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孩子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来吧孩子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06343213
作者:池莉
页数:236页

作者简介

《来吧孩子》作者池莉的女儿就读于英国著名的大学,是一个身心健康,敢于梦想敢于追求美好生活,且品学兼优的“美女”,作为母亲,池莉无疑也是成功的。她教育孩子的经验和体会是什么呢?

书籍目录

1  当孩子来临2  周岁惊见教育问题3  创建我们的育儿“三项基本原则”4  面对孩子天生的性格弱点5  迈好走进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园6  精心寻找孩子独特的敏感点7  甩开小学的沉重8  请快乐带领孩子到学习深处去9  忽然遭遇初中改制10  母女同心背水一战11  冲刺外校初中的方式和日子12  于是奇迹出现13  驾驭外校生活14  被刻意隐藏的家庭巨变15  战胜恐怖的中考16  初识人心险恶17  孩子真的超过我们的想象18  你可以妖魔高中你不可以妖魔我19  让孩子的视线放之四海20  再一次中考:投考英国高中21  优质教育资源也是我们的22  上下求索的路总是这么曲折23  仗剑而行:剑是教养与博爱24  一所可心合意的中学25  她的高考她做主26  在考试中炼成美女27  依旧依旧:怎么爱你也不够

编辑推荐

《来吧孩子》描述我希望我的女儿,首先能够从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懂得生命意义。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她拿不到A的呢?

内容概要

池莉,作家,出生湖北现居武汉,现任武汉市文联主席,本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主要作品有《池莉文集》(七卷),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水与火的缠绵》、《所以》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看麦娘》、《有了快感你就喊》等;散文集《老武汉》、《怎么爱你也不够》、《熬至滴水成珠》等。
二十余年来,池莉以其对现实的独特理解与深刻透视,对众生的重新审视和平等关怀,温暖和启发了众多读者;并以其日益成熟的思想与丰满的经验,越来越精美的文字与睿智的表达,经久不衰地拥有着自己最广大的读者群和国内外多种文字的书迷。其作品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五十余项全国性文学大奖。多部作品改编影视,其中电影《生活秀》获得三项国际电影节大奖。

章节摘录

插图:1.当孩子来临世上有一种爱,最是没有道理可讲,这便是母爱。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有不顾一切保护幼仔的使命感在血液中顽强地生着、发着、汹涌而澎湃,凭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还原,也许是因它没有道理,也许因它就是道理本身。我是一个母亲。我有一个女儿。她的名字叫亦池。我十月怀胎小心翼翼,分娩一个昼夜无法出世,最后她脐带绕颈三周,宫内窘迫,胎心微弱,我紧急地做了剖腹产。亦池沙哑地“艾,艾”哭着,带着一丝幽怨来到这个世界。从此这个世界上便有一个毛茸茸的瘦弱的小家伙是我的孩子了!看着她,我既欣喜又心酸还生生地心疼,那真是大千世界万般寻觅也无法言表的感觉,惟有神迹给予证明。那是连我自己都莫名其妙目瞪口呆的神迹:当我麻醉醒来,怀抱新生的婴儿,只有静静的一刻,忽觉胸脯里头一阵热潮,千万条小溪活生生奔流涌动,再低头一看,洁白的乳汁就朝孩子喷射出来了——这难道不是神迹吗?难道这还不够让一个女人深深震撼和乖乖折服吗?从此,我就再也舍不下孩子;从此,我也就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她是属于你的,你也是属于她的”;从此,我的孩子我带定了!再苦再难再累,我绝对不会把她交给任何人养护。当年,我在杂志社当文学编辑又还自己业余写作,有双重的工作压力,须起早贪黑跑月票上班,须任务来了拔腿就出差。不过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这心理准备和勇气首先来自于母爱,其次来自于一本好书。这本书是我在武汉市新华书店购买的,时间是1988年8月20号,这个时候,离我孩子的出生还有整整两个月。当时我一个毫无经验的高龄初产妇,面对孩子的即将到来,喜悦的我又是如此焦虑:没有老人帮助带孩子,小家庭没有足够的钱,狭小的一间居室无处放置婴儿的小床,更何况当一个小生命诞生之后,要给他恰当的饮食、喂养、洗浴、换衣、换尿布等等一切,我一无所知。但是我知道婴儿会啼哭、会生病、会饥饿、会寒冷、会难受、会有要求,等等,我怎么能够知道并且懂得料理这一切呢?从我孩子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我怎么与他相处才是一个最好的开端呢?我怎么做才能够既不是溺爱又不是过于严厉呢?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的孩子从他生命的第一天开始到他长大成人,他都是身心健康快乐幸福的呢?我总觉得,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一件人类大事就开始了,那一刻刻,一天天,我怎么做才能把我的孩子养育成善于体贴他人和富于合作精神的人?我怎么做才能让我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理想并善于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我孩子的人生才会快乐幸福,我自己也才会快乐幸福——自怀孕以后,我想得多极了,常常夜不能寐,冥思苦想,心意纷乱,万般无奈。我是如此清晰地记得,那炎热难耐的8月的一天,大腹便便的我,清早就来到了新华书店。这是我多年的习惯,我一旦遭遇艰难困苦,就会一头扎进书堆;胡乱地大量翻阅,多少都会给我以拯救。就是这一天,我翻开了美国本杰明·斯波克博士的一本书:《婴幼儿养育大全》。那时候,图书出版还是高尚严谨的作风,这本书老实朴素得毫不起眼。翻开以后,读了译者简单的前言和扉页上一句很小字的简介,才知道该书初版是1945年,在美国一直畅销,已经发行到了二千八百多万册。我仅仅阅读了第一页,所有的悬悬心意,就获得了切实的回答。它开篇就说:相信你自己。你的知识比你想象的要多。你马上就要有一个孩子了,你感到愉快又激动,但是如果你还没有充分的经验,你就会不知所措。它说:不要把周围人的话句句当真,也不要被专家们说的话吓倒。要敢于相信你自己的常识。如果你处之泰然,相信你自己的直觉,并且按照医生的嘱咐去做,抚养孩子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图书封面


 来吧孩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0条)

