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昨日的世界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
ISBN:9787563345809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页数:350页

作者简介

作者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宇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感受,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书籍目录

推荐序
序言
1 太平世界
2 上个世纪的学校
3 情窦初开
4 人生大学
5 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
6 我的曲折道路
7 走出欧洲
8 欧洲的光辉和阴霾
9 1914年战争爆发的最初时刻
10 为思想上的团结而奋斗
11 在欧洲的心脏
12 重返奥地利
13 又回到世界上
14 日落西山
15 希特勒的崛起
16 和平的垂死挣扎
第一版 译者后记
第二版 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茨威格在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等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而《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显著之处有对适逢人类动荡不安的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文化名人心灵的细致描摹,对人类历史和故乡旧友的深情缅怀与追忆逝水年华的隽永文学相得益彰,对各种匪夷所思的人生遭际和被常识掩盖下的历史细微深处的大胆揭露,对和平、理性、人道的急切渴望和面对人类疯狂战争的刺痛心扉和恐惧。

内容概要

斯蒂芬・茨威格(Srer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扰太人家庭。主要作品有《三大师传》《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等。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20世纪20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和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茨威格在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等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而本书显著之处有对适逢人类动荡不安的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文化名人心灵的细致描摹,对人类历史和故乡旧友的深情缅怀与追忆逝水年华的隽永文学相得益彰,对各种匪夷所思的人生遭际和被常识掩盖下的历史细微深处的大胆揭露,对和平、理性、人道的急切渴望和面对人类疯狂战争的刺痛心扉和恐惧。 

章节摘录

书摘     太平世界     我们在一片安谧中长大成人,    忽然被投进这大千世界,    无数波涛从四面向我们袭来,    我们对一切都感兴趣,    有些我们喜欢,有些我们厌烦,    而且时时刻刻起伏着微微的不安,    我们感受着,而我们感受到的,    又被各种尘世的扰攘冲散。              ——歌德    倘若要我今天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长大成人的那个时代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那么我希望我这样说: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是最为精辟不过的。在我们那个几乎已有一千年历史的奥地利君主国,好像一切都会地久天长地持续下去,而国家本身就是这种连续性的最高保证。国家赋予自己公民的权利,是由自由选举出来的代表人民的机构——国为用书面文件确认的,同时,每项义务也都有详细的规定。我们的货币——奥地利克朗,是以闪光发亮的硬金币的形式流通的,因而也就保证了货币的不变性。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多少钱或多少收入,能干什么或不能干什么。一切都有规范、标准和分寸。拥有财产的人能够确切算出每年盈利多少;公职人员和军官能够有把握地在日历中找到哪一年他将擢升和退休。每户人家都有自己固定的预算,知道一家人食住要开销多少,夏季旅行和社交应酬要花费多少,此外还必须留出一小笔钱,以敷生病和意外的急需。自己有住房的人都把一幢房子看作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万无一失的家园。庭院和商号都是代代相传;当一个乳婴还躺在摇篮里时,就已经为他以后的生活在储蓄罐或储蓄所里存下第一笔钱,这是为未来准备的一笔小小的“储备金”。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帝国里,一切都牢牢依靠着国家和至高无上的年迈皇帝。谁都知道(或者这样认为),一旦他去世,就会有另一位皇帝接替,原先安排好的一切丝毫不会改变。谁也不相信会有战争、革命和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激烈的暴力行动在一个理性的时代看来已不可能。

图书封面


 昨日的世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3条)

