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戏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牌戏人生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
ISBN:9787802116153
作者:傅惟慈
页数:232页

作者简介

《牌戏人生》主要内容:人到中年,我又一次被投到一片空虚里。我被关进四堵围墙禁锁的小屋,面对一本宝卷——这次是一本远比《论语〉更为神圣的经书,需要我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我倾听着外面世界传来的音响,不是鸽子的哨音,不是卖果子干的玎玲的小铜盏,而是呐喊、厮杀和辱骂。我叹了口气,开始心平气和地重又玩起我的童年游戏来。

书籍目录

  一、回眸  01 小院春秋  02 童年游戏  03 千里负笈记  04 出亡记  05 我的俄罗斯情结  06 我戴上了诗人桂冠  07 我的消费经  08 牌戏人生  09 记杨善荃老师  10 冯亦代与《译丛》  11 狷介一书生——记董乐山  12 故人交谊四十年——忆梅绍武  13 我会见了七十八岁的格雷厄姆·格林  14 我热爱写作的奥地利朋友    二、耕作  15 关于乔治·奥威尔和《动物农场》  16 与里科克一起笑  17 一首叛逆交响乐——《六人》译后  18 《月亮和六便士》序言  19 《寻找一个角色》译后记  20 《布赖顿棒糖》校后记  21 外国惊险/小说漫谈  22 “译”然后知不足  23 翻译随感    三、行脚  24 我和旅游  25 韩城之旅  26 到大西北去  27 旅行者的天堂——云山屯  28 旅行家札记  29 开罗行  30 探访古波斯文明  31 诗人之乡  32 揭开印度的神秘面纱  33 布赖顿棒糖——异域拾英之  34 饮茶——异域拾英之二  35 欧洲跳蚤市场印象    四、闲适  36 一个老年人的游戏  37 一个收集癖患者的自白  38 癖好之累  39 我与世界硬币  40 伦敦钱币市场一瞥  41 澳大利亚钱币市场一瞥  42 刻在硬币上的历史  43 收藏随想

编辑推荐

  《牌戏人生》收录了作者几十篇随笔、杂记。这些文章,有的追忆过去,怀念故人,有的与作者的翻译工作有关,也有一些是为作者自己所译图书所写的前言、后记。这些文章,记录了我们这位著名翻译家生活中不平凡的脚步。

前言

  年轻时有过不少荒唐想法,一个是想当作家,另一个是想做流浪汉,混迹江湖,玩味一下生活于其中的大干世界。十八九岁的时候,背着行囊,离家远行,多少是受这两种想法支配。年纪稍长,思想渐趋现实,才明白人生仍以温饱为第一要务,只好缩回乌龟壳,寻一份稳定工作。就这样,我在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不配为人师,只当了一辈子教书匠。  虽然如此,小时候犯的痼疾,似乎并未除根,没有才气当文学家,退而求其次,于批改学生作业之余,我开始译书。翻译外国文学,既能从大师级的创作里品味人生,又满足了自己舞文弄墨的癖好。特别是在当年一段严峻的日子里,做两种文字的排比转换游戏,不仅逃避了自己怯于面对的现实,且又恍惚感觉自己可以当家作主,不必听人吆三喝四了。夸大一些说,翻译工作使自己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感。  60岁以后,又打起行装,到处游走。这仍然是年轻时迷恋浪荡生活的延续。由于生性疏懒,走的地方多,记载下来的少。偶然写几篇游记、观感类的短文,多是应友人索求,碍于情面挤凑出来的,难望大家名篇后尘。如今编入此书,实在是凑数而已。因为懒于动笔,所以出游的时候总挂着一台相机,随时按动快门。俗话说,经念多了也可成佛。我浪费大量胶卷,倒也拍了一些得内行人赞许的照片。