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七七级的北大岁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文学七七级的北大岁月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501190416
作者:岑献青 编
页数:572页

作者简介

《文学七七级的北大岁月》主要内容简介:三十一年前初春的一个晚上,班主任张剑福老师召集了第一次班会。议程无非也是选班长选学习生活文艺诸委员之类,与悠长的北大校史上此前此后所有班级入学新生的第一次班会,大概也没有什么不同。非比寻常的是同学们的年龄差异,从最小的18岁到最长的31岁,济济一堂挤在三十二楼一间简陋的会议室里,兴奋得发亮的眼神,彼此点头致意:是的,文学七七级的北大岁月,于焉正式开始了。
这些人能相聚在这里,真不容易。他们中没有几个应届高中毕业生,多是些煤矿、油田、毛皮厂和工艺厂工人和下乡知识青年。在浩劫中早已荒废学业多年,突然恢复的高考令人措手不及。重要的不是一向智商高品学优当然出类而拔萃,或是原本文史根基扎实动乱中也没断了温故而知新,也绝非因了高人的指点如何恶补了数学,而是大环境的拨乱反正。大有能者在付出惨重代价的大折腾之后,终于体认到其在正常治理现代生活方面的无能。多灾多难的中国现代教育,终于摆脱了激进而荒谬的乌托邦梦魇,重拾正轨。因为正常,所以难得。

书籍目录

文学七七级的北大岁月前言01  我们同学  叶君远:记忆的鳞片  颜乾虎:咱们的334          “土八路”的同忆  刘志达:难忘的“3·20”之夜          想起上大学时的几件事  杜笔海:334往事及怀念梁左  龚玉:开“天眼”        难忘北玲  黄子平:早晨,北大!  陈建功:后“七七”岁月的惊喜          默默且当歌          我作哀章泪凄怆  江锡铨:328忆旧  宋聚轩:高考          我的“入学通知书”  李矗:回眸北大师门——兼为文学七七级授课先生画像        梁左辞世八年祭  李彤:前缘        祭梁左  吴北玲:……  徐启华:……  夏晓虹:我的走读生活  刘德联:陪住二三事          重读同学留言,回忆校同生活  张玫珊:万里负笈到北京          入山深浅丘壑美          怀念北玲          怀念老同学徐启华  李志红:我们是舍友  陈京松:“334”夜话情史          追忆梁左  张鸣:那难忘的岁月,仿佛是无言之美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郝秀竹:当年我们如此年轻  郭小聪:北大忆往          落日辉煌          哀老友梁左          天鹅之声  陈从杰:不是回忆的回忆  岑献青:北大杂忆          同学北玲  黄蓓佳:珍藏北大  王小平、黄蓓佳:任北大演戏  王小平: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天堂老友——忆吴此玲  上景琳:一份抹不去的记忆  丁夏:未报考而被录取的中文系学生——我的高考回忆  杨柳:高考故事和毕业留言  张继凌:一个承诺,一份坚持  朱则杰:我是怎样选定清清研究方向的  孙霄兵:室友启华  郭丽平:与中外同学游览长城  朱晓进:留言本上的记忆  高小刚:陪住  宋红:随一新师驾游巴蜀        迟到的怀念——怀念老同学徐肩华  谭桂兰:来自祖国东南西北的女生们  赵小鸣:三人为众  许柏林:我的三所“大学”  梁左:……  卢仲云:难忘北大的人和事  高少锋:一根有思想的苇草  赵红:怀念犹如相见  王娟:与梁左的一次合作  苏牧:“他”        关于梁左的二三事  王林:北大与我        林庚先生——真正的大师如此安静  李春:“李春不在”  沈楚瑾:有缘  查建英:忆梁左02   我们老师  我们班主任  费振刚:当噩梦醒来时——写给中文系一九七七级文学专业同学  洪子诚:  “边缘”阅读和写作——“我的阅读史”之黄子平  李思孝:回归原点开讲新课——给七七级讲课引起的回忆  刘烜:回首一九七七级  吕乃岩:给文学七七级同学们的信  马振方:燕园日月共书香  闵开德:写给文学七七级  孙玉石:七七级一首读不完的诗  谢冕:相聚在新时代——记北大中文系一九七七级  乐黛云:怀念吴北玲  严家炎:短长书  周先慎:难忘最是师生情03  我们记录  文学七七级纪事  文学七七级课程及授课老师  告别老师  文学七七级班刊《早晨》后记