  •     说茨威格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但是提到他的另外一部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相信几乎没有人没听说过,这还得多亏徐静蕾的那部电影。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犹太作家,以传记、小说著名。二战开始后流亡海外,于1942年在孤寂和理想破灭中和他的妻子服毒自杀。他在去世之前,完成了这本《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录》,这本书是他一生的历史,也是他那一代人的历史;它是对昨日的世界,亦即是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沉沦的资产阶级世界的回忆。特别是其中那段对巴黎风光和文化氛围细致入微的描写,真是巴黎最好的旅游广告!这本书会告诉你一个真正的欧洲,而且茨威格语言优美、生动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老少皆宜,童叟无欺!
  •     看完了《人类群星闪耀时》再重新翻《昨日的世界》有种特别微妙的解脱感。阅读这两本书的顺序应该颠倒一下,看茨威格包含深情地写下别人的故事以后再听他讲述自己的一生,更能体会自由主义的光辉是如何在时代的悲怆下黯然失色。茨威格擅长记录一个个伟大的个体,他所重现的卑劣时代和缄默人群每每让读者扼腕,个体的命运既然注定以悲剧做底,那迟来的呐喊又有何用?群星掠过天际,今天的世界不比昨日来得更好,但一直有人能听到这些回响——文字之所以为文字,我倾慕于其庄重的力量。如果说《人类群星闪耀时》是那些个人群中的少数派与不合时宜的时代迎面相撞的悲剧,那《昨日的世界》就是茨威格在经历了人类文明最辉煌和最黑暗的时代后,用绝望写下的回忆录。在书的开篇他还试图用轻快的笔调重新回顾了十九世纪末的黄金年代,在那个艺术享有崇高的地位的奥地利,他只需照看好自己、诗歌和信仰,好奇心价值连城,真理的权柄和科学的光芒让黑暗无处躲藏。茨威格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宠儿,他乐观积极又才华横溢,即便过去了几十年,他提起当初的自己时仍带着无法掩藏的骄傲:「总的说来,我对我中学时代的那种狂热,对那种只用眼睛和脑子的生活从未后悔过。它曾把一种我永远不愿失去的求知热情注入我的血液之中。……智力的飞跃,即心灵中那种内在理解力则不同,它只能在形成时的决定性的那几年里进行锻炼,只有早早学会把自己的心灵大大敞开的人,以后才能够把整个世界包容在自己心中。」在读开头这几章时我被茨威格笔下这「昨日的世界」深深吸引,十九世纪末那个给予了他自由主义灵魂和世界主义情怀的老欧洲在今天看来早已岌岌可危,一战的爆发虽有偶然因素,但欧洲的和平却绝对是强弩之末,导火索无处不在。可茨威格从来都远远躲开政治,能让他沉迷的唯有一切带有韵律的音乐、诗歌或女孩的笑声,他对这个时代的记忆更多的是对个体自由的尊重和对美的追求:「一个人在童年耳濡目染的时代气息已溶入他的血液之中,是根深蒂固的。不管现在每天在我耳边聒噪的是什么,不管我自己以及无数和我命运相同的人经历过怎样的侮辱和磨难,我仍然不能完全违背我青年时代的信仰: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挫折,总有一天会重新好起来。今天,我们怀着偶然若失、一筹莫展的心情,象半个瞎子似的在恐怖的深渊中摸索,但我依然从这深渊里不断仰望曾经照耀过我童年的昔日星辰,并且用继承下来的信念:我们所遇到的这种倒退有朝一日终将成为仅仅是永远前进的节奏中的一种间歇——来安慰自己。」随着战争的爆发,个人或那些个文人群体的乐观逐渐变得荒谬和失控,茨威格们并非愚钝,而是拒绝相信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围墙已被战争推翻,即便他们未曾走出巴别塔,个人却早就裸露在了邪恶的炮火下:「当全城的人为了选举而兴奋激动时,我们却向图书馆走去,当群众举行暴动时,我们正在写作和讨论诗文。我们没有看到墙上着火的信号,而是象古时的伯沙撒国王一样,无忧无虑地品尝着各种珍贵的艺术佳肴,没有警惕地朝前看一眼,一直到几十年以后,当屋顶和墙垣倒塌到我们头顶上时,我们才认识到,墙基早已挖空,认识到:随着新世纪的开始,个人自由也已在欧洲开始没落。」时代将茨威格曾经的信仰碾轧得粉碎,文学和艺术却只会在灰烬中燃烧得更加灼热。我喜欢用「浪漫」形容茨威格的文字,或是他个人的性格。我对浪漫的理解非常肤浅,什么是浪漫?用瘦弱的身躯将善变的时代挡在门外也要写完这最后一行诗,不问结果不求解脱。茨威格这段话说的是诗人,更是他自己:「那些诗人们,他们不贪图任何的外表生活,他们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他们不羡慕荣誉、头衔、实利,他们所追求的,无非是在安静的环境中搜索枯肠,把一节一节的诗句完美地联结起来,让每一行诗都富于音乐感,光彩夺民诗意浓郁。他们所形成的社会圈子,在我们日常的尘嚣生活中简直像是一个僧侣团,他们故意疏远日常生活。在他们看来,天底下最重要的,莫过于那些柔美的、然而比时代的轰隆声更富有生命力的音响;当一个韵脚和另一个韵脚搭配得非常妥贴时,便会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动感,这种动感虽然比一片树叶在风中落下来的声音还要轻,但它却能以自己的回响触及到最遥远的心灵。」《昨日的世界》是最贴切的书名了。一切的浪漫只是幻想,个体的挣扎和呼喊在沉没时只好归责于命运。茨威格是在什么时候将昨日和今日划出一条界限的呢,或许他自己也无法确定。当他回望时,他惋惜的是旧日时光为何如此不堪一击,而那些曾短暂扼住时代喉咙的转折点,既然出现时是如此漫不经心,那个体的亵慢便不足为奇:「因为我们周围的空气不是死的,也不会真空,空气本身就携带着时代的振荡和脉搏,空气不知不觉地会把时代的脉搏传到我们的血液、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的大脑,不断地传到每一个人。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在那几年里都从时代的普遍繁荣中汲取了力量,而且由于集体的信心,每个人的信心也都大大增加。也许我们当时象今天的人一样并不知道那股把我们卷入其中的浪潮有多强大,有多保险。——最终是事与愿违。不过,只要经历过那个对世界充满信任时代的人,今天都会知道,从那以后发生的一切其实是倒退和乌云。」