选几幅附在集子里,也许能稍补游记的不足。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陆陆续续写了几十篇随笔、杂记,有的追忆过去,怀念故人,有些与我搞翻译有关,也有一些是硬着头皮为我所译图书写的前言、后记。总起来说,它们多少记录下我生活中的凌乱脚步。我是渺小、卑微的,只是恒河中的一颗沙粒。我的生活也极平凡,没有大起大落,更无可圈可点的地方。但一个时代的历史是由千万人的平凡生活凝聚成的。我的人生记录被刻印成书,不是什么吉光片羽,它是一个时代的宏伟镶嵌图中一个微小嵌片而已。但愿我的小嵌片也能发出一点微弱闪光吧。

内容概要

傅惟慈,著名文学翻译家,还自称“一个收集癖患者”,在钱币收藏方面独有心得,他同时作为一位旅游和摄影爱好者,作品被行内人所称许。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1923年生于哈尔滨,曾求学于辅仁大学、浙江大学等,以国民党青年军身份参加抗日战争,1950年在北京大学毕业。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学院等院校讲授语言、文学课;上世纪80年代赴德国、英国教学。通英、德、俄等多国语言,有三四百万字的译著,尤其是卢森堡《狱中书简》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等影响巨大。
他的这种文字发自内心,富有情致,韵味十足。本书文化含量很高,是其自我创作作品的第一次结果。

章节摘录

  01小院春秋  北京西直门内大街近东端有一条南行大道,过去叫北沟沿,老年间这里想必曾有一条旱沟。后来沟被填平,改成马路,名字也改叫赵登禹路,是为了纪念“七七事变”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赵登禹。赵登禹路东西两侧各有若干小巷,北京人叫胡同。现在路西的胡同已经一条一条地拆光,改建成不中不西的楼房。路东还有几条苟延残存,正惴惴不安地等待着某一天命葬巨型推土机之手。在这些巷子里,有一条名字尚称娴雅,叫四根柏胡同。估计多年前胡同里一定长着四根柏树,只是如今两棵已经遍寻不着,另外有两棵委委屈屈地被圈在一个小院里。就是在这个小院,我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我叫它四根柏小院,是因巷取名,并非说我有四株柏树,这同当前流行的浮夸病倒没有关系。  四根柏小院面积不大,连同住房不过两百平方米。除了一溜儿北房外,原来只有大门内一间类似门房的小屋,再就是一小间厕所。北房比较高大,当中三间还带着一排有些气魄的玻璃走廊,但这只是蒙骗人的假象。1976年唐山发生了一场地震,波及北京,小院西边临街的山墙被震裂,一下子露了馅。原来高大房屋磨砖对缝的机制红砖墙后面填的尽是拳头大小的碎砖头。听这里老住户说,此房是日本人占据北平时期房产商给一家日本人修建的,一切都虚有其表。其实我刚一住进来就发现,这些高大的房子,房顶竟是灰抹的平顶,夏天雨水一大,就多处漏雨。此外房屋的围墙也很低矮。南面院墙临街,不过一人多高。个子高的人攀住墙头,一跃就可以进入院内。我自己就有过这种经验。“文革”期间,有一段日子我住进牛棚,不叫回家。但我不服管教,总在暗中捣一点儿鬼。有一次我思家心切,白天同一个要好的年轻校工说好,晚上要借用一下他的自行车。我把自行车的钥匙先拿到手里。等到夜深人静,人们都已经入眠,我溜出牛棚,跨上自行车,就骑回家里。我害怕深夜叫门,惊醒左邻右舍,便把自行车靠在院墙外边,踩着车的大梁很容易就攀住墙头,纵身跳进院里。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同家人团聚一夜。后来天下太平,换了人间,好心人劝我把院墙加高,以防宵小,但我却不屑于这样做。我同我的老伴儿一辈子都教书,家里并无老底儿,不趁金银财宝。