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朝圣

出版社:珠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7
ISBN:9787545303810
作者:顾野生
页数:213页

读《朝圣》的一些感动

诚恳地说,这并不是一本写得很好的书。在作者写书的这个年龄,所写的文字难免有些矫情,所行的思考也终究不得深入,许多介绍性的文字显然只是生搬。但这却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读着着实令人欣慰。所以在这里不去谈书中的细节,只谈自己这些读完之后的思考与感动。关于墨脱支教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回到了最为原始的大自然的怀抱。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殷切期望,有那么多的想也想不到的困难与感动。与城市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人生极为宝贵的砺炼。这些也许是许多都市人想去支教的原因之一,但总是动这个支教念头的人多,而真正行动的人少。对支教生活的憧憬总是很美好的,但支教所面临的困难也是无可比拟的,有的人甚至将生命永久的留在了那边所支教的土地上。正是对这些困难的担心,因为作者尚还年轻,所以很自然害怕去墨脱支教仅仅是年轻的冲动。然而作者并没有让我担心发生,因为从一开始,她都是成熟而执着的。后来看书评,才知道08年时她曾去四川支教,在那年那样的震区,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她是那样的热情与活跃,音乐、舞蹈与语文无所不能,甚至她的情绪感染所有过来的老师。谁能想到那年的作者,才只有17岁,读高二。所以作者再去墨脱支教,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直认为,书中作者墨脱这段支教生活的描写,是这本书最为精彩的地方,也是最为吸引我的地方。她教当地的小朋友唱家乡的粤语歌曲,买小朋友带来的青菜以及她和小朋友的棒棒糖的约定,这一切一切的都让我倍加感动和欣慰。她给小朋友们上的最后一课,在破旧的黑板上书写下了“离开是为了再回来”,清秀的粉笔字底下,究竟有怎样一颗坚韧的心。在南粤大地的这个城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中学生,他们有的自己拍MV发到微博上,有的在情人节捧着一大把玫瑰很自信地走在街头,还有成群结队的吸烟,也有的经常泡深圳图书馆…… 只是突然觉得很欣慰,在这样的一片纷繁陆离的大地上,也能够培养出作者这样的女孩,给盛开着永不凋零的蓝莲花的墨脱,带来了爱和吉祥。关于圣湖纳木错作者在圣湖纳木错的见闻以及想法,很是让人感到赞同和欣慰。和我见到圣湖时一样,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崇敬,但这种崇敬很快就被现实所打败。络绎不绝游山玩水的游客,拿着旁边玛尼堆上的石头在圣湖上打水漂,留下了许多极为不协调的垃圾。见到此情此景,我也只能一声叹息,毕竟自己也只是一名游客,也给雪域高原带来了世俗。然而作者却用她的行动为圣湖纳木错,作着属于她自己的抗争。于是她也跟着那些信徒们开始转湖,只为沿路拾捡这些游客们留下的垃圾,虽永远也无法如那些磕长头的人那般虔诚,但心灵同样倔强地一尘不染,令人动容。我要致以我一个游客的感谢,为我们这些在圣湖游玩过的人们捡回了些须的颜面。关于旅行本身作者的字里行间,总透露着无尽的对游客的嘲讽。那些来去匆匆的游客,总持着长枪短炮。只为几张照片,来证明自己的确曾来到了这座日光之城。作者坚持旅行就需要在一个地方待上半年以上,一定要走进其中,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年轻的作者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有时候真的让人很惊讶,一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女子,究竟是哪里来的勇气,让她敢于直面那么多的藏民,那么多的“藏獒”,能够接触到那么多的藏文化。她努力学习藏语,在飘香的甜茶馆里过一整个下午的时光;在拉萨对酒吧里,独自面对一个个藏漂,去了解他们的心历路程。到后来的后来,作者自己也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藏漂,因为着实喜欢那里,所以在那里工作,在那里生活。写到这里突然发现自己其实是羡慕作者的,作者的想法和自己是何其的相似,但她都把它一一实现了,而自己仅仅还只是想法,不免惭愧。似乎人总是越长大,身上的束缚也就越多。关于写作作者是爱写作的,并一直坚持着。在广州通往拉萨的火车上,在那么拥挤的硬座车厢,在那样嘈杂的环境下,写着她在旅途上的见闻感受;在拉萨的酒吧里甜茶馆里,再和一个个藏漂们促膝长谈之后,她依然会用文字去记录;在那个墨脱那个小学简陋的宿舍里,在繁星闪闪的深夜,她坚持着自己的每一天的记录;在参观完天葬台之后,在心灵被震撼的一个又一个的瞬间,她在记录着。这些文字不是最优美的,但一定是最用心的。很感动还有这样喜欢写字的人。然后就是,再一次的为自己而感到惭愧。人生倘若离开了阅读和写作,将会遗失多少的欢乐啊。

