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汪曾祺说戏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ISBN:9787807133292
作者:汪曾祺
页数:22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所选都是与戏曲有关的话题,是汪曾祺做编剧二十余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样板戏”谈往、名优逸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等,笔下闪烁着理性、睿智和从容。
汪曾祺以文名,被誉为美文家。他的小说和散文别具一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本书所选都是与戏曲有关的话题,是汪曾祺做编剧二十余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样板戏”谈往、名优逸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等,笔下闪烁着理性、睿智和从容。这些谈戏文章同他的记游、民俗类散文一样,无不开阖张弛,潇洒有致,颇有看头。

书籍目录

且说过于执
笔下处处有人——谈《四进士》
京剧格律的解放
名优之死——纪念裘盛戎
两栖杂述
听遛鸟人谈戏
应该争取有思想的年轻一代——关于戏曲问题的冥想
细节的真实——习剧札记
我是怎样和戏曲结缘的
用韵文想
苏三监狱
再谈苏三
苏三、宋士杰和穆桂英
建文帝的下落
杨慎在保山
戏台天地——《古今戏曲楹联荟革》序
退役老兵不“退役”
《西方人看中国戏剧》读后
关于“样板戏”
我的“解放”
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
艺术和人品
马·谭·张·裘·赵——漫谈他们的演唱艺术
关于《沙家浜》
读剧小札
川剧
“样板戏”谈往
裘盛戎二三事
《中国京剧》序
难得最是得从容——《裘盛戎影集》前言
晚翠园曲会
关于于会泳
《去年属马》题记
谭富英佚事
名优逸事
从戏剧文学的角度
看京剧的危机
京剧杞言——兼论荒诞喜剧《歌代啸》
戏曲和小说杂谈
太监念京白
浅处见才——谈写唱词
打渔杀家
动人不在高声
《一捧雪》前言
叹皇陵
编后记

内容概要

汪曾祺以文名,被誉为美文家。他的小说和散文别具一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本书所选都是与戏曲有关的话题,是汪曾祺做编剧二十余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样板戏”谈往、名优逸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等,笔下闪烁着理性、睿智和从容。这些谈戏文章同他的记游、民俗类散文一样,无不开阖张弛,潇洒有致,颇有看头。

章节摘录

  《玉堂春》这出戏为什么流传久远,至今还有生命力?我想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一个妓女的坎坷曲折的命运的同情。  这出戏在艺术上有很大的特点,可以给人美感享受,这里不去说它。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这出戏有相当大的认识作用。透过一个妓女的遭遇,使我们了解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一个侧面,了解商业经济兴起时期的市民意识,看出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块病灶。从这一点说,这出戏是有现实意义的。  不少人在改《玉堂春》,实在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起解》原来有一句念白:“待我辞别狱神,也好赶路”,有人改为“待我辞别辞别,也好赶路”。为什么呢?因为提到狱神,就是迷信。  唉!保留原词,使我们知道监狱里供着狱神;犯人起解,辞别狱神,是规矩,这不挺好么?祈求狱神保佑,这很符合一个无告的女犯的心理,能增加一点悲剧色彩,为什么要改呢?

