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101》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读库110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13301763
作者:张立宪 主编
页数:317页

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101》

首届编辑魔鬼训练营第二课,谈及图片的筛选,老六认为,选择也是一种创作。他展示了任曙林的一幅摄影作品,空镜头里,钢丝上,一件女生短袖衬衣上搭着一条红领巾在晾晒。编辑之初,他有意将此定为压题图,随后又觉得太写意了,与整体风格不符,最终舍弃。他说,有时不用某张图片甚至比用它还难,关键是要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比较好的结合在一起。次日,我赴798艺术区,在映画廊参观任曙林摄影展“八十年代中学生”。在摄影展上,我欣赏到了这幅摄于怀柔县喇叭沟门乡的作品,以及其他未收入《读库1101》之作。(后来,任曙林在微博上解释,当年他在广播学院学习拍纪录片,尝试将一些电影的手法运用到摄影中,所以作品里有一些无人的“空镜头”。)现场布置了学校桌椅,犹如课堂,一角放映着任曙林1982年拍摄的纪录片《夏日的回忆》,另一角展览着他当年的笔记等资料,穿行其间,恍如时光倒流。再看照片,晾晒的短袖衬衣上的花纹,游泳池边女生背上的勒痕,都触动心中最柔软的部位,让人想哭。在留言本上,我写下一句话:“岁月的手指点石成金。”其后,《南方周末》(总第1424期)刊出专题《再见1980年代》,关注这个摄影展,记者姜弘在开头讲述的镜头外的故事,与任曙林的记忆,恰似现代版“罗生门”。1985年4月,王琳在北京171中学上高二,和同班一位男生早恋,那天放学后,教室里就剩下他们两人了,他们坐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忽然听到有人要来,两人慌忙分开,走进来的正是任曙林,他按下快门,捉住了这个瞬间。后来,王琳和照片上的男生早恋的事被老师发现,高三分班时,他们被拆开了;后来他们双双考入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再后来他们结了婚,又离了婚。王琳看展览后给前夫打了电话,前夫很忙,不能来看展览,她就把那张照片(见本辑第28页)传给了他。任曙林是在摄影展开幕式上,才知道自己二十六年前进门拍照前发生了这样的故事,他原本的记忆是这样的:“我进屋后,只能听见夕阳移动的声响,他们是那么专注地在看书写字,似乎别的什么都不存在。但我可以强烈感到波与场的存在,对方的每一次心思念头都是可以相互感觉到的。我觉得我是个不应该出现的第三者,拍下他们后,我悄悄地走了。”----------------------------------《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刊发于《读库1005》之后,有位读友如是说:“人家日式RPG是三五步一个遇敌,这文章是三五步一个引文,不知道这么写文章,稿费是怎么算的……”我见了,颇委屈。阅毕《读库1101》里傅国涌的两篇“辛亥私人记录”,我不怀好意地揣测,那位读友见此当作何感想?话虽如此,我深知,清末民初的报刊,近世人物的书信、日记、诗文、公文,纷繁芜杂,傅国涌辑录之举远非信手拈来般轻松。经由其分门别类的汇集梳理(我猜想不止于“剪辫”、“易帜”两类),读者可见百年前大变局下,一条辫子的去留与一面旗帜的更易,牵扯着怎样的世态人心。据说,抄袭是最隆重的赞美,且在这里抄录《读库1101》诸文的妙语:“艺术重要的是独特的感受,而非寻找共同的规律。”(任曙林)“看得太远要被鞋带绊倒的。”(萨苏)“任何你失去的事物,价值自动倍增。”“社会表扬活着的顺服者,以及死去的叛逆者。”(梅根•麦克劳琳)“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马克•鲍尔莱因)

