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留美幼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大清留美幼童记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801708809
作者:钱钢,胡劲草
页数:227页

后记

用纪实方式讲述一个多世纪以前中国“留美幼童”的故事,讲述那一百多名孩童的奇异人生,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历史现场的“还原”。我们是如此依赖一百多年前真实的社会生活氛围,依赖一个个中国幼童的命运线索,依赖图像,依赖细节。所以我们在书稿的写作和纪录影片的制作中。第一位重视的是寻找“历史原件”。我们必须看到它们,甚至触摸它们。今天我们能够看到众多“留美幼童”栩栩如生的图像、笔迹和他们的个人资料,首先归功于旅美学者高宗鲁先生的执着寻觅(他热情诚挚地让我们分享了他的寻访、研究成果),和美国康州历史学会、康州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麻省春田河谷自然与历史博物馆的精心收藏(其中特别是本书“引子”中提到的基恩女士的收藏)。我们的寻访成果得益于他们数十年的积累,我们也从中发现了更多等待追踪的线索。感谢《哈特福德报》的记者史蒂夫·考特尼(Steve Courtney)、康州三一学院教授蓝梦林、科尔布鲁克镇历史学会博物馆员鲍布(Robert Grigg)(美国人昵称“Robert”为“鲍布”)。他们帮助我们找到了130年前“留美幼童”谭耀勋和刘家照住过的房子,找到了接待谭耀勋和刘家照的美国家庭的女主人卡琳顿夫人的日记——中国幼童的生活细节,在字里行间斑斑可见。感谢古道热肠的鲍布!在我们离开美国后很长的时间里,他仍不停歇,在中国幼童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广泛搜寻,又为我们寄来许多珍贵的原始资料。

作者简介

1871年,饱受西方列强船坚利炮欺凌的清政府,作出了一个堪称“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的决定:派遣幼童留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幼童后来成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著名学府的学生。
归国后,他们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人物。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有人成为了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民国第一位总理……
留美幼童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在美国,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技术,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更深层次制度文化的影响。他们之于中国的意义和作用,不仅在于他们学得的技术,更在于他们所接受的文化。

书籍目录

引子Long,Long,Long Ago
一张奇异的照片,以及它和摩理臣山、寿臣山、罗便臣道、皇仁书院的关联
第一章 容闳的梦
禾田里的“A,B,C,D……”
我们一定Win(赢),因为我们有Wing(闳)
醒来是痛苦的
发威马齐!
当老书桌被搬动
有一个姓“蒲”的美国人
我像夜鹰睁开眼睛
把这份奏折载入史册吧
泪水在母亲的眼中打转
第二章 Oh!新大陆
惊涛三万二千里
开足马力的年轻国家
温暖的康涅狄格河谷
孩子们,睡觉的时间到了!
孔夫子在美国
去和马克·吐温的女儿跳舞
一封写给女生的信
Centennial:百年纪念世博会
第三章 归去来兮
在美国第二古老的中学
中国之未来
大学生
耶鲁赛艇舵手钟文耀传奇
功夫要上等学习,规矩要不可变更
召回
在避难山教堂的钟声里
凯蒂!你可愿意继续与我通信?
爸!——妈!——
大清广东香山县官学生谭耀勋
“逆子”容揆
第四章 大清之卒
李鸿章的这十年
泼海旌旗热血红
瘴气浮动的山间
太监拉火车
“大象”与“猴”
荔枝飘香的军舰
留学生大战
末日目击者
第五章 命运激变
流亡者容闳
慈禧变法
袁世凯重用“留美幼童”
你忠诚的詹天佑
为华人权益而战——李恩富
大臣唐绍仪
皇上万岁!宪法万岁!
新世纪留学潮
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
尾声:Boys,永远的幼童
后记
附录:120名留美幼童名录

