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1
ISBN:9787530632925
作者:I.T.赫德兰
页数:218页

作者简介

本书向您介绍了慈禧的早年生活、从初入深宫到掌握大权、慈禧操纵社稷江山、慈禧和她的“新政”、慈爱禧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等内容。详细内容包括:慈禧的早年生活;从初入深宫到掌握大权;慈禧操纵社稷江山;慈禧和她的“新政”;慈禧和刀子的宫廷;慈禧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光绪皇帝的少年时代;从傀儡皇帝到变法先锋;瀛台幽禁 遗恨终身;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醇亲王;洋人眼里的紫禁城;慈禧身边的女人们;晚清宫廷里的西式学堂……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慈禧的早年生活第二章
从初入深宫到掌握大权第三章
慈禧操纵社稷江山第四章
慈禧和她的“新政”第五章
慈禧和刀子的宫廷第六章
慈禧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第七章
光绪皇帝的少年时代第八章
从傀儡皇帝到变法先锋第九章 瀛台幽禁 遗恨终身第十章 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醇亲王第十一章
洋人眼里的紫禁城第十二章
慈禧身边的女人们第十三章
晚清宫廷里的西式学堂第十四章
晚清宫廷里的贵妇们第十五章
晚清妇女的社交生活第十六章
晚清贵妇与西洋医生第十七章
一个晚清贵妇的葬礼第十八章
晚清政治舞台上袁世凯第十九章
帝王之都北京城第二十章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死第二十一章
晚清朝廷与新学