至今最喜欢的一本

虽然1106那本我也很喜欢,但这本讨喜的文章更多,在总体上荣胜为“最”。作为一个喜欢看故事的人,我最喜欢的文章还是《毒斗天南》,简直就是在讲一个传奇故事嘛,故事情节也和电视剧一模一样,警察个个都很可爱霸气,每个人都闪闪发光。《七年》也好,平淡的语气讲了一个过去的7年,这7年正是我国变幻莫测的7年,作者也没刻意去评价这其中的是是非非,只是在讲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已经悄然把若干苦辣辛酸写了进去。《风水和天命》、《心字香》是我喜欢的古范儿。前段时间我感觉到豆瓣人人上突然好多人开始研究开理学和曾国藩了,不知为什么,现在拿来这种书一读,嘿,我也上瘾了,我也想研究研究理学看看~~《心》这篇说老实话,我看不太懂诶,有种读高级科技文的感觉,但将书捧起,远观之,仿佛心字香就在眼前,一闭眼就能闻到古诗中”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自惹御炉香”“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云阶月地依然在,旧逐空香百遍行。“的感觉,很有意境有没有!至于辛亥革命这两篇,也同样大快人心,读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有个友邻前几天说过:“我们的父辈在革命年代,流过血掉过头,我们做过什么?“现在钓鱼岛问题这么紧张,虽说不至于打起了,可我不知道当时间将我们推到历史曾出现过无数次的当口时,如今的青年会怎样?那样的豪情还在不在?

辫子

在中国历史的某一个阶段,辫子曾经充当过一个特殊的符号。倘若有一二素心人能从更长的历史的遗痕中梳理出有关头发的脉络,那头发所覆盖之人的面貌或许能看得更清楚些。旗帜对于一个群体乃至一个国家的意义,与一个人如何打理TA的头发示人,似乎有那么一点可以呼应的地方。

衷心勉励老六编辑

好久没有看读库了。今天看了1101不得不说两句。读库的稿件质量有所下降。《中学生》一篇,照片相当好。但任老师写的文字差了些,赶不上之前的类似文章,不过瘾。傅国涌的学问没得说,史料丰富的无以复加,但有堆砌史料,掉书袋之嫌。《七年》属于读库偏爱的私人口述历史的那种文章,但是比之原来的类似文章显得水了很多,作者的文字功底远远赶不上之前的作者,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恐怕有很多。故事情节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会让人留下什么印象。《毒斗天南》,一贯的萨苏风格,情节是不错,但真的只能算是《故事会》的文章罢了。皮克斯的那篇,我都不想评论了,白瞎那么多页图片,没劲透顶啊。为什么会选入《读库》呢?苗炜编辑的《声音》,眼界明显窄了,倒像是他2010年的读书笔记吧。特别是在微博时代,每天充斥的都是这样的文字,读库就不要这么样凑字了吧。特别是苗炜自己摘录的条目中,有好几条批评正是这种琐碎的信息和知识。另外两篇还没看,暂不评价。整个文章选排,历史性的文章太多了。过于强调了。显得非常单一。与现实密切联系的文章一篇也没见。老六是不是忙着别的,读库选稿编辑的工作花的时间少了。衷心勉励老六,希望读库越来越好吧。

