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诗歌 > 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208110281
作者:[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瑞典文学界两位大师倾力合作的精品!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最新的诗和最初的人生,由著名汉学家、诺奖评委马悦然翻译成中文。最新诗集《巨大的谜语》和诗人回顾人生早年的惟一传记《记忆看见我》作为两个单行本并置在一个精美的盒套里,由著名装帧设计师陆智昌先生操刀。最新的诗和最初的人生,一头一尾,别有意味,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诗人,而马先生的译文又有别于目前已有的若干版本,呈现出一种文白夹杂、凝炼又从容的风味。
诗歌集《巨大的谜语》是诗人1990年中风之后的作品,中风之后的诗人基本散失了说话的能力,但仍能用左手写诗和弹钢琴。这部诗集又包括了两个小集,分别是《悲伤的凤尾船》(1996)和《巨大的谜语》(2004),诗作围绕着死亡、历史、记忆、大自然等主题,除自由诗和散文诗外,还采用日文俳句的格律,言简而意繁,有很强的音乐性,一如既往的独特隐喻,可以说臻于化境,美至无言。
传记文章《记忆看见我》大约写作于诗人六十岁时,诗人形容自己的人生犹如一颗彗星,有头有尾,最明亮的是童年和青少年,而最密集的核心,是决定生命最重要特征的幼年。全书犹如被通透明亮的阳光照亮,在回忆的光束之下,向读者娓娓道来:人生的神秘,童年的奥秘,好奇心,以及如何逐渐地走向诗歌创作的道路。文字简洁淳朴,真挚感人。
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他给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特朗斯特罗姆大于诺贝尔奖。把今年文学奖授予他,与其说是托马斯的骄傲,不如说是瑞典学院的骄傲。——北岛
对于瑞典人来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出现,犹如在汉语中出现了唐诗。——于坚

书籍目录

《巨大的谜语》
目 录
译者序 . . . . . . . . . . 1
悲伤的凤尾船 . . . . . . . . . . 21
四月和沉默 23
不安全的国度 25
夜读的书页 26
悲伤的凤尾船,第二 28
具有太阳的山水 35
过去的东德十一月 36
一九九〇年的七月 394
布谷鸟 41
诗三阕 43
正如当孩子 45
两个城市 47
光线流进来 48
夜里的旅行 49
俳句 50
在岛上一八六〇年 54
沉默 56
隆冬 58
一八四四年的草图 595
巨大的谜语 . . . . . . . . . . 61
短诗 . . . . . . . . . . 63
老鹰崖 65
正面 66
十一月 67
下雪 68
签名 69
俳句 . . . . . . . . . . 711
《记忆看见我》
目 录
译者序 . . . . . . . . . . 119
记忆 . . . . . . . . . . 121
博物馆 . . . . . . . . . . 135
小学 . . . . . . . . . . 147
战争 . . . . . . . . . . 157
图书馆 . . . . . . . . . . 167
初中 . . . . . . . . . . 179
驱邪 . . . . . . . . . . 197
拉丁文 . . . . . . . . . . 207
附录:托马斯最早的诗 . . . . . . . . . . 219119

编辑推荐

《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套装共2册)》编辑推荐: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最新的诗和最初的人生,著名汉学家、诺奖评委马悦然最贴近原作的译文。瑞典文学界两位大师倾力合作的精品。最新的诗和最初的人生,一头一尾,别有意味;而马悦然的译文呈现出一种文白夹杂、凝炼又从容的风味,最好地还原诗人原作。诗人最新诗集《巨大的谜语》和唯一自传《记忆看见我》,两个单本并置于精美的封套中,装帧设计大师陆智昌先生倾力操刀。