该怎么描述看完这本书的感觉呢?15年暑假读了《异端的权利》,我把它当成了一个悲壮的两人故事;《昨日的世界》在kindle里躺了很久,但直到16年年初在图书馆偶然纸质版才总算没一再拖延下去;前两天读完《人类群星闪耀时》后做了梦,梦里是以茨威格的笔调写下的茨威格故事——那不就是《昨日的世界》吗——好像又不太一样。茨威格写作时太过投入,每个故事读起来都像是茨威格的故事。但比起写其他人时那充沛的感情,茨威格写到自己时却格外轻描淡写,他故作冷静的笔锋下怎么可能藏得住那个曾意气风发的奥地利青年。过去的已经过去,他未说在书中写下的话却让所有读者都听到了——抱歉我只愿意活在过去,因为我无法看到未来。我眼中茨威格绝非一个怀旧的悲观主义者,相反他用那些于旧日时光积攒的乐观,一直顽强地同这个糟糕的世界对抗到底,个体微小的力量或许显得滑稽,一次次尝试早已面目不清。茨威格最终失去了一切,他只能以一个欧洲人最后的骄傲去尽可能地展现给后世:看看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看看我们是怎样一点点失去他们的。人类的智慧在某一瞬间闪烁,伟大的灵魂因而永生。那些美妙的音乐、丰盈的诗篇和轻快的旅行都被留在了昨日的世界,而茨威格只是被今日的洪流裹挟而来。说完了自己的故事,他就会回去的。
  •     “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的生活过”,当茨威格在这本影响过一代人的《昨日的世界》以一个看似乐观而奋进的句子结尾时,我却无法产生一丝振奋之感,我想茨威格写下这样的句子时也多少有些强打精神。因为,这最后一章叫做“和平的垂死挣扎”,因为,在昨日的世界安定的生活过后,他已经无力面对现实残酷世界的刺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总会区分所谓的“新欧洲”和“旧欧洲”,而茨威格面临的分界点则是一战和二战那段动荡的年代。在一战前,欧洲人已经在安宁与富足中怡然自得的生活了近一个世纪,而突然,面对一场将整个欧洲几乎卷入的战争、再到进而更大规模的另一次世界大战,他们心理的那种落差甚至绝望是可以想象的。正如时人所述,“今天,欧洲的灯熄灭了,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再次亮起。”。在我看来,直到二战前,茨威格的生活方式都可以说是一个知识分子最理想的生活状态,衣食无忧,有一定的名誉,有自己的社交圈,可以悠然的享受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从他在回忆自己这段时间的生活时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那种满足、那种享受和站在残酷现实世界往昔日回望的那种伤感。在茨威格的这本书中提到了同时代的一个人物――施尼兹勒,如果看过美国学者彼得.盖伊那本《施尼兹勒的世纪》的读者应该对这个名字非常熟悉。在彼得那本书中正是以施尼兹勒的信件笔记为导引,讲述了中产阶级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茨威格缅怀的那段太平的维多利亚世纪,而这两本书在讲述那段岁月时都使得那段岁月显得光彩夺目,而那段时期在茨威格眼中就是一个“太平世界”,用他的话来说便是,“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茨威格生活的维也纳是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显得如鱼得水,惬意而愉快。在成长中他也体验着彼得在《施尼兹勒的世纪》中讲述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学更加活跃,人们在性爱的尺度上更加开放,两性之间交往更加随意,随着生活的富足与安定大家更注重生活的品味,艺术品的价格不断推高,如音乐、文学等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而随着中产阶级的形成,一批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力著名知识分子也在那段时期产生。茨威格很享受那段岁月,在书中他特别用大量笔墨叙述了他与同时代的知名知识分子的交往,这些人物往往在今天看来都是鼎鼎大名,他也与其中,如罗曼罗兰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而他还叙述了他在欧洲的游历生活,讲述着各地的一派太平景象,有时候,你甚至怀疑他的叙述是否有些夸张,是否陷入了中产阶级常有的小小自恋中。但是,如果你再读了他在本书后面对一战后欧洲的描述就可以理解他有时候情感上的过度沉醉了。对于长期生活在稳定状态的人来说,对社会的“突变”的感知往往是迟钝的,事实上,所谓的“突变”往往并不突然,而是当事者对突变临界点之前的变化没有察觉。所以,即使如茨威格这样的智者也承认当时没有想到形势会发展到将整个欧洲拖入战火的境地,但是,在一战时期,茨威格也仍然是充满着知识分子的乐观和良知,在那样狂躁的气氛中,他仍然和一批同道发出反战的声音,与当时打着“爱国主义”旗号的喧嚣做斗争。尽管,他们的声音显得那样渺小,尽管他们的作用依然有限,但是,他毕竟没有绝望,他仍然在为着欧洲而在另一个战场上竭力奋斗,“为思想上的团结而奋斗”。甚至,在一战后,茨威格的生活迎来了一个小高峰,他在欧洲的一场劫难后“又回到了世界上”,那时的他渐渐恢复对生活的信心,起初也没有注意到一个叫希特勒的人正在奥地利的附近崛起。终于,灾难还是来临,“和平的垂死挣扎”抵挡不住狂人战争的步伐,欧洲陷入了更长的黑夜,茨威格在这样的人间黑暗中显然也不能安宁。虽然,他避开了临近的迫害,虽然他远赴他乡,本来可以安宁的继续写作,但是流亡者的身份和欧洲的战火和惨绝人寰的悲剧让他再也无法平静的生活,所以,他在二战激战正酣的时刻缅怀那个逝去的欧洲,那个他心中最美好的时代,本书副标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在茨威格眼中,那个正在战火纷飞,种族灭绝的欧洲已经不是他眼中的欧洲,整本书的基调在我看来是伤感的,在序言中,作者即表达着作为“脱离了所有的根源”的流亡者的悲凉心情。茨威格一生写下了不少杰出的传记,而这本书几乎可以看作他本人的自传,那时的他即将六十岁,仿佛已经有所预感的要为自己的一生作一回顾,甚至在序言中即写到,“这些回忆也至少反映了在我的生命进入冥府前的一生”。在完成本书两年后,他在巴西自杀,使得这本书真的成为了他一生的自传。究竟怎样的一种心绪会让人走上绝路,那时的茨威格生活上并不艰难,也暂时没有生命威胁。或许他本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的继续著书立说,或者如在一战时那样理性的呼唤理性,但是,此时的他已经对欧洲的前途怀着一种绝望的心境,欧洲大地正在发生的惨剧,自身流亡的生活都无时无刻不击打着他的心灵。在书中,他表达着一种焦灼心境,一种渴望昔日再来的企盼。在这本书中,他的笔触是真诚的,他毫无掩盖的表达着自己的心情,快乐的、哀伤的、激动的、沮丧的,直到让他走上绝路的绝望的。终于,在讲述往昨日世界的故事后,他也告别了今日的世界,留下的是对一曲时代与个人命运交相辉映的哀惋篇章,让人伤感,又让人沉思。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3c03f7a5bb723ec2e73b3b9.html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文笔太有感染力了;联想到最近时事感觉到了一种危险而无奈的dejavu;看完后搜了一下茨威格的结局,汪汪大哭
