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要死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5
ISBN:9787805676678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页数:374页

作者简介

中世纪时期,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并存着一百来个各自为政的小城邦,频年相互攻战,企图争雄称霸。城邦权力的建立依靠暴力和阴谋。君主们的生活骄奢淫逸,党同伐异,政权的更迭异常迅速。
公元一二七九年,雷蒙·福斯卡出身于卡尔莫那的一个贵族家庭。后来当上了该邦的君主。他努力振兴城邦,欲与当时强盛的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并驾齐驱。可是他感到人生须臾,无法在短短几十年的岁月中治理好一个国家。他盼望长生不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名老乞丐手里取得来自埃及的不死药,服下后以为从此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意大利各城邦争权夺利的结果,反而招致法国势力的入侵。
福斯卡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命运是相通的,要励精图治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掌握一个统一的宇宙。他不惜把卡尔莫那献给疆域庞大的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自己充当皇帝的谋士。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位四十年,不但没有如愿地建立依照基督教教义行事的世界帝国,反忙于镇压各地诸侯的兴起与叛乱。兵连祸结,帝国分崩离析,基督教也分裂成新旧两派。在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上,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贪得无厌,强占尽可能多的土地,使原来庞大昌盛的印加帝国、玛雅城镇、阿兹特克民族的家园只剩下一堆废墟。福斯卡看到这种情景心灰意懒,认为统一的宇宙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分裂的人。一个人形成一个宇宙,他的内心是无法窥透的。一个人妄想为他人建立的幸福秩序,在他人眼里可能是一种灾难。在这些短暂、多若恒沙而又各不相干的心灵中,能不能找到可以共同依据作为真理的东西?他无法肯定。一个人唯一能做的好事,是按照自己的良心行动,其结果则难以预测。除此以外,人不能有其他奢望。
尔后,福斯卡与法国探险家卡利埃勘探加拿大大草原;在法国度过一七八九年革命爆发前的启蒙时期;参加一八三○年推翻波旁王朝的群众起义;目睹一八四八年席卷欧洲、使工人阶级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革命运动。在与普通人的接触中,福斯卡逐渐明白:人生虽然短促,谁都无法避免死亡,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潜伏着铄石流金的生命岩浆,在出生与死亡之间的生命过程中,一旦得到诱发和机遇,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一时的胜利会成为日后失败的伏笔,一时的失败也可能是日后胜利的种子。从有限的人生来看,一切成就还是具体而微的,胜利来临而失败未至的时刻人总是征服者,不管未来如何是奈何他不得的。福斯卡又看到,有了这样的信念,值得人去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为了实现这样的信念,又值得人去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命一代代往下传,使人始终有爱,有恨,有微笑,有眼泪,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内容概要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被誉为西方女性“圣经”的《第二性》,1954年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自传体小说《名士风流》,以及长达四卷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回忆录》。波伏瓦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的终身知己。他们是一对自由情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他们那长达半个世纪没有婚姻束缚的“契约式爱情”,既惊世骇俗,又荡气回肠,而他们各自与其他异性及同性间的性生活既遭非议,又引人关注。不管人们如何评头论足,波伏瓦的一生活得充实而真切。其不容置疑的才华、追求卓越的自由心灵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都具有永恒的魅力。在二十世纪的法国文坛上,波伏瓦永远是一个靓丽的人物,值得学术界的研究和探讨。


