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我的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我的村,我的山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
ISBN:9787506040983
作者:摩罗
页数:16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所写,并非小传,只是撷取了少数村民的某个侧面。其他值得我书写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日后我将——叙写之。我不只是写他们的某一侧面,而且要写他们的全面,我要全面描述我的山、我的村、我的父老乡亲。
我如此深爱我的万家湾村,和我的大鸣山,并不光是因为它充满了这些艰难而又惨烈的故事,还因为这里有或舒展或蜿蜒的田垄,茂盛的庄稼,辽远的山野,郁郁葱葱的植被,千万种花草树木,千万种鸟兽虫鱼,以及红日、皎月与星空。大自然的诗?在这里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现,村民只要不被贫穷压垮,常常能够自由伸展。

书籍目录

代序  那山那村是我冢
隐秘的村庄
骨头里长钢筋
阿冬正传
夺命的疖子
矿难中的兄弟尸骨无存
剐骨抽筋也得活
圆娥嫂
面朝黄土背朝犁
农药的两种功能
槐花似锦
瘫婆
脑瘫病人的心愿
父亲治病
母亲的神灵

编辑推荐

  揭开社会温情的面纱,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直击中国农民的痛与悲,感受农民在新时期的悲欢!   《我的村,我的山》是作者摩罗关于乡村的第一本著作,内有87张乡村照片,其中大约80张是作者拍摄。文字与照片相互辉映,展示了乡村居民的生活与命运,激荡着“中国的乡痛”与“村痛”。   作者洞察细小而卑微的情感,所以对于他的山、他的村、他的村民的命运,才感同身受、体贴入微。《我的村,我的山》揭开社会温情的面纱,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直击中国农民的痛与悲,感受农民在新时期的悲欢!这一定是一本能让每一个阅读的人受到心灵洗涤的书。我们会从这本书中看到一群不同于自己身边人的、与命运抗争的身影;会通过这本书反省自己在养尊处优中产生的矫情;当然,还会丛书中找到一种久违的单纯,这在城市中已经不多。

前言

  代序 那山那村是我家  一  在我的前半生,家乡曾经越长越大。  小时候跟着父母转悠在房前屋后,很少离开村东槭枫树,村西老槐树,那个宁静的山村就是我的家乡。偶尔到了但家庄冯家堰,我的身份便是“万家湾人”。  后来到公社的中学念书,面对的是来自各个生产大队的同学,我的家乡由自然村长大为生产大队。当公社改为乡的时候,大队改为村委会,咱们行政村叫“丁峰”,那时候我是“丁峰人”。  后来在县城上班,每个人的家乡都长大为一个乡。那时候我的家乡是呜山。  当我们在全国其他地区工作或者旅游的时候,我的家乡先后长大为都昌、九江、江西。  到了外国,我们的家乡就突然膨胀起来,它的名字叫中国。  人到中年以后,那个越长越大的家乡忽然越变越小,越变越还原,还原到小时候日夜厮守的一座山,一个村庄。  那座山叫大鸣山,那个村庄是万家湾。  二  是那座山,和那个槐树守卫的村庄,不但养育了我,还养育了我的列祖列宗。  我的生命来自六百年前那位从鄱阳湖边迁徙来的祖先,大鸣山养育了我六百年前的祖先。  我的生命来自三百年前那位推着独轮车到景德镇销售窑柴的祖先,大鸣山养育了我三百年前的祖先。  我的祖父一百年前出生于万家湾村,大鸣山养育了我的祖父。  