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的乐趣》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藏书的乐趣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5
ISBN:9787108029089
作者:[德]乌尔夫·D·冯·卢修斯
页数:235页

书摘 <从买方角度看价格>

大多数收藏家都有一些固定的供应商,他们提供的货品质量上乘,价格公道,收藏家一般都不需要讨价还价,立刻就能接受。用经济学家的话说,这能省却不少信息负担,可以获得“认知便利”,就不需要再耗费时间搜罗别的信息了。当然,特别勤于检索的收藏家,肯定能经常买到价廉物美的东西,只是我们也得问问自己,如果把花在检索上的时间用于我们的第一职业,买便宜货省下的钱是不是就能轻易地弥补损失的时间?俗话说“为了找到一个丢失的赫勒,却要花费两个赫勒的灯油。”有些书商从博览会回家时心满意足,不是因为卖得好,而是因为买得好!经过多年的收藏,收藏家慢慢就会知道有些书商喜欢美化自己的货物,他们所谓的“有少许霉斑和轻微擦伤”,其实可能是非常糟糕的情况;而另外有些书商使用同样的措辞,拿出来的却是几近完美的货物,擦伤几乎看不见。仔细研究目录中的说明,根据该书店的一贯作风,正确估计书的保存情况,这是作出决定前非常关键的一步。

从前活在世上的人都去哪儿了

读了谢其章的《搜书记》一书,正好又顺手翻到乌尔夫•D•冯•卢修斯《藏书的乐趣》一书,发现此书正可与《搜书记》进行理论互补,《搜书记》是藏书过程中的实践,似流水帐,而《藏书的乐趣》则更多的是理论。书中最后一页引用的路德维希霍尔在《夜路》中说的一段话,非常之好:P234:世界之速写之速写一个男人必须建功立业,他的功业要能像房子那样巍然屹立,他开始搭建脚手架。为了搭建脚手架,他得先做别的准备工作,并且要搭建外围的脚手架。有时准备工作和外围的脚手架又需要浩繁的先期准备工作,需要废寝忘食的努力。废寝忘食的努力耗时费日,时间在流逝。时间在流逝,他已经看见死亡在靠近他,而他的功业还很遥远。是的,现在他离开功业的脚 手架很远很远,比一开始离开功业本身还要远,然而他在马不停蹄的奋斗中度过了终生。死亡越来越近,时间越来越紧;于是这个男人说出一句话,在有意无意之间,也许只是对自己说的:在他走过的道路中,他的功业便自动诞生了。那是一所房子吗?后人管它叫房子。别的房子从来就不存在。我们都在忙忙碌碌构建我们自己的房子吗?