 人都是要死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你望过星空吗?在晴朗的晚上,用凝视的方式。 那时候你是不是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成年以后,凝视星空是件很危险的事,因为那些虚幻的光很容易动摇一些基本的东西:理想、追求、虚荣等等,在星光下它们变得轻如鸿毛,淡若浮光;再想想,不管圣贤如何伟大、历史如何厚重,都不及星空中某点的暗淡光芒来得更遥远、亘古,我们所做的一切有多少人做过、正在做和将要做,成功了、失败了,在星光下有些什么意义呢?当这颗行星归于寂灭时,谁又留下了什么呢? 有谁说过:欲望是无止境的。我怀疑,也许只是达成一个欲望的时间相对百年的生命而言太长,当生命终止时,没有达成的欲望才真正成为了永恒,再无止境。只是因为生命的短暂,才凸显出欲望的高岗。 假如生命是无限的,会是一种幸运吗? 我的手中是一本看了一半的书,书中有个不死的人。当看到这一句:“我瞧了瞧手,这双受天罚的手,我懂了”时,我合上书,深呼吸。“天罚”!充塞满脑的混乱理清了:——死,是上天赐予我们多么珍贵的礼物。书是《人都是要死的》(<Tous les hommers soul motels>,作者是西蒙娜·德·波伏娃,存在主义者、作家、社会活动家、女权运动先驱、萨特的终身伴侣。这本存在主义文学的经典在国内一直默默无闻,它和萨特的纲领性文件《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同年问世,一个说理一个叙事,共同指向存在主义的核心:“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即合理”,在二战后的西方曾引起过巨大的争议。书中虚构了一个不死的人:雷蒙·福斯卡,福斯卡出生于13世纪意大利的卡尔莫那邦国,他雄心勃勃,幻想着建立一个富足、理性、和谐、大同的国度。他偶然得到了来自法老的不死药,并在重新开始的永恒生命里大展抱负。200年里,他的努力让一个个理想成为了现实:卡尔莫那在城邦混战中强大,躲过了蔓延欧洲的黑死病,消灭了宿敌热那亚,成为了意大利最强盛的邦国。但是他的理想又一个个都走向了反面:军事壮大了,战争也升级了;躲过了瘟疫的人群热衷于在战争中失去生命;消灭了强敌却是为更强的敌人扫清了障碍;国家强盛了,但是穷人依然穷,富人却在忙于奢侈;为了统一意大利所做的一切,只是让意大利轻松地落入了法国人、德国人的口袋,他的所有努力最终都成为徒劳无益的举动。而那些有生命尽头的人永远不会按照他的思路去完善这个世界,一代一代,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重复着愚蠢的行为,都在用相同的方式力图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虽然这些存在是可笑的、无谓的。在书的中间部分,福斯卡终于明白,不死,是上天对他最大的惩罚,而且这种惩罚再也没有尽头。不止一次的,我被福斯卡那执拗的问题震惊:“对谁需要?对什么需要?”福斯卡的自问将随着他被天罚的生命延续下去,但是每一个只有短暂生命的人都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让回答变得有意义的前提是: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了死亡,一切都将不再重要,理想、追求、爱情、幸福以及痛苦、悲哀、耻辱等等等等,如果没有必然的消逝,存在的一切都将被磨蚀,成为日渐扩大的空洞,这个空洞最终吞没所有的存在,成为万劫不复的虚无。东方人也许更早的认识了生死,“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不就是那无边无际的空洞?我们的存在是由谁来确认的?我们的努力是在完成什么?因为生命有涯,我们可以把生命寄托在一个目标上,这个目标可大可小,却是我们存在的依据,但是在这个目标确定之前,我们已经存在。对于已经存在的我们,为什么还要一个依据在证明自己存在呢?一个小孩会以吵闹来突出他的存在,一对恋人会以婚姻或者分手来证明他们的存在,一个政治家会以一项改变他人命运的决定来体现他的存在,但是他们不管是否做出相应的选择,实际上他们本来就存在着。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证明存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远比存在更有价值。于是我们就在不断的证明着、选择着走向死亡,唯一的价值是在其中的某一段,我们能够确认自己存在过。在书中,福斯卡是一个神,由人而转化的神。他选择不死时,他只是人,只能以一个人的思维去决定,他的理想和欲望太大了,他认为需要永远的生命才能去实现。当他成为神不再恐惧死亡时,他有了超越人的理智和坚定,但是他忘记了他所驱使、引导的还是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他们所有的缺点在繁衍中被继续着,物质与科技发达了,人的进步却并不大:缺乏理性与知识时,他们就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杜撰神、崇拜神,有了理性和知识后,他们就偏执地相信自己。永远是这样的周而复始。对福斯卡的牺牲,人们不感激,因为他的生命无限;对福斯卡要求人们为将来而牺牲,人们就反对,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存在过的痕迹,而不愿成为一种理念的注解或数据。福斯卡在漫长的岁月里,一次次的振奋又一次次的消沉,他亲历了宗教改革、新大陆的发现、法国大革命,社会在螺旋上升,但是在一定时期又会倒退,此消彼长间,离理想国度还是同样的遥远。福斯卡更多的时候成了一个观望者,在历史惊人相似的片段里默念着:“对谁需要,对什么需要。”而我看见的福斯卡不是神,我猜测,福斯卡是作者高度提纯后的一个抽象化的人,是人类本质的象征,他的不死暗喻随着这些本质将伴随着人类而存在。