前言

译者序获得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著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下简称托马斯)总共发表了十二部诗集:《诗十七首》(1954)、《路上的秘密》(1958)、《未完成的天》(1962)、《钟声与踪迹》(1966)、《黑暗中的视觉》(1970)、《小径》(1973)、《波罗的海》(1974)、《真理的障碍》(1978)、《狂暴的广场》(1983)、《为生者与死者》(1989)、《悲伤的凤尾船》(1996)与《巨大的谜语》(2004)。这个集子将他最后的两部诗集介绍给中文读者。我相信托马斯二十三岁时将他头一本诗集题名为《诗十七首》的时候,一定想到了迪伦•托马斯(DylanThomas,1914—1953)二十岁发表的诗集《诗十八首》(18 Poems)。影响托马斯的诗人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诗人是艾略特(T.S.Eliot,1888—1965)、帕斯捷尔纳克(Boris Pasternak,1890—1960)和瑞典诗人艾克罗夫(Gunnar Ekelöf,1907—1968)。《诗十七首》发表之后,轰动了整个瑞典的文学界。托马斯的诗之特色是独特的隐喻、凝练的描述与言简而意繁的组成。托马斯原来是一个优秀的钢琴家。他的自由诗的音乐性很强。除了自由诗和散文诗,托马斯常常从古代罗马和希腊借来比较短的格律形式,也采用日文的俳句。他使用这些诗律的时候,完全模拟原来的节奏形式。托马斯自己认为他的诗创作,从形式上看,也与绘画接近。他从小喜欢画画。1990年8月4日,中国诗人李笠访问托马斯的时候,托马斯说:“写诗时,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运或受难的乐器,不是我在找诗,而是诗在找我。逼我展示它。完成一首诗需要很长时间。诗不是表达瞬间情绪就完了。更真实的世界是在瞬间消失后的那种持续性和整体性……”(北岛《时间的玫瑰》,193页)。托马斯诗作里独特的隐喻很多。头一本诗集、头一首诗的头一行,有诗人最有名的隐喻之一:“醒来就是从梦中往外跳伞”。另一个例子出现在《路上的秘密》中头一首诗的第五阕的最后一行:带金黄发雨的夏天或者一只吠叫的狗上面一片孤独的雷云。种子在土中猛踢。(马悦然译文)托马斯的诗已经译成六十种语言。李笠把托马斯诗集译成中文(《特朗斯特罗姆全集》,2012年,四川文艺出版社)。董继平将托马斯的诗歌都译成中文(《特兰斯特罗默诗选》,二十世纪世界诗歌译丛,2003年,河北教育出版社)。董继平的译本,当然未及收纳托马斯最近的作品,2004年发表的《巨大的谜语》。将托马斯的诗译成英文的起码有十个翻译家,其中最优秀的翻译家,据我看是苏格兰诗人兼翻译家若彬•佛尔顿(Robin Fulton)。他把托马斯所写的诗和散文都译成节奏跟原文一样的英文。佛尔顿精通与瑞典文很接近的挪威文。另一位把托马斯的诗译成英文的人是美国诗人兼翻译家罗伯特•布莱(Robert Bly)。他的翻译方法跟佛尔顿的完全不同。从事翻译工作的诗人有时随意改他们所翻译的诗的原文。布莱先生就是他们里头的一个。托马斯1958年发表的诗集《路上的秘密》中有题名为“巴拉基列夫的梦”的一首诗。其中的一阕佛尔顿译得很正确:There was a field where the plow lay / and the“plow was af allen bird”。董继平把这阕译成“有一片田野放着一台犁/而这台犁是一只坠落的鸟儿。”我读这阕诗的时候就看那台犁的一端躺在土地上,另一端以四十五度的角度倾斜往上,正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布莱把这个非常戏剧性的意象译成“and the plow was a bird just leaving the ground”,逼着读者接受那犁垂直地立在田里。布莱1970年初把他的译文寄给托马斯看。托马斯回答说:“你那‘a bird just leavin the ground’比我的‘a crushed bird’好得多。”托马斯的回答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认为诗人已发表的诗不属于他自己,属于他的读者,属于全世界爱好诗歌的人。因此,诗人不应该让译者随意改诗的原文。在史坦纳(Georg Steiner)的巨著《巴别塔之后:语言与翻译层面》(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1975年)中作者指出,翻译在其他特性之外,也是自我否定的成品,翻译家必须服务原文而绝不该将自我强加于原文之上。但他也指出,所有的翻译就像所有的阅读行为,甚至聆听行为一样,也是编辑与诠释的成品。如果诗人(The poet)是造物者(Creator)(实际上就字面来看这也是Poet这个词的基本意义),那么最理想的译者应该是技术极为纯熟的工匠。我们知道古代东方及西方的文明中,工匠是奴隶。自我否定是奴隶的基本美德之一。但因为翻译的任务也涉及到编辑及诠释,译者也必须化身为演员。译者必须模仿原文作者,而其译作必须近似原文。虽然有时译文的文学质量因各种原因似乎会优于原文,但译者绝对不可试图超越作者。据我看,译者实际上应如奴隶一般工作。译者应该体认到自己的双重责任:对原文的作者与译文的读者负责任。译者的工作对象是文本。这些文本可能有各式各样的形式。文本可能切划成长短不一的段落,除了语言本身存在的韵律规则外,别无其他韵律规则将这些段落组合在一起。有的文本以或多或少严格精确的规则组合在一起。这些规则规范了段落的长短与音节的重音或轻音,句读和韵律要素,列入尾韵和头韵。译者的职责在于尽可能忠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甚至原文形式及结构所夹带的信息部分。两种语言之间,有时会有极大的差异,甚至任何将诗歌形式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尝试,都注定会失败。翻译古代中国诗歌,无论是讲平仄的近体诗或不讲平仄的古诗,译者面临的巨大障碍都表现在几个特色中。像《孔雀东南飞》之类的诗歌中一长串的韵文,无法在西方语言中找到对应。平仄的对比当然不能译成缺乏声调的语言。五言诗和七言诗中,停顿的固定位置,也无法保存于译文中。当然,绝句和律诗中对偶句子的安排,译文中很难反映出来。每一种语言有其内在的节奏。请看以下的汉语、瑞典语和英语的例子(ta代表一个读轻的音节,tám代表一个读重的音节):孩子睡在床上。tám ta tám ta tám taBarnet sover på sängen. tám ta tám ta ta tám taThe child is asleep on the bed. ta tám ta ta támta ta tám我们注意到瑞典语和汉语的句子有相似的节奏,所谓下降的节奏。