图书封面


 文学七七级的北大岁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是在新华书店偶然看到这本书的,一下子就钻了进去。毕竟这年头遇到本好书不容易啊。文坛大家手笔,非网络小说可同日而语,只是太贵了。
  •     真是极偶然地借到这本书。归类在报告文学,从头到尾认真看完,非常喜欢。这本书放在历史或文学史上,也许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一路读过来,受到的启发还是蛮多的。他们之中,最终走上文学之路的很少,大部分当了老师,做了生意,上了班,或许直接嫁人了再无消息了。但是在最初的一开始,他们聚在校园里,那份亲近文学静下心来做学问的纯粹是非常动人的。因为他们不像我们,小学初中再高中一路升到大学。他们在重回校园之前,大部分都已进入了社会,有人是学徒工有人种地有人养猪有人下矿,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校园的向往。因此,当政策下来,命运改写,他们都十分珍惜这失而复得的机会,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种巨大的使命感去延续我们民族的文字文化。他们中好些人朝四晚十二。若是他们来到现在,看我们这些人旷课睡觉死宅恋爱网吧等,还不知如何痛心疾首。才过了三十年多一点点,我们的校园就变成现在这样子了。现在想起来,是去年秋天到冬天的事情了。那时候下班回家,做饭尚早,就会翻起这本书,每天看一两篇,虽然这本书很厚,最终也叫我看完了。怎么说呢,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真诚的书,纯文学,有情怀,更可贵的是真实。书虽很厚,但是个集子,各种短篇中篇而已,不会让人心里负担太重。讲的是什么呢,说的是恢复高考后那第一届的北大中文系的同学们,三十后年再回首,讲述了当年的一些事情,有师生情啦宿舍生活啦学习啦社团啦大字报啦政治活动啦离开学校后的日子啦等等,是一个合集。不愧是北大中文系,有一些同学写得十分精彩,我一人在出租屋里看,一时哈哈大笑一时又潸然泪下。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有陈建功,黄子平,梁左,张鸣,査建英,张枚珊,吴北玲,等等。 以我每况愈下的记忆,书里的事已不大能忆起。好在当时因为喜欢,从不做笔记的我也做了一点儿笔记。这里就按书中的顺序梳理一下。叶君远:记忆的鳞片 后来发现这些人是按年龄顺序排的。也就是说这个人是班里最大的,比最小的大了十多岁,是位老大哥,老实持重。写得东西嘛,也是规规矩矩地,可读性不强,作为历史的记忆还是挺有兴味的。颜乾虎:咱们的334 “土八路”的同学刘志达:难忘的“3·20”之夜 想起上大学时的几件杜笔海:334往事及怀念梁左 可怜我已完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这些人写得东西有非常鲜明的那个时代的特色,开口闭口思想改造啦路线啦斗争啦等等。如果不是我小时候在爸的柜子里翻到不少这一类的书,那真要怀疑他们在写天书了。现在读来,真是可笑极了,可是那个年代,所有的文化人都这样写所有的老百姓都那样说话,能够将几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真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如果不是将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文化革命上,如果他们能将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用于任何的社会经济文明建设,那该多好啊。可惜了我们共和国的少年时代。不过现在想来,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才是正事吧。龚玉:开“天眼” 难忘北大姑娘写得不错啊,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感恩与珍惜。黄子平:早晨,北大! 这个人很有意思,这篇早晨,北大!写得行云流水,少年热血,荡气回肠,气势堪比天龙八部。讲得是爱好文学的同学们聚在一起创办文学刊物的事,有两本文学杂志,一本成功了,一本流产了。被干掉的那本竟然被美国收藏了。被干掉的原因是因为创刊引起的校际交流引起了上面的担忧遂解散了。看完这篇,我简直迷上了这个黄子平,百度了一下,没想到他后来的经历颇让人唏嘘。辗转反侧,最终还是回了北大教书。我找了一些他其他的书来看,可惜太纯文学太文艺理论了,我没能看下去,惭愧。陈建功:后“七七”岁月的惊喜 默默且当歌 我作哀章泪凄怆 看其他同学的回忆录,这陈建功在入校前,已是成名的作家了。果然文字很成熟。