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混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走向混沌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06365956
作者:从维熙
页数:455页

作者简介

《走向混沌三部曲(增补版)》分为忆混沌之初;梦断“桃花源”;离离“原上草”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反右回忆录;劳改队纪事;在昔日乾隆帝狩猎的行宫旁;初识冰冻的汾河;天堂与地狱相隔并不遥远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忆混沌之初
上篇 反右回忆录
寒春苦夏的混沌之初
混沌之初到“第十三名”
从“状元府”走向“墓地”
在高山之谷修筑“宫殿”

下篇 劳改队纪事
从“土城”发配塞外
从“土城”押往茶淀
第二部 梦断“桃花源”
上篇 在昔日乾隆帝狩猎的行宫旁
三畲庄纪事
火与冰同流
作茧自缚的第一天
逃号张志华轶事
我的书与梦
挖湖造山的记忆
第一次回家探母
3月15日这一天
步入“桃花源”
“桃花源”的风情史
“桃花源”对岸的那位老人
中篇
“文革”的苦戏正式开锣,我的母亲脖子上被挂上“反革命家属”的大牌子
送“反革命家属”母亲还乡
远行者在大沙漠的足音
安身立命于阴山背后的小屋
下篇 重返老巢后的沉郁岁月
在西荒地五八二
“高尔基”、“低尔基”与一个女盲流
夜宿北砖窑的停尸房
与贼同醉
与牛为伍的三十多个夜晚
吕荧之殁
三个同类相继驾返“瑶池”
生命档案中的灵肉之裸
生命档案中的“马拉松”之役
“一号战备令”与一个猪圈
第三部 离离“原上草”
上篇 初识冰冻的汾河
高筑狱墙与“骆驼祥子”
祸起萧墙与“豆”“萁”相煎
四月雪与四月血
生死轮回无常——死者生,生者死
在王铁匠家栖身
我成了“煤黑子”的时候,张沪的命运出现转机
地下遇险与狐狸引路
李建源与“龟驮碑”轶事
背起了瓦斯检查器,走入犯人世界
难以忘却的两个犯人
再见了,乌金山
下篇 长治、伍姓湖轶事:生生死死,死死生
英木兰的生命传奇
逃犯姜葆琛的驿路风尘
不知道自己被判死刑的朱希
我的一次生死劫难
魂去来兮
随风飘逝——蒲公英飞过了黄河
伍姓湖——我的最后一个劳改驿站
“死门”与“生门”
无水的干湖与有水的深井
不能割裂的尾声
附录
“四书生”四十年祭——1970年的悲怆
我的青少年时代
历史的贡献一关于《走向混沌》的通信
张光年就《走向混沌》致信从维熙
从维熙致张光年前辈
陈忠实就《走向混沌》致函从维熙
从维熙回函陈忠实

编辑推荐

《走向混沌三部曲(增补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前言

本书初版印数达四万册,一年光景销售一空,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尽管图书市场在萎缩变形,但读者并没有冷落文学对历史的真诚。拙作问世后,传媒并没对其进行炒作,笔者自身更是远离媒体;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关注,除了书中描写了历史中知识分子的真实面貌之外,还在于它有着跨越时空的内在张力(引自读者来信)。    还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由于历史岁月的漫长,尽管笔者曾做了大量的回访和核实工作,但是此书初印仍然留下了许多遗憾之处。比如,行文时匆忙留下的误引及错字,此次再版重印,都认真地进行了校正。感谢读者的厚爱和帮助,其中有些差错,是读者来信提示给我的。值此文学已失去信息反馈的年代,还能有大量的读者来信(详见附于书中我与光年同志的通信),给予拙作以鼓励和期冀,这是作者的最大安慰。    始自屈原在群奸的诬陷中溺水汨罗,司马迁遭宫刑后著《史记》,直到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国文化入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往事。但这只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脉系。读者大概不会忘记那秦桧也会诌几首歪诗,大汉奸汪精卫也曾披着文化人的外衣,他们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类品种。也许正是由于两种文化都在繁衍生息,我在写此书时的格言则是:不求附和时尚,只求去伪存真。我想,这是深爱我们民族,并为之忘我奋斗的知识分子,都应具有的唯物主义的情怀。当然,我们回首我们曲折历史的时候,内心是十分沉重的;正是为了不再重叠历史的喋血,我们才更应该对明天奉献出真诚。如果,当未来梳理并审视昨天或前天的历史时,发现这是一部无法取代的文史著作,那将归功于一代知识分子的付出。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虽然有着牛的坚韧,龟的沉默,以及风云时代的虎啸龙吟,但他们也是肉体凡胎,历史的胎记以及中国古老文化负面影响注入的生命残缺,是无法回避的。因而笔者青灯冷对写此回忆录时,没有美化知识部落群体及任何个人(包括自己)的笔墨。书中有关“煮豆燃豆萁”的章节,不仅可以供爬过历史溶洞的知识分子回审自识;已然留下深深历史车辙的“前车之鉴”,理应成为历史的“后事之师”。

