久性运动。爬坡当中,厚毛衣下汗一直出个不停。  出乎我朦胧的预想,中国人小学外表上与我们小学不但几乎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清爽得多。又黑又长的走廊、潮乎乎的霉味儿等两个星期来在我脑海中随意膨胀的图像根本无处可寻。穿过别致的铁门,一条花草簇拥的石板路画着舒缓的弧线长长地伸展开去。主楼门正面,清冽的池水光闪闪地反射着早上九点的太阳。沿校舍树木成行,每棵树上都挂着一块中文解说板,有的字我认得,有的不认得。主楼门对面是被校舍环绕的运动场,状如天井。每个角落分别有某某人的胸像、气象观测用的小白箱、单双杠等。  进得楼门,我按规定脱鞋,走入规定的教室。明亮的教室里排列着正好四十张开启式小桌,每张桌上用透明胶粘着写有准考证号码的纸片。我的位置在靠窗一排的最前边,就是说这教室里我的号数最小。  黑板崭新,墨绿色,讲桌上放着粉笔盒和花瓶,花瓶里插一支白菊。一切都是那么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墙上的软木板没贴图画没贴作文。或许是故意取下的,以免干扰我们考生。我坐在椅子上,把笔盒和垫板摆好,托腮闭起眼睛。  过了约十五分钟,腋下夹着试卷的监考官走进教室。监考官看样子不超过四十岁,左腿有一点点跛,在地板上抬腿不大利索。左手拄一根手杖,手杖是樱木做的,很粗糙,颇像登山口土特产商店卖的那种。由于他跛的方式显得甚为自然,以致唯独手杖的粗糙格外显眼。四十名小学生一看见监考官——或者不如说一看见试卷,顿时鸦雀无声。  监考官走上讲台,先把试卷放于桌面,继而“橐”一声把手杖靠在一旁。确认所有座位无一空缺之后,他咳嗽一声,瞥了一眼手表。接着,手像支撑身体似的拄在讲桌两端,直挺挺地扬起脸,望了一会天花板。  沉默。  每个人的沉默持续了大约十五秒。紧张的小学生大气也不敢出地盯视着桌上的试卷,腿脚不便的监考官目不转睛地望着天花板的一角。他身穿浅灰色西装白衬衫,打一条转眼即可让人忘掉色调花纹的很难留下印象的领带。他摘掉眼镜,用手帕慢慢擦拭两侧镜片,重新戴回。  “本人负责监督这场考试。”本人,他说,“试卷发下以卮,请扣在桌上别动。等我说好了,再翻过来答题。差十分到时间时我说最后十分钟,那时请再检查一遍有没有无谓的差错。我再说一声好了,就彻底结束,就要把试卷扣在桌上,双手置于膝盖。听明白了么?”  沉默。  “千万别忘记先把名字和准考号写上。”  沉默。  他又看一次表。  “下面还有十分钟时间。这个时间我想给大家讲几句话,请把心情放松下来。”  几声“吁——”泄露出来。  “我是在这所小学任教的中国老师。”  是的,我就这样遇上了最初一个中国人。  根本看不出他是中国人。这也难怪,毕竟那以前我一次也没遇到中国人。  “这间教室里,”他继续道,“平时有和大家同样年龄的中国学生像大家一样刻苦学习……大家也都知道,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说起来像是一对邻居。邻居只有相处得和睦,每个人才能活得心情舒畅,对吧?”  沉默。  “不用说,我们两国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相似之处,既有能够相互沟通的地方,又有不能相互沟通的地方。这点就你们的朋友来说也是一样,是吧?即使再要好的朋友,有时候也不能沟通,对不对?我们两国之间也是一回事。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我们一定能友好相处。为此,我们必须先互相尊敬。这是……第一步。”  沉默。  “比如可以这样想:假定你们小学里有很多中国孩子来参加考试,就像大家坐在这里一样,由中国孩子坐在你们书桌前。请大家这样设想一下。”  假设。  “设想星期一早上,大家走进这所小学,坐在座位上。结果怎么样呢?桌面到处乱写乱画满是伤痕,椅子上粘着口香糖,桌子里拖鞋不见了一只——对此你们会有何感觉呢?”  沉默。  “例如你,”他实际指着我,因我的准考号最小,“会高兴吗?”  大家都看我。  