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表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文化的表达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300101972
作者:赵旭东
页数:512页

作者简介

《文化的表達:人類學的視野》文化是一種表達,這體現在人類學家所研究的社會關係、象徵符號以及各種人造物品上。人類學家對文化的研究是把某種文化的表達再次呈現出來的一種文化翻譯。今天的人類學似乎更應該為社會營造出一種敞開的交流氛圍,讓文化像書一樣打開著,使得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和可能去閱讀與理解。西方人類學,特別是以社會與文化為核心關注點的人類學傳統在過去的三四十年之間發生了一些理論與方法上的轉變,其中一條明顯的轉變軌跡就是從最一開始的功能論的直觀描述轉變到了今天對於文化本身的解釋與理解,這促使了社會科學傳統的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從以科學為模板的研究範式轉變到了大量接受人文學科,特別是歷史學和哲學解釋學的思考方式,由此文化被重新理解成為一種社會存在的表達方式。
在這個意義上,《文化的表達:人類學的視野》的全部內容是試圖在搜尋人類學既有傳統中的不同研究主題在向文化的理解轉變過程中的一些痕跡,這些痕跡體現在許多人類學家的作品中。而《文化的表達:人類學的視野》則從不同的人類學視角回顧了西方人類學的歷史,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國人類學家與相關學科的學者對於這些歷史的反思與推進。

书籍目录

引言文化與表達
文化的表達
物的精神
社會與認知
文化的翻譯
文化與交流
一本打開的書
第一章差異與文化
人類學與古希臘研究
“假如我是一匹馬
回到結構功能論
異文化的書寫者
自然與文化
文化的他者他者建構與文化自覺
第二章田野與解釋
實證與解釋
人與文化
文化與功能
功能論與田野工作
季節與社會
象徵與表達
事實之後與文化解釋
第三章互惠與秩序
秩序的基礎
互惠與約束
人情、面子與互惠
誇富宴與社會聲望的角逐
耗費與侈糜
連續性的社會契約
第四章法律與過程
秩序與原始法律
規則與過程
歷史與權力
文化、法律與現代性
法律民族志
反思的法律民族志
第五章禮物與交換
回歸物本身
禮物與互惠
庫拉與交換
整體性社會事實
集體性與禮物的精神
禮物的否定性
個體性與商品的精神
從禮物到商品
從商品到禮物
禮物與商品的不可化約
揮之不去的禮物精神
第六章儀式與宗教
儀式與表演
儀式與社會控制
儀式的過程
儀式與神話
人社禮與禁忌
儀式與心理
巫術與妖術
宗教與巫術
現實的多元序列
靈驗與信仰
區域崇拜與朝聖
宗教與社會變遷
第七章語言與書寫
語言與文化
沃爾夫假設
反沃爾夫假設
語言與意義
布迪厄與實踐理論
語言與象徵性權力
書寫與權威
玉的文化與知識的獨占
巫覡與帝王
第八章融入與心智
文化與心智
列維一布留爾與原始思維
原始心智與神秘的因果關係
神話與融人
融人與原始心智
原始神話學
神話的力量及其效果
感受即真實
客觀性與不相容性
神話中的融人模仿
相互聯繫的宇宙觀
第九章文化與認知
制度如何思考
人類學與心理學
文化與人格
宗教觀念與社會思維
文化、圖式與意義
文化與解釋
心理表徵與公共表徵
表徵的傳遞
作為表徵傳遞基礎的學習與記憶
認知與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沒有歷史
第十章制度與自由
西方興起的神話與無結構的政治
百年和平與資本主義
國家造就市場自我調控的市場神
制度與自由
第十一章文化與廢墟
理性與文化
實踐與理念
超越文化概念
寫文化與發現支配
民族志與文本製作
文化的抵抗
東方的發明
後殖民的狀態
文化與霸權
文化與廢墟
第十二章正統與天下
由天命而德治
正統與風俗
天主與天后
世界性與天下觀
結語文化的態度
人類學家的職業倫理
人類學的曠工者
缺失與展現
文化具備一種態度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

  人类学的思想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20世纪20年代起,各种人类学学科类型,随着身心漂泊海外的华人学者之回归而来到中国,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间“百花齐放”。在海外,人类学的学科定位有国别之分。大而化之的“西方”,有欧洲民族学及社会人类学与美国的“大人类学”之分;而在西欧内部,则有英法的社会人类学与德国的民族学之分。某些国家的人类学,有体质与文化两大门类,因文化人类学又包括考古、语言、文化与社会或民族学的研究,故人类学又有“四人分支”之说;另外一些国家的人类学,则以文化与社会或“民族精神”的研究为主,或称“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或称“民族学”。不同的中国学者接受的人类学也是不同的;这就给中国带来一个远比西方任何一个人类学“原始国”多元的局面。在今天,中国人类学还有科学院古脊推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与其他人类学之分,及高等院校中,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之分。不同的学科分法,固然有可能来源于观念的混乱与冲突,有可能导致学科內部共同学术语言的缺乏。

