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行者无疆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506359771
作者:余秋雨
页数:325页

作者简介

《文化苦旅全书:行者无疆》是《千年一叹》的续篇。余秋雨先生考察了欧洲九十六座城市,这是连欧洲学者也很难做到的事。从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现代的咖啡馆,从一所所几百年历史的大学到北欧海盗的转型地,余秋雨先生一直在比较着中华文明的缺失。
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其中两册是有关中国的,两册是有关世界的,两册是有关自己的。此次推出的是有关世界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文化苦旅全书》经过余秋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几十篇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

书籍目录

自 序
第一卷 南欧
南方的毁灭
罗马假日
兴亡象牙白
点燃亚平宁
寻常威尼斯
稀释但丁
城市的符咒
大师与小人
围啄的鸡群
流浪的本义
只因它特别忠厚
小巷老门
死前细妆
古老的窄街
贝壳未碎
我的窗下
他们的麻烦
古本江先生
第二卷 中欧
仁者乐山
悬崖上的废弃
醉意秘藏
哈维尔不后悔
黄铜的幽默
追询德国
墓地荒荒
黑白照片
空空的书架
慕尼黑啤酒节
谁能辨认
庞大的无聊
学生监狱
战神心软了
阿勒河
突破的一年
希隆的囚徒
瑞士手表
第三卷 西欧
河畔聚会
悬念落地
法国胃口
马赛鱼汤
远年琥珀
诺曼底血缘
扼守秋天
庄园里的首相和公爵
牛津童话
奇怪的日子
两方茶语
都柏林
都市逻辑
谁的滑铁卢
蓝旗和孩子
海牙的老人
自己的真相
荷兰水
玲珑小国
第四卷 北欧
北欧童话
漫漫长夜
瑞典小记
终极关怀
砰然关门
历史的诚实
冰清玉洁的世界
生命的默契
拍雪进屋
议会—阿尔庭
尼雅尔萨迦
地球的裂缝
北极印痕
大雪小村
总结在寒夜

编辑推荐

  一个当代人心中的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  第一流的美文,第一流的深度。

前言

  自 序  这本书,是《 千年一叹 》的续篇。  初一看,“续”得有点勉强。因为这分明是截然相反的两组人间风景。你看,一边是,又一场沙漠风景蒙住了壕堑后面的零乱枪口,枪口边上是惶恐而又无望的眼神;另一边是,湿漉漉的精雅街道上漂浮着慵懒的咖啡香味,几辈子的社会理想似乎都已经在这里完满了结。  除了这样的强烈对比外,还有更刺激的对比。天眼有记:今日沙漠壕堑处,正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之地;而今日湿漉漉的街道,当时还是茫茫荒原。  怎么会这样?最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一定埋藏着最深刻的逻辑。  其实我原先并不打算把它们对比在一起的,而是只想以数千年对比数千年,在沙漠壕堑中思考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这种对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殊死历险,却使我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感。我一路逃奔一路推进,一路讲述一路写作,通过凤凰卫视的转播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我在路上并不知道这种影响,直到二十世纪最后几天,亚洲一个国家的媒体官员带着翻译赶到半路上堵截我,说我已被他们国家选为“世界十大跨世纪”的“十人”之一,我才大吃一惊。我问,其他九人都是世界级的政要大亨,为什么放进了我?他回答道:“是你一步一步地告诉了世界,人类最辉煌的文明故地大多已被恐怖主义控制,而你自己又恰恰代表着另一种古文明。”  我带着这种文化自豪感穿过喜马拉雅山回到国内,没想到,每个城市的报刊亭上都悬挂着诽谤我的文章。一开始我以为是一股陡起陡灭的狂风恶浪,后来发现,那些一眼就能识破的谣言只要有人制造出来,就立即在中国变成铜铸铁浇,十几年都破除不了。这就给我企图重新评价中华文化的热忱,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是啊,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谁想寻找一种机制来阻止谣言和诽谤吗?没门;谁想寻找某种程序来惩罚诬陷和毁损吗?还是没门。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因此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回想起来,至少从屈原、司马迁、嵇康开始,两千年间所有比较重要的文人几乎没有一个例外,全都挣扎在谣言和诽谤中无法脱身。他们只要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说了一些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获得了别人没有获得过的成就和名声,立即就成为群起围啄的目标,而且无人救援。