默默且当歌里的水房歌手,看得我前仰后合,十分欢乐。而后一篇又极沉重,看得我哀伤不已。江锡铨:328忆旧 宋聚轩:高考 我的“入学通知书” 328忆旧,看名字就是一篇回忆宿舍生活的。现在看来,他们那时的条件可真是太艰苦了。可是他们一丁点儿抱怨都没有,一个个乐在其中,箪食瓢饮,贤哉。李矗:回眸北大师门——兼为文学七七级授课先生画像 梁左辞世八年祭 这个人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生意人,还好没有从事文学相关,没的辱没了文字。李彤:前缘 祭梁左 梁左他没有写文,因为在老班长岑献青张罗着出这本书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大概这个梁左是他们这一届里名字最响亮的,因为我爱我家的缘故。那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广受欢迎的情景喜剧。爸爸就很喜欢看,经常笑得掉眼泪。尤其是里面那个老干部,因为他也姓文,我们都对他有一种异常的亲切。记得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大概上小学吧,每天饭后就守在电视机前,一台很小的黑白电视机,熊猫牌。广州的舅舅淘汰掉的给我们,又用了很多年才换掉。回忆梁左的文字这里面不少,都说他走之前的那个夜晚,通宵听着梁祝。这一幕让我忧郁了很久。看老照片,入学时他是一个活泼的机灵鬼,人小鬼大,挺好玩的典型的一位老北京,精力充沛,热心肠接地气,母亲也是文学工作者,看来他命中注定要从事剧作这一行。不知道他妻子是个怎样的人,可怜他这么快就去了,想来也是积劳成疾。为了存钱给女儿治病,奋笔疾书终年劳累,终于年纪轻轻就去了。唉,或许这样的人都不长寿吧。反过来想,活到八九十又怎样,一把老骨头,拖累儿女。像梁左这样,在人生的巅峰时刻离去,成为一个传奇,我觉得是令人羡慕的,我始终觉得年老是一件不堪的事,尤其是老了身体不好,更有甚者中风后醒来卧床不起或年老糊涂,都是让人悲哀地。吴北玲:…… 徐启华:…… 这两位也是已经去了,所以没有留下文字。吴北玲,看老照片是一位美丽而矫健的女子,上学期间常演话剧,受欢迎程度堪比现在的大明星。后来去了美国,因为发展事业,还有学业与生子育子等实在辛苦,透支了生命,以致于累出病来终于不治。唉,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活活累死。人啊人,人的一生要怎样度过?生命的意义何在?我想应该不是吴北玲女士这样,虽然她的一生精彩与丰富程度相当于别人好几辈子,但每个人,只有一生啊,过去就不再回来。徐启华,一位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富于才华也十分勤奋,具备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独立思索精神,终身笔耕不辍。刘德联:陪住二三事 重读同学留言,回忆校同生活 这里面陪读陪住的一些事情还蛮有趣的。我一向会这类跨文化交流十分感兴趣。讲的是有些北京本地的同学被派去与美国留学生同住。那时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全面开放,外国人是一件极稀罕的事儿。有几位同学的文字就谈到那一段生活,平淡亲切读来颇有意思。印象深刻的有外国留学生的宿舍条件比本地的好出太多,且陪读的还要政审,须是身家清白之人,每日要向上面汇报屋子里那位老美得种种动向。有一次,其中一位同学请老美去她家做客。通知下达,惊动了整个社区,家家户户洒扫忙。如今的日子比那时真是好出了太多。又一位同学,与其同住的美国姑娘时常通信,竟然不知不觉就写了三十年。那位美国姑娘念的博士,通汉语。回去之后,也不过是在家相夫教子且生活平安喜乐,实在不觉自己有什么吃亏的地方。我们这里本科回去种地简直要被人骂死。打心眼里,两地意识形态方面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张玫珊:万里负笈到北京 入山深浅丘壑美 怀念北玲 怀念老同学徐启华 从各同学的回忆和她的文字来看,这张枚珊是一位极有灵性的女子。成长经历也不同凡响,在那样的年代,不知怎么地成为了华侨。我注意到一个八卦,张枚珊后来嫁给了那黄子平,还生了个儿子。哈哈,我不禁从心底憧憬她们的幸福生活,因为这两个人从教育经历上看是十分相配的,想必有很多共同语言。可惜百度张枚珊没有多少信息,倒是有一条提到她罹患了抑郁症。我不由地感到痛心,实在想不到那样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女孩子也会被抑郁症缠上。可见世间事总是不尽如人意。岑献青:北大杂忆 同学北玲 黄蓓佳张鸣:那难忘的岁月,仿佛是无言之美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又注意到一个八卦,哈哈,这上面两位也结婚生子了。