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希伯来文化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
ISBN:9787806814185
作者:朱维之 编
页数:246页

作者简介

《希伯来文化》是介绍了希伯来文化的最初尝试。其中,第一,十一章由我执笔;第二、四、六章由刘平炎执笔;第三、五、十章由刘连祥执笔;第七、八、九章由梁工执笔。限于水和篇幅,我们只能就最主要的几个方面加以叙述。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希件来文化和世界文化一、希伯来文化的由来和成长二、希伯来文化和西方文化三、希伯来文化和东方文化第二章 希件来文化遗产一、《圣经》二、《次经》三、《伪经》四、《死海古卷》第三章 神话一、世界始创二、伊甸园与人类始祖的命运三、史弟阋墙四、洪水余生五、巴别古塔六、“异教”神话第四章 宗教一、原始宗教的遗留二、一神教的形成与发展三、一神教的分裂与合流四、宗教观念第五章 民俗一、婚嫁的习俗二、生儿育女的习俗三、丧葬的习俗四、日常生活五、主要节期第六章 律法一、希伯来法的产生与发展二、希伯来法的特点三、希伯来法的基本内容第七章 史学一、希伯来民族史略二、希伯来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八章 诗歌第九章 先知书第十章 小说第十一章 艺术主要参考书目注释

内容概要

朱维之,1905年生。南开大学教授。著有《中国文艺史稿》、《基督教与文字》、《文艺宗教论集》、《圣经文学十二讲》等;译有弥尔顿的全部名诗及格里鲍耶陀夫的诗集《陪明误》、能上能下雅可夫斯基的诗集《宗教滑稽剧》等;主编有《外国文学简编》、《外国文学史》、《中外比较文学》等。

图书封面


 希伯来文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活人的书容易写得虽有血肉而无灵魂,不幸碰上这种散落的鱼目之时,我都是那么想念那些死透了的人们在行文之中透露出的光芒。 作者老先生虽然也是要死的,而且也会像历史上所有人注定的那样死透的,然而有的书就注定只能是庸碌之作。老先生从宗教讲起,用学术规范的百科形式写了希伯来文化这样一个巨大的词条,引据皆有著名,亦多取自原典,或许按照专著的标准着实提供你许多知识,只是完全没有注入灵魂,徒费心血罢了。所以摆脱价值取向做学问到底能是几流,也多了几分存疑。至少,索然无味的东西吃起来肯定遭罪,谁去评判他是不是有营养呢?尽管结论通常是一致的。
  •     要想了解欧洲文明,源头就在“两希文化(文明)”,然而相对于希腊文化来说,对希伯来文化的了解确实很少。这是一本介绍希伯来文化的书,全书共分为11章,分别介绍了希伯来的神话、宗教、民俗、律法、诗歌等方面。这本书是一本介绍性著作。书中“论”的地方不是太多。在第三章“神话”中相对论述较多些,比如说亚当夏娃、洪水灭世、该隐杀害亚伯等背后的历史文化阐释。书后列出的参考书目和注释还是比较有价值的。从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可以说是对《圣经·旧约》(《希伯来圣经》)的导读,所以和《圣经·旧约》相互参看会更好。
  •     夜半无聊,继续搬老文。 这实际是我为停刊的tky所写的最后一篇专题..全文分6个vol,这里是vol.1,后面的到现在也只是立了提纲。 朱维之老先生的希伯来文化这本书,是我在写作《黑暗的女儿》时很重要的参考。他从旧约中考察民俗的做法,配以众多简单明了的黑白插画,读起来饶有趣味。此书不足的地方,是外文注释和译文统一没有做好,另外就是印刷上稍有些欠缺,略不够精致。 ============================ 弥赛亚的前世今生[vol.1]——基督教的杂谈及其它文泽尔 原创/转载请联系本人引 子很早之前就想要写这个专题,题目也已经定好,无奈被许多琐事所打扰,一次又一次的搁置。恰好这次打球受伤,躺在床上,闲极无聊之际,可以动笔,也算是不幸中的一幸了(笑)。