图书封面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中国有两个清朝。一个是拥有康乾盛世,和秦汉并立的霸主;一个是积贫积弱,割地赔款的弱国。这一形象的转变,似乎仅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完成。相比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短暂得不值一提。旧有的君臣结构,特有的满汉同朝,还有新添的华洋际会,让这个自称袭承天命的老大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值得玩味的朝代。如何厘清这些纠葛的关系,没有多年的研习,恐怕难以明了。但如果有人有机会同时亲历这些呢?传教士I.T.赫德兰(Isaac.Taylor.Headland)恐怕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慈禧治下的清朝,这个美国传教士,与医生妻子同往中国;选择北京城为他们的落脚地。传教的同时,用西式医术医治上至宫廷贵妇,下至平民,得以和这个国家有了最广泛的接触。回国后,赫德兰根据他和妻子的亲身经历撰写了几本关于中国的著作,其中《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Court Life in China)一书,把重点放在了清朝上层。其实当年到过中国的外国人,记述自己东方经历的不在少数。区区不才如我,陆续也读过一点。但是在我看来,许多人不是流于固有的偏见,就是选材雷同。说不好的,无外乎缠足烟毒,旧俗流弊;说好的,就是用几个无关紧要的例子证明中国人民纯朴坚韧灵巧,民族前景不坏。然后写一点名胜古迹,人物逸事,满足一下他们同胞的好奇心。这个他们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国度,仍然像在画片中一样,“印象”主义到无可救药。就是中国人自己的记述,又能有多客观呢?我不是专业的历史系学生,所以对这段接触最多的就是以前的历史课本,和公众媒体上的流行观点,加上一点自己的课外阅读。可惜我的时代还没有走出这个王朝的阴影,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那些文字,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终究是意气难平。赫德兰的这本小书在此,就显出特别的价值了。他不纠结于这个国家抽象的民族性,也没有用政治功利的角度去评判为政者的恩怨得失。作为一个外国人,忠实地从自己的角度记录他看到的那部分清朝。主要就是一些满清贵族的为人和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和西方文明的接触。这本书一共分为二十一章,作者试图在前半部分介绍一点关于慈禧和光绪中国宫廷秘闻。比如慈禧的身世,政治手腕;光绪对西洋事物的好奇,失败的变法。这里面关于政治的篇幅,大多数也不是作者亲历,所以读起来了无意趣。但是有两篇:“慈禧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以及“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醇亲王”,的确是非亲历者不能描述。公使夫人一篇主要记述西洋公使夫人们和慈禧太后的社交活动。在宴席招待上,慈禧的宫廷尽量顾及西方人的习惯。开始没有桌布,餐巾也不配套,装饰品是糕点和水果堆成的看盘。但是后来为了照顾公使夫人们,餐桌物品更加西洋化,菜品同时有西洋菜和中国菜。为了让陪客的格格们可以坐下吃饭,慈禧也不再直接列席。与之相比,有些自诩为文明国家之人的公使夫人反而无礼。当面用自以为清宫无人明白的母语抱怨菜不合口味还是小事,甚至还有有偷窃宫中物品者。有个公使夫人,居然直接向慈禧讨要正在使用的贵重餐碗。对于这种失礼的行为,慈禧不以为意,又让太监拿了一只同样的,凑成双数送给那位夫人。慈禧在此篇中的形象,是一个宽宏体贴的女主人,与历史课本中的大相径庭。其实这个形象在德龄所著的《清宫二年记》中已经为人熟知。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以前对慈禧的看法都是偏见呢?也不尽然,慈禧毕竟是个政客。公使夫人们对慈禧的不友好,也有她支持义和团“扶清灭洋”的缘故。慈禧对于应当善待的身边人不会冷眼以加。但是如果有需要,她可以随时夺取他人的性命和幸福。比如她对珍妃。但不可否认赫德兰的这些描述,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慈禧形象。在宫廷礼仪对洋人的照顾上,也隐隐可感觉得到清朝不再和以前一样有底气。须知乾隆时期,英国使者马嘎尔尼是被逼迫下跪的。“醇亲王”一篇,虽以醇亲王为题,提及了他与洋人的交往,但是老太后的影子总是若隐若现。后半篇相反,重点主要在慈禧身边的女性,和一些中国贵族(主要是旗人)的礼俗。各位宫廷女性性格各异,作者妙笔之下犹如亲见:如严守礼节,从不懈怠的荣寿公主;隆裕皇后两个精于社交,性格活泼的妹妹;博学的庆王四格格等。最有意思的是肃亲王的三公主,在“晚清宫廷里的西式学堂”一篇登场。这个雄心勃勃的女性在父亲的资助下办了一个西式学堂,支持女子教育。教室设备齐全,学生着装没有贵族的虚浮,请了一个日本女性做老师,有一套规整的时间表。女学生们不但学习刺绣、绘画、中国文学,还要学习西方知识、体操、算数、唱歌。除了主持日常的教学,三格格还参与宣扬女学的活动。为纪念为办女学筹款而死的杭州女子惠兴,三格格在她的学堂中组织了很隆重的追思活动。全北京城十六所女校和一些男校的师生全体出席。这是我最感动得一节。中国的女子,无论民何处,从来不缺乏为自己和自己的同胞前途抗争的人。这也同样说明,即使是在最困苦的时候,中国也不是一个失去活力的国度,他的国民中,总有有识之士愿意学习先进的文化。但清朝终究是个特别的时代,满汉之别一直贯穿始末。作者和他的妻子很敏锐地发现这一点。满汉臣工之间也许很有交情,但他们的妻女很难融洽相处。一次赫德兰夫人正在招待一位汉族高官的孙女,肃亲王和庆亲王的两个妹妹来访。满族女子傲然无语,不愿意搭理那位汉族姑娘。还是那位姑娘性格和顺,主动搭讪,打开了局面。气氛终于变得活跃。送走两位格格后,赫德兰夫人问及缘由,那位姑娘是这样回答的。“这得从满族人刚进北京的时候说起。当时朝廷规定,汉族男子要留满人的那种长辫子。满族人对汉族女子的服饰却没有做任何规定,但是汉族女子不准入宫给皇上做嫔妃或者宫女。所以我们汉人常常躲着满人,互不来往。。。。。。如果朝廷不会两面三刀,满族人就坐不稳江山了。皇上的圣旨里对满任何汉人的称呼都不一样,这个您注意到了吧?”明末清初那段血泪时光,剃发易服的耻辱,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淡去。但是满汉的分别却一直存在。这也是清朝的一个困局:如果满汉不分,满人迟早要被汉人同化;但恰恰又是满汉分别,让他们丢了江山。将一家一族之利,置于全国之上的八旗体制,贻害中国多年。从早期的文字狱,到满洲贵族官员文悌那句指责康梁变法的“保中国,不保大清”。都可以看出满清中国在面临进步时的掣肘。上文提及的惠兴,无法筹款的原因,正是因为她是满人。清初数度被满洲军队屠戮的江南人,心中一直怀有芥蒂。杭州当时其他的女校,筹款并未遭遇太多挫折。围绕着惠兴之死,北方热心纪念,南方却非常冷淡,这固然是江南官绅气量不大的失误,但也反映了满汉隔阂之深。如此令人痛心的局面,到底是谁的过错呢?也许历史总是有着他的局限,只希望后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洋华,满汉,新旧,可以算是清末国是的三大主题,他们互相交织,纷乱错杂,但是赫德兰却能从一个美国传教士的角度,做出精到的观察,这是他眼力卓著之处。更难得的是他的眼光是平等的,这样就保持了一种客观。所以虽然是一本记述逸闻的小书,我认为《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可以得四星。
