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白描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2
ISBN:9787549511419
作者:董桥
页数:280页

作者简介

龙年董桥七十了,与董桥一起收藏小怀旧版……散文大家董桥说,文字是肉做的。
本书收录董桥文化散文,每篇篇幅均不足千言,初看这样小幅面的轻描淡笔不关痛痒,但细读可见细细缀缀的文化风情。文中以文化故人典故为多,看着像是旧日流水帐重数,底下散出的是对昔往烟水的温存眷恋。

书籍目录

楔子
左倾理论家的花瓶
抄录聂华苓的不平
云姑苦读契诃夫
香港有过王司马
罗森小姐的旧梦
尊贵的奥玛•沙里夫
幸好殷海光有她
寻访集中营的女人
替我找个语文老师
英国两只布谷鸟
胡也佛的女人们
我们说起吴嘉棠
北京拍卖政治旧梦
王世襄太太辞世
另一种念人忆事
永远的宋家三小姐
关于鹤顶红
还陈梦家一个公道
送别大雅古玩商人
杜月笙门下策士
我们吃馆子去!
叶家叔侄牛脾气
异乡故事的浮想
故宫走了朱家溍
Tuscany的俏情种
莎玛希恩有一个梦
“向毛主席发誓”
廖静文无尽的思念
给往事加个脚注
黄蕙兰一百年盛筵
送走骗人的季节
一代人的气韵
王世襄不必过谦
黄仲涵的小夜曲
苏老师不在家
顾维钧的一九一九
樵夫布朗臣走了
一点英伦旧思
错过史学家的约会
盛宣怀与钓鱼岛
写些小事情
寻找冯文凤
纽约纽约你别亮灯
公园里那个笑匠
梁实秋书里的铃声
关于《雕不出来》
不全是为了享福
添了骨气的清秀
挂念乔志高先生
刘绍铭的烟雨平生
快快开拓国际视野
送别林家次女
为一轮老月亮写序
参列前班,不遑后顾
动人的民主《初恋》
《喝汤出声辩》小注
立法会门外的奢望
池塘里钓草莓
找一抹真的彩虹
梅岗城律师之死
活出漂亮的孤独
广东话的启示
中环剥落了
雪丽心中的缅甸

编辑推荐

  1、小怀旧版,龙年董桥七十了--董桥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欣读散文大家,两岸三地华人白先勇、陈子善、林青霞、梁文道等推荐。  2、小怀旧版,龙年董桥七十了——《白描》小怀旧版,布面精装,适合珍藏。董桥说,写作就像美人卸妆。其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专家说,你一定要看董桥,字字句句都泛着岁月的风采。

前言

  上星期英国朋友替我找到丁尼生三本诗集,一八二七、一八三○和一八三三的初版,著名书籍装帧家利维耶旧皮装帧,深绿烫金色花纹,三本合装在黑皮金字书盒中。每本诗集里都珍存一封丁尼生真迹手札,第一本里那封写给厄特里教士,说星期天晚上起程去多佛尔,星期一上午十点四十五分过多佛尔海峡,暂时避开不去巴黎,怕遇上骚乱,转往布鲁塞尔。是一八六九年六月十二日写的,巴黎正在举行大选,群众上街游行争取共和政体。我听说厄特里一生爱山,到处游山看山,跟丁尼生结伴去过瑞士玩了一个月,山上路人看到诗人跪在地上俯身观赏野花丛中一只蜻蜓,高声大叫说他隔着蜻蜓的双翼看得到花的颜色,一朵阿尔卑斯山玫瑰。  夹在第二本里的那封信写给替丁尼生出书的出版社,短短一句话,吩咐出版社让厄特里教士随便挑走诗人的书,要多少给多少。签名底下日期是一八六九年十二月二日。第三本里珍存的是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信,写给诗人作家贝涅特,也很短,谢谢贝涅特的乐谱和诗评,说不是每一只鸟都会唱出这样好听的歌。这三封手札里写给厄特里那封连信封都保存了,贴着一个便士邮票,教士地址在Streatham Common,我旅居英伦那几年住过那一区附近,搭火车天天经过,是个老乡镇,绿荫怡人,整天懒洋洋,连火车站月台上的鸟胆子好像都比别处的鸟大,不避人。奇怪,一八二七年那本丁尼生昆仲诗集书后贴了一张对折手稿,写明是丁尼生没有发表过的诗,共五节。字迹纤秀,英国朋友说不像丁尼生笔迹,我看也不像。这三本书里夹着的三封手札《丁尼生书信集》里都收录,那五节未发表的诗倒是待考了,要慢慢翻查丁尼生传记材料也许拼得出头绪。  我今年六十八,猎书猎字猎句猎了大半辈子,偶然猎得这样一盒老书几页旧信依然高兴得不得了。小时候家里大人带我去一家破庙探望一位江浙老和尚,都说老和尚相术高明,随便批两句吓得倒一众信徒。那天他摸摸我的头说:“十七岁出外漂泊,二十三岁与字与书结缘,一生不渝,旁的枝枝叶叶尽是造化,不必多说!”