要是有哪个歹人看走了眼想来捞一笔,他并不需要跳墙,我会敞开街门请他进来的。  我是1951年春天,搬进这个院子里来的。1950年,我的后母卖掉了位于什刹海前海一座三十余间祖遗大房,购置了三四处小房。在此以前,我一直同后母及她所生的一子一女一起生活。当时我已结婚并有一个女儿。后母早有分家析产的打算,这次买了四根柏胡同的房子(房产证上写的仍是她的名字),希望我自立门房,我也就顺从她的意思,老老实实搬出来,从此另起炉灶,同他们分家另过了。我家原是满族,姓富察,民国后改姓汉姓傅,可惜家中族谱在“文革”中毁掉,至今无法弄清富察氏属于何旗。我只是在幼小时听祖母说,祖父曾作过某地知府,死后家中薄有资产。除了前面提到的卖掉的大房外,还四五处房屋同一家染坊,盛时雇有二三十名徒工。我父亲半生在哈尔滨中长铁路任职。“九一八事”变后回京,多年积蓄也用来买了房子。他死得较早(四十五岁逝世),家中开支全靠房租,用北京话说,我们家是靠“吃瓦片”过日子的。1951年分家,按家产实质说,我还能分得更多一些,但我不到二十岁,就只身背着个小包外出流浪,实在没把家中资财看在眼里。我对产业并不看重,还有一件事可以说明。1952年北京高等院校进行大调整,北京大学自沙滩搬到海淀原燕京大学旧址。我也随原工作单位并入北大。北大准备分我一套住房,已经带我去中关村看过,我却推拒了。当时想的是,如果在海淀安家,需要我爱人往返奔波,跑路的事,还是让我这个老爷们担当吧。等到80年代,我已经进入老年,即将退休,再想向单位申请住房,已经没门了。房产科对我说,要房也可以,我必须把城里的私房交出来。我还没有那么傻,想用一个小院换三间宿舍楼。好在“文革”时代早已过去,即使戴一顶房产主帽子也不会挨批挨斗,于是我就心安理得地当上小院院主了。  从1951年到今天,历经半个多世纪,小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先说院内居民。我刚刚搬来的时候,全家只有三口人——我、我爱人和长女嘉嘉。三口人当然住不了七八间房,于是只偏安一隅,住进西头两间,并占用了小门房,其余的都租给别的用户。但后来不断添丁进口,住房日益拥塞。1952年我的儿子出生,1959年又得了一个小女儿,已是五口之家。我爱人的兄嫂于50年代初也从东北来京住进四根柏小院,接着是我爱人的老母,从河北乡下进城。我的后母于“文革”初失去住所,也不得不搬来同住。这两位老人都没有落户太久,即先后去世。同样,几十年时间内,在小院里告别人世的还有我爱人的兄嫂和邻居两位老太太。这家邻居在小院住的时间很久,老一代人在此亡故,但新生代也频频增员。四个孩子倒有三个——一个女孩两个男孩填进四根柏的户口簿。从两家户口记载,小院人口最多时曾挤住过十五六口子,真是奕奕盛哉。但随着时光推移,院子逐渐减员。除了相继去世的老人外,在小院住了三十年的邻居终于在80年代初乔迁新居,小院顿时空了半壁江山。长女出嫁,儿子和小女儿移居国外,叫院子变得更加空旷。幸好我的第三代子孙——孙女田田,外孙莫言,外孙女莫鸣和莫菲(他们是小女小沫的孩子)童年都在我们膝下度过,叫四根柏小院不断传出儿童的欢声笑语。再加上四个孩子倒有三个从小学习音乐,叮叮咚咚的琴声,不时在空中缭绕。小院一直没断过勃勃生机。光阴似箭,转瞬进入21世纪,幼小的孩子一个个长大,到海外求学,最大的两个已是英国理工医学院同剑桥的大学生。除了逢年过节,儿孙都回家热闹一阵子外,平时小院就非常冷清了。但仔细想想,潮有涨落,月有盈亏,消长相继本是人世常情。再说了,老年人性喜清静,我同我的老伴都已年过八旬,我们至今仍能以小院为家,种些闲花野草,漫步其中。春觅嫩芽,夏去枯枝,秋天坐在廊下望月,听虫鸣唧唧,冬日隔窗看鸟雀欢跃树梢,墙头一抹残雪。在喧嚣闹市里,有几个老人能享受这种清福呢?  人说完了,再谈物。说一说小院的破坏与改造。大的破坏共有三次,都发生在“史无前例”的那些日子里。一次受唐山地震波及,西山墙震裂,另外两三间屋子也砖瓦横飞。这件事前边已提过,不再多说。这是天灾,人力无法抗衡。