若想表面讨论人本身已经历过的恐怖,宗教是难逃其咎的一项造物;若想深入探讨源自人内心的恐惧,宗教则是必涉的领域之一:社会是流动的历史,而人类的历史却是一尊图腾——无论抽象还是具体,用切片的方式来讨论一件事、一个概念,总是单薄得近乎愚蠢。人择原理是一种强横又消极的诡辩,它自大地隐含了不可知论者们推崇一种新式形而上主义的土壤——我们今天是无法将耶稣或者穆罕默德从神的脚边拉下来,让他们告诉我们,他们当初创教时的真实想法究竟如何。经书史卷本身就充满着曲解,我们无法指望从曲解中曲解出真相来。所幸历史是连绵不断的,又是不拘小节和宽宏大度的,我们可以不去考量柏拉图的埋怨或者马克思的天真,但也不至于就像史宾诺沙一般泛泛而谈,就抱着考古的心态看看这篇杂谈——我将在本文中闲话一下基督教从出生到现在的历史,穿插一些自己随性的想法,大家权当作茶余饭后的小品,聊作解闷一看。另,此文因有知识普及之意,引史较多,若是对此段历史熟悉者,不看也罢。[ 耶稣的慷慨一死,成全了基督教的千年基业 ][ 罗马帝国的包容让基督教跨越了洲际、民族的局限,在世界生根 ][ 文艺复兴亦在基督教的监督下发扬光大 ]注:插图为宗教画和卫星照片等,此处欠奉1,活在弥赛亚的影子之下对人类而言,一切本源性的恐惧即一种出自教义上的恐惧;一切非本源性的恐惧皆来自宗教本身及宗教与社会反应之下的种种变体与联动——此种偏激的观念得益于神学在分类上占据的得天独厚优势,以及人类在悲观的世界观下所展现的种种脆弱和无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应该感谢那些运用通俗语言写作、死后则被尊崇为哲学家的进步思想者们——他们使更多的、自启蒙运动以来发展而成的众多崭新理念更为被大众所接受;但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我们又应该谴责这其中的不小一部分,他们出于对自己心理上残缺面的恐惧,创造了大量“摧残心灵”的哲学以求安慰,并且努力使这些诡辩看起来“更符合宇宙间的客观”。当然,最中庸的评价便是“褒贬不一”,因此我们能让年轻的Schopenhauer在1814年形成的观念(他终其一生都在完善他那在《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所形成的(准确点说是在《Ue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这篇学位论文中所形成的)、悲观主义的形而上学理论)影响好几代人,能让尼采的超人哲学被法西斯们所采纳——这些人是将自己摆放在基督的对立面上的,以小人之心度之,似乎是在以此为标榜(这种想法放在目空一切的天才尼采身上尤然,放在因怀才不遇而攻击黑格尔的叔本华身上也凑合),谁也不能判定(单就Urteilskraft本身而言)这些通俗哲学家们所创立的是不是以己为神的宗教。康德的手法就中庸得多(这和各人所处的时代,以及教宗实力的强弱很有关系),因此他也成为哲学激进派们攻击的标靶——尤其在出现民众信仰危机的特定历史时期,大众心理寄托的传统核心发生偏离,这位“狡猾的基督徒(尼采语)”更常被人们以诸如《论康德道德学的基础》这样的题目以雄辩式的、或者诡辩式的文章所抨击。哲学家以外,政客们也急于将耶稣的裹尸布剪裁成自己权杖上的漂亮缎带——基督教的诞生、壮大、分裂…每件历史上的大事都是政治在起作用,或者其本身即带有政治性。我们熟悉的、最具讽刺性的一次对基督教的利用,无疑是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创上帝教而对传教士手中新约的利用(虽然篡改得并不高明):这种方式并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尤其是欧洲的历史)的无数次重演之一。文学家和直到学院派前期为止的画家们则热衷于将宗教传说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呵!想想乌菲兹外墙上那帮文艺复兴群雄们的雕塑——这点和中国的情况倒也有些类似(嗯嗯,诗赋中的洛神却是现实中的甄氏)。神化和人化的合一,艺术上借诸神为幌子,表现的却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艺术便这样在宗教的夹缝中悄然生长起来。