我读《朝圣》

不是每个人都能顺从内心的呼唤去走自己人生的路。但有些人能。我不是那种人,所以对他们的内心感到好奇。于是我买了这本书。    总有些人的人生是写意的,我不想过多地去体会。因为怕影响我自己的生活。    作者并不是做了我想做儿不敢做的事,所以我并不羡慕。她只是做了她想做的事,我就只能欣赏只属于她的故事。    像每天来去匆匆遇到的擦肩而过的人,对我的生活一点影响也没有,但是使我的周围热闹。    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能活几十年,但可以不止了解自己一个人的人生。很多事别人都替自己做过了,那些别人做过的事,我们欣赏一遍,就了解了另一种人生。

其实她也不容易

这本书,我看到一半,只因我对西藏有着很深的情结,关于西藏的书我都会很认真的看, 可是看到后面,我真的提不太起劲看下去。给3颗星,只是因为,作者毕竟才十几岁,这世上又能有几个韩寒呢。给个支持。还有就是 他写西藏了。 呵呵。作者的文字 整个是浮着,没有沉淀的味道。浅。或许经历的太少,不够成熟,这都是些原因吧。只希望作者以后能有更好的书出来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地

西藏是个神秘的地方,有神!顾野生是位普通的人,有胆! 每个人心中基本都会有一片圣地,那个地方让人向往,让人心醉神迷。 勇气,一个很平凡的字眼,但能把它发挥到淋漓尽致,需要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之重。 家庭、工作、生活、感情、人际等等,社会中各类相互交织的关系,束缚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放的越多,能拿起的也越多。 生活原来很复杂,生活原来也可以很简单。 旅行,是种对异境气息的短暂呼吸,让此地的文化挠去心中那多年积存的痒。 世间万般美好,所以陌生地成了人们向往的风景。 于是,我们常爱在读万卷书时,行万里路。 以求证想象,故事与现实百态中的吻合点。 梦想,渐儿然就成了珍藏的美好记忆! 这个时候,过去的决择,对与错不再是困扰。当梦想,故事与现实所呈现出的百态是种完美的结合体时。意境接着就能抵达心灵深处,慰藉那颗曾在风中泣血的灵魂。 释然与彩虹一样,总是在风雨之后…… 过后,把梦想揉入现实,变成故事打包存档,并永不挡机……

西藏不是一种炫耀

我是在去墨脱之前凑巧在机场买的这本书。当时看着,还是有份好奇心在里面。真正走过墨脱之后,其实墨脱已经不再与世隔绝,世外桃源。西藏不是一种炫耀。西藏是一种暗藏在心里的汹涌的暗流。难以言表。墨脱的路,其实就那样一步一步的走过了。生生死死都平静如水,人间仙境也都过往云烟。

吾且胡乱写,君且故乱看

七月,雨后的拉萨,天蓝云白,麻雀在院子里低叫。把书合上,看得前所未有的快,离野生赠书到看完合卷只过了不到四十小时。那一夜,带着寒意与惫累走进酒吧,屋里人声鼎沸,热情高涨,一时适应不过来,仿佛这本来就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杯酒交错间,我请野生在书上签名留字,书回手上逐字细看——吾且胡乱写,君且胡乱看。野生不停地说着“只是胡乱写的东西,你就胡乱看吧”。原来,我早已胡乱地看过书中的某些片断篇章,只是未曾想过,最后呈现在面前与手中的是成形后的这本书。与野生的最初见,在大昭前。一位长发姑娘身穿新买的棉袄,手持一本《日常藏语一本通》坐在阿妈啦的身旁学藏语或是哼几句歌曲。如此断断续续,只认其面不识其人。直到看了野生的博客,以及她有份参与的电影,才从远去的记忆中翻出一丝片段以引证我与这位姑娘并非只有一面之缘。一个月前的今天,我在回拉萨的火车上,甘、青大地的黄色调让人感到萧凉。无可避免地,我是别人眼里所谓的“拉漂”,但却又尚未进化成“藏熬”。我深知我在拉萨应该持有的身份,也不止一次地强调我只会是这个地方的过客,终有一天,我会离开这片圣洁的土地,回到那个我依恋终生的城市,尽管目前我还不能预计这一天究竟是何年何月。野生笔下走过的路我大多也走过,除了墨脱;野生笔下的人我虽不大认识却也不乏一二。一位也认识野生的朋友曾跟我说,野生很年轻,而且没有读过大学,当时我为之惊讶,我无法想像这样一位年轻姑娘的人生经历了多少常人难以理解与明白的故事。我很庆幸我能与众多朋友分享过并一直分享着我在拉萨的生活,也很高兴看到野生用她的《朝圣》与更多的人分享她的心路历程。怯于文字的薄弱,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说不上是书评,吾且胡乱写,君且胡乱看。2010-07-18 kao·仙足岛·拉萨