不能不藏书

近几年,市面上似乎多了不少谈阅读的书。梁文道先生在大陆相继出了《读者》《我读》和《我读2》,在香港出了《弱水三千:梁文道书话》(此书竟已出到第六版,在香港真算是奇迹!);台湾的唐诺先生也出了《阅读的故事》。此外,还有一些是翻译自外文,譬如戴维斯(O.M.G. Davis)先生的《二手书那些事》(Second-hand Books/ A First-hand View)。文道的几本书多是《开卷八分钟》的结集,如果是这个节目的忠实观众(如我一样),就没必要再细读了吧,我想。唐先生不愧是擅长讲故事的人,每一章都以《迷宫中的将军》的片段作引子,这令还未读过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我实在摸不着头脑。本以为此书平平,无需纠结,但发现书评界对其赞誉颇多,且句句在理,因而只能怪自己才疏学浅,不识宝玉。翻译版的戴维斯的书叙述平杂,只有其中那对夫妻的啼笑故事还能引起些兴趣。也许正是因为内容太杂,译者只好用“那些事儿”囫囵带过。不过,因为没有比对过英文原版,对更多的细节不敢妄下评论。以上谈到的几本书,对于我,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如意。然而,在同类作品中,确有一本在我看来不仅资料丰富,结构清晰,且浅显易懂的佳作——《藏书的乐趣》。这原是本德文书,名字叫“BÜCHERLUST:Vom Sammeln ”,出版于2000年,作者是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的主席——乌尔夫•D•冯•卢修斯(Wulf D. von Lucius)。中文版由三联书店于2008年出版,译者是陈瑛。这可以说是一本系统介绍欧洲,特别是德国藏书史的书,也可看作是一本藏书指南,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收藏。本书共分11章,分别是:1、我们为什么藏书2、从书架到收藏3、书,不仅仅是文字4、藏书撷要5、寻踪觅迹(藏书的信息渠道和货源)6、旧书的价格7、收藏的生活与工作8、不承担供应义务(交易惯例和法律问题)9、同道切磋10、书迷万里行11、从前活在世上的人都去哪儿了先不论具体内容,单从这每一章的标题上,就不难看出,书对于作者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买卖和阅读那么简单,它还包括了个人对书籍文化及藏书意义的思考和理解。这让我想起了大陆近两年掀起的所谓“收藏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瓷器、玉器、家具等市场,其中不少已经积极地进入交易环节。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已经很近了呢?我认为不尽然。在如今的艺术品交易中,投资常是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这从商业行为的角度,当然没有问题,艺术品或是书籍完全具有商业交易的属性。但问题是,过分重视市场价值而忽略艺术品背后的文化意义的投资(特别是短期投资)缺失的是收藏者本身与藏品的情感联系。也就是说,对于真正的收藏者,最重要的也许并不是藏品的买卖价值,而是它对于自己的个人意义。回到本书内容,我发现其中第三章所述,与我们的对书的认知似乎有不小的出入。卢修斯有如此一番叙述:“由于私人收藏已经不可能网罗所有的重要文字,所以新的收藏方法应运而生,藏书家们开始把书看成书,而不仅仅是文字载体,也就是说,书的非文字特性越来越受到藏书家们的关注,阅读与藏书渐渐分离”(2008,p.39)。不论古今,我们习惯于把书等同于文字,且只等同于文字,认为读书就是从文字中寻找美和价值。书,似乎从未被我们视为文字载体之外的任何事物。因此,书籍的插图、装帧、封皮、装订技术并不易使我们联想到美,也许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如西方那样制作繁复,装帧考究的书,以至于我们难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书的美。在此,可借用西方符号学(semiotics或semiology)看待地图的方法来审视析西方人对待视觉资料(visual materials)的态度。符号学首先将地图作为一个可观看的视觉物体(visual object),其次才是一个可读的文本(text)。既然是视觉物体,就意味着可以对其进行美或不美的判断。而今,我们看重的似乎只是视觉材料的功能和指示意义,而忽略了其美学价值。在我看来,这并非完整的阅读。对于书,我们似乎应该更重视其文字以外的部分,只因那些插图、装帧等教予我们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经验——更自由的无序或任意顺序的阅读。文字必须依据既定的顺序及规则来读才有意义,而其它视觉材料,如地图、绘画和摄影则 不然。此外,跟书有关的一切文化信息,例如作家的背景或是不同版本的意义,也应受到我们的关注。学会同时欣赏书的文字和其它才应是完整的阅读。常有朋友问我:“每一本买的书你是否都读过?”或是“买那么多书,你怎么有空读?”我想,每一个常买书的人应该都有此苦恼:读书之速度似乎永远赶不上买书之速度。买了一柜的书,却无法静心阅读,也不知该从哪本读起是好,于是旧书继续放着,新书继续买回,直到买回的书比读过的还多,看书的时间比买书的还少…… 如此往复。按理,消解这个烦恼的方法只有停止买书,加快阅读。但必需坦白的是,书哪是读得完的呢?据说陈寅恪先生早年立下雄心壮志,要读遍所有中文书,晚年时他大致完成了这个目标。但那可是陈寅恪先生啊!所以 ,对于我等,尽可能读完自己最想读的书,对剩下的做到整体关照,也就足矣。作为一本大陆出版的平装书,《藏书的乐趣》内有一定数量的关于欧洲书籍的插图,且印刷质量不赖,实属不易。这也不枉书中始终强调的插图的重要性。但需指出的是,本书在推进的过程中似乎远远偏离了作者本身对藏书的立场。卢修斯在前言中写道:“藏书家藏书的最初发出点各不相同,有的是对文字感兴趣,有的是对书籍装帧或装帧的某一部分感兴趣,有的是对文化史感兴趣,无论出于哪种原因藏书,所有的动机都有同样的权利,期间没有是非对错之分”(2008,p.4)。然而,就章节的分类和具体的内容而言,作者无疑在将藏书活动本身精英化,不断强调初版、高级版的特别,强调拍卖会、拍卖目录、专业杂志的重要性;强调对书本的精心装订与保养。这些都是大多数出于对文字或文化史感兴趣的收藏者所负担不起的。如此对藏书活动的专业化、复杂化的介绍,无疑会使大多数人对藏书敬而远之。尽管如此,这本《藏书的乐趣》仍然可被视为一本开阔眼界的好书。

借书的乐趣

【读书时间】约四十分钟【概要】关于藏书那些事儿【感受深刻的部分】前后的彩图/P81&P135的图表【印象深刻的章节】第十章 书迷万里行 历史上著名的图书馆和藏书室(P213起)【感想或评价】我不是老丁,不喜藏书,共鸣有限。对我而言,去不同的图书馆借书比较有乐趣。10.01.17中写于外公家