我的父亲八十年前出生于万家湾村,大鸣山养育了我的父亲。  当我的祖先走完人生历程,大鸣山,这座仁慈的山,将他们全部揽在怀里,安慰他们说,你的子孙我会照料,你的遗骸将与我骨肉相融。  小时候我砍柴是在大鸣山。我的左手也许有二十次砍伤,我跟大鸣山有二十次的血盟巫誓。  小时候我在落叶中寻找橡实充饥是在大鸣山。大鸣山用饥饿让我记住了大地的恩典。  小时候我抓黄鼠狼是在大鸣山。人到中年我才想起来,那只黄鼠狼的宝宝,再也没有等到他的妈妈回来。  大鸣山,你用生命的伤痛,让我跟你身边所有的生命连成一体。离开大鸣山我才明白,我跟大鸣山的山鸡、山兔、穿山甲、黄鼠狼、山鹰、云雀、麻雀、乌鸦、翠鸟、蝴蝶、蜻蜓、萤火虫、鸣蝉、青蛙、泥鳅、鲚皱,以及村里的猪狗牛、鸡鸭鹅,原本是同一个家族。   我在千里之外,伴着它们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还有田间的水稻、地头的芝麻、村口的槐树花、篱笆上的牵牛花、庭院门前的鸡冠花、菜园里挺拔的南瓜花、山坡上从霏霏春雨中耸耸身子扬起笑脸的一望无际的杜鹃花、山沟里拔地而起的松树、橡树、女真树,以及在我的砍刀下流出新鲜汁液的不知名的万千灌木,都属于大鸣山的生命大家族。   村东槭枫树的红叶,村西老槐树的碎花,更是护佑我们魂灵的神树神花。   所有的蝉鸣和花朵,年年在我的心中响起和开放。   大鸣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小时候它们滋养着我的饮食和呼吸,长大了它们滋养着我的思念和眷恋。   三   咱们的村子,也是大鸣山生命大家族的一部分。   小时候端午节吃粽子是在那个村里。   小时候大年初一穿了新衣服,我在村里走来走去。那么多的宗亲摸着我的头为我祝福。   小时候中秋节给外婆送月饼,我沿着大鸣山向西走。那么多的乡亲穿行在大鸣山的坡坡凹凹之间,给各自的外婆送月饼。   小时候吃年夜饭,总是邀请自己的祖先一起享用,祖先享用的地方在祠堂。万家湾,村子里就有供奉列祖列宗灵位的咱们万家的祠堂。   小时候清明节我总是跟着祖父去给祖先上坟,我步步紧随来往于大鸣山的一个个山凹、山坡。我对那些没有谋面的祖先恭敬虔诚,总是给他们吃猪肉和豆腐。   后来我的祖父也迁居墓中,我又跟着父亲给祖父上坟。祖父最爱吃豆沙粑。   最初见到张灯结彩的婚嫁庆典,最初见到灵幡飘扬的丧葬礼仪,最初见到公猪母猪交配,最初理解公鸡母鸡的纠缠……对于生命的一切领悟,都是从那个村里开始的。   四   年轻时对于全世界充满了向往,人到中年才知道,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鸣山,以及大鸣山中那个小村庄。   世界上最迷人的文化只有一种,那就是大鸣山的风土民情。   那山那村才有我的灵肉和谐,身心滋润。   我多想每年清明节都给祖先送上猪肉和豆腐,给祖父送上豆沙粑,多想每年中秋节都跟那里的万千乡亲一起,走在大鸣山的大路上,给外婆送月饼——虽然外婆早就安眠于大鸣山的泥土中。   我甚至想裹挟在大鸣山的人群中,在弯弯的山道上随意徜徉,只为了闻闻那些同胞的山民气息,听听那些村言野语和七情六欲。   大鸣山,自从离开你,我的生命就一天天变得荒凉。   大鸣山,千里之外我只能有一个许诺,那就是用我的骸骨爱你。我将追随我的列祖列宗,永远融人你的骨肉之中。三千大干世界你是我唯一的家。   大鸣山,我像我所有祖先一样,曾经用锄头砍刀索取你,最后用一把骸骨偿还你。偿还的不是功利,是世世代代的深爱。   走遍天涯我只想与你相依为命。大鸣山,三千大干世界你是我唯一的家。

内容概要