建筑师们,无论是哥特还是巴洛克,洛可可甚至罗马式…各式各样的教堂,随着十字军东征的脚步和传教士们的血泪,散布到世界各地。最后看看当今世上颇具影响力的几大教:佛教道教新印度教之外,基督教东正教新教皆为耶稣的嫡出,伊斯兰教回教则为耶稣的庶出——这种大一统的局面,若非千万年来的历史积淀,则必是那唯一神的庇佑:这本身便可称之为神迹…然而这并不是什么神迹,只是一群人在一个历史片断里专心致志的一场演出而已。那么,究竟是怎样一门有趣的宗教,怎样的一种发展过程,竟就这样走过了数千年的时光,影响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并且还将脉搏强劲地继续走下去呢?我们从希伯莱人谈起。2,从第一级抽象到第二级抽象人因为有所求,才创造了神;人因为有所惧,才抬高了神。人类最早的神一定是自然神,因为茹毛饮血时期的人类必定是务实的,即使他们在岩壁上作画,其行为大抵上也只是在写日记——但这却是一个标志:“从具体到抽象”——这个便是宗教诞生的起因。典型的信奉自然神的古国,大家熟悉的是古罗马、希腊和埃及,其中罗马是照搬的希腊,埃及的灵感则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先看看希腊新旧神谱中两代众神的更替:混沌生出大地盖亚、地狱塔尔塔洛斯和爱之艾洛斯这三个神,然后黑暗和夜生成了光明和昼,盖亚诞出天空和海洋,又与天空诞出十二个泰坦巨人等——其中的克洛诺斯和瑞亚诞下宙斯五兄妹。然后宙斯推翻克洛诺斯的统治,封奥林匹斯十二主神,是为新神谱。这些神话传说现今可考的,是《荷马史诗》(荷马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850年前后,当时正是希伯莱人王国的全盛期)和《神谱》这样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十分通俗,各神皆有七情六欲,又都有所分工(比方新神谱中的赫尔墨斯掌管商业,天后赫拉掌管婚姻生育而且天性嫉妒):毋宁说是对世间万物、人间百态的一种抽象。出于历史原因,罗马神谱基本上照搬了希腊的新神谱,只是在名字上有些出入而已。古希腊盛产杰出的哲学家——但希腊哲学和希腊神话却须分开来说。比如柏拉图,是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或者说,他崇尚的是自创的唯心主义宗教),他所关心的只是社会经济学雏型的一种无限接近、但却不可完成的抽象;以及苏格拉底,他在辩证法上的暧昧表现和他先知式的厌世态度,无法令人相信,他竟会是一位虔诚的自然神信徒。埃及的神,因其时代跨度大,先后有众多的法老牵扯进埃及神话(他们主动要篡改的),修改和添加的部分较多,因此,各神之间的谱系相当复杂,经常见到某神排宗论祖到四代以上,而且个个有名有姓(但问他们管什么,却又众说纷纭)——比较有名的埃及神,有冥神奥西里斯,月神孔苏和神兽巴哈姆特(阿蒙)等等。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变成了神话。多神教往往有一个主神,这个主神很多时候是太阳神,也经常是农业神,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甚至可以是死神、河神(在集权较弱的国家里,这种现象十分明显——由此发展出轮换主神教,灾难的客观存在又衍生出二元神教)…总之,是当时人们所认为的、和其国家、部族现时的民生经济最有关系的那个自然概念(看看,信徒们是多么现实…),并渐因其长久以来所积累下来的、与自然斗争得来的经验而带上一些先验性、习惯性和滞后性。无论是希腊、罗马还是埃及,以及另外一些有名的、以两河文化为源的古代国家,这些多神祗自然神之间的关系,无一不是古代人类社会制度及社会关系的写照,神的改朝换代来源于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斗争,旧神谱中母子、兄妹之间的乱伦象征当时奴隶主伦理关系的混杂。神的地位的改变,和人们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休戚相关。