短暂拥有的乐趣

对于有收藏爱好的读书人来说,这可能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对于这些人,我是满推荐这本书的,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从形式主义的观点来看,一切的形式都具备意义。对于一本书来说,它的插图,装帧等都同文字内容一样,能体现时代的美学特色甚至社会特性,富有收藏价值。可惜就我而言,收藏并没有太大吸引力。拥有,固然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人的本性,然而拥有一本书并不代表拥有了知识,更弗谈智慧。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人可以永久地拥有一件东西,我们只是暂时替后人保管罢了。尽管短暂拥有的快乐最终会变成永久不拥有的虚无,我还是要承认,短暂拥有的乐趣是有意义的。

消遣用书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书的理性与感性兼具的认知与热爱,但更多的体现作者所谓的藏书者的虚荣。对人类而言,书籍是用来认知客观世界和主观意识的。而非只是为了得到心灵的满足,不在乎书籍真正的内容而一味追求书的外在价值。若是照作者的观点,他的书只用来消遣就可以了,不用细究,更用不着收藏。

空虚

译自德国人的风雅谈,缺乏新意也反映出一种真实,即人世间值得留恋之物的有限,就好似近日休闲时候在阅的“咖啡地图”,一些看上去很美的肤浅表象,这些表象营造了一种幸福生活的场景;这类书也就好象街头的风景,更多只是虚荣,而生活自有内涵。

关于一本书所提供信息的历史价值

这本书纯粹了解,太专业~随便翻过。记录一点有价值的启发,可以成为历史思考、研究的角度:罗兰·巴特在他的著名的随笔集《明室——摄影札记》中所说的观察旧照片的感想:“1850年奥古斯特·萨尔茨曼再去伯利恒的路上沿途拍了许多照片,照片上无非是些乱石路面和橄榄树,但是三个时间层面令我流连忘返:我自己所处的时代、耶稣的时代和摄影者的时代。”如果把巴特对照片的思考移到书籍领域,书籍有四个层面:文字所表现的时代(比如中世纪的圣徒传说),文字形成的时代(比如在浪漫时期),印书时代(就算是20世纪20年代吧),以及我的,也就是读者的层面。P46书在文字之外传递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文字影响和装帧美学中的社会因素。P47文字本身也能传达内容之外的信息,即在各个时代最受青睐或不同群体最为偏爱的文字类型。考察一下豪华版中什么样的文字最多,绝对是研究社会史的一个理想角度,因为这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品味。如果上等人都热衷于藏书的话,那么着尤其体现了上流社会的爱好。有些书现在被我们看成是某一时代的重要作品,但当时的人们并不一定也这么看。单个作品也能让我们了解当年的社会状况。举例《淑女的美德》送给上流社会千金小姐和诰命夫人的理想的命名日礼物。这种书正是通过豪华版的频繁出现以及装帧的具体形态,向我们诉说了一个时代的思想状况和社会现实,这是纯粹的文字所做不到的。柏拉图、雅歌、但丁、浮士德等作品出现了豪华版。我们从中获知的不是那个年代的阅读习惯,而是那个年代富裕市民形成的收藏阶层的虚荣心和幻想。……喜欢把什么样的文字类型制成豪华版,正取决于这个群体的自我感觉、期望和需求。他们通过这样的消费行为,既确立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又标榜了自己的身份。所以说,书的形态能够传递思想史和社会史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当文字来自另一个时代的时候。P49藏书的装帧、手工纸、铜板画饰、字体、金饰辉煌的封皮,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艺术理想、文学时尚和社会状况。P57

我们能有藏书吗?