另两件却是人祸:一件是街道革委会响应最高指示,开始“深挖洞”。四根柏一带的防空壕一个洞口就定在我家小院院内。院子里原来有个影壁,首先须要拆除。施工队头儿早已胸有成竹,从影壁上拆下的砖头要用来砌建防空洞内壁。可惜这些旧砖不作脸,拆掉以后不是粉碎就已成核桃酥,只能搁置一旁。倒是从地下挖出的积土,在院子里堆成一个小丘,成了孩子的游乐场,既可做爬山游戏,冬天泼上脏水,也能用来滑滑梯。我后来从干校休假回来,发现防空洞闲置,就为它派了个用场。本来想在里面安一台鼓风机,排出地下冷气作为空调。后来鼓风机买不到,就干脆用防空洞储存食物,把它当成不需要电气的大冰箱了。小院第二次劫难发生在“文革”中期。我的住房门牌十号,东边紧邻门牌十二号,房屋格局虽然同我的小院相同,六七家住户却都是劳动人民,“文革”一来,突现了东院“红五类”的优势。有一天东院突然向我们这边发动攻势,转瞬就把分隔两个院子的一堵墙壁推倒,接着又堵上自家院子大门。七八户人家二三十口人从此就把我们的院子当作公共通道,与我们共用一个门牌了。这一表示“亲密无间”的行动背后是否还有别的用意我不敢妄测。反正从拆墙以后,原来四根柏十号院中的一举一动就都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再无任何隐私可言了。如果“文革”再推迟几年结束,东院的“红五类”肯定要向西移民,在我们这边盖起一间间小房来。那时就不再有“四根柏小院”,只在胡同里增加一个大杂院了。“四人帮”倒台,举国欢庆,但肯定也有人扼腕。颠倒紊乱的秩序逐渐恢复后,还是由派出所出面叫东院的人恢复原来的格局,重新砌起推倒的院墙。  小院的改造,规模较大的也有三次,自然都是在那场大风暴过去以后。1981年儿子结婚没有住房,当时小院的邻居尚未搬走,我们只能将就着把原来的小门房扩大。房子是多了,可是珍贵的庭院却被削减了一块。谁也不认为这是件好事。第二次大兴土木在1990年,我趁老伴去国外探亲之际在家中造了反,差点儿把住房翻了个个儿。我找了个可靠的包工队,除了购置应用的建筑材料外,还买了大量木料。原来房屋的灰顶被铲除,换上木结构的三角架房顶,铺上石棉瓦,从此免除了夏日房屋漏雨之忧。另外,这时儿子已经移居国外,不再回来,我又把他结婚时扩建的房子进行削减,恢复了一部分庭院失去的面积。我自己设计了小阳台,大玻璃门脸,坐在房内就能眺望院庭美景了。这次土木工程延续了三四个月才完成。最后一次改造是在2004年“非典”时期,老伴再次出国看望女儿,我趁机在家里造反。这回改换了几间屋子地板,改装了厕所、安置了空调,算是对房子进行了一些现代化和美化。除了上述三大工程外,院内种树养花的烦琐小事,这里就不必——记述了。只想说一下院子里的树木,除了原有的两棵柏树外,几年来又增加了一棵核桃树、一棵石榴树,年年都结出丰硕果实。小门房阶前二十年前种的一株金银藤,枝叶繁茂,每年春季都令满院嗅到幽香。北房正门前有老伴的嫂子种的一株合欢,生长极怏,已经压到原来的一棵柏树上面。这株树树干粗壮,夏季骄阳似火,合欢树却浓荫匝地,使院内气温比街上低三四度。只是合欢树易生虫,必须年年打药,有些叫人操心。  结束此文前,还想提一下四五年前,小院曾经遭遇厄运,几遭灭顶之灾。当时北京全市大兴拆迁改造归城之风,眼看一条条胡同尘土飞扬,百年老屋瞬息间灰飞烟灭。四根柏~带是块唐僧肉,开发商焉肯放过。测绘地图的、制订建筑计划的几乎天天都围着这一带转悠。这年冬天,我去南方避寒,听家人告诉我,在一个月内就有三家房产商登门商讨搬迁事宜。有的强索户口本和房产证说是要拿去复印,有的手执打印好的拆迁合同,要你同意他们出的搬迁费用并立刻签字画押。弄得这几条胡同的居民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后来这些一心发财的商人不怎么来了,不知是因为内部利益分配不均,主管单位也无法协调,暂时拖延下来,还是因为拆迁的事引发各地频发群体事件,北京市民又不断有人抗议这种破坏性的改造,迫使当政者对原定的规章做了修改。总之,那场风波最后不了了之。