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集续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华盖集续编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020058402
作者:鲁迅
页数:232页

作者简介

《华盖集续编》收作者1926年所作杂文三十二篇,另1927年所作一篇。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印行六版次。还不满一整年,所写的杂感的分量,已有去年一年的那么多了。秋来住在海边,目前只见云水,听到的多是风涛声,几乎和社会隔绝。如果环境没有改变,大概今年不见得再有什么废话了罢。灯下无事,便将旧稿编集起来;还豫备付印,以供给要看我的杂感的主顾们。 
  这里面所讲的仍然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现在更不想和谁去抢夺所谓公理或正义。你要那样,我偏要这样是有的;偏不遵命,偏不磕头是有的;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也是有的,此外却毫无什么大举。名副其实, “杂感”而已。
  从一月以来的,大略都在内了;只删去了一篇(2)。那是因为其中开列着许多人,未曾,也不易遍征同意,所以不好擅自发表。
  书名呢?年月是改了,情形却依旧,就还叫《华盖集》。
  然而年月究竟是改了,因此只得添上两个字:“续编”。

书籍目录

小引
一九二六年
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
有趣的消息
学界的三魂
古书与白话
一点比喻
不是信
我还不能“带住”
送灶日漫笔
谈皇帝
无花的蔷薇
无花的蔷薇之二
“死”地
可惨与可笑
记念刘和珍君
空谈
如此“讨赤”
无花的蔷薇之三
新的蔷薇
再来一次
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
马上日记
马上支日记
马上日记之二
记“发薪”
记谈话
上海通信
续编的续编
厦门通信
厦门通信(二)
《阿Q正传》的成因
关于《三藏取经记》等
所谓“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启事
厦门通信(三)
海上通信

编辑推荐

《华盖集续编》作者鲁迅,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内容概要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原祖籍河南,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编辑本段]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原则。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其中《故乡》、《风筝》、《孔已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  1918年起,先后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图书封面