大人们半信半疑,半喜半忧,溜到嘴边的一句话只好吞下肚子里去:“靠字靠书,这孩子将来愁不愁衣食?”罗素说他两岁那年家中大人教他读诗,对着一堆客人他背得出丁尼生的两行诗。我是抗日婴儿,生下来逃难逃不停,拖到六岁才背得出那首“床前明月光”。总之过完十七岁生日我真的飘洋到台湾读书,毕了业颠颠簸簸住过许多陌生的地方,没有一天离开过字与书。二十三岁在新加坡牛车水一家破旧阴暗的书店里淘到一函线装《梦溪笔谈》,我高兴得两眼泛泪:“是宋版书吗?”朋友吓一跳。“是清末民初的版本。”我说。多年后在伦敦买到第一本狄更斯残破的初版我也想哭。  庙里老和尚不点破我也推算得出此生毫不长进。惟其不长进,这几十年里我才摸不着天多高地多厚写得出几十本书:心中学问越小笔里胆子越大。美国幽默作家罗伯特?本奇利说他写作写了十五年才发现他根本毫无写作天分:“可惜我已经太有名了,没办法封笔。”他家三代人都出了作家,孙子彼得写《大白鲨》拍成电影红得不得了。老本奇利当过演员也写过戏剧评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给《生活》杂志和《纽约客》写剧评叫好又叫座。我连改行写剧评都太晚了,当演员也休想,太老了。只好尽量守本分,拼命看书拼命玩书也拼命丢书:看不下去的书越来越多;看得下去的书大半是老书。老书已然好玩,配上老装帧老得典雅老得气派,那是玩不厌的。乔伊斯《尤利西斯》一九三○年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印得大方,水蓝色封面反白字,怕弄脏,英国旧书商替我找装帧店做了个布面书盒贴一块烫金字的红皮,妥当极了。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九二八年翡冷翠出版,一千本里编号三三○,劳伦斯签名,也供养在后配的书盒里,东京那位旧书商包了好几层牛皮纸送到我家来。英国有个老前辈许多年前去法国拜访毛姆,他说毛姆家的藏书又多又整齐又体面,毛姆坐在书房里抽雪茄皱起眉头说他看书看老了也看累了,远远瞄着一排排的书脊只想偷笑:“都安好,心里踏实!”  埃德蒙?威尔逊说好几位读书品味很高的饱学之士常常劝他不要低估毛姆的作品,可惜威尔逊始终看扁毛姆,判定他终归是个二流作家。他说英美读书界程度下降了毛姆才那么红:“他的作品确实好看,确实有趣,文词越浅白越见文采,可是他的故事到底是杂志货色,就算题材严肃,情节还是蹩脚得要命。”他说那是毛姆写连载小说媚俗之计,每一期都要制造一些奇情。我是老派人,还是喜欢毛姆。我的文章从来都先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肯定也是威尔逊说的“杂志货色”。我的文词还没有练出毛姆的功力,我很介怀,也很沮丧。我深信不论中文不论英文,文词清淡可读最是关键。然后是说故事的本领。年轻的时候我效颦,很高眉,认定文章须学、须识、须情。岁数大了渐渐看出“故事”才是文章的命脉。有了学问有了见识有了真情没有说故事的本领文章活不下去。阅世一深,处处是“事”,顺手一拈,尽得风流,那是境界!我读遍毛姆的作品,“我”字摆进去的都好看;没有“我”字的长篇短篇都逊色。“我”不可怕事,总要堂堂正正站得出扛得起才行。  这当然是偏见。说不定七十岁以后我又生出另一些偏见。到时再说。写作免不了师承也免不了偷艺。大仲马不介意妻子跟朋友私通,还喜欢把情人让给小仲马消受,小仲马忍不住说:“我真腻烦了,老爷子你怎么老把你的老相好让给我睡,新靴子也要我先穿松了你才穿!”大仲马听了说:“那是你的造化,证明你的器官够粗你的脚够细。”大仲马写得出《基度山恩仇记》小仲马终于也写得出《茶花女》。连出家人悟禅听说都要本源。邱琼山路过山寺,惊见四壁都画满《西厢》:  “空门安得有此?”  “老僧从此悟禅!”  “从何处悟?”  “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  三十多年前伦敦旧书商克里斯说埃蒙特?威尔逊这样的人多得很:“毛姆只有一个!”他说他做旧书生意二十多年,走进书店找毛姆的客人多极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有,从来没有人找威尔逊。“丁尼生的老诗集也是,收进一本卖一本,也许是学校里一代一代的学生都要读他的诗。”英国批评界几乎都跟诗人奥登的说法一样,都说丁尼生抒情最耐读,叙事诗、史诗都弱。