朝圣一样的活法

我不清楚这本书大家看后会有何收获与体会。平时,我们很少去正视自己,及思考活着的意义。 也许生下来,是为了活下去;活下去,是为了死亡。所以,如果有机会,为何不让真正黑暗来临之前,“死亡”它多几次,以寻找心中的那一片不可触摸,却可感悟的精神圣地…… 生与死之间,有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朝圣》,有着梦想的轻与重与现实的重与轻……

看不见的游吟诗人——仓央嘉措

有一章是专门讲仓央嘉措的,其中有他一首诗: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 不为修来世 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原来这首诗是仓央做的。原来仓央的一生也是很不幸的。 眼泪哗哗的。

有点不解

年轻的心,简单的文字。需要非常非常非常静心的状态下才能感受。相对而言,笔者比我同龄时有深度。我18、20的时候,似乎从未作过如此抉择,或思考过如此问题。只是在10年之后去读,有点不解为何网上评论都是五星、四星、极高的评价。抱着期望去看,却没有感觉到心灵的震撼,难免感觉失望。前半部主要是记事,记录笔者一路经历。后2/3才开始是对西藏正面的介绍。读着有种很“散”的感觉,普遍的文字过于平淡,偶尔蹦出一两句经典。感觉有点无所适从。出于对笔者的尊重,还是给了3星。

其实前面写的真的很好

前面的篇幅大概十分之九写的都特别好,语言一点儿也不做作,作者的心理很轻易的传达给了读者,只是后最后那十几张的写景真的不断卷起了我的睡意,我本人不喜欢这类写景的描述文章,我觉得 图片 已经完美替代了这些,所以看到后面 真的就翻翻而过了

用脚思考的行者

在行走中,生命中的另一部分正逐渐在路上呈现出来。她把沿途的所见所闻聚集在一起,然后用笔去创造了一个窗口,只要我们打开《朝圣》,就如同推开一扇朦胧的玻璃窗门。这仅仅只是开始。我们站在文字面前,就仿佛面对着西藏最为真实的生活,它可以把我们领到西藏的另一面。形而下的一面,包括西藏的肮脏,丑陋,伪善,圣洁……它凌驾于我们对西藏的想象。 思想者走在路上。行走时一个动词,它不停地触摸着城市与乡村的体温,不停地与别人的生活擦肩而过,不停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生活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她在进入和出去的状态中来回穿梭,结束的时候就是新的开始。 游走的生活方式,一直以来是我难圆的梦想。而野生的生活,总是不断给我的梦想之灯挑芯添油,给我再坚持下去的动力。当我日复一日的在城市里喘息时,她从西藏向我输送过来新鲜的空气。 生活在别处。异乡人的以另一个身份潜入到生活底层。西藏广阔而隐秘的大地,就是暗黄色的牛皮纸,而行走的脚就如同一支随身携带的钢笔。内心深处的莲,驱赶着不停地去用笔描写,用脚思想。生活的所有指向于旁观者的一种方式存在,这一切让思想者走在路上。 思想者走在路上,面向大地思考,就像在书写一本书。书名可以叫作:生活内部神秘虔诚的朝圣。