编辑推荐

《大清留美幼童记》编辑推荐:阅读大清留美幼童的故事,追寻中国第一代官派留学生探索的足迹,感知他们之于中国的技术层面之外的深层意义。你的寻找,会引来更多的寻找。〈br〉你的发现,会引出更多的发现。

内容概要

钱钢,报告文学作家、记者。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曾任解放军报记者、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总策划、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作品有《唐山大地震》、《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原名《海葬》)、《旧闻记者》。
胡劲草,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编导,美国哈佛大学尼曼访问学者,记录片《幼童》总编导。电视作品《海选》曾获得蒙特卡罗国际电视节女神银奖。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近代中国风起云涌、刀光剑影,因此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往往“遮蔽”了另一些在经济、文化方面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起了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艰难开辟留学之路的容闳,就是这样一位重要人物。了解容闳、了解留学事业的曲折历程,对近代历史乃至今天,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有时,历史的长河,是由一个人加进第一滴水,开启了它惊涛骇浪般的闸门。容闳留美以及他归国后促成的“留美幼童计划”,就是这第~滴水。它汇成涓涓细流,淌过七十多个春秋,其间被两次阻断,终于在计划实施一百一十年后,掀起滔天巨浪。这一中国现代史的隐喻,在两位作者的艰辛努力下,一丝丝被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先辈们曾经的奋斗,曾经的泪水,曾经的献祭。“归去来兮”,——替历史招魂,其实是为我们自己安身立命寻找基础。我把真诚的感谢送给两位作者。  ——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容闳的梦禾田里的“A,B,C,D……”有人讲,如果没有容闳,中国迟早也会派遣学生出洋,但即使会派,也不会这样早,更不可想像会有“幼童留美”这的奇想。容闳个人的传奇经历,酿成了“留美幼童”这样一个破天荒的事件,所以,容闳是这个故事的源头。容闳的家乡在广东省珠海市南屏镇,和澳门仅一水之隔。今天,站在珠海一侧的海边,澳门的主教山、妈祖阁和澳盛大桥历历在目。而在澳门沙梨头向北望去,珠海的行人树木同样清晰可辨。从前珠海属香山,那时澳门早就有葡萄牙人聚居,特殊的地理因素,促成了香山人和西方人的长时期往来。香山在闭关锁国的年代,一度成为晚清仅有的一扇没有关闭的子。这就是为什么,容闳会成为中国最早的毕业于美国著名学的留学生,而由他带到美国的120名幼童中,竟有1/3是香山人!1835年,7岁的容闳,被父母送到澳门一间由普鲁士人郭士立(Gutzlaff)夫人办的学校念书。他的兄弟都在旧式的私塾读书,父母独独把他送进“西塾”。香山一带的人已经看见,和外国人的来往正日益频繁。父母希望儿子将来能当一名和洋人打交道的翻译,改变贫穷的命运。容闳眼前的一切是这样陌生:海港里帆樯如林,在大火后残存的圣保罗教堂大三巴牌坊巍然矗立。码头上随处可见来自异国的水手、牧师。他惊愕地望着他的老师郭士立夫人——这是他第一次看见西方女人。