摩罗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本名万松生,江西省都昌县万家湾村人。主要著作有《中国的疼痛》、《中国站起来》、《孤独的巴金》、《人性的复苏——国民性批判百年反思》、《自由的歌谣》、《耻辱者手记》等。

章节摘录

  剐骨抽筋也得活  在相继失去丈夫和儿子之前,咱们村没人知道杨赛梅有什么过人之处。她二十岁嫁到万贵水家,过到四十三岁那年,丈夫与世长辞。她二十四岁生下宝贝儿子万国青,也是在她四十三岁那一年,儿子在汕头的建筑工地上意外身亡。那一年,儿子才十九岁。  十几年之后的一天晚上,杨赛梅在那幢三树木屋里,这样向我介绍自己的遭遇:“咱们家三个月抬出两口棺材,天塌了一次还不够,三个月之内还要再塌一次,我满身剐骨抽筋地痛,我剐骨抽筋站不起来。”  一点不假,杨赛梅遭遇的,真是剐骨抽筋的痛苦。  木工师傅万贵水,是远近闻名的酒鬼。每天上户做工,不灌满酒就拿不起斧头。东家只好给他上酒。他眼圈周围略有浅红,说话有点结巴,步子有点摇摇晃晃,人们担心他手下颤抖,出不了细活。他偏偏就是这颤抖的手才能出彩,他颤颤巍巍地把精致的砍削、雕刻做得举世无双。他既是木工,大木小木都过硬,又是无师自通的花匠——花匠就是专司雕梁画栋的。人说十年学艺才能出一个花匠,他却凭着心灵手巧,自己边干边学,干成了一代名师。  早上要喝酒,中午要喝酒,晚上不用干活,更要大喝。东家都知道他的喜好,请他干活就得准备最多的酒。收工回家干什么?接着喝酒。人说睡觉了总该歇歇吧?不行,起夜时接着喝。凡是别人喝水的场合,他喝的肯定是酒。上床前开一瓶新酒,天亮时已经所剩不多。出门时他揣进衣袋,上户的路上边走边喝。  万贵水两天喝五瓶酒,每天两斤半。  俗话说,饮酒伤肝。万贵水四十四岁那一年,患肝癌去世。  那年八月初,万贵水感觉肝疼。杨赛梅说去医院检查吧,他说没事,多喝两口酒就好了。他把自己喝晕乎了,倒床便睡,第二天果然不疼。可是第三天接着疼。杨赛梅逼他去看医生,他坚持不要老婆陪伴。他找个乡村医生胡乱开了几颗药,像是应付老婆的。  肝疼越来越厉害,他知道应付不过去了,于是去了县医院,确诊为肝癌。医生说,从今以后,别喝酒,别抽烟,别吃辣椒。他说,后两条我照办,第一条做不到。  肝癌这病,有钱也治不好,可是没钱也得煞有介事地治。无论怎么治,也就半年左右的大限。  杨赛梅知道自己要做寡妇了,好在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儿子万国青已经十九岁,明年正月就要结婚了。  半年之后,丈夫将去世,儿子将结婚生子,一悲一喜两件大事,夜夜在杨赛梅心里冲撞。  两件大事都得花钱。儿子告别绝症父亲,去汕头打工。他每年都在汕头打工,否则家里就无法维持。他把猪圈清理了一遍,又开始给水缸挑水。母亲说你累了一天了,还挑什么水,我又不是老得挑不动。万国青说,我挑好一缸,你就可以少挑一缸。  临行前,万国青对父亲说:“爹,你好好养病,我去挣钱,寄回来给你治病。你要放宽心,天塌下来也别管,只管自己治病。”  他又走到厨房下,对母亲说:“妈,你无论多忙,对爹爹一定要耐心点。一切都不要着急。”  杨赛梅说:“你爹都这样了,活一天算一天了,我哪会不耐心呢。你放心地走吧,不管你爹身体怎么样,你年前早点回来。”  他又到菜园里去找两个妹妹,一个十三岁,一个十一岁。他说,你们不要光顾着为爹爹伤心,你们要帮妈妈多干点活。妈妈心里太苦了,你们别让她累坏了。两个妹妹流着眼泪直点头,什么也没说。  万贵水身体已经很虚弱,但是他坚持要送儿子到村前公路上搭车。他口里不说,可他心里知道,这是生离死别,这是最后一次陪伴他的儿子。  杨赛梅按照季节的要求干着所有的农活。该耘草耘草,该打谷打谷,该种麦种麦,该挖薯挖薯。一边还得护理好丈夫,给他做点好吃的,要让他看到希望,要让他感到高兴。  有一天晚上,万贵水醒来,突然对杨赛梅说:“我想把这只手剁掉。”  杨赛梅吓了一跳,问他为什么说这么孬的话。  