  •     初中的时候上历史课 老师讲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 同学们总会对废黜了光绪皇帝 杀害了戊戌六公子的慈禧咬牙切齿 对叛国叛民的袁世凯满怀仇恨 可是看完了这本书 我却发现原来历史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看《英雄》(美剧)第二季的时候 我发现每个人都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皮特因为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于是乎帮助了亚当 而亚当认为只用释放病毒 清洗整个世界才是正确的 他们的目的都不是想要摧毁全世界 摧毁全世界对他们每个人都没有好处相同的 没有中国人会希望自己的国家灭亡 有时候看起来他们做出了对国家不利的事情 只是因为你不了解其中的内幕 光绪皇帝维新变法 在几个星期内颁布了27条法令 甚至妄想在几个月内改变中国 却仅仅依靠着几个毫无政治头脑的热血青年 书中说 在光绪皇帝颁布法令命令的时候 慈禧一直都是保持着沉默 丝毫没有插手干预 而为什么后来却废黜了光绪呢?还是光绪自己的原因 几个被光绪罢黜了职务的官员到慈禧处抱怨 希望慈禧重掌江山 于是光绪招来了袁世凯 让他困住慈禧 袁世凯自然是知道是应该冒着危险听命于光绪还是衷心与慈禧 慈禧知道后大怒 回宫掌政 光绪的统治到此也结束了 不得不说 虽然因为慈禧 维新变法没能成功 但慈禧并不是顽固不化的老古董 她执政期间 很多改革也有序地进行着 而且同时协调好激进的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关系 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 也都说明了慈禧其时是个伟大的人物 至于袁世凯 不得不说他在八国联军时所作出的贡献 当时义和团四起 慈禧妄想通过义和团赶走侵略者 于是下令杀害各省的外国人 这才激起侵略者的愤怒 引起了八国联军 而当时的袁世凯和另外几名官员 “违背”慈禧的命令 在自己所管辖的省份里 极力保护外国人 这才避免了被瓜分的命运 总之历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的 历史书上的东西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 于是乎留给我们错误的印象 对待历史 要永远保持着一种怀疑的心态 不要对事情下绝对的定论 不然在行家面前必然要贻笑大方了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怀疑是伪书啊,在CIP页面上,都没发现原版图书的相关出版数据。
  •        初中的时候上历史课 老师讲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 同学们总会对废黜了光绪皇帝 杀害了戊戌六公子的慈禧咬牙切齿 对叛国叛民的袁世凯满怀仇恨 可是看完了这本书 我却发现原来历史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看《英雄》(美剧)第二季的时候 我发现每个人都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皮特因为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于是乎帮助了亚当 而亚当认为只用释放病毒 清洗整个世界才是正确的 他们的目的都不是想要摧毁全世界 摧毁全世界对他们每个人都没有好处
       相同的 没有中国人会希望自己的国家灭亡 有时候看起来他们做出了对国家不利的事情 只是因为你不了解其中的内幕 光绪皇帝维新变法 在几个星期内颁布了27条法令 甚至妄想在几个月内改变中国 却仅仅依靠着几个毫无政治头脑的热血青年 书中说 在光绪皇帝颁布法令命令的时候 慈禧一直都是保持着沉默 丝毫没有插手干预 而为什么后来却废黜了光绪呢?还是光绪自己的原因 几个被光绪罢黜了职务的官员到慈禧处抱怨 希望慈禧重掌江山 于是光绪招来了袁世凯 让他困住慈禧 袁世凯自然是知道是应该冒着危险听命于光绪还是衷心与慈禧 慈禧知道后大怒 回宫掌政 光绪的统治到此也结束了 不得不说 虽然因为慈禧 维新变法没能成功 但慈禧并不是顽固不化的老古董 她执政期间 很多改革也有序地进行着 而且同时协调好激进的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关系 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 也都说明了慈禧其时是个伟大的人物
       至于袁世凯 不得不说他在八国联军时所作出的贡献 当时义和团四起 慈禧妄想通过义和团赶走侵略者 于是下令杀害各省的外国人 这才激起侵略者的愤怒 引起了八国联军 而当时的袁世凯和另外几名官员 “违背”慈禧的命令 在自己所管辖的省份里 极力保护外国人 这才避免了被瓜分的命运
       总之历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的 历史书上的东西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 于是乎留给我们错误的印象 对待历史 要永远保持着一种怀疑的心态 不要对事情下绝对的定论 不然在行家面前必然要贻笑大方了
  •     跟太后与我一样,这作者是中了慈禧毒吧!慈禧好话集么?不得不佩服慈禧人格魅力大,老外们都帮着她说话啊!自个儿国人就不怎么待见她了。
  •     我们的历史教材不是太正面 就是太负面了
  •     这书是标题党,虽然打着“晚清宫廷”的旗号,但实际上作者只是出入于王爷贝勒之类的高等满族贵族之家,和宫廷还挨不上太多的边儿。
  •     感觉总是不真实
  •       中国有两个清朝。
      一个是拥有康乾盛世,和秦汉并立的霸主;一个是积贫积弱,割地赔款的弱国。这一形象的转变,似乎仅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完成。相比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短暂得不值一提。旧有的君臣结构,特有的满汉同朝,还有新添的华洋际会,让这个自称袭承天命的老大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值得玩味的朝代。如何厘清这些纠葛的关系,没有多年的研习,恐怕难以明了。但如果有人有机会同时亲历这些呢?传教士I.T.赫德兰(Isaac.Taylor.Headland)恐怕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慈禧治下的清朝,这个美国传教士,与医生妻子同往中国;选择北京城为他们的落脚地。传教的同时,用西式医术医治上至宫廷贵妇,下至平民,得以和这个国家有了最广泛的接触。回国后,赫德兰根据他和妻子的亲身经历撰写了几本关于中国的著作,其中《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Court Life in China)一书,把重点放在了清朝上层。
      
