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鱼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诗歌词曲 > 比目鱼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503937262
作者:维庸
页数:353页

作者简介

嘲笑死神,
用忍耐和顺受的方式就可以办到。
消化天空到海底的层层压力,
改变世界就是改变自己。
而改变视角,就是改变命运,
原本直立的身体,如今躺倒
原本不躺倒的身体,如今压扁。
原本怀疑的眼神。
如今淡定地冷瞰四方。
怎么样欲望压制到虚无的限度,
不还能继续游动吗,
视角和思想改变了,
世界和自己改变了死神要问话,
也必须身体躺下。

书籍目录

第一卷
比目鱼
椿树之死
蔬菜死亡奏鸣曲
列车地板上的一枚枣
八爪鱼
一棵无动于衷的草
鱼群
坐在时间的列车之上
刺猬
九月的死亡
卜算
木鱼石
人心地狱
一只戴帽子的狗
犹如狼
斑鸠在草坪里小心翼翼
冬钓即景
奴隶
冬日
变乱的坚守
转世一
转世二
夜宴
悬浮的词
失眠之词
句号
逃亡的灰鹤
句子·乌鸦·沉痛
向我心灵里低垂的花蕾
墓园的孔雀
婚礼协奏
歇斯底里的言辞
平衡
读狄兰。托马斯的诗集
玻璃钟罩里的幽灵
休息日
思想是云
复死之鱼的独奏
正午的暴风雨
图书馆里的黑猫
一只苍蝇
顽固的钉子
走出绝望的一刻
一首诗的命名
安魂引
转折
凝固印象
错爱
自然法则
死亡晃动着巨大阴影
荣誉与剥夺
每当写出来心黯神伤的句子
死亡爱情的时间关系
蟑螂
新生物四重奏
穿越鸟舌
沉沦中的火种
静夜思
倾诉为明日沉思
渡鸦
谎言都是孤独的谎言
穿过黑豹的孤独
两世情
孤独
控诉笔记
思维塔
青春
傍晚孤独地漫步海边
浴宫即景
伯劳
忧伤布鲁斯
眼睛到内心
流亡者
冬日街景
二月街头
寄居客
隐逸体
雨水一天中落落停停
力量
女儿的花园
心兽
结冰的天空
词语森林
暴雨
夹竹桃
……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文摘
图书馆里的黑猫
幽灵看守着图书馆的秘密
黑色的猝闪,默无声息
黑猫轻盈地穿越空间
同隐匿的灵魂,脚步鬼祟
书架支撑着肥沃的田地
饕餮的思想任由吞噬
眼球不加咀嚼地收纳和焚化
渗入骨骼与经络的虚无
美味。化学式凝结
柔韧的力量冲撞于血液
经由血管,轻轻捏紧
支撑起一次由低而高的飞翔
破坏掉平衡,转而游戏着
俯冲入梦。惊动
波德莱尔的心,发出忧吟
惊动里尔克的幻想
捕捉神奇的诗音
惊动博尔赫斯的昏惑
眼神,老朽了
含情默默地投掷冰冷
她一转头,两朵蓝色的幽焰
抛出媚眼,烟花散落了
瞬息之美
腐朽的词汇,经由一个个
独自的生命,继续腐朽
惊呆于死亡的坠落之中
这世界,没什么绝对地永恒
说出短暂的真理
溪流涌动
书籍排列着欲望和幻想
是整个人类的欲望
人类的幻想。一个物种的一次
投生。词语倾诉着
存在的理由,给黑暗聆听
给将来聆听,飘荡在空气里
乌云凝聚
被一声“喵呜”的叫声
击落无遗。一切纷纷地齑粉
落回了灰尘

内容概要

维庸,生于七十年代,北京。90年代开始写诗。

章节摘录

  图书馆里的黑猫  幽灵看守着图书馆的秘密  黑色的猝闪,默无声息  黑猫轻盈地穿越空间  同隐匿的灵魂,脚步鬼祟  书架支撑着肥沃的田地  饕餮的思想任由吞噬  眼球不加咀嚼地收纳和焚化  渗入骨骼与经络的虚无  美味。化学式凝结  柔韧的力量冲撞于血液  经由血管,轻轻捏紧  支撑起一次由低而高的飞翔  破坏掉平衡,转而游戏着  俯冲入梦。惊动  波德莱尔的心,发出忧吟  惊动里尔克的幻想  捕捉神奇的诗音  惊动博尔赫斯的昏惑  眼神,老朽了  含情默默地投掷冰冷  她一转头,两朵蓝色的幽焰  抛出媚眼,烟花散落了  瞬息之美  腐朽的词汇,经由一个个  独自的生命,继续腐朽  惊呆于死亡的坠落之中  这世界,没什么绝对地永恒  说出短暂的真理  溪流涌动  书籍排列着欲望和幻想  是整个人类的欲望  人类的幻想。一个物种的一次  投生。词语倾诉着  存在的理由,给黑暗聆听  给将来聆听,飘荡在空气里  乌云凝聚  被一声“喵呜”的叫声  击落无遗。一切纷纷地齑粉  落回了灰尘