图书封面


 大清留美幼童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是无意间在《子午书简》里看到介绍这本书的,一段时间过去了,忽然想起,就买了。在很短的时间里读完。每天也因为读这本书更改这QQ的签名。想起高中时候学习近代史的情况。记得书上多半是在批判晚清政府。关于近代化的笔墨也有些许,也一再被老师提醒说这是重点,只是角度却有很大差异。记得老师当时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李鸿章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我想老师是尊重历史的,她告诉了我们一些真实的话。只是基于考试的需要,她没有深入地展开,而专注于应试的我,也没有体会到老师那些话的含义,只是带着很多的不解,继续着近代史的学习。早就意识到需要重新认识近代史和近代化,只是迟迟没有切入点。而这本书,又让自己的这个念头更加强烈。这段不能回避的历史,我曾经最最不愿意了解。现在想来,才发现自己的无知,越是屈辱与不可理解越是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了解历史的真相,了解种种的前因后果。因为,我们的现在,是从那个时候发展而来。而我们的现在,又将衍生出以后的未来。
  •     十九世纪末,在美国康州的一个小镇里,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心血来潮“蹭蹭蹭”爬上屋檐边的排水管——这可真吓坏了底下两个拖着辫子,眼珠子乌亮的小男孩。他们飞一般跑回屋内,连续几天闭门不出。负责照顾他们的美国家庭觉得这两个小男孩又温文又绅士,真是可爱极了。若干年后,这两位彬彬有礼的小绅士和他们的中国伙伴们剪去发辫,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待他们的是无尽的欢愉和荣耀。那毕竟是年轻的美国,它敞开了胸膛要接纳世界,包括从大洋彼岸来的那些穿名贵丝绸、极有礼貌的中国幼童。他们在大学里组织棒球队、赛艇、演讲,在舞会上抢美国小伙子的风头,与金发碧眼的姑娘通信、谈恋爱……与此同时,他们在另一个大陆的同龄人正在等待科考,等待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来的妻子,也许偶尔作一两首应酬诗和感怀诗。跟这些压抑的同胞相比,他们的年少时光简直美好快乐得不可思议。然而他们身居美国时的那份快乐,却让我悲从中来:无他,只因为我知道结局。当他们还在憧憬自己和中国的未来的时候,当他们野心勃勃要超越耶鲁和哈佛里的美国同学的时候,当他们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却知道,不久以后他们便要被召回,一些人将在一次次战争中死于清廷的无能,当然,另一些人将成为清廷的骨干,少部分人甚至能名留青史——然而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假如他们留在美国,他们的人生将没那么多无端的悲剧色彩。明知的结局蹲踞在收尾处,而我们只能看着那些年轻而朝气的学生们一步一步向它走去,一无所知,甚至兴高采烈。他们此刻的欢愉更像是末日前的狂欢。“当你跨进门槛,立即霉气熏鼻,这些阴暗似乎象征着我们的命运。……而最令恐怖的是那些在留学监督头脑中荒诞不经的思想,使我们学未成而被迫返华……”耶鲁大学学生黄开甲回国后给美国“家长”巴特拉夫人写信。这个他在演讲中念念不忘的“中国”已经变得如此陌生和不可忍耐。他们受过最顶尖的精英教育,他们有最赤诚的报国之心,可这个国家并不欢迎他们——不,比不欢迎更糟糕,这个国家根本漠视他们。他们如一颗颗燃烧的石子,而这个古老帝国如一潭深不可测的死水。他们拼死要用这一身的热量激活这潭死水,换来的却只是沉闷的“咚”一声。他们曾经的意气风发的日子,如今想起来,真的是幻梦一般了。是一场在末日之前的美丽的梦。而这场梦对他们而言是残酷的。鲁迅说铁屋子里先醒过来的人是痛苦的,而他们简直是铁屋子外面的人,他们知道人之为人所需要的尊严,知道国之为国所需要的理念,因此在步入这间“霉气熏鼻”的铁屋子时所体会到的惊讶和痛苦,非我们可以想象。在某个瞬间,他们是否会想,如果最后注定要昏沉睡去,当初何苦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留美幼童”之一唐绍仪一次在轮船上偶遇当年同学郑廷襄。郑”灰头土脸“,正准备偷渡出国。唐绍仪于是帮他转道朝鲜重回美国。郑后来成为工程技术专家。当时的唐绍仪已是李鸿章的得力助手,不久以后他将步步高升,并最后名留青史。他终生留恋美国留学经历,将五个侄子都送到美国学习。那天他在轮船上见到郑廷襄,两人必定要谈谈过往的留学生活,郑必定要说一番“打算”。不知道大清臣子唐绍仪那时会想些什么。这本书尽力冷静地罗列史实,故此有一种强大的质问力量。尤其讲到清廷决定召回留学生时诸位大臣和留学生本人的反应,更是透出一种悲悯。当然后半部分写得颇为苦大仇深,人物形象也开始变得“铁板一块”,有点propaganda的意思。无论如何此书还是值得一看,你可以了解容闳,知道李鸿章,知道整个“留美幼童”政策的始末。你可以看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有那么一群人,做过各色绚丽旖旎的美梦。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像尘封多年的一封信~
  •     记住了一个名字 容闳 使命感和自豪感 感性如我 热泪盈眶
  •     时代领跑者的命运