好书读库

说是一本好书,其实应该是一套系列丛书。当下很流行的一种“书杂志”即所谓《mbook》,结合书籍和杂志的特性而应运而生的一种书籍形式。这本书杂志的名称叫做《书库》,主编张立宪,出版社是当下声名鹊起的新星出版社。张立宪,浑名“小六”,江湖人称“老六”。职业现在应该是自由职业者,干些码字和印字的营生,当下因编辑一本双月刊《书库》而在读书圈和出版界暴得大名。我最早知道他,是从一本《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的坊间畅销书。他就是这本青春记忆碎片的始作俑者。这本关于电影、书籍、诗歌甚至毛片的青春记忆的书,着实让我沉迷良久。并驱使我着魔似的在年轮上一气儿写了三篇情感记忆碎片。这都是这个人精老六招惹的。也算是爱屋及乌吧,找他所写的其他书,误打误撞发现了他做主编的《书库》。也许是那本记忆碎片的印象太好了,相信他的文字功底和编辑眼光,就随便买了两本。猜猜后来我做了什么?我在看完了这两本《读库》后,立即购买了自06年00号创刊至09年发行的03号,共计24本,可谓一举囊括。这本书定价不菲,每本30元。但我觉得物超所值,况且作为书籍,不像杂志有很强的时效性。大可不必质疑三年前的文字是否有研读的必要。相反,我们需要一点一点来藉此来补课。这本书的装帧很朴素,如果去书店浏览, 在那些花花绿绿、林林种种的书籍中,《读库》那“万花丛中一点灰”反倒夺人眼球。我觉得这本书有思想,也有意思。按老六的说法,叫做有趣、有料和有种。有趣。现在不少书籍都是板着一副面孔,以居高临下灌输教育为己任。但枯燥地说教,乏善可陈的内容,让我们敬而远之。但《读库》却是那种让你愿意去亲近的书,拿起来就像被摄魂夺魄,不由得浸入其中。“读书读到会心处,顿觉灯花亦灿然”。一贯只沉迷于风月言情、教子厨艺书籍的我的老婆大人,也对读库赞赏有加。“我那滴水不漏的计划漏的滴水不剩”,看看人家的文字把玩功夫,真是清丽脱俗。有料。这套《读库》选的题材可谓独辟蹊径,和当下流行的时尚杂志和畅销书保持了可敬的距离,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到那些普通人的情感,那些不应该被历史所遗忘的时间和人物。记得有一期,是描述二战老兵的,从一个普通国民党老兵的角度切入,刻画了在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小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特别是该书的大容量和大信息量特性,使这本书比其他书籍多了几分底气和厚重感。有种。你在这本书里基本看不到那些风花雪月的文字,那是《知音》和《爱人》的领域。你也不会看到貌似深刻的人生哲理小品文,那是《读者》和《意林》的套路。这本书的文字,不煽情,不激荡,没有烟火气,有的只是静静地描述和叙说。但总会不经意间触动你那最敏感、最脆弱的心尖,让你猛地疼一下,甚至直达你的泪腺。这本书就像一个楔在墙上的钉子,让你疲惫的灵魂也晒晒阳光。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阳光打在你的脸上。还是我以前的感受,说一本书如何好,其实很难。就像你觉得一个女人很好,国色天香,锦心绣口,但却无法一五一十地说出她的好,但有一种想与之亲近的冲动。就像不文教父黄沾,曾说“王祖贤是他的性幻想对象”,这种看似“流氓心态”却是对一个女人至高无上的赞美。风情万种的女人是打火机,摇曳生姿,婉转动人。好的书一样,会让你有如鱼得水,相得益彰,相见恨晚之感。这本书有情有义,有波有脑,值得我们去欣赏,值得我们去拥有。

辛亥的两篇真是力作

看到哪,写到哪。一个人拍中学生能拍的那么生动,里面一张擦窗户的照片让我想起我们自己的中学时代。傅国涌的两篇写辛亥的,让人知道革命其实不是”纷纷响应“这么简单的事情。各省各市具体的情形,没有这些翔实的记录,真是想象不到。韩少最近对南都周刊说:推翻现政权,要多大的一个权威,多大的一个领袖才能做得到。这样的实话,右派是不会说的。

1101

皮克斯寻蛋之旅(上):什么时候才有下集啊,我是皮克斯饭啊!超激动!--------------------------------------------------------------------------------中学生:虽然没怎么经历过那个时代,不过一直向往八十年代,那是最好的时代。中学生,纯洁,单纯,简单,仿佛是这世界最美好的了。--------------------------------------------------------------------------------辛亥私人记录:好吧,这就是我几个月前放下这本书的根源。不知道为什么,提不起兴趣。且等什么时候有心情再续前缘吧 。--------------------------------------------------------------------------------七年:辛亥私人记录看的我晕乎乎的。随手翻到七年,竟一口气看完。文笔真是相当不错。记得自己写长文的时候经常忘了前面埋下的伏笔,便随手勾下了伏笔的地方,真的都有后文啊!好吧我太弱了。。。总之挺好看的。毒斗天南:刚收到书的时候只瞟了一眼题目,觉得可能是什么诡异的说明文,结果今天看了第一段,发现是缉毒的故事,于是火速果断读完了。觉得还不错,而且我一向向往那种看起来很酷很刺激的工作,比如缉毒警察。在豆瓣看到有人觉得写得比较油,才反应过来,好像是有点故事会的感觉啊,咳咳。不过萨苏本来是个搞IT的让我很是感慨啊,IT和写作两件好像完全不搭界的事儿居然都让他做的这么好。看来石头哥说的有道理啊,做人,是要有点骨灰级的爱好地!