艾略特称赞他是听觉最灵敏的英国诗人,不输弥尔顿,说他韵脚押得尤其精到。桂冠诗人奥斯汀说丁尼生的诗是“客厅诗歌”。我倒深信文学作品赏心之余还要悦目,案头这套诗集摆在客厅里绝不寒伧,每一本都曾经美国三大藏书家珍藏,贴了印记。一位是Abel Berland,芝加哥著名律师,坐拥世界级藏书室,二○○一年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开专场竞拍藏品。一位是Frederick S. Peck,十九世纪生在罗得岛首府普罗维登斯,名门之后,做过官,收藏拜伦遗著出名。还有一位是Harry B. Smith,纽约人,作家,音乐家,珍藏名家手稿信札最多,一九一四年《纽约时报》全版写他的藏书室。  都说电子书快代替纸本书了,我不信。胡适之对张爱玲说:“你要看书可以到哥伦比亚图书馆去,那儿书很多。”用不着真去都闻得到书香了。我不敢想象胡先生说“你要看书可以按计算机,那里头书很多”!那是胡先生穿长袍跟不穿长袍的分别。我在台北见到的胡先生是穿着长袍的胡先生,轻松,潇洒,长袖子一挥几乎看得到他手上卷着一册线装书临风低吟的神情,那时候他是“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身西装当上驻美大使那几年胡先生多委屈,多倒霉。我情愿一页一页读完一千部纸本书也不情愿指挥鼠标滑来滑去浏览一万本电子数据。荧屏上扫出一页页电子书我也试过,冷冰冰没有纸感没有纸香没有纸声,扫得出大学问扫不出小情趣,感觉仿佛跟镶在镜框里的巩俐彩照亲吻。旧派人应该做些旧派事才合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要在大陆重编重印我近十五年里的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居间商议,海外传统纸本书整理成国内一套传统纸本书,我想试试。五十年前我在台南一位老先生家里看到墙上挂的一副对联,“雨久藏书蠹;风高老屋斜”,句子好,字也好:纸本书即便藏着蠹鱼也甘心,也诗意。都说老头子都倔,电子狂风都吹斜了我的老房子了,书香不书香挑起的事端我倔到底。  二○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在香港

内容概要

董桥,1942年生,福建晋江人,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研究多年,又在伦敦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曾任香港公开大学中国语文顾问,《明报》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主任,《明报月刊》总编辑,香港美国新闻处“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现任报社社长。撰写文化思想评论及文学散文多年,在港台及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成都、沈阳出版文集十多种。
著作名称:《没有童谣的年代》《保住那一发青山》《这一代的事》《回家的感觉更好》《伦敦的夏天等你来》《从前》《小风景》《白描》《甲申年纪事》《记忆的脚注》《故事》《今朝风日好》《绝色》《青玉案》《记得》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活着就是故事:浓艳的故事,白描的故事,也许带点乌克兰的风雪,也许染着波兰的艳阳,我在意的是安娜幽幽的琴声和玛丽亚清淡的小品;政治的长卷,民生的斗方,偶然漏了一声蝉呜,偶然多了一抹残霞,我记挂的是基辅屋檐下的人影和华沙画梁上的沧桑。  ——董桥

章节摘录