 华盖集续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收有名篇《纪念刘和珍君》,这算是他所谓杂文中的巅峰之一了。只是这巅峰却是因素日与他亲近的青年学生的流血牺牲而来,其沉重可想而知。所以他才会在1926年3月18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所写的《无花的蔷薇之二》的结尾这么写: “以上都是空话。笔写的,有什么相干? 实弹打出来的却是青年的血。血不但不掩于墨写的谎语,不醉于墨写的挽歌;威力也压它不住,因为它已经骗不过,打不死了”。 印象中这是在他作品中最早出现的——用时髦的学术术语而言——主体认同危机:他是一名作家,至多自我定位为“精神界之战士”(《摩罗诗力说》),但此刻却质疑“墨写”的贫薄。 就是在这种主体认同危机的重负下,他在4月1日写下了《纪念》,开头是“实在无话可说”,末尾依然是“呜呼,我说不出话”,说: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句话很容易让人想起《呐喊·自序》: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寂寞里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驱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但仔细看,会发现两者基调是很不同的。《呐喊》时期他尚在参与新文化运动,经历着生命中少有的适意期,因此并未对自己的”呐喊“丧失信心;而到了1926年,他已经认为只有“淡红的血色”才能使猛士奋然前行了。在这之后,他虽然还是写,但这种认同危机却时不时出现。 其实往前里说,他的这种情绪或许可以追到日本时期。1905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出台了《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引起当时留日学生中革命党人的普遍激愤,经由陈天华的蹈海最终导致大规模的集体退学回国。但当时还有另外一派主张忍辱负重、继续学业。在浙江同乡会的一次集会上,秋瑾慷慨激昂,敦劝同胞回国,但鲁迅没有站在这位同乡一边,会后给主张继续学业的“维持会”捐了一元。一年后消息传来,另一位同乡徐锡麟和秋瑾谋划起义失败先后被杀,徐还被清兵掊心食肉。 十一年后,鲁迅在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一直吃到……吃到徐锡麟!”而在《药》中,秋瑾则成了先行的流血者,被革命的看客取了献血涂在馒头上治疗肺病。对此,张承志曾在《鲁迅路口》中如此揣测: “这样写的真实动机,埋在他思想最深的暗处。抛开徐、秋二同乡的影子,很难谈论鲁迅文学的开端。套用日本式的说法,他们三人是同期的花;只不过,两人牺牲于革命,一人苟活为作家。我想他是在小说里悄悄地独祭,或隐藏或吐露一丝忏悔的心思”。 也就是说,鲁迅一生文学事业的起点就在于对自己曾经“看杀”行径的忏悔。王晓明在《无法直面的人生》中有个类似的说法。当时鲁迅跟陶成章等光复会人士来往很多(关于他是否加入光复会有争议,曹聚仁明言没有,王晓明认为有,林贤治则避而不谈),而且平时表现特激昂。于是就有一个像徐锡麟那样回国刺杀清朝要员的任务下来了,他当时接受了,但动身前却问:“如果我被抓住,被砍头,剩下我的母亲,谁负责赡养她呢?”,任务最终取消。我觉得这其中是有些难堪的,尤其是在那种时刻,所以他后来才会一而再地向许广平解释自己思虑太多,做不了革命者。但从这一而再的解释中我们也能看出这对他造成了多大的精神压迫。 最后顺便讲下这部集子中其他的文章,署名为”无花的蔷薇“(意思是带刺)和”马上日记“的几篇是很好的。当然对于我而言,几封在厦门写给李小峰的信也很重要。 在《厦门通信一》中,他写自己来了后对厦门的风物倒没什么感动,“但好几天,却忘不掉郑成功的遗迹。离我的住所不远就有一道城墙,据说便是他筑的。一想到除了台湾,这厦门乃是满人入关以后我们中国的最后亡的地方,委实觉得可悲可喜”。不知道这城墙是否就是白城,但想想似乎又不是,那玩意儿不太像是防御工事(这一点以后倒是可以请教本系所谓鲁迅研究专家的)。另外,也可以看出他骨子里还是很“华夏”的,所以蒙古人和满人进来到底做了什么还是应该去了解的。 此外,他还写到后山的墓碑文多有不通,“写碑的人偏要舞文弄墨,所以反而越舞越糊涂”。 关于厦门的风物,他在《通信二》中也有写: “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因为不但是蔓延只有刀山剑树,看得太单调,苦痛也怕很难当。现在可又有些怕上天堂了。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上去的时候,暂时吃惊,决不会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 确实,这地方我待了五年了,除了高房价和绚烂的乏味,它还有什么呢? 《通信三》主要讲了自己的离开,最后讲到五更醒来听到柝声,才知道各人的打法是不同的,最分明的是有两种—— 托,托,托,托托! 托,托,托托!托。 随之而来的一句很妙:“打更的声调也有派别,这是我先前所不知道的”。这里几乎已经明言自己为何要走了。 这信已是最后一封,九月来,一月走,呜呼! 于是想起本系某位青椒对另两位青椒出走的评论,他说—— “自从鲁迅走了之后,这里从未改变。”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正版鲁迅的作品,犀利,深刻。
  •     跟课本里学的还是很不一样滴……
  •     快递有一点点不给力,我没有收到短信通知接单,结果就在最后的时刻急急忙忙去的。订单发货也慢了两天,但是还好,赶上了同学的生日,书还是不错的
  •     喜欢单行本,读鲁迅不多说
  •     因为鲁迅买了这书,不过说真心话,书的质量没得说,但其从整套来看,买一本的成本太高,但又不能整套买。
  •     读的竟然是没有ISBN的版本
  •     《华盖集续编》收作者1926年所作杂文三十二篇,另1927年所作一篇。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印行六版次。还不满一整年,所写的杂感的分量,已有去年一年的那么多了。秋来住在海边,目前只见云水,听到的多是风涛声,几乎和社会隔绝。如果环境没有改变,大概今年不见得再有什么废话了罢。灯下无事,便将旧稿编集起来;还豫备付印,以供给要看我的杂感的主顾们。 这里面所讲的仍然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现在更不想和谁去抢夺所谓公理或正义。你要那样,我偏要这样是有的;偏不遵命,偏不磕头是有的;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也是有的,此外却毫无什么大举。名副其实, “杂感”而已。