  •     进一步了解了第一批留美幼童的背景、生活、学习及夭折情况,看到中华民族进步的艰辛历程
  •     中央台播放留美幼童的纪录片时,没有从头开始看,留下了遗憾。在当当网搜索,纪录片缺货就加入收藏了,后来发现有图书的版本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为中国人的聪颖而自豪,为后来国家时局对部分学成幼童才智的埋没而痛惜。
  •     内容很好,值得一读,拜读了。
  •     看了纪录片,啰嗦的不行,书还好。了解一段历史,感慨一下
  •     广东人居多。。。。。
  •     这一段历史很感兴趣便找来读,应该没找对书吧。语言及逻辑上认认真真才好。
  •     其实央视的这种书都还蛮好看的。小时候看那套大国崛起,内容快记不得了,装帧印象深刻。
  •     没找到纪录片,看文字版也不错
  •     庚子赔款生证明谁都可以成为精英,不管他来自何方,尽管大多数人来自广东。而这些人只可以做幕僚,不可能但当国家的大任,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决定的。
  •     一八七二年到一八七五年,大清王朝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年齡在九歲至十五歲的官費留學生,遠涉重洋,踏上美國的土地。錢鋼和胡勁草這本《大清留美幼童記》蒐集了詹天佑、唐紹儀等著名“留美幼童”在美國生活的記錄,又為我們重塑了鐘文耀、鄺榮光、容揆等我們並不熟知的“留美幼童”的鲜活形象,他們有人開創了中國近代電報、鐵路、電力行業,有人犧牲在甲午戰爭,有人在民國仍呼風喚雨,他們不僅僅是歷史書上有意無意忽略的一個簡單詞彙,4顆星
  •     了解教科书上不写的历史,好,点赞,喜欢当当网的书
  •     19世纪末,大清国开始被迫融入到世界.这群孩子,成为试验品.当时派他们出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军事,但是跟随他们回来的,却远远不止开舰艇,造铁皮船这么简单.他们受到了来自由世界的意识的强烈冲击.他们的结局各不相同,有的在甲午海战中过早地献出了生命,有的则经历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翻天巨变.他们在中国民主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作者用翔实的描述,给我再现了一个世纪前那段艰苦的历程,并且与同时期的日本进行了比较.作者的感慨也让我们感觉到,中国民主化的进程远没有日本那么简单方便.时隔一个世纪,我们发现,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向那群幼童致敬!向作者致敬!同样,向促成那次留美的所有人致敬!
  •     反观当下的留学和留学生
  •     是正品,买给孩子的,从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得到介绍,对于了解那段历史、那些人物,很有益。
  •     归国后,他们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人物。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有人成为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民国第一位总理……
  •     晚清留美幼童,终于把晚清到民国的过渡的这一部分的部分人和事给连接上了。容闳
  •     这段历史太值得回顾了,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首先是留学自强的过程
  •     书本里的内容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不一样的人!
  •     晚清就一悲剧!
  •     很不错的一个版本。
  •     #师夷长技以自强# 纸质版《大清留美幼童记》内容更详尽:幼童们有着有和同龄人不一样的经历,忧国忧民以及对美国友人的牵挂。他们的一生可爱、可敬、也很可惜,这段历史很有趣,推荐大家看看 [人物]出类拔萃之辈:留美幼童的故事 http://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93889 【纪录片】大清留美幼童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940474.html
  •     之前就看了央视的相关节目,对于留美幼童很感兴趣,才会买这本书,看后就得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解决了心中的疑惑。这书值得一看和收藏!
  •     书很好,孩子很喜欢,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
  •     感慨万千
  •     写的蛮细,把记录片《幼童》中没有描述的,记述的很清楚
  •     跟中央台的纪录片《幼童》属于同一原创班子,很好看,材料翔实新鲜,一气读完而觉得意犹未尽。
  •     曾经的人和事,有一些无法忘记,书的质量很好
  •     悲
  •     10岁的少儿,奔赴异国他乡,这是需要何等的勇气。。。
  •     老师推荐的
  •     大一的时候读的,原因是高三历史课看了CCTV的纪录片
