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与中国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服饰与中国文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8
ISBN:9787010033761
作者:华梅
页数:807页

作者简介

在涉及“服饰与中国文化”这一命题时,首先应明确两点:一个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世界所瞩目;另一个,中国是衣冠在国,它在历史上曾经辉煌时,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重放光彩。
中国服饰风格统一在中国文化精神之中。它的俊逸飘洒正如写意的中国画;它随时代而变异风格又恰恰记录了中国文化走过的迅疾或迟缓的脚步。
东方神韵,是中国文化的化身,而完整的有形的神韵离不开中国服饰的特点。服饰与中国文化——诉说不尽也探索不尽的命题。让我们拉开中国文化舞台的大幕,看一看服饰在扮演什么角色?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新颖的观点论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现状,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服饰起源与中国原始文化
第二章 中国服饰观念与中国哲学
第三章 中国服饰制度与中国礼制
第四章 中国服饰图纹与中国文化符号
第五章 中国服饰演化与中华民族发展史
第六章 中国服饰风格与中国美术
第七章 中国服饰形象与中国文学、戏曲
第八章 中国服饰习俗与中国民俗
第九章 中国服饰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十章 中国当代服饰与国民意识更新
结语
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成书于1999年,一经出版就 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深受读者的喜爱。本书主要讲诉了服饰与中国文化的深深不可分割的关系,东方神韵是中国文化的化身,而完整有形的神韵离不开中国服饰的特点,服饰与中国文化是一个诉说不尽探索不尽的命题,本书就就此做出了探讨,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内容概要

华梅,天津师大国际女子学院院长,教授。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在涉及“服饰与中国文化”这一命题时,首先应明确两点:一个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世界所瞩目;另一个,中国是衣冠大国,它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重放光彩。   “衣冠”,不仅仅指衣服和帽子。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中,“衣冠”包括人从上到下的一切服装与佩饰。不同身分的人,在不同场合穿戴不同的服饰,这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它在体现政治的同时,更在表现一种文化。所谓“典章制度”,自然少不了衣冠这种外显的包装,因此,中国人也常把典章制度写作“衣冠制度”。    就服饰与文化这两个概念而言,全人类是共同拥有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服饰是流,文化是源。这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又是互相依存,同生共荣的。今天,我们站在由现代文明所构筑的时间平台上,回顾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时,会鲜明地看到,中国服饰在中国源头文化中,曾占有一定的位置;在以后发展的奔腾澎湃波涛中,中国服饰又宛如那跃动的闪亮的浪花,详溢着蓬勃的生命力,绘出了服饰的华彩,也奏响了文化的乐章。山顶洞人的项饰和骨针,就等于是在郑重地昭告:中国人有了服饰,同时也有了文化!更重要的是那经赤铁矿粉涂染而呈现的红颜色,标明着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服饰,是中国服饰的文化(尽管当时还未出现国家)    此后,中国的文化发展,愈益丰富,也愈益深邃。在中国文化思想中,形而上学谓之道,  “道”可理解为规律,也可理解为精髓,它是可悟而不可触摸的,玄虚得就好像是那无限大且又不可测的宇宙。中国文化中更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这一个字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服饰成了“礼”的载体……纵观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早期哲学论争,会发现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诸家,对服饰均有精辟的学术见解,一度各放异彩,这些无疑影响了中国服饰的文化形象与民族风格。    两千年来,文人学者们一直在挖掘中国本原文化的传统内涵,其中对于儒家的正统地位几乎是很少置疑。进入近现代,这种结论更成为基本上一致的观点。但是,我作为“人类服饰文化学”的探索者,通过服饰的演化轨迹来分析,认为中国文化中虽说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可是我们对其他各家学说绝不可忽视。先秦诸子及历代文人的经典性学说、论点,都曾对中国服饰和中国人的着装观念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两汉时期,经学、阴阳、五行、谶纬之说并盛;六朝、隋、唐则佛、道大兴,这都作为中国文化现象在中国服饰史中留下了印痕。我在本书中试图将驱动中国服饰风格磅立的有代表性的论点,尽可能地做全面的阐释,以期进行实事求是的条分缕析的论证与进一步研究。    中国文化网络、体量的庞大,都是惊人的,这是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与民族众多所造成的必然。中国文化中不仅有着各异的体系化的理论,而且神圣的文化,广泛地存在于中国各族人民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态、民俗风情、情理特征、审美情趣、着装观念、价值取向等非理论形态之中,综合而成着装观念。无论是什么体裁的文学艺术创作,都有如此大量以服饰为主题展品题材的作品,作者们借用服饰来阐明生活的真理,同时又用浓墨重彩去演绎着服饰。看得出,服饰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服饰,文化则是一片苍白。从即便无衣也有饰的原始人,直至今日着装上显得虚张声势的现代人,都在虔诚地创造着服饰。无论任何一个民族,展示他们古老的服饰,就会让人感到是打开一部灿烂的史书。所以,尽管很多事物都可以和文化挂上钩,但惟有服饰是穿戴在人的身体上,服饰兼有实用、欣赏和塑造人物社会形象的作用,这一点又是人类其他创造物所不及的。    ……