  《白描》选读之一〈王世襄太太辞世〉  上个月,武汉的周汉生给我来信说,他八月里陪电视摄影组去北京拜访王世襄先生,王老见到他很高兴,王太太精神好得出奇,一边张罗一边却连连说:“我要死了!我要死了!”访谈结束,老太太说:“你们走了,中午我们还不知道吃什么呢!”汉生信上说,他望着那一屋子书和她手中一只拳头大的西葫芦,“真是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九月里我跟王老通了两次电话,他说老太太吸收不了营养,住进医院治疗,惦着王老一个人在家,硬要白天来料理家务的保姆延长时间照顾王老。王老嘀咕着说:“老了,我又不能天天去看她……”许礼平刚告诉我说启功先生又进医院了,我听了老在惦念北京这几位老前辈。上星期四凌晨回家,传真机上躺着上海陆灏的来信,信末说:“王世襄太太今天上午去世了,王老先生九十了,也不出门了,听说最近他的藏品在展览,准备拍卖……”  认识王老和王太太袁荃猷之前,我早就听说北京那位明式家具专家“文革”时期和“文革”之后把家具堆满一间破漏小室,两夫妻天天蜷跼在两个拼合起来的明代柜子里睡觉。随后看到许多王家的生活照片,藤萝盛开的芳嘉园古意盎然,破旧小屋里的那张“床”贴着黄苗子先生写的一幅对子:“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额是“斯是漏室”!八十年代中期我见到两位老人家,王老虽然粗壮,王太太娇小袖珍,蜷进那个明代柜子应该没有问题。  我喜欢看老太太那一脸安静善良开心的神情,难为她陪着王世襄经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还那么硬朗。听说她在燕京大学读教育系,比王老低两三届,一九四○年王老在研究院写《画论》的时期,袁荃猷的毕业论文准备编写一部中国绘画教材,燕大没有美术系,教育系主任介绍她去找王世襄指导编写,爱情从此开花,一九四五年年底,王老离开营造学社取道重庆回到北平,他们结婚了。  我向来偏心袁荃猷那一代的中国妇女:民国培养出来的闺秀,从头到脚泛起一层典丽的民国气韵,共产党一来……幸好她们的民国味早就化成古玉的沁色,任凭头发剪成清汤挂面,任凭旗袍换了灰暗毛装,多少年的折腾都折腾不掉她们骨子里旧社会幽深的气度,每一次暴风暴雨过后,带着受伤的灵魂她们依然款款走出月亮门,铁了柔弱的心养住“四旧”绝代的风华。  王老太太到老还会做出漂亮的剪纸,还会弹古琴,还会画画,还给王世襄每一部著作画插画,画透视图,比绣花还细致。这样深远的教养,这样灵秀的世代,也许只有芳嘉园一屋子的旧书旧画旧家具旧文玩才安顿得了她泛黄的身心。她画的画常要王老补景补诗,散发的是旧时月色下布尔乔亚的深情,古典极了。汉生信上说,王老把汉生雕的竹刻《斗豹》还给汉生,说是他老了,身外之物都该处理了,汉生听了心里一阵黯然,我读了心里也一阵黯然。  二○○三年十一月三日  《白描》选读之二〈挂念乔志高先生〉  老派人给朋友写信爱说“久疏音信,时在念中”,那是客套话,未必真的时时在想念故人。挂念高先生,贴切的说是远念:他远在美国,我觉得不该冒昧打电话打扰他,心中的远念于是化为挂念了。我和乔志高是几十年的君子之交:有事商量总是亲笔通信,信上偶也牵扯几句文事译事的闲话;没事只等逢年过节互报平安。  上个星期五上午,我和余光中、林文月一起给香港中文大学青年文学奖散文组开一次电话决审会议。余先生在台湾,林先生在美国,我在香港,我们在金圣华的鞭策下完成了一个多钟头的评审会。会后,余先生问金圣华文学奖翻译组什么时候评审。金圣华说,评审委员杨宪益先生在北京抱恙,也许不参加电话评审会;另一位评审委员乔志高也不参加了,高太太前几天在美国辞世。我心中瞬间闪出高先生笔下的“梅卿”慈蔼的笑语。  下午两点多钟,我找出乔志高的《鼠咀集》翻出我很喜欢的那篇《缅因道上》。那是高家老大移居缅因之后两老搭灰狗去看望儿子的忆往随笔,从汽车上邂逅张小姐追忆起四十年代跟她姊姊Helen的交往。高先生的中文和英文跟他的言谈一样舒坦一样悠闲,不失端庄也不失轻灵,处处是洋派文人的教养,几十年用心做人做学问做出来的,像拜伦诗里说的“...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  他写文章只在恰当的时候提一下梅卿。我印象中他那么多本书的序文后记里反而没有感谢高太太的字句,用英文写的那本Cathay by the Bay也没有。洋派洋到最高境界才能找回东方这一点点品味,我们于是只能在他的书里零零碎碎看到满身民国风味的梅卿。在缅因道上的灰狗车厢里,张小姐先用英语问梅卿是不是中国来的:“她们攀谈起来,不到几句,梅卿忽然改用中文问:‘侬阿是上海人?’‘是格呀!哪能听得出来?’双方都笑了。”  ……

图书封面