从世俗意义上讲,我觉得这一段婚配十分成功。从同学们的回忆来看,小岑是个热心肠,会来事儿,很有些居委会大妈的风范。而张鸣则是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做学问很是刻苦。他的文字不能说才华横溢,但朴素真诚,十分认真。王景琳,宁夏人,人称拼命委员会主任,可见其学习之刻苦用功。北大七年,图书馆长驻。当我读到他北大四年,还旁听了历史系,哲学系,心理学系,遗传学系,西语系等的课时,我简直是震惊了!!!宋红,上海人。这姑娘名字普通其貌不扬,写文却很有意思,看得出是性情中人。本科方向:古典文学。文风亦古典美,性灵。终生任职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这集子里她交了一篇随一新师驾游巴蜀,讲其师一新先生及夫人。我算是记住了缠火煨芋,听上去便温热而持久,怕是这书里唯一提到爱情的,令人神往。高少峰,令人动容。93年瘫痪,十多年轮椅上教学并著述,福建人,面相坚毅。他说他要坚强地活着,充满希望地活着,因为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恋爱而结婚,他的妻子始终对他不离不弃。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很乌托邦,而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给女儿买的文学书
  •     中文人的故事 最近太怀旧了 这本书不需要什么评价的话语 我也正走在他们曾走过的路上 愿我的每个同学以后不论身处何地 都会在繁杂的世界里得到幸福
  •     这是一个时代,一个不同于我们的时代。想想这些人,再想想我们自己,感受挺多的。
  •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翻了几页,忽然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于是回家就从当当网订购了这本书。
    虽然我不是77级,也没在北大上过学,但每个人的大学时光恐怕都有些相似性吧。最美的青春岁月,最纯洁的友情,如饥似渴的求知欲,那四年在我的记忆中那么的丰富,多彩!
  •       真是极偶然地借到这本书。归类在报告文学,从头到尾认真看完,非常喜欢。这本书放在历史或文学史上,也许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一路读过来,受到的启发还是蛮多的。他们之中,最终走上文学之路的很少,大部分当了老师,做了生意,上了班,或许直接嫁人了再无消息了。但是在最初的一开始,他们聚在校园里,那份亲近文学静下心来做学问的纯粹是非常动人的。因为他们不像我们,小学初中再高中一路升到大学。他们在重回校园之前,大部分都已进入了社会,有人是学徒工有人种地有人养猪有人下矿,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校园的向往。因此,当政策下来,命运改写,他们都十分珍惜这失而复得的机会,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种巨大的使命感去延续我们民族的文字文化。他们中好些人朝四晚十二。若是他们来到现在,看我们这些人旷课睡觉死宅恋爱网吧等,还不知如何痛心疾首。才过了三十年多一点点,我们的校园就变成现在这样子了。
      现在想起来,是去年秋天到冬天的事情了。那时候下班回家,做饭尚早,就会翻起这本书,每天看一两篇,虽然这本书很厚,最终也叫我看完了。
      怎么说呢,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真诚的书,纯文学,有情怀,更可贵的是真实。书虽很厚,但是个集子,各种短篇中篇而已,不会让人心里负担太重。讲的是什么呢,说的是恢复高考后那第一届的北大中文系的同学们,三十后年再回首,讲述了当年的一些事情,有师生情啦宿舍生活啦学习啦社团啦大字报啦政治活动啦离开学校后的日子啦等等,是一个合集。不愧是北大中文系,有一些同学写得十分精彩,我一人在出租屋里看,一时哈哈大笑一时又潸然泪下。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有陈建功,黄子平,梁左,张鸣,査建英,张枚珊,吴北玲,等等。
      以我每况愈下的记忆,书里的事已不大能忆起。好在当时因为喜欢,从不做笔记的我也做了一点儿笔记。这里就按书中的顺序梳理一下。
      叶君远:记忆的鳞片
      后来发现这些人是按年龄顺序排的。也就是说这个人是班里最大的,比最小的大了十多岁,是位老大哥,老实持重。写得东西嘛,也是规规矩矩地,可读性不强,作为历史的记忆还是挺有兴味的。
      颜乾虎:咱们的334 “土八路”的同学
      