  •     文/素衣前面我写过我与幼小的儿子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是清澈见底的,一瞬间就荡涤了我心中的浮躁和世俗的尘埃,我的在人世间行走而日渐粗糙的心顿时清明和安静下来。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纯洁无暇这个词汇,只有童年的心才当之无愧。没有注意过日渐长大的儿子的目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再那样清朗和透明的,也没有想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的眼中渐渐褪去了稚气和无邪,慢慢有了一些如成年人一般的复杂和无奈。总之,儿子渐渐长大了,长大的不仅仅是个头和身体,还有单纯的心和随之愈来愈沉重的思想。小孩子总要长大,大人总有一天要无奈地老去,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看着儿子的眼睛渐渐被复杂的生活的雾所笼罩,我终是遗憾和心痛的,儿子渐渐长大了,他知道了儿时不知道的社会,他懂得了儿时不懂得的道理,他还将一步一步经历漫长人生的风风雨雨,随着他的长大,童稚的美和天真、童年的纯和快乐将永远离他而去,永远不再回来。儿子的名字中有一个“然”字。当初为儿子取这个名字并没有像现在初为父母的那些年轻人那样耗费很大的钱力和物力,请算命的,查命理五行,花钱让起名公司给孩子起个立意深远、朗朗上口或者干脆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响亮名字。生育儿子的前一年我刚刚经历了一场车祸,好不容易在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身体的伤还没有痊愈,精神上的伤更给了我巨大的折磨和压力。事故的结论为“肇事司机负全责”,可事实竟然抵不过人情,强大的关系最终战胜了庄严的法律。因为有强大的关系,司机大摇大摆地逃脱了法律的制裁,由于没有任何关系,作为车祸的受害者,我和我的全家在整个事故处理过程中,不仅忍受了身体的伤痛,更加受到了法律和道德沦丧后的淡薄和世态炎凉。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曾经对人生满怀希望和信任的我迷失了,我不愿意出门,觉得再灿烂的阳光也披着虚伪的外衣,笑容是假的,人类貌似和善的面孔上长着的是一副副奇丑无比的嘴脸,社会是无序的,不值得我爱和付出。抱着这样一种心态的我是不能做任何事的,也不想做任何事。无事可做就结婚吧,也许婚姻的快乐可以为我疗伤。于是,我匆匆结婚了,从社会生活回到居家小日子。婚姻是美的,更美的是儿子的到来。儿子的到来使我坚硬封闭的心开始动摇裂变,又生出了一枝一枝柔软和美好的茎叶。儿子的名字是我起的,没有听取任何人的意见,自己刚刚经历过一次生活的伤害,我只希望儿子不要有伤痛的记忆,希求他能够自自然然地长大,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中享受到人生长河中所有的美好所有的爱。另一层含义,便是取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了。不再要孩子受一丁点儿苦,这是现在大多数父母的想法吧。看看我身边的同事:同事甲:视孩子为上帝,言必是称宝贝,行必是千叮咛万嘱咐,怕热着,怕凉着,怕累着,怕气着,怕苦着,16岁的孩子每逢洗澡甲必进去为其搓背,对甲的付出和包容,孩子却没有半点羞愧和内疚;同事乙:视孩子为掌上明珠,自己的孩子狗屎也是香的,有求必应,从来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不合理,应该不应该,孩子做错了事情,乙先想出众多的借口为孩子开脱,孩子提出了过分的要求乙很难满足,乙必彻夜难眠自责加自疚在床上翻烙饼;同事丙:视孩子为长辈,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咂舌吧,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还没有对孩子的一半儿好,虽然说人都是向下亲的,但做到像丙这样过分还真是委实少见。……希望孩子不再受自己曾经受过的苦,这样的想法和希冀毫无疑问是对的。与不受苦并驾齐驱的希冀,还有希望他们成龙成凤。这就有些矛盾了。一方面我们无限地纵容着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我们又无限压抑着自己的孩子。我们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为他们选择了许许多多的特长班,除非他们睡着,否则他们就奔波在上各种辅导班的路上。现在的孩子也着实聪明,学什么会什么,学什么通什么,这种出众的表现让我们满怀欣喜,于是乎我们更加加紧了培养他们的节奏和步伐。我和我的儿子也未能幸免。我是期望他自自然然长大的,可最终我还是一头扎进了培养孩子的行列。抗拒不了世俗的力量,我觉得如果我反其道而行之的话,我的儿子的大好前程就被我毁了。细细想起来,儿子纯净的眼神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迷蒙和压抑的吧。他可以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他小小的书包越换越大越来越沉,曾经亲爱他的爸爸妈妈的声音越来越严厉,他可以贪睡的时间越来越短,无论酷暑寒冬,爸爸妈妈的自行车都会准时载着他从城东到城西,奔波,奔波,赶场儿一样地从这个辅导班下课,到那个提高班上课。小孩子还是应该受一些必要的苦的吧。我的父亲母亲,从小生活在偏僻的农村,为了求学,他们在很小的年纪就开始了自立的生活,周六的下午,走几十里的山路回到家里,就开始手脚不闲地做家务,挑水,喂鸡喂猪,割草犁地,周日的下午,随身的包袱里包上足够一个星期吃的咸菜和窝头,又走上几十里山路到城里的中学上学,来来回回的路程,脚上的布鞋早已破烂不堪,脚趾头被磨出了一个有一个血泡,破了,成了厚厚的茧子。父亲和母亲的童年受过了多少苦,别说我的儿子,就是我,也因没有亲身经历过而无法想像。父亲母亲的童年是苦的,受了那样多的苦,父亲母亲的意志被锤炼的十分坚强,靠着自己的奋斗走出了大山,开始了山外崭新的生活。我小的时候家境不是很好,父亲母亲格外疼爱我和两个妹妹,那时候蔬菜很少,我们姐妹三个又是长身体的时候,为了让我们吃得好一些,父亲母亲想尽办法弄来尽可能多一点的萝卜白菜,做熟一大碗,父亲母亲却很少动筷子,让我们姐妹三人尽情的吃。我上中学的时候没有住校,每天早出晚归,父亲母亲总是早上把我送到路口,晚上早早地站在路口上等我,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父亲母亲的身影已经矗立成了一个形象。记得有一年冬天格外地寒冷,我脚上母亲做的布棉鞋也抵抗不住嗖嗖的寒风,腿上的绒裤穿过了好几年又短又薄,我的手指头被冰冷的寒风吹成了一截一截的胡萝卜。我费力地顶着风骑着自行车往家赶,鼻子一阵一阵发酸,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苦的苦孩子。远远的路灯下,我看到了父亲母亲的身影,他们早就等在了那里,母亲的脸在寒风中已经变了颜色。看到我,父亲将一件一直捂在怀里的棉衣裹在了我的身上,母亲将我揽在了怀里。那一刻,忍了许久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我知道,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了。我的丈夫小时候家境更差,用他现在的话说,他十几岁上大学才正儿八经穿上了新衣服,可脚上的鞋子一直是丈夫的母亲做的布鞋,一直到参加工作几年以后,才攒够了钱无限心疼地买了他人生第一双皮鞋,说是皮鞋,其实还是合成皮的,尽管是这样,丈夫也已经心满意足了。看着儿子的眼睛渐渐被复杂的生活的雾所笼罩,我终是遗憾和心痛的。但我又确切地知道这正是儿子长大的标志,儿子一点点成长起来了,这又让我万分欣喜和高兴。苦难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一些必要的苦是应该承受的,不经过磨砺,人生不会具有令人尊敬的高度。苦难,是一笔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儿子渐渐长大了,他知道了儿时不知道的社会,他懂得了儿时不懂得的道理,一步一步经历过漫长人生的风风雨雨,他还将领略到人生更真更美的风景。尽管随着他的长大,童稚的美和天真、童年的纯和快乐将永远离他而去,永远不再回来,可我更加知道,随着他的长大,随着他经受的痛苦和挫折一起来的,还有他男子汉坚强的品质和不屈的性格。这些,让我很高兴。本文链接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2b0ee010009pf.html
  •     这是池莉的一本新书,逛书店的时候我眼尖手快地就把它拿起来翻看了。其实我并没有看过池莉的书,但在她低调的生活下,她的名字依然响亮,我想这便是口碑吧!标题十分吸引我,对于我来说一位妈妈辈的作家以这样的语气、语句做标题是多么亲和可爱的啊。加上这本书的装帧做得也不错,水红配着浅中黄,那水红色的页面还有反光的藤蔓暗花,里面的彩页都是女儿的照片,看得出这份感情有多好。或许很多人并不愿意看教育孩子的散文,我也是其中一员,那些“成长故事”不少都让我很倒胃口,可这本却单从页面中就能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惜,再说亦池也只是比我小1年,估计池莉跟我爸妈的年纪相差不大便更有兴趣看一看着段20年的亲情了。极顺畅地把书看完了,看到的是一位母亲用平凡的语句叙述着她和女儿一同成长的故事,每字每句无不深深地流露出母亲对于孩子的那份爱、那份关心、那份骄傲。这并不是市场上正大量充斥着的那种“育儿经”,并没有教你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更不是那种炫耀自家孩子多么厉害多么光彩,引得其他家长纷纷膜拜的传记,这只是一位养育了孩子将近20年的母亲与全天下的人分享她的喜悦,她的爱。孩子长大的全过程,母亲激情洋溢地写着,读着读着,我似乎都能看见这位母亲的笑容把脸占得满满的。读者看不见母亲半点邀功的架式——作为一位“完美少女”的母亲,完全没有来一句“幸好是我怎么怎么地”、“为了她我怎么怎么地”,这些成长,池莉把它全归功于自己的女儿,并感激着女儿给她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书是看完了,心却久久难以平静,一位作家,以她“不同寻常”的培养和共同成长击碎了多少一直被人们默认为真理的条条框框,这种努力和坚持是多么难得。当看见女儿健康快乐地如愿成长,那种欣慰与愉悦甚至超过了自我梦想的实现。在充满着功利的世界中我似乎呼吸到了几乎忘却了的新鲜空气,感到了真正的尊重和聆听。池莉在书中的许多观点和看法我个人是极其赞同的,特别是她提到赫尔岑的那句:生活的最终目的是生活本身。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将这句至理名言变成自己生活的写照。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这本书,真的完完全全能体会得到什么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书中的生活方式及态度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一个女性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书中真情实感溢满着我的心。简单的文笔下却是一份积累了20年的情感,深深地感受到了池莉的那句话:怎么爱你也不够,无论是对于女儿还是对于生命或是对于生活。
  •     看完这本书让我很烦池莉。感想如下:她自己说自己从不惯孩子,也客观纠正孩子缺点什么的,但我看到的却是一个相当恋孩子的母亲。当然母爱是无可厚非的,但本书几乎每页的背后都在表扬自己的孩子,这就让人觉得比较那个。满书的感叹号展现的是一个爱孩子爱的已经不客观了的母亲,大概母爱就是如爱情一样盲目的吧。她自认为用很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但其实这些自然都是她处心积虑安排的。比如她说家长不应该逼着孩子学习,应该让他们自由发展,但她自己也是满世界找老师给孩子补课,花掉几乎全部积蓄买钢琴,只不过,这些是她孩子自己同意自己要求的。也许池莉同学的教育方法在全中国的家长里已经算很创新很好了,但她和大部分家长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太把孩子当回事。其实这就已经不自然了,孩子有什么金贵的,用不着那么顺着疼着,这样也很惯孩子其实。而且,虽然她虽然对孩子很民主的样子,但在字里行间能看到,她对孩子还是在进行着不自觉的,因强烈的爱而产生的,甜蜜的专制。她太小心翼翼教育孩子了,所以她常因成就感而产生自以为怎样怎样的得意,过于夸大各类教育方法的作用,也过分夸大了自己的作用,主观认为我应该怎样怎样,我怎样了女儿就会怎样了什么什么的。而且这种非常有心的教育其实也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负担。还有,第88页有这么一句话:“那古老的,优良的,传统的,已经被人遗忘的,老师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和指点,在我们这里,美好地奇迹般地复苏了。”这句话太无语了,这才是教育的悲哀好不好……本书中还有很多令人无语的地方……所以,虽然池莉同学是个很好的妈,但我仍不羡慕。她的教育里有很大的缺失,她的缺失就在于她爱的太完美了,教的太完美了。所以,她的女儿太顺了,顺得有缺失。她把最好的给了女儿,但最好并不代表幸福,幸福必须是苦辣酸甜的综合,人生本来也是五味杂陈的大杂烩,一个孩子如果太顺,那他的生活也有可能变得单一,乏味。相比之下我觉得我爸妈的教育和我的整个家庭发展的感觉就挺好的,我能比较自由发展。虽然我也不太喜欢今天的自己,但总体来说,我们家教育的方式对我起的是积极的作用。一个人的家庭对一个人的发展真的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也使得我们就这样发展成了不同的人。我毕竟不是母亲无法真正体会母亲,也许多年之后回头看今天的态度会觉得很不知天高地厚。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本来以为只是普通人家,但是贵在给孩子极大的自由。后来才知道,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不可借鉴
  •     : I253.7/3149-1
  •     推荐阅读池莉的《来吧,孩子》。最早知道这本书是从新一期的《畅销书摘》上,里面摘选了这本书中的小个很小篇章。觉得很好。当时从当当网上一口气买了三本,一本送给女儿已经上大学的同事,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一本送给刚怀孕却心里忐忑的同事;第三本留给自己看。连续两天晚上倚在床头读这一本,很受感动。感觉很真实。我也有女儿,虽然对孩子的教育也有自己的观点。很多想法和池莉书中写到的很契合。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可爱的。家长只需要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正如池莉书中所写:“我希望我的女儿,首先能够从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懂得生命意义。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她拿不到A的呢?”http://www.only1978.blog.sohu.com/
