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尔铁塔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埃菲尔铁塔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14
ISBN:9787300087641
作者:罗兰·巴尔特
页数:106页

作者简介

这本小册子是罗兰· 巴尔特最为脍炙人口的分析性抒情散文之一,文字优美,内容深刻,对埃菲尔铁塔的现代化空间和巴黎的历史性时间,穿插描绘,互为衬托。作者还从结构观点阐释了埃菲尔铁塔的技术美学,读后不免令人对此世界纪念碑产生无限遐思。本书出版以来,读者赞赏不绝,后由著名摄影师配以大量历史图片和文字说明,遂使其成为一部有关埃菲尔铁塔的历史美学文献。

书籍目录

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大事记
埃菲尔铁塔技术资料
附论

编辑推荐

  本书是罗兰· 巴尔特最为脍炙人口的分析性抒情散文之一。本书讲述的是关于铁塔本身建成前后的传奇性历史。 巴尔特这本小册子自发表以来,一直被公认为关于埃菲尔铁塔建筑美学和巴黎风景关学的一篇代表作。作者以独特的符号学译解风格,引领读者参观、体察和领悟着铁塔本身及经由铁塔所体察到的历史巴黎之关学意义。

内容概要

罗兰•巴尔特(Ro1and  Barthes,1915—1980),当代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被认为是继萨特之后法国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以及蒙田之后最富才华的散文大家。他在符号学、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诸领域都有卓越建树,对西方文化和人文理论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巴尔特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
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事业,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章节摘录

  埃菲尔铁塔  莫泊桑常在埃菲尔铁塔上用午餐,虽然他并不喜欢那里的菜肴。他常说:“这是巴黎唯一一处不是非得看见铁塔的地方。”真的,在巴黎,你要想看不见埃菲尔铁塔,就得时时处处当心。不管什么季节,不管是云雾弥漫、薄云蔽日、阴天、雨天,还是风和日丽,不管你在哪里,也不管有哪一片屋顶、教堂或树叶,把你和它隔开,铁塔总在那儿。它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不再能赋予它任何特殊属性,它简直就是注定了要像一块岩石或一条河流那样存在着,因此干脆成了一种自然现象,其意义虽可不断质疑,其存在却不容争辩。在一天的任何时刻,巴黎人的目光大概都不会不触及到它。当我写着关于它的这几行字时,铁塔正在那儿,在我眼前,并被框入我的窗内。而当无月之夜模糊了它的形影,差不多要使我们看不到它了、使它不再显现了时,两束微弱的灯光点亮,在塔顶上轻柔地闪烁着。于是漫漫长夜中它仍然在那里,它从巴黎上空把我和我的每一位友人连接在一起,因为他们也会同时眺望它。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它的不同的形象,而它是不变的中心。埃菲尔铁塔是友善的。  铁塔其实也出现于全世界。首先,作为巴黎的一个一般象征,它出现在世界各处——只要人们想用形象来表示巴黎时。从美国中西部到澳大利亚,任何到法国来的旅行计划都会提到铁塔的名字,任何有关法国的课本、招贴画或电影,都必定把它看作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度的主要象征:它属于世界性的旅行语言。此外,它除了表示狭义的巴黎,也触及最一般的人类形象语言。它简单质朴的外形,赋予它一种含义无穷的密码使命,结果随着我们想象的推移,它可依次成为如下事物的象征:巴黎、现代、通讯、科学或l9世纪、火箭、树干、起重机、阴茎、避雷针或萤火虫,随着我们梦想的邀游,它必然总是一个记号。正如每个巴黎人的目光都不得不与其交遇一样,任何幻想都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现其形式和受其滋养。捡起一支铅笔,让你的手,换言之你的思想,随意移动,结果往往会是铁塔的形象出现在纸面上,那简单线条的唯一神话式功能,是把底与顶或把地与天连接起来,正像诗人们所说的那样。  这个——几乎是空的——纯记号,是不可能不在的,因为它意指着一切。为了否定埃菲尔铁塔(虽然很少会有这种企图,因为这个象征体对我们并无任何冒犯),你必须像莫泊桑一样爬上铁塔,并使自己与其合为一体。