墨脱,你有多艰难,就有多欣慰

认识顾野生大约有三四年了。第一次见她是08年去四川支教,我们先是在网上通了信息,她说想去。我说,不好,你一个女孩子,又这么小,那时候她在上高二,才17岁而已。她却很坚持:善生,希望你能带我去。在成都火车站碰面,第一感觉就是很坚韧的女子。那么小,却已经让我自惭不已。她有我年轻时没有的勇气,她有我至今也不会有的动力。再后来,一起去了川的黄土镇帐篷学校支教。她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还带另外几个班级,她的热情感染了所有的老师,她的活跃带动了所有的学生。我相信,到现在为止,那里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认为她是最棒的老师。音乐,舞蹈,语文,政治,无所不能。谁能相信,她只有17岁。后来,她又一次给我惊喜。中央六套来拍摄电影,她被抽中参加其中的一些角色,当时我很固执的认为这不是多好的事,我多次和她说,墨脱,你是来支教的,最好不要参与别的事,这样别人看你不好,影响也不好。墨脱问我:善生,我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什么不可以?因为这件事情,我们还闹了些许别扭。最终她还是参与所有的拍摄,甚至深入泥石翻滚的大山深处,深入尸骨遍地的北川县城。那时候,有一件事情很触动我。一个晚上,墨脱接到父亲打电话,让她回家,不然就不再认这个女儿。我说,你回去吧。墨脱摇头,转身离开,那是一种叫做决绝的背影。她一直在走自己的路,从十几岁开始,走遍大江南北。她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去四川支教,放弃大学,去墨脱支教,放弃都市,在拉萨日夜朝圣。许多在我意象的事,她都走在我的前面,默默的行走,给我看,个自己懂得。后来,她要去西藏。和我电话,短信,MSN。我说,墨脱,你把在西藏的经历写下来,用最真实的感情和最美丽的文字写下来,不要管什么结构和文笔,用心写你喜欢的字。你写出来,我帮你出版出来。这就是《朝圣》。我做书的时间不久,做的书也不多,但是这是唯一一本触动了我,也将永久触动我的书。这是唯一一本我不管不顾一定要把这本书做出来的书,这是唯一一本用所有的努力和良知推荐的书。真的,不管你是正年轻,还是将老去。都应拿起来,看一看。我们做不到的,她在做,并且做的很好。谢谢你,顾野生(网名墨脱。原名张文婕!)

朝圣 理想 墨脱

如果对文字要求高的读者而言,此书文字虽有些杂乱,似乎还有些拼凑,但如果你有同样的梦,会懂得,会体会,更会肃然起敬......羡慕作者能身随心动,敬佩可以追逐理想的人。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一刻,我的心痛了一下,墨脱公路最后一段隧道贯通的一刻,我的心又被刺了一下,“得”与“失”真的很难衡量!为梦,为纯粹,为朝圣,为心中的墨脱,为了在路上...... 推荐

青春的笑容是忧伤

很少给当代文学打这样的高分,因为它们充满了谎言、伪装、做作与虚荣,这本书或多或少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语言也不够干净,作者的人文功底也比较弱,但她的真诚却令人感动。一个没考上大学的女孩,最终选择了西藏,她不是一个旅行者,而是一个正在敏感而忧郁的青春期中煎熬的人,她想追寻生命的意义,她想寻找值得托付生命的那份重量。然而,现实一次次撕破了她的梦想。她曾经激动过,伪虔诚过,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她批判的眼光,当她看到圣湖边越来越多的垃圾,以及人们的麻木时,她仍有明亮的感伤。朝圣文学大体是不虔诚者的自白,偏偏许多人要装出已经收获了大智慧的样子,没有什么,会比这更亵渎更无耻的了,它不仅玷污了信仰,而且玷污了文学。倘若生命有了彻悟,又何必诉诸文字呢?文字是如此遮蔽的东西,它与心更远,与嘴更近。彻悟是超越语言的,语言是一面浑浊的镜子,它只为有缺陷的世界而准备。顾野生的痛快,在于她不冒充彻悟,她不掩盖于她的迷茫与无知,这就契合了“不平则鸣”的传统,顾野生没有指责,没有矫饰,只有向着自我深深的反省与苦痛。青春如此犀利,必然有太多的惶惑与苦闷,必然有太多的批判与冲动,与其回避,不如面对,生命也许是无从拯救的,只要仍像个生命,有那份鲜活气,就总能令人感动。当孤独时,他人可感受,当苦闷时,他人可流泪,当凋谢时,他人可哀伤……这,其实也是足够的。所有的路,都在内心,然而当下的作者,基本没有去走。没有什么,比丧失感受力更令人痛心的了,然而,这就是现代化的代价。顾野生走不出一个解决方案,但她是一个标志,可以告诉后人:这里,已经有人来过。真诚的书,读读至少是没害处的。