此时的宗教,可以概括为:盲信的、不可知的、无系统的边缘。说是“边缘”,因为在约三千五百年前,人类宗教开始向它今天的发展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当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人类的社会出现集权统治,出现形式上掌管治下万物的独裁——多神体现在政治上,已经成为一种隐喻性的倒退。那么,为了达到独裁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它们的“约”,在宗教上,应该如何体现呢?一神教取代多神教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到来了。3,落魄的希伯莱王子#1先是在埃及的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实行宗教改革,废多神崇拜(当时的主神是阿蒙神,但是其它神祗并不禁止)而兴一神教太阳神,并为此建立新城“阳光普照之城”,广设神庙,以示对太阳神的虔诚。可惜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因为底比斯僧侣们的鼓动,阿蒙霍特普四世几乎是众叛亲离,甚至他的妻子涅菲尔提也离他而去。他一死,那些曾被他废弃的神庙又纷纷启用,在底比斯,多神祗蛰伏多时的幽灵随着阿蒙神庙献祭仪式的再次开始而复苏了。而那个“阳光普照之城”也被埃及人称为“邪恶之地”,最终沦为一片废墟。甚至阿蒙霍特普家族四世的传承,也就此终止。阿蒙霍特普四世推广一神教的失败,不止是因为法老本人的刚愎自用,未能平息僧侣阶层的不满,更重要的,是没能弄明白一个基本道理:自然本就是多元的——如果要遵行一神论,必定需要一个超脱于自然万物之上的“主宰者”:而且,既然“主宰者”是至高无上的,他就势必是一个“创造者”(虽然,在多神祗的宗教中,一个惯用的手法是将创造神架空)—— 一切因他而始、因他而终。与此同时,寄居埃及人篱下的希伯莱民众的日子并不太好过——埃及的法老们,经常是各人有各人的脾气:公元前13世纪,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就是在卡叠石和小亚细亚人打架的那个)将希伯莱人作为奴隶使唤,鞭挞他们,让他们给他行军打仗及制造行宫。同时,他又害怕人数众多的异教希伯莱人(希伯莱人的原始宗教也存在图腾崇拜和多神信仰,但却和埃及人的体系不同——称之为“东方异教”),一旦反叛起来不好对付——于是,就下了一道残酷的诏书,命令杀死希伯莱人全部的男婴(不觉想起中国的“株连九族”和希特勒的种族灭绝:当然,这两个之间的性质是不同的),一个利未人的男婴,被母亲装在不渗水的篮子里,顺流而下…这个男婴的名字叫摩西,他便是现今基督教的开山鼻祖。希伯莱人是闪族人的一支,闪族是起源于阿拉伯南部沙漠的游牧民族(因此希伯莱人在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也保持着手抓饭、住帐篷的游牧民族习俗),约公元前一千八百年的时候,希伯莱人的始祖亚伯拉罕率领族人(族长塔拉之子,意为“多国之父”。按照《创世记》14中一次战争纪实的考证,亚拉伯罕和汉谟拉比(Ammurapi)是同时代的人——这是个起自希伯莱语语音的推理)横越幼发拉底河,经过叙利亚草原,来到了迦南地区(即现在的巴勒斯坦)。此地的牧草肥沃,水源丰富,被希伯莱人认为是最为理想的建国之地。在闪族人的历史上,此称为第二次北征(第一次北征,则是由阿拉伯南部前往美索不达米亚,和苏美尔人接触产生古巴比伦文化:因此希伯莱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是为同宗)。“希伯莱人”的出处来自迦南语,意即“从(幼发拉底)河那边过来的人”(因此希伯莱人的历史是从渡过幼发拉底河之后开始的)。