  •     喜欢他的真诚直白,听他讲年轻的时候,出于最天真的炫耀自己的愿望而读了那么多书,不由得就会心一笑;喜欢他的谦恭,好的性格与那么多名人结交为朋友,才能见证历史,不然,也就是时间的炮灰,留不下一点痕迹。 这个处于绝望书写自己一生历史的人,让人很钦慕啊,要去读他其他的书了。
  •     《布达佩斯大饭店》影片的最后打出了inspired by the wirtings of Stefan Zweig...于是最近细细读完了茨威格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 作者与电影主人公古斯塔夫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最浅层的形象的相近,到深层的精神相通… 影片最后,古斯塔夫被纳粹射杀在茫茫雪地里;生活中,茨威格选择了在巴西自杀,向他的奥地利、他的精神故乡欧罗巴告别。现实内外,两位犹太绅士用生命完成了对被战争这洪水猛兽摧毁的欧洲文明的祭奠。 昨日的世界已经逝去,今日的和平应加倍珍惜!
  •     一本太好的书要么会一口气读完,要么会慢慢品味,而这本书就是属于后者。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字,一幅从一战绵延到二战的欧洲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展开了。
  •     《昨日的世界》是深刻的、经典的、睿智的,让人愿意一读再读。在阅读中,涤荡了被尘世凌乱的灵魂,开放了思维,读后,心境变得澄澈、平静,在美妙的阅读体会中提升了自我!很经典!读茨威格的作品并不多,大学时代一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我在宿舍如痴如醉,文字的快感、精神的自由最为吸引我。
  •     看过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再看本书,感觉成名果非幸至;非常具有人文精神的一本好书。
  •     读不下去…感觉是高大上版的日记流水账……
  •     欧洲人视角看昨日的世界,历史不能忘。。
  •     但愿昨日之昨日不是明日之今日。
  •     虽千万人,吾往矣。
  •     爱不释手就是第一感觉,作者叙述的口吻看似平淡,但内容却发人深醒。作为一个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人,依旧抱着乐观的心态面对世界,文末写到“可是不管怎么是说,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于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他就是世界公民茨威格
  •     茨威格的这本书,以自己的角度去看一个大的欧洲,涤荡却没有太多历史的厚重
  •     Mark #2017年的第一本书#
  •     一开始看还有点看不进去,但看到后来就越觉得这本书好。作者讲述了自己做为文学青年的美好时光,同时又让人们看到战争是如何把一切的美好都摧毁。在读这本书前一定要先看一些作者的小说,这样对看这本自传更有意义。应该说这本自传是作者最好的一部作品。
  •     初识茨威格是源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当然这和徐静蕾的电影无关。
    我清楚的记得那一页一页A4的纸被我翻得起了毛边、卷了角。是的,我不只读了一遍。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一直让我以为写这篇小说的是位女作家,在我心里只有女作家才会这样敏感,但是茨威格却实实在在是个男作家。但是,对茨威格的了解也仅限于此,他就是一个男作家而已。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昨日的世界》的一个片段才买来这本书。
    我自认为已经过了迷恋一个人的年纪,但是看书的时候却开始迷恋茨威格以及他所营造的世界。曾经感动到流泪,曾经矛盾到无法释怀,曾经陷于他的世界不能自拔。
    很久都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好书了,强力推荐!
    .
  •     细腻致极
  •     看完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很值得去看。现在在看《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觉得自己算是选对了顺序。《昨日的世界》帮我更好的去了解和理解了那段历史,以及大师的心路历程,让我在阅读之中不断地去思考,而不仅仅是个走过场。总之,是本好书。