       其实当年到过中国的外国人,记述自己东方经历的不在少数。区区不才如我,陆续也读过一点。但是在我看来,许多人不是流于固有的偏见,就是选材雷同。说不好的,无外乎缠足烟毒,旧俗流弊;说好的,就是用几个无关紧要的例子证明中国人民纯朴坚韧灵巧,民族前景不坏。然后写一点名胜古迹,人物逸事,满足一下他们同胞的好奇心。这个他们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国度,仍然像在画片中一样,“印象”主义到无可救药。
      
       就是中国人自己的记述,又能有多客观呢?我不是专业的历史系学生,所以对这段接触最多的就是以前的历史课本,和公众媒体上的流行观点,加上一点自己的课外阅读。可惜我的时代还没有走出这个王朝的阴影,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那些文字,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终究是意气难平。
      
       赫德兰的这本小书在此,就显出特别的价值了。他不纠结于这个国家抽象的民族性,也没有用政治功利的角度去评判为政者的恩怨得失。作为一个外国人,忠实地从自己的角度记录他看到的那部分清朝。主要就是一些满清贵族的为人和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和西方文明的接触。
      
       这本书一共分为二十一章,作者试图在前半部分介绍一点关于慈禧和光绪中国宫廷秘闻。比如慈禧的身世,政治手腕;光绪对西洋事物的好奇,失败的变法。这里面关于政治的篇幅,大多数也不是作者亲历,所以读起来了无意趣。但是有两篇:“慈禧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以及“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醇亲王”,的确是非亲历者不能描述。公使夫人一篇主要记述西洋公使夫人们和慈禧太后的社交活动。在宴席招待上,慈禧的宫廷尽量顾及西方人的习惯。开始没有桌布,餐巾也不配套,装饰品是糕点和水果堆成的看盘。但是后来为了照顾公使夫人们,餐桌物品更加西洋化,菜品同时有西洋菜和中国菜。为了让陪客的格格们可以坐下吃饭,慈禧也不再直接列席。与之相比,有些自诩为文明国家之人的公使夫人反而无礼。当面用自以为清宫无人明白的母语抱怨菜不合口味还是小事,甚至还有有偷窃宫中物品者。有个公使夫人,居然直接向慈禧讨要正在使用的贵重餐碗。对于这种失礼的行为,慈禧不以为意,又让太监拿了一只同样的,凑成双数送给那位夫人。慈禧在此篇中的形象,是一个宽宏体贴的女主人,与历史课本中的大相径庭。其实这个形象在德龄所著的《清宫二年记》中已经为人熟知。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以前对慈禧的看法都是偏见呢?也不尽然,慈禧毕竟是个政客。公使夫人们对慈禧的不友好,也有她支持义和团“扶清灭洋”的缘故。慈禧对于应当善待的身边人不会冷眼以加。但是如果有需要,她可以随时夺取他人的性命和幸福。比如她对珍妃。但不可否认赫德兰的这些描述,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慈禧形象。在宫廷礼仪对洋人的照顾上,也隐隐可感觉得到清朝不再和以前一样有底气。须知乾隆时期,英国使者马嘎尔尼是被逼迫下跪的。“醇亲王”一篇,虽以醇亲王为题,提及了他与洋人的交往,但是老太后的影子总是若隐若现。
      