人在振奋与消沉间漂浮,不断地肯定自己否定自己,我们无法回避缺陷,也在尽力完善,虽然我们作出的种种努力与尝试可能只是越来越偏离自己,但是我们曾经尝试过,我们就存在了。也许这就是萨特所讲的存在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与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和古中国相比,我们的科技和知识已经有了巨大进步,但是我不敢说我们的智慧有多大的进步;对世界的探索上,我们也有了伟大的进步,但是对自身的探索却并不比苏格拉底时代、先秦时代做得更多。当社会进步的速度超越了我们的承受力时,我们看得越多就越茫然。生存的价值一直摆在我们的眼前,莎翁借丹麦王子问:“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笛卡尔感叹:“我思故我在”,尼采高呼:“上帝死了”、“我是太阳”。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生命终点的压迫感与我们形影不离,正是因为死亡就站在路的那头,用复杂的目光与我们对视、交流,才会逼迫我们在本质之外还有额外的追求,不愿象尘土一样被风推向尽头,甚至奢望在行进中,理解这个过程的意义以及“我”在这个过程中的意义。路有终点才会有走完的决心,而永远没有终点的路,我想再坚强再果敢的人也不敢去尝试,即使尝试,没有了终点,那么行走就失去了意义,因为行走的过程在无限的距离中意义只是趋向零。我们可以鼓起自信说“我不在乎过程”、“我不在乎结果”,但是谁敢说“我不在乎过程与结果”?正是因为死亡才让我们的一切尝试变得有意义,也许个体的死亡对人类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对“我”,它就是全部的意义。所以,死是珍贵的!上一次看《人都是要死的》,我只能说这是本好书;这一次再看,我还是说这是本好书,但是它让我混乱了,我写下自己所有胡乱的臆想,不说我理解了什么,即使我在误读、在曲解它的原意,但是当我思考时,我能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着的。最后,我只想把自己能够知道的一段话告诉福斯卡,那是来自于我尊敬的一个古代中国人: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樰,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逍遥游》
  •       以前总疑惑为什么西方人的超验小说(包括科幻、神幻、魔幻)都要比东方式的更吸引我?毕竟,东方的神仙鬼怪神通多了。一只神猴七十二变,无所不能,但如来佛掌法力更大,简直宇宙无边。但,似乎总少了点什么。现在想来,也许正因为这些神仙畜怪太神通,离我们太远了,所以,即使精采,也无关我们痛痒。 而西方那些superxx们却离人类并不远,他们只比普通大众多那一点点特异的功能,混在人海中,说人话,尽人事,思考着做为一个人类的问题。雷蒙.福斯卡就是这么一个比普通人类多一点特异功能的人,但他的功能是长生不死。  关于存在福斯卡生于公元一二七九年的意大利的卡尔莫那,曾雄心勃勃,叹时日风飞,不予我待。得到长生药前只想为了自己的城邦,得到药之后,为了能统治整个世界,他把城邦献给了疆域庞大的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自己充当皇帝的谋士,期待统一后的世界因有了他的励精图治,众生得以幸福安生。然而,这番过大的事业,连佛祖上帝都完成不了的事业,不是以他比常人多拥有时间就能完成的。除了拥有时间和不死之身,他仍是个常人。 无法控制的各大经济集团,各自的利益致使各地在叛乱,帝国在分裂;马丁 路德在蛊惑人心,基督教最终分成了新旧两派;他想去建设美洲新大陆,却使得原来辉煌的印加帝国被摧毁得只剩下废墟,  福斯卡心灰意冷了,认为统一的宇宙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分裂的人,一个人形成一个宇宙,他的内心是无法窥透的。一个人妄想为他人建立幸福秩序,在他人眼里可能是一种灾难。一个人唯一能做的好事,是按自己的良心行事。以及心不能不死 福斯卡在本书中的出场,是因为一个美丽娇横的法国女演员雷吉娜,这时时间已到了二十世纪,福斯卡活了也有七八百岁了,但仍英俊年壮,只是形如槁木死灰,百无聊赖。自以为是的女演员要“救活”他,而“再生活一次”,却正是福斯卡害怕的,但他也知道,这也是他不可避免的。因为雷吉娜,福斯卡只得再爱一次,再活一次,但与轮回的生命不同的是,他没法遗忘,这不单止是说,雷吉娜在他的心目中跟其它的女人有何不同,对福斯卡来说,这或许意味着又将面对一场生死离别,白白爱一场,白白活一场,又该那样结束,永远“没完没了”。长生不死这种天罚,连雷吉娜都感受得到了,故事才听一半,她便要求停止:“别往下说了,没必要,说到底故事总是相同的,我知道。”我们是否要感谢孟婆的那碗汤?即便有轮回也因遗忘使我们分裂成了不同的人。我们死去的时候,心也死了,一切划上了句号,灵魂得到了休息。肉身不死是幸福的,然而活眼看着,心却麻木,却是最大的悲哀。
  •     福斯卡在无尽的岁月中有过很多心爱的女人,每一个他都是用心去爱的。我不懂为什么当那些女人知道福斯卡是个不会死的人的时候都会感到害怕。刚刚读到玛丽亚娜这一部分。不明白为什么玛丽亚娜在知道福斯卡的一切之后会感到那么绝望。难道一份真实的感情对个女人来说还不足够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间歇性发作的存在主义焦虑又来拜访,这次的解决之道是读波伏娃。这本书里她写得直白易懂,看下去居然欲罢不能。
  •     其实我没什么太多的感受。单纯觉得买了就要读。
  •     第一次觉得永生是那么可怕!