只是至今我不知道我住的这个地方,将来会怎么样。现在虽说有了物权法,承认你是房子主人,有权支配自己的财产,但土地还是国家的,政府为了公益事业,可以随时征用。至于征地后是真正用它做什么为民的事,还是提供给哪些开发商再创造出几位亿万富豪,小民就不须知道了。老话不是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吗?再说“危房改造”不也是堂堂正正的为人民造福的措施吗?  一部小院春秋,说的不仅是一所住房的变化,也映现了傅姓家族三代人的生活经历。第一代——我同我的老伴,从青年时代到鬓生白发一直住在这里,前半生固然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也盖上生活的坎坷烙印,但几十年来,终能繁衍生息,事业亦小有成就。第二代幼时混沌无知,刚成人就被赶到乡下插队,其后返城求知、求职,直到去海外谋生存,小院都可作见证。只有第三代在小院里的只有欢声笑语,年纪稍大又去海外求学,寻求更广阔的天地。小院不仅庇护了我们一家三代人,而且因其优越的位置与相对宽敞的空间惠及我们一些亲友。每逢春秋佳日,常有几个老同事、老同学来此聚会,或品茗,或小宴。小院可以同时接待二三十位嘉宾,并不显得拥挤。我个人有收集外国钱币的癖好,我的几位币友每隔两三周就携带个人珍藏来我这里研赏,为小院增加了不少文化气氛。小院有知,也会感到惊诧,怎么昔日汗流浃背,顶着烈日挖防空洞的“刍狗”们,今天会个个挺起腰板,并有如此闲情逸致,品味生活?唉,时代变迁、社会进化,何人巨掌能够阻挡?  02童年游戏  我的童年是孤寂的。幼小的心灵难以承担冷清寂寥,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单人游戏,尽量把单调的日子涂抹一些彩色线条。  生母早丧,父亲继娶后所生子女,与我年纪相差过远,不是我的玩侣。父亲一生吃的是洋饭(直至“九一八事变”,他一直在中苏合营的中东铁路理事会任职),却一心要我受诗云子日教育。在举家迁回北京后,不过几年,日寇又接踵而至。世道乱了,父亲为我请了家馆老师,我被禁锢在四堵高高院墙围绕起的庭院里,上午听老师讲读《论语》《孟子》,下午一个人枯坐在一张大硬木写字台前边,背书、临摹字帖。长昼寂寂,我竖起耳朵聆听从另一个世界传来的各种音响。  卖奶酪和果子干的小推车,走进胡同里来了。车轮吱吱呀呀地由远而近,最后停在院墙外边。卖果子干的老武头拼命敲击两只小铜盏,声声敲到我心坎上。后来小推车走了,我又听到一阵阵鸽哨的声音。一群鸽子在不远的地方往返盘旋,哨声一阵松一阵紧。低飞时,连鸽子扑动翅膀的声音都清清楚楚传到我耳朵里。我欠起身,伸长脖子向玻璃窗外望去。我看到的只是一块被遮断的方方正正的蓝天,蓝得叫我心里发空。  我勉强把目光拉回到摊在书案上的《论语》上,但是刚背会两行,就又神不守舍地再次倾听起来。这次我听到的是从正房传来的断断续续的鼾声,父亲午梦正酣。我觉得自己有权利活动一下。我该上一趟厕所了。  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屋门,直奔小后院。厕所在后院的一侧,但我却奔向另一侧。这半边院子沿后墙有一个土台,土台上长着两棵松树,松树根下有几个蚁窝。我俯下身,仔细观察小蚂蚁的活动。

图书封面


 牌戏人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读《牌戏人生》,想傅惟慈先生好书都是很难归类的。一个朋友这么告诉我,所以爱书者经常在书架辟开一栏放这些像文学非文学,像历史非历史,又像哲学非哲学的书。读一读《牌戏人生》,只能放在那一栏很特别的书架上,这里面有忆旧文字,有旅游随感,有收藏心得,有几本书的故事和很正经的翻译体会,还有摄影作品穿插其间……似乎很散,但因为傅惟慈先生的文字雅洁,行文洒脱有风致,倒也好看。等我花了几天时间读完它,才知道这本书,一点都不散,如果要问我这本书的主题究竟是什么?