英语的句子相反地有上升的节奏。两种语言不同的内在节奏当然会对译者造成困难。托马斯爱用古希腊所谓萨福的诗律(Sapphic metre)。这种诗律包括四行。头三行有相同的组织:tám ta tám ta tám ta ta tám ta tám tám(两个扬抑格,一个扬抑抑格,一个扬抑格和一个扬扬格)。第四行包括一个扬抑抑格和一个扬扬格。瑞典文中两个音节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多半有扬抑格的形式,三个音节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多半有扬抑抑格的形式。因此萨福诗律非常适合于瑞典语。托马斯的萨福的诗律完全合格。佛尔顿的英译文也忠实于托马斯的原文。以下是佛尔顿所译的托马斯短诗“暴雨”(取自《诗十七首》):〈Storm〉Here the walker suddenly meets the giantoak tree, like a petrified elk whose crown isfurlongs wide before the September ocean’smurky green fortress.Northern storm. The season when rowanberryclusters swell. Awake in the darkness, listen:constellations stamping inside their stalls highover the tree-tops.翻译《特兰斯特罗默诗选》的董继平先生的译文如下:〈暴雨〉散步者在这里突然遇见巨大的橡树,像一头石化的麋鹿,它的冠宽大。在九月的海洋那阴沉的绿色堡垒前面。北方的暴雨。花楸果串膨胀的季节。醒在黑暗中,倾听吧:星座在厩棚里跺脚走动,在高高的树端上面。六七十年代左倾的诗人和评论家批评不合时代潮流的托马斯,认为他忽略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责备他为保守派与资产阶级。其实,托马斯自己是一个左倾的自由主义者,对国内和国际的政治活动很感兴趣。可是他不愿意让他的诗作为政治宣传的武器。在一首诗里,托马斯把自己视为一个巨大的记忆的见证人:〈一九七二年十二月的晚上〉来的是我,一个看不见的人,也许叫一个巨大的记忆雇佣来正在这时活着。我驶过那关闭的白色的教堂──里头站着一个木头的圣徒微笑着,身不由己的,像给偷走了眼睛一样。他孤独。别的一切是现在,现在,现在。把我们白天压向工作,夜里压向床上的引力。战争。(1972年2月美国空军重新开始轰炸越南的河内和海防两个城市。马悦然译)1960年代托马斯在一个年轻罪犯的管教所当心理学家。他的心理学背景很少出现在他的诗歌中。以下的诗也许是一个例外:〈冬天的程序三〉陈列在黑暗的管教所的亭阁像电视屏幕闪耀。一把隐藏的音叉在严格的寒冷中发出它的音符。我站在星空下感觉到世界在我的外套里爬进爬出像在一个蚁冢里。(经马悦然稍微修改过的董继平的译文)托马斯1990年中风而失去说话的能力。发表在1996年的《悲伤的凤尾船》是诗人中风之后头一本诗集。其中两首诗表达诗人对他的命运的感慨之叹:〈四月和沉默〉荒凉的春日像丝绒暗色的水沟爬在我身旁。没有反射。惟一闪光的是黄花。我的影子带我像一个黑盒里的小提琴。我惟一要说的在够不着的地方闪光像当铺中的银子。〈正如当孩子〉正如当孩子时,一种巨大的侮辱像一个口袋套在你头上模糊的太阳光透过口袋的网眼你听得见樱花树哼着歌。还是没帮助,巨大的侮辱盖上你的头,你的上身,你的膝盖。你会间断地动摇可是不会欣赏春天。是的,让闪亮的帽子盖上你的脸从针缝往外看。海湾上水圈无声的拥挤。绿色的叶子使地球暗下来。(马悦然译文)托马斯1990年中风之后,只会讲几个词,例如ja(是的),nej(不是),men(可是)和mycket bra(很好)。可是只要是托马斯的妻子莫妮卡(Monica)在他的身旁,托马斯会参加任何题目的谈话。你无论问托马斯什么问题,莫妮卡看了托马斯的面孔之后,就会回答你的问题;“Mycket bra!”托马斯说。有时托马斯会画一个图,告诉莫妮卡他要什么。我记得有一天我在托马斯和莫妮卡的家里吃午饭。托马斯忽然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马头给莫妮卡看。这一次莫妮卡简直猜不到托马斯要什么。托马斯不耐烦地再画一个马头。“啊,”莫妮卡说,“你要你的眼镜!”“Mycket bra!”托马斯高兴地说。我不懂一个马头跟托马斯的眼镜有什么关系。莫妮卡给我解释说:“托马斯的诗集《黑暗中的视觉》有一首诗叫“打开的窗子”。那首诗最末了的几句是:“我不知道我的头/向哪边转——/以双重的视野/像一匹马。”我后来问莫妮卡说:“要是托马斯要他的眼镜,他为什么不画一副眼镜呢?”莫妮卡回答说:“托马斯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人!”今年满八十岁的托马斯和他的妻子莫妮卡经济情况一直都是困窘的。托马斯的薪水并不高,他的诗集赚不了多少钱。他1970年代给他的老朋友、美国诗人布莱写的一封信中说,他和莫妮卡每到月底就得抖一抖他们衣柜里的衣服,看兜儿里有没有一些硬币!我认识托马斯和莫妮卡快五十年了。这半个世纪,我们夏天有时在托马斯那当领航员的外公在一百五十年前于斯德哥尔摩外的一个海岛上盖的“蓝房子”见面。这个海岛是托马斯的真正的故乡。最近十几年托马斯和莫妮卡住在斯德哥尔摩的南区,离托马斯小时候住的地方很近。从他们的公寓看得见海和港口的一部分。客厅里有托马斯的大钢琴。我们每次去见他们,托马斯给我们弹钢琴,他收集很多专门为左手写的钢琴曲。见面的时候当然谈得最多的是与诗及翻译诗有关系的一些问题。我1983年把托马斯的诗集《狂暴的广场》译成英文,发表在瑞典与英国的杂志上。1987年我把托马斯的一些散文诗译成英文,发表在题名为《蓝房子》的小本子上(Houston: Thunder City Press)。1985年,托马斯和我有机会同时访问中国。有一天托马斯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给学瑞典语的学生朗诵自己的诗。他朗诵完的时候,有一个男学生举手说:“我不懂你刚才朗诵的诗。”托马斯回答说:“诗是不需要全读懂的!你接受吧,把它当做你自己写的!”我愿意想像那名年轻的学生后来当了诗人。这本书包括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两部诗集:《悲伤的凤尾船》与《巨大的谜语》。《悲伤的凤尾船》是好几年前译好的。2004年访问台北的时候恰好遇到“总统”选举的热闹。为了躲开那奇异的场面,我的妻子文芬和我逃到礁溪去过一个周末。文芬那时忙于写东西,而我则利用那个机会把我的友人托马斯当年新发表的诗集《巨大的谜语》译成中文。本书根据1996年初版《悲伤的凤尾船》(Sorgegondolen)、2004年初版《巨大的谜语》(Denstoragåtan)瑞典原文翻译,两书皆由瑞典出版社Albert Bonniers出版。