图书封面


 汪曾祺说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看看日期,居然是去年今天写的东西,汗,贴过来今天去单向街本为松鼠会和黑猩猩,但一见汪曾祺的《说戏》就没舍得放下,这算是选择性接受传播的又一典型事例粗粗翻来,汪老这本小书极不类某曾读过的《受戒》等小说。《受戒》等乃是东湖佳藕,乡土新嫩,池塘生春草,这本书简直一大块泡姜,又好比汪老在书中多处推崇的宋世杰,在吏道真可谓是六场通透,老辣,果然不愧是编沙家浜和范进中举的人。汪老在书中有几处追忆老艺人,不似唐鲁孙般有显赫的家世和见识,总有点居高临下的意味,又不像许姬传一样不时来点联语,确实是在圈子泡久了的,每一联都是寄兴高远,很可以索引一下。汪老真正入编剧这行已是快文革的事了,写艺人多是生活琐事,几乎不涉及艺事的精进,京剧彼时的境遇也可见一斑这本书的文章多为文革后见诸报端的短文,内容多有重复,某印象深刻的观点罗列如下:1京剧多重讲故事,不细致刻画人物(汪老以宋世杰、肖恩父女为反例),所以不能打动年轻的观众。然讲史却又不太与历史史实相合,不能吸引理性的年轻观众。故事多有不合情理不能连贯之处,所以多以折子戏传世,这样就更难吸引并不知道故事背景的新观众,应该以合理情节敷衍成整出故事2京剧的剧本文学落后于杂剧和昆曲,实以唱腔艺术吸引人(以二进宫最受外国人欢迎目之中国歌剧为例,后又提二进宫词全是错的)3不提倡传统戏现代戏的分类,所有的戏都是现代戏,要以现代的眼光看古人(举莫成为例,认为新编一捧雪不能全把他当忠仆看,又不能责之愚忠,因为那个时候的主仆关系就是那个样子,又说要把八卦衣从诸葛亮身上扒下来还他以历史真实面目)4京剧的声腔是可以改革的(以杜鹃山编剧吸收地方戏曲充实柯湘家住安源唱段,与以往的板腔都不同),但并不是像样板戏一样净是往高了改,5川剧是成就很高的剧种(以川剧丑皆是雅丑,学丑要先学三年小生),很布莱希特(川剧并不是要观众完全沉潜到剧情中,时有帮腔把主角之争的实质点破给观众看)上述观点部分有可商榷之处密友皆知某不喜川剧,以其太闹,实拜小时票友们草台演出锣鼓喧天所赐,后读鲁迅先生之《社戏》常常引为知己。长成后看了《柜中缘》《秋江》等并未太品出滋味来,并且剧中时时出现的高腔常叫某想起家乡话里的“吊颈菩萨”,可怖的很,所以某虽爱戏,却时难列川剧之门墙。今天看汪老关于其艺术成就的评述,实觉汗颜,是犯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之错,另外也有点雅珊所说的“围城病”。汪老在书中对京剧好评甚少,是否也是犯了“围城病”?汪老在书中夸戏好说是 “我觉得这就是莎士比亚”,又以布莱希特赞川剧,实有家花不如野花香之嫌。中国传统戏曲比之外国戏剧,别是一家,自然是不能互为指标的。上世纪中叶便有说梅兰芳和斯坦尼、布莱希特为鼎足的三大表演体系,虽然梅先生并没有成体系的论述(时势不允啊),但不能否认其存在的价值。汪老将以剧本文学乃至的弊端视为京剧不受欢迎的主因,从其编剧的身份出发当然可以理解,但是自清末谭鑫培等人的崛起和折子戏的流行,京剧舞台的中心早由剧本让给演员了,以剧本文学的偶有水词否认表演刻画的细腻传神(其所举宋世杰,善演此角色的马派麒派,都是做功见长的流派),实在是瑕不掩瑜,鸡同鸭讲。至于折子戏流行,没有语境让新观众理解,其实以字幕提示全剧情节便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汪老自己也说了,以声腔行,外国人不懂汉语,听红梅阁片段照样知道这是女鬼的幽怨,又何须从贾似道游湖讲起。再者,现在的流行歌曲并不都是完整地讲了一个故事,多有“俱受一时情感激动”之作品,折子戏与之何差也?综上,某觉汪老还是没有抓住戏曲之近黄昏的主因。某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暂时还是原来那个,借陈寅恪先生吊王静安的文字来表达,“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人既如此,戏何能堪?作为中国文化晚熟的果实,戏曲自然无法在文化的土壤被风吹雨打去后独自茁壮成长至于戏曲和影视艺术结合后的产物若能光大,倒底是戏曲的光大还只是这一艺术门类碎片的闪耀,某还在求索中。