我满脸通红,慌忙摇头。  “能尊敬中国人吗?”  我再次摇头。  “所以,”他重新脸朝正面,大家的眼睛也终于看回讲桌,“大家也不要往桌面上乱写乱画,不要往椅子上粘口香糖,不要在桌子里面乱来。明白了么?”  沉默。  “中国学生可是会好好回答的。”  明白了,四十个学生答道。不,三十九个。我口都没张开。  “注意:抬起头,挺起胸!”  我们抬起头,挺起胸。  “并怀有自豪感!”  二十年前的考试结果,今天早已忘了。我能想起的,唯有坡路上行走的小学生和那个中国老师,还有抬头挺胸满怀自豪感。  那以后过去了六七年——高三那年秋天,一个同样令人心情舒坦的星期日下午,我和班上一个女孩走在同一条坡路上。我正恋着她,至于她对我怎么看则不晓得,总之那是我们的初次约会,两人一起走在从图书馆回来的路上。我们走进坡梅正中间一家咖啡馆喝咖啡,在那里我向她讲起那所中国人小学。听我讲完,她嗤嗤地笑了起来。  “真是巧啊,”她说,“我也同一天在同一考场考试来着。”  “不会吧?”  “真的。”她任凭冰淇淋滴在咖啡杯薄薄的边口,“不过好像教室不同,没有那样的演讲。”  她拿起咖啡匙,往杯里定定地看着,搅拌了几次咖啡。  “监考老师是中国人?”  她摇头道:“记不得了。想都不会想到那上面去的。”  “没有乱写乱画来着?”  “乱写乱画?”  “往桌子上。”  她嘴唇贴着杯口,想了一会儿。  “这——写过画过没有呢?记不清了。”说着,她微微一笑,“毕竟是以前的事了。”  “可桌子不全都干干净净崭新崭新的么?不记得?”我问。  “呃,是啊,好像是的。”她显得兴味索然。  “怎么说呢,感觉上有一种滑溜溜的味道,满教室都是。说我是说不明白,就像有一层薄纱似的。这么着……”说到这里,我用右手拿住咖啡匙的长柄,沉吟片刻,“对了,桌子是四十张,全部崭新崭薪,黑板也漂亮得很,墨绿墨绿。”  我们沉默了一会儿。  “没有乱写乱画?想不起来了?”我又问了一次。  “跟你说,真的想不起来了。”她笑着回答,“给你那么一说,倒也好像那么做来着。终究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也许她的说法更合乎情理。任何人都不至于记得什么好几年前往哪里的桌子上乱写乱画过没有。事情早已过去,何况原本就怎么都无所谓的。  把她送回家后,我在公共汽车中闭起眼睛,试着在脑海中推出一个中国少年的形象——一个星期一早在自己桌子上发现谁的涂鸦的中国少年。  沉默。  3  高中位于港街,于是我周围有了不少中国人。虽说是中国人,也并非跟我们有什么不同,并非他们具有共同特征。他们每一个人之间固然千差万别,但这点无论我们还是他们都完全一样。我常常想,人的个体特性之奇妙,真是超越任何范畴任何概论。  我所在的班上也有几个中国人。成绩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性格有开朗的,也有沉闷的;住处有堪称气派的,也有光照不好的一个六张榻榻米大小的房间且厨房亦在里面的,各种各样。但我和他们之中哪个人都不怎么要好。总的说来我不属于那种不论跟谁都要好得来的性格,无论对方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他们当中的一个十多年后同我偶然相遇,这点我想稍后再说为好。  舞台转到东京。  按顺序——我是说除掉没怎么亲切交谈过的中国同学——对于我来说的第二个中国人算是大学二年级那年春天在做课余工的地方认识的一个沉默寡言的女大学生。她十九,和我同岁,个子不高,换个角度,说长得漂亮也并非不可。我和她一起干活干了三个星期。  她干活非常热心,在她影响下我也干得挺热心。不过从旁看她干活的样子,似乎我的热心同她的热心本质上截然不同。就是说,我的热心是“既然至少在干什么,那么或许有热心干的价值”这种含义上的热心,而她的热心则大约属于迫近人之存在的根本那一种类。很难表达确切,总之她的热心里有一种奇妙的紧迫感,仿佛她周围所有日常活动都因了这热心而得以勉强合为一束并得以成立。所以,大多数人都跟不上她的工作节拍,中途气恼起来。直到最后也不发一句牢骚而同她搭档干下来的只有我这样的人。  