内容概要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ömer,1931-  )
瑞典著名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认为是20世纪屈指可数的最伟大诗人中的一个。1954年发表第一部诗集《诗十七首》,震动瑞典文坛。从那时起,至今共发表了十二部诗集,两百多首诗,“但每首都近乎完美”(北岛语)。俄国大诗人布罗茨基不止一次承认,“我‘偷过’他的意象。”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称他的诗“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给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其诗作已经被译成六十多种语言。
马悦然(Göran Malmqvist)
生于1924年。瑞典汉学家,斯德哥尔摩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瑞典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士与欧洲学院创办院士。连任两届欧洲汉学学会主席。他在汉学研究方面著作多半有关中国方言学:上古、中古和现代的汉语音韵学、语法学、诗律学与中国文学,尤其着重于诗歌历史的发展。他译成瑞典文的中国文学上古、中古、近代、现代与当代的著作总计五十册。他同时也是现代瑞典语著名诗人的英文翻译者。马悦然的中文著作包括《俳句一百首》《另一种乡愁》。

媒体关注与评论

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他给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特朗斯特罗姆大于诺贝尔奖。把今年文学奖授予他,与其说是托马斯的骄傲,不如说是瑞典学院的骄傲。    ——北岛    对于瑞典人来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出现,犹如在汉语中出现了唐诗。    ——于坚