某是由CCTV11喂养长大的戏迷,欣赏水平却早已回归唱片时代甚至更早,此又何解,当新辟一块阵地细论之观点三十分新颖,颇得现代史学“同情”个中三味,也确是戏剧改革可由之路。唯一须注意的是虽是现代眼光看古人,演出来也是要和整修古建一样,尽量“修旧如旧”。但如果那些古建本身即保存完好,虽然不能如以前一样得到大众青睐,却是没有必要拆开重建,以免重蹈梁林故居、南京城南之悲剧爱之深则责之切,汪老文中时时为京剧不能为年轻人所欣赏而急,所以多愿意从负面分析京剧的弊病,这样的文章比之一味追忆昔日风华的小品,份量孰轻孰重自不待多言去年清明的时候去福田公墓,光知道在余杨二老的坟头放戏了。今后再去,少不得也要在汪老的坟头放一放“中了中了真中了,身穿一件大红袍”
  •     1. 虽然汪老作了那么多年的编剧,自己拍过曲子,他的趣味我觉得还是内容、文学性和传承,少有扣每个字唱腔和做派的。2. 关于京剧的音韵、板式,讲得不少,却希望更多:)主要是和杂剧传奇的曲牌体比较,希望能找出新路子。3. 汪老对京剧前途思考的很多,比如没有文化的文化,注定没落甚至也说了出来。关心至切。最道地的是汪老说,京剧喜欢的人少,原因之一可以从北京那么多年轻人如此的挤公交车看出来。(推理可知,大多数上海人欣赏不了京剧也可以理解的。)4. 掌故方面,大多是汪老的亲身经历,不如丁秉燧的书有意思。最让我喜欢的是谭富英的那段,真是写活了。丁书只讲谭小培怎么压榨儿子来着,却漏掉这个由此有性格的儿子,真真可惜。
  •     我看的戏不多,屈指可数。关于戏的书更少,此前似乎只读过黄裳先生关于戏曲的几篇文章,那还不是专门去学习,仅仅是在黄先生的文集中匆匆翻过。此次借来《汪曾祺说戏》,的确是用心读过每篇文字。说实话,喜欢汪老的文字甚于他对戏曲本身的阐述、评价。倘若换一位作者,或许我根本不会翻开书页。因为汪老不是专业戏曲评论家,所以落笔的角度全是他对戏曲人物、结构、语言、创作以及名角儿的感受,使人感觉不到一丝的生硬古板或是盛气凌人的说教,像是友人品茗闲谈,娓娓道来,舒坦惬意。这与他的小说、散文的风格一脉相继,也是他澹泊澄怀的性格的外延。关于具体戏曲的分析,《且说过于执》、《笔下处处有人——谈四进士》为佳,后者对于曲词、人物关系的写作层层递进、严丝合缝的妙处描述得尤为精到,实在是不可不读之作。想起二十余年前,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宋世杰》的电影,黑白片,麒麟童周信芳演宋世杰。老者的形象依稀在目,唱腔、曲词皆在九霄云外了的。那时把它作为故事片对待,念白多能听懂,人物唱时有字幕相助,一个多小时的戏也没有觉得枯燥乏味。听了汪老的解说,马上有了重新到剧院里听听全本的《四进士》的冲动。前些时候,翻阅金庸五十年代所写的关于《庆顶珠》的文章,也突然冒出观看《打渔杀家》的念头。二文写作时间相差近三十年,对我却有着异曲同工的感染效果。说到唱词,汪老讲“我喜欢《小放牛》的村姑的一身装束,唱词我也大部分能听懂。像‘我用手一指,东指西指,南指北指,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到现在我还认为写得很美。这是一幅画,提供了一个春风淡荡的恬静的意境。”如果较多读过他的文章,就不难发现他把这种恬静冲淡的审美完全融化在自己的作品里,留给人们的是一幅幅清雅温婉的写意画。汪老写人,名角儿有神采,有韵味,往往有余韵不绝之息,书里多有收录,不一一罗列。倒是记录他于昆明求学期间,在云南大学西南角“晚翠园”参与昆曲社活动的《晚翠园曲会》,又是一篇不可不读的文字。文末写道“参加同期、曲会的,多半生活清贫,然而在百物飞腾、人心浮躁之际,他们还能平平静静地做学问,并能在高吟浅唱、曲声笛韵中自得其乐,对复兴民族大业不失信心,不颓唐,不沮丧,他们是浊世中的清流,漩涡中的砥柱。他们中不少人对文化、科学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安贫乐道,恬淡冲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得到扶植发扬。”而今,透过一行行流过眼前的文字,它们背后或隐或显的一个个人物、一段段场景,我似乎能走进那段时空,洗去凡心尘埃,体会那份沉静深远,为自己留下晴朗一片。