说是搭档,其实我和她起初几乎没有开口。我搭过几次话,但看上去她对交谈没有兴致,我便注意再不说什么。和她第一次像样地开口说话,是一起干了两星期之后。那天上午她约有三十分钟陷入一种精神危机,这在她是头一回。起因是作业顺序出现了一点混乱。若说责任的确是她的责任,但在我看来这类失误是常有的。不过一时马虎大意罢了,任何人都在所难免,但她却像不这样认为。一条小小的裂缝在她的头脑中逐渐变大,不一会竞成了无可奈何的巨大深渊,她一步也前进不得。她一句话也不说,完全一动不动地呆立在那里,那样子使我联想起夜幕下缓缓沉人大海的轮船。  我停止作业,让她坐在椅子上,一根根分开她紧握的手指,给她喝热咖啡,随后告诉她不要紧,根本不用担心,又不是来不及了,错了重来也耽误不了什么,即使耽误了也并非世界就此终止。她眼神怅怅的,但还是默默点了下头。喝完咖啡,她似乎多少沉静下来。  “对不起。”她低声道。  午饭时间我们简单聊了一会,她说自己是中国人。

图书封面


 去中国的小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啊,已经过去了一买到书就一定要一口气狼吞虎咽地读完的年代了。会有点老人心态,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的慢慢溜达着想看路边的风景一样翻书。嗯,然后村上的这本书,突然发现很有背景音乐的感觉。怎么说呢,是很微妙的存在感呀。不是很重要的东西,但如果有的话会在时间的缝隙里添加细琐的愉悦感和轻松气氛。嗯。很有爱。内容也是,像是音乐。啊,有的时候觉得音乐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吧。通过音调音色和强度的变换意图表现什么。嗯。音乐和语言哪一种更能直接反映思想呢?啊,很难讲啊。有的时候思想是通过语言来确定的呢。所以语言所表现的,究竟是真正的本源的思想,还是语言本身,这个问题就纠结掉了。而音乐,会更有直指人心的感觉?虽然比较无法确切精准的破解。不过所谓思想情绪什么的,本身也就是比较混沌不清的东西吧。啊,感觉像是人和兽哪一个更具善性一样纠结矛盾的问题。嗯,不过村上的小文,会有音乐的感觉。虽然是使用的语言作为表现的符号系统,但是表现得却是有点模糊不清的什么东西。不过又好像这种东西,说成这么模糊,反而更为确切。若再多说,怕又不是了。这样微妙的感觉。melody-like的小文,很有爱呀~~
  •     这些都是作为小姑娘的我喜欢和热爱并不断努力追求的:认真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整洁、大大的写字台(就像菲比的写字台一样)、木质的书架、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安静努力的学习......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可是为什么她要离开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有痛苦、有挣扎、有快乐、有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但是永远都没有尽头。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
  •     开始读村上春树是起于刚进大学的头两年,那段日子仿佛也像这个校区一样被扔到远离这座巨大城市中心的近郊,孤立而安静的存在着。那年月有个人电脑的大一大二生并不是大多数,男生们课余大都靠运动、打牌、看书打发时间。我想很多人都会对那个没有规模却是唯一的图书馆充满了怀念,而我在那里读了《平凡的世界》,读了王朔,知道了那时候还没什么名气的“苏打绿”和《小情歌》。相比于图书馆的正统,每到周末在主楼和食堂中间宽阔的人行道上摆出的长长的书摊则另有一番魅力。虽然绝大多数都是当时很火的名家盗版大合集,纸张轻而粗糙,印刷敷衍(稍久便会掉色),毫无校对,最要命的是各别作品并不是正经出版社的翻译版本。