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巴赫金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论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802472099
作者:宋春香
页数:258页

作者简介

《巴赫金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论》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对巴赫金在中国的被接受状况作系统概述。同时,以历史时间为经,以内容侧重为纬,在经纬交汇处明晰特定的中国国情,并指出以巴赫金为参照物来透视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可行性与必然性。第二章侧重考察中国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美学文学叙事层面的接受。第三章侧重考察中国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美学文化层面的接受。第四章侧重考察中国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美学哲学思辨层面的接受。
从巴赫金的被接受历程透视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对话走向,这是一个受到忽略却又是非常有趣的研究课题。中国新时期文论经历了几次新旧范式的转换,为了挣脱政治话语的束缚,于是在“复调”世界中寻求对话的自主性;由于弱化意识形态功能,于是在“狂欢”广场体验文化的对话;由于市场经济的渗入,于是在“对话”冥思中探寻理性的解读。可见,中国新时期文论的运行轨迹大致是:文本叙事—文化狂欢—哲学思考,而这一文论走向与巴赫金在中国的接受路径不谋而合。一言以蔽之,巴赫金复调小说美学思想的中国化历程折射着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对话走向。

书籍目录

绪论:巴赫金思想产生的他者文化语境第一章 异域行程——概述复调小说美学的中国接受及其文论语境一、复调小说美学在中国的接受与变迁二、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主旨的沿革第二章 叩问复调——从文学叙事层面的接受透视文本对话一、结构的复调二、人的复调第三章 追忆狂欢一从民间文化层面的接受透视文化对话一、巴赫金狂欢理论的体系性问题二、文学理论的狂欢三、文学艺术的狂欢四、文化意蕴的狂欢第四章 冥思对话-一从理性思辨层面的接受透视哲学对话一、文本世界的对话二、文论实践的对话三、文化交流的对话结语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编辑推荐

《巴赫金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论》考察了巴赫金思想在中国当代文论中的接受历程。在中国当代文论中,通过对巴赫金思想中的关键词“复调”、“狂欢”、“对话”等的阐释与解读,大致呈现出从侧重文本的复调叙事理论应用和对各种文化现象的狂欢视角认知,到有关对话哲学冥思的渐进式路径。巴赫金思想的中国化历程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文论的话语阐释资源,而且也折射着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当代走向——以开放性的姿态日益昭显着走向多元、走向开放、走向综合对话的文脉趋向。而来自复调的平等意识、来于狂欢的文化解读力,来自对话的方法论意义,更是引领着人文学科未来发展的潮头。

内容概要

宋春香,女,1975年6月出生,黑龙江省龙江县人,博士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先后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工作于中国政法大学。曾先后就对话哲学、狂欢理论、当代文化等问题公开发表相关理论文章十余篇。

章节摘录

(二)探讨人的存在问题:“我”与“他人”的对话对话是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个人体验、社会需要和哲学理念,表现了人的存在本质。《圣经》中,人类建造的巴别塔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上帝使人们的对话交流出现了障碍。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家不舍的话题,巴赫金将此答案寄托在“我”与“他人”的关系展开上。“我”与“人”是巴赫金早年阐述人与人对话关系的哲学思想时所提出的关键词。他在早年的《行为哲学》、《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已系统地阐发了有关人的本质的见解。巴赫金认为,人的独特性的一面是:我就是我,我不是他人。但我周围是他人的世界,我不能离开他人而存在。我的一切行为、思想、话语等,无不与他人的行为、思想、话语在交锋中得以真正实现。简而言之,二者有三种不同的依存关系:一是自己眼中之我(我来观照和认识自己),二是他人眼中之我(他人来观照和认识我),三是我眼中之他人(我来观照和认识他人)。这类似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喻,却恰恰又回答了之所以能识得"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总之,“我”与“他人”这一对有关人的存在的哲学范畴,“确是巴赫金全部学术思想的哲学根基和起点”。那么,这与文本世界中所进行的对话有何关系呢?

图书封面


 巴赫金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其实可以解释蛮多日常生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