      刘志达:难忘的“3·20”之夜
      想起上大学时的几件
      杜笔海:334往事及怀念梁左
      可怜我已完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这些人写得东西有非常鲜明的那个时代的特色,开口闭口思想改造啦路线啦斗争啦等等。如果不是我小时候在爸的柜子里翻到不少这一类的书,那真要怀疑他们在写天书了。现在读来,真是可笑极了,可是那个年代,所有的文化人都这样写所有的老百姓都那样说话,能够将几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真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如果不是将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文化革命上,如果他们能将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用于任何的社会经济文明建设,那该多好啊。可惜了我们共和国的少年时代。不过现在想来,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才是正事吧。
      
      龚玉:开“天眼” 难忘北大
      姑娘写得不错啊,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感恩与珍惜。
      
      黄子平:早晨,北大!
      这个人很有意思,这篇早晨,北大!写得行云流水,少年热血,荡气回肠,气势堪比天龙八部。讲得是爱好文学的同学们聚在一起创办文学刊物的事,有两本文学杂志,一本成功了,一本流产了。被干掉的那本竟然被美国收藏了。被干掉的原因是因为创刊引起的校际交流引起了上面的担忧遂解散了。看完这篇,我简直迷上了这个黄子平,百度了一下,没想到他后来的经历颇让人唏嘘。辗转反侧,最终还是回了北大教书。我找了一些他其他的书来看,可惜太纯文学太文艺理论了,我没能看下去,惭愧。
      
      陈建功:后“七七”岁月的惊喜 默默且当歌 我作哀章泪凄怆
      看其他同学的回忆录,这陈建功在入校前,已是成名的作家了。果然文字很成熟。默默且当歌里的水房歌手,看得我前仰后合,十分欢乐。而后一篇又极沉重,看得我哀伤不已。
      
      江锡铨:328忆旧
      宋聚轩:高考 我的“入学通知书”
      328忆旧,看名字就是一篇回忆宿舍生活的。现在看来,他们那时的条件可真是太艰苦了。可是他们一丁点儿抱怨都没有,一个个乐在其中,箪食瓢饮,贤哉。
      
      李矗:回眸北大师门——兼为文学七七级授课先生画像 梁左辞世八年祭
      这个人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生意人,还好没有从事文学相关,没的辱没了文字。
      
      李彤:前缘 祭梁左
      梁左
      他没有写文,因为在老班长岑献青张罗着出这本书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大概这个梁左是他们这一届里名字最响亮的,因为我爱我家的缘故。那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广受欢迎的情景喜剧。爸爸就很喜欢看,经常笑得掉眼泪。尤其是里面那个老干部,因为他也姓文,我们都对他有一种异常的亲切。记得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大概上小学吧,每天饭后就守在电视机前,一台很小的黑白电视机,熊猫牌。广州的舅舅淘汰掉的给我们,又用了很多年才换掉。
      回忆梁左的文字这里面不少,都说他走之前的那个夜晚,通宵听着梁祝。这一幕让我忧郁了很久。看老照片,入学时他是一个活泼的机灵鬼,人小鬼大,挺好玩的典型的一位老北京,精力充沛,热心肠接地气,母亲也是文学工作者,看来他命中注定要从事剧作这一行。不知道他妻子是个怎样的人,可怜他这么快就去了,想来也是积劳成疾。为了存钱给女儿治病,奋笔疾书终年劳累,终于年纪轻轻就去了。唉,或许这样的人都不长寿吧。反过来想,活到八九十又怎样,一把老骨头,拖累儿女。像梁左这样,在人生的巅峰时刻离去,成为一个传奇,我觉得是令人羡慕的,我始终觉得年老是一件不堪的事,尤其是老了身体不好,更有甚者中风后醒来卧床不起或年老糊涂,都是让人悲哀地。
      
      
      吴北玲:…… 徐启华:……
      这两位也是已经去了,所以没有留下文字。
      吴北玲,看老照片是一位美丽而矫健的女子,上学期间常演话剧,受欢迎程度堪比现在的大明星。后来去了美国,因为发展事业,还有学业与生子育子等实在辛苦,透支了生命,以致于累出病来终于不治。唉,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活活累死。人啊人,人的一生要怎样度过?生命的意义何在?我想应该不是吴北玲女士这样,虽然她的一生精彩与丰富程度相当于别人好几辈子,但每个人,只有一生啊,过去就不再回来。
      徐启华,一位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富于才华也十分勤奋,具备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独立思索精神,终身笔耕不辍。
      