那答案就是一个词:人生。《牌戏人生》是一册人生写意,诚如这个装帧,很考究,很精致,但很随性。那么,说这是一本有助于心理健康的书,可以励志的书又何尝不可呢?有人问傅老:为什么文字这么好,只是要做翻译?他回答说:“在乌云压城的日子里,我发现玩这种游戏还可以提供给我一个避风港,暂时逃离现实,随着某位文学大师的妙笔开始精神遨游。多么奇妙的世界!美丽的大自然,田园诗般的乡野,缪斯的音乐,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世界上居然还存在着这样的真情!)……即使我翻译的是悲剧,那热辣辣的眼泪也在洗刷着虚伪和丑恶。偶然间,我还会被大师的一个思想火花击中,我混身震颤,眼前掠过一道耀眼的光辉。我感到惊奇,人居然能有这样高度智慧,而我生活的现实为什么那么平凡乏味?”又有人接着问:您为什么既苦心翻译极其严肃的文学作品,例如《布登勃洛克一家》、《臣仆》等;又翻译通俗文学,例如钱德勒的《长眠不醒》、《高窗》?傅老回答说:“这看我们究竟为什么读书。”读书,也许为找乐子,也许为找思想,也许就是打发无聊,以雅俗论书论文,恐怕究非通人。有人在看蚂蚁吃苍蝇的时候就透悟了人生,有人看一百遍《红楼梦》也只是能够倒背如流薛蟠的那几首诗。文学,对于傅老来说是为了自己过好,翻译是一种高智力的游戏,都无所谓高。关于旅游,他说:“一个我尚未涉足的陌生城市,我将看见什么?遇见什么人?晚上将住在怎样一家小店?店主人会不会是一个好客的、喜欢絮絮叨叨谈论往事的老者?尽管我不能逃脱我在地球上占有的小小空间,可是这个空间却无限的扩大了。我的腿脚会变得更轻捷,甚至有一种要飞腾的感觉……在旅游中追寻自由,为我已经变得日渐苍白的生活加添一点色彩。”关于收藏,他说:“收集硬币真是一个很好的游戏,于身心都有裨益。……迷醉此道,我对名利之争看得更淡,免却了许多无谓的纷扰。但这一癖好又不叫我完全超然物外,它给予我追求和探索的目标,叫我日日有所希冀,不再感到生活虚幻。我在偷闲中寻乐,力求把闲情与尘累、超脱与嗜欲谐和地结合起来,于垂暮之年再享受一点人生的真实乐趣。”那么饱览人文风景,给名山大川留个影,收藏世界各国花花丽丽的钱币……这些一样是游戏,也都是为了自己过好,无所谓低。傅老是通人,其人生姿态一以贯之:“人生如牌戏,发给你的牌代表决定论,你如何玩手中的牌却是自由意志。……我手里的牌都将打尽,也许最后一张——寿命,也随时可能被发牌者收去,但目前它还在我手里,我正摸索着这张牌的玩法,我要玩得自在一些,潇洒一些,我也希望我玩得游戏能与人同乐。”读书背后应该见到一个人。钱穆的教诲极有见地。《牌戏人生》,从回眸、耕作、行脚和闲适貌似没有章法的四个部分,让我们看到一个立体的叫傅惟慈的传奇而平淡的老人。黄集伟先生评价傅老“默默地做一个高贵的人”。其实傅老像一泓清水,也不回避低卑,当然并不有意高贵,他随和就下得有时像一尊菩萨。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傅老是一个无法归类的妙人,就像《牌戏人生》是一本无法归类的好书。我想,读这本书,或者见傅惟慈这个人,最好什么也不说,就是品品茶,看看小院里他亲手浇灌的花。《牌戏人生》傅惟慈 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80211-615-3定价:38.00元
  •     《牌戏人生》:欢乐的日子就要来临85岁的文学翻译家傅惟慈通英、德、俄等多国语言,洋洋洒洒留下三四百万字的译著,尤以所翻译的卢森堡《狱中书简》、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毛姆《月亮和六便士》影响遐迩,不过,他最著名的译作却是薄薄一册成人童话故事——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正如《一九八四》让人记住了译者董乐山,则《动物庄园》使人铭记住傅惟慈,这也是奥威尔在中国传播的幸运。