 白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董桥的人名早就听过无数遍,朋友圈的所谓“美文分享”也经常会出现他的文字。然而,只爱翻纸质书的我,因着这一点“高傲”的脾气,竟从未点进去看过,哪怕浏览。这次,一下子买入来他五六本书。从《白描》起步,也正是它,第一次让我读小品文读出了小说的感觉——欲罢不能。这必然是个带点学究气,又有点小固执的文人!他用白描之笔,记录了那么多琐碎的小事。正如他自己所言,“活着就是故事”,人生苦短,故事已经道不完,若得长生不老,反而添了更多不珍惜的借口吧。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董桥的故事也只能是他们这些文人的故事。生活日常中不小心就出现了季羡林、林语堂、梁实秋这些人的名字,谈论的话题,也多是阳春白雪之事,但是所幸董桥的文字是质朴的,质朴到即使有很多文学气太过浓郁的词汇需要我边读边查字典,依旧不影响我津津于他的情绪。当然,最后那些政治方面的小文,自然是那个年代那个地域的事,读读便罢。要说喜爱,读完《白描》,似乎反而不那么倾心了。还是更喜欢季羡林那种带点泥土气息的文字。董桥更像是水晶宫里不染纤尘的镜子,照出的也是不染纤尘的光华。
  •     头一次既看了大陆版又看了香港版的董桥,发现大陆版千疮百孔,仿佛把董桥倒过来,又割了几刀,搞得半死不活。其中删了七篇,还有多处省略号,没了插图,看不到董桥收藏的书画文玩,少了好多雅趣。  就这样没有了一担烟火,也没了清霜。    被删的有,  《高行健精心养病》  《汤家骅的寻人启示》  《啼血声中自创活路》  《回家感觉不太好》  《我们的Tragic age》  《总理我们等你来》  ..........................................................  剩下的省略号比我还多,就像堵住了董桥的嘴,支支吾吾,语焉不详。之前看的大都是褪了火的董桥,不是在伦敦买书的往事,就是民国遗老的旧事,最近他收了不少古董,多了些文玩雅事。只是前些日看了《这一代的事》,才看见二十多年前一个中年意气的董桥。今天看大陆版的《白描》,却看见二十多年后千疮百孔的董桥。  P.S 《抄录聂华苓的不平》中说‘一九五八年,胡适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雷震跟胡适谈筹组新党的事,要求胡适做新党领袖,胡适不答应,只说他可在旁协助,可做党员。两千年,郁慕明,李庆华的新党请李敖做新党台湾地区领导人的竞选,李敖答应了,并高调参选,打压其他有权有势的连战,陈水扁等。历史给了胡适机会,他囿于成见,历史给了李敖第二次机会,他开天辟地,其高低自现。monsean 2012.10.26 于上海
  •     以前断断续续看过董桥的文章,很喜欢,广西师大这套书的装帧也很喜欢,就陆续都买了下来。买的时候只是随机挑的,白描是最后一本读的,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幸运。如果先读这一本可能就不见得看完这一套了。喜欢看董桥写书画文玩,旧事风月,调调书袋。文章短小,信手拈来,会心处还会让你莞尔一笑。读到后几本的时候已经没有开始的惊艳的感觉。像甜品吃多了有一点点腻。这本书前80%都和其他书没太大区别,那些旧人旧事旧物。有几篇写大陆的电影电视剧的。褒贬一些演员,评价最高的居然是张铁林称其表演练达到妙境。这是那个就会瞪眼,傻笑的皇阿玛?.......接着看了几篇,看到“六年浩劫”这个词,百思不得其解,印象中只有那十年浩劫啊,难道平反了四年?搜索了一下也毫无头绪,无意中看到文章的时间是2003年,大概明白了是指97之后吧。这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了。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话题要典雅,自居要简明,切记不要放肆’老师说。我活到这样老了还忘不掉这些训诫”看来董桥先生没有像书中所写,恐怕是忘记了这些训诫了。即使是看“大纪元”这么搞笑的东西都没有多香港这些年有这么夸张的评价。这和董桥一贯表现的文化人,读书人严谨的态度反差太大了。后面都是跟政治有关的文章,看了几篇就不想看下去了。太无趣了。剩三十多页不看也罢,免得影响了对董桥先生的印象。真庆幸最后一本读的它,没影响前几本愉快的阅读经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前年朋友送的生日礼物 读到今天
  •     年轻时你一定不要读董桥!