在戏曲方面,多说露怯,不如藏拙,迻录汪老关于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作为老师,沈先生对汪老影响之深、之远、之厚、之醇无人可以取代,为人、为文皆然,汪老不止一次提及。在介绍自己于戏曲、小说创作之间游弋的《两栖杂述》一文中谈到,“我追随沈先生多年,受到教益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一句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另外一句话是:‘千万不要冷嘲。’这是对于生活的态度,也是写作的态度。……他要求的是对于生活的‘执着’,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无一可为’。一个人,总应该应该用自己的工作,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好东西。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以为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沈先生在下放咸宁干校时,还写信给黄永玉,说:‘这里的荷花真好!’”“千万不要冷嘲。”愿朋友们和我一样,牢牢记住!按:难得最是得从容,为汪老撰写的《裘盛荣影集》前言中的七绝末句。

精彩短评 (总计87条)

  •     已购买。
  •     乍看无聊,后来发现挺有趣。重复桥段颇多。文革记忆颇实。
  •     内容一般般
  •     家里有好多本汪老的书,有谈吃的,有谈亲情友情的,今天这本谈戏的书,读了一读,也很有意思,让我了解了不同戏种的不同味道,让我又对戏有了不同的了解。
  •     不错,学习的很多东西
  •     许多老艺人的老故事。很好读,不过还是伶人往事读起来有感觉一些。
  •     篇章间稍有重复,不过也是人之常情
  •     仿佛在穿越
  •     印象深刻的是他讲解《苏三起解》里的一些文化,还有他讲解《武家坡》里的一句词“老了老了真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京剧中也有细腻的东西,今天人看也会被吸引住,只是人们不去看就是了。
  •     印刷装订精美。
  •     戏剧是强化的艺术,小说是入微的艺术。外行人看看热闹^ ^
  •     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这一套汪曾祺著作编的很不错
  •     虽看戏未久但非常认同老汪从文学角度对京剧的思考,很有见地
  •     汪老的书,写的很美,休闲的时候看看,可以提高自身的个人修养,生活品味,赞一个。
  •     汪曾祺的 说戏 对于戏里戏外的人都能看得懂 很有参考价值 我还买了他的一些散文作品 很喜欢他的文章
  •     汪曾祺以文名,被誉为美文家。他的小说和散文别具一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本书所选都是与戏曲有关的话题,是汪曾祺做编剧二十余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样板戏”谈往、名优逸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等,笔下闪烁着理性、睿智和从容。这些谈戏文章同他的记游、民俗类散文一样,无不开阖张弛,潇洒有致,颇有看头。
  •     很喜欢这套书,可惜只买到了两本。
  •     汪曾祺大师的文字需要我们仔细阅读,讲了很多种类的戏,自己不太了解,但如果是个戏迷或者想学戏的应该是一本很有帮助的书
  •     偶就可以
  •     虽然有好几处重复,但还是很值得热爱京剧的朋友一读
  •     没想到汪曾祺写过那么多没节操的样板戏。。不过有许多戏曲轶闻值得一哂
  •     想了解点戏曲,值得一读的书
  •     送货的速度还是挺快的。书当然是自己喜欢才买的,没得说,只是有些脏,还折了点,心疼。
  •     ,