图书封面


 比目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我的流浪如你的流浪一樣遙遠,我漫步於塞納河岸看你那綿長的句子,迴旋我口中滿是你自嘲的枯澀憂愁,將眼中的城市浸染你是個天才的觀看骷髏的法官,那窄門如此的暗淡言辭並非懺悔更像,判斷你淺吟低唱一個微小的詞已然,我固執的思被折彎這是個十二月異常寒冷的冬天,你長衫褶皺的邊緣和掌心中凍結的酒,彌漫我的鄉愁從你的心頭破裂消散,詩的骨頭埋在岸邊
  •     《比目鱼》在多维时空中的偶然邂逅 ——比较诗歌学的立意角度与思维方式 十品 一个夏天的午后,晴天的阳光让许多人慵懒而失去妖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总是让观察成为一种奢求。我们这个世界太没有智慧了,说话办事都在从众的阴影下变的苍白无力。在书店里寻找一些我的遗忘了的脚印或者笑纹,可是书是越来越多了,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书的数量越来越多了,有思想和有文化素质的越来越少。仿佛在水中投石,相似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散开、一圈一圈地消失,并且没有任何关系地反反复复,实在令人乏味。《比目鱼》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我的眼前,黑色的封面上凸显出白色的“比目鱼”三个字,我敏感于这本书的个性,在茫茫的书海中只有这一叶小舟上下起伏地漂到我眼前。作者署名为维庸,从未见过,甚至未在诗界友人中听说过。道是日前的不久研读欧洲田园诗起源时,读过一个法国史上第一位最重要的诗人维庸的《遗言集》,名字如此相同,而确是两个不同的人,这让我惊讶不已。我略翻了这本书的前后和几页文字,没有作者介绍和小传,没有序言和后记,更没有诗界名宿的推介和评语,什么都没有,只是诗歌的集中营,但我毫不犹豫地买下,我知道我得到了一个宝贝。 《比目鱼》是诗集《比目鱼》中打头的开篇之作,我知道作者的态度。我便细读这首只有九行的小诗: 嘲笑死神,用忍耐和顺受的方式 就可以办到。消化天空到海底的层层压力 改变世界就是改变自己。而改变 视角,就是改变命运。原本直立的身体,如今躺倒 原本躺倒的身体,如今压扁。原本怀疑的眼神 如今淡定的冷瞰四方。怎么样 欲望压制到虚无的限度,不还能继续游动吗 视角和思想改变了,世界和自己改变了 死神要问话,也必须身体躺下 这样一首短诗。作者还用隐印字体印在这本书的黑色封面上,大小不一、错落无序,在封底处又完整地印出全诗。一首小诗不仅在诗集中领头,还反复地印过三次,可见作者也是重视和偏爱这首小诗的。没错,捧读《比目鱼》没有失望,真切地感到诗歌才气飘悬在每一个活着的人的头顶上,随时都在提醒生死的问题,死神总是这样来无踪去无影的,死神很忙碌。小诗的开始与结尾都有“死神”出现,“嘲笑死神”和“死神要问话”可都不是随意之笔,这里面隐含着与我们平行的世界也在一天一天地与我们共同过日子,只是我们看不见他们,而他们却能看得见我们。冥冥之中暗示着我们与死神之间存在着并不遥远的距离。从第二行到第八行是一系列逻辑推理:“消化天空到海底的层层压力/改变世界就是改变自己。而改变/视角,就是改变命运。”对人类来说改变世界和改变命运是永恒的话题,只要还在生存着,谁都会面临着命运问题,命运的好坏往往并不随着人愿,反而常常逆行、曲折、磨砺,常使人自叹命不如人。不过也从来没有谁认为自己一生的命运又是多么地好的。深究下去,属心理学的从属观了。