万贵水说:“我把这么个穷家苦世交给你,心里好难过。我要是少喝点酒,少打点麻将,家里日子就不是这样。”  杨赛梅说:“有你这句话,往后我吃尽人间苦都不怕。你也没干过特别败家的事,穷家苦世是我们大家的命。你不要老想堵心的事,你要宽心养病。”  然而,一个更大的苦难正在悄悄来临,她期盼中的那场盛大喜事,突然变成丧事,他们命中注定要吃尽人间苦。  那天杨赛梅正在跟丈夫商量,请人陪他到鄱阳县去寻找一位名医,放学回家的小女儿突然进门,张口就说:“刚刚路过香店村,听说万家湾一个男孩在汕头工地上被电打死了,不会是我哥吧?”  万贵水脱口而出:“怎么会呢,老子在熬日子,儿子倒抢先一步?世上不会有这么孬的事。”  杨赛梅轻声念叨了几声天哪天哪,就往四斤家跑。四斤是村里干部,又是贵水的堂弟,他不会不知道消息。  四斤说,是听说有个小伙子被电打死,但不是万家湾人,忘了是哪个村的。  杨赛梅说,你不会瞒着我吧?  四斤说,不会不会,哪还瞒得住呢。  杨赛梅回家时,小女儿正在哭,她说老爹怪她瞎扯这些稀巴巴的事,弄得老妈心神不定,老妈挖薯挑薯一整天,还要四处打听消息,不累死还得吓死呢。小女儿委屈得哭起来。  杨赛梅哄住小女儿,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她来不及跟丈夫商量,出门就往香店村跑。她得去打听个清楚。她不说自己是万国青的妈妈,她就说是万国青的婶婶吧,这样人家也许就不会瞒她了。  然而一路上她都认为那个落难而亡的小伙子绝不会是她儿子。儿子这几年在汕头打工,给那里造了那么多高楼大厦。他给母亲看过照片,儿子说:“妈你看,这幢楼多漂亮,这就是我造的。”下一年他又拿出一张更漂亮的照片:“妈你看,这幢楼比去年那幢高出十层,这就是我造的。”  儿子十九岁,给世上只造福不造孽,上天不会这么不长眼睛。  眼看就要到达香店村,忽然遇到表哥。表哥骑着摩托迎面赶来,说是要来探望贵水。杨赛梅说,你昨天不是来过吗,你哪有时间跑得这么勤哕,你还有自己的日子自己的事呀。表哥说,不知怎么,今天特别想跟贵水说说话。  那么,她得回家招待表哥,她得给表哥烧茶、煮点心、做饭。她只好坐上表哥的摩托回家。车上谈起她担心儿子,表哥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你把孩子放出去打工,操心操成这样,哪还有力气过日子。今天别操明天的心,你好好照顾贵水吧。  杨赛梅当时怎么也没想到,表哥是村里人特意打电话喊来的,专门来截她的。  第二天早上,村里一位老人,陪同万贵水去鄱阳县看一位老中医。杨赛梅送丈夫到村前公路上搭车。忽然四斤也拎个包来搭车。杨赛梅问,你搭车去哪里?四斤说,我去九江买化肥。  杨赛梅不知道,四斤就是去汕头处理她儿子的事。她十九岁的儿子那一刻正躺在汕头医院的太平问里。她的儿子在使用电钻时遭遇不测,栽倒在正在建造的高楼大厦里。  要到几天之后,四斤捧回了万国青的骨灰盒,杨赛梅和她奄奄一息的丈夫,才明白过来,那几天传说中的死难者,果然是自己的儿子。  可怜的儿子,临别时他嘱咐父亲天塌下来都别管,结果他自己塌下来了。  一家人哭作一团。全村人都在陪着他们哭,可是这命运只能由他们一家担当。  一位老太太端着一碗米汤,守候在杨赛梅身边。老太太说,要是哭能把国青哭回来,全村男女老少,个个都愿意哭上十天十夜不停歇。可是没人能把他哭回来,活的人还是要好好活。  杨赛梅说,老天爷对我剐骨抽筋,我真的活不下去了。  老太太说,剐骨抽筋也得活,那年闹日本兵,有个村庄全村死得只剩下三个人也得活。受苦是你我的命,活也是你我的命。  杨赛梅喝了许久,才喝完那碗米汤,然后有气无力地说,还有个人等着我伺候,我不能倒下。  ……

图书封面