确实揪心。但这确是学生们能够并乐于接受的,在那四百块就能过一个月的年月。于是我读村上春树的旅程就从一本橙色封面、足有四厘米厚的盗版大合集开始了,而且这本书还不是自己的。那已经是六月末的炎炎夏日,大家都准备在暑假前搬到市中心的校本部,邻班要好的朋友在收拾家当时扔掉了这本书,经得他的同意捡了回来,准备打发期末考试后、搬家前这段无聊且燥热的日子。从那时起到现在,村上的作品我已经看过大半,除了有关威士忌、爵士乐和跑步的单行本之外,基本都是长篇。然而特别喜欢的《且听风吟》和《下午最后的草坪》(短篇)却都是在九年前那个夏天看到的。很久之后才知道《下午最后的草坪》收录在《去中国的小船》这部薄薄的短篇小说集里,因为是大合集,所有短篇都一股脑的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前后左右、前因后果,现在想来忍俊不禁。还因为题目记得不大清晰,朦胧中只有“午后”和“草坪”的印象,日后找起来又费了些周章。真正让我对这个短小故事念念不忘的是那时自己同小说情节有某种程度暗合的感情境况。有一个分隔异地的女朋友,交往时间不久,都不喜欢靠连绵不断的短信息和电话黏在一起,只是偶尔写信,那时还是黄金周的“五一”聚在一起。后来便难以为继,零星的交流让彼此发现其实我们都不知道关于这段恋情今后该怎样进行。于是那个六月里我始终被头上悬着的那个叫做“分手”的靴子俯视着,从一开始害怕它掉下来到后来盼望它掉下来,哪怕被砸到也无所谓。结局也没有什么意料之外,搬家过后的暑假里我们分手,那时地铁5号线还有一个月才通,我坐在封闭的地铁口附近听着达达乐队,想着那个关于夏天午后草坪的故事。整整九年过去了,已经和那个姑娘不再联络,只知道她还没有结婚。她一定想不出我会因为村上春树写过的一个故事而再次想起她。就写这么多吧,给我怀念的那个夏天和我爱过的那个姑娘。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草坪和羊男是最喜欢的两个。不过其实除了第一篇很类似藤野先生之外,其他的基本上读不懂。而且村上早期的风格真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就能写出几千字的那种,另外,译者所有的译作开头都愿意写如此之长的一个自己的理解么?
  •     年纪大了一点更喜欢了
  •     村上春树的小说真是治疗“什么也不想干”综合征的一剂良药,随便读一两篇之后就有了继续阅读或写作的动力。
  •     最喜欢村上春树的文章
  •     这本书感觉有些晦涩,我的穷婶母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始终不明白春上要表达的意思。感觉有一些文化代沟。。。春上的其他作品还是很不错的
  •     还是一如既往的文字,一如既往的调调。简单的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总有种吸引人的感觉。很是喜欢。
  •     回到家再翻看高中时候钟爱的村上,依旧沉迷于什么都不做却陷入深深思考的境地。就是这么喜欢你。
  •     名家名篇,非常不错的书,值得认真阅读。
  •     小区门口的玉兰花开了,你早上路过的时候看一下。2013.12.5
  •     热情满怀,满心欢喜,只是看到了标题和村上就直接拿下来看了。结果一个一个故事越翻越感到疏离,身边东西在不断远去。我在东京,可是我的中国也在这里,闭个眼周遭景色就能会灰飞烟灭。好讽刺啊,翻完的时候,也刚好是我之前那股热情忽然被泼了冷水的时候。夏天早就不见,也来不了了,朋友走了,恋人不接电话了,人们陷在地下的煤矿里了,感觉故事里所有的元素,一点一点哦,和现实在对应起来。就算看到最后那个想稍微逗笑一下的小故事,都还是难过的不得了
  •     “怎麼殺的”?—“投到蜂箱裡去了”。
  •     这本书是我一个朋友让我帮她买的,她以前在学校图书馆里看过这本书,现在想将这本书买来再重新看一遍.在她的推荐下我也看了一遍,感觉很不错,建议大家也买来看看,呵呵.