《读库》有变成《读者》和《故事会》的倾向

《读库》有变成《读者》和《故事会》的倾向。最后一篇苗炜的微博体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放上去,很《读者》,排版也很糟;前有余世存的《非常道》,后有张发财的《一个都不正经》,再弄这种语录体(Twitter、微博体)拾人牙慧,抖小机灵的图书辑录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而萨苏的那篇《毒斗天南》真是实实在在的故事会文体。上一期应该有一片讲述老流氓的那个,看着已经觉得怪异。连续两篇傅国涌的文章,是稿件不够还是?另外遗憾的是,我收到的这本有数十页页边切割的非常粗糙。这一期及格线没有达到。除了那篇《中学生》的照片非常漂亮。

一年两本

很奇怪,每年我都会忍不住买两本《读库》来看看,而每次看时对书中的内容几乎都不大感冒:“人文”地有时候太远离尘嚣了。然而,一年中总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会想到《读库》,那段时间我会觉得不看《读库》我的阅读就很不完整。大概是被一种显得有文化的虚荣所驱动的吧,又或是有时是被此书如捧读竹简的感觉迷惑了吧。当然最大的原因我想还是,此书内容大都是我平时不大关注的,所以,长久不读我的好奇心总会让我惦念起她。

读库的品质一如即往

本期很喜欢里面那个缉毒警的故事,真是大智大勇,尤其是最后描述他同普通人一样的背影,读后让人心绪难平,正是这样看似普普通通的英雄守护着我们祖国的安宁,不禁让人对他肃然起敬。本文作者在前几期的读库上也写过一个北京“双桥老流氓”的故事,文笔不错,读来引人入胜。

超喜欢《中学生》这篇

读了这篇文字,看了其后的照片,仿佛自己又回到校园,深切感受到中学生的青涩、懵懂、萌动与强大的张力。两位学生的教室后排自习那张,两个人的默契,两人间的气场,仿佛就写在照片上。两个学生站在窗前椅子上的那张,男孩时髦的长裤,让我看到他心中的不羁。