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概念里认为“存在先与本质”;“人的出生没有道理,人的死亡也没有道理”;“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个罪恶”。面对现实社会的冷酷和无奈,诗人维庸的想法是改变自己而改变世界。“直立身体”不行就“躺倒”,躺倒还不行就“压扁”,一切都从自己开始,挑战命运也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方式。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任何命运都会不尽相同,在对各自命运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人不相信命运的固有性,偏要打破常规与命运抗争,用自己的双手和能力改变和创造出自己的崭新的命运,而有的人却承认命运的强大,顺从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不同的命运就会有不同的精彩,而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命运。用比目鱼的存在原则来比喻人类的命运态度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到精神的光芒是怎样穿过森林的枝叶,抵达死神尚未涉足的地方。 与死神有关的诗比比皆是,在维庸的《比目鱼》出现之前庞余亮也曾写过一首《比目鱼》的诗,这首诗的副题为“致海子”,一首不长却很疼的诗: 你死去,你永远年轻。 我活着,我不断衰老。 诗歌之兔已被复制成小说之肉 我以被复制成我们 相同的生活,相同的人在死去。 在拥挤的浑浊的车厢里,十一年一晃而过。 父亲的火车锈迹斑斑 而制度的铁轨永远锃亮—— 作为苟活者,我们眺望。 作为眺望者,我们眼疼。 作为眼疼者,我们是风干了的比目鱼。 庞余亮的这首诗写在海子去逝后十一年,也就是2000年的春天。所有的诗人都不会忘记海子,他为诗歌的心跳停止了,而无数个读海子而心跳的诗人站起来了,正如诗中“父亲的火车锈迹斑斑/而制度的铁轨永远锃亮”海子已死去十一年了,而是他死在铁轨上的,“铁轨”在这里则象征着多重复杂的含义,这个世界,这片土地依然没有什么改变,而管理国家的制度和机器却被磨砺的“锃亮”。想念一个人总是会想念他留下的最让人记忆的东西。海子就是诗歌,海子的诗歌就是那些独步天下的长诗和堪称绝唱的《太阳•七部书》。我们肯定地讲庞余亮的喜爱海子是非同寻常的,甚至深入到骨头,否则他不会有如此疼痛之感。站在生死两个世界说话,自然有些不平等,但这种距离隐含着多少积郁成山的重压。“作为苟活者,我们眺望∕作为眺望者,我们眼疼∕作为眼疼者,我们是风干了的比目鱼。”到此嘎然而止,“眺望”是眼,“眼疼”是眼,“比目鱼”还是眼,所有的眼睛都汇集在一起,所有的眼睛都如比目鱼一般地睁着,看这个世界的两面在如何地变迁。 死亡是个永恒的话题,庞余亮的诗中,直到最后一句才涉及比目鱼这个形象的存在,而比目鱼永远睁大的眼睛是无法抹灭的,更是象征着死不瞑目的隐痛。也许我们的生命在这个世上如流星一般一闪而过,甚至连一闪都没有就过去了,但我们珍惜生命的态度都是不容忽视的。与死亡共存,在死亡的刀口上翩翩起舞,绚烂多彩,这样才是我们希望看到并肃然起敬的样子。 也在公元2000年的春天,我也曾写给过一首《比目鱼》,手稿记录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为3月17日,估计与庞余亮的《比目鱼》属同时期的前后写下的: 死亡是人类最后的绝症 而生命 却是长在 比目鱼眼睛中的小花 一朵可怜的小花 一朵 自豪的语言 梦游在 大海的边缘 成为 一个民族的象征 你的路很远吗 你走过了很多年 就这么 不停地走着 一个军队的阵容 一个有着性快乐和恋父情结的 部落 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血腥不断地靠近 沉默的珊瑚 静听着人类的脚步声 在自己身体的一边 集中了所有的光芒 连心脏 也不例外 只是为了抵御死亡 可是连生命都不能呵护 连女人都不能呵护 比目鱼的骨头 随着海浪不停地走着 而海浪又随着冲动 在人类的诗行中死亡 2000.3.17. 