内容概要

从维熙,1933年生,河北玉田人。当代作家。曾任小学教师、报社记者。1956年开始专业创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劳改农场、矿山做工。1978年重返文坛。曾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50年发表处女作,1955年出版第一部散文小说集《七月雨》;1956年至195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曙光升起的早晨》和长篇小说《南河春晓》。1978年重返文坛,《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获全国一、二、四届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北国草》在全国和北京获得优秀文学奖;《断桥》获优秀文学作品畅销奖;电影剧本《第十个弹孔》获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根据其小说《伴听》改编的电影《聊聊》获大学生电影节奖;长篇小说《裸雪》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奖。1995年《从维熙文集》八卷问世。1999年作者回眸右派劳改生活的长篇纪实作品《走向混沌》三部曲出版,并多次再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至2010年底,共出版著作62部(包括在港台地区出版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韩和塞尔维亚语在国外出版。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要告诉您,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阅读。    这样的阅读许多年都没有发生了,    即使世界名著中的小说    也没有产生这样另我多次闭上眼睛气不能出的噎死的感觉。    这是任何小说都无法取代的。    我向多位朋友推介这本书,直言有存档的价值,    对于研究民族的精神历程是最可珍贵的资料。    ——陈忠实就《走向混沌》致函从维熙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出乎我意料的事情,倒是我的岳丈、教育家张宗麟,他在鸣放时曾规劝过我,叫我注意社会影响。但反右斗争并没有放过他去,在教育部,他成了靶牌之一。不仅如此,就连他的儿子张闽——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也被卷进了反右旋涡,再加上他的右派女儿张沪,一家四个解放前入党的党员中,有三个被定为右派分子,这个革命家庭在1957年被肢解、被撕裂。这使我悲恸至极百思不得其解,苦思冥想之余,我想起许多在报刊上被点名为右派的老前辈,不少是出生入死,为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流过血汗的人。看见有那么多的名人,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我这小小的萝卜头,反而在思想上得到了某种解脱。 这种近似于阿Q式的心理平衡术,倒能给我一些麻醉。因而,当那顶右派帽子在我头上旋来旋去,并渐渐逼近我的脑袋时,我心里反而平静了许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是8月21日的早晨,我奉召去参加市文联的揭发批判右派分子刘绍棠大会。会议室坐得满当当的,但却肃穆无声。当我走过椅子中间的窄窄夹缝时,许多目光都投向了我。文艺界的同行和各期刊的编辑,都知道我是刘绍棠最要好的文友,因而这种目光对我说来无异于一条条鞭子,从四面八方抽打过来。我难以改变昔日的旧习,仍坐在最不显眼的边座上。我发现绍棠早已到场,他端坐在我对面那条长桌的中央。他面前摆着一只麦克风——那儿是被审判者的席位。近两个月不见,他似乎消瘦了些,此时他眼睛盯着面前几张纸,双手在用绒布擦着眼镜。 去市郊参加“社教”运动之前,我曾去“光明殿”偷偷看望过他。那天晚上,他异乎寻常地激动,因为在“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的形势之下,昔日那些纷沓而至的座上客,都纷纷远而避之,而我却在这个时刻,叩门而进。 我告诉他,我妻子已经先于我们划为右派了。 他十分震惊:“为什么?” 我简述了一遍后,他连连摇头叹息:“我有言,有行,有文章,不管对错,还能找着点茬口,她……” “你真认为你的文章反党了吗?”我认真地问。 “现在是从效果追溯你的动机,而不是从你的动机判断你的效果。”他侃侃而谈, “维熙,说句私房话,我认为这是匈牙利事件在中国投下的阴影,才对知识分子操动干戈。” “被匈牙利事件吓昏了?”我问。 “所以杀鸡吓猴。这真是中国的悲剧。” 连声叹息之余,我和他都沉默了,加上绍棠妻子曾彩美本来不爱说话,屋子里静得如同没有人迹的沙漠一般。 “你要丢掉幻想。”许久之后,他说。