于是,整部中华文化史,也就成了“整人”和“被整”的历史。  感谢一切造谣者、诽谤者、起哄者,他们在中华文化中永远不受谴责的洋洋得意,纠正了我对中华文化过于光明的读解。于是,我决定寻找另一种对比坐标。  可以找美国,但它太年轻,缺少年代上的可比性,更何况它太霸道,缺少平等对话的可能;也可以找日本,但它太小,缺少体量上的可比性,更何况它与中国的历史恩怨太深,缺少平等对话所需要的安静。那么,只能是欧洲了。  我的这个想法,又一次与凤凰卫视一拍即合。于是,重新出发。我考察了欧洲九十六座城市,这是连欧洲学者也很难做到的事。与《 千年一叹 》所记述的那次行程不同,这次考察除了在西班牙北部受到民族武装势力的小小惊吓,在德国受到“新纳粹”的某种骚扰外,基本上都平安无虞。也没再遇到什么食宿困难,可以比较从容地读读写写,这就是这本《 行者无疆 》的由来。  我说过,《 千年一叹 》的不少篇目是在命悬一线之际赶写出来的,因此舍不得删削和修改;那么,相比之下,对《 行者无疆 》就不必那么疼惜了。一路上写了很多,删改起来也就比较严苛。  在欧洲漫游期间,惊讶不多,思考很多。惊讶不多的原因,是我曾经花费多年的时间钻研过欧洲从古希腊开始的历史文化,几乎已经到了沉溺的地步。我在心里早就熟知的那些精神老宅,那些神圣长髯,那些黄铜般的哲言,那些被黑色披风所裹卷的诗情。但是,这一切在以前都是风干了的记忆碎片,现在眼见它们衍伸成一种综合生态弥漫在街市间的时候,我不能不深深思考。它们为什么是这样?中国为什么是那样?  从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现代的咖啡馆,从一所所几百年历史的大学到北欧海盗的转型地,我一直在比较着中华文明的缺失。它的公民意识、心灵秩序、法制教育、创造思维,一次次使我陷入一种整体羞惭。但是,走得远了,看得多了,我也发现了欧洲的忧虑。早年过于精致的社会设计成了一种面对现代挑战的体制性负担,以往远航万里的雄心壮志成了一种自以为是的心理狭隘,高福利的公平理想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沉重滞力……总之,许多一直令我们仰慕不置的高塔,已经敲起了越来越多的警钟,有时钟声还有点凄厉。  当然,我也要把这种感受表述出来。于是,以中华文化为中介,《 千年一叹 》和《 行者无疆 》也就连贯了起来。  《 行者无疆 》第一版的正版,已经销售了一百多万册。曾经有人告诉我,很多到欧洲旅行的中国人,身边都会带这一本书。有一次在欧洲的一辆载满各地中国人的大型游览车上,一位导游说,谁没有带《 行者无疆 》的请举手,结果举手的只有两位。这件事让我亦喜亦忧,喜不必说,所忧者,是要让大家明白,此书作为导游读物很不合格。  这次修订,删去了三分之一篇幅,文字也有较大的改动,使之更加干净。  二○○一年九月成书,  二○一一年五月改定新版,并重写此序

内容概要

  余秋雨,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章节摘录

  总结在寒夜  一  我在《 自序 》里说过,这次考察欧洲,本来是想进一步为中华文明寻找对比坐标的。但是,欧洲果然太厉害了,每次踏入都会让人迷醉。我只知深一步、浅一步地往前走,处处都有感受,每天也写了不少,却忘了出行的目的。  在欧洲旅行,还可以在各地读不少资料。我在佛罗伦萨读美第奇,在布拉格读哈维尔,在冰岛读《 萨迦 》,都读得非常入迷。这一来,离中华文明就越来越远了。  直到此刻,在北欧的夜行火车上,我才回过神来。这趟火车除了我们几个人外,没有别的乘客,我一个人占了一间设备齐全的卧室。车窗外是延绵不绝的雪原,而这雪原的名字又没有在地图上找到。路那么长,夜那么长,一种运动之中的巨大陌生,几乎让自己消失。我静下心来,开始整理一路上与中华文明有对比关系的感受。  欧洲图像太多,话题分散,很难简明地归纳出与中华文明的逻辑对比。我只能放弃概括,保留感性,回想一路上哪一些图像具有对比价值。从行李里抽出两张纸来,写了三十多个,觉得太多,删来删去,删成了七个对比性图像,那就是——  一行字母;  一片墓地;  一份图表;  一个城堡;  一群闲人;  一块巨石;  一面蓝旗。  二  先看那一行字母。  那行字母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M-E-D-I-C-I,在街边、门墙、地上都有。这是美第奇家族的拼写。  按照中国文化的习惯思维,一个有钱有势的贵族门庭,大多是历史前进的障碍,社会革命的对象。但是,美第奇家族让我们吃惊了。  最简单的事实是:如果没有文艺复兴,世界的现代是不可设想的;如果没有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是不可设想的;如果没有美第奇家族,佛罗伦萨和文艺复兴都是不可设想的。  美第奇家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营造了一个新文化的中心,把财富和权力作为汇聚人文主义艺术大师的背景,构成了一个既有挑战性质,又有示范性质的强大存在。历史,就在这种情况下大踏步地走出了中世纪。哐、哐、哐,脚步很重,脚印很深。但丁的面模供奉在他们家里,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的踪迹处处可见,大卫的雕像骄傲地挺立着,人的光辉已开始照亮那一条条坚硬的小方块石子铺成的狭窄巷道。尽管当时的佛罗伦萨还没有产生深刻的近代思想家,但这座城市却为近代欧洲奠定了基石。  在中国的历史转型期,总是很难看到权力资源、财富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良性集结。