      
      刘德联:陪住二三事 重读同学留言,回忆校同生活
      这里面陪读陪住的一些事情还蛮有趣的。我一向会这类跨文化交流十分感兴趣。讲的是有些北京本地的同学被派去与美国留学生同住。那时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全面开放,外国人是一件极稀罕的事儿。有几位同学的文字就谈到那一段生活,平淡亲切读来颇有意思。印象深刻的有外国留学生的宿舍条件比本地的好出太多,且陪读的还要政审,须是身家清白之人,每日要向上面汇报屋子里那位老美得种种动向。有一次,其中一位同学请老美去她家做客。通知下达,惊动了整个社区,家家户户洒扫忙。如今的日子比那时真是好出了太多。又一位同学,与其同住的美国姑娘时常通信,竟然不知不觉就写了三十年。那位美国姑娘念的博士,通汉语。回去之后,也不过是在家相夫教子且生活平安喜乐,实在不觉自己有什么吃亏的地方。我们这里本科回去种地简直要被人骂死。打心眼里,两地意识形态方面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张玫珊:万里负笈到北京 入山深浅丘壑美 怀念北玲 怀念老同学徐启华
      从各同学的回忆和她的文字来看,这张枚珊是一位极有灵性的女子。成长经历也不同凡响,在那样的年代,不知怎么地成为了华侨。我注意到一个八卦,张枚珊后来嫁给了那黄子平,还生了个儿子。哈哈,我不禁从心底憧憬她们的幸福生活,因为这两个人从教育经历上看是十分相配的,想必有很多共同语言。可惜百度张枚珊没有多少信息,倒是有一条提到她罹患了抑郁症。我不由地感到痛心,实在想不到那样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女孩子也会被抑郁症缠上。可见世间事总是不尽如人意。
      
      岑献青:北大杂忆 同学北玲 黄蓓佳
      张鸣:那难忘的岁月,仿佛是无言之美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又注意到一个八卦,哈哈,这上面两位也结婚生子了。从世俗意义上讲,我觉得这一段婚配十分成功。从同学们的回忆来看,小岑是个热心肠,会来事儿,很有些居委会大妈的风范。而张鸣则是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做学问很是刻苦。他的文字不能说才华横溢,但朴素真诚,十分认真。
      
      王景琳,宁夏人,人称拼命委员会主任,可见其学习之刻苦用功。北大七年,图书馆长驻。当我读到他北大四年,还旁听了历史系,哲学系,心理学系,遗传学系,西语系等的课时,我简直是震惊了!!!
      
      宋红,上海人。这姑娘名字普通其貌不扬,写文却很有意思,看得出是性情中人。本科方向:古典文学。文风亦古典美,性灵。终生任职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这集子里她交了一篇随一新师驾游巴蜀,讲其师一新先生及夫人。我算是记住了缠火煨芋,听上去便温热而持久,怕是这书里唯一提到爱情的,令人神往。
      
      高少峰,令人动容。93年瘫痪,十多年轮椅上教学并著述,福建人,面相坚毅。他说他要坚强地活着,充满希望地活着,因为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恋爱而结婚,他的妻子始终对他不离不弃。
      
      
  •     往日的岁月,八卦的集合。
  •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有想读的冲动,因为我也是77级。这不仅仅是一个级次代号,他是一代人的转折。没有经历,不会如此怀念77级的过去。给了我太多的回忆和感慨。
  •     但是里面居然都没有引起什么中国变动的名人 书还是有点小贵吧
  •     他们的回忆,我们的历史
  •     很不错,值得年轻人学习、思考,很好的!
  •     好书,,珍藏级
  •     真是极偶然地借到这本书。归类在报告文学,从头到尾认真看完,非常喜欢。现在想起来,是去年秋天到冬天的事情了。那时候下班回家,做饭尚早,就会翻起这本书,每天看一两篇,虽然这本书很厚,最终也叫我看完了。怎么说呢,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真诚的书,纯文学,有情怀,更可贵的是真实。讲的是什么呢,说的是恢复高考后那第一届的北大中文系的同学们,三十后年再回首,讲述了当年的一些事情,有宿舍生活啦学习啦社团啦大字报啦政治活动啦离开学校后的日子啦等等,是一个合集。不愧是北大中文系,有一些同学写得十分精彩,一时哈哈大笑一时又潸然泪下。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有陈建功,黄子平,梁左,张鸣等等。
  •     老先生们已经作古,留下余音绕梁。那是天朝大学最好的时代。晚生了二十年。
  •     非常喜欢这本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