普希金留下诗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必悲痛,不必气愤。在苦闷的日子里需要克制,相信吧,欢乐的日子就要来临。”当饱受沧桑的傅惟慈在多年后游历俄乡,站在阿尔巴特街的诗人铜像面前,他反复吟味的就是这么几句诗。此时此刻,伟大的心灵跨越时空相互撞击,感同身受的他注定在回首往事与今昔对照中唏嘘不已。而在不平凡的一生中,能达观到宠辱不惊的超然境界者,世上能有几多,傅老先生就是这么一位手摇蒲扇,品尝香茗,坐看庭前花开花落的闲者。于充满着世俗功利味的时代潮流看,这似乎是一位“多余的人”,可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观察,这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人生如牌戏,发给你的牌代表决定论,你如何玩手中的牌却是自由意志。”这是印度政治家尼赫鲁的话,傅先生在“自由”一词前加上了“一定程度”,因为他认为人生并无绝对自由意志,玩人生大牌,总难免在社会、环境以及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磕磕绊绊行走。在我看来,何其是也,作为最初由斯多葛学派提出的“自由意志”这一命题,困扰了千古文人学者的心智与想象力,康德更将其视为梦魇般的困境,因为那些供我们选择的对象以及我们选择的可能方式,都已是事先决定好了的。且看傅先生的一生,是在怎样的框架内行动,或者说是戴着镣铐跳舞,只是,通常意义上的选择还有好坏之分,而傅先生这一代人所面临的选择是一片黑暗,只有更糟糕之别,连消极自由都不复存在。出生在哈尔滨,先后求学于辅仁大学、浙江大学等,最后于1950年在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学院等地传道授业解惑,年轻时的风流倜傥、流亡他乡与热血激进,中年时在运动中的厄运纠身,及至晚年还为解冻后重新起步却又无处不是坎坷的出版事业而奔波不停。夜间幽暗灯光下偷食禁果般的翻译,在数不清的会议上将原文文稿事先默诵或者偷摸夹进红宝书中,一代“信、雅、达”的翻译瑰宝是这么抢救而来的。张爱玲在小说《半生缘》结尾时的那声长长哀叹——我们都回不去了,对这位受尽人间万难的老顽童却有点不那么适合。抱着“潮有涨落,月有盈亏,消长相继本是人世常情”的解脱之词,老人安于守着一方庭院,在北京的闹市深处幽静而居,在闲花野草间儿孙绕膝,闲情逸致与天伦之乐并行不悖。从1951年春搬入这个院子,迄今已过半个世纪,傅先生就一直在自家院子里见证了轰轰烈烈的时代变迁,风云四起的岁月灼伤了人生,也给院子留下了疤痕,重重破坏与改造伴随着受难而来,唐山地震、街道革委会的强行挖防空洞、周围“红五类”的侵蚀移民……;与此同时,“我被关进四堵围墙禁锁的小屋,面对一本宝卷——这次是一本远比《论语》更为神圣的经书,需要我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这种时候,“外面世界传来的音响,不是鸽子的哨音,不是卖果子干的玎玲小铜盏,而是呐喊、厮杀和辱骂。我叹了口气,开始心平气和地重又玩起我的童年游戏来。”沉浸童年回忆带来片刻的欢愉,少年读书、嬉闹,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就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时光一样忧伤凄恻。