心灵的召唤:返归自然和天真

作者顾野生是不可理喻的。 十来岁的女孩子,大多憧憬着大城市五光十色的生活,踌躇满志地做着前途不可限量的美梦。有谁,会反其道而行之,从大城市,回归乡野呢? 在大城市里,我们把《逍遥游》做成口袋书,或者苦心孤诣地钻研《易经》,缘木求鱼地追求“天人合一”的刹那感应。可是谁能体会陶渊明的“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的洒脱快乐呢?我们一次次从湘西、周庄和乌镇失望而返,大作家灵魂的栖息地也不能给我们些许慰藉。那么在哪里,安放我们躁动不安的灵魂呢? 奥尼尔的毛猿站立不得,爬行不得,走投无路,堕入孤独绝望的深渊。《变形记》中,为养家糊口尽心竭力的推销员,变成了一个甲壳虫,全家人冷漠以对,直到他悄然死去才大松一口气。然而,死亡毕竟不是积极的拯救之途。劳伦斯在深刻反省被大机器工业侵袭了的野蛮的“文明”社会之后,认为,能挽救身心分裂的人类的办法是:性爱、自然…… 顾野生怎么认为呢?小小年纪,她便敏感地感觉到了“灵魂的缺氧”。小小年纪,她便叹息“生命是如此的卑微、渺小、不足为道”。大约隐隐约约地勘破了生命的秘密,然而又无法言说。于是,她背上行囊,告别父母,放弃了大学,踏上去西藏的征途,一路行走,一路思考。

少一点摘抄

一个小女子终究还是没有大家的文笔,或许因为西藏的原因,我就对她期望过高了。书的前半部分很多引用知名作家段落,大段的,断断续续的引用,抒情的文字。让我有个错觉,我是在读她写的书还是书摘?每次看到有感觉的语句,却发现都是带引号的。从下半部分,在背崩通路那个部分开始,才有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光明茶馆的波拉,朝圣者等。水分多了点。让我惊喜的是首页上,作者和西藏活佛格杰仁波切的合影。照片中活佛竟然如此年轻,可谓帅哥。黄色的T恤,脖子不知为何系了条红色丝带。圆润的脸庞,淡淡似笑非笑,真如佛容一般慈祥。

关于《朝圣》背后的故事。

离开拉萨8个月了,内心思念那个城市。因对有一个城市有特殊的感情,是因为那里有惦念的人。想念那些纯粹的人,蔚蓝的天空,老光明的甜茶等等。在你写书那段拉萨的日子,我只能为你在深夜煮一壶热白开,逛遍八角街为你挑一双手套,在你醉笑千场的各种饭局后陪你一起回酒店,买你喜欢吃的栗子,听你说很多关于拉萨的风俗习惯。然后我认识了书中的他们,包括苗荣,贡布,小小白,等等人物。在西藏卫视看到你制作的几个片子,背景是熟悉的八角街,布达拉,大昭寺,还有路边很多的摊子,甜茶。它们原本在内心放置好,只能依靠电脑的照片来思念,却从未敢向人诉说过对拉萨的思念。安静的看着喜力说了一段话,泪如泉涌。藏飘的男人女人,都异常的沉默内心却祥和幸福。回上海之后,石头森林里每天雨天,各种的冷酷和现实,然后把从拉萨带回来的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关于西藏,有莫名的情怀。平措在临走前的候车室送我雪白的哈达,让我感到异常的温暖。那里有太多趣事,话在喉咙却因太多而轻描淡写出来。原谅我只能为你做到的是马上新添了这个书籍,然后安静回想着一起历经的事情。这本书,被删减的应该是天葬那一节。最后一页有直贡替寺的照片,但应该被编辑P掉了吧?当时的我们,牵着手站在天葬台安静的看着那神圣的一刻。看见你眼里闪着光,晨曦照在秃山,有幸福的感觉。未知死焉知生,在寒冷的高原上,面对死亡让安静就坐在食堂,喝上温热的甜茶,吃上热腾腾的牛肉面。久久未能说一句话。返回拉萨市的途中,你已疲惫不堪,为这一篇文章而耗尽精力。那晚在招待所我失眠而觉得害怕,有你陪伴着说话。那2天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我依然对生命有种莫名的尊敬。一辈子能看一场这样的神圣葬礼,三生修来的福气。从进藏的一切事情,都能在书上见证。离开前,你刚结束清远电视台的实习,拍完一个片子。然后匆忙赶往拉萨的途中,你在火车上偶遇的一个越南男子,与吹葫芦丝的女孩。我也未曾想过,你发给我的信息情节居然都写进书上了。彩信上穿着隆重的藏服的你,还有在四川汶川时,你的一切信息。仿佛都与你同在,与你一起历经那些岁月都消失了。轰轰烈烈的远去,剩下的是一些照片与文字。倚念在笔端,深情在心底。有关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你给我写的那一篇文字,回头看时,我怀念的,是你房间的回忆。一起去唱歌的日子,你那首“后来”我们偷偷拿你的高跟鞋,去发廊化妆穿衣服,然后坐上摩托车在风中呐喊。有这么一个闺蜜拉着你奔跑在沙滩上,喊对方的名字,直到毫无力气,我依然是被你牵拉着,你一直都在前方为我护航。那是一个多么感伤的回忆。婕。只因为这本书背后有太多想说的故事,只因为你想每本书都要留下最诚实珍贵的纪念,所以总在康卓酒店深夜到天亮时,我们就通宵上网,你安静写书,我也安静看电影。我们一起去吃散伙宴,一起喝酒,一起喝甜茶。目睹你情感的纠葛和甜蜜,也参与在雪羌仓酒吧的夜生活。现听着在酒吧强行每晚都点大米唱的《放手去爱》,节奏依然却让我泪眼朦胧。他们还在,我却在另一个城市去怀念着。期待你的第二本书,或者正如你说的,嫁给拉萨,卖身给西藏电视台了。只要你在的城市,我都会不顾一切投奔于你,并对那个城市有特殊的感情。终有天,我会回去拉萨。那个是我的家。上言加餐饭,下言添衣。愿上帝眷顾你爱护你,阿门。