章节摘录

书摘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服饰从文化的源头到发展,始终占有显要的位置。因为服饰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人所以成为社会的或文化的人,与服饰有着密切的关系。服饰和文化自然而然是共生的。    但严格地说,服饰起源不可能有国界之分。或者可以说,各国家的服饰起源、成因,几乎是无差异的。民族尚未形成,因而也就谈不到民族的区别,更涉及不到民族风格。人类的生命起源,应当说是有着单纯性、普遍性或共同性的。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些自然条件,自无差别。至于自然环境,地形、地貌与温差的影响,只是对服饰的成型与惯制有着客观的推动力。对服饰本身的形成,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人类是在几个生存条件基本相同的区域里度过“婴儿期”,继而进入“幼年期”,再继续生长、成熟并繁衍下来的。人类的服饰起源基于人类的原始思维,也带有原始文化的共同性,这就是说尽管因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如所产动、植物不同)而使得服饰质料有异,但服饰的文化性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早期那些不具备遮覆性,而且不属于衣服的佩饰品,大都带有普遍的含义,最突出的是具有一致的生之保护的本能行为。这一类饰品的产生时间,应该判定为与人类生命起始基本同步。由此也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服饰起源不可能与某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联系起来(今天所说的原始文化云云,是后人的命题)。    这里所谈到的中国服饰成型,实际上表现为鲜明的区域性,如黄河,如中原,甚或青海高原和长江以南,即古称的九州。这里所涉及的人文环境,实际上已经是华夏民族文化源头,而不是广义的服饰初期的生成条件了。选取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服饰起因的目的,主要在于我们要探讨服饰起源的“这一个”,而不是全部。    寻踪中国服饰源头,只有依锯我们现今可能掌握的资料,那就是远古神话、可以标识文明史的手制品。严格地讲那时还谈不到工艺,工艺的说法是后人加的。还有稍后一些时候的文字(包括文字与文字记载),以及在不同地区延续时间也不同的原始文化的遗存,如巫术巫风中、原始崇拜中,就相应地保留下中国文化滥觞期的特点。    当然,既然是谈原始文化,就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各民族早期文化的重合(即共同性)之处,如对自然的依赖、直觉、模仿、恐惧、抗争进而征服的过程。这不仅仅指中国人,在整个人类的童年时期,各地域的人都如此。再有,对部族的生生不息的渴望,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与崇拜,对生的珍惜与对死的不解乃至对死者灵魂的朦胧幻觉,都带有全人类原始文化的特点。但是,从对中国原始文化遗迹的考证中,毕竟会发现中国异于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地方,这正是我们所需要提取并加以分析研究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历史悠久的有着丰富文化的民族。在中国,古称九州的广袤大地上,人口较多的以黄河为摇篮的汉民族,与数十个分别占据沿海和高原、山脉等地的少数民族兄弟般地共同生活着。数千年来,也有融合,也有冲突,但中华民族永远是一个统一体,各民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着美丽的家园,也创造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包括璀璨的服饰文化。    一部中国服饰演变史,如同彩色的缩影,记录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发展史。虽然说数千年来不总是鸟语花香,但服饰一直走着一条绚丽的路,即使是充满血雨腥风,也丝毫不能阻挡服饰演化的进步。人民热爱美,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道路多么曲折,人民对于自己的服饰,始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战乱频仍、天灾蔓延、政权更易,都会使人民生活产生变化。但美的意愿,艺术的心灵却从未泯灭,服饰史一如既往,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进步,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的追求。