中国的社会改革者们更多地想到剥夺,这种剥夺即便包含正义,也容易使历史转型在摇摆晃荡中降低了等级。  这中间,最关键的是文化资源。美第奇家族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出色,他们不是把文化创造的权力紧握在自己手上随意布施,而是以最虔诚的态度去寻找真正的创造者。他们对于一代艺术家的发掘、培养、传扬、保护,使新思想变得感性,使新时代变得美丽。  这座城市的市民长期追随美第奇家族,而美第奇家族却在追随艺术大师,这两度追随,就完成了一次关及人类的集体提升。  中国的一次次进步和转型,都容易流于急功近利,忽略了新的精神文化基础的建立,还误以为暂时牺牲文化是必要的代价。其实,社会转型的成功关键,恰恰在于必须集中权力资源、财富资源和文化资源,一起开创一种新文化。  三  再看那一片墓地。  我说的是德国柏林费希特、黑格尔的墓地。其实,欧洲可供游观的学人墓地很多,随之还有大量的故居、雕像,让后人领略一个个智者的灵魂。  同样是知识分子,德国的同行在整体上远比中国同行纯粹,并因纯粹而走向宏伟。历代中国文人哪怕是最优秀的,都与权力构架密切相连,即便是逃遁和叛逆,也是一种密切的反向连结。因此,他们的“入世”言行,解构了独立的文化思维;他们的“出世”言行,则表现出一种故意。直到今天,中国文人仍然在政客式的热闹和书蠹式的寂寥间徘徊,都带有自欺欺人的虚假。  德国学者很少有这种情况,即使像歌德这样在魏玛做大官,也不影响《 浮士德 》的创作。黑格尔庞大的哲学架构和美学体系,更不可能是应时之作。他担任柏林大学校长,算是一个不小的行政职务了,却也坚守大学创始人威廉?洪堡的宗旨,实行充分学术自由,不许官方行政干涉。  比黑格尔的思维更加开阔的是康德,终身静居乡里,思索着宇宙和人类的奥秘。  但是,即便这样,康德也反对知识分子伪装出拒绝社会、摆脱大众的清高模样。他以法国启蒙主义者为例,提出了知识分子的行为标准:“勇于在一切公共领域运用理性。”这恰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致命弱点。即便是我们尊敬的前辈知识分子,他们留给“公共领域”的精神财富也少而又少。  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的墓地和故居,也总是比较冷落。  当代欧洲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我认为是曾经当了十多年捷克总统的哈维尔。我在美丽的布拉格居然好几天都把自己锁在旅馆里,读他近年来的著述。我把他的主要思想写进了本书第二卷《 哈维尔不后悔 》一文的第四节,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读者能仔细阅读。  四  再说那一份图表。  图表在法国里昂的一家博物馆里,列出了这座城市在十九世纪的创造和发明。我细细看了三遍,每一项,都直接推动了全人类的现代化步伐,从纺织机械到电影技术,多达十几项。  这还仅仅是里昂。扩而大之,整个法国会有多少?但我又看到,待到十九世纪结束,无论是法国的各级官员还是知识分子都沉痛反省:比之于美国和德国的创造发明,法国远远落后了!  正是这份图表提醒我们,中国人再也不要躺在遥远的“四大发明”上沾沾自喜了。  中国由于长期封闭,不仅基本上没有参与人类近代文明的创造,而且对西方世界日新月异的创造态势也知之甚少。结果,直到今天,组成现代生活各个侧面的主要部件,几乎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更刺心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并不能感受此间疼痛,仍在一些“国粹”中深深沉醉。这种情形,使文化保守主义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创新的步伐。  西方有一些学者对中国早期发明的高度评价,常常会被我们误读。因此,我在牛津大学时曾借英国李约瑟先生的著述《 中国古代科技史 》来提醒同胞:  但愿中国读者不要抽去他著作产生的环境,只从他那里寻找单向安慰,以为人类的进步全部笼罩在中国古代那几项发明之下。须知就在他写下这部书的同时,英国仍在不断地创造第一。第一瓶青霉素,第一个电子管,第一台雷达,第一台计算机,第一台电视机……即便在最近,他们还相继公布了第一例克隆羊和第一例试管婴儿的消息。英国人在这样的创造浪潮中居然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整理得比中国人自己还要完整,实在是一种气派。我们如果因此而沾沾自喜,反倒小气。  五  那一座城堡。  我是指英国皇家的温莎堡,以及不远处的伊顿公学。  中华文明本是信奉中庸之道的,但在中国近代救亡的危机之中,受法国激进主义影响较深。从法国大革命到巴黎公社,激情如火的慷慨陈词和铁血拼杀,感染了很多中国的改革者。相比之下,对英国的温和、渐进的改良道路,反而隔膜。  后来,他们甚至不知道法国社会最终安定在什么样的体制下,关起门来激进得无以复加。甚至在和平年月里仍然崇拜暴力,包括语言暴力。  很容易把这种激进主义当做理想主义加以歌颂。即便是在经历了“文革”这样的极端激进主义灾难之后,还有不少人把“穷批猛打”作为基本的文化行为方式。而事实上,这种激进主义对社会元气的损伤、民间礼义的破坏、人权人道的剥夺,业已酿成巨大的恶果,不仅祸及当代,还会贻害子孙。  对此我早已切身感受,但等到这次在深秋季节进入温莎堡和伊顿公学东张西望地漫步长久,才在感性上被充分说服。  