       后半篇相反,重点主要在慈禧身边的女性,和一些中国贵族(主要是旗人)的礼俗。各位宫廷女性性格各异,作者妙笔之下犹如亲见:如严守礼节,从不懈怠的荣寿公主;隆裕皇后两个精于社交,性格活泼的妹妹;博学的庆王四格格等。最有意思的是肃亲王的三公主,在“晚清宫廷里的西式学堂”一篇登场。这个雄心勃勃的女性在父亲的资助下办了一个西式学堂,支持女子教育。教室设备齐全,学生着装没有贵族的虚浮,请了一个日本女性做老师,有一套规整的时间表。女学生们不但学习刺绣、绘画、中国文学,还要学习西方知识、体操、算数、唱歌。除了主持日常的教学,三格格还参与宣扬女学的活动。为纪念为办女学筹款而死的杭州女子惠兴,三格格在她的学堂中组织了很隆重的追思活动。全北京城十六所女校和一些男校的师生全体出席。这是我最感动得一节。中国的女子,无论民何处,从来不缺乏为自己和自己的同胞前途抗争的人。这也同样说明,即使是在最困苦的时候,中国也不是一个失去活力的国度,他的国民中,总有有识之士愿意学习先进的文化。
      
       但清朝终究是个特别的时代,满汉之别一直贯穿始末。作者和他的妻子很敏锐地发现这一点。满汉臣工之间也许很有交情,但他们的妻女很难融洽相处。一次赫德兰夫人正在招待一位汉族高官的孙女,肃亲王和庆亲王的两个妹妹来访。满族女子傲然无语,不愿意搭理那位汉族姑娘。还是那位姑娘性格和顺,主动搭讪,打开了局面。气氛终于变得活跃。送走两位格格后,赫德兰夫人问及缘由,那位姑娘是这样回答的。
      
       “这得从满族人刚进北京的时候说起。当时朝廷规定,汉族男子要留满人的那种长辫子。满族人对汉族女子的服饰却没有做任何规定,但是汉族女子不准入宫给皇上做嫔妃或者宫女。所以我们汉人常常躲着满人,互不来往。。。。。。如果朝廷不会两面三刀,满族人就坐不稳江山了。皇上的圣旨里对满任何汉人的称呼都不一样,这个您注意到了吧?”
      
       明末清初那段血泪时光,剃发易服的耻辱,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淡去。但是满汉的分别却一直存在。这也是清朝的一个困局:如果满汉不分,满人迟早要被汉人同化;但恰恰又是满汉分别,让他们丢了江山。将一家一族之利,置于全国之上的八旗体制,贻害中国多年。从早期的文字狱,到满洲贵族官员文悌那句指责康梁变法的“保中国,不保大清”。都可以看出满清中国在面临进步时的掣肘。上文提及的惠兴,无法筹款的原因,正是因为她是满人。清初数度被满洲军队屠戮的江南人,心中一直怀有芥蒂。杭州当时其他的女校,筹款并未遭遇太多挫折。围绕着惠兴之死,北方热心纪念,南方却非常冷淡,这固然是江南官绅气量不大的失误,但也反映了满汉隔阂之深。如此令人痛心的局面,到底是谁的过错呢?也许历史总是有着他的局限,只希望后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洋华,满汉,新旧,可以算是清末国是的三大主题,他们互相交织,纷乱错杂,但是赫德兰却能从一个美国传教士的角度,做出精到的观察,这是他眼力卓著之处。更难得的是他的眼光是平等的,这样就保持了一种客观。所以虽然是一本记述逸闻的小书,我认为《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可以得四星。
      
  •     高考前一星期买的一本书。理由,了解历史。哈哈。
  •     翻过。
  •     http://news.qq.com/zt2010/zxzg/1865.htm
    补充一个腾讯的相关专题
  •     History is one fucking thing after another.没所谓真正的坏人好人,教科书告诉我们的大半是被人蹂躏过N遍的历史小姑娘。
  •     校图本,平装,昨天下午开会时因手头无书看了两遍半……想起一个问题,关于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惟一的希望就是皇上死在太后的前头”(P182),不过按自然规律是很困难的,袁项城不可能想不到。P172,满族的王爷只有娶五位侧福晋,而且每位侧福晋都给他生一个儿子,才能拿到朝廷发放的全部俸禄。P96,一万一千两白银,相当于九千美元。P94,她脚穿青鞋,那是满清女子在服孝时穿的一种鞋。P52,C.Y.“蒙古游牧民族的后裔中竟有如此生性空灵之人。”嗯,生性空灵在很大程度上和痴呆是同义词……
  •     其实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怪不得谁。
  •     很烂的书。。。几年前在报纸看到介绍,冲动之下买了,发觉,没什么好看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