看了 不错

一直想了解西藏,但又不想亲自去。所以一有关于西藏方面的书就想看一下。书中引用作家阿来的一段话很经典,竟然说出了我心中一直搞不明白的东西。 “现在西藏这个词已经被严重的形容词化,城市中的人们把西藏看作纯净的天堂,是心灵的投射,这并不是真实的西藏。对于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来说,西藏是一种神秘,对于去过西藏的人来说,为什么西藏还是一种神秘的似是而非的存在呢?你去过了一些神山圣湖,去过了一些有名无名的寺院,旅程结束,回到自己栖身的城市,翻检影集,除了回忆起一些艰险,一些自然给予的难以言明的内心震荡,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有走进西藏,首先要走进的是西藏的人群,走进西藏的日常生活。但是,当你带着一种颇有优越感的好奇的目光四处打量时,是绝对无法走进西藏的。强势的文化以自己的方式想要突破弱势文化的时候,它便对你实行鸵鸟政策,用一种蚌壳闭合的方式对你说不。” “西藏所以这样形容词化,根本原因还在于,许许多多的进入者并不打算扮演一个文化人类学者角色。他刻意要进入的就是一个形容词,因为日常状态下,他太多的时候就生活在太多的名词中间,接上诗意的氧气袋贪婪地呼吸。” 看看吧,看看人家是怎么看待西藏的,人家真的是想真正的了解西藏。

还好

作者的经历很是让人羡慕,所得到的精神也是弥足珍贵。只不过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有待提高。很难透过她的文字,达到一种共鸣。这是有待加强的地方。

用脚去观察,用心去朝拜

在浮躁喧哗的城市水泥间,我们太久的失去了天空和大地,我们内心的本能驱使我们去行走,攀爬,长跪,试图重新找回我们自己丢掉的快乐本质!

路在脚下

羡慕一种生活脚尖所向走吧朝着前方就那样大步向前朝阳的洗礼雨露风霜一双沾有泥土的鞋越看越觉得幸福和满足一本买来以后就被遗忘的小说一个无聊的下午偶然发现的尤物从第一页到第一百页一气呵成休息 散布脚步如此轻闲悠然自得

神真的存在吗

神真的存在吗? 神应该不是存在于外部世界,而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 心里有神,世间便有神。 只是随着科学与自然大步进军西藏,给宗教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 人们自己心中的神也开始恍惚,开始流浪,开始无家可归,开始死亡。于是,不死只是一个传说,连神也不例外。 这种疑惑很多人都有,但都一时确定不了答案,所以,有时我们会在心里与自我交流。有时坚信,有时落失。如同人生,在反反复复中煎熬…… 那作者在煎熬吗? 是的,她在窥知了西藏的过往,体知了现在的西藏,然后在为西藏的未来煎熬着。 这是《朝圣》,意相如此,物相亦如此……