【一些摘录】

1872,容闳带着幼童留美,美国小孩常常嘲笑中国幼童的辫子是“中国女孩子”,甚至“猪尾巴”。有些幼童就把辫子盘在头顶。孙中山在檀香山上学,因为辫子被取笑过。辜鸿铭也有过类似经验,他从南洋到苏格兰上学,父亲不让剪辫子。1919,他告诉胡适,每天出门,都有小孩子对他喊“瞧啊,支那人的猪尾巴”。【鲁迅】1903年,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次年剪掉了辫子。嘲笑盘辫子于头顶并戴帽子的为“富士山”。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后,深深为邹容等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所感染,对辫子“深恶痛绝”,1903年他毅然决然剪掉了辫子。但一旦回国探亲,还得做一条假辫子蒙混过关。所以,清末做假辫子生意兴旺,颇能赚钱。鲁迅后来回忆道:“我的辫子留在日本,一半留给客店里的一位使女作假发,一半给了理发匠。人是在宣统初年回到故乡来了,一到上海首先得装假辫子。这时上海有一个专做假辫子的专家,定价每条大洋四元,不折不扣。他的大名,大约那时留学生都知道。他也做得真巧妙。只要别人不留心,是很可以不出岔子的。但人知道你原来是留学生,留心研究起来,那就漏洞百出。夏天不能戴帽子,也不行;人堆里要防挤掉挤歪,也不行。装了一个多月,我想如果在路上掉下来或者被人拉下来,不是比原来没有辫子更不好看么?索性不装了。”冯玉祥滦州起义失败后也是靠假辫子保全了性命。1909.8.10,赵元任在上海准备去美国留学,要求剪辫子,理发师确认了两次,因为之前有位顾客因为剪辫子,老婆竟然自杀了。从晚清开始,有识之士就不断呼吁辫子。1903年1月15日,天津《大公报》的征文题目赫然竟是《剪辫易服说》,朱志父力主剪辫易服,认为这和废弓矢、立学堂一样,都是因时制宜之举。并希望从皇帝开始改穿西装,把剪辫易服与尚武精神、强健体魄联系在一起。《大公报》按语称之“新中国特别精神”,“唤二百余年来不醒之沉梦,呼数百万方里不返之国魂”。当年10月16日报道,“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参加乡试时只好装假辫子入场考试。胡适回忆,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时,“还有一些激烈的同学往往强迫有辫子的同学剪去辫子。”。自1904年起,练兵处要改军服,辫子成了障碍。之后,新军官兵、警察剪辫子的越来越多。因为实在难以阻挡,所有进入1910年,军谘大臣载涛干脆决定不再禁止禁卫军剪辫准其自由。在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里循留下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新军脑后没有辫子的真实留影。更早几年,随同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的40多个随员中,剪辫子的居半,其中有翰林、有道府,有武员,都是有功名的。辛亥革命将剪辫子推向高潮,在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下令剪辫子之前,1910年10月3日到1911年1月11日举行的资政院第一届常会上,即通过了剪发易服的议案。辛亥革命前夕,状元张謇大办实业、教育的江苏南通,学生剪辫子已成为一种风气,张謇担心风声传到外地,专门到南通师范学校,将70多个已剪辫子的师生召集到理化教室讲话:用功读书才是学生的本分,要朝廷立宪,要国家富强,不关辫子的事。吩咐他们赶快装一条假辫子,以后不可再有越轨的行为。当时在场的学生徐海萍回忆,他讲话时声泪俱下。相隔不过半年,他自己也在上海剪下了辫子,还寄回南通给哥哥保存。他在辛亥年十月廿四日的日记中称这是一生的纪念日。1911年12月17日,天津《大公报》报道,袁世凯于12月13日剪去辫发,“以为各界之倡”。身边的人说,袁世凯剪辫子时不断哈哈大笑,谈话中显出异乎寻常的高兴。剪辫子,意味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1898.9.5,戊戌变法即将失败,康有为还给光绪上书《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刘士毅】在军校期间,大家都留有辫子,陆军学生,尤其炮、辎、骑各科,不仅有操作,且须骑马,出操时,对辫子处理,极感困扰,一是将辫子盘于头顶上,而后戴上军帽,但这样甚不雅观;一是将发辫打一结于脑后,但如此在马上一跳动,结又散开,非常不便,实在妨碍操作。辫子既无好处,为什么还要留它呢?因此有些同学便主张把它剪掉,但剪辫是犯法的,最后大家想出个办法,一千多个学生都剪辫,学校总不能将全体开除,因此一下子,除了旗人学生外,一齐剪光。这一来事情糟糕了,旗人学生向清政府打报告说:学校中革命党很多,一夜之间辫子皆剪掉,事情非常严重。幼稚无能的清政府,接到此报告后,马上下令给驻扎保定的第二镇统制(相当现在的师长)马龙标,要他派兵包围学校,搜查革命党。督办段祺瑞知道消息后,即打电话向马说:「你不要轻举妄动!小孩子们剪辫全为出操方便,并无其他用意。至于诬告校中有革命党,我可以身家性命保证不确;若你派兵前来包围学校,学生都有武器,甚至比你部队精良,如不幸双方发生冲突,岂不酿成大祸。」此外,段又打电报至陆军部,说明学生剪辫全因操作不便,绝非革命党,如有不法之徒混进学校,请让他来查办。如此,陆军部才收回成命,最后,段督办开除几位品行不好,成绩较差学生作为搪塞,一场风波乃告平息。但从此以后,凡剪辫子的都被视为革命党人,因为有了这种心理,自己反而觉得是否参加同盟会不是重要的事了。