这种精神是全人类共有的,可是,作为“衣冠大国”的中国人,总能适时地在交流中吸收新鲜血液,使得服饰在一切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下不断更新,这又是我们的骄傲。    中国服饰演变史的每一页都是五彩缤纷的,它得益于中华民族发展史这一大文化的养育和滋润,反过来又以视觉、听觉乃至嗅觉的美给中华民族文化以特有的促进与记载。中国服饰演变史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个闪光的章节或是一条永远朝气蓬勃的生命线。    中华民族是喜爱文学、艺术的民族。数千年来,中国人创作了无以数计的精美作品,有神话传说,有民歌,有诗词,有小说,有舞蹈,有戏剧……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爱憎感情与美好理想,同时又表现了各时期的典型生活形态,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经过历代选校与增订编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服饰形象是文学、戏曲的绝好素材,不少创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以服饰为载体,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形象的感染力。因为服饰就是人的外在形象,文学、戏曲离不开形象思维,接受者也只有通过形象感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是美学的一条规律。    以文学、戏曲形式表现服饰文化,或是借服饰形象来充实文学、戏曲内容,这样的关系同时存在于世界各国文化之中。但是,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这两方面的关系更为密切,内容更为丰富,形式也更为生动。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强调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而且,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以《诗经》为首的诗可以让人奋发;以《礼记》为主的礼仪知识可以使人在社会上站住脚;以《乐记》为主的音乐境界可以使人的品格得以完善。《论语》中还强调:“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以四项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包括历代文献、社会人生经验,对待别人的“忠”和与人交往的“信”。又强调学生应掌握“六艺”:诗、书、礼、乐、射、御。实则主要是对文学艺术方面的要求。至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直接提出绘画的功能就是要“成教化,助人伦。”这同样可用在文学、戏曲上。说明很多作品都不是简单地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而应处处体现儒家的教育思想,每一篇诗文,每一出戏曲都应该有教育人的意义。因此,表演艺术常被喻为“高台教化”。这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第二个原因是,中国语言的形象性非常鲜明。每一个意义单位书写成符号时是方块字。字本身即具有形象。也正因此造成了中国人形象思维的传统模式。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总结为:  “中国形象语言造成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容易亲切地掌握世界。首先是把握形象,然后是把握关系,把握整体。但是当把握整体时,个体就会变得模糊。中国语言的模糊性就是中国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现象背后有一个实体存在,所以中国语言追求语外之意。由于中国的语言象征性很强,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是整体的,也是模糊的”。法国人J·谢和耐在其所著《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击》——书中指出,中国人缺乏理性思考,“并不意味着品位的低下,而是思维模态的不同”。他认为中国人思考的“力度和灵活性”,“可能被认为是一种优点”。谢和耐在论述西方传教士因习惯摆弄经院哲学的抽象要领而批评中国人缺乏推理能力,正是由于中国语言文学多义性的特点,使得“两个语意单元的无穷可能性组合就能产生无尽无竭的涵义。在每个层次上,意义生自词语的结合方式。