图书封面


 埃菲尔铁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以一种近乎单刀直入的方式接触Roland Barthes和他的结构主义。书里面说,在文学理论思潮中,萨特是雅俗共赏的社会名流,而巴尔特则仅能享誉学界。当这个符号学家解读巴黎的符号,但愿我理解的不仅仅是文字符号。巴黎被贴上了铁塔的标签,几乎已经快到让人生厌的地步。这在我看来是一种盲目迷信。巴尔特说,它属于世界性的旅行语言。镂空可登的钢铁架构和高大到在巴黎不能躲离连夜间都有灯光点亮盲点的它,成为了放出和聚集目光之处,所谓“既是会看之物,也是被看之目光。”它伫立着,同时吸引着意义。人们去那参观,为了参与一个梦幻。把旅游仪式转换为一种目光和智慧的历险。站在塔顶,一遍遍俯瞰城市,在都会神话和自然神话的崇拜中寻找在结构中失去的地点,并发现记号,所谓“déchiffrement(破解)”。19世纪人类梦想的千尺高塔,轻盈、高大。15度的倾斜陡升给人以挑战。高度存在于自身,带来与梦想、生活相关的象征。一切纪念品都不过是微型化的幻想。人们在不断的仿制中乐此不疲。书说纪念性建筑物相当于一个谜,进入其内就是为了破解此谜,对其占有。铁塔不是纪念性建筑,它的无用性和侵犯性以技术弥补,驾驭艺术,获得了一张生存牌,换喻表达着巴黎。作为目光,它是支持者,不是包容者。作为物质,它是建筑学向工程学的过渡,造型源自必要性秩序,有着纯粹的抵抗性,其钢铁材料蕴含着Balzac的世纪热情和Eiffel本人人际交流的观念。作为象征,它接受着人类赋予的所有想象。对,想象,自由的。
  •     暑假出行。看遍古迹。回来对老师说,奇怪呀,怎么产生的感想都是廉价浅薄的。看来我的感触,已经被前人抒发干净了。老师说,你去看罗兰巴特吧,他根基是胡塞尔符号学,很难懂的。还是从埃菲尔铁塔看起。埃菲尔铁塔初建的时候,名流联名抗议,否认着一粗鄙硕大又没有任何功效性的现代物件。你看看而今,埃菲尔铁塔也有了百年历史,他也成为了古迹。几天后她把书给我。扉页上还有很老派的关于时间地点的题词,正文中还夹杂着若干夹评。真是精悍小文,读来耗费脑筋。对开头印象最深,他说世间的物件,比如照相机与建筑,都是单纯的出于看或者被看的目的性。唯有铁塔是兼具两方面的阴阳完全之物。我看了总觉得怪怪了。似乎不尽然。他还说,莫泊桑总是习惯到埃菲尔铁塔上的餐厅去用餐,不为什么,只是因为这是巴黎唯一看不见埃菲尔铁塔的地方。一个幽默心酸的小故事,带有文人的高姿态。我看了笑,如果他不是莫泊桑,是个路人,那怎么办~
  •     1889年,埃菲尔铁塔在巴黎荣军医院前的广场上竣工,这座为了庆祝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的建筑物落成之后很快就成为了巴黎市的地标性建筑,到今日它已经不再仅仅属于埃菲尔本人或者巴黎市政厅,而是属于法国、欧洲以及全人类,与铁塔一样,中国的万里长城也是类似的建筑物,与铁塔最大相同点亦在于:它们都作为一个不会被思考的空白记号而存在着,它们已经成为一种固定不变的事物,你可以攀登上它们去眺望远方思索着人生,然而它们本身却不会成为你思想的源泉,因为它们的固定性与不可逃离而被人们所忽略,它们外观的宏伟与不可道说遮蔽了它们自身所具有的真理,阻挡了思考的脚步。然而,真正勇敢的思考者绝不会臣服于它们的壮丽庄严,绝不会满足于它们被历史文化所装饰的华表,也绝不会止步于前人对于它们短暂浅显的描述。罗兰 •巴尔特就是这样的思考者,他走近了埃菲尔铁塔,走进了埃菲尔铁塔,带着思考者独特的眼光,揭示了埃菲尔铁塔的真理,解除了人们对于不可言说的纯粹符号的逃避与畏惧,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他浸淫在自己的思想中,把自己从思考中获得的欢娱用生动的文字传达给了读者,正是他的《埃菲尔铁塔》。在《埃菲尔铁塔》中,巴尔特运用了符号学、结构主义、人类学、神话学等理论来对铁塔进行了生动的解读,这里我将依照线性序列的方式列举他的具体分析:一、铁塔作为纯符号的地标意义及其空无性;二、铁塔作为建筑物所具有的功能性与联想性的双重性质;三、铁塔作为构造物与构造者;四、铁塔的历史象征意义与宗教仪式象征作用;五、铁塔作为建筑物所具有的技术材料演示;六、铁塔作为生活与商业行为的部分;七、铁塔的物质性象征意义;八、铁塔与桥梁的共通性;九、铁塔作为技术与艺术的作用产物,十、复制铁塔的思维源头;十一、铁塔的感官意义及其神话象征意义——飞翔;十二、铁塔的动植物象征意义;十三、铁塔与人相关的象征意义——铁塔与死亡。