  •     在我的阅读史里,这是一本当然的好书。它并不矫柔造作,陪孩子一同成长的这段岁月,母女俩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经历了什么,都真实地记录下来,包括找市长批条子、学校收黑钱等本不足为外人道的细节。有些人从中只看到炫耀和吹捧,觉得讨厌,我想这些人的心态中多少有旁观者看热闹和嫉妒的成分,换作他们是作者的身份位置,恐怕做的“俗事”还要多,换作自己有这么一个孩子,恐怕更是“怎么夸你也不够”。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真实的池莉,一个也不能免俗、却比大多数人更有思想有见地的好母亲,一个天资并不特别出众、但在母亲的引导和爱护下,像小树苗一样笔直而健壮地成长的好孩子。每个家庭都不一样,优秀孩子成长的道路也不可复制,但好父母——想培养健康快乐、内涵丰富、适应社会的孩子,同时也想完善自身的父母——定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发。就我个人而言,我从这本书中得到了许多。1、池莉的学习精神。池莉说,每当遇到人生困惑,她都会去书中寻求答案。这是个非常好的方式。亦池出生前,池莉看到了《斯波克育儿经》——感谢她推荐了这本书。这本美国的经典著作,其育儿理念也浸透了美国人的自由、平等、快乐等十分健康、十分符合人性的元素。可能我更偏爱欧美文明吧,中国文化中,太多沉重的东西,似是而非的东西,我更喜欢朴素、直白与轻松。其实整个亦池的成长过程,池莉也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些理念去培养她的,所以当亦池16岁到国外后,会那么快地融入当地的社会与文化,也许她的天性中已经对欧美文化产生难以抗拒的亲和力,她热爱大自然,渴望平等与被尊重,能客观自信地认识自己,敢于竞争与挑战自我。2、对自己的教育理念一以贯之。不过,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育儿风气中,这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素质教育说得好听,但在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发展中国家,不搞应试教育是不可能的,没有升学压力也是不可能的。学习的本义是什么?知识与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太多的中国学校和中国父母来不及去思考这个问题。板着脸的教材,小山似的习题,进入好学校的终极目标,使学习成为一种苦役,成为一场战争。芬兰的学堂,没有下课铃,没有统一的教材,经过政府严格挑选的老师对每个孩子因材施教,没有逼迫与责骂,只有赞赏与鼓励。每个孩子都应该受到这样高质量的教育,可是我们的国情不允许。池莉与亦池的解决之道是走出国门,可是更多没有这个经济实力的普通家庭怎么办?我只能说,亦池的出国过程,对那些送孩子出去镀金的父母很具有参考价值。是否真的目标明确?是否认真分析过孩子的性格与学校教育理念的匹配度?孩子成熟到足够分辨是非、把握自我的年纪了吗?花大价钱把孩子送出去,怎么着也应该冲着培养精英去,而不是几年后只“收获”一个开了眼界却连找不到工作的“海带”啊。3、尊重孩子的选择。无论是初中考外校,还是高中时出国,这样的重大决定几乎都是亦池自己作出的选择。池莉当然有更为稳妥也更为世俗的解决方法,可是她最终没有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当对孩子的基本素质有一定信心之后,勇敢的父母选择放手。我不禁想起了《少有人走的路》对爱的经典分析,爱不是控制,不是依赖,不是单纯的给予,而是促进自己和爱的对象心智不断成熟,人格不断完善。......还有更多,但是腹中的宝宝饿了,先去喝杯牛奶吧。就此打住。
  •     一直就喜欢池莉,想当年就是因为看了<怎么爱你都不够>才希望自己有个女儿的,现在的这本《来吧,孩子》更成为我养育我的女儿的指导书,希望我的宝宝也能象亦池一样,成长为独立、自信、快乐的女人,我也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做一个有感情,有思想,会动脑子的妈妈!
  •     听了荔枝FM的第一集
  •     前段时间看过池莉基本小说,正好看到这本,她记录女儿成长的书,正好吾家有女初长成,想来借鉴经验吧,池莉写的很真实,有她着这样当妈的,女儿还是很幸福的啊,能给女儿写本书,还不错,希望能学习这种放养宽松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     虽然里面有些观点不敢苟同,但还是4星吧
  •     读到了一个很有个性的独立女人为人母的深深触动。在母亲眼里孩子一定是棒的,亦池拿出的成绩也确实一流,摄影绘画作品有模有样,照片里明眸皓齿,乌发雪肤很美丽。再看看自己,我妈妈的角色似乎没有起任何作用,从小被糟糕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戕害,真是只有羡慕的份儿。
  •     语言好像言情小说的调调,读着觉得真难受。
  •     很真实,让我看到一位母亲养育女儿的艰辛,更让我了解家长们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如何地引导孩子,挖掘孩子的潜能,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弱点……等等各方面都需要随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去备课,去准备。让孩子有成就是每一位家长共同的心愿,但一定要是棒棍下教育吗?一定要是做了N道题后又接着参加补习班吗?一定要牺牲孩子的玩乐时间去学习吗?书中告诉我们,不是的,还有另一种方式,孩子在玩的同时,也能在成绩上取得优异。我看完此书后迫不及待地给姐姐发了条短信——这里同样也献给读者朋友:“少买一条裙子吧,少坐一次的士,少给孩子买一个相同的玩具,去买一本书《来吧,孩子》(池莉著),或许你不一定非要按她写的去做,但一定会对你教育孩子有所启迪。
  •     因为这本书想生个女儿
  •     我一直喜欢看池莉的小说,《生活秀》、《不谈爱情》,喜欢她笔下的武汉,喜欢她描写的平凡的琐碎的无奈的而又饱满的小人物的人生。我为她的小说里小人物的命运嘘唏过,也为他们的小快乐会心一笑,然而,还没有读完就已经折服,还没有读完就已经深深认同,还没有读完就已经感动到心酸的,却是这本《来吧孩子》。原因很简单,我也是一个妈妈,我也是一个想让孩子个性自由发展,想让孩子快乐轻松的妈妈。池莉在小说里有一章写道,“周岁惊见教育问题”,不同的是,孩子刚满月我就遇到了教育问题。出于对孩子尊严的保护,我从小孩出生起就给小孩用纸尿布,孩子满月时正好是北京的六月,天气已经比较炎热,我们同一小区有几户人家小孩跟我们家小孩差不多大,我们时常会聚在一起玩,几乎每个人都劝过我,男孩用纸尿布不好,要学会把尿!没有人认为这么小的小孩也有尊严!儿子长到六个月左右时,已经没有几个小朋友吃母乳了,理由居然是母乳已经没有营养,配方奶更有营养,于是劝说我断奶又成了主题词。当孩子会自己玩会走路后,他喜欢在树下玩泥巴玩小石子,有的家长竟然会说那太脏了!我常常在想,这些“爱”孩子的父母家人,他们到底是在爱他们孩子还是在“爱”自己?我现在最担心的事情,是儿子热爱自由喜欢自然的特点会不会被坦然接受,他能不能受得了将来小朋友交往的规矩(主要是小朋友父母及保姆的规矩),现在的幼儿园对他来说是不是太严厉了?我多么希望孩子能在一个顺应他天性的环境里自由快乐的生长,他能保持他的好奇心,眼神永远象小动物那样天真无邪,永远能在他干了他认为得意的事情后露出灿烂的笑容。我祈祷!借用池莉的话,如果儿子能够得到自由、轻松、快乐、健康的肥沃土壤,我愿意化作这泥土永远培育他!
  •     向你推荐池莉的这本书《来吧,孩子》。池莉大家都不陌生,现代著名作家,现任武汉文联主席,多篇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二十余年来,池莉以其对现实的独特理解与深刻透视,以对众生的理性观照和平等关怀,以一种温和睿智的语调和日渐成熟的思想,经久不衰地拥有着自己最广大的读者群和国外多种文字的书迷。然而推荐这本书并不因为池莉是作家,我从来认为教育应该是最本能的东西,与一个人的名气和知识并无多大关系。知书未必就一定达礼。曾经和同事谈起过一位高知的家长,也许是因为学英语的缘故,她不但把自己武装得很英国化,而且把自己的女儿也教育得小小年纪张口闭口就是“我的英国朋友怎样怎样”,“我觉得中国的这种陋习是我无法忍受的。”但一次公交车上的偶遇,让我对她的英式教育有了质疑。那天公交车上十分拥挤,过道上的人们几乎变成了沙丁鱼,而她和她的女儿以及女儿的书包始终气定神闲地享受着三个座位。那一刻,只让我感觉到她对知识确实装得很多(这次是趁读博士后的间隙回来送女儿上学),而教育,她实在不懂。池莉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在给予孩子全部母爱的同时,总是在努力思考:“如何宽严适度?如何慈爱却又是非分明并坚定不移?如何鼓励个人爱好而又决不放纵?如何在帮助她、爱护她、安抚她和支持她的同时,又注意了锻炼她,纠正她,约束她不能让她养成称王称霸的习惯。”池莉就这样一路思索着,困惑着,也成长着。她有过反抗,比如她让自己的孩子在“疯玩”中度过了自己的快乐童年;她也有过妥协,为了让女儿能读好的中学,从不主张让女儿进辅导班的她,低声下气近乎苦苦哀求地为女儿请来数学补习老师。然而,在孩子的快乐和现实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池莉却总能抛却一个做母亲的功利心,在动荡变化的社会和严酷的教育生态环境中,为自己的女儿支起了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活天地。面对挫折,她会把女儿的世界扩大再扩大,让孩子学会站在历史的宏大空间看待问题,为的是让女儿的心胸得以开阔。她让女儿也让自己明白:生活的最终目的是生活本身。在有时不太人道不太文明的教育体制面前,她永远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从做人的尊严和体面上袒护着女儿。最终,她和女儿一起成功了!池莉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所有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向作为家长的我们推荐这本书,因为,在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和谐的人最重要,而家庭在这里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向作为教师的我们推荐这本书,尽管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必须要考虑功利因素,我们有时不得不戴着镣铐跳舞,但一定要在我们的心里保留一块敬重的空间。敬重生命,我们就会给成长多一点耐心和机会。当然,作为作家的池莉因为她没有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生存过,她完全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来俯视教育,质疑教育,批评教育,无论是对教育,还是对学校,对老师难免显得偏颇和苛刻。但正像池莉在这本书开篇强调的那样:“世上有一种爱,最是没有道理可讲,这就是母爱。”没有道理本身就是道理。作为教师,虽然不一定能做到像池莉那样:当孩子的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作为母亲情愿腐烂在她的根下。但让我们用人本的情怀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为孩子们的成长支起一片平等和博爱的天空,在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懂得生命的真谛,享受生命的过程。来吧,孩子,让我们彼此尊重,共同成长。(风和日丽文)
  •     不算好书,可打发时间吧。为母爱,还是些许感动。还有一些我从未知的教育竞争
  •     从我孩子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我怎么与他相处才是一个最好的开端呢?我怎么做才能够既不是溺爱又不是过于严厉呢?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的孩子从他生命的第一天开始到他长大成人,他都是身心健康快乐幸福的呢?我怎么做才能把我的孩子养育成善于体贴他人和富于合作精神的人?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的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理想并善于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理想的人?。。。。。。从儿子出生到现在,我也一直被这样的问题困惑着。很羡慕池莉有一个这样好的女儿,很敬佩她有那么好的教育方法。不能说她的教育方法也一定会适合别人,但从中我看到了许多与我的想法相同的而我又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的词句。从她的行文中知晓了母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很羡慕她的女儿从小到大(出国读书之前)一直泡在母爱的海洋里沐浴。因为我没有勇气像池莉那样下决心从孩子一出生就亲自喂养,教育。我因为这一点深感欠疚,一直都觉得对不起孩子。我像她爱自己的女儿一样,深深的爱着我的儿子,我也明白“世界上任何其他人,无论怎样富于技巧,都不能给她那种感觉--她是属于你的,你也是属于她的。可是我却没有时时刻刻的呆在儿子的身边。我很后悔。但是我很庆幸现在我的儿子才两岁半,我还有时间弥补我的过错,或者不叫过错,但是我又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的此时的心情。喜欢池莉。
  •     一口气就读完了池莉的《来吧孩子》,关灯睡觉的时候已经12点半了。教育方面的书读得不少,但能把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写得如小说般起伏跌宕扣人心弦的,恐怕只有池莉一人了。这本书从头到尾倡导的都是快乐生活快乐学习的理念,当然这算不上什么新观念,然而其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她用一个孩子19年的成长经历向人们展示着,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孩子既能个性化地健康快乐成长,又同时保住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力。而这两点,在现今的中国很大程度上是矛盾的。前两天看了有女万事足的一篇博文对此更是感触颇深。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有好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她好似一颗定心丸,让我更加确信自己教育观念的正确性。从豆豆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给她提供着十分宽松的成长环境。比如,我们从来没有参加过社会上的任何培训班,那种周末如同赶场般的生活从未经历过。其实,我也不反对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兴趣班,但豆豆一直说:“我不想参加,我想玩。”于是就连学校里每周两次的课外班,她也只选择了必须报的周三的一次。虽然我挺希望她周五也报一个省得我要早接她,但她仍旧坚持要早点回家自由玩耍。我们的假日和周末,大都是在游山玩水和自主游戏中度过的。我一方面相信这种松弛有度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但另一方面也隐隐有些担心——这会不会让孩子在升学问题上处于劣势?毕竟我们现在的选拔方式还是以分数论英雄的。豆豆学校的前校长因其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受家长们的爱戴,从他们的校训“我是快乐的,我是自信的,我会尽力的!”就可以感受到她的教育风格。现在她的孩子上小学6年级了,记得她临去香港前私下里说的一句话:“到了小学高年级,很多事情就会变得很无奈。”事实胜于雄辩。池莉说女儿亦池小学玩了5年半,当然同时也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然而这种优秀是不足以对付考名校的拔高超标题的。孩子想上某名校的意愿非常强烈,于是母女俩人清醒地分析了情况,请来家教帮助孩子攻克难关。在最后的半年里,孩子自主自愿地减少了玩耍时间,经常学习到深夜,最后终于考取了自己心仪的学校。可以说,他们将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第二,我看到家长的境界对孩子的影响之大。通读全书,作者最频繁使用的几个字恐怕就是“我的孩子”。当池莉讲述孩子的故事时,经常用这四个字做主语,这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强烈感受到池莉对孩子的赞赏与自豪之情。其实,亦池也像所有孩子一样不完美,比如文中多次提到她“内向,少言寡语”,池莉自己也认为这是短处,但我丝毫看不到她对此有任何抱怨或忧心,满篇都是百分百的接纳。即便在孩子因此个性而吃亏的时候,她依旧能用“大度,善良,宽厚”等美好的词语发自内心地赞扬孩子。试想普通的家长碰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说,难道“窝囊”二字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吗?其实,对孩子的同一个表现,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体现着家长的心胸与境界。在这样的家长影响下,亦池在品德修养方面更是远远高于同龄人,这是最令她母亲感到自豪的。自由成长中的亦池是多才多艺的,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将钢琴弹到了九级,绘画也多次获奖,她甚至还善于烹饪,园艺,修理家电,对电脑、网络以及各种信息产品更是无师自通。这时我想到了杨文的儿子以及张炳惠的孩子们,这些优秀的孩子多么相似啊!难道他们生来就比别的孩子更有天赋?不!只因为他们都遇到了相似的母亲——尊重孩子的天性,在快乐自由的氛围中引导孩子一步步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看着熟睡中豆豆美丽安详的小脸,我的心中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还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     现实版素质教育的成品,并不似说明书般无情趣,生活中的点滴都跃然纸上,一个会教育的好妈妈,还有一个爱生活的好孩子。
  •     亦池是幸运的 , 有池莉这样一个母爱泛滥----这是常情,暂且不表----执着于自己教育理念的母亲----她的理念是先于智识文化,在时间长短,程度重要性上,孩子的精神状况,性格品质,心理能力的培养,她更为看中。
      