名人推荐

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他给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特朗斯特罗姆大于诺贝尔奖。把今年文学奖授予他,与其说是托马斯的骄傲,不如说是瑞典学院的骄傲。——北岛对于瑞典人来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出现,犹如在汉语中出现了唐诗。——于坚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上了床准备睡着,那部电影像平常一样在我的脑子里再一次演出。 突然,恐惧让房间里的气氛紧张起来,某一种东西完全把我占有了。我的身体,尤其是我的双腿,突然开始颤抖。我像一种上了发条的机械玩具,无助地颤抖,是我的意志控制不了的一种痉挛。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痉挛。我呼救,妈妈跑进我的卧房来。痉挛慢慢地消失了,不再回来。可是恐惧加深了,一直陪伴我从黄昏到黎明。夜里统治我的感情是佛列茨·朗在他的电影《玛布斯的遗嘱》表现的那种恐惧感,尤其是在开场的镜头——某一个人躲藏在一个印刷厂里,厂里的机器和别的一切同时在震动。我立刻在其中认出了自己,可是我的夜里沉默得多。 我的存在中最重要的要素是疾病。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医院,在我面前我看见身体和灵魂变形的人。开着的灯试图把那些可怕的脸面挡开,可是我有时候打盹。闭着眼睛时,那些可怕的脸面突然逼近我。 这都发生在沉默中,可是沉默中一直都有声音。墙纸的图案做了鬼脸。墙壁里有时出个嘀嗒的声音。是什么引起的?是谁引起的?我自己吗?墙壁作声是因为我病态的思想逼它作声。那更糟了……我有神经病么?即将有吧。 我害怕流进疯狂中。可是总的说来我没有感到任何疾病威胁我。也不是一种疑心病——不,叫我害怕的是那病态的全部力量。就像一部电影:一种令人忧郁的音乐会完全改变一个非常平常的公寓的内部。我感觉到病态的全部力量,因此我对外界的看法完全改变了。几年前我愿意当探索家,现在我进入了我不愿意造访的一个陌生的国家。我发现了一种邪恶的力量,或者该说:邪恶的力量发现了我。 (我最近读到几个十几岁的少年丧失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趣,因为艾滋病将占领全世界的念头使他们心神不宁。他们肯定会理解我。) 那深秋的晚上,妈妈目击了我遭受的痉挛。可是那天以后必得把她挡在外面。所有的人都得挡在外面,发生的事太可怕,不能谈起。幽灵在保卫我,我也是一个幽灵。这幽灵每天早晨到学校去又不露出秘密上课。学校变成一种喘气的空间,那儿的气氛不同。闹鬼的是我的私生活,一切都颠倒了。