我的这首诗共23行,比维庸的9行和庞余亮的11行都要长一些。同样也是关于死亡这一命题,我的思考就与两位诗人大相径庭。还是从比目鱼开始,从比目鱼外在的形象去理解比目鱼之所以引人关注的理由,海洋只是一个舞台或者仅是一个可以展示个性的平台,生命就是一种生存,并且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的生存,所以才有我的“血腥不断地靠近∕沉默的珊瑚 静听着人类的脚步声”的暗示。人类出现以后,对于世间万物就是噩梦,尤其是与人类活动较近的生命。因此,世界上的生命物种每年都在惊人的速度消亡,这种消亡的就意味着种群的毁灭,并且永不再生。我的本意并非对人类的文明和发展进行贬责,而是在文明发展的背后有多少负面结果出现,作为一种能够巧妙地顺应环境而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比目鱼,确实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生命群体。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生命起源理论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阐释。诗歌毕竟只是文学作品,不可能以超越问题的本身基点来表达,诗歌在以诗的角度与比目鱼对视,“在自己身体的一边/集中了所有的光芒 连心脏∕也不例外 只是为了抵御死亡∕可是连生命都不能呵护∕连女人都不能呵护”。情感的纠结在诗中永远是无法回避的元素。 现代人文思想的核心词是“生命”,并且有着多重理论支撑,在哲学界和思想界已形成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如爱默生的生命主义致力于开掘生命的超验意义,主张生命的完整与诗话;尼采的生命主义强调生命的沉醉,主张生命意志的张扬;柏格森的生命主义强调生命的创造冲动,主张人在无线绵延的诗意瞬间中体认诗意创造的情感。现代人文思想继承浪漫主义的传统,在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思想文化运动中,强调诗是人类生命实践的本质核心,是人类恢复本真自由的必经之路,是世界的终极意义所在。因此,我把《比目鱼》写成这样就不难理解了。只是我要阐明的是生命与死亡是一对无法拆开的孪生兄弟,然而,对于每一个自然人来说都将面临着终极拷问。从个体演绎为世界,甚至世间万物,他的意义就将上升为一种哲学和美学的认识论观点。诗中灵感忽然涌入:“你走了很多年 就这么∕不停地走着 一个军队的阵容∕一个有着性快乐和恋父情结的∕部落 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的神来之笔,这也完全超出我的想象。诗意的表述是一种完美主义的旋律,当一群寂寞而高傲的白鹤从洁净的水面腾空而起,悠然翩翩地向远方飞去时,万类仰首,目光追随着它们的身影,仿佛也飞向那遥不可及的神秘的远方。无限时空与无限生命的萌生之地,被伟大的诗意之光照亮的历史,生生不息的永恒。 比目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仅由于它的两只眼睛生在一侧,便显得与众不同了。其实,浩瀚的海洋真有无限的容纳,在数以万计的鱼类里,比目鱼也是一大类的。据资料记载,有包括鲆科、鲽科、鳎科等多科的鱼类。鲆科中常见的有“牙鲆”、“斑鲆”、“花鲆”;鲽科中常见的有“高眼鲽”、“石鲽”、“木叶鲽”、“油鲽”;鳎科中常见的有“舌鳎”等。