  •     穷婶母的故事写的好棒! 下午最后的草坪,伤心、孤独、失落。表现的淋漓尽致,写的不能再好。
  •     希望对孩子有好的启示!
  •     村上春树的书总是带着一种魅力
  •     关于过去 简直就像现在还身临其境,以至于自己也不时糊涂起来:真正的我到底在什么地方活着呢?有时甚至觉得此时此刻的事物说不定仅仅是自己的记忆。
  •     还没看完,但是一直都很喜欢村上的作品
  •     “我”丢失了楚楚可怜的中国女孩,从此只能每天坐在港口遥望地平线,苦等着去中国的小船;“我”身边的朋友接连死去,未死者也犹如封进了坍塌的纽约煤矿,静等着空气的枯竭。 但“我”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希望,尽管“我”设想的穷婶母社会还远在11980年;“我”也没有忘记时不时跟生活开个玩笑,在悉尼肮脏的“绿色大街”当一回滑稽侦探。 村上春树最早的短篇小说集。村上春树的深沉,村上春树的幽默,凝聚于此。
    这本书在很早以前就看过,到现在还念念不忘。书很新。
  •     意识流搭配林少华的华丽辞藻,简直难以下咽,怀疑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前半部是通篇神经质地脑淫,接受不了。末了的埋小狗的女人和绿色大道的故事相当不错,喜欢。
  •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我是卡了中国才买的
  •     不由窥视一番,村上的中国情结~
  •     悉尼的绿色大街总让我联想到Bill Evans让人期待很久的Green Dolphin Road这张专辑
  •     这本书朋友很喜欢,说很好看
  •     看过。也只能算得上看不懂的看过。还是继续看东野圭吾的推理,等自己水平提高了再继续看村上吧。
  •     书本身没有什么多评价的,如果你喜欢村上春树。一杯咖啡,一本村上春树,呵呵
  •     纸张很好,新版的,很好的!
  •     火车上读 很舒服
  •     去中国的小船
  •     虽然他是个日本人,但是他却表现出对中国的无比友好和信心.中日唇齿相依,俩国的风俗文化极其相似,在我看来,村上并不主张他的国民用异样而排斥的眼光对待中国人,更道出其厌恶那些虚浮做作的虚伪君子,然而,是否真如这般?
    我看,村上把他对和平、对人性的真善美用他一贯的文笔作风写得诗意,却又不失悬念,仅仅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足以让他联想起一篇佳作,这确实不是一般文人所擅长的。想来他肯定是个浪漫情怀而追求真理的人!
    深沉、内敛、智慧
  •     村上的书总有与心产生共鸣的地方,让人看着不愿意出来,总怕看完的感觉。之前买过他的几本但当时根本看不明白,现在正在看一本收藏一本爱不释手!