      在亦池身上,有两点----中国的孩子(这两点自己很感受)最缺乏,却是属于那种很致命性的缺乏,首先,抗挫折困难逆境直至失败教育----当然,亦池面对的情况顶多只是疑似失败----中考那段,面对上述种种,你的心理过关能力,精神状况等的危机能力如何,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前几天,才看到第一时间,肥东圣泉学校一复读孩子,校园里跳楼自杀。中国这方面,谁不是,走入社会,才开始慢慢的回头补课来着。
       然后,想想自己,想想大家,从小到大,每一阶段的堪称重要性的选择,有几件事是自己决定的,哪怕只是自己意见的片段参与,基本上,任谁过的不是一种,被安排或者按社会习惯依次而行的生活呢??可是,亦池不是,11岁时,自己决定报考外校——武汉的伊顿----哪怕只有半年的复习时间,哪怕之前为此的准备是那么微弱,16岁自主决定为逃离让人窒息的中国的教育体系,全球选校,申请材料,作签证材料,电脑考试等等等等,一一无一不一力而为。亦池那份自己替自己做决定的勇气 能力与担当,中国的孩子几人可有,这时我倒想起了,韩寒算一个,勇气是精神,能力是长久一贯的培养,担当是份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一个孩子,自然生长,快乐成长,我希望这不只是个梦
  •     这本书,就是池莉作为一个母亲,给自己女儿的一个成长记录,写下了她作为一个母亲的心路历程。没有什么夸张的情节,从她怀孕一直写到孩子出国读书,期间经历自己的离婚。淡淡的笔触,浓浓的母爱深情。池莉没有想着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什么天才,但是她竭尽全力维护自己孩子的人格健全,这点值得我们学习。
  •     认识吕亦池~
  •     这是家长会上,班主任老师推荐给家长的。没有想到池莉也是个“教育家”,教育孩子挺有一套。我是和女儿一起看的,深受启发。尤其是女儿,以前总是很叛逆,认为大人不理解她。看到亦池的成长之路,似乎也找到了自已的方向,学习更加自觉了。我也努力学习当个好妈妈,该放手时就放手。
  •     三条基本做法:1.让小亦池尽情与小朋友相处和玩耍。与人相处的能力包括鉴别他人的慧眼是人生一辈子的功课。2.跟从于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让她在最欢喜最开放状态中接受自然启蒙。一个小孩对大自然的印象和情感是智慧种子发芽的沃土。3.为孩子讲故事和阅读。
  •     ——读《来吧孩子》有感2008年8月21日带着孩子逛书店,发现《来吧孩子》这本书,我大致浏览了书的内容提要,就知道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尤其是值得父母和教师阅读和深思的一本好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我此前关注池莉的作品并不多,更很少阅读过她的作品,只是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这本书是她个人的新作,作者写作时间是今年的4月,6月是第一次公开出版这部作品,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书中叙述的是池莉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教育的探索和尝试,应该说是一路艰辛,但最后她们母女在教育上取得了成功。我阅读这本书是基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阅读的,应该说作家池莉虽然写了很多深受人们欢迎,又能深刻的反映现实的作品。但对于孩子的教育却是她做母亲的崭新课题,她不断的探所、尝试,从培育孩子的全过程来看,她逐步认识并掌握了教育的规律,她对子女的教育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实质,所以才会有大成功。她的女儿亦池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出色的好母亲、好朋友。母子之间的那份情感真是值得羡慕和学习。其实,我看到的教育,也是池莉在做的最重要的教育活动,就是教育孩子做人。这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如果不能很好的做人,教养又会在哪里?遗憾的是现在的各级各类教育太过功利化,教会人的只是庸俗和功利。教育如果不能让受教育者变得高贵、宽容、善良、智慧,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池莉也和生活中的母亲一样,深切的爱着自己的女儿,甚或重于自己的生命。时时为这个生命担忧。作为一个初中生的父亲,我能强烈的感受到现时教育问题带来的压迫感,而且这种感觉在我的身上更加强烈。因为我既是父亲又是众多学生的老师,所以,这种感觉不但来自一个做父亲的责任也来自一个教师的责任。我们希望孩子和学生怎么样?成就什么?这也正是我这个父亲和老师要思考的内容。我希望我的给予,无论是给我的孩子还是给我的学生的东西,都能有用。都能让他们时时感受到拥有我给予他们这些东西的快乐,也希望他们快乐的学习着,未来同样快乐的生活着、贡献着。她们母女间的尊重,对尊严的追求和把持很值得我们学习。池莉因为女儿的成长她也得到了成长和发展。其实,现今这样一个时代,谁也不能停止成长,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未知的探索过程,家长也一样。所以,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心愿,希望自己还能重新有一个孩子,希望从头开始有意识的去认识生命。生命的成长是令人欣喜的,但生命的成长亦如植物的生长一样,需要精心培育,没有精心的培育就不会有欣喜和收获。书中的思想与我个人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有了天然的契合,我愈加相信做人是教育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只是面对现实的制度与体制,我还一时无法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而池莉却一直在大胆的尝试着,她敢于挑战教育的现实,这种精神着实令我钦佩和学习。其实,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育所面对的是给学生素质(能力)还是给学生分数问题,这是一个两难问题。在教师面临个人生存的情况下,在教育现行的评价体系中,大部分教师不得不放弃给学生的能力问题,只好给学生分数了。好在还有相当多的老师在探索寻求从这两难的境地突围出去的办法,这是值欣慰的。这些人也注定会成为未来教育的希望。探索现行教育体制下即能给学生能力又能使学生获得高分这是老师的责任和使命。平等、尊严,以学生为本,让生命享受当下的快乐,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池莉一直在追求和实践的内容。从她所做出的这些努力来看,他不但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还有,因为孩子上了初中,池莉实质上就成了一个单亲的母亲,虽然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是很赞同她的教育方式和面对单亲现实的态度。但她对孩子的教育的成功,无疑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     本来是看当当榜上这本书一直第一才买的,后来发现是讲教育的,一直没看(本人12岁啊)。可今天没书看还是翻了翻,一下就被吸引了。这本书虽不是小说,却有着比小说更深刻的含义,有比一般小说更生动的人物刻画。“我”的温柔宽容;亦池的善良成熟无不完美。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当亦池发现了被隐藏的离婚内幕时,依然云淡风轻,从容的趟过冰冷的河流。原本是父母为了女儿而隐瞒,现在却成了女儿为了不让父母操心而故意装作不知情。也许许多人看到这里会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可这需要何等的宽容大度和柔韧的心……池莉很好的写作功底从这本书完全可以看得出,有深度的思考和细致地描绘,让本书立即变得栩栩如生……唯一的一点,让我感觉酸溜溜的,我成绩好,乖乖的,可我妈妈总是对我不满足,说到底也没有什么原因。我愿意相信我的妈妈是爱我的,只是有点情绪化(较大了)。只不过大概所有孩子看了都会觉得这个妈妈太遥不可及了……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对家长的不满和内心的孤独,一半说给同学听,最最深的一半还是放在自己心里安全一点。我说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大部分,甚至所有。也许家长们想想没亏待我们,可不少伤害就是在无意中造成的。家长对我们不满可以打可以骂,而我们骂一句大概就要升天了…………唉唉扯远了,妈妈快回来了,她不准我用电脑和电视的,唉唉,总之,这是一本很好很好的····书!!
  •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如果一个作者的偏激与愚蠢需要读者来谅解,那么她其实没有这个自吹自擂的资格。就你养的女儿牛逼,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你跟所有眼前一黑的老母亲一样——还好吕亦池不出名,要不然这当妈的可是头号黑粉。
  •     购买这本书源于他人的推荐。读完感觉虽没有推荐人说得那样精彩,但也有许多值得我这个母亲深思的地方。
    为什么池莉能培养出这么近乎完美的孩子?难道就因为她是著名作家?那这样说,所有的作家培育出来的孩子都很优秀?那也不见得吧?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池莉对女儿那种母爱正是我所欠缺的。尊重孩子,一切从孩子的身心健康来为孩子考虑。而我是那么功利、对孩子又有些刻薄,也很虚荣。真惭愧!
    池莉告诉我,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我们做父母应尽的义务。孩子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课本,更要注重生活的实践,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为孩子好,不是让她学会更多的技能,整天扎堆在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而是要让她能够快乐地生活!
    最喜欢的是池莉写的这句话:“如果她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那么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这句话在书中共出现了2次,每次一读到,我就要对我的女儿说一遍。我想,这也是我们所有做父母的共同的心声吧!
    最后就祝愿亦池在母爱光环的照耀下继续健康快乐地成长吧!
  •     池莉是我喜欢的作家。《来吧孩子》以真实的笔触写了她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历程……池莉的女儿与我的儿子同一年出生,又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也有一种拿起笔来写写与儿子共同成长的历程的冲动。如果我们每一位母亲都像池莉那样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就会缓解学校、社会教育的压力,也会助孩子们早日成才!推荐学生家长读这本书,反思一下自己……
  •     看了此书,内心总也不能平静.我是一位母亲,女儿有一岁了,每当看到她稚嫩的双眼,瘦弱的双肩,我总能联想到硕大的书包和沉重的负担,既想到让孩子不输于别人,又不想给她太多的负担和限制,在这一刻,我还是比较矛盾的,池莉给我一个启发,自然界是最好的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由和快乐充分地给予她是对她最好的教育.写到此时,我真有点坚持不住,我能做到她那样的洒脱吗,我的孩子也能像亦池那样的独立和优秀吗,不好说!但我想不论今后的路程多么地难走,不论今后有多大的困难,我想都要与孩子一起承受,一起走过她的人生岁月!
  •     很空
  •     觉得她孩子也太完美了吧
  •     听读书频道听了一半,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异曲同工,只是自得之情略胜,也能理解,说到底,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陪伴与尊重孩子的天性,如果父母有一定的知识修养,那就锦上添花了。
  •     池莉的《她的城》盛名在外,前几天下载电子版准备看,偶然也撇到这本书,一直对女性作家教育方式心存好奇,就先看了这本(偶然读过蒋方舟的母亲写的小文,有句话我至今记得清楚,她说“给我个孩子我就能让她成为作家”…… )可是看完这本,突然不想看池莉的书了
  •     电子版已删 无需购买实体版。本来以为是完全写生孩子之前的心理准备,如给《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结果是个流水账。咋说呢,叙事无趣,煽情全无。下面有和龙应台比的,都是母爱构思,文字表达确实差距太大了。实际只借自己名推女儿上文坛圈吧,也是一种母爱表现。从来没看过池莉的东西,以后也不会看。哈哈,允许我作为读者的偏见和挑剔。
  •     好书,我尤其认同作者对英国教育的赞美。
  •     毫不掩饰对女儿的欣赏与夸赞,文艺女子对孩子的抚养观,教育观;亦池节俭,买衣前先看标签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现在却值得反思;养一只狗也曾是现在也是我的愿望,可惜现在已经对狗有些畏惧,害怕病菌和被咬,已经失去和动物亲密相处培养相处之道的最好时机,不禁潮湿眼眶;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给人不同价值观的才是好书,池莉说孩子是不会把心玩儿“野”的,即使是那也是一种难得的与自然亲近的机会,猛然想起我从小被灌输的会把心玩野,所以寒暑假结束前一直被呵斥,要把心收回来。一直也以为这是对的,毫不怀疑,今天早上幡然醒悟。池莉对孩子的敏感表现,社会的不良环境描写太生动,小亦池令人怜惜。我也在亦池身上看到自己影子,池莉对亦池的肯定,也是对我如亦池般憨厚性格的安慰。
  •     书刚到手,就花两个晚上一气读完。羡慕迟莉有个如此优秀的女儿;惊讶池莉作为作家也是个尽职的好母亲。池莉从孩子出身起就自己带孩子,给与她最大的自由空间,池莉烧得一手好菜,也和其他家长一样为了孩子的小升初、中考四处打探消息,或求人帮忙。幸好在她的教育下她的女儿几乎完美的成长,自信、美丽、优秀、多能,帮她减少了很多麻烦。池莉和她的女儿与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作着顽强的较量和挣扎,他们成功了,那更多的家庭该怎么办呢。我的孩子正在接受幼儿园的教育,才小班已经要上英语、蒙氏、围棋等,还有家庭作业。老师煞费苦心的告诉家长,以后考小学有用的。听完我快疯了,幼儿园是在中国教育体制下唯一可能让孩子愉快度过的四年,居然也要为升学压力作准备,以后该如何阿。看完本书,还在回味中,不知自己是否能像池莉一样有勇气斗争,为了孩子,也许应该试试。