内容概要

趙旭東,博士,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5年考入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師從費孝通教授,1998年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 1998年至2005年任教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2002年獲得“王寬誠英國學術院獎學金”,赴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從事五個月的合作研究。 2003年赴荷蘭萊頓大學,從事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 2005年6月開始執教於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
主要研究興趣如下:(1)文化、社會認知與廣義的實踐理論建構;(2)鄉村社會結構與糾紛解決過程的政治與法律人類學研究,(3)民間信仰復興及其與國家現代性成長之間關係的研究,(4)後殖民社會、權力與文化理論研究,(5)廣義的傳統文化保護與鄉村發展及其反思研究;(6)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建構與反思,(7 )土地利用與發展的鄉村社會學與人類學研究。
先後發表中英文論文五十佘篇,譯著四部。代表性研究著作一為《權力與公正——鄉土社會的糾紛解決與權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次為《反思本土文化建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以及《否定的邏輯——反思中國鄉村社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差异与文化  人类学曾经将自己界定为对一种文化的研究。而这种文化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又可以等同于对一种差异的书写,因为文化的书写以差异为前提才有可能。换言之,我们离不开一种以文化比较为基础的文化书写。当然,这种差异不是简简单单地对于特征性差别的客观呈现,既有的人类学曾经是为预先设定好的有着时间先后的进化进程寻找填充物。  这种文化演进的观念深嵌于西方既有的“文化的他者”的思考之中。而后殖民反省的文化自觉又进一步使得这种以西方人类学家为出发点的单向度的对于文化差异的描述,转变成为以本土人的文化自觉为核心的双向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从文化差异的书写到文化自觉的反省,这是一个本土人自我抗争的过程,由此本土文化才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权利。  人类学与古希腊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都喜欢把自己这门学科的历史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西方的人类学当然也不例外。甚至有人乐于将其根源追溯到古希腊的时代,以为那个时代就有了现代人类学思想的萌芽。不过人类学真正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并有了它自己专有的名字,却是在19世纪的下半叶,从那个时代开始,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才逐渐地得到了发展。这个时期,人类学所研究的问题既广且杂,诸如头骨形状、发型、服饰、民间故事、简单部落民的生活器具、婚礼习俗、巫术实践、非文字的语言符号等等,这些都曾经是人类学家关注的焦点(泰勒,2004)。  一般认为,在结构功能论人类学出现之前,是进化论人类学占据着支配性地位的时期。在进化论者的眼中,人类的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可以分成先后不同的阶段。这种观念最初是在西方社会形成的,时间是在17世纪中叶,伴随着西方文明的逐渐强盛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一种把自然界的事物按发展的高低先后以及简单复杂加以分类的宇宙观逐渐形成。一大批学者开始考虑,如何把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异彩纷呈的多样性的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形态以及动植物加以分类,形成一个逻辑上有意义的文化与生态的体系。在这里,基本的分类策略便是将复杂多样的世界统一在一起的一种途径,由此而形成了一种无所不包同时又容括等级的世界分类体系(Claessen,2000:10)。特别是在英国,自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由自然选择的手段而有的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简称《物种起源》)一书在1859年首次出版以后,生存斗争(the battle for survival)、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适者生存(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之类的概念便开始在欧洲深入人心,并通过西方的扩张而逐渐扩展到了整个世界,成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与进化论人类学同时存在的另外一种人类学的传统则是强调,古希腊文明对于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广泛影响。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其原初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形态一直在吸引着当代人类学家的关注。在结构功能论成为人类学的主导之前,人类学家对于古希腊时代的古典文献的研究一直都没有中断过,许多早期的著名人类学家都或多或少地曾经关注过这方面的研究。  在1960年4月,科利德·克拉科洪(Clyde Kluckhohn)应布朗大学“查尔斯·K·考弗讲座”(Charles K.Colver Lectures)之邀,曾经以“人类学与古典”为题做了一场极为精彩的演讲。但天命不测,同年的7月29日,这位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人类学家,却以55岁的盛年离开了人世。这次演讲的讲稿便成为他对西方人类学发表的最后感言。凡听过他此次演讲的人,心目中所留下的记忆都应该是深刻而又生动的。正如布朗大学的邀请人罗宾逊爵士(C.A.Robinson,Jr.)