图书封面


 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第一场:见证•2666文景十年分享会之:心有灵犀--中国小诗的发展和特翁的俳句地点:东方艺术中心第二场:见证•2666文景十年读者分享会之:工匠与演员:论翻译的艺术地点:复旦大学第二场活动还有赠书活动!!‘详见:http://www.douban.com/event/17456636/http://www.douban.com/event/17456538/
  •     巨大的谜语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是托马斯的诗集,喜欢他的俳句,虽然总体印象还是觉得托马斯是在陌生化中寻找诗意,看似无关的事物的组合中表达诗情,总体来说,诗歌的阐释空间较大,没有特定指向性。托马斯的诗更多的是情绪的宣泄,用这构筑他的文化域。印象深刻的是诗三阙中写的耶稣,耶稣手里举起带皇上侧面的一枚硬币缺乏爱的侧面权力的循环。
  •     by 侯思铭中风的人能够写诗吗?当瑞典汉学家、诺奖评委马悦然(Goran Malmqvist)这样去问一位当地的医学专家时,对方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是毋庸置疑的不可能,“除非这是上帝创造的奇迹”,他肯定地答道。但事实表明,创造奇迹的通常都不是上帝,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就是这样一个颠覆人认知的存在。托马斯在1990年中风后,只会讲简单的几个词,ja(是的)、nej(不是)、men(可是)和mycket bra(很好)。得知这个噩耗的他的中文版译者北岛写了一首诗给他,“你把一首诗的最后一句/锁在心里——那是你的重心/随钟声摆动的教堂的重心/和无头的天使跳舞时/你保持住了平衡……”但最后,托马斯不仅没有失去平衡,甚至不曾把诗锁在心里,诗歌像往常一样找到了他,埋下豌豆种子,生长出不断向上攀爬的枝蔓。他没有停止创作,2011年,瑞典在冷落诗歌界15年后,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授予了他。引领托马斯创造出奇迹的,是他的爱妻莫妮卡,比起那些文学界著名的情深伉俪,他们没有丝毫逊色,莫妮卡在托马斯中风后不离不弃,辞去工作成为了托马斯的手和声音,他们并不富裕,老屋需要修缮,生活有赖维持,而托马斯凝炼神秘的诗歌,却并不能使两人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但精神上的相通是美好的,对于那些外人听来不具备任何意义的咿咿呀呀,她总能透过诗人的眼睛找到答案,当莫妮卡在场,语言能力丧失的托马斯可以通过她的“翻译”加入任何对话。不过,例外也有发生,马悦然在他所译的托马斯的诗集《巨大的谜语》序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我到托马斯和莫妮卡的家中吃午饭,托马斯忽然画了一个马头给莫妮卡,这次连莫妮卡都猜不到托马斯所想了,于是他不耐烦地又画了一个马头。“啊”莫妮卡醒悟过来,“你要你的眼镜!”“mycket bra(很好)。”马悦然实在闹不懂马头和眼镜有哪丝哪缕的联系,也只有莫妮卡能跟上托马斯如此曲折的思维方式,原来托马斯的诗集里有一首诗,叫做“打开的窗子”,其中最后的几句是:我不知道我的头/向哪边转——/以双重的视野/像一匹马。“那他为什么不直接画个眼镜呢?”马悦然简直说出了所有人的疑问,“托马斯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人”,莫妮卡说。是的,他可不简单,而这也许正是诗人最极致的浪漫。托马斯的“复杂”烙印在他个体的方方面面,作品无疑是最好的体现,他的诗以密集的隐喻和凝练的语句见长,以至于中文版译者众多,彼此之间却难以认可,到了现在,马悦然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他和托马斯一样,极重视诗歌的形式美,凭借对瑞典语和中文的精通,将两种语言的语音语调细加揣摩,以此求得最完美的还原。在马悦然看来,译者应如奴隶一般工作,他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双重责任:对原文的作者和译文的读者负责。翻译家必须服务于原文而绝不该将自我强加于原文之上。如果诗人是造物者,那么最理想的译者应该是技术极为纯熟的工匠。然而要做这样一个合格的“工匠”型的译者,其难度并不亚于创作。因为文本自有其样式,且“除了语言本身存在的韵律规则外,别无其他韵律规则可以将这些段落组合在一起”。韵律美,更是作为诗人的托马斯和作为译者的马悦然共通的志趣所在。然而正是形式的美以及深刻的内涵构成了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作品旺盛的生命力,他的作品在瑞典广为传诵,当地知识阶层对他的每本作品出版必购,也早就不再是新鲜事。马悦然翻译了很多托马斯的作品,对古典文化也有很深的造诣,托马斯在1990年之后写的多是一些小诗和俳句,他的小诗中,有些主题与中国的绝句相似,会去描写生活中我们不易发现的美,例如“阳台上的我/站在日光的笼里——/像雨后的虹”。而他的俳句区别于日本俳句,都带有奇妙的隐喻,给俳句注入了新的活力,甚至赋予了俳句以深奥的禅意,读起来像是宗教的偈语,“阳光的狗链/牵着路旁的树木。/有人叫我么?”他使用的一些意象也常常出人意表,以致被其他诗人“盗用”,“山上的陡坡/燃烧的太阳底下/羊群嚼火焰。/阳光的驯鹿。/苍蝇殷勤把影子/缝定在地上。”层层叠叠的意象与密集深奥的隐喻在十几个字的结构中交错,如同一个难解的谜题,或破译不开的密码。它们的外表是小巧的,但谜底却是巨大的。1985年,马悦然和托马斯同时访问中国,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做朗诵时,有个男学生说,“我不懂你刚才朗诵的诗。”这个学生似乎打算在创作者那里找到答案,但托马斯却解答,或许不该称之为解答地说道:“诗是不需要懂的!你接受吧,把它当做你自己写的!”这是何等慷慨和具有气魄的回答,或许诗本来就是被用来感受的,感受美,感受力量,感受真实。这是托马斯的诗歌创作观,他和比他早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有个共同点,即不通过诗歌表达政治,以及他们的诗都广受普通读者喜爱。辛波斯卡一度顺应要文学为政策服务的时势,但直到彻底抛弃政治的影响,她的文学生命才恢复了活力。托马斯曾被指责是不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保守派,这和他关心国内国际大事的本性并不相符,但于他而言,“诗是某种来自内心的东西,和梦是手足。”他的作品回避通常的理性分析,并且就创作来讲,他坚定地绝不愿意让他的诗成为政治宣传的武器。“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托马斯的诗作被称为通往现实的新途径,文字间的流动既受音乐影响,又与绘画接近。为了达成语言完美的呈现,他敢于割爱、消减,放弃用过的风格,如果必要,甚至放弃雄辩,而只做一个“诗的禁欲主义者”。要知道,特翁爱诗(马悦然在公共演讲时谈及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固有的称呼),正如读者爱他,在创作的国度里,在白纸黑字造就的海洋里,他像个国王,统领此地。观察家·书评微博:http://weibo.com/2526630955/ 观察家·书评官网:http://www.eeo.com.cn/bookreview/

精彩短评 (总计94条)