  •     没想到池莉还写了这样的一本书,看来天下母亲对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很佩服作者在中国现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能不受大环境的影响,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自己的女儿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竭力保护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一直处于快乐的学习状态中,很同意作者说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生命的过程中.而且作者把孩子超培养的那么出色优秀,作者自己的本行工作也是那么的优秀,真是佩服池莉,通过这本书让我对池莉有了重新的认识.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     作为一个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一路走来的人无数次,我憎恨这样的自己,为什么明明对一个老师很不爽,在他面前还是会不由自主的低下头很恭敬很恭敬?为什么明明知道老师又不是老虎,不会吃掉自己,却依然对老师有着深深的畏惧,从骨子里发出的畏惧或许我们从小收到的教育已经将我彻底的奴化,让我们彻底地失去了自己高中时班上两个特立独行的同学在班主任宽松的态度中一直保持下来鲜明的对比,更让我憎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和他们一样?无数次无数次,最后却依然抵抗不了已经深入骨髓深入灵魂的东西我的家庭在现行的教育下,算是很开明的了从小到大,我没有上过任何外面的形形色色的培训班,一路走来,从高中才开始买参考书,我算轻松的了,没有被家长们压迫者各种培训班可是,却有着沉重的压迫感,想起闲人马大嫂里面那个坏孩子带着一群小孩子们发泄,家长们吓得半死,害怕自己孩子学坏,可是第二天,老师反映那些孩子们上课变得认真了很多,表现好很多每每,我就感慨,我们一直受了太多的压迫,太多的无法言喻的压迫,高中的时候,多少次我想冲到江边去尽情的吼出声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可是一直没实践,我想在学校操场上放声大喊,即使是晚上,也没有那份勇敢废话了很多,算是铺垫吧,进入正题这样的教育,我想过很多次,以后一定不要我的孩子收到这样的苦楚可是我所想到的办法仅仅只是移民,算是消极逃避吧但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渺小的个人,又能够做些什么,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微不足道然而池莉,用她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开创性地探索出来了一条新的道路,这做法极其冒险,一旦失败,丢掉的可能就是自己孩子的一声,终究她赢了,赢得了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孩子,将现实生活中作为标语仅仅是一个口号变成了现实当初,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决定借,也仅仅只是觉得池莉这个名字很熟,在那儿见过,说实话,这本书书名真的不显眼,不惊艳,借的时候是打算当做一本闲书来看的看到后面的时候就被震撼到了,原来在这样的潮流下,还会有这样的人儿的存在,那种我本以为只会出现在电视里的人,曾经我幻想过,如果以后自己有儿子,就要把他培育成心目中完美的男子,可只是空想而已,真的做到,我还没有概念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呵呵,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准父母们必须看的书我是一个不会随便轻易买书的人,想看的书很多,可是很少会买一是资金问题,不是很充足,另一个是很多书看看就好,图书馆那么多资源,没必要买这本书带给我的是相当相当的震撼,尤其是作者的女儿亦池是武汉长大,04年中考,天,只比我大了一届其实很多次在报上看到谁谁谁被国外大学录取的事儿,觉得距离自己太过遥远原来,其实我也可以做到,恨哪,如果我是亦池该多好废话了那么多,不自觉就写了这么多了,谢谢坚持看完的人们
  •     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能比,这书的优越感太强而智慧太少。
  •     懂得人生的道理,比懂得知识更重要。
  •     用一个人的书房听完的。真是一个耐心的母亲,
  •     一对神仙母女我承认我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我承认我是一个容易遗忘的人。因此常常忘记那些感动,常常忘记那些震撼,常常忘记那些思考,常常忘记那些迷醉!也不知道那些遗忘是否为了下一次的吸取!然而,池莉的《来吧孩子》带给我的却是不一样的感觉。可以说该书字字珠玑,圆润亮滑;字字千钧,直击心坎!于是我想一睹为快,于是我在深夜里头昏脑胀的读。窗外秋雨呢喃,窗内,老公的鼾声如雷,而我却怎么也不能入眠。应该说,池莉是我喜欢的一个作家。从她的《生活秀》《烦恼人生》再到《熬至滴水成珠》,不敢说阅读了她很多的文字,却总是从她的文字中读到生活本身,尤其是她的《熬至滴水成珠》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感动感慨,我也写了一篇《生命如花》。总感觉内心和池莉的神交仿佛给我无比的温馨,尽管这是单方面的相思而已。如今,再读她的文字,我真的很难描述那种感动那种愧疚那种震撼与折服,同为母亲,我知道自己做得实在很不够很不好!池莉用了满心的欢喜满心的赞美来写她的孩子亦池,从头至尾她都用那种让人欣羡不已的口吻那种睿智的描述那种不畏权贵与不染名利的独立思想在给我们讲述着“我的孩子,我的亦池”成长的点点滴滴和所经历的坎坷不平,而这些仿佛平静的湖面一点点不易被人察觉的涟漪!亦池也确实是一个太能玩耍太有定力太有思想太有教养太能宽容和太会博爱的女孩!于是我不知疲倦地读这一对神仙母女,于是我满心欢喜地看这一对神仙母女经历的坎坷,受到的高素质教育,仿佛和她们一起欢笑一起探讨一起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仿佛过不去的坎,又柳暗花明地迎来了她们生命的每一个光环!直到凌晨三点,我还了无睡意。当我的眼睛实在酸涩得不能再睁开,我告诉自己,应该放下书本,于是走到厕所里,小解,洗手,回到床上,又开始了阅读,我没法不被这对神仙母女吸引!今天和老公谈到这本书,老公说池莉她分清楚了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     都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我也很庆幸有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儿,她喜你也喜她忧你也忧,这份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她像一块天然的玉石,要用心才能打造出好玉。池莉独到的教育方式值得大家共勉,做个好妈妈本来就是门艺术,尤其是我们又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很矛盾,给孩子自由快乐的童年固然重要,可是又不能让她输在起跑线上,这份悠悠之心这份牵肠挂肚也只有孩子才能给你,不管未来怎样,孩子,我们都会用心去爱你!
  •     池莉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母亲,她与女儿共同的的成长经历对我有着极大的启发,更是一本不错的教育亲子书。
  •     早在2007年就读过这本书,当时读时是泪流满面,异常感动,为池莉这样一个费尽心思的母亲,特立独行的母亲,勇敢的母亲感动,更为她们母女间的亲密所感动,(我大概一直有些遗憾与母亲的关系不亲密)并且发动家庭中所有的妈妈们去读这本书,并且把这本书送给了我最喜爱的小姨,今年2011年自己做了母亲,又想起这本书,马上**当网买,然后在一边摇女儿睡觉,一边读,又是一次次地泪流满面,真地很感动,感觉假如每位妈妈能花池莉一半的心思去教育孩子,我们身边都会多一半快乐的孩子,至少是更独立,更愿意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的孩子,而少一些网痴,游戏痴,或者自闭症等问题小孩。说实话现在教家长们教育小孩的书很多,假如别的书是教教家长教小孩的方法技巧的话,这本书是教家长一种感觉,一种做称职父母的感觉。当然池莉因为花了很多心思在孩子身上,再加上遗传基因也很不错,孩子自然优秀,做母亲的那种自豪感自然溢于言表,我感觉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池莉是一位知名作家,但更是一位平凡的母亲,所以不要对别人太苛刻了。总之这本书是很值得读的一本书!
  •     有点自吹自捧的骄傲,也许父母都是这么看待自己的孩子吧
  •     有很多内容跟《立》重复...但这些真诚的记录,将会是多么珍贵的礼物,那是父母最真实的爱的见证。橡小树也在为我们的女儿写日记,有时记录她的成长,有时记录自己今日心得,看到他很认真书写的模样,我觉得自己更加爱这个男人了,温暖,细腻,善良,体贴,能干......
  •     初中时很喜欢的老师给我推荐的,还送了我一本,现在看来书本身毫无干货且目光短浅。当时的我也是。这么觉得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孩子吧?真的很希望将来的我,也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俯瞰今天自己和对她的缱绻,一如我当时读这本书一样。
  •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给我的,其实只要是池莉的书,我都会拜读。这本书令我感触颇深,因为我也有一个女儿,虽然还小,但以后的求学之路也必将会遇到同样的困惑矛盾和无奈。虽然池莉女儿的成长之路是没有复制性的,但池莉对孩子的尊重以及对中国现有教育体制的不满都与我的感受不谋而合。我要说:亦池是好样的!池莉也是好样的!虽然以后自己和孩子都将会面临同样的心理困境,但池莉的做法给了我信心:我会坚持对孩子意愿的尊重;亦会在主流规则中尽力找到变通和平衡点,让自己的孩子快乐健康阳光的成长。谢谢池莉,也谢谢亦池。
  •     做为女性,我一直很喜欢池莉的文章,这本《来吧,孩子》让我受益最深的是:池莉认为,人生没有起跑线和终点的区别,一切都是过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认真地经历、感受和体会,所以,她认为那句流传甚广的话“千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混账至极。
    她希望女儿,首先能够从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懂得生命意义。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她拿不到A的呢?
  •     育儿启蒙书
  •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据说是今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看完池莉《来吧,孩子》,我立刻想到这道题。很奇怪,看完全书,感到的不是对作家妈妈的钦佩和敬意——池莉无疑是特别优秀的母亲,然而我依然觉得,她的付出很正常——我完全地,深深地,被小亦池感动着,震撼着,甚至,有些肃然起敬。不是因为她最终考取了伦敦大学这个结果,而在于她从12岁就表现出的果断、忍耐、坚毅和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决心和行动。这是个漫长的过程。经历过大大小小考试的我,很明白这其中的辛苦,以及所要付出多大的毅力和汗水。我立刻问我自己,我做得到吗?我做不到。所以我更加佩服这个小姑娘。她内心的力量,给了她一双隐形的翅膀。呵呵,而这力量的来源,却是因为她的母亲。在买这本书之前,我看过一些评论。几乎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意见。一种是极好,对池莉的教养方式、辛劳程度以及优美深情的文笔,都做了十二分的肯定。一种则很不堪,认为是自我陶醉,是自恋。因为比较喜欢池莉的作品,我买了这本书。一开始读,这本书的确有些让人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写到亦池被附近的幼儿园拒绝了。池莉这样写:“如果日后得到这个名额,小亦池更要珍惜,一定要成为这个幼儿园最好的小朋友,要让这个幼儿园因为曾经拒绝你而感到后悔和惭愧。”我看得有点难受。才不到三岁的孩子,就要如此明确地承担因为妈妈的自尊心而带来的压力。看得出池莉成名之前,早年的生活比较艰苦,因此她的文字里总是透着一种不平之气。这个社会越是不接纳她和她的亦池,她越要做得好。池莉的这种态度无可厚非,但加诸于小小的亦池,她因此而表现出来的优秀和隐忍,让人心疼。好在很快这种阴郁之气就消失了。呵呵,也许因为池莉很快熬成了著名作家。而我更倾向于理解为,伴随亦池的长大,池莉这个妈妈也渐渐成熟了。后面的大部分章节,都在写小亦池如何在庞大的考试体制中,摸爬滚打,后来实在难以忍受,选择了英国的中学。最后考上了伦敦大学。看书评的时候,大部分的不满也在这里。说池莉因为是著名作家,拥有足够的社会资源为女儿找到这样一条路。而更普通的家长呢?所以这本书,对绝大部分的家长而言,根本没有借鉴意义。这样的评论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我看这本书的感觉是:写到后来,不是妈妈在教导孩子怎样怎样,而是孩子在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努力去实现它的时候,妈妈陪伴她,鼓励她,甚至被她影响被她改变。因为池莉早年的悉心教养,小亦池成长为内心力量无比强大的孩子,她是选择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主体。试想,有多少家长是直接通过中介把孩子送进了国外的大学。而亦池连最初给中学校长写的申请信,妈妈都是不能全部看懂的,还要她写完之后翻译大概意思给妈妈听。还有后来的一系列过程,就像她自己说的:如果我考不上,就是让我去我也不敢去。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环境,不是只要爱和自由,孩子就可以像亦池那么优秀。内心力量的强大,不是仅仅用来考取国外的大学的,就算不能有条件送孩子去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要在国内的高考体制中拼杀,强大的内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就算杀不出高考体制,强大的内心,对孩子的一生,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受到的震撼就在此。爱和自由,是我作为母亲的基本原则。然而让我吃惊和欣喜的是,爱和自由,真的可以给孩子如此强大的内心力量吗?能支持她去克服重重的困难,为自己的梦想义无反顾吗?能支撑她在这充满变数和不稳定的现实世界中,时时感到“上帝之眼”的关照吗?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能在痛苦面前也永远淡定吗?能执著地追求真正的幸福,而失败了碰壁了也心存感激吗?能在混乱中发现美吗?能在平庸中看到可贵吗?我不能带给孩子著名作家的生活环境,但我可以成为池莉那样用心的妈妈。就算我的孩子一生颠沛流离,她也会因为有真爱的陪伴,而在颠沛的路上发现乐趣,在流离的生活中找到真理和美丽。
  •     本来这本书是没有什么太大的育儿指导意义的,但是我还是给了四星。因为作为一个15岁孩子的母亲,池莉在这本书里写出来我们面对孩子教育的矛盾心理:一边说要快乐生活快乐学习、高考不是唯一的成功路径、一边又拼命把孩子往重点中学里送,逼迫孩子参加各种培训和课外学习。这并非是我们太矛盾、太复杂、太两面派。这是中国的学校教育的现状……。
  •     我在新浪书库看到了该书之后决定买书的。池莉写得很有真情实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对女儿深深的爱。这种爱对于她女儿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成长的养分,这点很值得学习。收到书之后我一口气就读完了,虽然池莉的教育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是还是很有启发的。孕育在生活中的教育才是最自然的、最有效的教育。难能可贵的是,池莉能够在面对现实的压力时还能坚持这种教育理念。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     相对于池莉老师的其它书,我更喜欢这本书。因为对于一位当了母亲的人,我的身份首先是一个母亲,然后才是其它。无疑,池莉老师在教育亦池的问题上是成功,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无论她怎样谦虚。她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无形地对女儿进行着教育,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三天时间我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完后的那个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我该怎么教育我的孩子;我还有哪些问题要改正;怎么能让我的儿子轻松地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博学多才……教育的问题首先是家长的问题。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父母,尤其是母亲都来读一读这本书。
  •     池莉以她优美的笔触,平凡质朴的风格描述了她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从女儿的出生到女儿考上英国一流的伦敦大学,在生活的点滴中教给我们如何为人父母,如何爱孩子。本书扉页上写道:我希望我的女儿,首先能够从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懂得生命意义。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她拿不到A的呢?她懂得女儿需要母亲给予的是帮助孩子找到发自内心的快乐-那才是孩子学习的内动力与激情!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曾说:我相信,如果一个人选择新的生活,是为了追求幸福,而非为了逃避惩罚,那他的行为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池莉不是心理学家,她却实实在在做到了带领她的女儿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与未来而自动自发进入到学习的深处!正如著名教育家周弘所说:如果孩子学习是在追蝴蝶那样的感觉,而不是狼在后面追的感觉。那你还怕她不热爱学习吗?所有这些理论,池莉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带领她的女儿一一实践。我读完此书,立志做一个池莉那样的妈妈,点燃女儿内心的激情与动力,积极快乐地学习!