短短的一篇散文,却跨越了多个学科,运用了多种不同的理论,将一个人们不曾去思考的事物以丰富的内涵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虽然表面上看巴尔特对于理论与具体事例是信手拈来,实际上这些理论具有着共通处与统一性,这也可以说明,一个真正的思想者一定会想方设法地避免杂乱无章的思考,他的思考有着内在的秩序与终极指向,当你投入地去读他的著作时,你才能够顺流而下,感受到理性的强大组织力,巴尔特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正是这样思想的组织物,在巴尔特分析前,它是一个空白的符号,在他分析之后,铁塔仍然是一个空白的符号,然而这一空白并不是抗拒的绝对的无,而是拥有多重能指而必须回归其自身的无,它不可被定义,不可被限制,它抗拒着而又服从于人们对它的思考,也许有一天,当我们有了足够的思考能力之时,我们也可以如此方式解析万里长城或其他的事物,并不是说运用相同的理论,而是说可以伫足于那些已经逐渐被我们遗忘的事物。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说,真理被遮蔽在物中,而美,则是艺术作品所无蔽的真理之显现,如何对艺术中的美、生活中的美下定义,作概念,我想这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去思考、去认识这美的过程,在思想中尽情享受各种思维要素带来的欢娱。我们原本就生活在一个言词泛滥而思想枯竭的时代,如何改变这一时代状况,首先就要从愿意独立勇敢地去思考开始,甘心沉浸在思考带来的喜悦中,心胸开阔,为自己的思维插上翅膀,在真理的天空下翱翔。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通篇隱喻
  •     从这个角度来解读La Tour Eiffel确实比较吸引人
  •     不是这个版本,而是以前一本收录许多散文的散文集。
  •     图书馆把它搁在旅游指南类书籍里……
  •     原来是莫泊桑
  •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将铁塔的文化符号融入我们日常的思考,无意义的提出确认了其联结能指的功能性作用。照片再次喷射了我们脑海中完整的映像,经历了从陌生到合作的仪式,借文字的描绘认识中历史的结尾得以闭合
  •     能与这般充满思想、优美流畅的文字相遇,真是激动又感激~~
  •     这篇仅三十多页的文章之所以令人震惊,不仅因为巴特过硬的分析能力和绝妙的联想与譬喻。从目光、物件和象征三个层面对铁塔的符号学解读堪称经典——巴特的结构主义理论以诗性的方式展现出来,是如此的令人信服。
  •     竟然无感
  •     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本来就那么学术,反正我就是看不懂你到底在表达些什么。能说人话吗???
  •     非常好看的散文,也是在王子工作室读完
  •     精炼好读的小书,解读铁塔的一流文本。
  •     短小精悍,正文就几十页。
  •     寫的還成但是確定不是出來騙錢的麼!
  •     总归是读不懂啊读不懂
  •     读啊,读啊,读啊,读啊……如是循环,blablabla……
  •     #1915.11.12-2015.11.12 纪念罗兰·巴尔特100周年诞辰# 内容如此之短,解读却像倒过来的埃菲尔铁塔那样直插*#%……&(@ 光看这三十几页纸就能像登临塔顶俯瞰全城那样对符号学是什么劳什子有最直观的理解,真TMD牛逼。
  •     巴尔特不擅长纯理论,习惯借助事物说明理论
  •     把铁塔当做一种符号从很多不同的视角来解读,把铁塔当做一架连接天地的桥,具有人性而非神性,不同于传统纪念建筑的洞穴原型,人在其中体验到的是一种空间滑行。。。。
  •     第一句就够了
  •     图很美。第一本罗兰巴尔特。
  •     短小精悍,译笔不错。
  •     rethinking architecture把这篇收到结构主义里是否合适,虽然也提到一些
  •     这写得真是好啊…
  •     宏伟硕大的铁塔