  •     2017.3.22~2017.4.6读完。
  •     准备把这一套买全。
  •     名家杂文集
  •     经过1926年,鲁迅先生依然碰着钉子,依然高姿态还击、攻击,所以他说情形依旧,还叫《华盖集》。然而岁月毕竟是改了,先生又老了一岁,因此添上了两个字:“续编”。以前的敌人还是依旧,现在又多了一些敌人,鲁迅先生因此也更忙了。但是在我看来有点烦腻了,反倒是先生写的那几篇日记颇可解颐。
  •     书很好。关键是每篇文后都有注释。建议先看注释,了解其背景。否则不容易读懂读通的。
  •     《死地》和《记念刘和珍君》很有感触。“人们苦痛不易相通,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     这个商品不错,很值得一读,大家的作品。
  •     迅翁的书一直仰慕,只是这纸张实在是差强人意了。
  •     鲁迅作品,开卷有益。对比当下,感悟更深。
  •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     印刷质量不太好,不过这个价钱很棒了
  •     无花的蔷薇系列写得很好,一贯的辛辣锐利,讽刺陈西滢和徐志摩的那部分写得痛快。段政府枪杀请愿学生着实令人愤怒不已,鲁迅针对这事写了一系列杂文,其中《记念刘和珍君》堪称鲁迅最激愤,最绝望的杂文了,只是年少的我在教科书上体会不到个中滋味而已。
  •     好书,值得购买,喜欢文科的人要读的书
  •     华盖集续编
  •     大师作品,收藏
  •     好书:装帧好,设计好,内容经典;价格适中,值得收藏的。
  •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面临淋漓的鲜血" 顶着“纸糊的假冠”继续猛进
  •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     版本不错,是孩子需要的
  •     与李四光徐志摩对骂那段简直妙绝
  •     希望鲁迅先生的这套书能再版,因为我还有好几本没有买齐,
  •     经典作品,买来学习下,应该不错吧!
  •     还好,鲁迅的作品都是些半白话文,读起来还是需要耐性的。
  •     多是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庄谐皆有。
  •     如果不是偶然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他写给许广平的信,进而再去看他的《两地书》,在我心中他就是一个被夸大的伟人而已,《两地书》改变了我的看法,也让我看到了他的多才和博学。至于之前学的文章全都是不对胃口的。
  •     华盖集后补
  •     《记念刘和珍君》便收录在此集
  •     2014.3.19
  •     看的时而大笑时而想哭,先生有颗大悲之心,非常幽默,而且还是个吃货,想象他一下吃了大半柿霜糖,就觉得超可爱
  •     一开始拿到书我还以为这书被蹂躏过的...结果发现就是这个造型,不过书背后还是有个脚板印= =
    还不错啦,有创意
  •     严以律人
  •     华盖集续编,经典,喜欢
  •     一,女师大事件的余绪;二,一二八事件的评论;三,通书的陈源、孤桐,却也觉得有些无聊;四,杂感愈加个人化生活化碎片化冷箭化,觉得初时的几本杂文更见思想性。
  •     这个系列的鲁迅作品经济实惠。而且注释超级细致齐全!鲁迅毕竟离我们远了一点儿,虽然是白话,但到底是今天看来的文白结合。他又写的是文化知识含量较高的文章,所以注释超级细致齐全真的是超级必要且有用的:不仅可充分理解他的文章,还可收获很多知识。不失为现代人获取文化知识的一种快捷方式。
  •     原来《记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出自这本书,可谓经典
  •     冷峭的热心汉
  •     包装简适 价格便宜 纸张也还好 编辑是照着当年的原版 很好
  •     读鲁迅作品,提高自己的思想力。
  •     书的质量一般,内容很好,毕竟是鲁迅先生的文字,书的质量书的可读性,这个价格可以了!
  •     蛮不错,有纪念刘和珍君等名篇。
  •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     “往那里去?!”
  •     物美价廉,免得去实体店了
  •     鲁迅的文章就是这样,时代感很强,读懂很困难,但是有相当的深度。非常值得一看
  •     我的地铁读物哈哈哈哈哈哈
  •     装帧漂亮~这套书我买了很多本了~
  •     这一本最著名应该就是那篇『记念刘和珍君』吧……
  •     《记念刘和珍君》
  •     有趣的消息,送灶日漫笔,谈皇帝,无花的蔷薇,纪念刘和珍君,马上日记,《阿Q正传》的成因,通信
  •     活动期间,买书很合适,希望多些这样的活动。
  •     实惠,没得说,印刷跟好。
  •     鲁迅出品,必属精品啊,鲁迅的书看的差不多了,真的不错的
  •     这次买的几本书纸质都不满意~~~白得晃眼!!
  •     真的猛士
  •     【2014】无花的蔷薇和马上支日记系列很喜欢。提及《热风》很受欢迎,准备下一本读这个啦。
  •     小学生读起来还是挺有难度的。不过可以先接触一下鲁迅的文字,随着阅历的增长应该能逐渐有所了解
  •     鲁迅的杂文很有趣,我最钟爱《热风》。
  •     鲁迅的大作
  •     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
  •     不太好看。。。
  •     这一集中很多文章论及三一九惨案,有很多激奋的文字。而那些关于他自己的论述,却越发显得孤傲狷介了。这也许不是一个好词,我希望能用得更有些同情的意味,然而鲁迅确实是那样的。
  •     “我只觉得所活的并非人间…”…“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     延烧的杂文比较多。和许广平热恋中。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