看了书中对藏漂历史的介绍,真是大开眼界啊

《朝圣》157页:“他们由于常年久居西藏,被称为‘藏漂一族‘。追溯’藏漂‘的历史,中国西进路上比美国’叛逆的一代‘整整晚了40多年。1923年,55岁的亚历山大.大卫.妮儿,凭着流利的藏语,梵文和佛教知识,在养子雍殿喇嘛的陪伴下,乔装为朝圣者,徒步4个月进入神秘的西藏.她是藏漂的第一人.此趟生死之旅,所写下的<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至今仍是西方人了解西藏的重要著作.中国人的藏漂真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画家陈丹青的<西藏组图>引起一轮西藏文化热,一大批的画家及文学青年来到拉萨.女摄影师巴荒几进阿里,同期作家马丽华驻扎西藏20年.于小东的油画<干杯,西藏>,记录了当时23个藏漂人物.直到20世纪90年代,藏漂从文艺精英广泛蔓延至平凡大众,他们有着美国'垮掉的一代'的无限热情,'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在西藏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画家,流浪歌手,自由撰稿人,摄影师,甚至在西藏开始自己的事业,开旅馆,开酒吧.这些藏漂不顾一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在西藏生存,长期生活和工作.”

无题

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朋友不借,回来后,在网上找到电子板,一气呵成看完,生命的红尘中,我们能抛洒的确实太少,佩服小姑娘的决绝,毅力,恒心,什么时候,可为自己走出一次,活出自我.哎,太难.......

这个作者很有勇气啊 没想到还是个女孩

“顾野生。南方女子。现独居西藏拉萨,与西藏电视台从事编导工作。内心汹涌,外表淡凉。喜独自行走,摄影,文字,吉他。” “一个80后女子,为了去西藏,不顾家里反对,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结束电视台的实习工作。以出走的姿态,坐上火车去拉萨。从广州出发,经过四千里路,为自己的灵魂吸氧。” 她以一个窥探者的身份进入西藏,不是旅游,而是着重于一个外来女子进入西藏的真实感受。试图逃离城市的牢狱,背上行囊,用脚思考。跟现代文明保持一段距离。 一个人所作出的选择,可能跟他以往的经历有直接关系。我从这本书里了解到,从16岁开始,作者作为一个小女孩,常做一些不被认可的事情。大家对这种偏执应该不陌生。从小到大和亲人的关系经常出现矛盾冲突,父母离异,对继父经历了恨到爱的转变。 一切的一切,都归结到一个结束和一个开始。但什么是结束,什么又是开始? 身往异乡,想听见内心的真实声音,想找到一种感悟,也许这就是“朝圣”。

渐行渐远,姑念之

本来对这本书是无甚兴趣的,大概是看了几本水准不高的游记之后便产生了一种负面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这本书大概内容估计就是自诩文艺的小孩子心情一不好就跑到西藏去放逐自己一番,然后回来写几了篇味同嚼蜡的游记。却因为开篇的一句话,让我忍不住想写些什么,又忍不住读了下去。“文婕,路途遥远,条件艰难,事事注意。你不听他人意见一根筋的走下去……..爸爸我是多么无奈呀,只希望你能早日平安到家。”因为,亦在曾经年幼时,义无反顾地选择走自己向往却与父母意愿背道而驰的路,深知这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况路途艰辛,亦看不清未来,每次跟父亲吵完,都会问自己,是否就此放弃好了,至少能平平安安全家和睦。却在每个日出时,都倔强地不肯低头服输。好在父亲最后总算松口,尽管不情不愿,且经常拐弯抹角,绵里藏针地说我的选择是多么愚蠢,但总算不再反对我的坚持。其实,我怎会不知父亲是有多爱我,他希望我的人生不要走得那么辛苦,他从未要求我要多么出类拔萃,他想尽他最大的努力让我能够轻松拥有好的工作,怎奈我偏偏选择走一条他完全不熟悉,没有把握我的终点是哪里的路。因着这微小的一点点与作者相似的经历,让我读完这本书。意外的,收获了一本好书。