在比目鱼名录中有3亚目9科约118属538种,大都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由于它们的身体扁平,双眼同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协调变得相对一致,而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比目鱼从卵膜中刚孵化出来的幼体完全不像它的父母,并且跟普通鱼类的样子相似。两眼分别长在头部两侧,生活在水的上层,当比目鱼的幼体长到一厘米的时候,它的一侧眼睛开始移动,通过头的上缘逐渐向对面的一侧移动,直到与另一只眼接近时才停止。比目鱼眼睛的移动使它的体内构造和器官也发生了变化,不适应漂浮生活,而逐渐成为底栖鱼类了。比目鱼的鲽科和鳎科两眼位于身体右侧,而鲆科的两眼均在身体的左侧,无论眼睛在左侧还是右侧,嘴巴是不变的。 比目鱼的奇特形象给文学家和诗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古人在缺乏科学的年代里认为需要两鱼并肩而行才能看清前方,由此称它们为“比目鱼”。鱼游双双,那就意味着男女双双了,于是给比目鱼赋予了爱情的形象。在天可有比翼鸟,在水就是比目鱼,出双入对形影相随,比目鱼就是一种美好爱情的象征了。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曾著有一部很出名的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戏剧,其名就叫《比目鱼》,并且流传甚广。 诗写比目鱼的古人也有不少,只不过有些只是提及一下这三个字,而不是引用比目鱼的形象、特性和引申意而独立成篇的。这时我想到康德一句很著名的话:“任何通过概念来规定什么是美的客观鉴赏规则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出自这一来源的判断都是感性的,就是说,它的规定根据是主题的情感而不是客体的概念。”这句话的深刻之处在于感性缺乏的空间无法获得情感的支撑和丰富。 美国一位曾获得2007年普利策诗歌奖的女诗人娜塔莎•特斯维也写过一首叫《比目鱼》的诗,看她是怎样演绎比目鱼这一文化意义的元素和生命与死亡的永恒话题的: 过来,她说,把这个戴在头上。 她递给我一顶帽子。 你和你爸一样白, 而且会一直这样白。 糖糖阿姨把尼龙袜卷到 两只瘦瘦的脚踝上, 我也把我的白色长统袜卷下来, 两只瘦腿荡来荡去, 在水面上画着圈, 银背小鱼 在光斑和阴影间 来回穿梭。 你要这样拿着钓竿, 才能把鱼线直直地甩出去。 现在,你把虫子穿到钩子上, 然后甩出去,等着吧。 她坐下来,把烟草色的唾沫 吐到一只咖啡杯里。 感觉到鱼咬钩子的时候,她蹲下来, 向上猛拉鱼竿, 摇线圈,猛拉那条鱼, 鱼儿扭动着想挣回去。 一条比目鱼,她说,之所以能看出来, 是因为它的一侧是黑色的。 另一侧是白的,她说。 它重重地跌到地上。 我站在那里看着那条鱼扑腾着, 它每跳一次,就把身子翻过来一次。 (张文武 译) 很显然娜塔莎•特斯维的诗十分写意,描述的是钓鱼的生活场景,没有使用一些比喻和象征的技巧,写实而且具体,钓到的鱼从出水前就黑白翻滚,到上岸来仍是停地蹦跳,正反黑白明显,这也是比目鱼的主要特征。诗歌语言清晰,口语化的表达亲切而真切。这是美国诗人的对于比目鱼的诗意认识,与中国诗人比有着非常不一样的感受。有这种不一样感受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外,更重要的是文化背景不同,差异多才更能说明其各自的丰富性和独立性。近来看到一本韩国的List文学杂志其中有一首诗的名字也叫《比目鱼》“我知道∕她已见不到死亡之外的世界∕我看到她的一只眼∕已向另一只眼空朦地靠去∕我只是左摇右摆地游移∕并排躺在她的水域∕她用氧气机吸入水泡∕静静打湿我干涸的身体”。这首诗很干净,写的是韩国一个金泉医院的一个6人间病房的302号,在氧气罩下与癌症抗争的两个像比目鱼一样的病人。