 我的村,我的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一般而言,凡是出身寒门而出人头地者,与人谈往往讳言家世和乡里。道理很简单,贫寒子弟苦心孤诣追求上进,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摆脱命运先天赋予他的劣势身份,一旦成功实现华丽转身,在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等方面就要和所谓的“上层”趋同,否则就会受到这一层次的排斥。另外,为了保持对这一层次稳固的身份认同,就必须体现自己的根正苗红,对不利于此的一切过往,千方百计地予以遮掩。然而,由农家子弟经多年努力打拼,最后终于成为京城的学院人士和国内颇有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摩罗,却从来不会如此。摩罗不但不避讳自己的家世和乡里,而且还大谈特谈,唯恐他人不知,甚至有最大化披露的意味。就如他的新著《我的村,我的山》,主要以老家江西九江都昌万家湾村的乡里乡亲为对象,描述这些普通乡民的日常生活。各种道听途说的家长里短,或亲身经历的陈年往事,被摩罗悉数捡拾而起,用颇为细腻温情的笔触铺陈成文。数十张拍摄于各个场合的图片夹杂其中,构成了一幅颇为完备的关于摩罗家乡的乡土志。此种乡土志非常生动,极其原生态、个人化和人性化,那些收藏在档案馆中艰涩的官方村镇志,与之相比绝不可同日而语。摩罗写自家的乡村,篇幅最多的是对家乡人命运的描写。如他以往描写乡村的作品一样,作为摩罗的亲属或邻居,苦难是这些人生命中的核心词汇。因生活贫困而导致的重病无法医治或自杀,以及突如其来的车祸、矿难等造成的死亡频繁发生,几乎充斥着这个乡村。许多村民的生命可以用悲惨二字来形容,村民的死亡给生者造成的灾难性影响,更是让人唏嘘慨叹。这样的乡村是中国千百万普通乡村的缩影。万家湾村乡亲们的命运,在中国的乡民中,也具有普遍性。摩罗对于这一切,无疑持一种深切的同情的态度。但摩罗笔下乡村苦难的另一面,是它的优美和温润之处。这种感受和热爱,对他而言,无须来由,也无须解释。在他看来,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先天的纯洁高尚,值得无限珍视。因此他不惜使用大量文人墨客的抒情甚至煽情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和故乡所谓骨肉相连、血脉相通的亲密关系。推而广之,似乎摩罗也倾向于将中国的乡村都视为田园牧歌般的乌托邦所在:农村的空气是清新的,农村的生活方式是简单的,农村人的生活是纯朴的,农村人的品质也都是纯良的。尽管,早已成为城市一分子的摩罗,已经非常聪明地不再将城市直接视为罪恶的渊薮,但其潜意识里浓重的民粹主义情结和乡土情结,似乎仍依稀可见。此种情结,这个时代无疑十分鲜见。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触目所及,都是城市的繁华景象。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和大屏幕、霓虹灯所构成声光色影,以及以消费主义为中心的生活态度,无不在宣示现代性享乐主义的基调。而中国广大的乡村和农村人生活状态,一般不会出现在普通城市人的视野之内。然而,乡村绝不应该被忽略。因为,中国最真实的一面可能并不在城市,而是在乡村。这并非由于乡村的淳朴,而是因为乡村的荒芜。这种荒芜在于,在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上,乡村和城市简直是天壤之别,完全断裂。而绝大多数农村人都在渺小而卑微地活着。他们没有代言人,生老病死无人知晓,喜怒哀乐亦无人感兴趣。因此,记录底层小人物,描写苦难,欣喜地将乡村捧起,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姿态。