  •     http://hutianyi.net/?p=931如果您做过2005年上海高考卷的话,那您一定不会对斯蒂芬•茨威格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因为那一年的语文卷阅读第二篇就是对这位作者一部作品的书评。这部作品,就是他临终前不久写成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茨威格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家,传记家之一了。他的很多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包括我现在提的这本书,都是非常著名的佳作。他的很多作品,是欧美国家学生的必读书,在中国的中学生,大学生中也被认为是很好的阅读书目。很惭愧,我这个伪读书人,最近才看了这本书。不过看得晚也有看得晚的好处,就是有些内容如果在我早几年看的时候,我是不一定能理解的,但放在现在看的话,就容易明白了。这本回忆录是对茨威格一生的回忆,所以前半部分记录了他一战之前的生活。其中呢,我觉得有些内容很有意思。比如他说他的学习生活。他在中学阶段,学习任务非常繁重,不仅要学各种科学知识,还要学习五种语言,所以每天的功课非常多。这点是不是很像我们的中学生?但是,一旦考进了大学,那么他们就彻底解放了,自由了。自由到什么程度?自由到他上大学只去了两次课,第一次是入学登记,第二次是毕业登记——是不是很恐怖?平时,他就拼命地看他原来没机会看的书,充分满足他的求知欲。相比之下,我们的大学是不是显得更像“高四”?值得一提的是,茨威格说道,当时的大学,始终保持着一种传统:禁止军警进入校园抓人。这个规定是为保护大学神圣的独立性,给各种思想,各种主张的人一个互相交流,碰撞的空间,而不受政治压力的限制。正因为有这种规定,才会出现拿破仑尽管兵败被俘,仍然拒绝巴黎理工大学学生自愿为他参军的要求;才会出现反法同盟进入法国烧杀抢掠,却没有破坏大学一丝一毫的情景。其实这种传统至今仍在欧美,包括日本等民主国家延续,而且普遍以法律形式予以确立。所以以后如果看到国际新闻中,学生白天上街抗议政府,晚上回到校园养精蓄锐,大票军警站在校门外无可奈何的报道,也不用觉得奇怪的了。在这方面,身处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们是否会有些羡慕呢?作者一战前的生活充满了自由,平等和理性,而进入新世纪后的大战就打破了这种平静。茨威格在后半部分记叙的两次世界大战里,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爱国主义。他在战争爆发后发现,弥漫在整个欧洲的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很容易成为可怕的导火索,人类之间原本美好的平等,宽容,霎时间就无影无踪。这也是为什么书名的副标题叫“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而不是“一个奥地利人的回忆”或者“一个犹太人的回忆”。也正是自从他清醒地意识到爱国主义的恐怖,而成为一个坚定的人道主义,国际主义者后,现实的残酷无情也随之而来,最终他选择了在巴西,于1942年和夫人双双自杀。我相信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一点: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怎么会成为一种“恐怖”的情感呢?只要做到避免“狭隘”的爱国主义不就行了?其实从逻辑上讲,爱国本身就是“狭隘”的。为什么要爱国而不是爱自己的家乡?为什么是爱国而不是爱全世界?为什么爱的这个范围偏偏是限定在“国”呢?这一点也是我最近里一两年才想明白的:与其宣扬“爱国主义”,不如宣扬“爱人主义”,所有的人都是人,是平等的。在一战爆发前夕,茨威格从比利时回国,他知道比利时人是不愿意战争的,而身为奥地利人的他也非常清楚奥地利人也厌恶战争。但是一战爆发,全国就弥漫着一片爱国热情中,许久未经历战争的国民们坚信他们领袖的每一句话,他们觉得他们是正义的,一个个原来的无名小卒登上驶往战场的火车时受到了热烈的欢送,全国都在亢奋中。但连年的战争让他们意识到爱国主义的谎言,他们发现原来战争是那么残酷,政客们的宣传充满了欺骗。一战结束后,人们相信和平终于到来了。可是短短二十多年后,二战又爆发了。非常奇怪的是,战争依旧是披着爱国的外衣。纳粹青年党徒们,把犹太人的书籍,包括作者的书,钉在了耻辱柱上焚烧,口中念诵着“爱国口号”。为什么又是爱国?难道二十多年前的悲惨,在这个以理性著称的民族心中消失了吗?茨威格回望二十多年的悲惨岁月,眼看着自由,宽容的欧洲精神陨落,他悲观绝望。那么我们呢?我们如果回望二十多年的岁月,是不是也会有些什么感慨呢?
  •     我跪下了
  •     当我看完第一部分,我就有了相当的震撼,尤其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后者写他学生时代时),真的有想拍案叫绝的想法——都是大师的作品,对一个普通读者来说,没有资本来对杰作品头论足,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正是因为该作品在此读者心中产生了共鸣——越强烈的共鸣会得到越高的评价。怎么说呢,想要把自己的阅读后的感想道明可真不容易,有些东西是不明言的。总的来说,此书所描写的经历与由此产生的思考真的很真实,拿我们最普通的话说就是很“地道”。每一句都不是做作,都不是冥想出来的东西——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却又沉痛的画面。作者一生颠沛流离,被自己的祖国所抛弃,又见祖国深陷战火、家庭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高举和平的旗帜,用自己的笔杆子来对抗造成这黑暗的统治者(纳粹)——“懦弱”的力量但却有着坚毅不拔的信念。我个人有个习惯,在阅读的时候碰到共鸣处或认为有意思的地方都会用笔标注出来——这本书是“道道儿”最多的一本——真的很精彩。
  •     如果你不喜欢茨威格,拿着本书也不是很有用
    这本书某种程度上说是茨威格的自传,用他的眼睛去诠释一站二战以前以后的世界
    历史就是这样
  •     "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     比较耐读的一本书,纪实的回忆比其他的德语著作的趣味性强些。可以了解到一般的欧洲民众在战时欧洲的生活、心理状态,以及战争对他们的影响。希望当当可以引进更多原版的英文、德文和其他小语种的著作。像季羡林的《留德十年》就有中德对照的套书,会给外语学习者增添很大的乐趣。
  •     详细记录了一战二战的历史 原来在一战以前人类曾经可以如此美好的生活
  •     虽然是茨威格在生命的最后,回忆着一生的轨迹写下的回忆录,但是他的笔触确不是仅仅描述个人经历和自我满足,他目光深远,又态度谦卑,随着他的人生轨迹,看到的确是一个欧洲逝去的背影。繁华的文明、违背人性的秩序、绚烂的艺术、扭曲的人们……有时能够看到一丝感伤主义,还有茨威格一向感情色彩浓烈被激情牵引的个人风格,但更多的时候是以细腻精确的文风,如同把一张柔软潮湿的桑皮纸轻轻覆盖上一张苍老的脸庞,讲那些沟壑纵横的皱纹呈现在今人的眼前,那岁月一点一点雕刻下的横纹和由于巨大的惊恐或悲痛而一夜之间砍下的纵纹清晰的令人颤栗。