我写道:  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然而细细一想,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文明进步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现代社会该有的观念人家也都有了,你还能说什么呢?  较少腥风血雨,较少声色俱厉,也较少德国式的深思高论,只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过障碍走,怎么消耗少就怎么走,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这种社会行为方式,已被历史证明,是一条可圈可点的道路。  六  现在要面对的另一个对比点,是沿途处处可见的一群群闲人。  在欧洲各地,总能看到大量手握一杯啤酒或咖啡,悠闲地坐在路旁一张张小桌子边的闲人。他们吃得不多,却坐得很久,有的聊天,有的看报。偶尔抬头打量街市,目光平静,安然自得,十分体面。  这又与我们中国人的生态构成了明显对比。  记得在意大利时曾与当地的一些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有很多中国移民在欧洲谋生,意大利朋友对他们既钦佩又纳闷。佩服的是,他们通过自己日以继夜的辛劳,不仅在当地站稳了脚跟,而且还积累了可观的财富;纳闷的是,他们几乎没有闲暇,没有休假,让人看不到他们辛劳的目的。说是为了子女,子女一长大又重复这种忙碌。  平心而论,我很能理解同胞的行为方式。以前长期处于贫困,后来即便摆脱了贫困也还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不以埋头苦干来积累财富。  问题在于,当这种无休止的苦干由群体行为演变成心理惯性,就陷入了盲目。而这种盲目的最大危机,是对公共空间、公共生态的隔膜。本来,他们是可以在那里摆脱这种危机的。  我在罗马时,看到绝大多数市民在公共假期全部外出休假而几乎空城的景象,想到了他们与中国人在文明生态上的重大差异。我写道:  中国人刻苦耐劳,偶尔也休假,但那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欧洲人反过来,认为平日辛苦工作,大半倒是为了休假。因为只有在休假中,才能使杂务中断,使焦灼凝冻,使肢体回归,使亲伦重现。也就是说,使人暂别异化状态,恢复人性。这种观念溶化了西方的个人权利、回归自然等等主干性原则,很容易广泛普及,深入人心……  读者一看就知道,我在说休假的时候,着眼点不在休假,而在于“使人暂别异化状态,恢复人性”。这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却最容易被盲目的实用主义惯性所遮蔽。因此,悠闲很可能是一种清醒,而忙碌则很可能是一种糊涂。中华文明注重实用理性,绌于终极思考,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较少关心人文理想。这一点,欧洲常常使我清醒。例如北欧有些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不太快,其中大半原因,就是由于实行了比较彻底的社会福利政策,使悠闲成为一种广泛的可能。  为此,我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写下了一段话:  我学着概括了他们这里的一系列逻辑关系——  社会安全靠共同福利来实现;  共同福利靠经济发展来实现;  经济发展靠市场竞争来实现;  市场竞争靠正常秩序来实现;  正常秩序靠社会责任来实现;  社会责任靠公民义务来实现。  因此,财产必须体现为义务,自由必须体现为责任,这就是现代经济的文化伦理。  想到这里,我更明白了,看上去慢悠悠、暖洋洋的瑞典模式,不应该被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嘲笑。  那么,缩小了看,那些在欧洲很多街边可以看到的休闲人群,也值得我们另眼相看。正在快速积聚财富的中国人,有没有想过自己今后的生态模式呢?财富无限而生命有限,当人生的黄昏终于降临,你们会在哪里?  七  接下来,是那块巨石。  在冰岛,我去看了辛格韦德利火山岩间的那块巨石,大家叫它“法律石”。  我去的时候那里非常寒冷,却咬牙忍冻站了很久。初一听,那是北欧海盗们自发地接受法律仲裁的地方,去看看只是出于好奇。但是站在那里,我却想到了中华文明的一大隐脉,后来回到冰岛的首都雷克雅未克之后花几天时间一连写了好几篇文章。  中华文明的这一大隐脉,就是武侠精神。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至今爆红,证明这一隐脉的潜在力量至今犹存。往往是以家族复仇为起点,各自设定正义理由,行为方式痛快、壮烈,贯串着对“好汉人格”的崇拜。但是,这一隐脉在本性上是无视法律的,因此也造成了中华文明与近代社会的严重阻隔。无数事实证明,“好汉人格”很容易转化成“暴民人格”,荼毒社会。  在冰岛辛格韦德利的“法律石”前,我发现了当年北欧好汉们如何花费几百年时间,痛苦地更换荣誉坐标,改写英雄情怀。  更换和改写的结果,是放下长剑和毒誓,去倾听法律的宣判,以及教堂的钟声。这就与中国好汉们遇到的“招安还是不招安”的问题判然有别了。如果也要用“招安”这个词,那他们是被法律和宗教“招安”了。