不过,有时也会怀疑,摩罗的这种热爱乡村,到底是出自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还是出于一种刻意为之的姿态?如果换作一般人,如此写故乡,其真诚当然无可质疑。不过,观察摩罗一直以来的诸多表现,使得这种热爱,出于他的笔下,反而有了一种暧昧之处。摩罗一贯是一个不与流行为伍,喜欢剑走偏锋的人物。在1990年代末,国内多数知识分子都日渐放弃了其批判的责任时,摩罗在那里开始检讨知识分子的耻辱感;在最近几年,中国富强的目标基本达成,而文明还远未达到的时候,摩罗在阵前倒戈,唱起了民族主义的高调;在一个时代的核心主题是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全国大举进行城市化的时候,摩罗又歌颂起了乡村,试图发现乡村的宝贵品质。联想到摩罗前段时间又集合旧文拼凑起一本书《孤独的巴金:如何理解作家》,与《中国站起来》的思想倾向截然不同,据人言大抵是为了评职称而出版。因此,估计也会有人倾向于认为,摩罗这种习惯性反其道而行之,并不是因为真正在内心有所坚持,而仅仅是一种姿态,有赚取观众眼球,谋求名声和钱财之嫌。当然,如此说来可能是过于苛责。因为,一个人一般都不会拿自己的家乡开玩笑,搞情感上的虚假欺骗。何况,能意识到书写无人问津的小人物,原本就难能可贵。而且,只要有所关注,似乎就已经强于漠视。另外,摩罗也并非突然对农村感兴趣,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农村之子的面貌出现。可以看到,以前的摩罗,也经常将自己的家乡写入小说或散文中,对种种苦难和自己在农村的遭遇不厌其烦地描述。这种描述几乎到了让人声泪俱下,为之心碎的地步。不过,如果说早期这些描写,在某些方面还颇为带有一些控诉的意味,还对农村人遭遇的不公,受到的欺压有所愤慨,那么《我的村,我的山》中,虽然也讲乡亲们遭遇的苦难,但这些灾祸大多源于遭遇一些不可抗力,农村整体呈现的是一片其乐融融、和谐社会的感觉。而实际上,真实的农村可能还不止这些,地方贪污腐败的官员欺压民众、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村民尔虞我诈等等黑暗面,也未必绝不存在。而且,农村那种宝贵的品质也正在流失殆尽,不但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存不多,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空巢现象和伦理崩溃的事实。可是在摩罗的书中都没有提到,或是起了个头之后,就巧妙地回避。因此,摩罗所描写的故乡,很可能只是一个高度美化过的故乡,未必是一个真实的所在。其实,关于中国的广大乡村,也并不是完全被城市的知识分子忽略。只是他们采取的是另一种形式。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不乏有大量学者将目光投向乡村,进行农村生态、伦理、政治运作、人际关系的社会调查。尽管这些研究将农村看做一个被观察的客观对象,未必向摩罗这样充满热爱和同情,但拒绝将自己的感情掺入其中,其优点在于可以更客观、真实地看待农村,进而真正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可是摩罗却将仍然将自己的家乡以及广大乡村当成了一个抒情的对象,由于感情投入过多,不免造成种种失真之处;由于刻意遮蔽某些东西,在客观上反而起到了某种反作用。一个人当然有对自己故乡抒情的权利,但这种汪洋恣肆的抒情却是非常个人化的,一般写在自己的私人日记本中为宜。而出版出来,除了揭示痛苦,以及为父老乡亲保存一份人情味颇足的全家福之外,真正的社会意义,实在是有限的。南都 2011年4月24日相关阅读:《看摩罗如何理解作家》,《悦读MOOK》第二十卷。