    翻译方面还是比较到位的,长句子还是会有翻译生硬的地方。

    书印刷质量非常好,我很喜欢旧照片效果的小镇街头。纸质摸起来也很舒服
  •     茨威格的自传了相当于,此书让我们看到了所谓纳粹是如何一步步走入人类社会,一般人又如何一步步走向被奴役的。
  •     太阳底下无新事。今日的种种欢乐和痛苦几乎完全是以昨日为模板复制下来的。
  •     茨威格先生似乎在後半一直在近乎漂泊的流浪著,感觸比較深的是重回奧地利那一章。帶著去北極似得行李、以莫大的勇氣回到祖國,卻和國王出逃的列車交錯而過……他知道回去的已經不是那個奧地利了。作者的感情很細膩,許多描寫催人淚下……字裡行間都能看出他對奧地利的愛。想到書結尾的一句話“只有經歷過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戰爭、興盛和衰敗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過。”可能真要和他有類似的經歷才能看到那樣的世界吧?一方面我很羨慕,這種事情可遇不可求……當然真經歷的人大概也難以說服自己這是一件好事。所以,我真的很珍惜現在的和平呢。
  •     极力推荐!原作好,翻译也很好!耐心看下去!茨威格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字驾驭能力令人手不能释卷;他娓娓道来的世界主义理想令人神往又不禁引人伤感;他用平实的文字讲出生活中最平实的道理,却令人恍然大悟! 他在六十岁时主动结束了自己的人生。难以想象,在对世界绝望、对人性绝望、对自己理想的绝望中,他是怎样平静而悲怆的和他的妻子,讨论并实施了自杀的行为。。。。。。
  •     昨日的世界:一个中国人的回忆,有这本书就好了
  •     一个象牙塔里知识分子的一战?
  •     通篇都在抒情,该陈述的时候也不简明扼要。遇见的人都那么不凡,记录的反倒都是琐碎小事,那也罢了,可是你绕来绕去,太罗嗦了。
  •     “观众从皇家演员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榜样:一个人该怎样穿着打扮,怎样走进房间,怎样谈吐,一个有高尚趣味的男人可以说哪些言辞而又必须避免哪些话。舞台不仅仅是使人娱乐的场所,而是一本教人正确发音、学习优雅风度的有声有色的教科书。”这一段印象极为深刻。
  •     是茨威格一生的经历 更像是一本时长五十多年的欧洲回忆录 用知乎体来说:一生中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是种怎样的体验
  •     第一个镜头是萨尔斯堡秀美典雅的山景:老实巴交的白发邮差倒霉透顶,费力地拖着和他一样高的来自世界各地名人的贺信贺电,在陡峭的山崖缓缓拾阶而上。 1931年11月一天的早晨,茨威格坐在别墅书桌前寻思着五十岁生日对自己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视线不曾在自己不同语言版本的作品上停留,耗费半生得来的名人手稿收藏也只是一扫而过,目光穿过阳台投向对面的贝希特斯加登山。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看得见的风景,只道往日寻常。在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可以一眼看出决定性一刻的人,其实和那个时代的凡夫俗子一样看不清自己的命运。在山的背后是恶魔,还是自由的欧洲? 如果没有读过这本书就无法理解今天的世界。借助茨威格的回忆,看见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然后向曾经视为骄傲和热爱过的一切告别。 当年那漫不经心匆匆一瞥,竟是对昨日世界的最后绝望。
  •     很优秀的一本书,看得到良知与人性
  •     一部遗书,宝玉暮年话红楼,茨威格所有的矜持,优雅,沉郁,坦白融于那个时代,是回不去的故乡和心碎的理想。
  •     个人觉得很不错,视角宽广,不但是茨威格自传那么简单,还映射了欧洲二十世纪初人们的心理。描写细腻。
  •     很优秀的一本书,记录了作者一战二战的一些事情,那个年代的疯狂与特殊。
  •     写了一战前的欧洲,写的特别的深入细致,对当时民众心态的刻画非常准确出神。让我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欧洲和欧洲人,让我知道一个文人爱好的和平是什么样的。
    有思想,有深度,有文笔!
  •     忘了什么时候看的了。头牌
  •     历史就是教训,没有历史如何前行
  •     最爱
  •     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教科书的样子,它变得可以触摸和感知,因为他亲历历史,见证我们以为是故纸堆里的故事和人物。茨威格让我知道,历史不仅仅是书上说的那些不着感情的字,它可能是某些人被撕裂的过去,记忆的梦魇和真实的生活,一个曾经来过的世界而且可能再来的世界。
  •     茨威格的书再次让人震撼,静下心来体会过去的时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历史再现,斯人已故,只有深深的怀念!
  •     这本书看了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其中细腻的文风很值得细细品味。有助于我们对上世纪处欧洲文化的了解,并引起人们对人文精神关注的思考。
  •     喜欢看茨威格的小说,而这本书体现了一个作家的历史责任感!
  •     茨维格 一生中记得住的日子要比平常的日子亮度更强。 《昨日的世界》,p164 把战争写到心眼里去的茨威格。 理想主义者果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 读到茨威格一脸“啊那个咖啡馆里那个人,就我偶然看到的那个人,叫詹姆斯乔伊斯”的时候我终于给茨威格跪下了。
  •     一本了解欧洲的传记。读起来就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火炉旁为我讲述他一生的故事,亲切真实。感谢翻译,让我们有机会读到这么优秀的作品
  •     美好的时代永远在过去,茨威格带我们领略了那个曾经如此自由而后又笼罩在战争阴影里的美丽欧洲。非政治人物在历史大潮中是如此无力。现在,三战前的暴风雨?
  •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人类群星闪耀时