  •     不吐不快。这套书里面有两个小册子,诗歌分册暂且不提,单就里面的自传《记忆看见我》来说,文字实在不能忍。不知是特朗斯特罗姆的原文就这么机械破碎(如果是这样那我不该吐这个槽),还是马老师的译文尚有可编校之处,整本书都像是机翻的,很多地方的语序不合乎中文习惯,阅读体验十分不畅。
  •     經馬悅然翻譯的作品也跟著姓了馬
  •     喜欢 不觉得翻译有问题 相当好的翻译
  •     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
  •     没拆封 应该是正版 快递简直神速
  •     很惬意的快乐。很新鲜的感受。
  •     书评文。莫名爱上。
  •     “你会间断地动摇 可是不会欣赏春天 海湾上水圈无声的拥挤 绿色的叶子使地球暗下来” ——正如当孩子 全书最喜欢的绝望的诗歌 看到了灰暗童年的影子
  •     某年逛方所的时候看到买回来的。
  •     这一星是冲着马悦然打的。一个根本不懂中文的人。
  •     选的篇数也不多,包装和纸质都还行,不错个人觉得李笠的译文更符合汉语对诗歌意境的偏好。
  •     没欣赏到美
  •     书的包装是套装,但是书却非常小,是小32K的那种,就这个书的设计和质量而言有些贵了。而且,就内容来看,李笠翻译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已经收有“巨大的谜语”和“记忆看见我”。除非对老马情有独钟,否则买这个版本感觉有些华而不实。
  •     没有想象中的厚 诗很有味道
  •     北岛《时间的玫瑰》收录了《记忆》,是最好的。
  •     我以为是很厚的书 拆开一看 原来那么薄
  •     这套书收入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新作两种:诗集《巨大的谜语》和回忆性文章《记忆看见我》。《巨大的谜语》之前有过诗人李笠的译本,收入李笠译《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修订版中;而《记忆看见我》则有片段发表于《世界文学杂志》。尽管如此,这套书仍然值得购藏,因为它们出于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的译笔。马悦然对汉语的精通,在世界汉学家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他甚至凭藉中国南方若干省份的方言,重建了古汉语发音系统,这是中国学者也极少能够做到的。他在翻译特朗斯特罗姆方面还有一个便利:他是后者的朋友,对后者所知极深。在诗集的序言中,除了写到与特朗斯特罗姆有关的若干方面,还谈到了汉、英两种语言中特氏诗作的几种重要译本,并简单说明了其长处,文字虽不多,但值得注意。
  •     2015 方所
  •     感觉还不错,不过大家选购的时候还是要看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风格类型。
  •     书竟然缺页,怎么退啊!?
  •     这书给看得。。。我怎么连3星都感觉打得不情愿呢。
  •     装帧好,只是二本有差别,《记忆看见我》的封面纸张要差点。
  •     装帧很特别,一本书里有两个册子,一本诗一本回忆录。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感觉特别晦涩,很多地方有些应该不是作者故意的文法错误,读来甚是别扭。
  •     老的新的都收
  •     完全就是一本小册子,过度包转成两本书,实在不值这个价
  •     读过一些诗人的散文都习惯冷不防的插一句意象,像特朗斯特罗姆说道土壤中的生物就是巨大的谜语,而它们一点都不需要关注我们。对于历史,他说我们够得着。
  •     很薄很小 价钱却要和李笠的一样
  •     儿子读这本书,非常喜欢,真的很好看
  •     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的书籍,沒有相得非常非常的薄薄的弱弱的一本书,价钱则是多多的物超所值。
  •     确实贵啊,马悦然翻译的真心读不懂,还是李笠好呀。——黑夜以月亮的速度流动!
  •     过去是个巨大的谜语。
  •     完全看不懂。。
  •     翻译有问题。我相信原文非常优美。
  •     自传4星 诗歌看不懂otz
  •     这么翻译诗就味同嚼蜡了。回忆录还可以。
  •     马悦然的中文还是生硬了些。《时间与玫瑰》里北岛译了这本书里的几个片段非常好。
  •     收到这两本书后,有点失望,根本不如图片上显示的那么厚,觉得有点小贵,纸张还是很有特点的。。价格应该再便宜点就好了。诗是好诗,大众些最好。
  •     开始以为是两本厚书(当然也没太指望)收到果然发现是两个薄薄的小册子组成的套装。。。包装倒是设计得不错。托马斯的诗真心喜欢。是以前看见那句【醒来就是从梦中向外跳伞】就一下子被萌住的~现在看来感觉真的还是很棒,不愧是诺贝尔奖得主啊~作为托马斯的朋友,马悦然的翻译感觉很贴切,很喜欢。
  •     马悦然的译本没有北岛的译本好,觉得他在托马斯感情深度的挖掘还不够
  •      翻译是奴隶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没有一首坏诗
  •     真如书中所说:言简意繁 隐喻独特 描述凝练 特别是短篇诗作更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觉得能够说出:“诗是不需要全读懂的!你接受吧,把他当做你自己写的”的诗人一定是独特的~
  •     以为要等待,很快就收到了。
  •     支付宝1分钱购书活动所得,刚看了马悦然教授的那篇序,讲翻译,讲诗人,讲诗歌。还是那句诗是不需要全读懂的最深得我心。哈,所以,诗的翻译者也是自以为是的奴隶吧。书的纸张封页都美,从厚度和字数来看,还真有一字千金的味道
  •     感觉名不副实。老马的翻译并不出众。