  •     这是一本可以让人废寝忘食的书,并不是说他的语言有多么的优美,辞藻多么的丰富,仅仅是因为他内容的生活,平凡,入微中体现的爱,能够让每一个父母在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就可以马上产生共鸣,不禁自问:“可以么?”让孩子在健康自由快乐中成长,而又不耽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我已经到了面对这些的时候,孩子已经一岁多了,无数的困惑,迷惘,让我感到了压力,孩子的教育,真的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一种责任! 而读了池莉的这本书后,我学会了很多,一个母亲的责任真的不仅仅是生下他,还要更加认真的注意孩子的性格培养,潜移默化的教育,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在如今社会的繁复冗杂,风气污浊中自强,自立,自信,自主。我希望能为孩子创造出适于孩子发展的环境,让我的宝贝,茁壮成长!
  •     55555.......虽然作者把自己和女儿都臭屁捧上天了,但读这种朴实的文字还是好感动啊嘤嘤嘤。说什么王权富贵、诗与远方,人生最大的动力与归宿难道不就是父母吗?嘤嘤嘤......
  •     读的时候感觉很有道理,现实中真正面对孩子就忘了
  •     感动于池莉大姐教育孩子的开明和苦心,看后很受益.我的女儿正在初三,我的家庭也有着和池莉大姐一样的经历,只是我对于女儿的教育远不如大姐小心.如果能早看到这本书就好了,能给我更多的启示.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池莉大姐的书,希望今后能读到她更多的作品.
  •     字号:大中小今天在带孩子的间隙读了池莉的《来吧孩子》,书中主要讲述了作者女儿求学之路,讲述了母亲陪伴女儿在现行教育大环境下如何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泪流满面,只感觉这一整天都是泪痕难干,许多年没有这样一边读书一边任泪水肆意流淌。我在为谁流泪?为母亲的坚韧和隐忍,为了孩子能健康正常地成长和学习,她们在教育体制的不良现状中探索寻求自己的快乐之道,那种坚守我不知道多少人能为之?为了孩子,家庭变故被刻意隐瞒,并且要做得毫无痕迹,能做到这种牺牲的,恐怕只有母亲对孩子;可是更让人心酸的是孩子其实早已知晓这场变故,她在无意中看到了父母的协议书,可她发觉父母似乎还不想让她知道,于是她(一个上初中的小女孩)假装一切跟从前一样。我在为谁流泪,为那孩子的懂事坚强和体谅,自古以来人们都爱讴歌父母对孩子的奉献,其实孩子有时也在用他们的方式对父母奉献,只是我们成人往往不用心去觉察罢了;我在为谁流泪?为我们的教育现状,竟然有幼儿园要求孩子控制大便不得在学校期间拉大便,控制的方式很残酷(不给你发小红花,让孩子和家长都脸上无光,这是对孩子的精神奴役)。等到进了小学中学,等待孩子们的就是越来越多的习题,培训班,越到后面,题海也就越浩瀚,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培养人才?还是训练答题机器?一些“名校”更占着自己过硬的升学率收取没有任何名目的费用还连收据都不开一张,古圣先贤关于师道的论述与现状似乎渐行渐远;我在为谁流泪?为母女俩的坚持和勇敢,有多少父母能始终如一坚持自己的育儿理想而不向大环境低头和妥协,许多人可能能坚持一时,但多数人会在中途妥协,我想我也会妥协,这种坚持太难了,跟着大众一起走,不用自己判断和思考,至少表面上轻松啊。用书中的一句话作结束:“如果她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那么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
  •     来吧孩子,自己去国外发展吧,全球化的今天,可以自由寻找人性的支点,“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为何在国内就生活得如此疲累呢?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了18岁时的那张高考卷子,多少孩子失去了应该有的快乐。池莉是有人性的,她给了女儿一个自由而快乐的小环境。但在这浮躁而势利的大环境下,她也不可避免地去拥挤和疲于奔命,难道这就是生活在现代教育改革制度下的父母和孩子的宿命?女儿亦池是幸运的,不用再享受中国高考前的最后煎熬,毅然选择了国外高中,并考取了世界名牌大学。心灵的解放,远比衣食无忧来得成功,中国的家长都应该看看这本书“来吧孩子”
  •     自己的一些育儿理念总觉得和大环境格格不入,几欲动摇.不过看完此书立刻有了被支持的感觉.有些事情只要打定主意应该值得坚持下去.每个父母都会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每每深夜都会自问我到底要给孩子怎样的生活,我又到底能给孩子怎样的生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让孩子长大成才似乎越来越矛盾,但是作者在坚持和探索中还是付出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这值得每个做家长的去思考和去揣摩.虽然每个妈妈个性炯异,社会教育大环境压抑,可是只要我们懂得爱,有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应该也会象池莉一样找到幸福妈妈的感觉.就书本身而言,前半部分多是一些理念的形成,以及作者在现实与理想中的挣扎,而后半部则更象成果展示了,让人感觉到作者为自己和女儿感到骄傲的幸福.不错,看完后感觉很痛快,同时又陷入对中国的教育深深地忧虑.
  •     这是我看的池莉的第一本书,从前不管《来来往往》多么“火”,《生活秀》怎么个电视剧、电影同拍,《小姐你早》怎么怎么,尽管也买了一本她作品的合集,但始终没有提起读的欲望,当代作家的作品一向不是我喜欢的阅读类型,更不用说女作家的作品了。先是同事买了一本《来吧孩子》,然后我在浏览网上网友评论的时候看到大家对这本书的一致好评,禁不住诱惑的我也买了一本。因为是一本跟教育孩子有关的书,书拿到手后很快进入阅读计划,一读上我马上被池莉展现的质朴文风所感,更在一个中国作家母亲的真实经历中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中国教育的狭隘和失败。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因为池莉书中所写的孩子的各个时期,接下来我都要一一面对,我能不能抵挡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呢?掩卷而思,叹息一串又一串。这本书特别适合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给孩子报N个课外班的家长、把孩子一味推向学校、推给老人的家长、以为给孩子物质上的富足就是好家长的家长、把孩子的成绩放在首位的家长……适合中国家长读一读。阅读人群:本书适合家长阅读,尤其适合孩子十岁以下的女孩儿家长
  •     很羡慕池莉的女儿有这样一个妈妈。看了这本书,坚定了出国这个梦想
  •     池莉是我喜欢的女作家,也是我唯一买过文集的当代作家,几乎看过了她所有的作品。说起来,我们应该是同龄人,所以对于她作品中的生活多少有些同感,同时对于她的敏锐还是比较欣赏的,所谓“新写实主义”大概也是以她作为代表的。平凡的生活中也是充满了戏剧冲突,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每次发现池莉有新作问世,我也会找来细看。这一次是她的新作《来吧孩子》。池莉结婚生子都算是比较早的,女儿的出生和成长过程,也是池莉走向成功的过程。之前她写过一本《怎么爱你都不够》,而这一次的《来吧孩子》则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理念做出了反思。虽然池莉是著名的作家,但是从孩子上幼儿园、读小学、上中学,无不遭遇每一个家长所必须面对的各种各样的竞争和压力。池莉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始终坚持要给自己的女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并且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这样的一个理念,在自己女儿完成学业的同时,给予她各方面的培养,发展她各方面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终于造就了普通人眼中的一个天才。她的女儿亦池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重点中学,又在高二的时候独立申请留学,负笈英伦,成为英国小城镇唯一的中国学生,并且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最后以全A的好成绩考上了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曾经培养了十九位诺贝尔奖学金的伦敦大学,也是圣雄甘地的母校。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为人所诟病,教育成为新的三座大山,应试教育培养了很多善于读书和考试的学生,却没有培养出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人。素质教育一直在提倡,但是素质教育在面对升学压力的时候只好退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多少家长无怨无悔地为自己的孩子付出更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也让多少孩子失去了快乐自由的童年。如同池莉所言,每天晚上当她在大院内呼喊孩子回家吃饭的时候,竟然让周围的人感慨万千,这样的情景只是我们孩提时代的记忆罢了,现在哪里还看得到呢?现在的孩子哪个不是回家做作业、做习题,然后就是钢琴、画画之类的呢?亦池拿到了钢琴九级,绘画也拿过奖,在快乐之中不但是学校里面的好学生,也是全面发展的小天才。培养孩子,家长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吗?就只要给他一个读书的好环境,看看他的成绩单和排名,然后满足他的一些小小愿望就可以了吗?《来吧孩子》这本书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我们也如池莉那样与现有的教育体制对抗,而是怎样在现有教育体制下,保持孩子的一份快乐的心情,带给孩子更多学校里面所没有的教育,所谓家教不仅仅是在家补习学校的功课,而是家长弥补学校所缺乏的素质教育、为人处世的经验、独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虽然池莉一直在说,在中国现有的官本位体制下,作家其实也是普通人,不过作家还是比普通人具有一些优势,如上班时间不会那么死板,有机会接触名人和领导,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等等。对于真正的普通人来说,如何调和现有教育体制与孩子天性的矛盾,如何培养一个能力更强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会读书的学生,也是可以借鉴池莉的经验的。至少对我而言,我就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关心还是太少了,特别是现在的家长普遍缺乏与孩子平等的交流,因此在提供良好物质生活的时候,却在心理层面与孩子越来越生疏了。在这方面,我们还是应该向池莉学习,成为孩子的朋友,并且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也可以如池莉那样,做到“天才不是梦,快乐更重要”了。因此,我还是希望每一个父母抽空看看池莉的这本书,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想做父母的人,也不妨买一本看看,会有不少的启发。对于像我这样的父母而言,应该好好改变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或许我们还是有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天才吧?本文首发于国学数典论坛: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238778&extra。
  •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一个普通的男孩的母亲,但我想说,如果您是一位孩子的母亲、一位未出世孩子的母亲、一位希望是一个孩子的母亲的女性的话,我都建议您看看此书。订这本书源于对池莉近二十年的喜爱,看过之后才发现这种喜爱和信任一点也没有让人失望!感谢池莉的这本书。原本对池莉本人的生活毫不了解,仅仅是通过她的作品,她的书来感觉她是个跟我有点相像的人。《来吧孩子》更像是她的一部自传,详尽地描述了她和女儿的私生活,详尽地阐述了她的教育理念,我很佩服她的勇气,她敢于针砭时弊,敢于仗义执言,她道出了很多当下教育领域人所共知的黑暗,她道出了许许多多母亲想说而没有途径说出的话。我国当今的教育真的是无法只用“失败”两个字来轻飘飘地形容的,谁会面对全中国千百万的孩子的教育问题轻飘飘的起来呢?我想恭喜池莉,她很幸运,她有一个如此聪明出色的亦池,亦池也是幸运的,有这样一位名人母亲做后盾,但是像这样的组合能有几对呢?无数的家庭、无数的孩子都是最最普通的,那又该怎么办呢?我跟池莉真的很像,我对儿子也是这样,我希望给他幸福的童年,给他快乐的学习生活,我和身边的许多母亲都是这样想的,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又有几个母亲能坚守住最初的想法。我们只能向现行的教育体制举手投降,只能加入驱赶孩子拼命学习的行列,剥夺他少年生活里的快乐,像一个刽子手。然而不如此又能怎样?我们害怕等到孩子长大的那一天有可能的后悔,我们舍不得让孩子只身海外求学的那种艰苦和担心。我真的是一个很爱孩子又无可奈何的母亲,真希望有更多像池莉一样的母亲站出来呼吁,即使我们的孩子等不到这一天,也希望后来的孩子不要活得如此的痛苦。
  •     我花了整晚的时间读完了全书,读着就实在丢不下该书.从书中我感受到池莉对女儿浓浓的母爱,但是又很理性,不是宠爱,也不是以爱的名义逼迫女儿去做她不喜欢的事.她给女儿百分的信任,尊重,还有支持.这些都是一个母亲真实的爱,又理性.我很佩服她,她女儿也成长为一个有爱心,信心,自尊自爱自强的人.这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成功,这就是成功,做人的成功.我很庆幸买了此书,希望自己也能是一个好母亲.
  •     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中,如何培养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是大部分年轻父母面对的一个课题,池莉用自己和女儿的经历回答了,值得借鉴。做妈妈总是这样,一开始自信满满,遇到问题就会受挫,再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备受打击,所以需要好的书不断地鼓励自己,继续前行。
  •     看着很舒服吧,一个女儿的成长足迹以及一个母亲的自豪之情。
  •     可怜天下父母心!
  •     我看到的是一位辛苦养育女儿的妈妈,一位有智慧有思想不人云亦云的妈妈。“首先能够从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懂得生命意义”;“一个人的尊严和体面皆来自于个人的奋斗”。
  •     《来吧,孩子》是目前我读过的关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最为自由,放松的一种方式,池莉的女儿——亦池,一个生性善良、温厚的女孩子,在母亲的一步一步的领引下,从天真的小女孩子到现在的婷婷玉立的少女,这其间的过程,池莉也和所有的母样一样,付出了艰辛、眼泪和汗水!只是,当池莉面对女儿时,永远都是开朗的、笑容是真诚的!池莉的生活变故,没有打击到亦池的幼小心灵,相反的更加有了与妈妈相依为命的勇气。这一对母女,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的承担着风雨!亦池的每一次决定,池莉总是会郑重的应允,这里面有对女儿的娇宠,但更多的是对女儿的信任,这信任来自亦池的朴实的自信!
  •     在生下我的儿子之前,我已经十多年不看书了,池莉是谁?我真不知道。
    儿子落地后,我开始大量的购书,一年时间我塞满了家里的5个书柜。
    为了给儿子做榜样,我也开始看书了,各种育儿书籍一网打尽,慢慢阅读。
    “来吧,孩子”,我用三天的时间看完了。.
    著名作家写的书就是和号称教育专家们写的书不一样。
    这种文字组合果然煽情,我一路感动着、共鸣着看完了这本书。