希伯莱人和世居迦南地区的本地人进行了三百多年的斗争,可惜打不过,又遇上饥荒,只好由亚拉伯罕的孙子雅各(他因和神使摔跤而更名为“以色列”——这个名字是希伯莱人此后数千年民族主义思想的起源)率众前往埃及——此时雅各的儿子约瑟在埃及官居宰相,埃及人的权力因为喜克索斯(Hyksos)人的统治而式微,希伯莱人因而能够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定居,在一个叫“歌珊”的地区度过了四百年左右的好日子。拉美西斯二世死后,因为这位法老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得罪了周边的不少国家,埃及的政权开始风雨飘摇,本土上战争不断。作为奴隶的希伯莱人,日子就更加不好过了。流亡的摩西(这个名字的含义是“(从水中)拉出”,一些学者说摩西是利未人皇族的后代,这是不可考的;但摩西却是由拉美西斯二世的女儿抚养长大的,这点可见《出埃及记》2)在民族危难之际返回了埃及,号召大家回到巴勒斯坦。他们趁着埃及人自顾不暇的当儿,越过了红海(此红海非今日之红海,盖因七十子译本译《旧约》之误。马丁路德版中更正为“芦苇海”,可能指红海西北苏伊士湾以北的湖海),从苏伊士湾南下,逃出了埃及。此为三次北征中的最后一次。希伯莱人在逃亡途中历经磨难,缺衣少食,很多人的意志动摇了,甚至打算回到埃及做奴隶,也不愿意再受迁徙之苦。摩西看到族人们丧失信心,心中难受——此时他们经过西奈(…似乎还是译成西乃好些)旷野,摩西在西奈山顶和上帝立约(实际上,应该是在苦思,就和释迦、穆罕默德他们差不多——所立下的约(刻有“摩西十诫”的石板),放在以贵重木材制成、内外包金的柜子里保存,即是所谓的“约柜(Ark of Covenant)”,亦称“结约之柜”),四十天之后才下山,颁布著名的“十诫(Decalogue)”,是为圣经的理论基础和教徒们的行为准则:1, 除了亚卫上帝,不可有别的神2, 不可造像3, 不可妄称上帝之名4, 守安息日5, 孝敬父母6, 不可杀人7, 不可奸淫8, 不可偷盗9, 不可陷害10,不可贪婪说犹太教是律法的宗教,就是在这个时候订下的。可惜当时的希伯莱人太不争气(也是多年以来信奉多神,并且胡乱造像的风气使然),看到摩西上山多日未归,摩西的兄弟亚伦就率众造金牛,并且拜它。摩西下山看到这情景,气得连法版都摔碎了。后来希伯莱人到了摩押、米甸,又去崇拜当地的神祗,很多人还被外族女子诱惑,转而去信奉巴力(Baal,此主农业的神祗当时被迦南、巴比伦、腓尼基人共同崇拜)神——这种崇拜当地神的毛病,一直到公元前六世纪末才逐渐绝迹(后面马上就会提到)。摩西看着巴勒斯坦(“眼睛看见了,却不能过去”——见《民数记》和《申命记》),但却没能最终征服它,他死在了摩押,命约书亚作为他的接班人。约书亚完成了摩西的遗愿,最终征服了巴勒斯坦,并对列王进行了分封——这种类似于项羽封王的政策埋下了之后动乱的种子,约书亚死后,巴勒斯坦进入了动乱纷争不断的士师(Shophetim,审判者之意)时期(具体见《士师记》,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有些类似),甚至连约柜都被非利士人抢走了(虽然,这也是希伯莱人自找的——他们希望能够借助神力赢得战争)。这一时期结束之后,希伯莱人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王国(约在我国的周朝)——第一任国王是扫罗,他属于以色列十二支派的便雅悯支派,由法莲支派的士师撒母耳所挑选,登基时间是公元前1028年。后来,扫罗与非利士人作战阵亡,大卫登上王位。在为基督教奠基的历史当中,大卫做了两件大事:其一,将约柜从非利士人手中夺回置于圣城耶路撒冷,定希伯莱一神教为国教,并发展其崇拜形式,创造诵诗、神乐等仪式,为一神教在仪式上的系统化迈出了第一步;其二,是广拓疆界——在大卫的统治下,王国的边界从地中海一直延伸到幼发拉底河,从大马士革一直到埃及边界,几乎包括《创世记》中耶和华许给亚拉伯罕的“从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见《创世记》15)之全部,这为国教的广为传播打下了基础。大卫死后,所罗门即位。这个聪明的君主(可以去看看次经中的《所罗门智训》),竭尽所能地巩固父亲留下的政权,发展贸易,主动外交。在所罗门治下,腓尼基、叙利亚等国争着与他建交;埃及送来公主,实行两国联姻的政治外交;甚至也门女王也远道过来进贡。