  •       两个小册子,价格太贵了。其中的自传那本还看着轻松,可是那本诗集,真是没看明白。也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
  •     简朴的回忆录,古怪的诗集(性价比有点低啊
  •     2016.05.08 精致的一小本,回忆自然平静,有个评论说得好,文学有其传承联系,我也是通过北岛认识的。
  •     马悦然写的序很有意思 。这本印象最深的一句诗是:“我做梦我要开学可迟到了 /教室里的人都带白面具 /谁是老师不好说” 太真实了。
  •     谁说诗歌很廉价啊,明明很贵好不好。定价不低,略翻了一下,一页不知有木有二十个字呢。
  •     很喜欢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人,所以支持。希望大家都能喜欢这位大家!
  •     通过王小波认识杜拉斯,通过余华认识博尔赫斯,通过陈丹青认识木心,通过北岛认识特朗斯特罗默。文学的传承也有超链接,朔流而上,寻觅到源头才能知其所以然。
  •     我自己没看清楚,实物跟想象中有一点不一样,
  •     诗之美丽与纯粹。
  •     北岛极其推崇的一位北欧诗人。
  •     他是个很有个性的诗人,保持着对诗歌格式的坚持。他的诗值得喜欢诗歌的朋友读一读,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而记忆看见我是一本回忆录,回忆了作者年少时的生活经历,简单,却处处闪光。
  •     书不大,但是很有艺术气息,喜欢特朗斯特罗姆的诗集。
  •     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
  •     大学赶上特朗斯特罗姆得奖那一年,在学校大自习室抄写他的诗,教室外面有巨大的龟背竹叶子,小楷才开始写得方正。
  •     《巨大的谜语》很好,俳句不太能欣赏。总是差了一点点什么东西。Tranströmer无论如何,对我都是一尊巨神,和Adonis一样都是诗歌的王者,只是他更静默远长。他的意象和想象力无人能及。序足见马悦然语言的运用,却少悯谦。
  •     小时代真的很好看!没有看过的可要抓紧时间了啊
  •     记忆看见我写得太简略了。
  •     缺章漏页,,,,,,,,,,,
  •     喜欢这样的开本和厚度,装帧也很有意思,方便两本一起携带。封面还做了工艺。
  •     记忆看见我/翻译的无功无过。后面附录那几首诗翻译得无法阅读。
  •     差一点就拿到了缺页的书,还好有得换。托马斯的文章很好懂,挺生活的,但是诗和俳句就难理解一点。个人感觉这才是诺贝尔奖的水平,每一个字都透着生活和文学底蕴。
  •     还没看,不过得了奖的应该不错吧
  •     音乐厅的广场,天快黑了,我丧失了安全感,我站在那儿。周围虽然有人,可是,他们忙于自己的事。
  •     签名:我必须跨越那黑色的门槛。一个庙宇。白的文件发亮。很多摇动的身影。直到光线赶上我,把时间折起来。 绝望的墙壁,来来去去的鸽子,都没有脸孔。 疯人图书馆,摆在书架的圣经,没有人阅读。 从泽中跃出!松树的钟标半夜,鲶鱼捧腹笑。 人形的飞鸟。苹果树已经开过花。巨大的谜语。
  •     说实话有些诗歌我看不懂,恕我才疏学浅。
  •     这两本小书完全可以合成一本;不够环保啊!
  •     文字简洁淳朴,真挚感人。
  •     翻译有不错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     「开回家的时候」......十分怀疑马老师的中文水平
  •     这本书买了之后才觉得多此一举了!
  •     其实不推荐买哈~因为内容真的好少,我都能抄下来了。。。但是诗歌写得不错啊真的,但英文版的要高出一筹,翻译应该换一换了。看到TRANSTROMER写关于博物馆的记忆,我就莫名地想到瑞典去看他口中的自然博物馆。其实我只是个伪博物馆迷来着……
  •     “彗星的核心,其最密集的部分,是决定生命最重要特征的幼年。我努力回忆,努力钻进那时代。可是在这浓密的地区中移动很难,很危险,我感觉到我会接近死亡。”很多年前via经济观察报。大概看了一下基本上每一页短评都有几个人抱怨书太贵字太稀,讲真,抠抠搜搜的人为什么还要读诗?
  •     可以看出很多意境是很美的,有别致的深度——是翻译的问题吗,文辞过于破碎。
  •     去一星是因为图书价格太坑。当我还是穷人的时候,请来一点性价比很高的书好么。45块的定价虽然值得这两本小册子的内容,不过啊不过,在我还是穷人的时候,还是希望你把价格搞便宜一点。
  •     不知是不是马悦然译文的原因,反正我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     #1931.4.15-2015.4.15 纪念特朗斯特罗姆诞辰84周年# 特翁上月刚刚去世,他的诗和俳句我不太能欣赏,但自传还是值得看的
  •     活动时候买的 很划算
  •     翻译确实不好 诗歌难翻就是不好也有了诗性 装帧还不错 口袋书
  •     读不懂诗是我的错
  •     像艺术品的诗集。内容还行。
  •     好小好薄的书,此书价格太高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应该去掉“人民”二字,应该加上“贵族”,就叫上海贵族出版社吧。
  •     好书!因为我买的书都是好书。
  •     我唯一要说的,在够不着的地方闪光,像当铺中的,银子。
  •     整本最有趣的地方居然是序言……
  •     《巨大的谜语》收录托马斯的诗作,第一次读托马斯,不得不说,非常地晦涩难懂,不知是翻译的缘故,还是本身的风格所致。《记忆看见我》收录了作者的一些人生经历,对读他的诗作有一定的补充作用。有些感悟倒是与己相通。
  •     读书馆中读完
  •     看过台版
  •     诺贝尔奖
  •     诶不能分开打么。自传特别温情阿。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