    世界建筑师

    悲伤女王

    玛丽安托瓦内特

    昨日的世界

    都可以看看
  •     《昨日的世界》写于1939至1940年,是茨威格的回忆录。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回忆录,书中主观感情的抒发,远远超过了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昨日的世界》前半部分是为游记,游历丰富,但不是罗列名胜逸事的“到此一游”式。茨威格关心民族的内在精神,这缘于他对人的浓厚兴趣。人——包括文艺各界的著名人士,也包括构成一个民族的普通人。茨威格作为作家的优秀品质之一,是对人的洞察力。书的后半部分,是极好的历史记录。但是,不以翔实的记录见长,而以刻画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描绘时代的氛围取胜。对一战的描述极有感染力:面对庞大的非理性历史旋涡,作家作为个人,与其他个人一样,是多么微小无力。虽然微小却为了理性奋力呐喊,这种精神又如此的强大。茨威格关于政治、战争的描述,和他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一样深刻。又一次展示了其对人性与内心的精妙洞察力。1942年茨威格在巴西自杀。他是个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老人。他羞辱地成了“理性遭到最可怕的失败和野蛮在时代的编年史上取得最伟大胜利的见证人”。他在战争的绝望中只好以回忆抗争,在回忆中“表现我对时代、对人民、对灾难、对战争的全部看法”。而这一看法,也可以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对战争表示憎恨,对胜利表示怀疑。茨威格在书的最后说道:“战争的影子将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它的暗影大概也蒙住了这本书的某些章页。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为了不让“昨日”的悲剧重演,一定要与忘记抗争,保持对“昨日的世界”的惨痛记忆。
  •     没看完还是给四星,因为喜欢茨威格。
  •     舒善昌翻译的《昨日的世界》最早由三联出版,流传甚广,易于阅读,发人深省。让读者了解上个世纪奥地利和欧洲鲜为人知的文化历史事件。
  •     从此粉上茨威格
  •     其实很早就读过这本书了 茨威格是我最爱的作家 什么是真正的学者?真正的学者,如胡适、如斯蒂芬·茨威格。
  •     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通过作者的视角和笔触,那个昨日的世界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一本很不错的历史传记类书籍~~~
  •     大师的作品读起来就是过瘾,带给人阅读的无穷魅力,这是头一次看茨威格的书,理性冷静内涵丰厚,即以极具平常的心态描述上学的经历,颇似现在的学校教育模式,禁锢了小孩子的许多自由和梦想,成长时期在对当代艺术家的狂热追逐中,他的思想日益丰盛,大学时期的叛逆更充分显示了学生对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投入的精力远大于呆板的课堂教育。另外,他肩负的特殊身份使其对所生活的时代有超于常人的洞察力,和平时期生活的宁静和谐与战争时期的忧虑不安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一名犹太人作者陷入被驱逐,作品一度被封杀的境地,深深的悲哀漫延,痛心这个世界在战争的畸形压榨下丧失伦理道理的荒谬,最终在异国他乡无奈的别离了这个世界。
  •     跟随着大师的文笔,带我们回到他眼中那个时期的欧洲,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心灵的旅行
  •     世界和心哪一个更脆弱?记忆提供了现实废墟上的避难所~
  •     黄金时代的最后挽歌,末日前夜的杜鹃啼血。
  •     茨威格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他的文风细腻优雅,擅长描写,读他的作品要有足够的时间,也要有足够的耐心,但是,我相信,所有读过他作品的人们,都会深深爱上这位优秀的作家的。
  •     书质很好,字大小合适,翻译很细心。