  •     我们拥有这一切,而又一切都不拥有。
  •     不是很喜欢这种书
  •     标题和内容总是不符
  •     无功无过。“只坐你我两人,船儿永借不还……”这本书是他的处女短篇集,包括承载村上对中日关系和中国的看法以及城市观的《去中国的小船》、显示了他对中国人关注和兴致的《悉尼的绿色大街》、用词语凭空捏造离奇故事的《穷婶母的故事》、不知所云的《纽约煤矿的悲剧》、主题无所谓主题情节无所谓情节的《袋鼠通讯》和我最喜欢的《下午最后的草坪》。哦还有貌似有趣实则无趣的《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
  •     真实和虚幻拥有同样的重量
  •     五六年前第一次看完这本,感觉看了一本小黄书…毕竟我现在只记得那个修剪草坪的故事
  •     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靠几乎毫无意义的细小动作的累计才得以成立的。
  •     村上对中国有它独特的看法,很喜欢他的隐喻手法
  •     不错哦,书挺新的,价格也实惠。
  •     一般不太能够静下心看短篇小说,总觉得好不容易把人物都弄清楚了,故事就结束了。很佩服短篇小说能够吸引我的作者,村上就是。
  •     很喜欢《去中国的小船》这篇,但并不太赞同林少华在序言中所说的“对中国的愧疚感”一说。个人认为,中国也好,美国也罢,作者只是想表达那种迷茫漂泊、自我定位迷失的无力感,以及对另一个国度或他人似有还无的认知感。《穷婶母的故事》则探讨了每个人深藏心中的恐惧面,《袋鼠通讯》乏善可陈,《下午最后的草坪》总感觉有一丝诡异在其中。总体来说,这本书中,既有《悉尼的绿色大街》中“羊男”等“村上元素”的出没,也有《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中“村上笔法”的窥现。
  •     “不要紧,拍掉灰还可以吃。”
  •     一口气在书店看完了,过程中不时有一些与我有益的提醒,对村上春树的认识也更全面一些了
  •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与中国人,
  •     不错很好看,跟想象中的一样
  •     这段时间很喜欢村上的书。几乎买齐了所有能买到的书。文字很细腻。很喜欢
  •     力挺的作家 支持!!
  •     人生若只如初见; 村上把人的擦肩而过写成了诗
  •     不赞同译者对去中国的小船的解读,我觉得没那么复杂,就是在不熟悉或没有融入的环境下自我定位缺失的迷茫。喜欢下午最后的草坪和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
  •     我什么也不多想,只想修剪好眼前的草坪。
  •     是村上对中国情节的体现。
  •     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 收集中
  •     以后每次考完试就买一本村上的书奖励自己平复心情 前提是不要买重
  •     一个我颇为喜欢的短篇集,其中有几篇之前不知道再什么地方读过,不过再读一次依旧有着新的感受,去中国的小船只是其中的一个短篇,但故事中,主人公对他所遇到的中国人所怀着的深深歉意则表达出村上对中日之间关系的看法,即是愧疚感,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村上是一个有高度觉悟的日本作家,这也是我对他怀着敬意的原因
  •     2008第八十五本
  •     短篇小说也很棒啊~
  •     一直想买的书,很满意呢!
  •     多读书,读好书,村上春树的书就是好书
  •     书很不错,非常喜欢。
  •     前言真是越来越觉得是狗尾续貂,笔法虽然稚嫩,但是可以看到未来的样子。
  •     好像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情节,开头提到和女朋友分手,接着与偶遇的女孩发生羁绊,慢慢的发觉竟有前女友的影子。
  •     村上的书很喜欢啊。。。就是封面不太给力
  •     虽然我很平凡,但也十分关心中日两国关系(想必大家都如此),但因为读的书多了,便有了广开言路,海纳百川的想法,因为这个冬天是村上老师的著作陪我度过的,在他的其他作品里隐约感受到他是个客观的,友善的,同时也是掌控底线的人(也因如此他会收到很多读者的喜爱吧),所以想看看他眼里的中国和中国是什么样子,相信可信度比较高,更何况他经济丰富,游历多国,文学思想也受西方影响颇深,想必看待事物也会更达观,所以看着这本书的题目就买了它,刚看了几页就认定我的选择没有错,虽然是短篇,但是经历的真实的,很喜欢!
  •     中国对村上有何种意义?
  •     喜欢他的文字,文学无国界啊!!!