【郭沫若】先从我们一些小孩子来说起罢。我们最大的喜兴是等不到独立的宣布, 在头一天晚上便把辫子剪了。在这时,我们拿着剪子去强迫一些怕事的学生 和首鼠两端的老教员们,我们赶得他们鸡飞狗跳。特别是那位都喇嘛先生, 我们拿着四五把剪子把他包围着,弄得他无处可逃,终竟在谈笑之间把他的辫子的支配权和平授受了下来。万岁!革命成功万岁!只消大家把头上的毛辫子一剪,从此以后,中国就可以一跃而为世界上天字第一号的头等强国了。 这样欢狂的态度,在那些得到政权的新支配者,比我们还要荒唐。他们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成都的皇城正式成立了四川都督府。在一切的政权都还 没有稳固的时候,他们下出了一道奇怪通天的命令,便是大赏三军,准许新 旧的军士自由十天,不受军律的拘束!这真不知道是那一位军师想出的妙计。 本来就是带着兽性、容易放纵的丘八,还要准许他们自由十天,成都的市面 在那几天当中真正成为了百鬼昼行的世界。【黄龙旗】三角黄龙旗由于军舰必须悬有政府的旗号以供辨识。清廷于1862年(同治元年)以"三角黄龙旗" 做为官船的旗号(注:有说黄龙旗的设计概念来自于满清八旗中正黄旗的旗帜),并照会英法俄美四国,作为国旗启用。 到了1881年(光绪七年)9月,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回国后,由于三角形的旗与西方各国军舰上的国旗皆不相同,为和国际接轨,李鸿章经清廷批准制定了北洋水师军旗的质地、章色,并将黄龙旗改为长方型。辛亥革命后期,整个武汉三镇,海关成了唯一挂龙旗的地方,因为外国人还在观望。而海军主力舰队降下龙旗,则让革命党安心不少。【十八星旗】铁血十八星旗,由红黄黑三色组成,红底与黑九角象征“血”与“铁”,即革命须抱铁血主义;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黑九角内外两圈各九颗共十八颗圆星,代表关内汉族的十八行省;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 湖北军政府的十八星旗此旗只有代表汉人居住的18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家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十八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把满蒙疆藏“出卖”给列强,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清朝政府直到19世纪为止只准许汉族在内地十八省居住。不允许汉族随便迁入居住的有关外的满洲(东三省)、西藏(青海)、蒙古(内外蒙)、新疆。当时革命党人的“野心”并不大,只想“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在十八个省份中恢复汉人的主权,西藏(青海)、蒙古(内外蒙)、新疆和满洲(东三省)的主权都可以放弃。所以后来有人认为“十八星旗”,是大汉族主义的旗帜。【白旗】其实当时革命军用得最多的是白旗,士兵也戴白袖章,因为起义晚上,革命军是臂缠白布作为记号。后来全城都是悬挂白旗,容易购买。云南的旗帜是红旗,中间一个白色的“中”字,蔡锷在《布告全省同胞文》:定国旗为赤旗,心用白色中字。广东惠州陈炯明用的是井字旗,取古代井田之意。韩衍设计的“人”字旗,代表人道主义。中华民国无色国旗,红黄兰白黑,代表汉满蒙回藏。【皮克斯】原来的《玩具总动员》剧本中,胡迪警长是半人高的布袋玩偶,巴斯光年则是红色太空人,甚至差点以美国大兵的形象出现。为了电影上映,皮克斯和迪士尼签订的协议规定,迪士尼对电影拥有全部权利。A113是加州艺术学院动画系的教室号码,皮克斯的当家人基本都是从里面走出来的。《玩具总动员1》里有一个镜头,巴斯光年的机翼上写着:made in taiwan《玩具总动员2》差点直接出版DVD,这是迪士尼对卖座动画电影续集的传统处理方式。后来皮克斯经过艰苦的谈判,才获得上映的机会,所以里面用了很多以前的模型。《怪物公司》时,皮克斯的技术有了大量提高,苏利文的毛发是真实渲染的,有2320413根,衣服不是贴图上去,而是“穿”上去的。【理学】理学兴起的原动力是为了与佛教抗衡,试图去建构一个可以解释一切宇宙现象的理论体。所以冲破了“子不语怪力乱神”“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局限,介入天道性命领域。再者,儒家是建立在宗法传统之上,孔子虽然敬鬼神而远之,但绝不会直接否定,要不祠堂里的祖先怎么办?朱熹说:“人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平正端直,以其受天地之正气,所以识道理,有知识。物受天地之偏气,所以禽兽(头)横生,草木头向下,尾反在上。物物间有知者,不过只通得一路,如乌之孝,獭之知祭,犬但能守御,牛但耕而已。人则无不知,无不能,人所以与物异者,所争者此耳。”理学认为,万物是由太极之气演化而成,想通相变。“天地之间,只是此一气耳。来者为神,往者为鬼。譬之一身,生者为神,死者为鬼,皆一气耳”。(《朱子语类》卷六十三,《中庸二》第十六章)所以,“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是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郭璞 《葬书》)


 读库1101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