无疑这就是中国人的相反相成和相辅相成概念以及根本的相对主义在哲学思考中起了主导作用的原因所在”。这些论述对于比较中西语言文化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们也可以就此看出,服饰对社会语言的影响在中国格外明显。中国语言含蓄而不浅露意韵,丰富的、耐人寻味的多合意象使服饰在社会文化中更加具有特殊意义。    中国戏曲,除了有认识生活,愉悦民众的作用外,也具有教化的使命。人们在戏剧舞台上首先看到的是服饰形象。但戏曲与服饰文化关系远不只是舞台上的戏装,更重要的是在戏曲内容中借助服饰来警示、教育民众或寄托深情,通过一件衣服作引线,引出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单从戏曲上就可见到很多有关服饰的名目,当然它的全部内容不是只讲一件服饰的生成,而是围绕服饰铺陈一段波折跌宕的吸引人的故事,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服饰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服饰习俗是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服饰习俗与民俗具有不可分割的共生性。它具体地表现为,服饰是民俗生活的产物。一个民族或居民聚落点,有什么样式的风俗、习尚,就会产生什么样式的服饰,出现什么样的着装形象。原始社会中,图腾信仰是普遍风俗,便出现了黥面、文身、穿鼻等人体装饰;而原始生殖崇拜,则导致生殖器官显示装饰或遮盖物的出现。民俗既映现出物质文化特征,也映现出精神文化特征。服饰正是这种反映的最直接最生动的现实。中国大唐开元、天宝年间,追求奢华靡丽的生活成为一时风尚,所以男女服装佩饰极尽珠光宝气、精巧华丽。就这一点说,民俗是内容,服饰是形式即载体。可以这样说,服饰不但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风格、习尚、风情的产物和载体,从服饰上还可以观察到民族过去与现在文化心态的外化面貌;而且服饰的发展变化,当形成固置状态以后,也必然丰富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风俗、风情。不过,过去对这方面的研究,往往注重于把服饰品作为物质形态来把握,把它放人有形物质民俗(如经济生活)的领域之内。实际上不应仅仅如此。人在着装以后已构成服饰形象,也就是说它还显示出一种无形心意民俗。服饰应该是历史和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反映,因此,服饰习俗与民俗的研究十分重要。服饰既是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它又是理解文化的一条渠道;服饰既是民间生活的风俗事象,它又是探求人的生活习尚和深层心理的一条线索,中国人在谚语中有“入乡问俗”的说法,当然包括服饰习俗。    采风问俗之举,自古有之。大凡要认识一个民族,进而研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熟悉一个地域,并就此探讨这个地域的文化及其衍变,都不能缺少对该民族或该地域人们服饰的关注。因为什么?道理非常简单,服饰即是民俗事象之一。所谓民俗,西方一位名叫亨利·彭的副牧师将它理解为“愚民旧俗”,而且专门写了一本书,以此为名;英格兰人汤姆斯则又提出另一种说法,叫“民众旧传”,于是,被柯克士在《民俗学浅说》中解释为“即包括一切关于古代信仰与风俗,关于一般人们的见解、信仰、传说和迷信”。近代学者大多用“民众旧传”的说法去概括,这在欧洲曾被通用。但也有赋予它新的涵义的,如“民间智慧”、“民间文学”等,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为“土民意识”。经过近二百年的研究、探讨、争议,于20世纪20年代末才正式称为“民俗”,以此来指那些属于民间创造,又为民间所通行和传习的风俗。当代中国民俗学家张仲认为,宫廷逢新年悬挂春联,尽管是木制匾式,区别于百姓用红纸,但仍应属于民俗,包括宫廷除夕吃饺子、正月十五赏灯、喜事服红、丧事服白等。这都说明,对民俗的概念要重新认识:民俗应包括所有人在内的生活习俗。只不过它来自于民间,有着广泛的民众性。    ……插图

图书封面


 服饰与中国文化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比较全面,值得一看
  •     这本书是许多许多有关服饰的论文的母体,原文copy也可以公开发表吗?
  •     挺好的!很厚质量也不错,是正版
  •     大致看了一遍,800页的书,引经据典,涉古论今,谈文化,说民俗,内容很多,适合买回来作为参考书。另,插图还太少,由于引用的古文很多,看起来很累。不过,细读做研究的话,应该还不错。
  •     我把这本书想象的太高深,其实好浅显的。
  •     中规中矩
  •     专业方面有的还不如百度大婶,但是用在写小说掰背景的时候还是绰绰有余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