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说:“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挚爱双亲终究撒手人寰而去,还有翻译同行界不断凋零的老友们,董乐山走了,梅绍武也走了,傅老在书中所道的蕴涵珍贵友谊的点滴生活细节,对读者而言,是一种高贵幽雅的八卦,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周作人多次用“寿则多辱”来自况;晚年梁漱溟将自叙文字集结成书,名曰“我生有涯愿无尽”;而王国维在自沉前留下绝笔“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就这样,傅先生大半生都坐守在一方小院子的蓝天白云下,静观沧海桑田,儿女出生成长在这里,儿女出走院子了,儿孙辈又同幼年时的傅先生一样嬉闹玩耍于此,世间最美的良辰美景莫过于如此生活了,而一切的前提,在于拥有一份坦然的心情,出了宗教的世界,世间能练达者实在寥寥。清亡之际,儒学者梁济在投湖前三天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不是历史决定者,只能避重就轻打个哈哈“欢乐的日子就要来临”。成稿于08-10-06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文字好看,风轻云淡回首当年,旅途中的偶遇也感人。字里行间,翻译家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
  •     10年10月27-28日
  •     轻松的小集子,透射中老一代学人为人的豁达与志趣,以及治学的认真。
  •     这手牌不好打。
  •     翻译是一件辛苦的工作
  •     挺不错的书,挺喜欢傅唯慈的文笔,非常适合没事时候读
  •     “我手里的牌都将打尽,也许最后一张——寿命,也随时可能被发牌者收去。但目前它还在我手里,我正摸索着这张牌的玩法,我要玩的自在一些、潇洒一些,我也希望我玩的游戏能与人同乐,是那些赞赏我的游戏的同道能与我共享乐趣,这就需要小小的谋划,也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偶然读到明代诗人的一首小诗,虽不见佳,到能表明我的心迹。现在把它抄录下来,结束此文:吾身听物化,化及事则休。当其未化时,焉能弃所谋。”
  •     个人兴趣原因,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喜欢,最喜欢回忆那几篇。有些片段有重复,值得读的书。也值得重读。错字不少
  •     闲暇时随便看看
  •     《月亮与六便士》的译者,喜欢旅游和收藏钱币,文章自然是值得一读的。
  •     失望
  •     如此丰富的人生,写出来怎么这么轻?不理解
  •     所谓“ 豪华落尽见真淳 ”,傅惟慈先生随性的人生风度,潇洒的文笔译笔,实在让人喜欢!那个八十岁骑行欧洲的照片太赞了……
  •     2008年11月1日购入
  •     作者82岁骑车游欧洲的照片太帅
  •     译著读了不少,因此认识的名译者也不少,傅维慈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我这样的“八卦”读者,读到好的译文后通常会注意到那些译文背后的“巧匠”,顺藤摸瓜般地寻觅译者译作之外的文字便成了我文坛八卦的一部分,前有李文俊先生,此番又轮到了傅维慈先生,这样的寻觅,也算是别有一番快感。比之文俊先生略显平实生涩的文字,傅老先生的文笔要更为洗练与精彩,说的直白一点,私以为傅先生的随笔与译笔一般,属于那种很讨读者喜欢的风格。这部随笔集里,不仅有文学,更多的还是文学之外的一些杂碎,虽零零星星,但亦包含了许多有趣亦有意义的东西,对于一心想走文学路(且想在文学翻译上有一番作为)的我来说实有指明灯之效用。另议一点与本书文字无关的内容,央译社的设计虽不错,可惜装帧与定价实在略显差强人意,若不是偶遇五折,恐怕我也与本书无缘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