  •     一直很喜欢董桥的文字,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     我喜欢怀旧,所以董桥的书每本必买.
  •     读过董桥散文,国内无人矣
  •     还没来得及拆看,最近要忙的书太多。我喜欢这种不花哨的书皮。
  •     这本大陆版的删节应该是最多的,涉及七一大游行的全文删除,很多关于当年广场的都是省略号,幸亏早年买的港版,否则读起来太各应
  •     看董桥缓缓地讲述以往的人事,怀旧感油然而生
  •     八卦有趣,但“我们当年阔的时候,我的牛朋友……”的遗老口吻很怪,孤寂的情怀卡在进一步是白先勇退一步是汪峰之间0=0
  •     没什么意思,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一册书读下来并没有收获什么,心疼我的五十块钱。
  •     刘绍铭在那篇“闲中着色”里写董桥的技法是先抑后扬,从远至近,亦散文亦小说,于是我也觉出一些妙处。但我很讨厌他用叹号和以“了”结尾的句子,那种故意拗断的收尾也很不自然。此人与冲淡无缘,永远不会老也不曾年轻过。好在有英华沉浮录那种好文章,算作“董桥式抒情”也不错。最可恶的是我居然也沾上这种味道,“永远不会老也不曾年轻过”,非得读一点鲁迅综合一下了。
  •     董桥的书总有让你感动的文章!一定要买!
  •     简单,随性,一如既往的好看!
  •     公司图书馆购书,还未来得及看
  •     排版、装帧都很好,内容也好,董桥式的怀旧很喜欢
  •     其实不过如此
  •     董桥的书一如既往的好看
  •     龙年董桥七十了,与董桥一起收藏小怀旧版……散文大家董桥说,文字是肉做的。
      本书收录董桥文化散文,每篇篇幅均不足千言,初看这样小幅面的轻描淡笔不关痛痒,但细读可见细细缀缀的文化风情。文中以文化故人典故为多,看着像是旧日流水帐重数,底下散出的是对昔往烟水的温存眷恋。
  •     【2014.1.22~1.28】后面几篇议政的文章实在一般。
  •     早就想买一套董桥的书,今天如愿以偿了!