  •     村上的中短篇小说依然让人回味
  •     水准不一,前几篇很失望,基本都在有套路地胡扯,不过突然到了袋鼠通讯的时候质量就上去了,后面几篇也都不错,有意思。最喜欢袋鼠通讯,极尽毒舌之能,很妙。PS,可以封杀林少华吗?或者至少别让这货写序吗?
  •     挺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的
  •     不错,一直都很喜欢村上村树的作品
  •     第一次在当当上订书,快递给力!书包装的也严严实实的,没有任何褶皱和压痕,不错!
  •     书很不错 各个方面都没有问题
  •     春树的好忧伤?淡淡的
  •     十几年前,在学校图书馆里经常看见这本书的封面,可从来没有想起借来一看,十几年后又一次见到这个名字,起了看一看的念头。
  •     “羊博士顺利成了羊男,托弗洛伊德的福”哧哧
  •     之前看过挪威的森林,感觉还不错。。。。虽然有点自感黄黄的。。。
  •     很喜欢村上春树,这本还没看。
  •     比起长篇更喜欢短篇
  •     《去中国的小船》最像早期的村上;《下午最后的草坪》和《纽约煤矿》平和叙事,暗潮涌动;《穷姆婶》和《袋鼠通讯》最为奇特,不愧是非村上没有的触感;收尾篇《悉尼的绿色大街》最西式幽默,难得的规整完满,欢天喜地。
  •     这本书虽然还没看但应该会很不错的吧我想。
  •     喜欢 去中国的小船这篇
  •     读到中间有点没耐心,但是后来对村上的爱又重燃了。最喜欢剪草坪和埋小狗那两篇。
  •     我觉得春树的短篇没有长篇看得过瘾
  •     我遥想中国街市灿烂光辉的屋顶,遥想那绿接天际的草原。
  •     《去中国的小船》:抒情作品,比散文还抒情。我想对有些人说别动不动就把别人的忧伤说得一文不值,只是你没那个感受。 《穷婶母的故事》:极为精彩的一篇,有文字游戏,有个人抒情,但更有深度!
  •     永远那么孤独
  •     喜欢村上的书,喜欢上海译文出版给予图书的高质量。
  •     每个人看完之后的感触都是不一样的,就像那篇《袋鼠通讯》,林少华在序中评论说这是这部小说集中最不出彩的,甚至可以说是无聊之作,但在我看来不然。这不就是村上吗,用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以另外一种方式使其相连,同样掺入了村上文学的血脉,甚至在这些细碎中才看出村上的真性情。以此来解答我们一直关注的村上,他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与我,就是因为这些特别,村上才为之村上。
  •     收音机开始播放另一支歌,唱的大约是世上充满必然失去的爱和可能失去的爱。
  •     说不清楚的喜欢
  •     jb,除了第一篇《去中国的小船》和剪草工的故事,我看完已然没啥其他印象了
  •     去中国的小船,找自己的幸福。我愿意和你在夜空里泛舟,永远不用下船
  •     他的最后一部短篇小说,也是最后一部其冠以 小说 的作品。。。今后只能扑向其众多的随笔,游记之类的了
  •     【纽约煤矿的悲剧】和【她在埋在土中的小狗】有点意思,读起来会有那种淡淡愁郁,特别是雨天的时候。最后一篇又提到羊男了,真是可以做一部类似马男的动画了。
  •     真想看看村上春树他的头骨。
  •     纸张不错,已经买了七本村上的书了
  •     村上春树最早的短篇小说集。虽然这些小说中出现了很多他日后成熟作品中的标志性元素,极具特色的叙述风格也略具雏形,但此时他还没有将所谓「村上式」风格固定下来,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像是散文,结构松散,充满灵气,却毫无匠心。由此小说集可窥村上本人写作技术惊人的成长。
  •     隐喻与荒诞
  •     一直喜欢村上的书
  •     最喜欢村上的书了 书很好
  •     村上的书就是好看
  •     村上写的和袋鼠有关的短篇都不喜欢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