书中有一个藏漂叫苗荣,是个歌手,歌词写得很棒

“当太阳收起了温暖的光华 疲惫的我想要休息一下 含着泪水闭上沉重的眼帘 一个人默默走向梦的天涯 梦中的世界像一幅画 梦中的自己是那么高大 梦里梦到了你梦到个笑话 梦到所有的美好和我的家 你说梦中的我有一点傻 你说梦中的你不会害怕 千万别把我唤醒让我去吧 梦里不再有忧伤没有牵挂” “在西藏,想苗荣这样的藏漂数不胜数。城市发展的速度越快,城市的欲望越加无限膨胀。现代城市生活是基于严格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科学化生活。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人际关系较之在其他任何环境中都更不重人情,而重理性。物质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人对立的形态。而’城市边缘人‘——’‘不归属任何一个团体,没有固定工作,居住地和城市,靠某种专业能力谋生,长期处于孤独和不安定之中。’‘他们有着强大而封闭的精神世界,性格分裂并且矛盾,他们始终在思考,但和现实对抗的力量并不强大。’他们注定要走上被放逐的漂泊之路。”

哦,原来这就是藏漂儿

以前只听过北漂儿。为了梦想,忍辱负重,远离家乡,艰苦奋斗,为了最终有一天能够实现梦想,出人头地。 漂儿,是为了寻找某种东西,且这种东西只能在漂泊的状态中获得。所以我顿时明白了藏漂儿这个词的含义。 藏漂儿跟北漂儿不同。因为西藏跟北京不同。藏漂追求的绝不是荣华富贵,他只能追求一种心灵上的答案。 很多人觉得这是值得的,因为在喧嚣的大都市里他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他们在孤独中决定远行,远行到一个自己觉得亲切的地方。 世界是无法改变的,那改变自己吧。 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里面说,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理念,而在别人看来却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是不会顾及别人的看法的,只活给自己看。 马云说过,一个人有时候不会因为自己做了什么而后悔,但是却会因为自己没做什么而后悔。 藏漂儿,不经过内心痛苦的抉择,是不会成为藏漂儿的。 每个人都一样,在用我们想不到的东西,填充着自己的人生。

西藏是每个人的天堂。

很早就向往西藏。所以找很多关于西藏的书来读。西藏一年。朝圣。仓央嘉措。最爱西藏。是因为西藏是每一个人的天堂。那里有最近的天空。有最纯净的空气。那里有经幡飘摇。有酥油茶的香味。不同人眼中的天堂不一样。每个人的西藏也不一样。去过西藏与没去过也不一样。尝试着跟着不同的人看不同的西藏。当有一天你也可以到达西藏。会再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是兴奋悸动。是失望。还是真的沉静了心。不要管其他人。只要自己的感受。也许从西藏回来。你也可以像后海的一位姐姐一样。开一家藏饰的小店。教给误入小店的孩子。转经筒是要顺时针转动。

可能是不够成熟~~·

首先我是尊重作者的,也佩服一个人在十几岁的时候有这样的勇气~~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不喜欢这本书~~我看书甚杂,所猎甚广,很少有我看不下去的书~~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我只看了十页,就翻不下去了~~作者太有激情,我能理解,毕竟年轻,毕竟有的是激情和时间,而作为成年人的我来读,觉得过于浅薄。我为什么看不下去?因为我不能接受那一大段一大段的感叹,实在没办法接受“她觉得蓝色的天空如同梵高笔下那不顾一切迸发生命热情¥!%%@#%……@#,等等等等等等”当一个文化人到处和别人说自己是一个文化人,当一个作家到处和别人说自己是一个作家~~只能说他还没有适应这个身份,或者说他太把这个身份当回事~~这会带来一个后果,就是矫情~~~当然我觉得说一十几岁的孩子矫情,其实很正常,因为对于她而言,这些事情真的就是值得感叹值得发表一大推想法的·~尽管作者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游客,但我觉得他还是太肤浅,他所看到的西藏更多的还是他自己想象和愿意接受的部分。另外,我想说一点,当自己对历史没有那么了解的时候,请不要在自己的书中看似客观的描述一段历史。仓央嘉措的生平满足了很多人的意淫,但实事是很多情节只是人们的意淫,我之所以说矫情,就是因为看到这些意淫的故事,然后沉浸在其中就不再看历史。那首信仰,只是一首歌。他不是仓央嘉措所著~~


 朝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