  •     可结合纪录片看
  •     人家这才叫留学,我们现在大部分人顶多算花钱买个文凭。
  •     那些历史课上语焉不详的人名和时光。
  •     这本书写的很精彩,李鸿章真的太让人敬佩了。
  •     商品不错,但物流态度实在不敢恭维,延期不送,态度恶劣。
  •     介绍清朝一些留美孩子的艰难路程,读书以后知道了中国伟人的历程,清朝人的学识
  •     其实我们已经做过所有的尝试。到是几千年的文明和这富饶广袤的土地铸成的大错〜美国和日本就是最好的反例。
  •     不堪回首的希望和毁灭。
  •     简单了解了那段历史。
  •     不容遗忘、让人动容、让人敬佩
    这是一群孩子,一群从务实而没有体制偏见的家庭中走出的孩子,他们出身于清朝的优惠体制外,他们创造的成就却牢牢地占据西洋人的心理地图。他们的成长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家庭中走出的许多孩子但有合适的成长环境,他们就能走进耶鲁、哈佛、MIT。接纳他们的美国家庭最多的三个职业是教师、牧师和律师,让我们见到美国人对于中国孩子在成长的宽容和严格,是我们教育下一代的良好范例。清朝政府跟老美打交道时已经有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如今还有,只是那时争的是剪不剪辫子、穿不穿西装、信不信洋教。书中也论及日本:日本人好像是船小好调头,反正总是学习别人,把别人的日常生活及至国家制度都拿来为自己所用就是自己的了。
    两位作者写得稍浅白,属于电视解说词性质的历史叙述。
  •     看过同题材的电视片,但不完整。书弥补了那些空缺。很好的书。下了很多工夫搜集资料。得出的结论令人悲哀。
  •     值得一看的书,虽说是10岁儿子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有这本书,很感兴趣执意要买。我看后也为曾经这段历史震撼。
  •     这段历史很少这么系统地被总结出来,中国近代的精英分子不少出自他们中间。可惜马尾牺牲了不少。
  •     在看《扫起落叶好过冬》中看到此书,恰好图书馆有,便借阅了。内容感染力很强,那一段并不怎么辉煌的历史以及那些为中国之发展而不断奋斗的人们,带来太多心酸和感动。
  •     客观历史,很有意思的一群改变历史的人。
  •     接近十年前在cctv看过这个纪录片,这应该是对应的文字整理出来的。作为幼童去承担这么大的责任,而且中途撤回国内,感觉总是有点不甘。看到一张上世纪初幼童合影,都变成了中年人,才感受到时间跨度。通篇看来,实际上是一种无奈
  •     资料齐全~可以当做一面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镜子
  •     留美幼童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他们给中国带来了新风,好像也有电视播出的
  •     原本在留美幼童中只认识詹天佑一个,其实他们每个人都那么真实的存在过,也都是很有天赋的年轻人。2014.07.10
  •     清末官派出国留学是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这些留学生只有十几岁,被称为“幼童”,他们的理想就是学成后报效祖国,当时的通讯不发达,这些幼童的内心世界让人动容,日后他们都成为了祖国的栋梁或为国殉职。能够重温那段历史,还是感慨万分。
    可记得我们相会的那条路?
    多年以前,多年以前,
    你告诉我你将永不忘怀,
    多年以前,多年前。
    ——美国民歌Long,Long Ago
  •     从他们回国的那一刻起仿佛他们离悲剧不远了,包括被提前召回,结果就战死在甲午海战中的人儿。
  •     历史性的选择,早就了一批英才,可是当今的又如何?
  •     开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了解不平凡的风云人物,除了感动,更多得是思考!
  •     讲述了洋务运动时期派遣留美幼童的史实,回望了那个令人心酸的年代和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报国的艰难,令人感慨万分。
  •     周末风格,内容不是很沉重,但是资料和信息还是不错的,而且具备可读性。
  •     一个百年的传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第一个探路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
  •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其他人还在犹豫和沉睡时,一小部分中国人从自己的天朝梦中惊醒。这些幼童从小离开家庭父母,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们在离开的时候大概不会料到自己身上的重担,肩上扛着的是整个大清国的国运寄托。这又是多么悲哀和无奈,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命运居然落在了这一百多个幼童身上。同时中国还有一个竞争对手,日本也在大张旗鼓地学习西方,中国的幼童们虽然不乏优秀的人才,但是国家决策的摇摆,领导人的无知与恐惧,让很多的努力付之东流,远不及身边这个可怕的对手。看到最让我心痛的是,在幼童们被召回后,立即加入的北洋水师,在于日本的甲午战争中就失去了5位,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些幼童们是时代的产物,他们被时代推到浪巅,并且没有辜负众望,在历史洪流中,用自己微弱的力量一点点改变、挽救着这一个孱弱崩溃的王朝
