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高等原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比较文学高等原理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303114016
作者:方汉文
页数:565页

作者简介

《比较文学高等原理(修订版)》主要内容简介:比较文学学科自20世纪进入中国以来,教材建设一直极受重视。新千年来临后,中国学者提出建构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观念。这一观念鲜明地反映在教材创新进程中,打破了传统的模仿国外教材的局面。各个研究方向的多种教材纷纷推出,呈现出多元化的教材布局,为本教材系列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书籍目录

绪论:中国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学科理论体系建构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认识论与易墨逻辑 第三节  比较文学与比较思维第一编  本体论 第一章  学科对象与客体论    第一节  学科对象的确定    第二节  比较文学以不同民族文学的同一性与    差异性为研究对象    第三节  差异与同一:主客体间的适应性    第四节  学科的历史阶段与跨学科研究(intcr山sciplinary studies)      第五节  文化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位置    第六节  对象的统一整体观 第二章  主体论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主体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中的主体认证    第三节  “他人”主体    第四节  主体的文学心理特性真    第五节  文学主体与语言 第三章  方法论    第一节  比较溯源:从“比”到“仳”    第二节  历史实证(影响研究)方法论    第三节  逻辑与美学(平行研究)方法论    第四节  多元方法与比较文学的新阶段第二编 文本论第三编 批评实践论修订版后记

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高等原理(修订版)》: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教材系列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曹丕不但指出孔融等人“不能持论”的毛病,就是对于一些汉代学者也甚为轻视。刘勰《文心雕龙》也指出了诸子之后的学者不能“越世高谈”的状况。“不能持论”,这可以说是最早指出中国理论式微的危险存在,这种现象当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特别是从我们的文化特征进行反思。当代学者近年来也对于中国理论“无声”与“失语”感到担忧,可是他们没有看到,这种现象早已存在,“不能持论”就是失语的原因。即是说,失语失去的是理论话语,而不是无根游谈。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过。从汉代到唐代,中国理论界缺少先秦诸子那样的大理论家,虽然有王充、扬雄、挚虞、郭象、傅嘏、李康、陆机、张衡、孔融、韩愈、柳宗元等人,但他们的理论造诣与影响已不能与先秦诸子同日而语了。宋明之后,理学发展再次成为中国理论研究的一个高峰。然而以心学为中心的理学思潮毕竟有局限性,它的研究范畴、领域、思想来源等方面,已经对它的发展形成阻碍。主要是不能“博明万事”,不能“弥纶群言”,所以尽管它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术思想体系,仍不能在一种文化中形成决定性影响。至于清代实学与后世新学,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产生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理论体系。以上只论中国而不论西方,原因在于西方的学术流派本身就是以理论体系为特色的,亚里士多德、普洛丁、笛卡儿、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学者建立了众多的理论体系,除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外,正是这种理论体系的发达,才使得西方学术近代以来处于强势。立足于这种历史认识,我们建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设想就不是空泛的。比较文学百年发展中,经过法国学者到当代学者的努力,已经形成了种种理论模式,但这些模式大多是零碎的、不系统的,不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为此我们认为有建构当代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必要。我们认为,从比较文学的特性出发,它的理论体系的主要特征应当是在综合世界各民族文学、参较世界主要文明与文化的基础上,以不同文学之间的差异性与同一性比较研究为主的理论体系。比较文学理论的目的不是要成为无所不包的世界文学史,这是不可能的;而是要为世界文学提供一种研究学科和研究模式,这种学科通过不同文学的差异与同一研究,达到对于文学基本规律和特性的理解,从而把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图书封面


 比较文学高等原理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除了觉得方老师个人情怀夹杂太多以外,还是不错的,不过不适合初学者,这是高等原理,适用于拔高阶段。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