所罗门完成了大卫的遗愿,在圣城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修建了耶和华圣殿,将约柜安放在圣殿的最里层。这座圣殿异常雄伟,分为门厅、主厅和圣堂三部分,所有室内部分全部用厚厚的金粉装饰,就如同一座黄金城一般。同时更加神化约柜,圣堂建筑故意彰显出神秘幽暗、肃穆庄严的气氛,一般人一概不允许进入,就连希伯莱的祭司长,也只允许一年进去一次。这样的豪华炒作震惊了四邻诸国,数不尽的朝圣者前来耶路撒冷,为一神教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为了维持王族庞大的开销和宗教上庞杂的花费(所罗门并不是一个虔诚的一神教信徒),所罗门不得不加大对平民百姓的剥削。到了所罗门晚年时候,国家政权已经是朝不保夕。所罗门一死,希伯莱人的王国就分裂成了犹大和以色列两个。由极盛转为衰退的国势和突如其来的分裂,引发了广大希伯莱先知们对本民族未来的忧患:先知们试图对传统的一神教进行合适的改造,并借之加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最大的宗教改革是在公元前六、七百年间,这期间以色列国被亚述所灭(公元前722年),南朝犹大觉察到深刻的生存危机,国家机器开始彻底打击多神崇拜,独尊亚卫上帝;除此之外,还完善和修订了一神教的教义和教规,确立了亚卫上帝的绝对地位。可惜的是,只经过了短短一百余年,公元前586年(正是我国的春秋时期),犹大被新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想想他为了米甸公主而造的空中花园)灭亡,耶路撒冷全城的百姓都成了巴比伦的俘虏,其中犹大国的官员、上流士人及技术人员被掳去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过了六十年,巴比伦又被波斯征服,阿黑门尼德王朝富有传奇色彩的国王、“宇宙之王”居鲁士(圣经中叫他“古列王”)释放了被囚禁在巴比伦的希伯莱人,他们才得以重返故土。但耶路撒冷已经是今非昔比,苦苦维系一百年后,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进入迦南,以此为标志,希伯莱人多灾多难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公元前323年六月,亚历山大大帝因远征印度失败,郁郁寡欢,喝酒喝死,帝国分裂留下了一堆希腊化国家,在巴勒斯坦附近打来打去,作为一个没有多少武装力量的弱国,希伯莱人只能逆来顺受,二十年间七易其主,最后又变成了埃及托勒密王朝的从属,大批希伯莱人被放逐。公元前198年,希伯莱人落入塞琉古王国手中。塞琉古对希伯莱人实行近乎奴隶的压迫制度,并且在宗教上实行严格的管制,这激起了希伯莱人深切的不满,终于酿成了暴动,于公元前165年建立起神权政体:马卡比王国(见次经《马卡比传上/下》)。又是一百年过后,马卡比被强大的罗马人征服,公元66年,罗马总督提图斯对耶路撒冷进行了掠夺,遭到了希伯莱人的顽强抵抗。可惜终究寡不敌众,公元70年,罗马人血洗耶路撒冷,9.7万的希伯莱人被变卖为奴隶,希伯莱人的历史结束,转为犹太人的历史(此种说法,盖因为自北国以色列亡国,其人民分布各地,逐渐被其它民族异化,不复存在——即所谓“丢失的十个支派”;加之罗马征服之后,其它支派最后的希望也彻底消失了,只剩下Diaspora即所谓“流散犹太人”)。一直到二次大战之前(建国后和阿拉伯人起冲突,就是我们相当熟悉的“巴以冲突”),犹太人颠沛流离,再也没能复国。4,落魄的希伯莱王子#2我们不妨称巴勒斯坦的前332年至70年为“动荡期”,这个时期对希伯莱人而言是最为黑暗、悲惨和耻辱的;但对基督教的诞生而言,却是发展最快、最富有启迪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随着马其顿、罗马的入侵,西方的哲学和文化源源不断地涌入,希伯莱一神教宗教在这一时期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甚大,观念上因为所持立场不同而产生了分歧,出现错综复杂的分裂趋势,不再是祭司派一家独大的格局。