这里也是面对死亡的主题,但写的如梦如幻,写到比目鱼眼睛的游移,写到了“水域”和“氧气机吸入水泡”,更写到了两个生命相互依存,相互扶助和遥望鼓励,弥留之际的生命有着无限可塑的空间。 回到前面,维庸、庞余亮和我的三首《比目鱼》,从诗人的立意角度和来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视角、思维方法和写作时间上的不同,而所表现的内容和诗人的内心世界、文化背景、个人学养、现场灵感等都有着诸多关系。庞余亮直接思考着诗的感伤,并且融入对诗人海子的深深怀念,情浓而低沉,有压抑和承载精神的重量。维庸的视角很高,文人气和才子气俱佳。就着比目鱼的一两处特征深挖下去,直到流出水;流出石油;流出岩浆。同样与死亡有关,却行文潇洒,带着调笑,带着鄙视,带着不屑一顾,而骨子里透着一种与命运抗争,与死亡同行的宗教气息。我写的《比目鱼》是面对大海的,因此诗中有着大量的信息存在,在死亡的主题下,我看到更多的是生命的光芒和荣耀,我看到那些艰难的生存远远大于欢乐,不断地超越的前行,不断地凝聚民族精神,甚至在生命的尽头也会闪出最后一丝光亮,而比目鱼只是点亮灵感的火石而已。我最爱的希腊诗人奥底休斯•埃利蒂斯也曾有涉及比目鱼的诗,他那抒情的高音常常在我的耳畔回荡:“于是我开始懂得海的呼吸∕和树木长久不息的沙沙声响∕我看见红色陶罐排列在防波堤上∕而更靠近那木制窗板的地方∕北风以更高的音调在演讲∕在五噚深处∕有河鲈、海鲤和比目鱼∕以及海星、细长而沉默的海葵∕再高处接近水面的地方∕珍贵的语言∕他说,是时间∕和海风那靠听力的所保存的∕古老的誓言∕这个∕小小的,伟大的世界呀”。诗歌真的很伟大,而诗人都是创建这个伟大工程的打工者。把诗歌通过语言真正变成灵魂的时候,诗人才算站立起来。 2012.2.1晚
  •     東門楊嘲笑死神,用忍耐和顺受的方式就可以办到,消化天空到海底的层层压力改变世界就是改变自己,而改变视角,就是改变命运,原本直立的身体,如今躺倒原本躺倒的身体,如今压扁,原本怀疑的眼神如今淡定地冷瞰四方,怎么样欲望压制到虚无的限度,不还能继续游动吗?视角和思想改变了,世界和自己改变了死神要问话,也必须身体躺下——《比目鱼》 自从柏拉图将人定义为“双脚直立的无毛动物”,人类那些自我认知的困惑与对地球上动物相互关联对照的分类学热情就从未熄止过。哲学家试图从这种类比中寻找出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而诗人则既希望借助于这种“变形记”般的隐喻将自身投射出去,在巫术式神秘的修辞法中窥探世界的真相。“乘赤豹兮从纹狸,辛夷车兮结桂旗”,屈原就用这种种幻想中的奇禽异兽将自己引领进巫风鬼雨氤氲中的楚辞里。而奥维德干脆将希腊神话中那些现成人兽变换的故事改写成叙事诗,朱庇特为拐骗欧罗巴而自己化身为一头公牛;而朱诺将卡丽斯托变作一只熊,使朱庇特不能亲近她;黛安娜将撞见自己沐浴的王子阿克泰翁从猎鹿的猎人变成猎物;雅典娜因嫉妒便将织女阿剌克涅变成蜘蛛。秉承毕达哥拉斯“灵魂回转”理论的奥维德写到:“我们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一旦离开躯体,又有新的躯体接纳它,它又在新的躯体中继续存在……我们自己的身体也是不停地在变化”。动物作为与人平等的存在物,遍布在大地之上,因而也无可避免地被幻化为诗人笔下的文字生命。从但丁地狱开篇的狼豹狮,到拉封丹寓言诗中满本充斥的能言善语的各样动物;从《诗经》中被寄予比兴的睢鸠、桃虫、牂羊……,到后代诗人吟唱中的“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此身只合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许许多多的诗人不断借助动物的意象进入诗歌的境界,通过发现种种动物各自的特点与性格,将诗歌引申进对世界真相的探索中。 