  •     汪老的书,向来好
  •     老头儿的书 终究满意
  •     学校要求购买
  •     好看啊好看啊好看啊好看啊
  •     不能提供有关戏曲的入门知识及科普。是汪老的个人评论及记忆。重复段落偏多。
  •     有好多文革时候的戏
  •     没有看过这几场戏……补补补!!!(´-ι_-`)
  •     因先前看了五味,故而对书中会出现重复的情况已有了准备,但重复的数量还真是出人意料。即便先生的文美,编者也不该懒惰至此,毕竟不是在编全集,三星给编者。
  •     汪老也是戏中人
  •     饶有趣味
  •     汪曾祺还算厚道,在《关于“样板戏”》等文章中,对江青为样板戏所做的贡献给予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但让人腹诽的是,他好几次在几篇文章里重复一个故事,让人觉得有点充数的嫌疑。当然也不能要求过高,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了凑数的才买的。
  •     以为是汪老写的,但是却是一个姓段的在"断"章取义,从这篇文章搞点贴出来,从那篇文章找找跟戏有关的再贴贴,不用花力气,就这样别人写的书,就这样又凑成了一本书.不喜欢这样的书,一段文章脱离了他的母体还能有多少意识?但是汪老的文章还是可以的,但是请不要这样对待别人的作品.如果其他人喜欢,我保留我的意见.
  •     汪老的书都是经典
  •     老头爱玉堂春、四进士,好多地方重复了
  •     有点意思
  •     有趣,汪老先生甚萌
  •     上高中的女儿要买的书.
    汪老的书是有分量的.值得一看.
  •     喜欢汪老的书,学习啦
  •     本来想买小说,但这个也不错。
  •     回家写笔记,不写就发胖!!!
  •     许多看不懂吖···
  •     喜欢
  •     喜欢戏曲的朋友可以购买,汪曾祺的书一般都不错。
  •     很不错的一本书,从上大学的时候就喜欢汪曾祺的书~
  •     对裘盛戎临死前叫个“汪”字这个梗出现了六次表示略囧
  •     写戏才是他的本行
  •     京剧听得少,作者大多说了些小说和戏剧之间的想法之类,与他写小说的笔调差别还挺大的。
  •     没办法,只要是汪老的书,见了就想买。段春娟老师编辑的这套书设计精美,很好看,汪迷喜欢。
  •     普及了一些知识
  •     读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很喜欢他的文风。包装也很严实,没有破损。
  •     “善写闲文,斯为作手”
  •     汪曾祺的“正式职业”是北京京剧团的职业编剧,于是有了这本文集的写作。其中有一条主脉络,戏剧关乎艺术、而汪所经历的文革,恰好是京剧发展最不平常的时期。他用白描手法写出这段经历。这还贯穿了他个人的政治经历的始末,但他仍以白描笔法写过去,绝大多数用了省略法。令人不容易看出他的爱恨喜怒。汪老文风,自然、本色。其实文革之于戏剧的损坏,章诒和的《伶人往事》写得更沉痛悲切,直见血泪。汪所写的这本随笔,不涉这些事端,也是个人命运不同,所历人生不同而有差异。这本书的好处是写京剧艺术,对京剧艺术的理解很深入,是一个有经验的编剧写的随笔,非常有看头。
  •     很好的一本关于京剧的书
  •     汪老的书,自然好得很。
  •     大家说小戏,分外有味道。
  •     善写闲文,斯为作手。
  •     喜欢汪曾祺,喜欢他所有的文章。虽然这本书上好多篇和我以前买的一本重复了,但是,还是喜欢。
  •     真是一本好书!好好读读,对人生大有裨益!披露的很多内幕其实并不重要,其人文精髓是关键。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真是难得。想想我们现在很多人也难以达到这个高度。
  •     不是京剧评论,是随笔。关于某个京剧的掌故,还有老头自己的经历。老头真爱京剧,一些知识说的我一愣一愣的,也怪我京剧一点不了解。不过写的在他自己的作品里算一般。
  •     把老头写的关于戏的一些豆腐块文章搜罗在一起就出版了,编辑骗钱!