但同时,在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又暗涌着合流的力量——所有在分裂期所积聚的力量、宗教研究者们的成果,都是最终催生基督教的温床。当时的四个主要宗教派别是撒都该派、法利赛派、奋锐派和艾赛尼派。撒都该派即原祭司派,他们在托勒密时期对希腊化采取妥协态度,后又屈从于罗马人,为希伯莱人所不齿,马卡比后期逐渐为法利赛派取代。法利赛派原为撒都该派的一支,是一个消极抵抗的保守派别,强调律法,缺乏革新。奋锐派顾名思义,是以狂信者们和极端民族主义者为核心的一个派别,该派以谋杀及起义的方式反抗外族的统治,因而遭到残酷的镇压。四大派中真正对基督教的形成有所建树的,是由牧民组成的艾赛尼派。艾赛尼派提倡平等、自由、廉洁、禁欲,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亚卫的虔诚。他们有统一的服装要求,每天沐浴,接受洗礼并早晚诵读“摩西五经”,热切地期盼着复国的救主弥赛亚的降临——由此看来,艾赛尼派在教义、教仪和教团组织上,很多地方都和基督教相似甚至相同——根据利弗希茨在《从死海手稿看基督教起源》中的说法,艾赛尼派是“基督教的先驱”:基督教研究者们普遍承认,基督教就是从艾赛尼派中分离出来的。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宗教的发展不过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种依附——从多神祗到一神祗,从自然神到抽象神,是历史的必然。历史选择的具体方式,是让希伯莱人当一个阅历丰富、心高气傲的作家,让希腊化带来的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张及斯多葛派哲学成为一本书,再让这个作家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结合自己多年来对生活的感受,写一本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来投稿,以换取晚餐的面包钱。即使没有耶稣(实际上,耶稣是否真实存在,在今天也还没有定论),没有辛苦越过幼发拉底的亚拉伯罕族长,没有阿蒙霍特普四世最初的一神教尝试,弥赛亚也还是会降临人间的,只不过,他应该会被冠上别的名字、别的故事、别的神迹…但至少,宗教是人类的精神寄托,是人对自己、对自然、对宇宙和未知的终极关怀,这点是不会改变的。但我们却应将宗教的发展及宗教本身分开来看,后者从人类(民族)的历史、社会演变出发,在人类(民族)的各个不同阶段,试图去囊括一些切合当前需要的、美好而引人入胜的概念并自觉肩负着引领人性、改变世界的理念(注:这所谓的“美好而引人入胜”并非某种具体的倾向,因为信徒根据他的信仰、对这种“美好”是有其自身界定的——这样的想法源自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而前者则是一门权谋学。无论如何,褪去一神教抽象神的光辉外衣,剥下希腊哲学那“庸俗化了”的、以诡辩为荣的苍白表皮,将旧约当作史书来看,这场发生在数千年前的宗教游戏,不过是又一本的《三国演义》而已。接下来,我们该聊聊耶稣了。vol.1中场休息从历史的眼光看,又抱着一种不负责任的发言立场——相信这样的杂谈是不会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不满的(笑)。宗教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哲学和宗教都要放下架子,因为它们并没有丝毫的神性。说白了,哲学只是在讲道理,宗教只是说教和祈愿,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我从它们身上看到的,没有对错,只有历史。