  •     美美的散文
  •     读多了真腻。
  •     活动很给力 书很好
  •     人物素描,素而不凡。都是03年的文章,排序是倒着来的,很不好,因为有些文章前后是有联系的,又不习惯倒着翻。
  •     我对董桥真的是一无所知,但是从文章的每一个字都能看出他确是一个大家。现在不少作者只是个写字的,能把事儿说清楚已是不易。但是从董桥这里,我能看到久已不见的文字、文章之美。
  •     其中有一篇說到“王世襄太太辞世”,寥寥数语,將王太太袁荃猷的一生概括的淋漓尽致。佩服。
  •     太久没读这种类型的书有点不适应,粗浅地翻完了都不算读完,不过我感觉不到这书特别有趣或者特别有意义的地方,可能是写给特定的某类人看的一般人看不懂的可能还会生气呢。正是一担烟火踏清霜,竟是形容早起卖馄饨的,绝了。
  •     董桥的文字就是,看似是淡淡的叙述,但看到最后,总能感到很重的感情。
  •     广西大学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董桥“版本每本必买。
  •     写的细腻,文笔流畅,耐看。
  •     董桥痴恋旧时月色
  •     董桥先生这部文集中主要是记录了20030606-20040114这一段时间内,他周围的人和事儿,取名白描,很恰当~作者的文化积淀很深,又身处香港,所以对历史、收藏、甚至是英文等话题都十分偏爱,可自己偏又对收藏、历史等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是跳跃着读完的。这些散文想是日记整理而成,篇幅很是整齐,一些有趣的过往描述会让读者有会心一笑的感觉,有的内容也让自己的生活很受启发,比如停电的时候,最该点一支蜡烛,找个姑娘来一场倾谈······
  •     出门几次都带了董桥,又轻又好读。
  •     最简单的文字写出最深刻的感情,回味悠长,连绵不绝……据说是删减版,可惜了。生活在中国大陆的痛苦之一,就是只能看到他们愿意让你看到的东西
  •     寒风中亭亭然荡着孤寂,没有花果,没有枯叶,展示的正是老太太说的“无泪的现实”,“靠地下埋的尸骨滋润拙长”
  •     故事都真好,有些篇什啰嗦,太流利易流于滑,写法的词章都固定了,如每日的描红本或命题日记,这个选本真该按着写作时间由前往后编排,免得日月颠倒读不懂日记。语论2003年的港人七一大游行:“谁都不敢奢望董建华和他的班子会让香港在花香鸟语之中重新拾回久违的政治秩序和统治风度”“我为董建华朝朝暮暮穿着皇帝的新装穿梭在这个熄了灯的名城难过”
  •     下午茶配董桥的随笔真真是极好的。
  •     这样的散文就适合心情悠闲手边无事的时候看,看看睡过去了也不失为一桩美事啊~~布面精装很精致的赶脚~~~
  •     书面古色古香,是一位名人推荐的所以我买了,喜欢。
  •     董桥的文笔,喜欢。书的封面、版式设计古色古香,很喜欢。
  •     董桥作品中非常出色的一本。
  •     董桥先生这书实在贵 每每读来又想买回收藏。先生说故事的语调很旧 有时间的沉淀 看他说些旧的东西 像朋友一样。
  •     如清风拂面,雅而不造作。
  •     董桥的文章就不用说了,文字依然那样的优雅,古拙。图书的装帧也好
  •     还没来得及看,看过再议
  •     还没看呢。董挢的文章写得好,书也贵,当得上字字千金。
  •     书很不错,纸太轻了,感觉适合携带,但是不太容易收藏
  •     董桥说起名人掌故来头头是道,仿佛自己也因为熟知轶事而身骄肉贵,可以被奉若神明。其实说穿了他就是个马屁精,虚的很。除了有点钱,搞搞收藏的字画、古玩,写点风花雪夜的文章,似乎别无所长。学贯中西其实就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显摆。硬要在文章里故弄玄虚搞点高深莫测的英文单词才过瘾。仿佛读者个个都是白丁、傻瓜。他的每本书似乎都是一个套路,如数家珍的各种攀龙附凤,并无深意可以咀嚼。
  •     不谈论政治会更好
  •     在英国呆过的董桥先生散文中流露着英国散文的渊博隽永,同时短短一篇文章能让我看到明清过往的烟云流水,丰厚底蕴。
  •     读书的目的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享受。白描的内容或许有些历史感,我们未必能明白其中的人文意味,但其文字的优美,穿越一切,百读不厌。
  •     带着董桥贯有的精致和怀旧。文中以文化故人典故为多,看着像是旧日流水帐重数,底下散出的是对昔往烟水的温存眷恋。
  •     粗粗翻过一遍,什么叫底蕴,就是老人家轻描淡写几句,我却要补充一堆背景知识才能get…还是读书太少啊
  •     董桥的散文买了很多,都很喜欢。他的文字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的,值得仔细品味
  •     表达对于阉割版的不满
  •     国画,文字中的国画。值得一看。
  •     听说东桥的书很好,买了一本看看,真的很不错啊
  •     你不可不读董桥。 我说你可以不读,一旦读了,就未必能够放得下。读董先生的文字如吸烟、饮酒,是有瘾的。所以买完了早年三联的本子,又买广西师大的,即使像《从前》《今朝风日好》这样已经买过的本子,即使重复了还是要买。
  •     MIAO
  •     董桥的文章读了无数,仍然能不时看到非常动人的字句。
  •     第一遍会觉得装逼,再读就觉得是自己low了。不藻饰而单勾勒,是谓白描。书籍装帧和内页编排极好,编辑有心了。
  •     逢董必买!