在后来编成一本小册子的演讲录的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以人类学的视角和背景而给予古希腊文明的一种深厚理解(Robinson,1961:V)。  在这一系列演讲中,克拉科洪所要强调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人类学的研究与对西方古典时代的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他所谓的“古典”,在这里就是指古希腊文明,因此,不言而喻,在克拉科洪看来,西方的人类学正是从这样一种既有的文化传统中逐渐地进化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  单就美国人类学家群体而言,许多著名的人类学家其出身都跟这种古典研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据说,克拉科洪的老师胡童(E.A.Hoot  on)所获得的便是古典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并且其早期的作品也是有关古典艺术和考古学的。有美国人类学之父美誉的博厄斯(Franz Boas),在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前所受到的训练同样是古典研究方面的,他对希罗多德(Herodotos)、修昔底德(Thucydides)以及恺撒(Caesar)等人的研究,激发了他对社会形态以及风俗问题的关注。另一位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克鲁伯(A.L.Kroeber)就更不用说了,他对希腊文学、哲学和艺术都极为熟悉并有深入的研究。  在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大凡早期的人类学家,他们大都通晓一些古希腊文明的知识,而19世纪后期以及20世纪早期从事古典研究的学者同样也从新兴的人类学理论中汲取营养,用以分析古典文献以及神话中对于古希腊社会与风俗的描述。德国所谓“哲学民族学家”(philologicalethnologist),像乌色纳(Usener)和罗德(Rohde)就曾经受到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泛灵论”(theory ofanimism)的影响。其中,赫尔曼·乌色纳(Hermann Usener,1834—1905)还出版过有关神性(deities)起源及其进化历史的人类学与心理学的分类研究(Usener,1904)。在乌色纳看来,某种类型的神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恐惧现象,诸如闪电;而其他类型的神,其所表现出来的是另一类的恐惧现象,诸如打雷。而埃尔文·罗德(Erwin Rohde,1845—1898)关注的则是希腊人中间的灵魂崇拜问题以及对不朽的信仰。他强调原始宗教和民俗在理解希腊宗教中的重要性。  受这种“哲学民族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哈里森(Jane Harrison)在对古希腊民间信仰的研究中,极为关注鬼魂崇拜的问题。在其后期著作《西密斯女神: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研究》一书中,她坚持了法国涂尔干社会学学派对宗教与意识的看法,试图从社会投射这一视角来分析古希腊为神所举行的各类仪式活动(Harrison,1912)。威廉姆·里奇卫(william Ridgeway,1853-1926)更是采取人类学的视角来解释原始宗教,他坚持认为,人类对于灵魂不朽的带有普遍性的信仰乃是属于最原始的一类,而图腾理论便是以此假设为前提。换言之,人首先是敬拜他的祖先而非抽象的精神,比如希腊悲剧便是源自于荣耀祖先的戏剧舞蹈(Kluckhohn,1961:6)。  而作为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人类学教授,泰勒从古希腊和拉丁语学者那里获取人类学解释材料的做法深深地影响到了另外两个人,这两个人都对作为一门职业的人类学的创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两个人便是安德朗(Andrew Lan9,1844—1912)和弗雷泽爵士(Sir 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  先来看安德朗的学说。他以进化论的观点为依托认为,所有的文明都代表着“进化的野蛮”(evolved savagery)。他视神话为“语言的诟病”(disease of language),并视古希腊文化为更大的气候现象的一种特殊表现,而且,这也仅是文化成长中的一个阶段。在其《宗教的产生》一书中,他曾经一扫当时流行的宗教进化的泛灵论思想,认为在原始人中间到处充斥着各种“高等的神”(high gods)(Lang,1898)。由于安德朗的研究与主流的观点大相悖谬,故多受冷遇,甚至此人后来对外婚制及图腾制度的诸多研究也很少再有人问津。  但是,弗雷泽这位著名的人类学家的学术生涯却大不一样。以社会人类学家闻名的弗雷泽,其最早是以研究古希腊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保萨尼阿斯(Pausanias)而赢得学术界声誉的。后来又以对《旧约》中特有的民俗生活研究为基础写成《金枝》一书,其中就借用大量的古典文献的材料极为透彻地讲述了有关巫术、禁忌、生殖崇拜、不朽、牺牲等等令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着迷的古希腊时代的社会风俗的文化逻辑。在弗雷泽看来,这个世界就如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人的无意识一样,从社会习俗同样可以映射出人类行为的非理性领域,这也恰是弗雷泽之所以伟大的根本所在。  不过,英国早期的人类学更多关注的还是民俗与宗教问题,极少触及社会结构的问题。这个问题最终为几位法学家和历史学家所关注,他们一样是从古希腊的文字记载中择取论证的依据。首先是以“母权说”闻名于世的巴霍芬(J.J.Bachofen,1815-1887),他从希罗多德的历史描述出发,提出母权制度先于父权制度。因为原始社会的人们更加相信,女性的生育能力使她们理所当然地要统治这个世界中的家庭甚至整个世界。从这一个意义上,一种社会组织的形式、一种宗教的形式以及一种生计的类型,这些要素相互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沿着其进化论的思路,巴霍芬提出了这样一种社会制度的进化序列:最初的原始杂交(primevalpromiscuity),因为女性的抗拒而出现了母权(mother—right),随之而为更高级的母权制度(matriarchy)所取代(Bachofen,1861)。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巴霍芬的上述结论都是以古希腊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而得出的。