我写道:  很多好汉本来是为了求得一个社会公正而勃然奋起的,结果却给他人带来更大的不公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东西方都会有那么多江湖恩仇故事,既无规则又企盼规则,即便盼来了最公正的法律也往往胸臆难平。这是人类很难通过又必须通过的精神险关,只有通过了这个精神险关,才能真正踏上文明之途,走向今天。  我特别注意的,是北欧的好汉们通过这个精神险关时的挣扎过程, 《 萨迦 》对于这个挣扎过程有细致的描述。相比之下,中国好汉们心中的“社会公平”,一直是单向的,复仇式的,因此与法律的关系始终是对立的,冲撞的。  《 萨迦 》记载,“好汉中的好汉”尼雅尔和贡纳尔等人既看到了以复仇为基础的老荣誉,又看到了以理性为基础的新荣誉,而且,还看到了当时法律的代表者是一个小人。但他们还是愿意为新荣誉和法律,献出生命,并忍受讥笑。  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同时代的中国故事中找不到,于是后来也就更难找到了。  由此,我把“法律石”当做了一个重要的对比点。  这里发生的故事,曾使司各特、瓦格纳、海明威、博尔赫斯非常兴奋,但是,由于海险地荒,他们都未能到冰岛来看看。我有幸来了,并在这里想着中华文化。  八  最后一个主要对比点,是一面蓝旗。  这面蓝旗,就是欧盟的旗帜,在欧洲到处都可以看到,却更权威地飘扬在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大堂门口。离欧盟总部仅四十公里,便是改写了欧洲近代史的滑铁卢战场。这种近距离的对接,让我不无震撼。  不朽的伟业、成败的英雄,总是维系在滑铁卢和其他许多战场上。永久的目光,总是注视着在炮火硝烟间最后升起的那面胜利者的旗帜。然而,欧洲终于告诉我们,最后升起的旗帜无关胜负,无关国家,无关民族,而是那面联合的旗,与蓝天同色。  我们中国人已经关注到了这个现实,但对这个现实中所包含着的深意,却还比较漠然。  就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而言,欧洲特别有声有色。从古代到近代,世界历史上最传奇、最残酷的篇章,大半发生在欧洲的民族国家之间。对此,欧洲居然有更宏伟的良知,提出了反证。  中华文明在本性上具有一种开阔无垠的天下意识。民族国家的概念,则产生于遭受内乱和外力的威胁之时。目前,当中国终于大踏步走向国际社会的时候,既有可能因视野打开而显出气度,又有可能因竞争激烈而倒退回狭隘。  于是,我觉得有一些话,应该从欧洲的土地上写给中华文化:  康德相信人类理性,断定人类一定会克服对抗而走向和谐,各个国家也会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建立良好的国际联盟,最终建立世界意义的“普遍立法的公民社会”。正是这种构想,成了后来欧洲统一运动的理论根据。  我当然更喜欢康德,喜欢他跨疆越界的大善,喜欢他隐藏在严密思维背后的远见。民族主权有局部的合理性,但欧洲的血火历程早已证明,对此张扬过度必是人类的祸殃。人类共同的文明原则,一定是最终的方向。任何一个高贵的民族,都应该是这些共同原则的制定者、实践者和维护者。  欧洲的文化良知,包括我特别敬仰的歌德和雨果,也持这种立场。  事实早已证明,而且还将不断证明,很多邪恶行为往往躲在“民族”和“国家”的旗幡后面。我们应该撩开这些旗幡,把那些反人类、反社会、反生命、反秩序、反理智的庞大暗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并合力予以战胜。否则,人类将面临一系列共同的灾难。大家已经看到,今天的绝大多数灾难,已经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这是我在欧洲的“最后一课”。  九  在欧洲考察,当然不会像上次考察北非、中东、南亚那样恐怖,但也不是预想的那样安全。  西班牙北部的分裂主义集团在不断地制造事件,我们在那里时天天受到人们紧张的提醒;德国的“新纳粹”专挑外国人动手,这又要让我们一直处于警觉之中;在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一带,我们被告知,即便是在街边停车吃一顿饭,出来时很可能被卸掉了一半车轮;一个当地人说:“我们这个区,至少有一半人进过监狱”,这可能有点夸张,但追捕黑手党的凄厉警笛却确实常在耳畔;欧洲各地都能遇到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者,因此偷盗事件的发生如家常便饭……  我们车队的重大失窃发生在巴黎,车上的几个大箱子都没有了。后来经过细致的回忆,发觉由于我们不熟悉市内交通而临时雇来的司机有极大的疑点。他很可能是盗窃集团的成员,停车时故意没有把车门锁住。  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我们停在不同停车场的几辆车,车窗全部砸得粉碎,几台手提电脑不见了,连我的数码相机也不翼而飞,包括弥足珍贵的考察照片。去警局报案,警察平静地说,那是吸大麻的人没钱了才这么干的,但这样的案子天天发生,从来没有破过。  这一切说明,尽管我一路都在以欧洲文明为坐标来寻找中华文明的短处,但欧洲文明自身遇到的麻烦也很多。人类的很多灾难是互渗的,我在中东和南亚看到的种种危险,也都在欧洲有明显的投射。连法国图卢兹这样原以为最平静的城市,我们也遇到了大爆炸。可惜,优秀的欧洲,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灾难已经失去敏感和关切,对于已经来到身边的危机也缺少应对能力。我写道:  上几代东方文化人多数是以歆羡和追慕的眼光来看待欧洲文明的,结果便产生了一种以误读为基础的滥情和浅薄。