    一直很希望茨威格的传记,这是第一次阅读他的回忆录,依然是那样精练睿智的文字。

    我是个有欧洲情节的人,看了茨威格的这本书以后,感触特别多,特别是他的“国际公民”的理念,很打动我。有很多启示吧,无论是社会的,还是人生的。

    其中有一段关于犹太人被放逐的描写,特别打动我:
    为什么我要逃亡?为什么你要逃亡?为什么我要和你一起逃亡?我既不认识你,又不懂你的语言,我也不了解你的思想方法,我跟你毫无关系,为什么我要和你一起逃亡?为什么我们大家一起逃亡?
  •     与其说是昨日的世界,不如说是茨威格的世界。与其说是回顾,不如说是挣脱。
  •     作者细致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对事实尽量忠诚的态度,像是有一种魔力,时刻要把你拽入其中,令你不间断地思考,如果你当时在他的处境,会有什么反应。他是站在人类这个族群的高度上来看待战争的。书里处处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让我深受感动。
  •     非常非常喜欢茨威格的作品,那种细腻的心理描述,就像在剖析自己的灵魂.
  •     记忆的主观性是一种馈赠
  •     一个保守、虚伪、压抑,但又环绕着一种静谧和温情,充满着人情味的旧世界。而这一切伴随着一战的逐渐散去,一战二战间的盲目乐观,粉饰太平。二战时欧洲处于一种不理智的狂热与压抑之中。这个昨日的世界,却是茨威格永远的精神家园。
    过去的绅士风度,过去的硝烟,过去的荣耀,过去的苦难,如同浓雾一般笼罩着过去雾散后的今日世界又将如何呢?
    这是个有别于其他的回忆录的一本书,没有过多的理性回忆,更多的是作者对那个旧日世界的朋友们的回忆,与过去生活的回味。
  •     茨威格以细腻的文笔,回忆了二十世纪的两次大战,作者通过亲身经历,给读者们讲述了作为一名奥地利的犹太人所经受的一切,令人感动,很值得一读。
  •     很好,一直很喜欢茨威格的书,这本是可以看做是他的回忆录和自传体。从中可以知道很多历史和理性的思考
  •     茨威格,用他独特的视角回望历史,让我们了解过去,那一件件真实的历史事件,给我们许多思考。
  •     时间长,有点忘记了,当时读者很过瘾
  •     我和我怀念但回不去的童年,像回不去的奥地利,回不去的欧洲。我热爱这个世界,庆幸与同时代诸位大师一起奉献才华。我无法选择生的时间,也无法改变战争对家乡的摧残。徐徐驻足回头,我精彩过,便仿若昨日。
  •     如亲身体味历史之变迁,不禁觉己身之渺小,叹一代人之沧桑。
  •     刚刚看了第一篇,就被深深吸引,语言平实而有魅力,那个沉重的岁月作者却轻声娓娓道来。从一个欧洲犹太人的角度看那个时代的欧洲世界,还是第一次接触,视角独特。
    慕容雪村推荐的书,果然不叫人失望。
  •     通过茨威格的眼睛看到了历史书以外的世界,从这里我们知道了一战和二战不只是战场上纷飞的血肉和轰鸣的枪声大炮,还有欧洲人民的迷茫与对和平的渴望.对一战后德国马克贬值的描写简直就是深刻而生动,很难相信当时的人民在这环境下还能乐观的生活着.通过茨威格的交际,我们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各位文学界艺术界大师的风采,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个性,而不只是书上的黑白头像而已.第一次看茨威格的书,大师之作,不同凡响啊~~喜欢历史的人,绝对值得一看!
  •     结尾的时候 你说小镇沐浴在中午的阳光下 和平时没什两样。 谢谢你带着好奇带着审慎甚至是带着痛苦 如此真诚地热爱这个世界 从前是 后来是 最后的最后还是。
  •     “命运总是知道为了达到自己神秘的目的怎样把它所需要的人找来,尽管这个人想躲掉命运。”
  •     这本书似乎不需要我等再说什么,一本好书它是永恒的,不会因我所谓的评价而发生变化;
    只是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感悟昨日的世界,认清今日的世界!
  •     不读这本茨威格的自传,仅仅读他那几篇小说,是不会对他有深入的了解的。 谦谦君子,风度翩翩,照片影像中的他,散发着从容与坦然的气息。 而通过这些自传体的文字,你能够触摸到他的内心,绝对的精神贵族,浪漫主义者。一生追求和平与团结的梦想,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支离破碎。书末,那无限绝望的笔调——抱歉 我只愿活在过去,因为我看不到未来。 我生活在当下,感受不到战争带来的心灵与身体的摧残,但通过这些文字 描写通货膨胀的疯狂,盖世太保对文学 、艺术家作品的破坏,那是一个没有理性的时代。 联想之前看过的影视作品《小岛惊魂》,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让人唏嘘。 也是该书,在我这样一个不读历史的人来看,是20世纪欧洲文化的常识普及。
  •     将要去欧洲之前特地找来读
  •     茨威格温柔忧愁的笔调太适合写历史云烟了
  •     “ 我年纪轻轻, 还没有感到有责任非要做出什么事情不可. ” 青年时期的茨威格简直活得太理想人生 人生大学和巴黎的部分印象深刻 啊 一战前的欧洲太美好了 后半部分太多地方读得起鸡皮疙瘩 真实又绝望
  •     什么时候大家都觉得自己是世界公民时,和平就不远了。啊,我愿做一名世界公民。
  •     藏于内心的自豪感是永远感到自由的动力。
  •     十分客观 读起来很流畅 没有生硬难懂之处 却又很有内涵和独到的见解
    茨威格善于分析人和事 心思细腻敏感 观察力十分敏锐 对自由无比向往
    这本自传体的书我十分欣赏
  •     写的虽然是昨日的世界,但你也可以从中看到今日的世界.通过茨威格的视野,我们也许可以对今日的世界、人类的困境有更深的认识.
  •     生动、亲切地娓娓道来,得以一窥当时的社会风貌。
  •     意犹未尽的感觉,在大师的回忆里徜徉
  •     今天突然想起曾经读过的这本书。一战未开始前表面稳定繁荣实则充满暗涌的“黄金岁月”,我总觉得和如今异常相似。
  •     这本自传体式的书是茨威格的绝笔,更是二次大战所带来的文化浩劫的开始。茨威格用他沉重甚至绝望的笔触描述了曾经一个文化繁荣的欧洲如何破碎在战争中。也许这种悲伤离我们太远了,但去读一下,会让人觉得沉重下来。人有时是需要这种沉重的。so,我强烈推荐~
  •     今日的世界,是不是一定会比昨日的世界好呢?不一定,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让你感受他内心的细腻,值得一看。
  •     感性如他,娓娓道出。 其实有些庆幸自己没有带着写读书报告的心态去阅读,感觉视角和体验都是不同的。
  •     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
  •     以前只听说过茨威格和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但是确实没有拜读过这本大作,读了两天,感觉非常不错,许多事情的见解深刻,描写的也很生动,让人情不自禁拍手叫好!书的质量也很好,拿起来读手感不错,赞一个~~
  •     作为经历过战前繁荣,一战,二战的作家,写起自己一生的历史,欧洲的历史,读起来真有点悲从中来,世事变幻的感觉。茨翁对文学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感觉正是我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想法。我很喜欢他的为人与品格,很喜欢他那简洁的笔触,高超的述事,以及对时代大背景的渲染与思考。
  •     茨威格的笔触伤感但充满力量,柔情又细腻,他有着一种逍遥骑士般的男子汉样的视野,同时又有着上流淑女那般温柔敏感的感受力,从而历史那种特有的恍如隔世的感觉在他的笔下以一种平静却又动荡的状态让人铭记。
  •     人类群星闪耀时,很早就看的,很喜欢茨威格
  •     看了人类群星闪耀时,很喜欢茨威格的文笔,舒昌善的翻译也相当见功底,流畅自然。
  •     以前看茨威格的小说集已经深深爱上这位大文豪了,哇哇这本书更厉害~!!太喜欢!!超崇拜他呀!!通过写自己的小事情居然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高手兮!!!
  •     茨威格的小说个人特点一直很鲜明,看了这本书也更能够理解他的创作。从一战前到二战,他用自己的角度记下了欧洲世界的变迁,也记下了那个时代许多艺术界了不起的人物。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不愿意接近政治的世界主义者,一个一直盼望着欧洲和平统一的人,他的思想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同时他笔下人们在战争和生活面前的态度到今天也一直存在着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