  前半部分读的比较慢,读到一半,发现这件事情不怎么靠谱,于是加快了速度。从哪个地方分界?分界就在作者清楚的讲到,从藏书来说,书籍本身的文字内容,已经降到一个很低重要性——你可以看插画、看封皮、看纸张、看流通、看初版,但你就是不能太看重文字。书籍的收藏功能大过了阅读功能,书籍形式和存在状态带来的快乐大过了阅读文字带来的快乐。简单的说,藏书家的那几万册图书,他显然不可能完全的读完的。  他选择书,订购,拿到手之后仔细的检查和把玩,放在一个开敞的地方兴奋的观摩几个星期,然后上架——就这样又开始了追逐新一半藏书的路程。他有时候也会忘记,以至于买到同样的书籍——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买而不读,只是放在书架上,就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这个时候书籍就抛掉了他最可能最丰富的内涵,退化为一个收藏的工具,你可以从拍卖场买到、从目录上订购到、从古董商人手上买到,但是已经很难从旧书市场里面买到——旧书已经对自身进行了筛选,一部分是糟粕,一部分是精华——你会发现在旧书摊上越来越难发现好东西,却在拍卖市场上看见人们追逐越来越高昂的书价。这和人们买卖旧家具、买卖玉器啥的,本质上是一样的。  留下了一些思考题。北京原来有一个琉璃厂,据说里面的旧书商人,遇见大学问家,会把找到符合条件的书送到对方家里面去,学问家可以慢慢的翻阅,留下自己想要的——从这个“翻阅”过程来看,学问家还是比较重视内容的。有名的“天一阁”,查到的资料里面也仅仅是记载藏书的内容,对于藏书的形式等,没有看到相关的报道。中国民国以前,到底发展出接近现代的藏书这种形式没有?后来经过三十年动荡,当然是一切推倒重来(据说日本的神保町还保留了一些中国旧书,但是翻阅《神保町书蟲》,并未提到,可能是作者不懂中文,未查访有关门店,也可能是规模本来就小)。现在看孔夫子旧书网,倒也有珍本拍卖的环节,但是定价并不很高,看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把旧书当珠宝卖这个行当也是大有可为的~

做不成藏书家,就做个爱书人

说起藏书,可不要以为就是买了书放进书柜这么简单。藏书,就是对书的收藏。就像小时候我们集邮、集胸章一样,是藏了就不会再拿出来用、只要摩挲摩挲心里就感到满足的事情。物品一旦被收藏,就脱离了原来的用途。我们不会把邮册中的邮票拿来寄信,书也一样。虽然书的真正功能——可读性始终不变,但收藏价值越高,这个功能就越靠后,跃居首位的是它作为实物、历史与美学的见证功能。想必,你收藏了用摩洛哥小羊皮做封皮、镶嵌鸽子蛋宝石的书,也不舍得像现在这样随手抄起一本,不论如厕还是在厨房等开锅翻开就读的吧?哪怕在书房里,带着白手套小心翼翼的把它拿出来或许都觉得是亵渎。所以,藏书首先不是为了阅读。对于藏书,正面的评价会说收藏使得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并得到毕恭毕敬的呵护。毕竟除了藏书家和宗教狂热者,谁也不会想尽一切办法收藏古登堡《圣经》,也不会有人对狄更斯的初版耿耿于怀。不过,藏书既是“据为己有”,也会被认为是一种贪欲,雄心勃勃的藏书家要建立一座任谁也不能靠近的宝库,仅仅看着藏品就感到心满意足。现在听起来,藏书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非充足的财力、渊博的学识所不能也。不过在十八九世纪的欧洲,藏书可是一件上流社会装点门面的必备选择。彼时的上流社会,以及部分富裕的市民阶层,已经不满足于皮草大衣、珠宝首饰、城堡土地了,他们将艺术品收藏等同于奢侈品,对于艺术品不同凡响的鉴赏力和购买力彰显了主人的卓尔不群,这也是许多知名藏书室诞生的原因。现在回顾各个时代豪华精装图书,倒可以一瞥当时文化和社会风气,毕竟豪华版从来就是为了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群体量身定制的。不过,藏书最原始的动力,还是对于书的痴迷以及感官上对于美好事物的喜爱。就像斯坦贝克说的,“我想,事实上我就是喜欢破旧玩意儿”。这也是为什么不那么有钱的读书人,也会愿意“割肉”购置一本心头好。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许并不是为了收藏,但看到心爱的书,特别还品相完美的摆在书架上,你几番犹豫、天人交战、最后痛下决心把她请回家。得手之后,摩挲着封皮都觉得心满意足,看着软踏踏的塑料书套都觉得柔软,翻开就是喷香的油墨,像对待初恋一样,怎么看怎么顺眼,尽管这书在别人看来毫无趣味可言。对待不那么“珍贵”的书,我们尚且有此经历,更不用说藏书家收到期待许久的珍本了,特别是那些颇有渊源的书,代代旧主的气息从书中散发出来,看着它们在不同的人手中辗转流浪,跨越时间空间最终落到自己的书柜里,这种缘分对藏书家来说真是妙不可言啊。当然了,有能力、有鉴赏力能购置初版、珍本、孤本毕竟是极少数。做不成藏书家,我们还可以做个爱书人,看着一本本好书收入自己的书柜当中,谁不觉得幸福呢?塞内加说,严肃的事情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愿藏书、读书这个严肃的爱好,能比打牌游戏更让你觉得快乐。


 藏书的乐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