这种倾向在欧洲本身也有滋长。当历史不再留有伤痛,时间不再负担使命,记忆不再承受责任,它或许会进入一种自我失落的精神恍惚。  欧洲的旅途,使我对弗兰西斯?福山在《 历史的终结 》一书所阐述的法国哲学家柯杰夫( Alexandre Kojeve )的观点产生质疑。这种观点认为,欧洲集中了从基督教文明到法国大革命的多种营养,战胜了诸多对手,在物质的充裕、个体的自由、体制的民主和社会的安定等各个方面已进入了历史的终结状态。今后虽然还会有局部冲突,整体趋向却是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消费和游戏。  我觉得,这种观点,是一种躲藏在自己价值系统里的闭目塞听,也是对各地实际存在的危机、积怨、恐怖、暴力的故意省略。欧洲的这种心态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安全,因为当一种文明不能正视自己的外部世界,也就一定不能正视自己的历史,结果只能削弱自己的体质。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在学习欧洲文明的时候,不能继续像文化前辈那样一味抱歆羡和追慕的态度,而应该作一些更深入的总体思考。  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差别很大,但既然都称为“文明”,就必须应对所有文明的共同敌人,那就是一切非文明的力量,例如恐怖主义、核竞赛、环境污染、自然灾害……  这也正是我不赞成享廷顿教授的地方,他只指出了各个文明之间有可能产生的冲突。事实上,二十一世纪的最根本冲突,产生在文明与非文明之间。守护全人类的整体文明,是迫在眉睫的当代大道。  ……

图书封面


 行者无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直觉得余秋雨是一代文化学者的代表,不似传统的老学究成日钻研于书本之中,其实文化本来源于生活,装饰于生活,点缀于生活,所以,必须将文化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诠释她的美,于无字处读书,只有亲身的经历,才能感受到生活之美。这本书中,作者将文化之旅用平实却引人的语言,将自己在欧洲的所见所闻所感娓娓道来,好似一个老者在做自己的回忆录,真实,却发人深省,喜欢这样的文风。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让我以新的角度看欧洲的风景,它的人文,它的韵味。
  •     这本游记随笔打开了我通往欧洲大陆的门
  •     不喜欢余秋雨
  •     看过千年一叹就很想去那些和我们一样古老的国家,看过行者无疆现在很想去欧洲。不仅仅是因为城市的优美,而是那些优美背后丰富的底蕴。旅行书告诉我们的是哪里好玩好吃好住,这两本书是告诉我们哪里有历史,哪里有文明,哪里才是让我们驻足屏息仰望地方。
  •     很多身边的人都说余秋雨怎么怎么样,妄加评论,但我感觉没读过他的书,就不能随意的去从文化上评论他.看过这本行者无疆,准备买齐他全套的书来读,通俗中锤炼人性.
  •     看余秋雨的书,有一种历史的沉重与厚重感
  •     初中的语文老师推荐,实在是一本好书,依依不舍看了三天,这本书带来的最大的后遗症便是之后去一个景点,便会照余老师那样,看看当地的历史,听听他们的故事……虽然去过欧洲,但也只是被它的美惊艳到,而余老师的文字,让我觉得心灵被欧洲的阳光照射着,温暖舒服极了。难得的好书,绝对的推荐。(这是两年前看的书)
  •     行者无疆 阅才赏心
  •     有着文人的小矫情,我竟然非常喜欢
  •     对于真正想要追寻什么的人,他们脚下从来不缺少路
  •     心纯净,行至美。
  •     软精装,余秋雨的书,经典!
  •     今天,石阶犹在,诗情已老。
  •     余秋雨的作品很不错的,书封面也很雅致。
  •     余秋雨的文化书本本精彩绝伦,这本书是《借我一生》《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寻觅中华》之后的一本延续完整的书,很好的一本书,一直完善的体现着余老师大宽广的视野和深邃的思维,很好的一本书。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余秋雨的文风很喜欢,更有爱的是欧洲游~
  •     很喜欢好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他的文化苦旅已经看完,千年一叹正在看,合适期待行者无疆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目前不能去欧洲,那么读读他的游记也身临其境...
  •     买来送同学的,余秋雨先生的书大都值得一读,见解很深刻
  •     余秋雨的书每一本,每一篇都是经典,超喜欢!
  •     我喜欢看散文和游记,这本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了
  •     余秋雨的书看的不多,从这本书勾起我看其他作品的欲望
  •     年轻人不要乱看这种书,真是的 读着读着你会情不自禁的边说fuck边用手拍墙 然后懊恼自己没钱去
  •     一直很喜欢余秋雨的文章,行者无疆看过好多遍,可惜原来那本被老爸弄丢了,这次在当当看到了精装版,第一时间就入手了,包装不错,用塑料皮包裹的,长途运输都没有一点损坏,送货员态度也很好。比较满意!