  •     有些篇目有重复,但是很不错。汪曾祺一来对戏曲了解极专业,二来他作为一个文人的修养看戏曲又有不一样的心得,三来将戏曲与创作联系起来谈,很有些意思。
  •     一向喜欢这个老头的文章这本也没让我失望
  •     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这个系列的汪老的文字都很喜欢。汪老曾亲身参与样板戏的创作,又是戏剧的票友,所以他写的戏饶有趣味!
  •     挑着看了点 很精彩 还是要等看过戏了 再来品味
  •     曾琪戏文也见功力。没上学的时候就觉得“垒砌七星灶,铜壶煮三江”这词儿太给力了,就是曾琪写的啊。他爱瞎琢磨,还真琢磨出些成果:京剧里有大量不通的唱词,如《花田错》里的“桃花更比杏花黄”。问题是,桃花不黄,杏花也不黄啊!类似的小段子比比皆是,读得人乐不可支。
  •     虽然不是汪老爷子亲著的,但看看这样的文摘也不错,有意思。
  •     桃花不比杏花黄。可是,桃花不黄,杏花也不黄呀。笑岔气!
  •     资料不错,很多找不到原杂志原文,信息不全。
  •     汪的经历也是跌宕起伏颇有戏剧性。他的杂文写的从容,不急不慌。只是如他预料的那样,京剧的衰落已成定局,无可挽回。
  •     因为说戏,爱上奚派。
  •     尤推这篇《浅处见才——谈写唱词》
  •     经典·很有趣
  •     没有塑封 不过冲着内容来的 也就算了
  •     感觉不如美食那么细致入微,更多评述而非描述
  •     很多重复的地方,他写稿子总用旧文拼凑么
  •     样板儿戏~
  •     书是老师推荐的,很有意思~
  •     书本完好。购买此书的起因在于欣赏作者在文革京剧“沙家浜”剧作中的升花妙笔,特购来一读。阅读此书对于了解作者在戏剧方面的阅历以及一些历史事实多有助益。
  •     我挑着看完了……我就是很喜欢汪曾祺啊,干净
  •     最好是对戏曲有点了解,否则有几篇不太能理解。
  •     汪曾祺先生讲得很中肯。京剧等戏剧的现况既是创作者在陈陋题材上的不突破,思想上过多纠结于教诲作用而不是认识作用,又是形式上的繁杂不考虑当代青年的审美习惯。戏曲对于古代中国的了解和文学内容的创新有一定的帮助。唱腔,生活气,细节雕琢。想和喜欢戏曲的朋友一起去看戏
  •     I267/3687
  •     第一次听到汪曾褀是在初中课本里那片写高邮咸鸭蛋的课文里。跟他的老师沈从文一样,他的语言冲淡却非常生动,读起来很有趣。现在懂京剧的越来越少了,我也不懂,随便翻了翻,看个热闹。汪先生在这本书里谈京剧艺术,谈京剧演员,也谈京剧改革,谈自己与京剧的缘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谈文革,谈样板戏。汪先生对京剧艺术的缺陷看的很准,主张吸取西方戏剧的优点,以人物塑造为主,吸引年轻观众。我觉得都很有见地。而一讲到文革,很多时候读着很像检查,有些事在不同文章中反复提到,看得出来很难放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