去年8月出版的诗人维庸的集子《比目鱼》也在对动物的比兴与描绘上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比目鱼》中,维庸通过一种自我内在的反观,进而对当今纷繁的都市生活与生活在其中的都市人的心灵做了一次缜密而又细致入微的剖析。而动物的意象在他的诗集中则比比皆是,一方面他无疑秉承了以动物比兴这一延绵长久的古老传统,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时常可以感觉到那些过往诗人在字里行间的灵光忽现;另一方面,他则构建起,或者说试图构建起一个自己的语言和表达体系,将他对动物的观察与描绘上升为一种系统化的更加深入的思索,他摒弃对动物简单的程式化的叙述,而试图摄住动物的灵魂,就像捏起他自己的灵魂,往往用借用一个极细小的发现而去参悟一种大的真谛,也就是我所归结为的“动物隐喻诗学”。在开篇的《比目鱼》中,维庸借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对这种奇怪的动物做了一次别出心裁的描述。比目鱼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化解从“天空到海底的层层压力”,对于它来讲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比目鱼的变身仿佛成了对人类自古而来战天斗地的热情的一次不露声色的嘲讽,被动的“忍耐”和“顺受”最终成为主动地自我选择。诗人在比目鱼奇异的进化中铺展开他独特的观察与思索,从这种变化中抽离出自身对世界的体验。对比目鱼的刻画,是通过将自身投影到这一动物的身体内完成的,维庸试图借助这种主动的映射来寻求应对外来世界压力的办法。就像辛波斯卡在她的《海参》中所阐释的,“在危难的时候海参就自体切割,一半听任世界吞噬,另一半用来逃逸”。两者同样是对自我身体主动地改变来应对世界,比目鱼通过压缩自己来挑战压力,海参则通过“自我分割”来逃避危机。而在另一首诗《小心大鱼》里,维庸不但直接地沿用了辛波斯卡的意象,而且还引入了另一种奇异的动物——乌贼:“排出墨水的乌贼/摆脱大鱼的追击/顺利逃生/顺利来一次身体内部的大扫除”。“舍弃”成为一种更主动、更乐观,甚至颇具喜剧色彩的自由选择。面对那“粗暴的头脑”和“锋利的牙齿”,人类能否最终舍弃那些外在的物质的欲望,能否把生命简化到最纯真的状态,将是人类能否逃脱自身悲剧命运的不多的方法之一。“生命不断把草叶敲入地下/我赞叹这暴力 [……]/我将能体会/那受伤的母鹿和奔跑的狮子间的约定/她眼中流露出对恐惧的认可[……]”沃尔科特在他的诗作《力量》里,将他对自然的观察和体认隐喻在一对追逃的动物身上,那原始的生命形态让他的诗歌充满动人心魄的音乐感和他所赞叹的“力量”。维庸显然受到沃尔科特的感染,将他自己的《力量》套入沃尔科特的音乐节奏中:“思想也会在一只啄木鸟的头脑里发出指令[……]敲击、敲击/为了肥硕的虫子/狠命地敲击”。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说:“[……]艺术都凭籍节奏、话语、音调进行模仿”,而诗歌正是由此对自然的模仿,在这种于动与静、强壮与羸弱、疾风暴雨与温柔恬淡的映照中,诗歌散发着它对自然原初生命力量的礼赞。我们可以看到维庸另外两首以动物为题的诗歌《伯劳》:“上天造就了我无奇的外表,但是给了我狠心和利爪”和《响尾蛇》:“印象里横行的魔鬼[……]‘听到我的声音,就死了算了’”。在这里,诗人所寻求的是一种单纯的,甚至是“暴力”的生命力量,基于这种力量现代人才能摆脱掉自己的亚生命状态,才能融入自然的运转当中,而不是去超越、战胜、毁灭自然。就像里尔克在那首著名的《巴黎植物园》中描绘的豹子(“围绕着一个中心,伟大的意志变得口呆目惊”)也同样是对这种神秘力量的向往。说起里尔克的豹,我发现一种诗人对猫科动物的衷情。