  •     一直都喜欢余秋雨的书,穿行在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各地的人文历史,就像身临其境一样。
  •     欧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对比与“反写”,没有一扇大门可以关闭所有大门,没有一条街道可以囊括所有街道,只有北极,这是东方哲学的玄机。
  •     非常喜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系列,跟随余老师文字游览各国的同时,学到了更多的人文、历史等知识!
  •     鲁迅对待写过的文章的态度是不改一字,虽然觉得没有多大必要,不过余秋雨选择改写也无可厚非,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他的散文,批判者自然可以找出一堆理由,但从文化普及以及推动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上来说,他总比那些自以为是却“默默无闻”,孤芳自赏的人强多了!!!
  •     很喜欢余秋雨的书,很有内涵。唯一的缺陷是封面有很多很多划痕,心疼。
  •     有很多很深沉的历史叙述,但是看着一点也不无聊,反而引人入胜,妙笔生花咯~
  •     很喜欢他的书
  •     好喜欢的一本书,余秋雨从里最有趣的书,抓住了欧洲的特点
  •     开拓视野,带上眼睛去旅行
  •     文化意蕴太吸引人
  •     开口闭口文化。作为九零后真心看不惯。总用一种自习很牛掰的口气说话。读起来很那个。
  •     有一篇很感动。很喜欢里面描写到的欧洲。
  •     最爱余秋雨,与前两部一起正好为一套
  •     余秋雨的书不用多评价——经典
  •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值得一读,很有感触
  •     古老的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碰撞。
  •     被欧洲的题材所吸引,增长了不少对欧洲诸国的了解。大师依旧有很多感慨,但总体感觉思考的程度并不深。
  •     这本书,一口气读完,过瘾!
  •     有些人说这个版本的被删掉很多,不太推荐看。确实,在前言余秋雨就讲到了这一点,但是!但是!他删减就肯定有他的理由,留下来的才是精华中的精华。被删的就是可有可无的了。而且这书让我了解关于欧洲的我很多不知道的事。多得是~我不知道的事~~~
  •     与《千年一叹》属于一个系列的,是对欧洲文化的一种补充,很好的书
  •     余秋雨的文章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词汇,颇有韩柳的风格,读着很沉重,发人深思。
  •     这本书主要是描写欧洲,我个人就偏爱欧洲,余秋雨的文笔阅历也更不必多提。很棒
  •     走过的路是一生的财富,一生应该有这么一次,不受世俗的影响,不为他人的期待,只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做那个永不后悔的决定。
  •      纠正对于中华文化过于光明的解读,寻找另一种对比坐标。
  •     相对于文化苦旅更喜欢行者无疆。不管怎么样都是一本对于我学习地理和文学的启蒙书。小时候读的时候有些东西悟不透,但是他勾勒出的画面着实生动。可能他的思想和报复更适合在中东硝烟与战争里感慨升华,而暂时还领悟不到沉重的我只想喝一杯德国黑啤看看卢塞恩的日落。
  •     余秋雨的书绝对是精品推荐
  •     书还没看,但是看到大家的评价都说不错,家里有霜冷长河和千年一叹,尤其喜欢千年一叹,喜欢看余秋雨写的游记类的书籍,相信行者无疆也能不错。
  •     余秋雨的散文我是很喜欢的,这篇“欧洲行记”从文化上考量欧洲多国深度不够,给我马虎的感觉。作为“欧洲简略”还是很成功,对欧洲印象又加深了一层。
  •     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挺好的书...
  •     跟村上春树的远方的鼓声一起对比着看,一个是满怀中国深情的大情怀,一个是异域街景市人的小生活。他踏遍欧洲的几十个国家,让我们与他一起在欧洲和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一起行走着、对比着、感慨着、沉思着、感悟着……
  •     余秋雨的散文算不上优美 但还是很有文化底蕴的
  •     喜欢余秋雨的文章。
  •     作为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一部分,我只读了《行者无疆》,记住了那神秘的庞贝古城和学校监狱,不过当时没有仔细阅读。把它作为一份新年礼物送给自己,希望自己新的一年,过的充实,学会坦然!