    自从生下儿子,我心里一直有一种隐隐的痛、莫名的忧患。
    我的儿子这么小、这么可爱,我希望他永远健康快乐!
    至于将来是否成功人士并不重要,轻松愉快的度过一生是我一直向上天祈求的。
    看看现在的小学生拖着沉重的、带轱辘的、塞得满满的书包,我的心就痛!
    我的小小的可爱的儿子啊,我不要你过这样的日子!
    同为母亲,我们的想法一致,我们的心共鸣。

    池莉在这本书里用了太多的文字来反对对孩子的早期教育。
    很多人质疑,她的女儿不也在学前就认字了吗?钢琴又是怎么学的?
    认真看完这本书你就会理解,池莉反对的也正是我们大多数的母亲都不希望采纳的方式:
    强迫孩子接受早期教育。

    池莉,在潜移默化中、在生活中循序渐进的引导、教育着女儿。
    这就和现在的教育专家们提出的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惊人的相似。
    一屋子的书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大量的户外运动让孩子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思考。

    天下母亲的心也是惊人的相似:
    从不看书的我做了母亲就把家也变成了图书馆;
    儿子喜欢上了小汽车,我们买了各种小汽车和汽车的书籍;
    儿子喜欢上了地图,我们家里挂满了地图,买了各种地图书籍和地球仪;
    儿子1岁时喜欢了动词,我们全家人每晚表演节目,摸爬滚打敲~~1岁的小儿也表演的很是到位;
    儿子喜欢国旗、标志、手枪~~~
    我们一一满足,在他喜欢的基础上适当的延伸,再延伸~~
    所有这一切,只是希望他在轻松的玩耍中得到知识,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那么累!