图书封面


 走向混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如果对那段历史那些年的运动有兴趣了解的话还是值得一看的。书的内容不准备多说,其实相关回忆录也有不少。本书中作者还是比较真诚的,对自我揭短也不算露怯;不过也没达到出类拔萃的地步。(或许该书刚出版时还是震撼人心的吧?)此书中,最令人费解的是作者对底层那些所谓下三流,小瘪三甚至底层劳动人民的心态。相比较作者所说清高倔强不服输的妻子张沪,看似温软随和的作者对于底层人民的心态更值得玩味。即使文中作者提到年有丧父,贫穷寡母为了养育作者的艰辛付出,但是也不乏对自己书香世家出身的自矜。这种自矜其实也可以理解,但也能从书中写那些刑事犯时的笔触看出作者某些心态和思维。无数次在书中出现对同为“右派劳改犯”的称呼是“同类”,作为一部回忆与反思知识分子在那个年月坎坷经历的书,有此类称呼也无可厚非。但文中附录中回忆某君时涉及食堂中刑事犯抢剩粥吃的那副场景,作者对此的感触真是颇令人齿冷。即便作者自己前文中也提及某刑事犯只因家中人口众多粮票不够用,因而买粮票以至获罪。由此可见作者也知道,刑事犯也不只他在山西煤矿内“劳改”时遇到不服管教的亡命之徒。描写“抢粥”片段中,排在队尾的作者和某君打完粥后(理论上全员已打完,有个病号没有,不过当时劳动小队众多,不见得人人皆知),若干刑事犯抢着往粥桶钻,用鞋底等刮桶壁中残粥。他们甚至在粥桶挤翻后,扭曲在地上往桶里钻继续刮粥。作者在看到如此景象后,心中感叹的竟然是他们右派,毕竟因为尊严和书本知识,不至于如此下作。我不知道身为作者是不理解“下作”此字何解,还是认识经历过饥荒的刑事犯抢夺余粥,真的姿态丑陋到了下作的地步!(其实作者对经历饥荒导致患了“心理嗜吃病”而捡垃圾吃的同类也是很不认同的。)作者在书中也有几处写到对于某刑事犯等不会理解而不回答对方询问的情节。如果因为当时所处风声鹤唳氛围而不愿回答,作者的行为可以理解。但是,虽然确实有愚顽愚钝蠢笨的人存在,但是只凭人的出生职业与所处的社会阶层局限,就能断然否认他们对生活智慧汲取的能力吗?!远的姑且不论,但作者所写片段中刑事犯的提问,如果作者真的简略回答,不觉的对方听不懂。毕竟对方也是脑容量正常的成年人,虽然是个偷,但不是草履虫。不知为何作者会如果明确写到这些内容,是不觉的有问题,还是自我剖析呢?!不是说作者的善良与真诚有假,作者没有为了“立功”而出卖“同类”,即使被偷了母亲寄来的食品(饥荒年代)也没伸张,怕偷食品的人被教训。如果这是作者真实想法而至今已如此的话,作者妻子张沪的清高倔强无疑可爱多了。至少张沪的清高倔强更多只是自己的坚持,只有家人和朋友会为她担忧牵挂。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活下来。
  •     右派文学的经典,有助于我们了解那段历史,了解政治、人性等等。
  •     看书的人,纸不离手。
  •     对于1957,很多人可能不愿再提起,而本书是一份记录,同时也是一种反思。对各方面的人的剖析,比小说《中国 一九五七》更真切而深刻。
  •     正在读,刚翻了前几页……期待
  •     一个民族忘记过去是没有未来的。
  •     或是受体制和立场所限,一些话讲的堂皇或模糊,但仍不失为宝贵的时代记录。特别是对体制内的善和知识分子群体内的恶均未回避,免于了沦为偏狭的宣传品。
  •     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一代真心实意帮助共产党人的悲剧,也是国家的悲剧。
  •     历史还原,感同身受,流泪品味,重历当年,人间地狱。
  •     #1933/4/7-2017/4/7 从维熙先生84岁生日快乐# 个人苦难史书写,介于纪实文学与自传回忆录之间,读下来可能受的刺激不会像夹边沟等故事那么大,但也已经足够沉重了。
  •     没有想象中的好。作者一味地描述自己当年的“不幸”。其实,他比许多人要幸运多了。即使是劳改,也不过是去了清河农场,在天津附近。相比数十万被发配青海、多数死在那里的劳改犯、右派相比,他实在算是幸运的。
  •     商品不错,值得我们大家购买,顶一个
  •     多疯狂多残忍多荒谬
  •     书是给老爸买的,他看过后说很好!
  •     读过此书之后,你就知道什么叫历练,什么叫饥饿,什么叫人心叵测,什么叫人间自有真情在了。人,一旦经历过精神及肉体的双重磨砺才会变得坚韧无比,身心强大。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饥饿,没有经历过死亡的抉择,就算不上什么受苦受难。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但凡经历过文革时期的磨难和屈辱并能坚持活下来的,其本人就是一个强者,勇者,成功者。 很好的一本书,她的好不是三言两句就可表述的,要想了解此书,最好自己去阅读,毕竟是谁读谁知道! 本书是自己边看电子书,边同时邮购的。之所以那样,感觉是一本很值得收藏的好书。本书完全是正版图书,纸质、印刷都挺好。或许是增补本的缘由,有几处书页粘连,给很好的一本书带来了瑕疵。忘以后此事尽可能杜绝哦!
  •     作者右派劳改经历的长篇纪实作品,朋友说老看这种悲伤的故事恐怕不好吧,但是看看老辈人直面苦难的那份坚强、那份对未来的企盼我想从中汲取的更多会是“正能量”。封底居然将“令”误为“另”字,作家版的图书也犯这种低级错误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