  •     一个永生的人的心态的变化,可以说也是从生到死从鲜活到死亡的。很遗憾对欧洲历史仅仅浅薄了解,但是波伏娃很厉害,几百年的历史一以贯之和永生的人的心态完美契合。所以通晓历史看遍兴衰大概对人的存在也就更有想法。
  •     永恒时空的终结,人类纪元的开始。《永恒的终结》及《男人来自地球》应是波伏娃的催生儿吧。
  •     我们都是朝生暮死的小虫子,可正是因为朝生暮死,因为短暂,因为害怕失去,才使得一切变得珍贵。死与不死,人都是要有寄托的。
  •     永生不死是种罪和罚。
  •     读了之后,就在想,多亏我是会死的,要不永生多恐怖
  •     之前同题材的科幻作品和这个一比顿时都显得那么没劲。
  •     是死亡让我们懂得生的价值
  •     波伏娃中性的文风读起来酣畅至极,没有过多的描写反而更显得震撼人心。未知死,焉知生。反正人都是要死的,幸好人都是要死的。
  •     永生的悲哀
  •     没有读完,不死者的故事太生硬了,波伏娃没有从心理层面指出受苦性,而福斯卡宛如一个偏执的暴君,读起来太隔阂,没有办法同理地去感受这样一种虚无的状态。而从宏大的历史兴衰来讲存在主义的命题,其实我想,是不需要这样长的篇幅的。(另有一点,一个人一旦掌握永生,他就站在了普通人之上,他会更冷漠,更蔑视血肉之躯,也更不通人性。他是冰冷的暴君,自以为掌握了宇宙万世,但事实上,他才是最无意义的存在。因为他的无限性,使他没有办法看到因生命之短而达到的无限,他活得太长了,在他眼里一切都变得有限,历史兴亡无能抵挡,个人的无限,有什么意义呢。)
  •     头一次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沉进去了。
  •     不敢相信从前竟然因为萨特对波伏娃有偏见 现在我简直爱死她的调调了。
  •     有许多人写了以永生的人为主角的书,可是写的这样沉重(找不出来词了),这样让我看了之后感到恍惚的,很少很少。
  •     很好看。来自地球的人比这个弱爆了。
  •     写小说还是小说家来吧
  •     好好看啊
  •     像是做了一个充满着绝望、希望、瞬间与永恒的梦
  •     4.5 人的共性与个性
  •     存在与时间,与虚无
  •     以不死之人的角度俯瞰整个历史,顿悟人生
  •     大气!她想的这些,让我读的时候忍俊不禁喏
  •     应该让我感到我活着,即使为此死也甘心。
  •     人都会经历衰老和死亡,如果一个人不会衰老和死亡,他还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小说里不会死亡的福斯卡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因为他不会死;同时与福斯卡交往的人也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因为总有一天他们会死。到底谁的生活、谁的存在才是无意义的?
  •     补记。大爱之一
  •     写得一般,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一直在寻找,最后无奈的总结就是书中几次出现的语句:一个人唯一能做的好事,是按照自己的良心行动,其结果则难以预测。除此以外,人不能有其他奢望。这一观点和很多先哲的思想有相似之处。
  •     震撼
  •     这书也写的太天才了吧。她被称为伟大的女性毫不夸张。
  •     主人公是“周围的人都死了,只有我活着”,我是“周围的人都胖了,只有我瘦着”,同一种孤独感 T.T
  •     读完前一百页两星改四星2016.4.14 读完全书改三星,文笔和情节减一星,尤其是最后三十页。想尝试写一本中国版的《人都是要死的》来倒逼自己学习历史 = = 呵呵哒 4.16
  •     市井小民之所以养育后代,也是需要被人记住,证明他的存在吧。 至于我本身,我不希望留给后人压力,我自己想留下什么样的东西,我可以写自传,或是请人写自传,留给发闲想看的人看,不爱我的人,我何必拿着亲情、爱情之类的纽带束缚他呢?