  •     暂时还没读。正在读另外一本,不过书的表皮有点脏
  •     在上学的时候就看过留美幼童的纪录片,现在终于通过这本书了解了那一段被时光湮没的历史。看到那些背井离乡的孩童在异国的经历,以及他们回国后不同的人生,让人唏嘘不已。
  •     最早是在电视上看到推荐,买了感觉不错,值得我们去体会创新一件事,在那个年代有多不容易,感慨:社会总是向前进步的。。。。
  •     图书图文并茂,语言优美,书中不少图片堪称珍藏!
  •     值得一读,令人深思,读书人应具备的精神世界。
  •     想到了自己……
  •     若了解晚清道民国史的人,就会知道曾国藩和李鸿章当年有远见的并有手腕的说服慈禧太后和保守派,得以首次派出公费留学美国,容闳居首功,这些留美幼童,为近代中国,起到了做为种子的极大作用,通过本书,可以看到当年这些幼童的留学,即使是现在的我们赴美留学,似乎也有些相似的经历,譬如一样去到从未去过而且差异那么大的国家,要重新了解学习英文和美国文化以及人家那些比我们好的地方,进而可以做到如张之洞所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过数年,此留学计划又被保守派掣肘而取消,又是看到改革不易的例子,十分可惜。本书读来意兴盎然,爱不释手…
  •     只因当年看过一个央视的纪录片,一下对那群孩子产生了兴趣,其中不乏唐绍仪,詹天佑那样钦佩的传奇人物。。。那个纪录片每年都回抽空看上1-2片,long long ago的旋律...重温回忆一下当年的感觉 只是一直还未看过这个书,于是今天终于买了,很有相识恨晚的感觉。。支撑下
  •     史料翔实 可读行强 书的品相旧不像新书 5分
  •     感谢作者为我们收集了这么详实的资料,值得收藏。
  •     在豆瓣小组偶尔看到一个帖子然后找来看纪录片~~历史的东西都忘得差不多了~
  •     中国从来不缺人才,哪怕是大清末年,中国的孩子一样能进哈佛耶鲁这样的世界顶尖大学,而且成绩优异。读完不免唏嘘,容闳等人为了中国的未来真的鞠躬尽瘁,可惜生在了一个动张桌子都要流血的年代。
  •     这似乎是纪录片的副产品,算不上是专著,所以剪裁和文字欠佳。但也算是填补我阅读的一个空白,而况是自己很感兴趣的领域,还是可以看一看的,以便了解那段历史。
  •     知道这本书,是通过柴静的"看见".这是一本让你了解清末留美儿童的故事,很值得看与收藏.
  •     资料详实,可以说是《容闳传》的另一种资料的补充。想了解大清留美幼童资料者,达得买来看看。
  •     作者多处走访,广为收集资料,目的在于给我们展示那段波澜壮阔跌宕人心的历史。留美幼童的命运和大清国运捆绑一起,后者却没有给他们相应的舞台展示学识才干,而邻居日本奋起追赶欧美,那段历史的结局大家都了然,只是没有想到,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天朝依然是那个天朝,中国人并没有醒来。
  •     听别人讲过这本书的大致内容。。。这些人成了新中国或者是新民国的缔造者。。
  •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     央视纪录片解说体,易于阅读,全程自动代入赵老湿的旁白。有意思的是,书中提到了同一时期的日本也向美国等西方诸国派遣了留学生,有意无意地与大清有了对比,而两国的留学生之后的命运浮沉似乎从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两国国运的变迁。
  •     激荡感慨,五味杂陈。
  •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展现了清末“留美幼童”计划的艰难推行和悲剧结局。这些留美幼童中涌现了诸多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也许是史料收集困难的原因,书中并未详细讲述着100多位留美幼童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经历,着实为一大缺憾。
  •     先看的纪录片,觉得不过瘾,把书买回来,细细看。一种米养出百种人,这些漂洋过海的幼童,在一百年前就开始学习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     每个民族都有不为人知的历史.简单一本书,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特殊人群.
  •     可以看出作者对李鸿章的评价很高
  •     通过曾国藩了解了这个事情,很惊奇,于是买书来看,起源很鼓舞,结局五味杂陈
  •     其实这本书可被视为CCTV拍的专题纪录片《幼童》的文字脚本,同该片互为补充。建议也看一下原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体会一下,在封闭锁国的一个世纪前,越洋到一个毫无了解的国度去,生死未卜, 一去经年,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这群幼童, 都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可敬可佩。