  •     比起千年一叹的硝烟弥漫,这本书描绘了一个个文明的国度,还借国外的先进文明结合中国现状有所反省
  •     余秋雨是经历过文革的人 行者无疆记录了他的中东之行 看到了那么多文明早已荡然无存
  •     嗯··我真是读了秋雨老师好多书·····
  •     推荐给学生阅读的,这本书装的可以,价格适中,学生很满意。余秋雨的文不用多说了
  •     买了《千年一叹》就要买《行者无疆》,有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不过就算没买《千年一叹》我也会买《行者无疆》。因为里面开篇就是我最喜欢的意大利。套用作者第一段话评论就是: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语可以分给各个作品,温馨,治愈,青春,校园,明媚,忧伤,奇幻……其中不少作品还会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词,产生争逐。
    但只有一个词,他们不会争,争了也不受用。
    这个词叫文化,这本书叫《行者无疆》。
  •     喜欢余秋雨的书,把文化穿插在历史之中,有历史承载文化。读完此书,也熟悉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又享受到文字的美好
  •     余秋雨的书,一直都有关注,喜欢他的文字。
  •     5分,好书,喜欢余秋雨的写作风格
  •     什么也不多说了,高中为了写好作文读过的书中令人最记忆深刻心驰神往的一本书。有生之年能有多少人的生命能如此摆脱疆界,无论是脚步还是思路。
  •     是从千年一叹才深入认识余秋雨的 个人比较喜欢他的风格 行者无疆讲的是欧洲 所以毫不犹豫的买下来了
  •     朋友推荐的这本书,本来不喜欢读书的,但这本书能看的下去,余秋雨的文字朴实细腻,读起来很舒服,我很喜欢,跟着他的脚步走遍欧洲,知道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很棒的一本书。推荐
  •     包装很漂亮,拿到手里很喜欢。旅行,带给人的是眼界与思维的开阔,行者无疆
  •     余秋雨的书差不多买齐了,很喜欢这本书的包装和排版。但是书还没看。
  •     这本书记录了欧洲的历史,她的美丽,魅力。满足了想去欧洲去不了的中国人的口味,特别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返璞归真的解说,非常棒,挺秋雨叔。
  •     正如书名 行者无疆 行万里路 破万卷书
  •      《行者无疆》讲诉的是欧洲的文化和故事,没有《千年一叹》中东一带的惊心动魄,但是却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欧洲。我以前眼里的欧洲,到处充满着资本,而这本书里的欧洲,充满着历史和文化。
  •     帮同事买的,比前段时间我自己买的那本好,是硬皮的,16开,封面很有感觉,很棒的书,很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字。
  •     行者无疆 是初次接触余秋雨先生的书,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喜欢。再版了一定要买啊~写欧洲那种语言和味道 太美好了~
  •     典型的中国人看欧洲,也算是精辟。适合作为文化普及。最后论及关于人生的终极意义云云,有些托大。
  •     行走在西方亭台楼阁看东方元卷云舒。
  •     我挺喜欢余秋雨的书,尤其是游记,写的很深刻,每每总有启发,甚至醍醐灌顶之感。书的质量也不错,很满意
  •     一切文化 最终都将沉淀为人格
  •     游记间充满了对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思考,深刻。《远方的鼓声》读起来更加轻松
  •     跟着先生以梦为马 神游欧洲 深刻且自然 想方设法把文化神旅变成文化之旅
  •     如果我也能到处旅游的话何止写这么点。
  •     走在路上的文化。
  •     第一次读还是在高中,当时随便翻了两页,知道是欧洲游记,但又不太像欧洲游记。看不懂的地方居多,于是就放在一边。最近重新拿出来读了一遍,给四星的原因可能并不是这本书有多么好,而是让我自己读到了新的东西。但不太想给满分。这本书的城市文化构造和反馈其实大都采用欲抑先扬,略带讽刺的手法描写很多地方的特色和文化遗产。甚至有些地方不知是不是为了讽刺而讽刺。但总体来看,可能不太偏向游记,更偏向欧洲文学底蕴的大搜查,能让人做一些思考。所以四星。
  •     旅行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行者无疆,让人受益无穷
  •     余大师的书这是我收藏的第二本,行者无疆在余大师眼中不比千年一叹,因为千年一叹很多文章是在生死关头写就,而这本书更添一份闲适
  •     居然发现自己很适应余秋雨的文字,读起来很酣畅,我最喜欢的是,书里顺大便地把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整理出了个大概,和他游览的地方一一对应了一回,余导余导。哎,读完好想再去欧洲玩啊!可玩的太多了!
  •     感情丰富 从文化角度考察欧洲 ↑这些让他笔下的欧洲细腻独特 令人神往
  •     读书的顺序有点错乱,但不影响。第一遍一口气读下去,只被其中的文化魅力吸引,之后,随手拿起,随手翻来,也可安安静静沉醉其中。
  •     我知道余秋雨先生,曾经看过他写的《文化苦旅》,感觉他的文笔和思想让我感觉非常好。虽然现在社会对他不利的话很多,可是文如其人,我还是相信他。另外因为我在欧洲生活长达8年多,看看余秋雨写的欧洲和我感知的欧洲是不是一致,看来差别是小的。买这本书应该是划算的,不用自己去欧洲,不用身临其境,就知道欧洲,是非常划算的。
  •     秋雨书系之必读本,不管是摩挲大地还是山河之书,不管是中国文脉还是寻觅中华都是为了她————行者无疆。
  •     有趣又值得思考
  •     了解不同文化民族才会进步!
  •     行者无疆——很大气的书名。很羡慕作者,能到世界各地走走停停。
  •     从灿烂而厚重的欧洲文明出发,以中华文化相比较,落脚在人文关怀和文化建设,一次又一次被其中蕴含的人文理念所感动。
  •     用一句我们高中班主任的一句话 别总看余秋雨的书了 辞藻虽华丽 但是内容一般
  •     喜欢余秋雨的散文!包装很好!
  •     惬意地游走在风景、人文与历史之间,更显余秋雨大师的文字功底。
  •     很喜欢,《行者无疆》是新的。包装很好。
  •     余秋雨的比喻用的都很巧妙。唯一读来不觉得无聊的散文,就是余秋雨的散文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