  •     最好的书就是你拿出一本小册子准备休闲一下,然后万万没想到认真的学习了一波,最后还想给作者封神。夏老师推荐的,脑补了上课的很多图片和段子,书里没加翼装飞行的图差评差评。还有就是总结了好多名言警句可以发状态用hhh
  •     轻盈的镂空。全景视角。常识构建神话,引导,蒙蔽思维。时代印记,艺术品——无用。向上,飞升,植物与死亡。
  •     我只能说一句,写的太TM好了。。
  •     城市观景台+精神凝聚器
  •     前面觉得没啥,可是看到最后惊叹:“不愧是罗兰巴特!” 大抵是一本参观铁塔前看而十分有意义的书!以及里面的结构相关照片都好牛!封面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张~
  •     毕业季淘的旧书.一件“无用的”东西只有在是“美”的时候才能够是正确的,如果其价值在使用的平面被舍弃,仍可在艺术的平面上被恢复。借助铁塔,人类运用着一种潜力无边的想象力功能,即自由的功能,因为任何历史,不论多么令人悲叹,都永远不可能消除想象的自由。
  •     恰恰因其(美学、功能和材质上都)“空无一物”,铁塔才能挣脱历史的重负,成为现代巴黎的象征(而不需要同时兼具民族、国家或宗教等其他的象征),人类也才得以借助铁塔,运用一种永远不可能消除的想象的自由。
  •     翻译不错
  •     夏老师推荐书籍,另附夏老师一直强调的译名“贺龙·巴赫德”,嘿。一本很小的书,巴赫德对埃菲尔铁塔做了条理清晰的剖析。意外发现是李幼蒸老师的译作,翻译得很不错,没有哪些拗口难懂结构错乱的句子。至于对巴赫德,坦言看了一遍,脑中有模糊的印象但还不至于做出总结的程度。下回再议。(懒的)
  •     “作为目光、物体和象征,铁塔成为人类赋予它的全部想象,而此想象的全体,又始终在无限延伸之中。”
  •     铁塔的符号学意义。
  •     人似乎总是有一种可以视为圆形的对于世界常识的认知,一切试图对于刺破这个圆的行为都会被视为突破对于人类日常考虑的功能性,而上升至如远古般被推至奇迹般的存在,也就是成为符号,作为符号本身成立。在那个年代对于人类身体性比例的颠覆的艾菲尔铁塔,刻意排除了它的实用性后,便成为了一个在近代史上绝无仅有的符号性的建筑物。后日不断涌现的摩天大楼已在高密度化都市的实用性概念下丧失了神话般的符号特性,于是艾菲尔铁塔成为了那个时代翻天覆地般技术革新后懵懂人类的对于自然挑战的施行者,一如人类被历史记录首次以来,试图通天而造的巴比伦塔。
  •     好到想用这本书做头像
  •     意识哲学课上的民哲大妈就该瞄两眼法国邪教的思维方式;这篇小文章作为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入门挺不错的。
  •     很简单,略深刻。后面那篇译者的论文完全废物,太废。
  •     莫泊桑原来还抗议埃菲尔铁塔的建立,说是可怖的、破话了巴黎的和谐
  •     居然是这样一本书,我吓到了。。。
  •     巴特的分析力好强。作为“无用”之代表,埃菲尔铁塔由“被嫌弃”走到了“地标”的位置上,莫泊桑即使不喜欢它,但也只有躲到它内部才能避免看到它,而现在它成为了巴黎的制高点。巴特对“俯瞰”的分析启发了我对观国画的联想;不过我还是倾向认为(如果硬要给它赋予性别)它可以被想象成女性,毕竟这是巴黎不是东京…
  •     神叨叨
  •     当有人称你为“散文家”的时候,哭笑不得之外你也该检讨自己的随意了。此书不值得买。
  •     如果能親自感受一下埃菲爾鐵塔 應該更有共鳴
  •     拜倒,能将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物描写得这么深刻,文笔还如此动人。
  •     结构主义符号学是如何生成它自身的反面的
  •     经典文本
  •     “作为目光、物体和象征,铁塔成为人类赋予它的全部想象,而此想象全体,又始终在无限伸延之中”,在这篇符号分析的范本中,对于我更有着建筑学的启发。罗兰巴特指出了全景式目光/鸟瞰图中“破解”的意义,指出了铁塔对于身体的支持而非包被的类似于“滑行”的空间启示,指出了物/建筑功能性与象征性的关系,给出了铁塔在材料、形式、城市环境、历史语境、消费、心理、性等层面的多种解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