图书封面


 文化的表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在老师那看到了赵旭东的这本书,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他那本反思本土化的书,一直没有机会看,因为F和赵旭东的关系不错,F曾经请赵来课堂上讲文化与本土化这部分,正好那节课我去了九寨沟,逃过去了,就没听到,实在很想听听赵旭东反本土化的观点。这本书老师评价说,写得并不好,但是赵读了很多书。我心里对她的观点表示怀疑。我讨了来,看了王铭铭的序言,觉得有些应付。倒是赵的自序写得很有味道,很鼓动人。那种自由散漫的学习态度,由着性情读书和写作的情绪,不着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很欣赏,也都很合我意。自序有F老师的风格,打着北大那帮学者的烙印,我很喜欢。我只翻了第九章文化与认知部分,我就把书合上了。应了老师对这本书的评价了。我准备后天把书还给老师。先不打算看了,因为内容却是不是很有体系。现在觉得,无论写专栏还是写学术文字,都需要讨论一个问题,至少你写那些字的时候要知道自己在argue什么观点。如老师所说,引文很多,表示作者读书很多,但是观点实在是没有。佩服一下老师犀利的眼光。也佩服一下赵的动手能力,有时候敢写就是好事,先一刀砍下去,留点痕迹,以后再慢慢雕琢,也是个好习惯。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几乎无所不包,然后就晕了。。
  •     印刷质量很好,喜欢赵老师的文章和书!
  •     即便用“文集” “札记” 等类型来做标准,老赵写得还是太散了……
  •     用于研究生复试,起初没觉得好,但是读来,感到还是很有东西的。
  •     一种可能的理解
  •     一看到这类书就忍不住收了,但是专著还得慢慢啃
  •     赵老师的翻译文笔还是相当不错的
  •     人类学著作里比较深入浅出的书籍
  •     我在老师那看到了赵旭东的这本书,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他那本反思本土化的书,一直没有机会看,因为F老师和赵旭东的关系不错,F曾经请赵来课堂上讲文化与本土化这部分,正好那节课我去了九寨沟,逃过去了,就没听到,实在很想听听赵旭东反本土化的观点。 这本书老师评价说,写得并不好,但是赵读了很多书。我心里对她的观点表示怀疑。 我讨了来,看了王铭铭的序言,觉得有些应付。 倒是赵的自序写得很有味道,很鼓动人。那种自由散漫的学习态度,由着性情读书和写作的情绪,不着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很欣赏,也都很合我意。自序有F老师的风格,打着北大那帮学者的烙印,我很喜欢。 我只翻了第九章文化与认知部分,我就把书合上了。应了老师对这本书的评价了。我准备后天把书还给老师。先不打算看了,因为内容却是不是很有体系。 现在觉得,无论专栏和学术文字,都需要讨论一个问题,至少你写那些字的时候要知道自己在argue什么观点。如老师所说,引文很多,表示作者读书很多,但是观点实在是没有。 佩服一下老师犀利的眼光。 也佩服一下赵的动手能力,有时候敢写就是好事,先一刀砍下去,留点痕迹,以后再慢慢雕琢,也是个好习惯。
  •     散而无力,广而不深,厚而不发,罢了。。。
  •     很好,通俗易懂
  •     自由地读书
  •     入门可看
  •     可惜没买到。
  •     作为我人类学的启蒙,这本书对我意义重大
  •     比较有说服力,有的地方比较难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