  •     董桥的文章很不错,在现代的散文作家只可以自成一派了。
  •     董桥的书,有细节,不枯燥!
  •     紀念了多為影響他人生的人士, 記錄了生在那個亂世尾端的難得事, 像相片簿里的集藏, 偶爾翻翻另人回味無窮
  •     价格实在,内容很不错
  •     欲罢不能
  •     记得喜欢董桥是从他的《今朝风日好》开始的,那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书,放在一堆书里真的很特别,就像董桥的文字一样的特别,于是一发而不可收,买了几本,并向同事们推荐董桥,因为他真的值得推荐……
  •     我成了董桥的粉丝
  •     当当能不能不要用EMS,送货不能上门,服务态度一般,关键是每次都能把书角压皱了
  •     文笔优美的一本书,适合休闲阅读。
  •     刚读,尚可。果然是阉割版,需要找港版来读么?似乎也没必要。
  •     喜欢其文笔的清雅,更喜见清雅中的风骨和傲度。
  •     怀旧,轻松,人生。文字未必要深刻,但是要有温度。。
  •     董桥的书越读越爱读!
  •     喜欢董桥的散文。文笔很美,阅读感觉非常轻松愉快,
  •     绝大多数都不了解的文化圈人物的轶事,虽然有些有趣,但如同在看不认识明星的八卦一样,实在很难读下去。装帧太美了!没有摸着实物看不到它的美!
  •     董桥的故事越写越有心得,故事越来越淡雅,而感情越来越深。董桥笔下的人物都是旧年遗老,不知鼎革之味,怕是很难理解。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     非常喜欢,颜色很正,很漂亮
  •     多而精致。身边竟是随性有趣的杂人轶事。
  •     如果有未删节的版本就好了
  •     倒是没有记忆的脚注那么腻了,但是论政的部分还是不太喜欢。#2016年看完的第46本#
  •     就是无法对董桥先生的文章说不
  •     俗在其骨。
  •     不做痕迹,渐入佳境,娓娓道来……
  •     内容是一如既往的耐读。和海豚版比起来,纸张差了不少。和牛津版就不要比了吧……
  •     喜欢董桥的散文集
  •     白描主要在说人,然而记录得太散导致很多东西显得过于腻味与零碎,但也因此开始好奇那些年的各种风云人物八卦。最后多篇在谈论香港03、04年七一事变,对董先生又有了另一种看法。
  •     书里讲到的一些因躲避共党到台湾或国外的文人的遭遇,和我同时在读的往事并不如烟里那些选择留在内地的文人的处境对比着看,很有感触。整部书对内地充满鄙夷。
  •     里面讲林月华和儿子对话的那一段中学时候看到过,没有问过出处。再见已经在大学里了,恍然大悟。也感觉理想和现实到底缘悭。
  •     董桥的文字真好,就是书很轻
  •     自从看了《旧时月光》后开始迷上董桥,装帧一如继往的好,很少有书这么精致的,内容挺丰富,书中掌故很多,在这样的冬日里,就像一个老人,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
  •     恕我读书少,好多提到的文化名人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高大上的人名,不能完全理解先生文中的情感
  •     完全是被大学老师安利的,一读读进心里。董桥的文字浸透他的学识和涵养,流水账都写得像春风一样。书名好,白描,简单温柔。还有一本《清白家风》,可入我最爱的随笔top5.出版社我只认广西师大和海豚。
  •     董桥写人物也是很多,但是有点小重复。。。
  •     似白描,犹没骨
  •     虽有删节,但仍然夹带了些私货!
  •     个性化线条,在现个性化内容,那叫那个特别啊,非常美,非常精致,一丝不苟,不用增,不用减,正好,表现的恰到好处。
  •     印的很精致的书。
  •     董桥的书,还是比较难看懂的!
  •     第一次读董桥的书,作者对文字韵致的把握真的到了一定境界,脑子中会经常闪过两个字:隽永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