我习惯用替代的方式,将自己放在我写下的那些历史事件当中去,用历史中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待弥赛亚数千年来所散发出的光芒:我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深谋远虑…新旧两约,用如此的视角来看,不过是演义式历史书和“菜根谭”的结合,除却考证带来的神秘感和年代久远形成的不可考缺失,那些心理作用之外,不过如此。在vol.1中,主要以讲历史的方式,确立了基督教起源于希伯莱文化的大前提,确定了基督教之一神教及创世观的滥觞,浅析了基督教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在vol.2中,首先会比较一下早期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的区别,然后,将继续以讲历史的方式,分析一下耶稣这位营销专家的生平,及其后继者们的权谋和争斗。希望大家喜欢这次的专题。以上文泽尔2007年2月24日于斯图加特(资料部分,参考了朱维之先生的《希伯莱文化》,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恩格斯《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柏拉图《理想国》,帕斯卡尔《论宗教和其他主题的思想》,加藤玄智《世界宗教史》,利弗希茨《从死海手稿看基督教的起源》,锡安网的《希伯莱民族史》,卿希泰先生《中国道教》,任继愈先生《中国佛教史》,南怀瑾先生《禅宗与道家》,wikipedia(德文)词条“神”、“宗教”、“基督教”、“耶稣”等)============p.s.那天在《从惧尸心理到恋尸癖》中兰亭序有问我是否信教,此文当可作答..^^p.s.s.欢迎转载,保留原出处即可.p.s.s.s.回复中几位朋友的异议,需结合文章的立意来读。关于耶稣的电影,毕竟是文艺作品,即使是严谨的再创作,可考之处也不甚多。至于房龙,竟还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有足够的权威性么?基督教出自苦修派的说法,见《希伯来文化》后半部分的考证,以及Günter Stemberger的《Pharisäer, Sadduzäer, Essener》(我记得在约100页后阐明的倾向是:Jesus von Nazareth und Paulus hatten Kontakte mit Essenern, und waren auch plausibel in Qumean:并且八卦其中猫腻.当然朱先生加上Günter,再加上Pinchas,也只代表了中奥德的部分意见,此处似存在个人和体系的武断,因为我看的书和你所读的不甚相同,“普遍”所指亦不相同。如若有空,还望mondain撰文详述.^^)——当然,“普遍看法”若是意指“达成一致”而非“主流倾向”,那就确实有误了。至于文摘的说法,在引言中已经声明过了。对于正统宗教而言,教众增加不是目的,而是结果。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了解希伯来。
  •     一本泛泛而谈的书,官方立场,关于两个创始神话的比较有点粗糙,还是有点史料堆积的感觉。
  •     希伯来。。。神奇
  •     看了,还不错,可以简单了解犹太文化
  •     人太多~
  •     看旧约的参考书 长评:http://book.douban.com/review/1449452/
  •     可以略略补一点《圣经》基础知识的课,只是书本身没啥文学价值,尤其有很多教科书式的总结看着很无味。
  •     朱维之还写过本希伯来音乐,怎么找不到了...
  •     庸而平稳之作。
  •     推荐啊~很扎实的学者。犹太文化入门级必读~
  •     我读的是浙江人民出版社的老版本
  •     稍稍有点难懂
  •     中国人有没有信仰,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     有内容无灵魂
  •     室友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