这科动物通常以它们柔软的皮毛、神秘的眼神、高贵的姿态引发诗人无尽的联想:“黑夜的森林中/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威廉·布莱克《老虎》);“从它金棕交错的细毛上,/飘溢出温柔的馨香;/黄昏里,我只抚摸了它一次,/全身就沾染了它的芳香。”(波德莱尔《猫》);“它在太阳或变换无常的月亮之下,/在苏门答腊或孟加拉执行着/它爱情,懒散和死亡的惯例”(博尔赫斯《另一只老虎》)……正如维庸在《图书馆里的黑猫》写到的:“[……]游戏着俯冲入梦/惊动波德莱尔的心/发出忧吟/惊动里尔克的幻想/捕捉神奇的诗音/惊动博尔赫斯昏惑眼神”。这里的黑猫“脚步鬼祟”,如同“幽灵看守着图书馆的秘密”,它不是辛波斯卡“空楼里的猫”(死——不要这样对待一只猫/那猫降到那里去/在这空空的楼层里),它似乎更接近爱伦坡的小说,“凡是黑猫都是巫婆变化的”,黑猫的“眼球不加咀嚼地吸收和焚化/渗入骨髓与经络的虚无美味”。同样在一首《穿过黑豹的孤独》里,维庸写道:“穿过黑豹眼睛神秘的洞孔/深夜光滑的皮毛,遮蔽着/另一个深远世界的召唤”。猫科动物特有的神秘莫测给诗人支撑起广阔的想象空间,他们往往籍由这种想象触及彼岸世界的真实。动物不但可以用来投射诗人对世界的隐喻,同样也可以用来阐释文法和探讨诗艺。在《句子·乌鸦·沉痛》中,维庸写道:“深夜吮吸粘稠的词语,我做不了清晨的诗人……狼藉的词,梦里天空的黑喉咙”,诗人试图摆脱掉这种来源于乌鸦的想象,正是这种黑色的飞禽阻塞住他创作,这种由写作而生的梦魇被命名为“沉痛”。而《蝴蝶在扇动翅膀》中,诗人借助这种绚丽的自然之美来“判断拙劣的句子”,蝴蝶轻柔的姿态轻易地就可以使“粉碎的名词和动词重新结盟”。《夜莺的死亡》中的夜莺无疑是对诗人的身份的隐喻,“夜莺从马上摔下来,如果喉咙/完好。受伤的身体不必顾及/环绕天穹的立体声,是存在的全部意义/也是理由”,“歌唱”是诗人的职业,或悲哀、或欣喜、或明朗、或神秘,诗人应该忘掉自己,或者说诗人直到忘掉自己,他的歌声才会被传唱,他的声音才会被记忆。上面说提到的几首诗仅仅是诗集《比目鱼》中众多以动物意象创作的诗歌中很少的一部分,动物的隐喻无疑是维庸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他俨然通过对动物的描摹构建起一套他自己的诗歌理论,一种“动物隐喻诗学”。他刻意摒弃掉当今诗歌形而上的玄学化和形而下的平白口语化,他的诗既不属于学院派,也不混入民间,他游走在自己的道路上,用他诚实的情感和艰苦的实践来建筑自己的诗歌城堡,如塔科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所说:“艺术家也同样要用他眉间的汗水换取温饱”。法国中世纪的大诗人弗朗索瓦·维庸在他的《绞刑犯谣曲》中呼喊道:“在我们之后存世的人类兄弟,请不要对我们铁石心肠,只要我们受到你们怜惜,上帝就会提前对你们恩赏[……]我们兄弟般呼喊你们……”。《比目鱼》的作者,也许正是应着这位前辈大师的超唤,将自己以维庸命名,他同样集抒情、讽刺、哀伤和机趣为一集,感情真挚而又不受拘束,对当代都市生活的观察与批判也如同当年的大师,两个维庸无疑存在着某种精神上的联系。前一个维庸说:“……我知道,神甫与俗子,穷汉与富翁,平民与贵族,智者与笨伯,吝啬鬼与慷慨之士,美丈夫与丑八怪,无名小车与大人物,卷起衣领的少妇,无论怎样的身份,头上顶着瓦耀或挂着珍珠,都毫无例外地躲不过死神”(《大遗言集》),后一个维庸说:“众生之相,为什么不脱掉假面和伪装” (《第三十三夜》)。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三分给诗,两分给已逝的作者。在购入这本书一年后作者逝世,当时震惊。那时候还不玩豆瓣,现在来补评。我会反复读你的诗,知道不能再读为止⋯⋯
  •     刚听说。天堂之路,一路走好!
  •     hia xing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