  •     “你们这些小飞虫"
  •     一目一页仍然花了一些时间翻掉这本书,然而并不是很get得到别人的震憾。对于不死人这种超假的人物设定一点都不觉得有意思,再加上不是很喜欢历史,这书对我来说没有可读性。如果要魔幻科幻什么的,那就彻底天马行空啊。如果要讲人生哲理,那就脚踏实地去写真实的生活啊。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讲死这件事而用不死来衬托啊。
  •     开头也许会觉得无聊,越看越是为之着迷。
  •     與不死之身的人共事 探討人生的意義 歷史 哲學 虛無 存在主義的浪漫之作
  •     我朝天涯走一步,天涯往后退一步;每天傍晚,天涯落下同一个太阳。人的作为不是有限的,也不是无限的,而是无定限的
  •     其实我没看完啊。但是我也看了一大半了。艾玛给我费劲的啊,主题思想不就是就算找个能永生的也不能永生么。 这个名字倒是取的很有水准。。。 这么高的分不能理解不能忍啊。。。
  •     在福司卡进行回忆前的部分是在是存在主义的赤裸裸的说教了
  •     向死而生。以人类的渺小,不朽只是徒劳无功,死亡的另外一种形式罢了。
  •     8.10下。傳奇的故事,永恆的話題。怎麼活,寫不完。
  •     哲学家的小说,可以作为尼采思想的一个文学上的参考——人因为有一个要死,因而人生才值得追求。周六法图劳动间隙和周日一天翻完的,喜欢。波伏娃的《第二性》还想再读。
  •     打五星并不是力荐的意思,而是世界上既然有了这本书,那我就不必写了。其实不论寿命长短,虚无就在这里。佛家讲如梦幻似泡影,基督说人被逐出伊甸园的屁事,就是在不断讲虚无。可是因为善意,佛要不灭,神即真理之类的,给人一条活路。萨特夫妇真·毁灭狂魔啊,把古典哲学玩死,存在主义那是什么流氓啊,还不如享乐至上呢。
  •     remarkable.主题并未给我带来震撼,因为我早明白生命的无意义,但却有种自己并不孤独的亲切感。
  •     不仅写法上很一般,而且主角整天叨叨“永生好苦好空虚我好羡慕你们会死你们都不能理解我”,实在太装了
  •     波伏娃天生傲娇啊,写得好看。
  •     读过之后跟《不存在的骑士》弄混了,重读一边,仍旧很惊诧于波伏娃的文笔。 12/19 大约两周前读完的吧。总想起那个在美洲找大河的男孩。
  •     寒假的时候因为看到了波伏娃的传记 最为感叹的还是她和萨特存在主义式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而回归严肃来说 很敬佩这样的女性 在哲学和文学的领域发挥出这么大的光芒 因为专业的原因更对这个女人感兴趣所以找来这本书 对于我来说历史总会让我很纠结 虽然是学思政的可是从高中起和历史就不对付 亚洲历史都学不好更别说欧洲那些几世几世的...存在主义的经典体现 实体的永生存在已让精神感到无力不快 哪怕是肉欲都无法长期唤醒实体的精神...存在只在我们应该存在的时间里显得重要 那些违背了自然的存在落到客体都不会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而我也想到吸血鬼日记这部剧 活了500多年不停地更换居住地拿到各种学校的毕业证 还不停地活在爱恨纠葛里不能自拔 与其相比幸运的是福斯卡还能享受活着一小半时间的睡眠吧
  •     萨特情妇,最初印象。度娘一问,真是“浪漫”的法国人。小说塑造了一个不死之人福斯卡,从亚平宁彼此征伐的中世纪,到日耳曼大帝国统治,再到欧洲群众起义,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跨越600年。这些只是历史大背景,具体而微的是,一个人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苟活。想想,一个人不死,他认识的人都死了,他的事业虽盛极一时,却不能有所作为,一切到头都成空。那么,人还有活着的意义吗。“我厌恶那些老年人,他们觉得活了这一辈子,象一块大蛋糕那样圆而丰满。我厌恶那些青年人,他们觉得前途无量;我厌恶所有人脸上流露的这种兴奋聪明的神气。”不死,乃是天罚。没有绝对的胜利,只有阶段性的。人在最本质上,是孤独无力的。幸亏人都是要死的,否则,看着日月变换,却与自己无关,无法任何作为,到最后,只剩“我孤零零一个人,跟那只老鼠”,岂不悲乎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