    钱钢和胡劲草近年合作的作品,多为佳作,不可错过。
  •     其实我只想去约翰霍普金斯还有哥大,对,情怀。
  •     全书的章节设置都舒服妥帖,内容既不会简短断片,也不会让人觉得冗长无聊,文笔中的气韵素养,真是让人喜欢。一张张百年前的照片,肃然起敬。
  •     : I25/1807
  •     是一次偶然从电视读书节目知道这本书,是对一段历史的了解,那批幼童里出了很多“名人”,相当一部分人对推进中国的社会进程起了相当的作用
  •     幼童那本书边角有些埋汰,书是好书,让我了解历史
  •     好看。飞机上一口气读完了。。。(剩下的睡不捉的日子怎么办)
  •     为历史意义加一星,资料搜集难,真要细致研究是个浩大工程;资料不足限制了钱钢的发挥,写法太解说体了。对吴子登这个人的双重性格略有不解。
  •     除了这本书外还有同名的纪录片曾经在央视播放,很值得一看。
  •     可爱
  •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     惊叹!神童犹来如此。
  •     他们就是历史,感人肺腑,震撼人心。
  •     想了解这一段历史来龙去脉的话这本是不错的,既可以学术也可以休闲.
  •     留美幼童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这个本来十五年的项目 进行到第十年就夭折了 这十年也正是李鸿章有所作为的时候 是洋务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 这批人里有唐绍仪 胡适 詹天佑 但是幼童们回国肯定是很痛苦的 清醒着的痛苦。 本书来说 我只能说还读得下去吧 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杠子的感觉 主要是把幼童放在历史的角度来看 少了一些幼童到美国的生活和回国之后的挣扎 想深入的话可以找点传记读一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