  •     这是一本中途一再想要停止阅读的书。终于没有停下来的原因是因为“熟悉”。人不是不大可能不敢正视自己熟悉的东西的,那里往往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惯性在起作用。这些人这些事,我们镇虽然不可能是一样的,却永远不缺类似的。正是这样一个个人物,让我重新去审视自己生活过的故事,那种似已淡忘的情感又重新拥上心头,以至于想立刻奔回故乡。何尝不是乡土社会共有的特征?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相当无情、忘本和不真诚的人,在看了摩罗的这本书后,更加剧了这种想法,有时在微博上看表妹的“想家”,觉得很难理解。现想想是我太异样了。太沉痛的一本书。
  •     昨天刚买到这本书,现在只是看到一半,搁下休息下看看这书的评论呵呵,我总觉得这书摩罗先生是带着异样的心情来写下这些短篇的很不错,反正我看了是感觉有些沉重的,特属于乡下十几年前固有的结构所分泌出的沉重汁水,当然作者偏向汲取这一面来阐述他对自己生长地的感情。似乎也认定这种感情对于自己浸养是主要的。所以作者所写的东西很真情实感,,,,,,我很不认同,作者是用着一种调和贫寒与高雅之间的那种情调来写的,这样只能写的虚伪,而且很容易被看穿。。作者却是带着热烈的情绪与自己山村民事融为一体的,并不是作为一个很远的旁观者来倾述他的人物故事的。。。。。。所以,打算晚上吃完饭把它看完,呵呵 。。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一个村庄里的非正常死亡,但这在农村却再正常不过。
  •     一个个故事,包容着作者心底的苦思与哀痛。
    这种有良心的作者,不多了。
    这种有良知的作者的作品,也不多了。
    虽然文辞简朴,但是隐藏着一股力量!
  •     寻根与招魂……每每就要泪目。但我也同意有书评指出的,没有上升到社会学意义。另外,我并不反对批评,一本书如果没有反对的意见,那基本上也没有阅读的意义。但是看到有人用文学体裁的标准来评价这本书,我想说的是,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好吧,让我直说了吧,我想说的是:去你妈的。
  •     保持比较难得的客观,中立,透过文字,读懂人生。
  •     村里的那些非正常死亡。
  •     回到故乡,才能洗涤疲惫的心灵
  •     摩罗写散文真是差,太露而不含
  •     值得看,有时代意义
  •     有思想,有艺术
  •     这样的书也能出?**了!
  •     视角不错,内容吸引人心,但是叙述较为粗糙,有失细腻,这一点比不上《中国在梁庄》。
  •     大鸣山,美丽的山。
  •     属摩罗少见的文风,然而太淡,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     这本书作者的是讲自己的家乡生活描绘出来,十分好看。生动而又深刻。
  •     生活就是真实,云中漂,水中飘,不会有相同的感受,但一定是有一样的收获.读一读,看一看,他的村,他的山,那样的春,那样的纯.
  •     讲了了一些作者愿意讲述的角度~
  •     作者像谈家常一样,很自然,很亲切!
  •     注定无法归去!
  •     摩罗的书第一次看,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