    每个母亲都是啰嗦的,不啰嗦就不叫母亲。
    每个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不夸孩子的母亲是不正常的。
    我喜欢池莉的观点:
    “我希望我的孩子,首先能够从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懂得生命意义。
    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
  •     我希望用简洁的新闻体小说文体写 夹杂一点点的抒情 老板看完我写的五章 直接毙了 要大改 没有娓娓道来的女人味 推荐我看池莉的这个 还有龙应台的那什么书 池莉写道:“苍天啊,请眷顾我的孩子吧!赐予我回天之术吧!!” 真的愣了我 witchcraft???二逼呢么
  •     之前写了很长,结果电脑问题都没了,也不想为这本书写太多了。总之,大作家池莉用整整一本书把自己女儿捧成了女神,同时也反映出她自己思想的偏激和狭隘。再也不想看她的其他作品。
  •     刚看到这本书时,我只是感觉这是一位母亲所写出的育儿感受,而且是一位可以很好的使用文字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母亲所写的一本与女儿共同成长的书。所以毫不犹豫的放进了购物车。拿到手,并开始阅读时感觉这确实是一本好书,用了两天不到的时间美美的看了一遍,字里行间我都能感受到这位女作家对自己女儿真挚无私的爱。作为一个初为人父的人,我深深为之感动,并把这本书推荐给我身边的同事们,理由很简单——这是一本为人父母的人都应该读一读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作者是怎样教育她的孩子的,更重要的是,我在阅读的同时,更在思考,我应该怎么教育我的孩子。她的许多想法都能引起我的共鸣。作者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始终都在追求“快乐”、“幸福”让自己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生命的全过程中去体验幸福,我觉得这也是我要给予我女儿的。但是面对目前中国教育这样一种糟糕透顶的现状,我们作为家长的人能怎么办?作者有她的解决办法,我觉得她们母女俩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她们的成功我个人认为是不可复制的,她的偶然性远远大于必然性。但是毕竟开拓了我们做为家长的思路和事业。“生活的最终目的是生活本身”,我想至少我会教会我的女儿真正理解和实践这句话,如果她能做到那她就是幸福的了。
  •     池莉的文笔向来是喜欢的,不过她在育儿经验方面的作品还是第一次读。读完深深地感到中国教育的悲哀:学籍会卡住你上学的资格,小朋友在入学前就已经被分为三六九等;为了孩子各种厚着脸面求人;家长面对兴趣班表现出来的种种无奈和妥协;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淡漠等等。当然也有好的一面,就是可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而且还异常优秀。当然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可复制,我们至少可以让自己做到心安理得,在遇到问题时才不至于左右摇摆吧。
  •     这本书作为孩子的女儿也和我差不多大。之前看到一个推说:“我妈忙,小时候育儿书都是我自己读完的。” 我小时候家里几乎没书看,我也没和家长表达过我挺喜欢看书的,只能把家里有限的作文书来回看好几遍,真可怜。如果当时我也能读些育儿书教育自己,教自己怎么和别人沟通,该多好。
  •     好像某篇评论里说到的那样,如果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怀砰砰,我估计也会对满篇的溢美之词嗤之以鼻:就是个小孩子而已,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一边感受着肚子里小家伙的动作,一边看池莉与女儿那种亲密的关系,觉得是那么自然。即使是还完全不知道砰猪长什么样是什么性格的现在,我都觉得小砰是最乖最省心的小孩,你看我既没有suffer所谓的morning sickness,又从来没有担心可能的spotting,而且也没有变得灰常重,虽然这可能跟是不是砰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我依然觉得是自己的孩子心疼我。所以更别说看到一个长大的了的小朋友,有自己想法的青少年自己油然而生的那种自豪感了。所以觉得孩子真的会让女人变完整,所以现在既同情又理解那些不能生小孩的女人的痛苦。希望跟着砰,再走一遍人生的前半程:)
  •     有些值得借鉴,有些就不认同啦。现在的学区应该没有乱成那样了吧,在哪里读还真有那么重要吗?
  •     花了一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到很多地方,忍不住泪花闪烁。同样作为一个有女儿的母亲,她在写道跟自己女儿经历的求学挫折、成功喜悦之时,我都有感同身受的共鸣。我的教育理念跟池莉大致相同:绝不强制孩子去上自己不喜欢的兴趣班和辅导班,她的童年应该多接近大自然,她获取知识和经验的主要途径应该通过阅读和旅行,当然最重要的,她应该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父母应该尽可能多花时间陪伴她成长。当然,也许在中国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这样的理念实践起来会困难重重,而我的女儿现在才一岁半。但是,我会尽量坚持,让我的女儿对大自然有天然的亲近和敬畏,对事物都有感恩之心,独立乐观,过真实不虚的生活。这本书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更像一本心路笔记,所以文字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直白又真诚。
  •     作家的优势在于连夸孩子也可以出本书……高中在一中图书馆借的 补录
  •     真是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来看的一本书。。在书里不光能看到中国教育的现状。。更让你了解了一位妈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对女儿是怎么关爱的。。。欣赏亦池这孩子。。。更尊重池莉这位好妈妈。。。
  •     《来吧,孩子》,看完心里觉得无比的欣喜,如获至宝。记得那还是多年以前,老家刚刚开了一家书吧,我在里面闲逛,发现一本《怎么爱你也不够》,是池莉写她哺育出生爱女的心得。草草翻了几页就挺喜欢,记挂着以后有空买一本,结果未曾如愿。到如今也已是四处寻觅不得了。但是从那之后,我心里就暗生出一个心愿,希望以后也能生一个乖巧的女儿,那么那么地爱她,抚育她成长为自己的一生的密友。上次在新华书店逛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这本新的育儿心经,同样是池莉,写的是吕亦池长大后的故事,笔触是那么的平实感人,我同样义无反顾的恋上了它。可惜当时一个犹豫,暂时放下了这本书,等到第二次决定再去的时候,就已经脱销一空了。然后就上了当当网,找到这本,并且还帮朋友也带了一本。今天一天就看完了。随着池莉偶尔又展示出的幽默笑了,也被那种母女深情触动得哭了。相信我和所有读者一样,是多么喜欢和期盼一个如亦池般的小孩。我日日的期盼,老天哪天也能赐予我一个如此般鲜活的女儿。最大的体会是,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直面人家近乎完美的家庭教育,我反思到自己的不足和担忧。要做好一个好母亲,也许我自己还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如果那一天到来了,我希望自己能从这本书中获取知识和力量,并和我的孩子一起,永无止境的学习和快乐下去!
  •     怎样培养正直的孩子,适应社会的孩子
  •     这可人儿得妒忌死多少家长啊 我应该买一本随时翻翻 因为这里面的教育理念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     池莉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之一,最重要的是,她是武汉滴,哇哈哈哈哈哈
  •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泪眼朦胧。恍惚也有了被照见的感觉——心酸,感动,欣慰,感同身受。我不知道,原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经历如此之多的担忧、焦虑和自省。以前,池莉在我眼里只是个作家,虽然她的小说写得还不错,但并不是我的那杯茶。及至看完这本书,她在我心目中俨然已是位深具智慧的伟大母亲了。因为有她近乎于溺爱的“袒护”,女儿的成长之路,可以一直拥有和同龄孩子不一样的一片天。在这片天空下,她自由呼吸,快乐成长。不只如此,她的最可贵之处,是她始终将女儿德行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作为成长的第一要义,远远置于功利的要求之上。这在现时的社会又是多么地难得!当然,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她也是成功的:女儿品学兼优,不骄矜不叛逆,是每个父母都想要的“乖乖女”。求学路上,虽历经种种艰辛,不一而足,但她始终尊重并支持女儿的想法。当然,女儿也没有让她失望,在书的末尾——“这个女孩儿,她的盛开超过了我的期望和梦想。”“世上有一种爱,最是没有道理可讲,这便是母爱。”“人世间的母爱,有人世间的种种好,也更有人世间的种种难。”——这是池莉在开篇告诉我们的。孩子对于母亲,有花朵朝向阳光的天生信赖。母亲的一句话、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母亲爱孩子,这总是毋庸置疑的,但爱的方式和爱的智慧却是千差万别。做一个有智慧的母亲,这大概是普天下每个母亲的愿望。
  •     在此之前,对池莉的书是有所耳闻,但确没有仔细去读过,大体知道她与她作品的名气。可当我无意中在书店翻看到这本书,确有种异样的感觉吸引着我,每天都牵挂着,直至书送到手。首先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几行小语,可当我把书一页、二页、四五页地翻看完时,心中满是感同身受的喜悦、对美好前景的憧憬及对池莉母女两人的深深祝福!虽然书中的“我”,不是我,但对儿女的爱,应是相当的。特别是,如果你家也是有女初长成,那大家的感觉就会更加贴近。我从事的是儿童教育工作,学习过不少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但在我的宝贝出生之前,我对儿童教育虽有所体会,但那是来自工作、来自书本、来自他人。随着女儿的出生与成长,我也随之成长,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特别是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如何去爱——如何去爱你的孩子、家人,如何去爱你的人生......这一切的解答都可以来源于你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每一天,你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每一步。如果,你认为养育孩子,必须有科学的方法,需要不断的学习,象“池莉”样拜书本为师,那么你就学会了“慎重”与“严谨”;如果,你能忽略孩子的年龄,无论她是出生的婴儿还是懵懂的少年,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而不是用父母权威去镇压,那么你就学会了“尊重”,同时也会得以回报以“信任”;如果,你不是那样去“追求功利”,让孩子成为“光宗耀祖”、为你争取“面子”的玩偶,让孩子自然、快乐的成长,那么你将学会“平和”,更有可能收获“希望”。不要以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来成为你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理由,不要托词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将孩子交给祖辈或他人带养。那只是满足了孩子生命存在的最低标准,只是让她们活下来而已,并不能让孩子及你自己拥有品质高雅及丰富多彩的生活。来吧,孩子!困难我们一起面对,快乐我们一起享受!我的心潮澎湃只源于你心的舞动!一起来吧,看池莉的《来吧,孩子》,带着满满的爱意、带着些许欣赏、还有一点点智慧,一齐去享受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别让孩子的生命因你而留下空白,也别让你的生命留下遗憾!(原创发言,转载必究!)
  •     很好的亲子关系读物,会再读
  •     作者的每一句都打动我心,大概普天之下的所有母亲都是如此的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快乐,健康,自由,不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可是又有多少母亲,真的能做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依照自己孩子的特点去教育,去引导,去扶持孩子的成长呢?有多少父母,借爱的名义,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呢
  •     一口气读完《来吧孩子》,心情非常激动。作家池莉作为一个母亲所经历的全部对于我来说都是那么熟悉,而她,把这一切表述地如此形象贴切,非常棒!其中关于孩子的教育,也是我本人的最大困惑。读后,感触很多,也受到不少启发,关于对目前就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的教育问题,似乎有了一思路,谢谢作者,也谢谢当当!
  •     我要给满分。这是一本母亲培育优秀女儿的书。书里写到,他们教育的三个原则:让孩子尽情和朋友玩耍;热爱大自然;坚持阅读和讲故事。顺应孩子的天性+平等对话。想起,人的一生其实都是童年的回放。不断修补,不断重复。体验曾经的美好,修补之前的漏洞。整个生命都是舒展自由平等的,全面发展的。
  •     妈妈某年送我的生日礼物。边看边哭。
  •     池莉是我最爱的文学家,好遗憾,这本书是08年出版的,而我11年才看到并购买,如果我早点阅读,应该在育女方面早有收获。全文都浸满了一个伟大母亲对女儿的浓浓情意,书中有句话写到“我对她没有任何要求。如果她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那么我情愿腐朽在她的跟下”表达了一个母亲对女儿全部的奉献。书中有大量对中国教育的批判,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一个著名作家的女儿都遭受如此多的磨练,可想而知一般不知名的百姓。非常感谢她能拿出笔帮我们说出老百姓的不满。
    非常好的一本书籍!
  •     这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本池莉的书,终于买到手了。此前买书的时候看到一则评论,言辞激烈抨击池莉,说她被母亲的眼蒙蔽了,只看到自己孩子的好,完全对读者起不到教育和引导作用,我觉得真是大错特错了,这里有对孩子的信任和循循善诱,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的过程,这本书就像是一道私房菜,做给自己吃的,无意之中你还有机会品尝了却还要指责它不是特意做给你的!而且我觉得她是真的有资格为自己的女儿骄傲的。
  •     因为看过池莉的一些随笔,挺喜欢她的风格。买这本书是冲着她独特的育儿经而买的。果然,看后受益匪浅。池莉的为人和风格,都是我极其欣赏的。经由她悉心培养的女儿,也是那样出类拔萃且美丽可人。一边看,一边被作者和她的女儿感动而开心。好像就是看着自己的孩子经历了那样一场场艰难的考试,取得了那样令人羡慕的成绩。从来没有一本非小说的书籍让我这样看得爱不释手。里面作者写到的很多做人的道理真的是应该作为教育孩子的很好的借鉴。
  •     报纸连载读完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